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282U - 移动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移动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32282U
CN210832282U CN201921942541.0U CN201921942541U CN210832282U CN 210832282 U CN210832282 U CN 210832282U CN 201921942541 U CN201921942541 U CN 201921942541U CN 210832282 U CN210832282 U CN 2108322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volute
air conditioner
middle partition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4254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博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4254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3228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1453 priority patent/WO2021093252A1/zh
Priority to EP20887781.1A priority patent/EP4043806A4/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322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322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移动空调器,包括机壳、中隔板以及蜗壳,其中,所述中隔板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蜗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蜗壳与所述中隔板上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围绕所述蜗壳布设,以将所述蜗壳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隔板。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中隔板可限制所述蜗壳的向下移动;通过设置所述固定结构围绕所述蜗壳排布,可限制所述蜗壳沿周向的移动,从而实现所述蜗壳在所述机壳内的良好固定,有助于提高所述蜗壳的安装稳定性。

Description

移动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移动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空调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并且,人们对空调器差异化、多功能化需求也在不断攀升。目前的移动空调一般在机壳内设有换热器和蜗壳,蜗壳内形成连通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风道,现有技术中,蜗壳一般通过螺钉直接螺接固定在机壳内,存在安装不稳定的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移动空调器,旨在解决传统移动空调器的机壳内蜗壳存在安装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启动空调器,包括:
机壳;
中隔板,设于所述机壳内;以及,
蜗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蜗壳与所述中隔板上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围绕所述蜗壳布设,以将所述蜗壳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隔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包括风道板,所述风道板呈弧形设置;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凸设于所述中隔板上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风道板的下方,所述支撑座抵接所述风道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座的上端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风道板的外壁面抵接,所述抵接面的形状与所述风道板的的外壁面的形状相适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还包括挡风底板,所述挡风底板自所述风道板的下端朝远离所述风道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凸设于所述中隔板上的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设于所述挡风底板的远离所述风道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挡风底板的远离所述风道板的侧沿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板的下端的增长板,所述增长板向下延伸,所述挡风底板设于所述增长板的下端;和/或,
所述中隔板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用于设于室外侧换热器的上方,所述第一挡筋包括设于所述导水槽两侧的两段,所述第一挡筋的两段之间形成有漏风缺口,所述挡风底板对应所述漏风缺口形成有挡水隆起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水隆起部包括设于所述挡风底板侧沿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向下凸出于所述挡风底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蜗壳还包括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分设于所述风道板的两侧,所述侧板朝远离所述挡风底板凸设有第一突出部;
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凸设于所述中隔板上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侧板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一挡筋卡接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中隔板的侧挡凸,所述侧挡凸位于所述侧板的一侧,所述侧挡凸抵接于所述侧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凸设于所述中隔板,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蜗壳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中隔板可限制蜗壳的向下移动;通过设置固定结构围绕蜗壳排布,可限制蜗壳沿周向的移动,从而实现蜗壳在机壳内的良好固定,有助于提高蜗壳的安装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空调器的一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中隔板与固定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蜗壳(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蜗壳(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中隔板 231 加强筋
11 导水槽 24 侧板
111 落水孔 241 第一突出部
12 第二挡筋 242 定位凹槽
13 分流筋 243 加强板
2 蜗壳 31 支撑座
21 风道板 32 第一挡筋
22 挡风底板 33 第二突出部
221 挡水隆起部 34 侧挡凸
222 挡风板 35 连接柱
23 增长板 200 室内侧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空调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用电器,并且,人们对空调器差异化、多功能化需求也在不断攀升。目前的移动空调一般在机壳内设有换热器和蜗壳,蜗壳内形成连通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风道,现有技术中,蜗壳一般通过螺钉直接螺接固定在机壳内,存在安装不稳定的弊端。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空调器,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移动空调器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移动空调器,移动空调器包括机壳(附图未标示)、中隔板1以及蜗壳2,其中,中隔板1设于机壳内;蜗壳2设于机壳内,蜗壳2与中隔板1上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围绕蜗壳2布设,以将蜗壳2固定安装在中隔板1。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中隔板1可限制蜗壳2的向下移动;通过设置固定结构围绕蜗壳2排布,可限制蜗壳2沿周向的移动,从而实现蜗壳2在机壳内的良好固定,有助于提高蜗壳2的安装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中隔板1设于机壳内的中部,以将机壳内分隔成沿上下布设的室内侧腔室和室外侧腔室,移动空调器还包括室内侧换热器200、室外侧换热器(附图未标示)以及室外侧换热风道(附图未标示),其中,室内侧换热器200设于室内侧腔室内,蜗壳2内形成室内侧换热风道,室内侧换热风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具体设置方位有多种,但在本实施例中,可选进风口形成在蜗壳2上靠近室内侧换热器200的一侧,且连通室内侧换热器200,出风口形成在蜗壳2的上端,以延长室内侧换热风道的路径长。室外侧换热器设于室外侧腔室内,室外侧换热风道分别连通室外侧换热器和室内侧换热风道,移动空调器借助室内侧换热器200和室外侧换热器的具体换热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详述。
此外,本设计中固定结构围绕蜗壳2排布,也即沿中隔板1的周向排布于蜗壳2的外围,其中,固定结构可以为沿中隔板1的周向呈连续状排布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具体表现为一环形凸筋,环形凸筋环设于蜗壳2的外围,环形凸筋与中隔板1共同限定出一安装槽,其中,环形凸筋的环内尺寸与蜗壳2对应处的外轮廓尺寸相适配,从而使得安装槽可恰好卡接蜗壳2,实现对蜗壳2的固定安装;当然,固定结构还可以为沿中隔板1的周向呈间断状排布的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结构具体表现为多个凸块,多个凸块分散围设在蜗壳2的外围,既能实现对蜗壳2的良好限位,还具有轻省用材的优点。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蜗壳2包括风道板21,风道板21形成于蜗壳2远离室内侧换热器200的一侧,也即形成在蜗壳2远离进风口的一侧,风道板21呈弧形设置,以便利于在蜗壳2内形成较大空间,供室内侧换热风道弯折设置,加强换热效果。固定结构包括凸设于中隔板1上的支撑座31,支撑座31设于风道板21的下方,支撑座31抵接风道板21,从而限制蜗壳2朝远离室内侧换热器200的方向移动。与上述同理地,支撑座31可以为沿蜗壳2的长度方向呈连续状排布的结构、或者呈间断状排布的结构,并且,当支撑座31为沿蜗壳2的长度方向呈连续状排布的结构时,支撑座31可沿蜗壳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抵接蜗壳2的下端的全段,以增加支撑座31与蜗壳2之间的抵接面积;当然,支撑座31也可沿蜗壳2的长度方向延伸至抵接蜗壳2的下端的部分区段,此时,由于风道板21呈弧形设置,使得风道板21的下端的余下部分区段未与支撑座31相抵接,而悬空设置于中隔板1的上方,因此,可在中隔板1对应该区段处凸设有一个或者多个垫块(附图未标示),垫块用于填设在上述悬空处,以确保蜗壳2在中隔板1上的平衡稳定。
接着,在本实施例中,支撑座31的上端具有抵接面,抵接面与风道板21的外壁面抵接,抵接面的形状与风道板21的的外壁面的形状相适配。基于上述,本实施例中优选风道板21呈弧形设置,也即,风道板21与抵接面相抵接的外壁面呈凸弧面状设置,此时,可以设置抵接面呈凹弧面状,通过凸弧面与凹弧面的凹凸配合,不仅可增加支撑座31与风道板21之间的抵接面积,而且有助于支撑座31对风道板21的多向限位,从而加强固定结构对蜗壳2的安装稳定性。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蜗壳2还包括挡风底板22,挡风底板22自风道板21的下端朝远离风道板21的方向延伸,挡风底板22的形状适配于中隔板1对应处的形状,例如,当中隔板1在该处呈平板状时,挡风底板22呈与之平行或者近似平行的平板状。固定结构还包括凸设于中隔板1上的第一挡筋32,第一挡筋32设于挡风底板22的远离风道板21的一侧,第一挡筋32与挡风底板22的远离风道板21的侧沿抵接。第一挡筋32的延伸方向与挡风底板22远离风道板21的一侧沿的延伸方向相当,并且,第一挡筋32的高度可恰好等于或者稍高于挡风底板22的侧沿。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挡筋32配合支撑座31,可有效限制蜗壳2沿靠近或者远离室内侧换热器200移动。
为了扩大蜗壳2内的空间,从而增加进风量,请参阅图5,在本实施例中,蜗壳2还包括设于风道板21的下端的增长板23,增长板23向下延伸,挡风底板22设于增长板23的下端。进一步地,可在增长板23处设置多个加强筋231,多个加强筋231沿增长板23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加强筋231沿增长板23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有助于加强增长板23的连接强度。
此外,请参阅图3、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中隔板1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水槽11,导水槽11用于设于室外侧换热器的上方,第一挡筋32包括设于导水槽11两侧的两段,第一挡筋32的两段之间形成有漏风缺口,挡风底板22对应漏风缺口形成有挡水隆起部221。其中,导水槽11设有连通室内侧腔室和室外侧腔室的多个落水孔111,多个落水孔111沿导水槽1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导水槽11对应设于蜗壳2的下方,用于汇聚室内侧腔室内产生的冷凝水,使其流通至室外侧腔室;倾斜设置的导水槽11有助于扩大导水槽11沿蜗壳2长度方向的区域范围,从而更便利于快速排水。接着,挡水隆起部221对应盖设导水槽11的至少部分槽口,可阻挡导水槽11内的冷凝水反向溅射至蜗壳2内。挡水隆起部221的长度可设置为与漏风缺口的长度相当,使得当蜗壳2在中隔板1上安装完成后,漏风缺口恰好与挡水隆起部221凹凸配合,而共同构成严密的挡水筋,挡水筋既可阻挡冷凝水进入蜗壳2内,还能加强第一挡筋32对蜗壳2的限位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挡水隆起部221包括设于挡风底板22侧沿的挡风板222,挡风板222向下凸出于挡风底板22。具体地,挡风板222凸出于挡风底板22,直至与挡风底板22的下端基本平齐,挡风板222可阻挡流风进入挡风底板22的下端,且不影响冷凝水自挡水隆起部221的下方进入导水槽11。
基于上述,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中隔板1上还可凸设有至少一条第二挡筋12,至少一条第二挡筋12设于第一挡筋32背离蜗壳2的一侧,每一第二挡筋1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挡筋32相当,并且,每一第二挡筋12上开设有供冷凝水流向导水槽11的缺口。相邻的两个第二挡筋12之间、或者相邻的第一挡筋32和第二挡筋12之间构成供冷凝水流过的引流槽。其中,以第一挡筋32和第二挡筋12之间构成的引流槽为例,引流槽被设置为在靠近导水槽11的方向上,呈逐渐朝下倾斜设置,便利于将引流槽内的冷凝水更加快速彻底地引流至导水槽11内。此外,第二挡筋12上的缺口可对应导水槽11处设置,然后可在上述缺口和漏风缺口之间凸设一分流筋13,分流筋13可用于分散自该缺口流向导水槽11的冷凝水,使其在导水槽11内分散流通,避免冷凝水在导水槽11内的某一落水孔111处聚积,影响排水效率。
请参阅图2、图3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蜗壳2还包括两个侧板24,两个侧板24分设于风道板21的两侧,其中,风道板21的两侧指的是风道板21对应蜗壳2长度方向的两侧,两个侧板24、风道板21、增长板23和挡风底板22共同围设构成蜗壳2。侧板24朝远离挡风底板22凸设有第一突出部241;固定结构还包括凸设于中隔板1上的第二突出部33,第二突出部33与第一突出部241抵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突出部241和第二突出部33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本设计中不作限制,例如,第一突出部241可以朝向室内侧换热器200凸设,第二突出部33抵接第一突出部241的外侧壁;或者,第一突出部241可以沿蜗壳2的长度方向凸出于侧板24,并形成一基本平行于进风口的端口沿的加强板243,此时,第二突出部33开设有卡槽,卡槽与第一突出部241的至少部分侧边沿凹凸配合。另外,根据实际应用的不同,第一突出部241可以形成在两个侧板24中的至少一个侧板24上,尤其当第一突出部241对应两个侧板24设置为两个时,可加强对蜗壳2沿其长度方向限位。
当两个侧板24的至少一个朝远离风道板21的方向凸出于挡风底板22时,侧板24与挡风底板22之间限定出一止口,第一挡筋32设于止口内,从而可以分别抵接挡风底板22远离风道板21的侧沿、以及侧板24。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图4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侧板24上设有定位凹槽242,第一挡筋32卡接于定位凹槽242内。相较于第一挡筋32直接抵接侧板24的设计,通过第一挡筋32与定位凹槽242的配合,有助于加强第一挡筋32与侧板24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增强第一挡筋32对蜗壳2的限位效果。
而为了进一步加强固定结构对蜗壳2沿其长度方向的限位,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还包括设于中隔板1的侧挡凸34,侧挡凸34位于侧板24的一侧,侧挡凸34抵接于侧板24。其中,侧挡凸34可以对应两个侧板24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并且,每一侧板24处的侧挡凸34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侧挡凸34沿蜗壳2的宽度方向间隔布设。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对侧挡凸34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在一实施例中,侧挡凸34可以呈块状,使得侧挡凸34的一侧壁直接与对应的侧板24相抵接;或者在另一实施例中,侧板24可以设有限位槽,侧挡凸34与限位槽凹凸配合;再或者如本实施例中,侧板24可以凸设限位筋,侧挡凸34对应该限位筋处开设凹槽,凹槽与限位筋凹凸配合,如此设置,有助于扩大蜗壳2与侧挡凸34之间的抵接面积,从而确保蜗壳2与侧挡凸34之间的安装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还包括连接柱35,连接柱35凸设于中隔板1,连接柱35与蜗壳2螺纹连接。具体地,连接柱35上可以开设安装孔,蜗壳2对应安装孔处可以开设螺纹孔,固定结构还包括螺接件,螺接件穿过安装孔后与螺纹孔螺纹连接,以实现蜗壳2在中隔板1上的固定安装。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实际需要,本设计中的连接柱35可以设置在沿蜗壳2周向的任意位置处、连接柱35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或者同一连接柱35上可以开设多个安装孔。此外,当螺纹孔的高度设置在蜗壳2的较高处时,可在中隔板1上凸设隆起部,再在该隆起部上凸设连接柱35,避免直接设置较高的连接柱35而影响其连接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中的风道板21、挡风底板22和侧板24等并不构成对蜗壳2具体形状的限制。以侧板24为例,侧板24可以直接连接挡风底板22;或者可以如图2所示,侧板24通过一台阶部连接挡风底板22,该台阶部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形成供蜗壳2内其他构件安装的安装结构,而且可增加侧板24与挡风底板22之间的连接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中隔板,设于所述机壳内;以及,
蜗壳,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蜗壳与所述中隔板上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围绕所述蜗壳的布设,以将所述蜗壳固定安装在所述中隔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包括风道板,所述风道板呈弧形设置;
所述固定结构包括凸设于所述中隔板上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于所述风道板的下方,所述支撑座抵接所述风道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的上端具有抵接面,所述抵接面与所述风道板的外壁面抵接,所述抵接面的形状与所述风道板的外壁面的形状相适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还包括挡风底板,所述挡风底板自所述风道板的下端朝远离所述风道板的方向延伸;
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凸设于所述中隔板上的第一挡筋,所述第一挡筋设于所述挡风底板的远离所述风道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挡筋与所述挡风底板的远离所述风道板的侧沿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板的下端的增长板,所述增长板向下延伸,所述挡风底板设于所述增长板的下端;和/或,
所述中隔板上设有倾斜设置的导水槽,所述导水槽用于设于室外侧换热器的上方,所述第一挡筋包括设于所述导水槽两侧的两段,所述第一挡筋的两段之间形成有漏风缺口,所述挡风底板对应所述漏风缺口形成有挡水隆起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隆起部包括设于所述挡风底板侧沿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向下凸出于所述挡风底板。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蜗壳还包括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分设于所述风道板的两侧,所述侧板朝远离所述挡风底板凸设有第一突出部;
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凸设于所述中隔板上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抵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上设有定位凹槽,所述第一挡筋卡接于所述定位凹槽内。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还包括设于所述中隔板的侧挡凸,所述侧挡凸位于所述侧板的一侧,所述侧挡凸抵接于所述侧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连接柱,所述连接柱凸设于所述中隔板,所述连接柱与所述蜗壳螺纹连接。
CN201921942541.0U 2019-11-11 2019-11-11 移动空调器 Active CN2108322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42541.0U CN210832282U (zh) 2019-11-11 2019-11-11 移动空调器
PCT/CN2020/081453 WO2021093252A1 (zh) 2019-11-11 2020-03-26 移动空调器
EP20887781.1A EP4043806A4 (en) 2019-11-11 2020-03-26 MOBILE AIR CONDITION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42541.0U CN210832282U (zh) 2019-11-11 2019-11-11 移动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32282U true CN210832282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54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42541.0U Active CN210832282U (zh) 2019-11-11 2019-11-11 移动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322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345777U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111023545A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10832282U (zh) 移动空调器
US11796218B2 (en) Fan housing and air conditioner device
CN210832281U (zh) 蜗壳盖及移动空调器
CN110332692B (zh) 室外机出风格栅以及室外机
JP20112526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1133159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3713285U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CN109425026B (zh) 空调一体机
CN107559969A (zh) 立式风管机
CN20538375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0707553U (zh) 底盘、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20793414U (zh) 一种空调换热组件和空调器
CN110966755A (zh) 一种风机蜗壳结构及热泵热水器
CN217058009U (zh) 一种装配式隔板结构及其热泵机组
WO2021093252A1 (zh) 移动空调器
CN211177370U (zh) 蜗壳组件及移动空调器
CN216716422U (zh) 移动空调
CN213876652U (zh) 计算机电源的防护格栅及计算机电源
CN212618814U (zh) 空调器
CN209944545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586472B (zh) 贯流风机
CN213876651U (zh) 计算机电源的上壳、计算机电源及计算机
CN211290495U (zh) 一种空调机壳体和空调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