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34893U -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934893U
CN210934893U CN201921781750.1U CN201921781750U CN210934893U CN 210934893 U CN210934893 U CN 210934893U CN 201921781750 U CN201921781750 U CN 201921781750U CN 210934893 U CN210934893 U CN 210934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oil
circulating pump
heater
pneumatic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8175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水祥
刘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Xuao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Xuao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Xuao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Xuao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8175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9348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934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934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包括油槽、加热器、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油槽通过管线连接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第二换热器和加热器,第一循环泵的另一端还与第一换热器相连接,加热器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第一换热器的进油口连接有进油管,第一换热器还与第二循环泵和第二换热器相连接,第二循环泵的进油口与油槽和第一换热器相连接,其出油口与第二换热器相连接;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第一换热器和加热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具有对热油进行二次降温,避免在换热器中产生水垢,保持设备的冷却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油温机顾名思义,就是以导热油作为传热媒介的模温机。油温机自身设有一个储油箱,工作时导热油由储油箱进入系统,经循环泵打入到模具或其它需要控温的设备,导热油从被控温设备出来后,再返回到系统,周而复始。导热油经过加热器升温,当感温探头探测到的媒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加热器停止工作。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加热器开始工作,当温度达到设定值后,又停止工作。如此循环往复。主要应用于塑胶成型、压铸、橡胶轮胎、辊筒、化工反应釜、粘合、密炼等行业。
公告号为CN20531666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温油温机,包括通过管路依次连接的油槽、泵浦、加热器、控温设备、热交换器和集气筒,集气筒上方通过电磁阀与油槽相连,加热器和油槽之间设有辅助油槽和溢流阀,溢流阀出油口与辅助油槽相连,辅助油槽与油槽之间设有溢油管路和自动补油管路,自动补油管路上连有辅助泵浦;吹空装置与加热器和油槽之间的管路相连。油压过高时,溢流阀工作,将管路内的油引入辅助油槽,减小压强,不必因压力过大而停机,提高了工作效率;油槽内油位过低时,通过辅助泵浦自动补油;油位过高时,可经溢油管路进入辅助油槽,防止管路内压力过高,使用效果好;当设备停机后,可通过吹空装置将管路内残留的油吹掉,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水垢能否及时清除是影响设备冷却效率的重要条件之一,该装置虽然具有除水垢功能,但无法完全避免水垢对冷却效率的影响,因此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具有能够有效避免冷却时水垢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包括油槽、加热器、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所述加热器、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循环泵包括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
所述油槽中安装有液位开关,通过液位开关控制所述油槽的闭合,所述油槽通过所述管线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和第二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通过管线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和加热器,所述第一循环泵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连接,所述加热器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油口连接有进油管,所述第一换热器还与第二循环泵和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的进油口与所述油槽和第一换热器相连接,其出油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加热器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槽内的热油经过加热器使用过后,在进行冷却时先经过进油管返回到第一换热器的内部,油槽内部的常温油经过第二换热器进行冷却后成为低温油,再将低温油输入到第一换热器内部与热油进行混合冷却。将热油的温度初步降温后,再经过第二循环泵输入到第二换热器的内部进行二次冷却后再次返回到第一换热器的内部,然后在打开第一循环泵将经过二次冷却后的冷油进行冷却使用。经过初步降温后的热油在与冷却水循环组件的冷却水进行冷却时,不会产生水垢,避免水垢降低冷却水循环组件与热油之间的换热效率,极大的提高了冷却水循环组件的工作效率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循环泵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动阀和第二气动阀,所述第一气动阀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阀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加热器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动阀,所述第一气动阀、第二气动阀和第三气动阀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气动阀、第二气动阀和第三气动阀,能够根据需求调节热油和冷油的输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进油管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集气筒,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循环泵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集气筒,所述第一集体筒和第二集气筒均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通过所述管线与所述油槽相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集气筒和第二集气筒能够将使用过后的油内部的空气及时排出,避免在后期加工使用过程中,内部的空气与油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事故发生。
进一步的,所述油槽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盘管,侧面开设有补油口和溢油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盘管能够对返回油槽的热油进行冷却,补油口和溢油口能够及时调节油槽内部油量。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循环组件包括进水管、出水管、电磁阀和止回阀,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均连接第二换热器,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所述电磁阀,所述出水管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设置所述止回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冷却水经过进水管进入到第二换热器与热油进行换热后,经过出水管循环使用,电磁阀便于控制冷却水循环组件的开关,止回阀避免冷却水经过出水管回流到第二换热器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设置有水感温棒,所述水感温棒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感温棒便于检测进出第二换热器内部的冷却水的温度检测,便于控制冷却水的流速。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器上设置有超温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器的进油口处设置有压力表和压力开关,所述超温温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超温温度传感器便于检测加热器温度,及时发出预警,进油口处的压力表和压力开关便于调节油的流速。
进一步的,所述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还连接有分流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分流管在反应釜出现堵塞故障时,分流管能够及时的将热油在冷却装置内部进入循环,避免热油倒流,导致第一循环泵出现憋压的现象,造成设备故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了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的技术方案,从而能够产生对热油进行二次降温,避免在换热器中产生水垢,保持设备的冷却效率的效果;
2.采用了第一集气筒和第二集气筒的技术方案,从而能够产生及时将使用过后的有内部的空气及时排出的效果;
3.采用了在进油管和出油管之间连接分流管的技术方案,从而能够避免油倒流,导致第一循环泵出现设备故障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油槽;11、液位开关;12、冷却盘管;13、补油口;14、溢油口;2、加热器;21、超温温度传感器;22、压力表;23、压力开关;31、第一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21、第三气动阀;322、第四气动阀;41、进水管;42、出水管;43、电磁阀;44、止回阀;45、水感温棒;51、第一循环泵;511、第一气动阀;512、第二气动阀;52、第二循环泵;521、第五气动阀;522、油温感温棒;6、管线;61、出油管;62、进油管;621、Y型过滤器;63、分流管;64、排油口;7、第一集气筒;8、第二集气筒;9、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参照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包括油槽1、加热器2、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6,油槽1、加热器2、冷却水循环组件、换热器和循环泵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本实施中所采用PLC控制器的型号为S7-200,油槽1、加热器2、冷却水循环组件、换热器和循环泵之间均通过管线6相连接,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循环泵包括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从油槽1内部出来的油经过加热器2后供化工反应釜使用后,返回至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进行二次冷却降温。先经过第一换热器31降温能够有效避免热油直接与冷却水直接接触降温,不会在冷却水循环组件内部产生水垢,提高换热效率,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
参照图1,油槽1的内部设置有液位开关11和冷却盘管12,油槽1的侧面设置有补油口13和溢油口14,液位开关11与PLC控制器电连接。PLC控制器通过液位开关11开启和关闭油槽1,补油口13和溢油口14用于调节油槽1内的油量,冷却盘管12对循环过后的热油进行冷却,便于储存。油槽1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相连接,油槽1与第一循环泵51之间还设置有排油口64。
参照图1,第一循环泵5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动阀511和第二气动阀512,第一气动阀511位于第一循环泵51和加热器2之间,第二气动阀512位于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换热器32,第二换热器32与加热器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动阀321。第一气动阀511、第二气动阀512和第三气动阀321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通过对第一气动阀511、第二气动阀512和第三气动阀321之间开关的调节,便于对化工反应釜输出热油和冷油之间进行调整。
参照图1,加热器2的内部设置有超温温度传感器21,加热器2的进油口处还设置有压力表22和压力开关23。超温温度传感器21与压力开关23均与PLC控制器电连接,加热器2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61,超温温度传感器21用于超温保护报警并切断加热器2,压力表22和压力开关23能够根据油压,调节油速。
参照图1,出油管61与化工反应釜相连接,并通过进油管62重新返回至设备的内部,进油管62与出油管61之间还连接有分流管63,进油管62与分流管63之间还设置有Y型过滤器621,Y型过滤器621能够将经过化工反应釜使用过后的油内的杂质及时排除,分流管63能够在油在化工反应釜内部发生堵塞时,及时通过分流管63返回,避免油在第一循环泵51内憋压,导致设备故障。
参照图1,第一换热器31的输入端还设置有第一集气筒7,第二循环泵52的输入端还连接有第二集气筒8,第一集气筒7和第二集气筒8还设置有排气孔,排气孔通过管线6与油槽1相连接,便于将油内携带的空气及时排出,提高设备的安全性。第二换热器32的进出口均设置有油温感温棒522,便于检测经过第二换热器32前后的温度变化,及时进行调控。第二换热器32与第一换热器31之间还设置有第四气动阀322,第二循环泵52与第二换热器32之间设置有第五气动阀521,便于控制二次冷却循环的开启和关闭。
参照图1,冷却水循环组件包括进水管41、出水管42、电磁阀43、止水阀和水感温棒45,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均与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形成冷却水的循环回路,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与第二换热器32之间均设置水管温棒,便于控制调节冷却水的温度和流速。进水管41与第二换热器32之间设置有电磁阀43,电磁阀43与PLC控制器电连接,便于控制冷却水的开关。出水管42与第二换热器32之间设置有止回阀44,避免冷却水回流进入到第二换热器32的内部,影响换热效率。
管道中间还设有若干个球阀9,便于调节油在管线6内部的流通方向。
具体实施过程:
在化工反应釜需要加热时,此时打开第一循环泵51、第一气动阀511和加热器2,并关闭第二循环泵52、第二气动阀512和第三气动阀321,然后将油通过管道经过循环泵进入到加热器2加热后,经过出油管61对化工反应釜进行加热,然后通过进油管62重新返回到装置的内部管道。
在对热油进行冷却时,此时关闭第一循环泵51,打开第二循环泵52、第四气动阀322、第五气动阀521和电磁阀43,热油先经过Y型过滤器621将杂质去除,在经过第一集气筒7将内部的空气排出,在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1中等待降温;油槽1内部的常温油经过第二循环泵52、第五气动阀521后进入到第二换热器32的内部,与冷却水进行降温,常温油经过降温后通过第四气动阀322进入到第一换热器31内部与热油进行混合,降低其温度,实现第一次冷却,然后混合后的油经过第二集气筒8排气后再次经过第二循环泵52和第五气动阀521进入第二换热器32与冷却水进行二次冷却,在重新返回至第一换热器31的内部。
在化工反应釜需要降温时,此时打开第一循环泵51、第二气动阀512和第三气动阀321,并关闭第二循环泵52、第一气动阀511和加热器2,经过降温后油经过第一循环泵51后再经过第二气动阀512进入到第二换热器32内部进行冷却,然后经过第三气动阀321和加热器2后进入到化工反应釜内部使用后经过进油口重新返回装置的内部。
该装置经过二次冷却,能够有效地避免热油直接与冷却水接触,不会在冷却水内部产生水垢,保证设备的冷却效率,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便于使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槽(1)、加热器(2)、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PLC控制器和管线(6),所述加热器(2)、换热器、冷却水循环组件、循环泵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换热器(32),所述循环泵包括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
所述油槽(1)中安装有液位开关(11),通过液位开关(11)控制所述油槽(1)的闭合,所述油槽(1)通过所述管线(6)连接所述第一循环泵(51)和第二循环泵(52);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输出端通过管线(6)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和加热器(2),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另一端还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相连接,所述加热器(2)的出油口连接有出油管(61);所述第一换热器(31)的进油口连接有进油管(62),所述第一换热器(31)还与第二循环泵(52)和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循环泵(52)的进油口与所述油槽(1)和第一换热器(31)相连接,其出油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1)和加热器(2)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泵(5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气动阀(511)和第二气动阀(512),所述第一气动阀(511)的另一端与所述加热器(2)相连接,所述第二气动阀(51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相连接,所述第二换热器(32)与所述加热器(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气动阀(321),所述第一气动阀(511)、第二气动阀(512)和第三气动阀(321)均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31)与所述进油管(6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集气筒(7),所述第一换热器(31)与所述第二循环泵(52)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集气筒(8),所述第一集气筒和第二集气筒(8)均设置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通过所述管线(6)与所述油槽(1)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1)的内部设置有冷却盘管(12),侧面开设有补油口(13)和溢油口(1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循环组件包括进水管(41)、出水管(42)、电磁阀(43)和止回阀(44),所述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均连接第二换热器(32),所述进水管(41)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之间设置所述电磁阀(43),所述出水管(4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2)之间设置所述止回阀(44),所述电磁阀(43)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32)与所述进水管(41)和出水管(42)之间设置有水感温棒(45),所述水感温棒(45)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2)上设置有超温温度传感器(21),所述加热器(2)的进油口处设置有压力表(22)和压力开关(23),所述超温温度传感器(21)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管(62)和出油管(61)之间还连接有分流管(63)。
CN201921781750.1U 2019-10-23 2019-10-23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Active CN2109348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81750.1U CN210934893U (zh) 2019-10-23 2019-10-23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81750.1U CN210934893U (zh) 2019-10-23 2019-10-23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934893U true CN210934893U (zh) 2020-07-07

Family

ID=71370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81750.1U Active CN210934893U (zh) 2019-10-23 2019-10-23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9348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52469U (zh) 一种油温机
CN208477404U (zh) 速冷速热自动安全高效切换控制机
CN200995472Y (zh) 挤出机定型槽冷却水循环系统
CN210934893U (zh) 化工反应釜用二次降温冷却装置
CN206683224U (zh) 180℃油温机
CN208746758U (zh) 移动式导热油加热系统
CN201317090Y (zh) 一种高光模温机
CN113944538B (zh) 一种发动机试验台架冷却系统及发动机试验台架冷却方法
CN205601113U (zh) 一种注射成型模具的成型辅助系统
CN113771318A (zh) 一种注塑模具快速冷却和恒温智能控制设备及其工作方法
CN209763483U (zh) 一种负压油温机
CN207027982U (zh) 一种模温机
CN108534591B (zh) 一种换热器的风扰动除垢系统及除垢方法
CN208027196U (zh) 一种用于结晶器的温度控制系统
CN219934261U (zh) 水式模温机
CN207449031U (zh) 节能且能远程控制急冷急热的多功能蒸汽模温机
CN212826372U (zh) 一种轮胎硫化机硫化蒸汽自动排凝装置
CN215903919U (zh) 一种用于提高注塑模具加工质量的快速冷却和恒温控制设备
CN110500890A (zh) 一种精锻生产线的给水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7630451U (zh) 一种模温机
CN219792581U (zh) 一种凝结水除氧装置
CN208817719U (zh) 双机一体分路独立控温控制机
CN207982234U (zh) 一种砂温调节器
CN217055814U (zh) 一种注塑机液压油冷却循环水自动控制装置
CN216579151U (zh) 一种橡胶挤出机的温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