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82280U - 一种儿童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儿童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82280U CN210882280U CN201920564244.0U CN201920564244U CN210882280U CN 210882280 U CN210882280 U CN 210882280U CN 201920564244 U CN201920564244 U CN 201920564244U CN 210882280 U CN210882280 U CN 21088228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seat
- flexible belt
- sliding support
- backr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推车,柔性带一端固定连接在上靠背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体结构上,主体结构上具有滑动支撑处,柔性带包括从其一端至该滑动支撑处之处的第一段以及从该滑动支撑处之处至柔性带的另一端的第二段,当车架在打开状态时,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当车架在折叠过程中,柔性带与滑动支撑处之间相对滑动,柔性带的第二段增长且第一段变短,使柔性带拉动上靠背相对下靠背转动;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形成小于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且上靠背被柔性带拉扯而保持在与下靠背成第二夹角的位置。不需再手动转动折叠上靠背;并且在车架折叠后,防止在搬运过程中上靠背再次翻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儿童推车。
背景技术
儿童推车是非常常用的一种儿童代步工具,不使用时对其进行折叠,以便于存放和携带。儿童推车包括可打开和折叠的车架、连接在车架底部的车轮、连接在车架上的座位组件、使车架保持在打开状态的锁定装置,座位组件包括座板和靠背。为了使儿童推车在折叠后的体积更小,现有技术中的一种靠背结构设计为可相对转动的下靠背和上靠背,在儿童推车打开时,下靠背和上靠背相对打开,在儿童推车折叠时,下靠背和上靠背相对靠拢。但是现有技术中,在进行整车折叠时,除了对车架的折叠操作之外,需要再转动上靠背,使之与下靠背靠拢,多了一步操作步骤,并且在整车处于折叠状态时,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没有限位机构,从而在搬用过程中,上靠背随时可能晃动或整车角度的变化而相对下靠背张开。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儿童推车。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儿童推车,主体结构,主体结构包括可打开和折叠的车架、连接在车架上的座位、下部可活动地连接在座位的后部的下靠背,儿童推车还包括下部与下靠背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上靠背、一端固定连接在上靠背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体结构上的柔性带,主体结构上具有对柔性带构成可相对滑动地支撑的滑动支撑处,柔性带包括从其一端至该滑动支撑处之处的第一段以及从该滑动支撑处之处至柔性带的另一端的第二段,
当车架在打开状态时,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当车架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柔性带与滑动支撑处之间相对滑动,柔性带的第二段增长且第一段变短,使柔性带拉动上靠背相对下靠背转动;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形成小于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且上靠背被柔性带拉扯而保持在与下靠背成第二夹角的位置。
进一步地,主体结构上具有与柔性带的另一端相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该固定连接部与滑动支撑处分别设置在主体结构中的不同的两个部件上,且该两个部件之间在当车架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发生相对运动,且当车架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滑动支撑处远离柔性带的另一端。
可选地,固定连接部设置在车架上,滑动支撑处设置在座位或下靠背上。
可选地,固定连接部设置在座位或下靠背上,滑动支撑处设置在车架上。
可选地,主体结构还包括至少套住座位的布套,固定连接部设置在车架上,滑动支撑处设置在布套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儿童推车,包括主体结构,主体结构包括可打开和折叠的车架、连接在车架上并且能够在车架折叠时与车架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座位、下部可活动地连接在座位的后部的下靠背,儿童推车还包括下部与下靠背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上靠背、一端连接在上靠背上且另一端连接在座位或车架上的柔性带,
当车架在打开状态时,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当车架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座位与车架之间相对运动,使柔性带拉动上靠背相对下靠背转动;当车架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形成小于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且上靠背被柔性带拉扯而保持在与下靠背成第二夹角的位置。
座位和车架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能够对柔性带构成可相对滑动地支撑的第一滑动支撑处,且另一个上设置有固定连接部,柔性带的另一端可移动地经过第一滑动支撑处后而与固定连接部相连接,第一滑动支撑处与固定连接部之间在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的距离大于第一滑动支撑处与固定连接部之间在车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距离。
更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方案中,第一滑动支撑处设置在座位上,固定连接部设置在车架上,且第一滑动支撑处位于固定连接部的后方。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第一滑动支撑处设置在车架上,固定连接部设置在座位上,且第一滑动支撑处位于固定连接部的前方。更为具体地,座位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支撑处,该第二滑动支撑处位于固定连接部的后方,柔性带的另一端先可移动地经过第二滑动支撑处,再可移动地经过第一滑动支撑处后,与固定连接部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一滑动支撑处为可供柔性带滑动地穿设其中的通孔。
进一步地,下靠背与座位之间在车架处于打开状态时所成的角度大于下靠背与座位之间在车架处于折叠状态时所成的角度。更进一步地,当车架处于打开状态时,下靠背与座位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当车架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柔性带拉动上靠背向前并向下转动而靠近下靠背。
进一步地,座位与车架之间可相对转动且可相对滑动地连接,当车架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座位相对车架向后滑动,且座位的后部相对车架向下转动。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儿童推车,通过增设柔性带以及柔性带与车架和座位之间的连接关系设置,在车架折叠时,利用两段柔性带之间的长度变化而拉动上靠背相对下靠背转动,从而实现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能够跟随车架的折叠而同时进行折叠,不需再手动转动折叠上靠背;并且在车架折叠后,柔性带能够始终拉紧上靠背,防止在搬运过程中上靠背再次翻开。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儿童推车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儿童推车在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的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儿童推车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的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儿童推车在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6的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车架;11、上推杆;12、下推杆;13、后撑杆;14、前支架;15、后支架;16、前连杆;17、后连杆;18、滑套;2、车轮;3、座位;4、下靠背;5、上靠背;6、柔性带;7、第一滑动支撑处;8、固定连接部;9、第二滑动支撑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儿童推车,包括主体结构,主体结构包括可打开和折叠的车架1、连接在车架1上的座位3、下部可活动地连接在座位3的后部的下靠背4。儿童推车还包括下部与下靠背4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上靠背5、一端固定连接在上靠背5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体结构上的柔性带6,主体结构上具有对柔性带6的两端之间带体构成可相对滑动地支撑的滑动支撑处,柔性带6包括从其一端至该滑动支撑处之处的第一段61以及从该滑动支撑处之处至柔性带6的另一端的第二段62。
当车架1在打开状态时,上靠背5与下靠背4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当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柔性带6与滑动支撑处之间相对滑动,柔性带6的第二段62增长且第一段61变短,使柔性带6拉动上靠背5相对下靠背4转动;当车架1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5与下靠背4之间形成小于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柔性带6的第二段62相对车架打开状态时增长,且第一段61相对车架打开状态时变短,且上靠背5被柔性带6拉扯而保持在与下靠背4成第二夹角的位置。
更为具体地,主体结构上具有与柔性带6的另一端相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8,该固定连接部8与滑动支撑处分别设置在主体结构中的不同的两个部件上,且该两个部件之间在当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发生相对运动。当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滑动支撑处远离柔性带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部8和滑动支撑处的具体设置位置,比如:一,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车架1上,滑动支撑处设置在座位3或下靠背4上;二,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座位3或下靠背4上,滑动支撑处设置在车架1上;三,主体结构还包括至少套住座位3的布套31,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车架1上,滑动支撑处设置在布套31上;四,固定连接部8和滑动支撑处分别设置在车架1中的两个不同部件上。
上述儿童推车的工作原理为:车架1在折叠时,随着主体结构中不同部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使滑动支撑处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的距离变大,柔性带6与滑动支撑处之间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得柔性带6从其另一端(即固定连接部8处)至滑动支撑处之间的部分变长,即柔性带6的第二段62变长,而使柔性带6从其一端(即与上靠背5连接处)至滑动支撑7之间的部分变短,即柔性带6的第一段61变短,进而拉动上靠背5向下靠背4转动,二者之间所形成的角度变小。当车架1完全折叠后,滑动支撑处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再变化,从而使柔性带6第二段62长度不变,相应地,柔性带6的第一段61长度保持不变,进而拉住上靠背5,使上靠背5保持在与下靠背4成第二角度的位置,使得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5相对收折而不会拖在地上。
关于固定连接部8和滑动支撑处的具体设置位置,以及各个部件之间具体连接关系,举例以下几种:
实施例一
从附图1至附图3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包括主体结构和车轮2,车轮连接在下文将要描述的车架1底部,主体结构包括可打开和折叠的车架1、使车架1保持在打开状态的锁定装置、连接在车架1上的座位3、下部转动连接在座位3的后部的下靠背4,所述座位3在车架1折叠时可以相对所述车架1相对运动。
儿童推车还包括下部与下靠背4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上靠背5、一端连接在上靠背5上且另一端连接在座位3或车架1上的柔性带6。当车架1在打开状态时,上靠背5、下靠背4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更为具体地,下靠背4与座位3之间形成一钝角,上靠背5与下靠背4的延伸方向相同;当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通过车架1的折叠,使得座位3与车架1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座位3与车架1之间的相对运动牵动柔性带6,使柔性带6拉动上靠背5相对下靠背4转动,本实施例中,柔性带6拉动上靠背5向前并向下转动而靠近下靠背4;当车架1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5与下靠背4之间形成小于上述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且上靠背5被柔性带6拉扯而保持在与下靠背4成第二夹角的位置,本实施例中为二者相靠拢,更为具体地,下靠背4与座位3之间在车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所成的角度大于下靠背4与座位3之间在车架1处于折叠状态时所成的角度。
座位3和车架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能够对柔性带6构成可相对滑动地支撑的第一滑动支撑处7,即上文中所述的滑动支撑处,且另一个上设置有固定连接部8,柔性带6的另一端可移动地经过第一滑动支撑处7后而与固定连接部8相连接。
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在车架1处于折叠状态时的距离大于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在车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的距离。在车架1进行折叠时,座位3与车架1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拉动柔性带6,使柔性带6从其另一端(即固定连接部8处)至第一滑动支撑处7之间的部分变长,即柔性带6的第二段62变长,从而使柔性带6从其一端(即与上靠背5连接处)至第一滑动支撑处7之间的部分变短,即柔性带6的第一段61变短,进而拉动上靠背5向下靠背4转动靠拢。
座位3与车架1之间的具体连接关系为,能够在车架1折叠过程中,座位3与车架1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并使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距离变大即可,二者可以为滑动连接,也可以为转动连接,或如本实施例中,座位3与车架1之间既可相对转动又可相对滑动地连接,当车架1在打开状态时,座位3的中部与车架1相连接,折叠过程中,座位3相对车架1向后滑动,且座位3的后部相对车架1向下转动,当车架1在折叠状态时,座位3的前部与车架1相连接。而对于车架1的具体结构,不是本申请实用新型点,这里不对其进行具体描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适合结构,附图1-3给出了一种车架1的结构示例。
如附图1-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座位3上,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车架1上,且第一滑动支撑处7位于固定连接部8的后方。具体地,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座位3的后部,靠近下靠背5处,使得柔性带6的第一段61能够沿着下靠背5设置,这样,既能够使外观上更加简洁美观,又能够避免误撞到柔性带6。优选地,第一滑动支撑处7为可供柔性带6滑动地穿设其中的通孔,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柔性带6可以从座位3的后侧绕过而与座位3的后侧表面相滑动接触,则座位3上与柔性带6滑动接触的部分即为第一滑动支撑处7。由于本实施例中,车架1折叠时,上靠背5为向前转动,因此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下靠背5的前方,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车架1折叠时,上靠背5为向后转动,则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下靠背5的后方。固定连接部8的具体位置设置在车架1与座位3连接处的附近,从而在车架1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时,柔性带6的第二段62能够沿着座位3设置,这样,既能够使外观上更加简洁美观,又能够避免误撞到柔性带6。固定连接部8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一种结构,使柔性带6能够相对固定地连接在该固定连接部8处即可。
优选地,柔性带6有两条,分别设置在儿童推车的左右两侧。
本实施例中儿童推车工作原理:
车架1在折叠时,可以手动操作使座位3与车架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也可以在座位3与车架1之间另设置传动机构,使车架1的折叠带动座位3与车架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在车架1折叠过程中,座位3向后滑动同时其后部向下转动,使位于座位3后部的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位于车架1上的固定连接部8之间的距离变大,在座位3运动的过程中,柔性带6在第一滑动支撑处7内发生相对滑动,使柔性带6的第二段62变长,从而使柔性带6的第一段61变短,进而拉动上靠背5向下靠背4转动。当车架1完全折叠后,座位3与车架1的相对位置不变,从而使柔性带6的第二段62长度不变,相应地,柔性带6的第一段61长度保持不变,进而拉住上靠背5,使上靠背5保持与下靠背4成第二夹角的位置,使得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5相对收折而不会拖在地上。
实施例二
参考附图4至附图5,本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滑动支撑处7和固定连接部8的位置设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车架1上,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座位3上,且第一滑动支撑处7位于固定连接部8的前方。
具体地,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车架1与座位3连接处的附近,从而在车架1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时,柔性带6的第二段62能够沿着座位3设置,这样,既能够使外观上更加简洁美观,又能够避免误撞到柔性带6。第一滑动支撑处7可以如实施例一中设计为可供柔性带6滑动地穿设其中的通孔,也可以如本实施例中,柔性带6绕过车架1上的某一左右延伸的杆件,柔性带6与该杆件的外表面滑动接触,杆件上与柔性带6滑动接触的部分即为第一滑动支撑处7。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座位3的后部。
优选地,座位3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支撑处9,该第二滑动支撑处9位于固定连接部8的后方,柔性带6的另一端先可移动地经过第二滑动支撑处9,再可移动地经过第一滑动支撑处7后,与固定连接部8相连接。该第二滑动支撑处9对柔性带6起到导向的作用。具体地,第二滑动支撑处9设置在座位3的后部,优选地位于固定连接部8的后方,靠近下靠背5处,第二滑动支撑处9对柔性带6的第一段6主要起到了限位和导向的作用,通过第二滑动支撑处9的设置将柔性带6的第一段61再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定义为第一部分)沿着下靠背5设置,另一部分(定义为第二部分)沿着座位3设置,这样,既能够使外观上更加简洁美观,又能够避免误撞到柔性带6。由于本实施例中,车架1折叠时,上靠背5为向前转动,因此第二滑动支撑处9设置在下靠背5的前方,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车架1折叠时,上靠背5为向后转动,则第二滑动支撑处9设置在下靠背5的后方。第二滑动支撑处9为可供柔性带6滑动地穿设其中的通孔。
本实施例中儿童推车的工作原理:
在车架1折叠过程中,座位3向后滑动同时其后部向下转动,使位于座位3后部的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位于车架1上的固定连接部8之间的距离变大,在座位3运动的过程中,柔性带6在第一滑动支撑处7处以及第二滑动支撑处9内发生相对滑动,使柔性带6的第二段62变长,从而使柔性带6的第一段61变短,进而拉动上靠背5向下靠背4转动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还设置了第二滑动支撑处9,那么座位3的运动过程中,柔性带6的第二段62以及上述第一段61中的第二部分均变长,从而使的柔性带6与上靠背5相连接一端的位移量更大,从而使上述的第二角度更小。当车架1完全折叠后,座位3与车架1的相对位置不变,从而使柔性带6的第二段62和第一段61长度均保持不变,进而拉住上靠背5,使上靠背5保持与下靠背4成第二角度的位置,使得儿童推车在折叠状态时上靠背5相对收折而不会拖在地上。
实施例三
参考附图6和附图7,本实施例中的儿童推车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第一滑动支撑处7的位置设置不同。本实施例中的主体结构还包括至少套住座位3的布套31,更优地为,布套31将座位3、下靠背4和上靠背5均套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滑动支撑处设置在布套31上,具体地,柔性带3设置在布套31的内侧,第一段61设置在下靠背4与布套31之间,第二段62设置在座位3与布套31之间,柔性带6在座位3与下靠背4之间所形成的拐角处被此处的布套31所限制,而与该处的布套31内表面相滑动接触,则布套31上与柔性带6滑动接触的部分即为第一滑动支撑处7。
本实施例中儿童推车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给出一种车架1的具体结构作为示例,如附图1所示,包括上推杆11、上部与上推杆11相转动连接的下推杆12、上部与上推杆11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后撑杆13、上部与下推杆12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前支架14、上部转动连接在前支架14与下推杆12的转动连接处的后支架15、前部与前支架14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前连杆16、前部与前连杆16的后部相转动连接且后部与后支架15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后连杆17、滑动设置在后连杆17上并且与后撑杆13的下部相转动连接的滑套18,前支架14和后支架15的底部分别连接在车轮2。
本儿童推车,通过增设柔性带以及柔性带与车架和座位之间的连接关系设置,在车架折叠时,利用两段柔性带之间的长度变化而拉动上靠背相对下靠背转动,从而实现上靠背与下靠背之间能够跟随车架的折叠而同时进行折叠,不需再手动转动折叠上靠背;并且在车架折叠后,柔性带能够始终拉紧上靠背,防止在搬运过程中上靠背再次翻开,折叠后使上靠背在竖直方向上不占用长度,从而减小折叠体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儿童推车,包括主体结构,所述的主体结构包括可打开和折叠的车架(1)、连接在所述车架(1)上的座位(3)、下部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座位(3)的后部的下靠背(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儿童推车还包括下部与所述下靠背(4)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上靠背(5)、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上靠背(5)上且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体结构上的柔性带(6),所述的主体结构上具有对所述柔性带(6)构成可相对滑动地支撑的滑动支撑处,所述的柔性带(6)包括从其一端至该滑动支撑处之处的第一段(61)以及从该滑动支撑处之处至柔性带(6)的另一端的第二段(62),
当所述车架(1)在打开状态时,所述上靠背(5)与下靠背(4)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当所述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所述柔性带(6)与滑动支撑处之间相对滑动,柔性带(6)的第二段(62)增长且第一段(61)变短,使所述柔性带(6)拉动所述上靠背(5)相对下靠背(4)转动;当所述车架(1)在折叠状态时,所述上靠背(5)与下靠背(4)之间形成小于所述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且所述上靠背(5)被柔性带(6)拉扯而保持在与所述下靠背(4)成所述第二夹角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结构上具有与所述柔性带(6)的另一端相固定连接的固定连接部(8),该固定连接部(8)与所述滑动支撑处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结构中的不同的两个部件上,且该两个部件之间在当所述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发生相对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所述的滑动支撑处设置在所述座位(3)或下靠背(4)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所述座位(3)或下靠背(4)上,所述的滑动支撑处设置在车架(1)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结构还包括至少套住所述座位(3)的布套(31),所述的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所述的滑动支撑处设置在所述布套(31)上。
6.一种儿童推车,包括主体结构,所述的主体结构包括可打开和折叠的车架(1)、连接在所述车架(1)上并且能够在所述车架(1)折叠时与所述车架(1)之间发生相对运动的座位(3)、下部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座位(3)的后部的下靠背(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儿童推车还包括下部与所述下靠背(4)的上部相转动连接的上靠背(5)、一端连接在所述上靠背(5)上且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座位(3)或车架(1)上的柔性带(6),
当所述车架(1)在打开状态时,所述上靠背(5)与下靠背(4)之间形成第一夹角;当所述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所述座位(3)与车架(1)之间相对运动,使所述柔性带(6)拉动所述上靠背(5)相对下靠背(4)转动;当所述车架(1)在折叠状态时,所述上靠背(5)与下靠背(4)之间形成小于所述第一夹角的第二夹角,且所述上靠背(5)被柔性带(6)拉扯而保持在与所述下靠背(4)成所述第二夹角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位(3)和车架(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能够对所述柔性带(6)构成可相对滑动地支撑的第一滑动支撑处(7),且另一个上设置有固定连接部(8),所述柔性带(6)的另一端可移动地经过所述第一滑动支撑处(7)后而与所述固定连接部(8)相连接,所述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在车架(1)处于折叠状态时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滑动支撑处(7)与固定连接部(8)之间在车架(1)处于打开状态时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所述座位(3)上,所述的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且所述第一滑动支撑处(7)位于固定连接部(8)的后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滑动支撑处(7)设置在所述车架(1)上,所述的固定连接部(8)设置在所述座位(3)上,且所述第一滑动支撑处(7)位于固定连接部(8)的前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3)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支撑处(9),该第二滑动支撑处(9)位于所述固定连接部(8)的后方,所述柔性带(6)的另一端先可移动地经过所述第二滑动支撑处(9),再可移动地经过所述第一滑动支撑处(7)后,与所述固定连接部(8)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滑动支撑处(7)为可供所述柔性带(6)滑动地穿设其中的通孔。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儿童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座位(3)与车架(1)之间可相对转动且可相对滑动地连接,当所述车架(1)在从打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过渡的过程中,所述的座位(3)相对车架(1)向后滑动,且座位(3)的后部相对车架(1)向下转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64244.0U CN210882280U (zh) | 2019-04-24 | 2019-04-24 | 一种儿童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564244.0U CN210882280U (zh) | 2019-04-24 | 2019-04-24 | 一种儿童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82280U true CN210882280U (zh) | 2020-06-30 |
Family
ID=713156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564244.0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10882280U (zh) | 2019-04-24 | 2019-04-24 | 一种儿童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8228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16746A (zh) * | 2019-04-24 | 2019-08-13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儿童推车 |
US20240092414A1 (en) * | 2020-07-21 | 2024-03-21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Stroller With Linkage-Foldable Backrest |
-
2019
- 2019-04-24 CN CN201920564244.0U patent/CN210882280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16746A (zh) * | 2019-04-24 | 2019-08-13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儿童推车 |
CN110116746B (zh) * | 2019-04-24 | 2024-01-19 | 好孩子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儿童推车 |
US20240092414A1 (en) * | 2020-07-21 | 2024-03-21 | Wonderland Switzerland Ag | Stroller With Linkage-Foldable Backrest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680883U (zh) | 折叠儿童推车 | |
US8696015B2 (en) | Stroller | |
US8505956B2 (en) | Stroller | |
CN107685758B (zh) | 儿童推车 | |
CN110116746B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109515507B (zh) | 儿童推车车架及儿童推车 | |
CN210882280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A2450191A1 (en) | Tandem stroller with side entry and associated fold actuator | |
EP3269618B1 (en) | A kind of foldable and carriable trolley | |
CN111409686B (zh) | 后轮可收合的车架 | |
CN207565663U (zh) | 双人儿童推车 | |
CN107985382A (zh) | 一种婴儿车骨架 | |
CN107933673B (zh) | 双人儿童推车 | |
CN213534819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112092890A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07790800U (zh) | 一种婴儿车 | |
CN214729392U (zh) | 一种童车 | |
CN108032899A (zh) | 一种婴儿车 | |
CN113619671B (zh) | 一种座兜组件及儿童推车 | |
CN212890546U (zh) | 一种折叠材积小的婴儿车车架 | |
CN205469222U (zh) | 一种儿童推车 | |
CN211001524U (zh) | 一种便于折叠操作的婴儿手推车 | |
CN211996005U (zh) | 童车 | |
CN115158434A (zh) | 一种童车 | |
CN211442450U (zh) | 一种可折叠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19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30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