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91926U -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91926U
CN210891926U CN201921750115.7U CN201921750115U CN210891926U CN 210891926 U CN210891926 U CN 210891926U CN 201921750115 U CN201921750115 U CN 201921750115U CN 210891926 U CN210891926 U CN 2108919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ing
heat
exchanging portion
heat exchanger
water rece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5011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芊
苏玉熙
成凯
黄煜鹏
汤梓颖
罗润通
林志成
李振华
贾冰冰
黄杰
何伟强
罗永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75011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919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919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919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相连接;第三换热部,第三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相连接,第三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关于第二换热部对称地设置。将换热器设置成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方式,而且将位于两个末端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设置成对称的设置方式,这样设置使得换热器朝向风口处的面积始终是一样的,保证换热器无论是正装还是反装都能够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凝露效果,这样设置有效地提高了换热器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上下出风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外壳、风机和换热器,外壳包括后壳体和固定设置在后壳体上的前面板,前面板和后壳体配合形成上风口、下风口和流道,在正常制冷情况下,使下风口进风且从上风口出风,在正常制热情况下,从上风口进风且从下风口出风。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一种包含多个并联设置的换热器,每个换热器均设置在一个风道内,而每个换热器均需要设置有一个用于控制该换热器工作状态的控制装置。其中,在空调的上下出风实施方式依靠出风口方向调整。造成现有技术中的蒸发器的安装方式是唯一的,若将蒸发器换一个安装方式则会降低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使得蒸发器的实用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第二换热部实用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相连接;第三换热部,第三换热部与第二换热部相连接,第三换热部与第一换热部关于第二换热部对称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具有独立的进管段。
进一步地,进管段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均具有独立的出管段。
进一步地,各出管段延伸预设距离后汇集成总出管段。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上接水盘,上接水盘与第一换热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换热器还包括:下接水盘,下接水盘与第三换热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换热器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当换热器处于第一安装状态时,下接水盘位于上接水盘的下方,下接水盘用于收集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产生的冷凝水,当换热器处于第二安装状态时,上接水盘位于下接水盘的下方,上接水盘用于收集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产生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部为多个,多个第二换热部设置于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
进一步地,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出风口,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具有位于同一侧的工作面,当换热器位于第一安装状态或第二安装状态时,工作面均朝向出风口侧设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换热器设置成包括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的方式,而且将位于两个末端的第一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设置成对称的设置方式,这样设置使得换热器朝向风口处的面积始终是一样的,保证换热器无论是正装还是反装都能够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凝露效果,这样设置有效地提高了换热器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处于第一安装状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处于第二安装状态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换热部;
20、第二换热部;
30、第三换热部;40、进管段;41、流量控制阀;
50、出管段;60、总出管段;70、上接水盘;80、下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
该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第三换热部30。第二换热部20与第一换热部10相连接。第三换热部30与第二换热部20相连接,第三换热部30与第一换热部10关于第二换热部20对称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将换热器设置成包括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第三换热部30的方式,而且将位于两个末端的第一换热部10和第三换热部30设置成对称的设置方式,这样设置使得换热器朝向风口处的面积始终是一样的,保证换热器无论是正装还是反装都能够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凝露效果,这样设置有效地提高了换热器的实用性。
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第三换热部30均具有独立的进管段40。这样设置能够使得相邻的换热部之间的换热效率更高。
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每一个换热部内的冷媒的流量,在每一个进管段40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41。由于换热器在正装和反装时,各个换热部内的所需流量不一样,需要通过流量控制阀41对进管段40内的冷媒进行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无论是采用哪种安装方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都不会受影响。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第三换热部30均具有独立的出管段50。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各个换热部的换热性能。
优选地,各出管段50延伸预设距离后汇集成总出管段60。这样设置能够将经换热后的冷媒汇集成一股然后同时进入压缩机系统内进行循环利用,有效地提高了该换热器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为了避免换热器产生的凝露水造成电器元件的损坏,该换热器还设置有上接水盘70和下接水盘80。上接水盘70与第一换热部10相连接。下接水盘80与第三换热部30相连接。
换热器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即正装(如图1所示)和第二安装状态即反装(如图2所示),当换热器处于第一安装状态时,下接水盘80位于上接水盘70的下方,下接水盘80用于收集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第三换热部30产生的冷凝水,当换热器处于第二安装状态时,上接水盘70位于下接水盘80的下方,上接水盘70用于收集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第三换热部30产生的冷凝水。
在本申请中,第二换热部20可以设置成多个,多个第二换热部20设置于第一换热部10和第三换热部30之间。这样设置能够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面积,能够有效地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还可以用于空调设备技术领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器。进一步地,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出风口,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第三换热部30具有位于同一侧的工作面,当换热器位于第一安装状态或第二安装状态时,工作面均朝向出风口侧设置。这样设置能够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不受换热器的安装方式影响。
具体地,本申请提供一种专门用于上下出风空调的蒸发器,用于保证空调的整体换热效果。同时,考虑到上下出风空调风场分布不均等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恒定换热的空调,用于保证空调换热均匀,另一方面解决现有的上下出风空调,调整安装方向时不能保证有效换热量的问题。
如图1、图2所示,该换热器可以是蒸发器,蒸发器的顶部、底部均装有接水盘,如此,可保证空调无论是正向安装,还是反向安装,换热器表面的凝露水均可以顺利排出。
同时,蒸发器的不折弯设计(即换热器的朝向风口一侧的换热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也给蒸发器在风道内的安装方向提供了更多选择,蒸发器在风道内的安装方向可以相对风口前倾或是后倾。
同时,正是蒸发器的这种不区分安装方向设计,给空调的设计极大的减少了束缚,使得空调可以更多的考虑对称设计,让其从空调产品中脱颖而出。而蒸发器拼接方式,保证了无论是正向安装和反向安装,因为靠近风口端的蒸发器换热面积一致,空调的换热量都能得到保证。
如图1所示,空调的换热器分为三部分,分为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以及第三换热部。其中,第一换热部、第三换热部在换热铜管数量、翅片换热面积上保持一致,用于保证空调无论是正向安装,还是反向安装,最靠近出风口侧的理论有效换热面积是一样的。之所以强调出风口侧的换热面积,是因为靠近出风口侧的换热效率要远大于其他部分,因此空调无论是正向安装,还是反向安装,靠近出风口侧的蒸发器换热面积要保持一致。
如图1、图2所示,蒸发器包括三个流量调节装置,三个流量调节装置分别控制第一换热部,第二换热部、第三换热部,以及用于容纳蒸发器换热产生凝露水的上、下接水盘。其中,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空调的正向安装方向,此时,下方的流量调节装置控制的第三换热部靠近出风口侧,根据空调系统匹配经验,结合压焓图可知,通常制冷剂在蒸发器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完全蒸发后,仍然能吸收一部分热量,保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时处于过热状态,而体现在蒸发器中的参数就是制冷运行时,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温度基本不变,在制冷剂将要离开蒸发器时,温度轻微上升(1~2℃)。
而该蒸发器,上方的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一换热部组成第一换热系统,中间的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二换热部组成第二换热系统,下方的流量调节装置和第三换热部组成第三换热系统,三个换热系统的重要属性当中均包含制冷剂换热前温度,换热后温度,和温度差,温度差即制冷剂换热前(进入蒸发器)和换热后(将要离开蒸发器)的温度差。结合空调系统匹配经验和压焓图,制冷剂在蒸发器内换热充分的体现即:三个换热系统的换热前温度相当,换热后温度相当,温度差相当,其中换热后温度应大于换热前温度(1~2℃范围)。而要想实现蒸发器换热充分的效果,可以在系统匹配阶段,利用各换热系统的流量调节装置来控制进入各换热系统的制冷剂流量,用此方法来保证各换热系统充分发挥换热性能。
当空调反向安装时,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反向安装仅限于图1所示平面内的反向180°安装(以上接水盘70的长度方向为x轴,以上接水盘70的底部宽度方向为y轴,可以将图1中的换热器绕y轴转动180°进行安装),之所以对此作出要求是虽然空调不区分上下出风方向,但是对于空调的前后位置有做要求,需保证空调的正面无论正向安装还是反向安装都是位于正面,例如图1中换热器的表面积大的一个面为正面。
采用本申请的空调器为上出风、下出风的空调,该换热器用于该出风模式的空调器中,不区分安装方向,无论是正向安装,还是反向安装,出风都在下侧,都可以保证空调的换热性能,凝露效果。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换热部(10);
第二换热部(20),所述第二换热部(20)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0)相连接;
第三换热部(30),所述第三换热部(30)与所述第二换热部(20)相连接,所述第三换热部(30)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0)关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0)对称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0)、所述第二换热部(20)和所述第三换热部(30)均具有独立的进管段(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管段(40)上设置有流量控制阀(41)。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0)、所述第二换热部(20)和所述第三换热部(30)均具有独立的出管段(5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出管段(50)延伸预设距离后汇集成总出管段(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上接水盘(70),所述上接水盘(70)与所述第一换热部(10)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下接水盘(80),所述下接水盘(80)与所述第三换热部(30)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当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一安装状态时,所述下接水盘(80)位于所述上接水盘(70)的下方,所述下接水盘(80)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所述第三换热部(30)产生的冷凝水,当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第二安装状态时,所述上接水盘(70)位于所述下接水盘(80)的下方,所述上接水盘(70)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换热部(10)、第二换热部(20)和所述第三换热部(30)产生的冷凝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部(20)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换热部(2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部(10)和所述第三换热部(30)之间。
10.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具有出风口,所述第一换热部(10)、所述第二换热部(20)和所述第三换热部(30)具有位于同一侧的工作面,当所述换热器位于第一安装状态或第二安装状态时,所述工作面均朝向所述出风口侧设置。
CN201921750115.7U 2019-10-17 2019-10-17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08919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50115.7U CN210891926U (zh) 2019-10-17 2019-10-17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50115.7U CN210891926U (zh) 2019-10-17 2019-10-17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91926U true CN210891926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222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50115.7U Active CN210891926U (zh) 2019-10-17 2019-10-17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919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0000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EP3287706B1 (en) Heat source unit
CN102639954A (zh) 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
US9618269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tube arrangement for air conditioner
US10047962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1274838B2 (en) Air-conditioner outdoo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418324A (zh) 空气源热泵烘干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控制装置
US10234178B2 (en) Fin and tube-evaporator with mini-slab circuit extenders
US8584739B2 (en) Adiabatic cooling unit
CN101487640B (zh) 一种移动通讯基站设备分布式冷却系统
US10047963B2 (en) In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10891926U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4180564A (zh) 空调器及其换热器
JP2019015432A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ユニット
CN110631134A (zh)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762609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02149582U (zh) 空调器及其干式表冷器
CN110779110B (zh) 空调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360742B (zh) 换热管路、换热系统及空调器
CN206452654U (zh) 一种电子机柜
CN113108391B (zh) 空调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控制方法
CN210951541U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112923442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399207U (zh) 一种空调器
EP3252400A1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