CN210951549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51549U
CN210951549U CN201921931409.XU CN201921931409U CN210951549U CN 210951549 U CN210951549 U CN 210951549U CN 201921931409 U CN201921931409 U CN 201921931409U CN 210951549 U CN210951549 U CN 2109515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liding door
clamping
indoor uni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14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昌鹏
张江
李小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Shan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140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515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515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515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机壳、前面板(1),所述前面板(1)设于机壳的前面;所述机壳上安装有与机壳滑动连接的滑动门(5);所述滑动门(5)靠近前面板(1)的内壁上设有安装槽(51),所述安装槽(51)的整体弧度与滑动门(5)的弧度一致;所述安装槽(51)内安装有加强件(52),所述加强件(52)与安装槽(51)相卡接;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上设有滑动门,所述滑动门上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安装槽卡接配合,安装方便快捷;避免了现有螺钉固定连接的安装繁复性,有效提高安装效率。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空调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空调噪音、舒适性、外观等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故空调器的种类也越来越多。通常的空调器具有出风面板体,在出风面板体上设置有出风口,通过该出风口向室内提供热风或者冷风。当空调器处于关闭状态时,出风口仍然暴露在外,这时灰尘等污染物质容易进入至空调器内,进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同时,出风口暴露在外也会影响空调器的美观。
因此,越来越多的空调器使用全封闭结构,即空调器不工作时能够将出/ 进风口隐藏,工作时再打开。目前市场上的空调器,多通过在前面板和滑动门之间设置运动机构来实现相对滑动。然而,滑动门的强度低,容易受到外界的损伤。目前市场上产品中设置钣金件与滑动板螺钉连接以加强滑动门的横向强度,现有螺钉固定连接需要安装者施放注意力以对准安装,安装繁复,降低了安装效率,且钣金件及螺钉成本高。
有鉴于此,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空调室内机,其包括机壳,前面板,设于所述机壳的前面;滑动门,其与机壳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门能沿所述机壳的外周移动;安装槽,设于所述滑动门靠近前面板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槽的整体弧度与滑动门的弧度一致;加强件,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加强件与安装槽相卡接。
优选的,所述安装槽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卡孔和支撑台;所述加强件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的下端部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底板上的卡孔相对应,并与底板相配合;所述加强条下端部与支撑台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卡孔包括由右至左依次设置的第一卡孔、第二卡孔及第三卡孔;所述卡接件包括第一卡勾、卡板、第二卡勾;所述第一卡勾、卡板、第二卡勾依次穿过安装槽上的第一卡孔、第二卡孔、第三卡孔。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包括高度相等且均与滑动门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及第四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一卡孔的左侧;所述第二支撑板、第三支撑板依次设于第二卡孔的右侧和左侧;所述第四支撑板设于第三卡孔的右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孔右侧设有第一端板,所述第一端板一端与滑动门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槽壁;所述第一槽壁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相连接,且高于所述第一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第二卡孔外围设有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连接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且所述第二槽壁高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与第三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第三卡孔左侧设有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一端与滑动门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三槽壁;所述第三槽壁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板相连接,且高于所述第四支撑板。
优选的,所述支撑台包括多个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底板相连接,且与第一支撑板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限位板与第一槽壁或第三槽壁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卡板上设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与第二卡孔边沿处的底板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加强条靠近滑动板的表面上设有限位条,多个所述限位条与滑动门内侧相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上设有滑动门,所述滑动门上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安装槽卡接配合,安装方便快捷;避免了现有螺钉固定连接的安装繁复性,有效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关闭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前面板裸露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图6中C区域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图8中D区域的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1为图10中E区域的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13为图12中F区域的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15为图15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17为图16中G区域的放大图;
图18为图16中H区域的放大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的结构示意图七;
图20为图19中I区域的放大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2为图21中J区域的放大图;
图23为图21中K区域的放大图;
图24为图21中L区域的放大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6为图25中M区域的放大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8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30为图29中N区域的放大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前面板1;出风口10;蜗壳2;蜗壳出风风道21;蜗壳对接端22;对接壳板23;对接壳面24;第一端面25;第二倾斜面26;驱动机构3;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安装槽51;底板511;第一卡孔513;第一端板5131;第一槽壁5132;第一支撑板5133;第二卡孔514;第二支撑板5141;第二槽壁5142;第三支撑板5143;第三卡孔515;第四支撑板5151;第三槽壁5152;第二端板5153;支撑台516;限位板517;加强件52;加强条521;第一卡勾 522;卡板523;限位筋5231;第二卡勾524;限位条525;齿条6;导向条7;滚动组件8;滚轮81;连接部82;面板座9;面板座出风风道91;面板座对接端92;对接座板93;对接座面94;第一倾斜面95;室内机出风风道11;逆风槽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的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一种空调室内机,如图1-图7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的前面结合有前面板1,所述前面板1上设有出风口10;所述机壳上设有进风口;所述机壳内设有蜗壳2,所述蜗壳2内设有风扇,所述风扇与进风口之间设有换热器。在风扇作用下,空气由进风口进入,并经过换热器;经过换热器的空气通过风扇由出风口10排入室内。
所述机壳上设有驱动机构3和滑动门组件4;所述驱动机构3带动滑动门组件4相对前面板1在外周方向上滑动,从而打开或关闭前面板1上的出风口 10。
如图1所示,所述滑动门组件4包括滑动门5,及固定于滑动门5的上端和下端的齿条6;所述驱动机构3与空调器的前面板1固定,且所述驱动机构3 与齿条6相配合,并带动齿条6相对于前面板1的外周方向滑动。所述驱动机构3包括电机和齿轮,电机优选的为步进电机,具有大扭矩、运行平稳可靠的优点,可以减少滑动门5滑动时的抖动。齿轮设置在电机的输出轴上,齿轮在水平面上旋转,并且齿轮与齿条6啮合,由此,当齿轮转动时,可带动齿条6滑动。齿条6呈弧形,朝向齿轮的一侧上设置有多个沿着齿条6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齿,齿条6整体的弧度与滑动门5的弧度一致。齿轮的周向上均布有与第一齿相啮合的第二齿。由此,所述驱动机构3的电机驱动齿轮转动,所述齿轮上的第二齿与齿条6上的第一齿相啮合,并带动啮条相对于前面板1的外周方向移动;即带动滑动门5相对于前面板1的圆周方向移动,从而打开或关闭前面板1上的出风口10。
所述前面板1上设有滚动组件8,所述滚动组件8位于靠近滑动门组件4 的一侧;即所述滚动组件8位于滑动门组件4与前面板1之间。所述滚动组件8 包括滚轮81,所述滚轮81的转动平面平行于前面板1外周的方向。所述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上靠近前面板1的一侧设有导向条7;所述导向条 7沿前面板1外周的方向设置,且与前面板1上的滚轮81相对应。所述滚轮81 沿导向条7滚动。在本实施例中,当滚轮81接触导向条7时,滚轮81能相对于导向条7发生滚动,即,滚轮81在接触于滑动门组件4后能在滑动门组件4 上进行滚动。其中,所述滚轮81的转动平面平行于前面板1外周的方向,以使得当滚轮81接触于滑动门组件4时,滚轮81的转动方向与滑动门5的移动方向能相适应,便于滑动门5在相对于前面板1滑动时滚轮81相对于导向条7滚动。
滚动组件8包括连接部82,所述连接部82的一端连接于前面板1,所述连接部82的另一端上设有滚轮81;并且滚轮81设置于前面板1的前侧。连接部 82的设置以保证滚动组件8安装于前面板1上的稳定性,保证滚动组件8能在接触滑动门组件4之后能保持稳定的状态,即能稳定地在滑动门组件4上进行滚动。
本实施例中,在滑动门5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所述滚轮81与导向条7之间不存在间距时;即所述滑动门5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所述滚轮81与导向条7 之间不存在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在滑动门5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滚轮81与导向条7相抵接,滚动组件8与滑动门组件4上的导向条7之间产生接触,此时滑动门5能相对于前面板1稳定地进行滑动,以选择性地打开或者关闭开口。而滚轮81与导向条7的抵接设置能够提高滑动门5滑动的稳定性。
另外,当滑动门5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形变,由于滚轮81抵接于滑动门组件 4(滑动门5或齿条6)上的导向条7上,能够确保滑动门组件4与前面板1之间的间隙,以有效限制滑动门5的变形量。此时,通过滚轮81相对于导向条7 滚动,以实现滚动组件8相对滑动门组件4的滚动并避免滑动门组件4和前面板1之间产生摩擦或者碰撞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滑动门组件4能在相对于前面板1滑动时,滑动门组件 4导向条7与前面板1相抵接,能通过设置于前面板1的滚动组件8与导向条7 滚动接触,即能使得滑动门组件4和前面板1之间相抵接部分的相对移动方式变现为滚动的方式,既避免了滑动门组件4和前面板1之间的摩擦或者直接碰撞造成的损伤,并且保证滑动门5相对于前面板1能稳定地进行滑动,并且能延长滑动门5的使用寿命。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前面板1上设置有多个滚动组件8,多个滚动组件8间隔设置于前面板1上,以使得多个滚动组件8向前面板1各处提供防护作用,避免滑动门5和前面板1之间的摩擦或者碰撞。
另外,本实施例中导向条7设置为凸筋,所述凸筋与滚轮81侧表面相配合,所述滚轮81沿凸筋滚动。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凸筋沿所述导向条的延伸方向所并列设置,所述滚轮沿两凸筋端面滚动;设置多个凸筋,一方面方便加工,便于成型;另一方面能够对滚轮轴向多个限制,以提高滚动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条7上侧设有上挡条,下侧设有下挡条;至少部分滚轮位于所述上挡条与所述下挡条之间,以对滚轮沿其旋转轴方向进行限位,保证滚动的有效性,有效避免滚轮与导向条分离造成的滚动失效。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滑动门5能在相对于前面板1滑动时,能通过设置于前面板1的滚动组件8与导向条7滚动接触,即能使得相抵接的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和前面板1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变现为滚动的方式,既避免了滑动门5或齿条6和前面板1之间的摩擦或者直接碰撞造成的损伤,并且保证滑动门5相对于前面板1能稳定地进行滑动,并且能延长滑动门5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原理相同,其区别在于:在滑动门5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所述滚轮81与导向条7之间具有间距,即所述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所述滚轮81与导向条7之间存在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在滑动门5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滚轮81与导向条7之间具有间距,即滚动组件8不与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之间产生接触,此时滑动门5能相对于前面板1稳定地进行滑动,以选择性地打开或者关闭开口。
另外,当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形变,则能通过滚轮81抵持于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上的导向条7上,并通过滚轮81相对于导向条7滚动,以实现滚动组件8相对滑动门5或齿条6的滚动,并避免滑动门5或齿条6和前面板1之间产生摩擦或者碰撞的功能。同时能够确保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与前面板1之间的间隙,有效限制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的变形量。同时,能够提高滑动门5滑动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滑动门5能在相对于前面板1滑动时,当滑动门组件4 (滑动门5或齿条6)出现形变,能通过设置于前面板1的滚动组件8与导向条 7滚动接触,即能使得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和前面板1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变现为滚动的方式,既避免了滑动门组件4(滑动门5或齿条6) 和前面板1之间的摩擦或者直接碰撞造成的损伤,并且保证滑动门5或齿条6 相对于前面板1能稳定地进行滑动,并且能延长滑动门5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滑动门5的加强结构。其原理与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二原理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如图8-图26所示,所述滑动门5靠近前面板1的内侧设有安装槽51,所述安装槽51整体的弧度与滑动门5的弧度一致;所述安装槽51内设有加强件52。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52设置为塑料件,能够有效加强滑动门5的横向强度。沿竖直方面,所述滑动门5内侧设有多个并列排布的安装槽51,有效增强滑动门5的整体强度。
所述安装槽51包括底板511,所述滑动门5所述平面与底板511相垂直;所述底板511上设有卡孔;沿安装槽51的弧度方向,所述卡孔设于底板511的中部及端部。如图8-图20所示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511上设有第一卡孔513、第二卡孔514及第三卡孔515;所述第二卡孔514设于底板511的中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卡孔513和第三卡孔515之间,所述第一卡孔513和第三卡孔515依次设于底板511的右端和左端。
环绕第一卡孔513设有依次相连接的第一端板5131、第一槽壁5132、第一支撑板5133;所述第一端板5131与滑动门5连接,且位于第一卡孔513的右端;所述第一支撑板5133位于与滑动门5连接,且位于第一卡孔513的左端;所述第一支撑板5133的高度低于第一槽壁5132的高度,形成第一安装台。其中所述第一端板5131与第一槽壁5132的高度相等。
环绕第二卡孔514设有依次相连接的第二支撑板5141、第二槽壁5142、第三支撑板5143;所述第二支撑板5141与滑动门5连接,且位于第二卡孔514 的右端;所述第三支撑板5143位于与滑动门5连接,且位于第二卡孔514的左端;所述第二支撑板5141与第三支撑板5143的高度均低于第一槽壁5132的高度,形成第二安装台。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板5141、第三支撑板5143与第一支撑板5133的高度相等,即第一安装台与第二安装台相平。
环绕第三卡孔515设有依次相连接的第四支撑板5151、第三槽壁5152、第二端板5153;所述第四支撑板5151与滑动门5连接,且位于第三卡孔515的右端;所述第二端板5153与滑动门5连接,且位于第三卡孔515的左端;所述第四支撑板5151的高度低于第三槽壁5152的高度,形成第三安装台;所述第四支撑板5151与第一支撑板5133、第二支撑板5141及第三支撑板5143的高度相等,即第一安装台、第二安装台及第三安装台安装面在共面。其中所述第二端板5153与第三槽壁5152的高度相等。
以上第一槽壁5132、第二槽壁5142及第三槽壁5152高度相等。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槽壁5132内侧设有多个限位板517,所述限位板517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第二限位板呈直角连接,形成L型限位板517。所述第一限位板与安装槽51的底板511相连接,且与第一支撑板5133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限位板与第一槽壁5132相连接。同理,所述第三槽壁5152内侧设置有多个与之相同的L型的限位板517。
以上安装槽51内,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一支撑板5133、第二支撑板 5141、第三支撑板5143及第四支撑板5151高度相同,共同形成支撑台516,以安装加强件52。所述支撑台516不局限以上设置,可由多个所述第一限位板、第一支撑板5133、第二支撑板5141、第三支撑板5143及第四支撑板5151至少部分构成即可。所述第一端板5131与第二端板5153分别限制加强件52两端部于滑动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槽壁5132、第二槽壁5142、第三槽壁5152及多个第二限位板配合限制加强件52垂直于滑动门5方向的位移。
如图21-图26所示,所述加强件52包括加强条521,所述加强条521形状与安装槽51的整体弧形相一致。所述加强条521的下端部依次设有第一卡勾 522、卡板523和第二卡勾524;以上所述第一卡勾522、卡板523、第二卡勾524依次穿过安装槽51上的第一卡孔513、第二卡孔514、第三卡孔515。所述第一卡勾522和第二卡勾524均朝向背离滑动门5的一侧,且均与底板511相卡接。所述卡板523前后两表面上均设有限位筋5231,所述限位筋5231一方面与第二卡孔514周围的底板511相配合,能够有效传导加强条与安装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另一方面方便安装,且能够能加强卡板的强度。所述加强条521 靠近滑动板的表面上设有限位条525,多个所述限位条525与滑动门5内侧相配合,以与滑动门5之间为多处线条接触。所述加强条521的下端部与多个第一限位板、第一支撑板5133、第二支撑板5141、第三支撑板5143及第四支撑板 5151形成的支撑台516相配合。所述第一槽壁5132、第二槽壁5142、第三槽壁 5152及多个第二限位板均与所述加强条521远离滑动门5的侧面相配合。所述加强条521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一端板5131、第二端板5153相配合。
以上设置,所述加强件52与安装槽51之间设置为多处线条接触(限位筋或限位条),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小接触面积,并同时提高安装的稳定性,有效改善加强效果;另一方面,预留有间隙,方便拆装。再者,本实施例中于底板上设置三个卡孔,而于安装条上设置两个卡勾,中间位置设置卡板与卡孔相配合,一方面多个定位,以提高加强件与安装槽的连接强度,能够及时有效地在加强件与安装槽之间传递力,有效提高加强件与滑动门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采用两端卡勾固定,中间卡板限位,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亦方便拆装。另外,本实施例中一方面设置以安装台以安装加强件主体,并对加强件进行限位;另一方面通过卡孔与卡勾配合进行定位,增加了加强件与安装槽的连接性,有效提高了加强件与滑动门的一体性,有效提高了滑动门的整体横向强度。
相对于目前市场上产品中设置钣金件与滑动板螺钉连接以加强滑动门5的横向强度;本实施例中采用塑料件,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有效减轻重量。另外,本实施例中设置安装槽51,加强件52与安装槽51卡接配合,安装方便快捷。避免了现有螺钉固定连接的安装繁复性,有效提高安装效率。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其不局限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是对普遍意义上的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进行的改进。
如图27-图31所示,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机壳内设有蜗壳2,所述蜗壳2内设有风扇;且所述蜗壳2上设有蜗壳出风风道21。所述机壳的前面结合有前面板1,所述前面板1上设有出风口10;所述前面板1安装于面板座9上。所述面板座9上设有面板座出风风道91,所述面板座出风风道91其中一端部与前面板1上的出风口10相对应,另一端部与蜗壳出风风道21相连通。即所述面板座出风风道91的一端与蜗壳出风风道21的端部相对应,另一端与前面板1上的出风口10相对应,以此形成室内机出风风道11,以在风扇作用下,将经过换热器的风通过蜗壳出风风道21、面板座出风风道91及前面板1上的出风口10 导入室内。
所述蜗壳2上与面板座9对接的端部记为蜗壳对接端22;相应的,所述面板座9上与蜗壳2对接的端部记为面板座对接端92;在空调器底面上的投影上,所述蜗壳对接端22的投影宽度小于所述面板座对接端92的投影宽度;即所述面板座对接端92环绕于所述蜗壳对接端22的外围;即在蜗壳出风风道21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对接处,所述蜗壳出风风道21的宽度小于面板座出风风道91 的宽度,且所述面板座出风风道91环绕于蜗壳出风风道21的外围;即所述面板座出风风道9位于面板座对接端92一侧的风道尺寸大于所述蜗壳出风风道位于蜗壳对接端22一侧的风道尺寸。
所述蜗壳对接端22包括对接壳板23,所述面板座对接端92包括对接座板 93;所述对接壳板23靠近蜗壳出风风道21的表面记为对接壳面24;与之对接的所述对接座板93靠近面板座出风风道91的表面记为对接座面94,所述对接座面94位于对接壳面24远离蜗壳出风风道21的一侧;即于蜗壳出风风道21 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对接处,所述蜗壳出风风道21的宽度小于面板座出风风道91的宽度,且所述面板座出风风道91环绕于蜗壳出风风道21的外围。其中,所述对接座面94上的点记为Q,其中Q点为所述对接座面94的任意一点;所述对接座面94上的点Q到与所述对接座面94相对接的对接壳面24的距离记为 L0,其中L0∈(0,5],单位mm。
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壳板23与对接座板93相平行。
本实施例中,于蜗壳出风风道21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对接处,所述蜗壳对接端22处的蜗壳出风风道21与所述面板座对接端92处的面板座出风风道91 之间等距。即于蜗壳出风风道21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对接处,所述面板座出风风道91环绕于蜗壳出风风道21的外围,且所述蜗壳出风风道21与所述面板座出风风道91之间等距。即,在空调底面的投影中,对接位置分居于空调出风出道两侧,所述对接壳面24与与之对接的对接座面94的间距在两对接位置处相等。
以上设置能够有效引导空气由蜗壳出风风道21内柔和过渡进入面板座出风风道91,避免空气在蜗壳出风风道21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连接处的风量损失,同时有效降低噪音;另外,风若遇到遮挡组件时在遮挡组件表面发生凝露,亦或是在遮挡组件的导向下进入两组件的装配间隙;本实施例以上设置扩大气流流通截面,并使出风方向上无遮挡的组件,能够有效避免在蜗壳出风风道与面板座出风风道对接处产生凝露,并避免气流进入蜗壳与面板座的装配间隙。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主要说明空调室内机的风道结构,其不局限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本实施例以实施例四的结构为基础进行阐述。
所述蜗壳出风风道21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对接处,所述蜗壳2与所述面板座9配合形成逆风槽12;所述逆风槽12由蜗壳出风风道21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的对接处向面板座出风风道91外侧延伸,且与面板座出风风道91的风道壁呈钝角。即所述蜗壳对接端22与与之相对接的面板座对接端92对接处形成有逆风槽12。所述面板座对接端92端部的对接座面94向远离面板座出风风道 91的方向倾斜形成第一倾斜面95;所述第一倾斜面95为逆风槽12的内槽面;所述第一倾斜面95与对接座面94相连接;且所述第一倾斜面95与对接座面94 夹角α为钝角。
与面板座对接端92相对接的所述蜗壳对接端22的端部设有第一端面25;所述第一端面25与对接壳面24相连接,并由对接壳面24向远离蜗壳出风风道 21一侧转向形成。所述第一端面25与对接壳面24相垂直,或所述第一端面25 与对接壳面24夹角γ为锐角;以有效避免沿对接壳面24的空气转向流向第一端面25,造成回风。所述第一端面25远离对接壳面24的一端向远离面板座对接端92的方向倾斜形成第二倾斜面26;所述第二倾斜面26与对接壳面24的夹角β为锐角。
具体的,所述第二倾斜面26与对接壳面24夹角β所述第一端面25与对接壳面24夹角γ之间具有以下关系,γ>β。
所述第一倾斜面95形成的面板对接端端面与由所述第一端面25和第二倾斜面26形成的蜗壳对接端22端面形成逆风槽12,所述逆风槽12有效防止回风,以减小了风量的损失,同时亦降低了噪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倾斜面95与第二倾斜面26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倾斜面95与第二倾斜面26之间的距离L1∈(0,1],单位mm。
在实施例四中,所述对接壳面24与与之对接的对接座面94相互平行的设置下,所述第一倾斜面95与第二倾斜面26相互平行,即存在α与β互补。
由于在空调器底面上的投影上,所述蜗壳对接端22的投影宽度小于所述面板座对接端92的投影宽度,即蜗壳出风风道21尺寸小于面板座出风风道91尺寸。在风道尺寸变大的结构设置下,由蜗壳出风风道21流出的空气能够柔和地贴向面板座出风风道91的风道壁;本实施例中逆风槽12的设置有效防止回风,以减小了风量的损失,同时亦降低了噪音。
以上实施例四与实施例五不局限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其具有普遍意义上的结构价值,只要空调室内机的风道与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中设置原理一致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了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空调室内机上设有滑动门,所述滑动门能在相对于前面板1滑动时,能通过设置于前面板的滚动组件与滑动门组件上的导向条滚动接触,即能使得相抵接的滑动门组件(滑动门或齿条)和前面板之间的相对移动的方式变现为滚动的方式,既避免了滑动门组件(滑动门或齿条)和前面板之间的摩擦或者直接碰撞造成的损伤,并且保证滑动门相对于前面板能稳定地进行滑动,并且能延长滑动门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在空调室内机的滑动门上设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与安装槽卡接配合,安装方便快捷;避免了现有螺钉固定连接的安装繁复性,有效提高安装效率。另外,所述加强件与安装槽之间设置为多处线条接触,一方面能够有效减小接触面积,并同时提高安装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加强件的加强效果;另一方面,预留间隙,方便拆装。再者,相对于目前市场上产品中设置钣金件与滑动板螺钉连接以加强滑动门的横向强度,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塑料件,能够在确保强度的同时有效减轻重量。
3、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上在空调器底面上的投影上,所述蜗壳对接端的投影宽度小于所述面板座对接端的投影宽度;且所述面板座对接端环绕于所述蜗壳对接端的外围。能够有效引导空气由蜗壳出风风道内柔和过渡进入面板座出风风道,避免空气在蜗壳出风风道与面板座出风风道连接处的风量损失,同时有效降低噪音。
4、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蜗壳出风风道与面板座出风风道对接处,所述蜗壳与所述面板座配合形成逆风槽,所述逆风槽能够有效防止回风,以减小了风量的损失,同时亦降低了噪音。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机壳;
前面板(1),设于所述机壳前面;
滑动门(5),其与机壳连接,且所述滑动门(5)能沿所述机壳的外周移动;
安装槽(51),设于所述滑动门(5)靠近前面板(1)的内壁上,所述安装槽(51)的整体弧度与滑动门(5)的弧度一致;
加强件(52),安装于所述安装槽(51)内,所述加强件(52)与安装槽(51)相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51)包括底板(511),所述底板(511)上设有卡孔和支撑台(516);所述加强件(52)包括加强条(521),所述加强条(521)的下端部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底板(511)上的卡孔相对应,并与底板(511)相配合;所述加强条(521)下端部与支撑台(516)相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包括由右至左依次设置的第一卡孔(513)、第二卡孔(514)及第三卡孔(515);所述卡接件包括第一卡勾(522)、卡板(523)、第二卡勾(524);所述第一卡勾(522)、卡板(523)、第二卡勾(524)依次穿过安装槽(51)上的第一卡孔(513)、第二卡孔(514)、第三卡孔(51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包括高度相等且均与滑动门相连接的第一支撑板(5133)、第二支撑板(5141)、第三支撑板(5143)及第四支撑板(5151);所述第一支撑板(5133)位于第一卡孔(513)的左侧;所述第二支撑板(5141)、第三支撑板(5143)依次设于第二卡孔(514)的右侧和左侧;所述第四支撑板(5151)设于第三卡孔(515)的右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孔(513)右侧设有第一端板(5131),所述第一端板(5131)一端与滑动门(5)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槽壁(5132);所述第一槽壁(5132)另一端与第一支撑板(5133)相连接,且高于所述第一支撑板(513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孔(514)外围设有第二槽壁(5142);所述第二槽壁(5142)连接第二支撑板(5141)和第三支撑板(5143),且所述第二槽壁(5142)高于所述第二支撑板(5141)与第三支撑板(51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孔(515)左侧设有第二端板(5153);所述第二端板(5153)一端与滑动门(5)连接,另一端设有第三槽壁(5152);所述第三槽壁(5152)另一端与第四支撑板(5151)相连接,且高于所述第四支撑板(515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包括多个限位板(517),所述限位板(517)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底板(511)相连接,且与第一支撑板(5133)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限位板与第一槽壁(5132)或第三槽壁(5152)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8其中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523)上设有限位筋(5231),所述限位筋(5231)与第二卡孔(514)边沿处的底板(511)相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条(521)靠近滑动板的表面上设有限位条(525),多个所述限位条(525)与滑动门(5)内侧相配合。
CN201921931409.XU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109515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409.XU CN210951549U (zh)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1409.XU CN210951549U (zh)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51549U true CN210951549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80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1409.XU Active CN210951549U (zh) 2019-11-08 2019-11-08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515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64852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095155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92158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041158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95154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92158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0832239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WO2020062996A1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801401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177068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01680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01679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26177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5124977A (ja) 室内機
CN11072617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701676A (zh) 空调室内机
CN21120422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005922U (zh) 空调室内机
KR20100051957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10486798B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365766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014047B (zh) 一种空调及电机盒组件
CN21117706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251144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597700U (zh) 导风板组件及立式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