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61564U -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61564U
CN210861564U CN201922095111.6U CN201922095111U CN210861564U CN 210861564 U CN210861564 U CN 210861564U CN 201922095111 U CN201922095111 U CN 201922095111U CN 210861564 U CN210861564 U CN 2108615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ressure
pressure chamber
fresh air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9511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贵松
王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lear Industry Southwest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uclear Industry Southwest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lear Industry Southwest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uclear Industry Southwest Survey &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9511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615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615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615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涉及新风技术领域,该新风恒压装置包括静压箱和自力式定压机构,静压箱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进风口用于连通新风管,排风口用于连通回风管,自力式定压机构设置在静压箱中并将静压箱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进风口与高压腔连通,排风口与低压腔连通,自力式定压机构用于在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导通高压腔和低压腔。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恒压装置,能够自动调节新风管与回风管之间的压差,将多余的新风自动排至回风管,使得新风系统更加节能,避免能源的浪费。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一种时刻保持室内空气洁净清新的新型环保电器,在现有技术中,新风换气机通常通过新风管送风,再通过排风管排风,新风经过新风换气机后进行预热或预冷,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这种模型是建立在房间满负荷运转情况下所设置的,但是当室内工况发生变化,例如当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房间未使用的情况下,未使用房间的排风就会经过新风换气机与新风进行换热,从而偏离了计算工况,导致系统负荷的增加。此外,现有的新风管道的送风量是根据送风机的功率决定的,当室内情况发生变化,例如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房间关闭送风口时,新风管道内会存在多余新风且送风压力增大,这部分多余的新风还是会经过新风换气机处理并最终由排风管道排出,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出现了通过在新风管和回风管之间设置压差旁通管的方式来排出多余的新风,但是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手动阀门调节,十分不便,且调节精度差。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能够自动调节新风管与回风管之间的压差,将多余的新风自动排至回风管的新风恒压装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其能够自动调节新风管与回风管之间的压差,将多余的新风自动排至回风管,使得新风系统更加节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风系统,能够自动排出多余的新风,节能环保。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包括静压箱和自力式定压机构,所述静压箱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连通新风管,所述排风口用于连通回风管,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设置在所述静压箱中并将所述静压箱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高压腔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低压腔连通,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用于在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导通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
进一步地,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包括安装壳和导通组件,所述安装壳设置在所述静压箱的中部,且所述安装壳上开设有导风通孔,所述导风通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连通,所述导通组件设置在所述导风通孔中,用于依据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的压差导通所述导风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组件包括止挡板和重力块,所述止挡板设置在所述导风通孔中并与所述导风通孔相配合,且所述止挡板的顶端与所述安装壳铰接,所述重力块设置在所述止挡板的底端,所述止挡板用于在所述重力块作用下遮挡所述导风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组件包括止挡板和弹力件,所述止挡板设置在所述导风通孔中并与所述导风通孔相配合,且所述止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壳铰接,所述弹力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壳和所述止挡板之间,用于向所述止挡板提供向着所述高压腔的方向转动的弹力。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组件为两个,所述安装壳上开设有两个沿垂直于进风方向分布的所述导风通孔,两个所述导通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导风通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腔内还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与所述进风之间,且所述挡风板垂直于进风方向设置并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用于阻挡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
进一步地,所述挡风板在进风方向上的正投影尺寸大于所述进风口的尺寸。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口设置有进风管,所述排风口设置有排风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新风管连接,所述排风管与所述回风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静压箱上还设置有压差检测管道,所述压差检测管道分别与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连通,且所述压差检测管道上还设置有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的压差。
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新风管、回风管和前述的新风恒压装置,所述新风恒压装置包括静压箱和自力式定压机构,所述静压箱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设置在所述静压箱中并将所述静压箱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高压腔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低压腔连通,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用于依据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的压差导通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新风管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回风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恒压装置,通过在静压箱内设置自力式定压机构,在高压腔和低压腔之间压差过大时,自力式定压机构导通高压腔和低压腔,从而使得高压腔和低压腔之间压差维持在一定范围,从而使得当新风管中的新风过多时,高压腔内气压升高,达到一定值后向低压腔内泄压,从而将多余的新风排出到回风管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恒压装置,能够自动调节新风管与回风管之间的压差,将多余的新风自动排至回风管,使得新风系统更加节能,避免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恒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恒压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恒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新风恒压装置;110-静压箱;111-进风口;113-排风口;115-进风管;117-排风管;130-自力式定压机构;131-安装壳;133-导通组件;1331-止挡板;1333-重力块;1335-弹力件;135-导风通孔;150-挡风板;170-压差检测管道;171-压力表;200-新风系统;210-新风管;230-回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正如背景技术中所公开的,在新风系统中,现有的压差调节装置通常是通过在压差旁通管路上设置手动阀来实现,当操作人员发现新风系统中压力过大或者获知负载端出风口部分关闭时,手动打开压差旁通管路,将多余的新风排至回风管,这种控制方式十分麻烦,且难以把控阀门的开度,难以保证新风管内的压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其能够自动调节新风管与回风管之间的压差,将多余的新风自动排至回风管,使得新风系统更加节能。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一种新风恒压装置100,设置在新风系统200中的新风管210与回风管230之间,其能够自动调节新风管210与回风管230之间的压差,将多余的新风自动排至回风管230,使得新风系统200更加节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恒压装置100,包括静压箱110和自力式定压机构130,静压箱11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11和排风口113,进风口111用于连通新风管210,排风口113用于连通回风管230,自力式定压机构130设置在静压箱110中并将静压箱110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进风口111与高压腔连通,排风口113与低压腔连通,自力式定压机构130用于在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导通高压腔和低压腔。
在本实施例中,静压箱110呈矩形体状,在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11和出风口,自力式定压机构130设置在静压箱110的中部并将静压箱110分隔成体积大致相等的高压腔和低压腔,高压腔与新风管210连通,低压腔与回风管230连通,在正常情况下,高压腔和低压腔之间的压差不大,自力式定压机构130将高压腔和低压腔阻隔,从而使得新风管210与回风管230之间并未连通,新风管210和回风管230正常送风;由于新风管210中的新风速率只与送风风机的功率有关,当新风系统200负载端异常或者新风出口处部分关闭等异常情况会导致新风管210道中新风过多,新风管210道中的压强增大,而回风管230中的压强变化不大,当新风管210中新风增多到一定程度后,自力式定压机构130导通高压腔和低压腔,从而实现泄压功能,并将新风管210中的多余新风排放到回风管230中,避免这部分新风进入到后续的新风换气系统中,避免送风压力过大造成能源的浪费。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1设置有进风管115,排风口113设置有排风管117,进风管115与新风管210连接,排风管117与回风管230连接,通过额外设置排风管117和进风管115进行连接,使得新风恒压装置100能够直接安装在正常的新风系统200中,无需再调节新风管210和回风管230的位置,提高了新风恒压装置100的适应性。
自力式定压机构130包括安装壳131和导通组件133,安装壳131设置在静压箱110的中部,且安装壳131上开设有导风通孔135,导风通孔135的两端分别与高压腔和低压腔连通,导通组件133设置在导风通孔135中,用于依据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导通导风通孔135。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壳131上开设有两个沿垂直于进风方向分布的导风通孔135,导通组件133也为两个,两个导通组件133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导风通孔135中。具体地,导风通孔135沿上下方向设置,两个导通组件133依次上下分别在两个导风通孔135中。
导通组件133包括止挡板1331和重力块1333,止挡板1331设置在导风通孔135中并与导风通孔135相配合,且止挡板1331的顶端与安装壳131铰接,重力块1333设置在止挡板1331的底端,止挡板1331用于在重力块1333作用下遮挡导风通孔135。
在本实施例中,重力块1333为铁球,安装在止挡板1331的底端位置,从而在正常情况下拉扯止挡板1331,使得止挡板1331处于竖直状态并遮挡导风通孔135。当然,重力块1333也可以是铜球、铅球等其他球状物,此外,重力块1333也可以是矩形体状、片状等其他形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安装壳131呈矩形,同时导风通孔135也呈矩形,止挡板1331的形状与导风通孔135的形状相匹配,在高压腔和低压腔压差不大时,止挡板1331能够遮挡导风通孔135,从而避免新风管210中的新风流向回风管230,当高压腔和低压腔压差达到预设值后,在压强的作用下,止挡板1331相对安装壳131转动,从而打开导风通孔135,将多余的新风排至回风管230。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板1331与导风通孔135的内侧壁之间存在微小间隙,避免内侧壁对止挡板1331的转动造成干涉,在正常情况下,微小间隙的存在对高压腔和低压腔之间的气体流通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止挡板1331在正常情况下能够隔绝高压腔和低压腔。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板1331上沿竖直方向设置有多个卡持位,重力块1333可以择一安装在卡持位中,从而调整止挡板1331的转动力臂,进而能够调整止挡板1331的开启压强。例如,在重力块1333位于止挡板1331的最底端时,止挡板1331的开启压强最大,在重力块1333位于止挡板1331的中部时,止挡板1331的开启压强随之减小。通过重力块1333的设置位置的调节,能够调节该自力式定压机构130的开启压强差,从而适应不同的工况。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根据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大小,止挡板1331的转动角度也有所不同,最小开启压差为5pa,全开压差为150pa,当止挡板1331全开时,几乎处于水平方向,此时高压腔和低压腔完全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高压腔内还设置有挡风板150,挡风板150设置在安装壳131与进风之间,且挡风板150垂直于进风方向设置并与进风口111相对设置,用于阻挡从进风口111进入的气流。通过设置挡风板150,能够起到均匀进风口111处的气流的作用,降低了风速对自力式定压机构130的影响,避免了气流直接作用在止挡板1331上,从而使得压差调节更加精确、适用范围更广。
在本实施例中,挡风板150在进风方向上的正投影尺寸大于进风口111的尺寸。具体地,挡风板15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与安装壳131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是额外设置安装杆,也可以是直接与安装壳131连接。由于设置了挡风板150,且挡风板150能够阻挡进风口111处的气流,降低了风速,使得整个高压腔内的噪音以及震动更小。
在本实施例中,静压箱110上还设置有压差检测管道170,压差检测管道170分别与高压腔和低压腔连接,且压差检测管道170上还设置有压力表171,用于检测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具体地,压力表171能够检测到高压腔和低压腔之间的压差,且压差检测管道170不会影响高压腔和低压腔之间的气流流通。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风恒压装置100,通过设定装置内的自力式定压机构130预设值,可使恒压装置两侧的压差(送风与回风管230、风机出口与进口)恒定在某个预设值。当高压腔压力超过设定值时,自力式定压机构130自动调整其阻尼,旁通多余风量,从而使压差维持在设定值。具体地,通过止挡板1331和重力块1333的配合作用,使得当压差未超过预设值时,止挡板1331关闭导风通孔135,使得高压腔和低压腔之间的气体几乎不流通,当高压腔由于新风过多而压强增大时,气压作用在止挡板1331上,使得止挡板1331克服重力块1333的重力拉扯作用并相对安装壳131转动,从而打开导风通孔135,使得多余的新风能够流入到低压腔中,调节两侧的压强,自动调节新风管210与回风管230之间的压差,将新风管210中多余的新风自动排至回风管230,使得新风系统200更加节能环保。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恒压装置100,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恒压装置100包括静压箱110和自力式定压机构130,静压箱11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11和排风口113,进风口111用于连通新风管210,排风口113用于连通回风管230,自力式定压机构130设置在静压箱110中并将静压箱110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进风口111与高压腔连通,排风口113与低压腔连通,自力式定压机构130用于在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导通高压腔和低压腔。
自力式定压机构130包括安装壳131和导通组件133,安装壳131设置在静压箱110的中部,且安装壳131上开设有导风通孔135,导风通孔135的两端分别与高压腔和低压腔连通,导通组件133设置在导风通孔135中,用于依据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导通导风通孔135。
导通组件133包括止挡板1331和弹力件1335,止挡板1331设置在导风通孔135中并与导风通孔135相配合,且止挡板1331的一端与安装壳131铰接,弹力件1335设置在安装壳131和止挡板1331之间,用于向止挡板1331提供向着高压腔的方向转动的弹力。
在本实施例中,弹力件1335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安装壳131连接,另一端抵持在止挡板1331靠近低压腔的一侧表面,当止挡板1331受压转动时,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向止挡板1331提供反向弹力。在正常情况下,在弹簧的抵持下和止挡板1331自身的重力作用下,止挡板1331处于竖直状态,从而遮挡导风通孔135,当高压腔和低压腔压差过大时,在气压作用下止挡板1331相对安装壳131转动,继续压缩弹簧,随着压差的增大止挡板1331的转动角度增大,从而实现开度的调节。
第三实施例
参见图4,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200,包括新风管210、回风管230和新风恒压装置100,新风恒压装置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新风恒压装置100包括静压箱110和自力式定压机构130,静压箱11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111和排风口113,自力式定压机构130设置在静压箱110中并将静压箱110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进风口111与高压腔连通,排风口113与低压腔连通,自力式定压机构130用于依据高压腔和低压腔的压差导通高压腔和低压腔。进风口111与新风管210连通,排风口113与所述回风管230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1设置有进风管115,排风口113设置有排风管117,进风管115与新风管210连接,排风管117与回风管230连接,通过额外设置排风管117和进风管115进行连接,使得新风恒压装置100能够直接安装在正常的新风系统200中,无需再调节新风管210和回风管230的位置,提高了新风恒压装置100的适应性。
在本实施例中,新风管210的出风端通过毛细管连接多个房间,对多个房间供新风,回风管230也通过毛细管连接多个房间,对多个房间进行排风,当其中一个或多个房间的新风出口关闭时,就会导致新风管210中的新风剩余并积压造成压强攀升,这种情况下通过新风恒压装置100调节新风管210与回风管230的压差,从而将多余的新风排放至回风管230,避免多余的新风继续进入新风循环系统,造成能源的浪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静压箱和自力式定压机构,所述静压箱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用于连通新风管,所述排风口用于连通回风管,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设置在所述静压箱中并将所述静压箱分隔成高压腔和低压腔,所述进风口与所述高压腔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低压腔连通,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用于在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的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导通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力式定压机构包括安装壳和导通组件,所述安装壳设置在所述静压箱的中部,且所述安装壳上开设有导风通孔,所述导风通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连通,所述导通组件设置在所述导风通孔中,用于依据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的压差导通所述导风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组件包括止挡板和重力块,所述止挡板设置在所述导风通孔中并与所述导风通孔相配合,且所述止挡板的顶端与所述安装壳铰接,所述重力块设置在所述止挡板的底端,所述止挡板用于在所述重力块作用下遮挡所述导风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组件包括止挡板和弹力件,所述止挡板设置在所述导风通孔中并与所述导风通孔相配合,且所述止挡板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壳铰接,所述弹力件设置在所述安装壳和所述止挡板之间,用于向所述止挡板提供向着所述高压腔的方向转动的弹力。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组件为两个,所述安装壳上开设有两个沿垂直于进风方向分布的所述导风通孔,两个所述导通组件一一对应地设置在两个所述导风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腔内还设置有挡风板,所述挡风板设置在所述安装壳与所述进风口之间,且所述挡风板垂直于进风方向设置并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用于阻挡从所述进风口进入的气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在进风方向上的正投影尺寸大于所述进风口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置有进风管,所述排风口设置有排风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新风管连接,所述排风管与所述回风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箱上还设置有压差检测管道,所述压差检测管道分别与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连接,且所述压差检测管道上还设置有压力表,用于检测所述高压腔和所述低压腔的压差。
10.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新风管、回风管和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恒压装置,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新风管连通,所述排风口与所述回风管连通。
CN201922095111.6U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Active CN2108615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5111.6U CN210861564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95111.6U CN210861564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61564U true CN210861564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291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95111.6U Active CN210861564U (zh) 2019-11-28 2019-11-28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615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9203B (zh) 一种实验室变风量通风柜控制系统
CN107525147B (zh)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WO2018196412A1 (zh) 空调器
WO2020221100A1 (zh) 一种加湿器
CN210861564U (zh)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CN112556060B (zh) 新风机
CN110793144A (zh) 一种新风恒压装置和新风系统
CN212063199U (zh) 一种防震散热低压开关柜
CN113068360B (zh) 一种用于电气控制柜的防护装置
CN116632700A (zh) 一种防潮配电柜
CN21601610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陶瓷设备控制柜
KR20200106427A (ko) 공기조화기에 포함되는 가습어셈블리
CN220582568U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08723353U (zh) 一种户外用低压出线柜
KR20200106462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1117741U (zh) 一种可调节进气流量的化工安全阀
CN218583333U (zh) 一种风机
CN219394066U (zh) 一种用于输煤车间的防尘配电箱
CN220582569U (zh) 一种热泵式空调室外机及空调
CN213395735U (zh) 具备送风和排风功能的空调箱
CN110296478A (zh) 一种加湿器进风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19389984U (zh) 一种地埋式新风机
CN220545343U (zh) 通信机房冷却设备
CN110686320A (zh) 空调排风系统及集成吊顶
CN212253114U (zh) 一种空调机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