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55124U -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 Google Patents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55124U
CN210855124U CN201921830616.6U CN201921830616U CN210855124U CN 210855124 U CN210855124 U CN 210855124U CN 201921830616 U CN201921830616 U CN 201921830616U CN 210855124 U CN210855124 U CN 210855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nge shaft
top plate
lifting device
bottom plate
hin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8306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刁子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Kuangsh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Kuangsh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Kuangsh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Kuangshi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8306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55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55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55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举升装置及运输车,涉及搬运机械技术领域,该举升装置包括顶板、底板以及安装在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顶板与每个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一铰轴铰接,第一连接件可绕第一铰轴的轴线相对顶板转动;底板与每个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二铰轴铰接,第一连接件可绕第二铰轴的轴线转动设定角度,以带动顶板靠近或远离底板;顶板在其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顶板沿竖直方向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的投影重叠;通过本实用新型,缓解了现有技术中举升操作因丝杠故障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搬运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背景技术
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运输车)是装备有电磁或光学等自动导引装置、能够沿规定的导引路径行驶,具有安全保护以及各种移载功能的运输车。AGV在工作时,经常需要承载来自一定高度的承载物或者托举承载物至设定高度,因此举升操作成为了AGV工作场景中的常见操作。
现有技术的AGV应用场景中举升操作通常采用丝杆传动(比如中空丝杠、丝杠导轨等)来实现。现有的丝杆传动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卡丝等故障,影响工作效率。为了避免丝杠卡丝现象的产生,就需要丝杠本身具有一定的安装稳定性以及传动精度,这就对AGV车体的制造成本以及安装工艺提出较高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举升装置及运输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因存在丝杠卡丝故障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AGV车体的制造成本以及安装工艺要求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举升装置,包括顶板、底板以及安装在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顶板与每个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一铰轴铰接,第一连接件可绕第一铰轴的轴线相对顶板转动;底板与每个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二铰轴铰接,第一连接件可绕第二铰轴的轴线转动设定角度,以带动顶板靠近或远离底板;顶板在其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顶板沿竖直方向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的投影重叠。
进一步的,每两个第一连接件中,其中一个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铰轴、第二铰轴、另一个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铰轴、第二铰轴四者平行且沿轴线方向的投影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接件呈矩形阵列;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矩形阵列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配置有一个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三铰轴铰接。
进一步的,每组第一连接件中,其中一个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二铰轴、第三铰轴与另一个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二铰轴、第三铰轴四者平行且沿轴线方向的投影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由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接成V形;第一连杆的端部与顶板铰接,第二连杆的端部与第二连接件铰接;第一连杆的根部、第二连杆的根部固定连接且共同与底板通过第二铰轴铰接。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基座;基座的一端与底板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配置的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二铰轴铰接;第二铰轴与底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杆的长度。
进一步的,顶板包括顶板本体和连接座;连接座的一端与顶板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配置的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铰轴铰接;第二铰轴与顶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杆的长度。
进一步的,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一连接件传动连接,第一动力机构可带动第一连接件转动设定角度,以使顶板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第一动力机构为电机,电机与第一铰轴传动连接。
进一步的,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第二动力机构与第二连接件传动连接,第二动力机构通过带动第二连接件运动带动第一连接件转动设定角度,以使顶板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连接件呈矩形阵列;其中,矩形阵列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第一连接件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运输车,包括车体和上述的举升装置,举升装置安装于车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举升装置,包括顶板、底板以及安装在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顶板与每个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一铰轴铰接,第一连接件可绕第一铰轴的轴线相对顶板转动;底板与每个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二铰轴铰接,第一连接件可绕第二铰轴的轴线转动设定角度,以带动顶板靠近或远离底板;顶板在其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且顶板沿竖直方向上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的投影重叠。通过本实用新型,无需采用丝杠传动,也可达到丝杠传动的效果。具体的,顶板在其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外力通过第一连接件带动顶板转动设定角度以使顶板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转换。由于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沿竖直方向的投影重叠,未出现水平方向的错位偏离,因此完全符合丝杠传动的低位与高位在竖直方向上的保持一致的特点。上述操作在工作过程中不会产生丝杆卡丝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中无顶板和第二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中无顶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的立体结构测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中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举升装置中第一连接件的转动位置示意图。
图标:10-顶板;11-连接座;20-底板;21-基座;22-安装座;30-第一连接件;31-第一连杆;32-第二连杆;40-第二连接件;51-缸体;61-连接轴;62-连接套;71-第一铰轴;72-第二铰轴;73-第三铰轴;311-第一铰接孔;322-第二铰接孔;333-第三铰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举升操作,AGV上通常设有用于承载货物的举升平台以及用于举升平台升降的举升机构(比如顶升器)。其中,举升机构一般采用丝杆传动的方式,即通过电机带动丝杆转动,进而带动螺母沿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螺母与举升平台连接,以此实现举升平台的上升和下降。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通过丝杆传动实现举升操作存在一些缺陷,主要包括:1)丝杆与螺母通过螺纹啮合的方式进行传动,螺母与举升平台连接,螺母在沿丝杠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承受较大的负载,如此长时间使用极易导致螺母与丝杆之间出现卡丝的现象,进而影响举升工作效率。2)为尽可能的避免卡丝故障的出现,将丝杆安装于AGV时,对于二者之间对于丝杆传动的安装精度、配合精度以及传动精度均要求较高,进而从制作工艺等角度增加制作成本。
发明人为了缓解上述的缺陷,研究出一种举升装置,通过连杆机构传动代替丝杠传动实现顶板的上升和下降。
请参考图1-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举升装置,包括顶板10、底板20以及安装在顶板10与底板20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30;顶板10与每个第一连接件30均通过第一铰轴71铰接,第一连接件30可绕第一铰轴71的轴线相对顶板转动;底板20与每个第一连接件30均通过第二铰轴72铰接,第一连接件30可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设定角度,以带动顶板10靠近或远离底板20;顶板10在其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顶板10沿竖直方向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的投影重叠。
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无需采用丝杠传动,也可达到丝杠传动的效果。具体的,顶板10在其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外力通过第一连接件30带动顶板10转动设定角度以使顶板10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转换。由于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沿竖直方向的投影重叠,未出现水平方向的错位偏离,因此完全符合丝杠传动的低位与高位在竖直方向上的保持一致的特点。进一步的,该举升装置通过底板20、顶板10以及多个第一连接件30形成连杆机构,不仅制作方便,在制造时容易获得较高的制作精度,而且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运动平稳性高。该举升装置在举升操作中由于无需采用丝杆传动等结构,故而不存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卡丝的故障,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在制作时无需制作螺纹结构,故而无需采用用于制作螺纹的专用设备,且便于与AGV车体安装配合,不仅降低制作成本,而且缩短制作时间,节省人力物力。
接下来以举升装置安装在AGV车体为例对以上技术方案做详细说明。
举升装置具有顶板10和底板20,顶板10位于底板20的上方,顶板10用于放置承载物,底板20用于固定举升装置的位置。第一连接件30通过第二铰轴72与底板20铰接,第一连接件30可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带动顶板10相对底板20靠近或远离。顶板10在靠近或远离底板20的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通常位于低位,即靠近底板20的位置)和上升位置(通常位于高位,即远离底板20的位置),请具体参照图8,A箭头所指为起始位置,B箭头所指为上升位置,顶板10在上升位置处的竖直方向上投影与顶板10在起始位置处的竖直方向上投影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顶板10在起始位置与上升位置之间的移动轨迹并不是竖直方向的上下移动,而是以第二铰轴72的轴心为原点的圆弧运动,该圆弧运动的半径等于第二铰轴72与第一铰轴71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0与顶板10通过第一铰轴71铰接,顶板10可绕第一铰轴71的轴线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0运动,修正顶板10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以保持顶板10水平稳定的承载承载物。具体的,顶板10用于承载承载物,需要尽量的保持水平以确保承载过程稳定。以顶板10自起始位置向上升位置移动为例,第一连接件30顺时针转动,此时顶板10通过绕第一铰轴71的轴线相对于第一连接件30转动,使自身保持水平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顶板10与底板20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30。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第一连接件30为两个且并排设置(两个第一连接件30的姿势相同)。若给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施加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顺时针转动的外力,则两个第一连接件30之间的传动顺序为:第一个第一连接件→顶板→第二个第一连接件。当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顺时针转动时,顶板10绕第一个第一铰轴71的轴线摆动以修正姿态使其自身保持水平。此时,顶板10给与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向右下方的压力,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在给与顶板10一个反作用力的同时牵制顶板10绕第一铰轴71的转动幅度,即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在顶板10的带动下同步转动,实现顶板10自身姿态小幅度修复,使顶板修复更加精准。这里的“第一个”“第二个”用于区分两个第一连接件。
为了进一步的实现顶板10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平稳切换,每两个第一连接件30中,其中一个第一连接件30上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另一个第一连接件30上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四者平行且沿轴线方向的投影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顶板10通过两个第一连接件30连接在底板20上,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上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上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四者围成虚拟的第一框,沿轴线方向该第一框的投影为平行四边形。
进一步的,当第一铰轴穿设在顶板10上时,顶板10、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铰轴71和第二铰轴72之间的连线、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铰轴71和第二铰轴72之间的连线、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铰轴72和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铰轴72之间的连线围成平行四边形。此设计可以使顶板始终处于与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铰轴72和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铰轴72之间的连线平行的状态,由于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铰轴72的位置和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二铰轴72的位置固定,因此顶板10在初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转换时更加平稳。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底板20、顶板10以及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之间可以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当顶板10相对底板20靠近和远离时,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件30能够同步转动,进而确保顶板10相对底板20也始终保持平行状态,以确保移动货物的平稳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与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一起支撑顶板10,顶板10所受到的支撑力更加均衡,顶板10的运动更加平稳。第一连接件30还可以更多,多个第一连接件30对称分布在顶板10下方,以增加顶板10与底板2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确保顶板10的负载能够均匀的通过多个第一连接件30传递至底板20。例如,多个第一连接件30可以呈矩形阵列分布在顶板10和底板20之间。
需要补充的是,并不仅限于“多个第一连接件30呈矩形阵列布置”这一种设置方式,还可以是“多个第一连接件30呈环形阵列”设置方式,也可以是“多个第一连接件30呈菱形阵列”这种设置方式,只要确保多个第一连接件30能够间隔均布在顶板10和底板20之间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0;请继续参考图1-图3、图5和图6,多个第一连接件30阵列为矩形,同一侧的两个第一连接件30之间配置有一个第二连接件40;第二连接件4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件30通过第三铰轴73铰接。当第一个第一连接件30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逆时针转动时,带动顶板10下降,第一连接件30转动,位于第一连接件30上的第三铰轴73也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带动第二连接件40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即向左靠近,第二连接件40向左牵拉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第二个第一连接件30绕其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第二连接件40能够实现两个第一连接件30同步运动,一起带动顶板10上升或下降,第二连接件40在多个第一连接件30之间起到连动的作用。
具体的,第二连接件40为长杆状,长杆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连接件30铰接。配置同一个第二连接件40的两个第一连接件30中,其中一个第一连接件30上的第二铰轴72、第三铰轴73与另一个第一连接件30上的第二铰轴72、第三铰轴73四者平行且沿轴线方向的投影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
为了进一步的实现第二连杆32的平稳传动,第二连杆32与底板20、顶板10均平行设置。即顶板10、底板20、两个第一连接件30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和第三铰轴73之间形成多个平行四边形。这些平行四边形可以使顶板10在初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的切换更加平稳,同时也可以防止不同的第一连接件30之间由于不同步运动带来顶板10运动的不连贯。
上述的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铰轴71、第二铰轴72、第三铰轴73的轴线平行,可以配置同一第二连杆的两个第一连接件的安装要求是:两个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铰轴、第二铰轴、第三铰轴共六条轴线彼此互相平行。
请继续参考图1-图7,第一连接件30具有用于铰接顶板10的第一铰接孔311、用于铰接底板20的第二铰接孔322以及用于铰接第二连接件40的第三铰接孔333,且三者的轴线均平行设置。第一铰轴71穿过第一铰接孔311与顶板10铰接,第二铰轴72穿过第二铰接孔322与底板20铰接,第三铰轴73穿过第三铰接孔333与第二连接件40铰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件30的形状可以为很多种,只要第一铰接孔311、第二铰接孔322以及第三铰接孔333的连线能够形成三角形,且分别作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即可。比如第一连接件30的形状为扇形,其上设置有呈三角形分布的与三个铰接孔。第二铰轴72位于扇形的根部,第一铰轴71位于扇形的弧形边的一个角落,第三铰轴73位于扇形的弧形边的另一个角落。或者,第一连接件30还可以为圆盘结构,其上设置有呈三角形分布的三个铰接孔。或者,第一连接件30为三角形板,三个铰接孔分别在三角形板的三个顶点处。或者,第一连接件30为三个连杆依次首尾固定连接而形成的三角形框,三个铰接孔分别在三角形框的三个顶点处。在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图7,第一连接件由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连接成V形;第一连杆31的端部与顶板10铰接,第二连杆32的端部与第二连接件40铰接;第一连杆31的根部、第二连杆32的根部固定连接且共同与底板20通过第二铰轴72铰接。
第一连接件30上位于第一铰接孔311和第二铰接孔322之间的部分作为第一连杆31,第一连接件30上位于第一铰接孔311与第三铰接孔333之间的部分作为第二连杆32。第二连接件40为第三连杆,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的长度尺寸远小于第三连杆的长度尺寸,进而在顶板10和底板20之间形成连杆机构。
请继续参考图7,可选的,第一连接件30一体成型。即: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一体成型,第二铰接孔322设置于第一连接件30的根部,以与底板20通过第二铰轴72铰接。第一连杆31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带动第二连杆32同步绕与底板20的铰接点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杆31和第二连杆32也可以是独立存在,并呈V形设置,在二者的夹角处能够通过第一铰轴71连接为一个整体,进而当第一连杆31转动的时候,第二连杆32能够随第一连杆31同步转动。
请参考图1-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20包括底板本体和基座21;基座21的一端与底板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配置的第一连接件30通过第二铰轴72铰接;第二铰轴72的轴线与底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连杆31的长度。此设计给与第一连杆31在转动的过程中预留出一定的转动空间,避免第一连杆31与底板碰触卡位,使第一连杆31平稳转动。顶板10包括顶板本体和连接座11;连接座11的一端与顶板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配置的第一连接件30通过第一铰轴71连接;第二铰轴72的轴线与顶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杆32的长度。此设计给与第二连杆32在转动的过程中预留出一定的转动空间,避免第二连杆32与顶板碰触卡位,使第二连杆32平稳转动。
上述的基座和连接座均为三角形座体,基座与第二铰轴72连接且连接在第一连接件30的一侧,连接座与第一铰轴71连接且连接在第一连接件30的另一侧。
底板本体和顶板本体平行设置,基座21固设于底板本体朝向顶板本体的一面,连接座11固设于顶板本体朝向底板本体的一面,在基座21上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一铰轴71的铰接孔,在连接座11上开设有用于连接第二铰轴72的铰接孔。
上面已经介绍了整体的举升装置的结构,接下来介绍举升装置的动力部分。
上述的举升装置如果想要工作,就需要一定的动力来源。因此,该举升装置还应当包括具有动力输出的动力结构,以便顶板10在动力作用下,实现相对底板20的靠近和远离。该举升装置的动力机构具有以下多种设置方案:
第一种方案:
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一连接件30传动连接,第一动力机构可带动第一连接件30绕第二铰轴72转动设定角度,以使顶板10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其中,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入点可以为第一连接件30的任意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比如第一动力机构为电机,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入点的动力输入点在第二铰轴72。具体的,电机轴与第二铰轴72传动连接,通过第二铰轴72带动第一连接件30同步转动,第一连接件30的转动能够带动顶板10上升和下降。通过控制电机轴转动的转数,对第一连接件30转动的角度进行控制,实现顶板10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进一步的,上述的设定角度小于90度。
第一动力机构也可以采用液压缸或气缸。此时,第一动力机构的动力输入点可以为第一铰轴71。第一动力机构的一端铰接于底板20,另一端铰接于第一铰轴,驱动第一连接件30绕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具体的,缸体铰接于底板20,其活塞杆与第一铰轴71铰接,活塞运动推动第一铰轴71带动第一连接件30转动,活塞杆的伸出长度用于调整第一连接件30转动的角度,并通过第一连接件30的转动实现顶板10和第二连接件40的同步上升和下降。
需要补充的是,并不仅限于“活塞杆与第一铰轴71铰接”这一种设置方式,也可以是“活塞杆与第三铰轴73铰接”这种设置方式,其只要能够推动第一连接件30绕与底板20的铰接点转动即可。
第二种方案:
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第二动力机构与第二连接件40传动连接,第二动力机构通过推动第二连接件40运动带动第一连接件30转动设定角度,以使顶板10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第二动力机构可以选用液压缸或者气缸。第二动力机构的一端铰接于底板20,另一端铰接于第二连接件40。具体的,缸体铰接于底板20,活塞杆铰接于第二连接件40,进而通过活塞杆随活塞相对缸体的活塞运动,以驱动第二连接件40上升和下降,第二连接件40的移动能够带动第一连接件30绕第一铰轴71转动。同时,通过控制活塞杆的伸出长度以控制第一连接件30的上升高度,进而对第一连接件30的转动角度进行控制,进而实现顶板10相对底板20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第三种方案:
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三动力机构,第三动力机构的一端铰接于底板20,另一端铰接于顶板10,通过推动顶板10运动带动第一连接件30转动设定角度。此时,第三动力机构可以选择液压缸或者气缸。缸体铰接于底板20,活塞杆铰接于顶板10,进而通过活塞杆随活塞相对缸体的活塞运动,以驱动顶板10相对底板20的靠近和远离。同时,通过对活塞杆伸出长度以控制顶板10的上升高度,进而对第一连接件30的转动角度进行控制,进而实现顶板10相对底板20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请参考图6,顶板10与底板20之间可以设置四个第一连接件30,四个第一连接件30可以呈矩形阵列。其中,两行之间的两个第一连接件30通过连接轴61连接,连接轴61的两端分别穿过相应的第三铰接孔333与对应的第二连接件40连接。缸体51铰接于底板20,活塞杆通过连接套62与连接轴61铰接。活塞杆随活塞相对缸体51做活塞运动,通过连接套62推动连接轴61移动,进而带动连接轴61两端的两个第一连接件30同步绕与各自对应的第二铰轴72的轴线转动。
其中,底板20上还设置有安装座22,缸体51与安装座22铰接。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运输车,包括车体和上述的举升装置,举升装置安装在车体上。其中,若底板20固设在车体,则顶板10进行货物的举升。
需要补充的是,举升装置的结构以及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上述已经作出详细阐述,故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底板以及安装在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一连接件;
所述顶板与每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一铰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可绕所述第一铰轴的轴线相对所述顶板转动;
所述底板与每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均通过第二铰轴铰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可绕所述第二铰轴的轴线转动设定角度,以带动所述顶板靠近或远离所述底板;
所述顶板在其运动轨迹上具有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所述顶板沿竖直方向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的投影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铰轴、第二铰轴、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铰轴、第二铰轴四者平行且沿轴线方向的投影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呈矩形阵列;所述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矩形阵列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配置有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三铰轴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第一连接件中,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二铰轴、第三铰轴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二铰轴、第三铰轴四者平行且沿轴线方向的投影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由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连接成V形;
所述第一连杆的端部与所述顶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根部、所述第二连杆的根部固定连接且共同与所述底板通过第二铰轴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底板本体和基座;所述基座的一端与所述底板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二铰轴铰接;所述第二铰轴与所述底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连杆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包括顶板本体和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顶板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应配置的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铰轴铰接;所述第二铰轴与所述顶板本体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连杆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一动力机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一连接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可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设定角度,以使所述顶板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为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第一铰轴传动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3-8任一项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装置还包括第二动力机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动力机构通过带动所述第二连接件运动带动所述第一连接件转动设定角度,以使所述顶板在起始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切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举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连接件呈矩形阵列;其中,矩形阵列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之间通过连接轴连接。
13.一种运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举升装置,所述举升装置安装于所述车体。
CN201921830616.6U 2019-10-28 2019-10-28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Active CN210855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0616.6U CN210855124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830616.6U CN210855124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55124U true CN210855124U (zh) 2020-06-26

Family

ID=71309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830616.6U Active CN210855124U (zh) 2019-10-28 2019-10-28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551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2582A (zh) * 2021-09-24 2021-12-03 重庆万马汽车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自动焊接加工输送平台
CN117429859A (zh) * 2023-12-20 2024-01-23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举升装置、分料系统和分料系统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2582A (zh) * 2021-09-24 2021-12-03 重庆万马汽车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自动焊接加工输送平台
CN117429859A (zh) * 2023-12-20 2024-01-23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举升装置、分料系统和分料系统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55124U (zh) 举升装置及运输车
JP2015036184A (ja) 産業用ロボット
KR101281453B1 (ko) 싱글암 카세트 리프트 로봇
CN101111447A (zh) 用于与吊具接合的顶架
CN206536457U (zh) 一种基板搬送机器人
CN112390193B (zh) 一种连杆式顶升机构及仓储机器人
WO2016189565A1 (ja) 水平多関節ロボット
CN212559292U (zh) 一种升降过渡传送装置
WO2023173799A1 (zh) 输送机
KR101246127B1 (ko) 더블암식 삼단 카세트 이송 로봇
KR102314362B1 (ko) 기판 반송용 로봇
KR20040071922A (ko) 이송장치
KR101260657B1 (ko) 관절 로봇형 수직 승강장치
KR101204255B1 (ko) 더블암식 이단 카세트 이송 로봇
CN214238075U (zh) 弹药加工工作台的顶升旋转装置
CN204714445U (zh) 升降机构及具有该升降机构的贴标机
KR101870394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용 픽커장치
CN111099517A (zh) 一种移动举升装置
CN215923769U (zh) 一种适用范围广的新型全自动码垛机
CN220659825U (zh) 接线盒安装设备
CN112475837B (zh) 一种治具扣合结构
CN108176970A (zh) 主机侧盖拆卸装置及其拆卸方法
CN215796590U (zh) 一种传动滚轮装置
CN219544947U (zh) 一种移动机器人顶升机构及移动机器人
US11857130B2 (en) Cleaning assembly and clean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