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4683U -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 Google Patents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84683U
CN210884683U CN201921663068.2U CN201921663068U CN210884683U CN 210884683 U CN210884683 U CN 210884683U CN 201921663068 U CN201921663068 U CN 201921663068U CN 210884683 U CN210884683 U CN 2108846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guide hole
base
commutator
win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6306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照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Boyu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Boy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Boyu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Boyu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6306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846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846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846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urrent Coll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包括基座和转动座,基座设有进线导孔,转动座设有出线导孔,转动座可相对基座转动,进线导孔与出线导孔之间设有绕线部,绕线部固定或活动地连接基座或转动座。本换向器的绕线部为拉线在进线导孔和出线导孔之间提供过渡支撑的作用,从而达到拉线换向的目的,拉线在摆动或者调节换向角度时可带动转动座相对基座自由转动,实现多方位动态换向,而且拉线从出线导孔穿出后不会出现弯折的情况,防止拉线与转动座产生过多的摩擦,减小拉线的损伤,由于拉线在绕线部的进出两端分别受进线导孔和出线导孔的导向约束,拉线在较为松弛的状态下也不会脱离绕线部,而且在重新张紧时能够持续换向。

Description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牵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背景技术
连接、牵引工具包括绳索、牵引线、拉线、连接线,通常由纤维、尼龙、金属材料以及其它非金属材料制成,可以是单根,也可以多根通过扭或编织而成,为了方便表述,以下统称为“拉线”。
拉线通常是通过自身保持张紧状态以发挥其牵引作用,当需要对拉线进行转向/换向时,需要使用到换向器,现有的换向器通常采用滑轮/导向轮结构,以改变拉线及牵引力的方向。但是,拉线在很多应用场景并不是始终保持张紧的状态,当拉线的输出一端存在收缩动作时,拉线就会出现较为松弛的状态,甚至会使得原本绕设在滑轮上的拉线脱离滑轮的圆柱面或沟槽,若拉线的输出一端收缩范围越大,结果也会越糟糕,使得拉线无法再次依靠滑轮拉伸,进而使滑轮丧失了换向功能;另外,滑轮通常只能实现同一平面内的静止换向,难以满足拉线在立体空间上的多维换向,需要多个滑轮组合才能实现,而且针对拉线需动态摆动的场景,滑轮也难以实现,因此,针对越来越复杂的换向场景,常规的换向器已经难以满足要求,亟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其防止拉线脱离且能够实现多方位动态换向。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换向器,包括基座和转动座,所述基座设有进线导孔,所述转动座设有出线导孔,所述转动座可相对基座转动,所述进线导孔与出线导孔之间设有绕线部,所述绕线部固定或活动地连接基座或转动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绕线部具有曲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绕线部的曲面开设有沟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绕线部为滑轮,所述绕线部可相对基座旋转。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绕线部可相对转动座旋转。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转动座通过转轴连接基座,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基座并与转动座旋转连接,或者所述转轴固定连接转动座并与基座旋转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绕线部通过轴承安装于转轴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进线导孔的中心线和出线导孔的中心线均相切于绕线部的曲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基座上设有安装孔。
一种拉线换向系统,包括拉线以及上述的一种换向器,所述拉线依次穿过进线导孔、绕设在绕线部上并穿过出线导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本换向器可供拉线依次穿过进线导孔、绕设在绕线部上并穿过出线导孔,绕线部为拉线在进线导孔和出线导孔之间提供过渡支撑的作用,从而达到拉线换向的目的,拉线在摆动或者调节换向角度时可带动转动座相对基座自由转动,实现多方位动态换向,而且拉线从出线导孔穿出后不会出现弯折的情况,防止拉线与转动座产生过多的摩擦,减小拉线的损伤,由于拉线在绕线部的进出两端分别受进线导孔和出线导孔的导向约束,拉线在较为松弛的状态下也不会脱离绕线部,而且在重新张紧时能够持续换向。本拉线换向系统具有上述换向器,也相应地具有上述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换向器实施例其中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换向器实施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换向器实施例在第一状态的仰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换向器实施例在第一状态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换向器实施例在第一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换向器实施例在第二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换向器实施例在第三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将连接、牵引工具如绳索、牵引线、拉线、连接线等统称为“拉线”,换向的意思是转换方向,还可以理解为转向,换向器和换向系统还可以分别称作转向器和转向系统。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向器,包括基座1、转动座2和绕线部3,基座1设有进线导孔11,转动座2设有出线导孔21,转动座2可相对基座1转动,进线导孔11与出线导孔21之间设置绕线部3,绕线部3固定或活动地连接基座1或转动座2。
本换向器可供拉线依次穿过进线导孔11、绕设在绕线部3上并穿过出线导孔21,达到换向的目的,拉线在摆动或者调节换向角度时可带动转动座2相对基座1自由转动,自由转动的范围可以是转动座2在同一平面内相对基座1转动,如图4所示,转动座2可以通过轴或者轴承结构与基座1转动连接,但并不限于图1中的同一平面,转动座2还可以通过球面滑动轴承连接基座1,绕线部3的表面对应设置成球面,也就是说转动座2可以相对基座1在任意三维空间内旋转,以实现拉线多方位动态换向,而不会与转动座2产生过多的摩擦,防止拉线损伤。
由于拉线在绕线部3的两端分别受进线导孔11和出线导孔21的导向约束,拉线在较为松弛的状态下也不会脱离绕线部3,而且在重新张紧时能够持续换向,绕线部3的作用是为拉线在进线导孔11和出线导孔21之间提供过渡支撑的作用,绕线部3具体可以是固定的,或者如图1所示,绕线部3随着拉线的移动而旋转。
此外,绕线部3设置在进线导孔11与出线导孔21之间,绕线部可以直接或间接固定安装在基座1上,也可以直接或间接固定安装在转动座2上,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活动连接基座1或转动座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绕线部3具有曲面,曲面可以是圆弧面、圆柱面、椭圆柱面、球面或者圆锥面,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绕线部3具有圆柱面,曲面用于与拉线接触,为拉线在进线导孔11和出线导孔21之间提供圆滑过渡支撑的作用,减小拉线与绕线部3的摩擦。可以理解的是,绕线部3与拉线接触的表面还可以是非曲面,如棱柱侧面和转折面,目的均是为拉线提供过渡支撑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绕线部3的曲面为圆弧面或者圆柱面,而且绕线部3的曲面开设有沟槽31,沟槽31沿拉线的过渡方向延伸,用于容纳拉线,防止拉线偏移,达到导向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绕线部3为滑轮,绕线部3可相对基座1旋转,绕线部3直接或间接固定安装在转动座2上,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活动连接基座1或转动座2,拉线在拉伸移动过程中,绕线部3跟随拉线的过渡段一起旋转,防止拉线与绕线部3滑动摩擦,减少拉线和绕线部3的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绕线部3为滑轮,绕线部3可相对基座1旋转,而且绕线部3还可相对转动座2旋转,使得转动座的转动与绕线部的旋转相互独立。
具体地,当拉线在单一的拉伸移动过程中,绕线部3跟随拉线的过渡段一起旋转;而当拉线在摆动或者调节换向角度时,绕线部3跟随拉线的过渡段一起旋转,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同时转动座2也相对基座1自由转动,防止拉线从出线导孔21穿出后出现弯折的情况,对拉线的损伤非常小,减少拉线、绕线部3和出线导孔21的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转动座2通过转轴4连接基座1,至于转轴的具体连接关系,如图1和图2所示,转轴4固定连接转动座2并与基座1旋转连接,此外,转轴4还可以固定连接基座1并与转动座2旋转连接,从而实现转动座2能够相对基座1转动的效果。
具体地,参见图4,绕线部3通过轴承5安装于转轴4上,使得绕线部3可以相对转轴4旋转,从而与转动座3转动的动作相互独立。
进一步参见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进线导孔11的中心线和出线导孔21的中心线均相切于绕线部3的曲面,拉线不但能够顺畅地穿过进线导孔11和出线导孔21,而且在整个换向器中无明显折角,保证拉线与本换向器的摩擦非常小,彼此的损伤也非常小。
具体地,转动座3相对基座的转动角度的范围在0°-180°,能够满足各种换向要求,图6显示本换向器处于第一状态,进线导孔11的中心线与出线导孔21的中心线夹角为90°;图7和图8分别显示本换向器处于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转动座2在第一状态的基础上分别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了90°。
此外,如图1所示,基座1上设有安装孔6,基座1通过安装孔6可以安装在拉线需要换向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拉线换向系统,包括拉线以及上述换向器,其中,拉线依次穿过进线导孔11、绕设在绕线部3上并穿过出线导孔21,采用本拉线换向系统,对拉线的损伤非常小,拉线在较为松弛的状态下也不会脱离绕线部3,而且在重新张紧时能够持续换向,另外,也具有上面提到的相同效果,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转动座,所述基座设有进线导孔,所述转动座设有出线导孔,所述转动座可相对基座转动,所述进线导孔与出线导孔之间设有绕线部,所述绕线部固定或活动地连接基座或转动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具有曲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的曲面开设有沟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为滑轮,所述绕线部可相对基座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可相对转动座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座通过转轴连接基座,所述转轴固定连接基座并与转动座旋转连接,或者所述转轴固定连接转动座并与基座旋转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部通过轴承安装于转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7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导孔的中心线和出线导孔的中心线均相切于绕线部的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有安装孔。
10.一种拉线换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拉线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换向器,所述拉线依次穿过进线导孔、绕设在绕线部上并穿过出线导孔。
CN201921663068.2U 2019-09-30 2019-09-30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Active CN2108846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3068.2U CN210884683U (zh) 2019-09-30 2019-09-30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63068.2U CN210884683U (zh) 2019-09-30 2019-09-30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84683U true CN210884683U (zh) 2020-06-30

Family

ID=71336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63068.2U Active CN210884683U (zh) 2019-09-30 2019-09-30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846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6408A (zh) * 2019-09-30 2019-12-24 珠海博跃科技有限公司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06408A (zh) * 2019-09-30 2019-12-24 珠海博跃科技有限公司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84683U (zh)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US4778121A (en) Guiding on device for winchdrum
KR20130006392A (ko) 전동 벨트용 풀리 및 벨트 전동 장치
CN110815178A (zh) 一种绳索驱动的机器人
US20180237988A1 (en) Stranding machine
CN214192045U (zh) 自动纱线绕线机
CN212303204U (zh) 一种电缆生产绞线装置
US20110089284A1 (en) Cable tensioning device
JP3201005U (ja) 軌道旋回するフェアリーダ・ブロック
US8511645B2 (en) Anti-kinking transmission and guiding system for running cables
CN110606408A (zh) 换向器及拉线换向系统
US20050258302A1 (en) Rotatable cable guide with cable switching feature
CN210182142U (zh) 一种用于数据线加工的绞合装置
DE102004030538A1 (de) Riemenscheibe für Kraftübertragungsriemen und Riemenkraftübertragungsvorrichtung
AU2013341867A1 (en) Orbiting fairlead block
FR2599352A1 (fr) Systeme d'entrainement d'ascenseur
CN109385923B (zh) 一种绕包线装置
CN210001300U (zh) 一种高速并纱机
CN208814379U (zh) 一种电力工程用缆线卷收装置
CN206927399U (zh) 提升机用卷轮绕绳结构
KR102461544B1 (ko) 합금 연선도체 제조장치
CN210403357U (zh) 单弓绞线机
CN212799129U (zh) 一种活令及其排绳架
CN215731091U (zh) 一种绞机滚筒用防反转装置
CN114783688B (zh) 一种压缩导体绞合的绞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