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32260U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32260U CN210832260U CN201921861964.XU CN201921861964U CN210832260U CN 210832260 U CN210832260 U CN 210832260U CN 201921861964 U CN201921861964 U CN 201921861964U CN 210832260 U CN210832260 U CN 21083226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duct
- air outlet
- duct
- indoor uni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导风组件,壳体设有开口朝前的出风口,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第一风道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出风口送风,第二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风道环绕第一风道的外围设置,且朝向出风口送风;导风组件安装于壳体,且对应出风口设置,导风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每一导风板具有对应第一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一段,及对应第二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二段,第一段用于引导第一风道吹出的气流,第二段用于引导第二风道吹出的气流。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大、送风距离远。且能够有效及全面的引导出风口吹出的混合气流,以将气流引导至所需角度及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之一,市场上具有各种类型的空调器。以落地式空调为例,其通常在前面板上开设出风口,在壳体内仅设置单个风道与出风口连通,如此,使得出风口吹出的气流送风范围小,送风距离短。
通过在落地式空调内设置双风道,且双风道均朝向出风口送风,则能够使得出风口送风距离远、送风范围广。通常会在出风口处设置导风组件,以控制出风角度和出风方向。由于双风道的空调出风口处的气流为两个风道吹出的混合气流,而目前的导风组件仅适用于单个风道的空调。因此亟需一种能够有效的对出风口混合气流进行导风的导风组件。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决上述提出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导风组件;
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朝前的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所述出风口送风,所述第二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环绕所述第一风道的外围设置,且朝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导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每一所述导风板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一段,及对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风道吹出的气流,所述第二段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风道吹出的气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多个所述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相接的外环,所述第一段对应设于所述外环内,所述第二段对应设于所述外环外。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设于所述外环内的中心盖板,所述第一段对应所述中心盖板的位置设有避位缺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整流件,所述整流件对应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设置,且用以对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进行整流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整流件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的厚度自所述出风口内侧向所述出风口外侧呈逐渐减小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及连杆,所述连杆传动连接多个所述导风板,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杆移动,以带动多个所述导风板摆动,或,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一所述导风板转动,以联动其余导风板摆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及曲柄机构,所述曲柄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杆连接,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转动时,带动所述连杆移动,并联动多个所述导风板摆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内侧的一端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一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为横向导风板或竖向导风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机和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设于所述轴流风机下方的所述第二风道内,并驱动气流由下至上、并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轴流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且用以驱动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口,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顶出风框,所述顶出风框安装于所述安装口,所述顶出风框的下端和前端敞口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可吹向所述顶出风框的下端口,并由所述顶出风框的前端口吹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风道壳,所述风道壳的顶面对应安装口的位置设有伸出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伸出口的下方,所述风道壳内部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及所述第二风道,所述顶出风框安装于所述风道壳的伸出口处,所述风道壳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开设有过风口,所述过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及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所述导风组件安装于所述风道壳,且对应所述过风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壳包括前风道壳和后风道壳,所述后风道壳从下至上依次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所述过风口开设于所述前风道壳,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筒,所述导风筒连接于所述后风道壳,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过风口相连通,所述导风筒内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风道壳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过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导风板的第一段对应所述导风筒的出风端设置,所述导风板的第二段对应设于所述导风筒的外壁面与所述前风道壳的内壁面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出风框可上下移动的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和\或,所述顶出风框具有伸出所述安装口的第一位置,以及收纳于所述风道壳的第二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中,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及导风组件;
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朝前的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所述出风口送风,所述第二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环绕所述第一风道的外围设置,且朝向所述出风口送风;
导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每一所述导风板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一段,及对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风道吹出的气流,所述第二段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风道吹出的气流。
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风道,且将第一风道设置在第二风道内,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均朝向出风口送风,则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在大大增加出风口的出风量及送风距离的同时,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厚度更薄。同时,使得导风组件的导风板包括第一段及第二段,第一段用于引导第一风道吹出的气流,第二段用于引导第二风道吹出的气流,则导风组件能够同时引导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而有效且全面的引导出风口吹出的混合气流,以将气流引导至所需角度及方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部分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整流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安装支架安装在整流件上;
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风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导风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导风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沿B-B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7所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0及导风组件200。壳体100设有开口朝前的出风口110,壳体100内设有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第一风道120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出风口110送风,第二风道130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风道130环绕第一风道120的外围设置,且朝向出风口110送风。导风组件200安装于壳体100,且对应出风口110设置,导风组件200包括多个导风板210,每一导风板210具有对应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的第一段211,及对应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的第二段212,第一段211用于引导第一风道120吹出的气流,第二段212用于引导第二风道130吹出的气流。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的整体形状可以根据使用需求及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和设定。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整体通常呈上下延伸设置。其中,壳体100的横截面可以呈圆形、椭圆形、矩形、异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出风口110的开口朝前,则出风口11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前侧面上。出风口110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长条形、异形等,还可以为多个微孔。为了防止灰层进入壳体100内,可在出风口110处设置出风网罩。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0还设有与风道连通的进风口,该进风口可以为室内进风口和\或新风进风口。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换热器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120和\或第二风道130内,还可以设置在壳体100内其他位置,此时经过换热后的气流通过风道的进风口进入第一风道120和\或第二风道130内。换热器的具体设置位置在此不做限定,只需使得出风口110能够吹出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即可。经过换热后的气流在室内空间流通,以起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120沿前后方向延伸,则可由风筒或者第一风道壳围合形成第一风道120。第二风道130沿上下方向延伸,则第二风道130可以直接由壳体100围合形成,也可以由另外设置的第二风道壳围合形成。第二风道130环绕第一风道120的外围设置,换言之,也即第一风道120设置在第二风道130内,则第二风道130的内壁面与第一风道120的外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均朝向出风口110设置,如此,使得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的出风面积大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的出风面积,出风口110的大小应与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的大小相适配,以使得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均朝向出风口110送风。
第一风道120可以设置在第二风道130的上方,中段或者下方。在实际应用中,使得第一风道120设置在第二风道130的上方。即第二风道130自第一风道120向下延伸设置。以下均以第一风道120设置在第二风道130上方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内均可设置风机,以驱动足够的气流由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吹向出风口110。通过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120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风道130,且将第一风道120设置在第二风道130内,则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在大大增加出风口110的出风量的同时,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厚度更薄。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可以同时向出风口110送风,也可以在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中择一向出风口110送风。当需要使得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同时向出风口110送风时,第一股气流沿从后往前的方向在第一风道120内流通,第二股气流沿从下至上的方向在第二风道130内流通,第一股气流及第二股气流在出风口110处进行混合,然后由出风口110吹出。由此,可以增大出风口110的出风量,以及使得出风口110吹出的气流送风距离更远,进而能够有效的提升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制冷及制热效率。
导风组件200可以固定连接在壳体100上,如可以与壳体100一体设置,导风件也可以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卡扣、螺钉等方式连接,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多个导风板210可以是横向导风板210,也可以是竖向导风板210。当导风板210为横向导风板210时,使得多个导风板210沿上下方向间隔排列。当导风板210为竖向导风板210时,使得多个导风板210沿横向(左右方向)间隔排布。导风板210大致呈平板状设置,通过导风板210沿上下方向摆动,或者沿左右方向摆动,以将气流导至所需角度及方向。为了便于理解,以下实施例均以导风板210为竖向导风板210进行示例性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风道130的内壁面与第一风道120的外壁面围合形成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则导风板210的第一段211对应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设置,导风板210的第二段212对应设于第二风道130的内壁面与第一风道120的外壁面之间。如此,导风板210的第一段211能够引导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吹出的气流,导风板210的第二段212能够引导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吹出的气流。从而使得导风板210能够增大导风效果,同时引导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的气流,即对由出风口110吹出的混合气流进行有效全面的导流。
本实用新型落地式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风道120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风道130,且将第一风道120设置在第二风道130内,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均朝向出风口110送风,则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在大大增加出风口110的出风量及送风距离的同时,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厚度更薄。同时,使得导风组件200的导风板210包括第一段211及第二段212,第一段211用于引导第一风道120吹出的气流,第二段212用于引导第二风道130吹出的气流,则导风组件200能够同时引导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的气流,进而有效及全面的引导出风口110吹出的混合气流,以将气流引导至所需角度及方向。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3至图6,导风组件200还包括安装支架220,多个导风板210转动安装于安装支架220,安装支架220包括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相接的外环221,第一段211对应设于外环221内,第二段212对应设于外环221外。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20用以安装多个导风板210,多个导风板210可以呈等间距的设置在安装支架220上,也可以呈不等间距的设置在安装支架220上。为了使得导风更加均匀,导风效果更好,优选地使得多个导风板210沿外环221的直径方向呈对称布置。导风板210可以通过轴孔配合转动安装在安装支架220上。可以理解的是,外环221可以为圆环、椭圆环、方环等。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使得外环221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相接,则外环221可以固定于第一风道壳上,且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的形状与外环221的形状相适配。通过使得外环221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相接,一方面便于安装支架220的安装,另一方面,使得外环221相当于第一风道120的延伸风道,则位于外环221内的导风板210为第一段211,对应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设置,能够对第一风道120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位于外环221外的导风板210为第二段212,则能够对第二风道130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20还可以与空调器的壳体100一体设置,即使得壳体100延伸出安装支架220,或使得导风板210直接安装在空调器的壳体100上。
结合上述具有安装支架220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安装支架220还包括设于外环221内的中心盖板222,第一段211对应中心盖板222的位置设有避位缺口。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120内设置有风机,通过使得安装支架220包括中心盖板222,则中心盖板222能够遮挡第一风道120内风机的电机。进而防止用户通过出风口110直接观测到电机,使得整机更加整洁美观,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中心盖板222的面积可以大于或等于电机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实现完全遮盖第一风道120内的风机电机。当然,还可以使得中心盖板222直接盖设在电机的一端,则不光能够起到遮盖电机的作用,还能够固定和限位电机。外环221与中心盖板222可以通过连接筋条连接,则导风板210能够连接在连接筋条及外环221上,使得连接更加稳固。第一段211设置与外环221内,通过使得第一段211对应中心盖板222的位置设有避位缺口,则使得安装支架22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且避免中心盖板222对第一段211的摆动产生干涉。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及图5,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整流件300,整流件300对应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设置,且用以对第一风道120内的气流进行整流后由出风口110吹出,安装支架220安装于整流件300朝向出风口110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整流件300可以呈圆形、椭圆形、矩形等。整流件300对应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设置,则整流件300的形状可以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的形状相适配,也可以不适配,则可以与第二风道130的出风端相适配,同时对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的气流进行整流。当整流件300的形状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的形状相适配时,则可以使得整流件300与第一风道120的出风端相接,如此,整流件300相当于第一风道120的延伸风道,同时能够更加准确的对第一风道120的气流进行整流。整流件300具体可以为整流格栅、整流筋条等。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风道120内的风机吹出的气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具有特定的旋向、散乱等,若直接使得第一风道120吹出的气流由出风口110吹出,则会使得送风距离近、送风范围小。通过整流件300对第一风道120内的气流进行整流后由出风口110吹出,能够有效的对气流进行整流,如捋直气流,将气流集中,使得气流分布更加均匀等。如此,能够减小风量损失,使得出风口110吹出的气流送风距离更远、送风范围更广。
安装支架220与整流件30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安装支架220与整流件300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例如,通过卡扣、螺钉、粘接、嵌接等方式连接。通过使得安装支架220连接在整流件300上,则使得安装支架220与整流件300形成一个组件,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安装和拆卸更加便捷。将安装支架220安装在整流件300朝向出风口110的一侧,则第一风道120内的气流先经过整流件300整流后,再由导风板210导流,如此,能够有效的防止杂乱的气流对导风板210的撞击而产生噪音,且使得导风板210的导向效果更佳。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道120内的风机的电机安装于整流件300,中心盖板222盖设第一风道120内的风机的电机设置。如此,使得安装支架220能够同时起到安装导风板210、以及遮盖和限位电机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图9及图10,导风板210具有导风部213,导风部213的厚度自出风口110内侧向出风口110外侧呈逐渐减小设置。导风板210的板面形成导风部213。通过使得导风板210的厚度由内向外呈逐渐减小设置,则在气流由内向外吹出时,使得导风板210的风阻小,则风量损失小,同时,由于内端的导风板210的厚度大,则能够保证导风板210的整体强度。可以理解的是,导风板210上还设有转轴部,转轴部设置在导风板210的内端。如此,在转轴转动时,使得导风部213向外摆动以导风。在一较佳实施例中,转轴部的厚度大于导风板210的厚度。导风板210的横截面整体呈类似子弹头的形状,如此,在保证导风板210稳固安装的同时,转轴部较厚能够对送出的气流进行挤压,从而增加风压,再由导风部213泄压而出,则能够实现风速的提升,使得排出的气流能够扩散的更远。如此,导风板210还能够增加出风速度和距离。
具体而言,如图4、图6至图8所示,导风组件200还包括驱动装置230及连杆240,连杆240传动连接多个导风板210,驱动装置230用于驱动连杆240移动,以带动多个导风板210摆动,或,驱动装置230用于驱动一导风板210转动,以联动其余导风板210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30可以包括驱动电机231或其他能够驱动导风板210摆动的驱动件。多个导风板210转动连接在连杆240上,通过连杆240同时传动连接多个导风板210。驱动装置230可以与连杆240相连接,以驱动连杆240左右或上下移动,便带动多个导风板210左右或上下摆动,通常使得导风板210均沿同一方向摆动。驱动装置230还可以与一导风板210连接,以驱动以导风板210转动,进而通过连杆240的作用,联动其余的导风板210同时摆动。驱动装置230加连杆240的结构,使得多个导风板210仅通过一个驱动装置230便能够同时驱动其摆动,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驱动装置230包括驱动电机231及曲柄机构232,曲柄机构232的一端与驱动电机231的转轴连接,另一端与连杆240连接,以在驱动电机231的转轴转动时,带动连杆240移动,并联动多个导风板210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曲柄机构232能够将驱动电机231的转轴的转动转化为连杆240的往复平移,从而联动多个导风板210摆动。曲柄机构232可以具体可以为曲柄摇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等。具体地,连杆240上设有滑动槽,曲柄机构232的一端伸入滑动槽内,以在驱动电机231驱动曲柄机构232运动时,带动连杆240往复移动。为了防止曲柄机构232从滑动槽内脱落,可在曲柄结构的一端设置限位部。通过驱动电机231加曲柄机构232的方式实现多个导风板210的摆动,驱动方式简单可靠、且结构紧凑、易于实现。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驱动电机231加齿轮齿条的方式实现连杆240的往复移动,进而实现联动多个导风板210摆动。
在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7、图9及图10,导风板210靠近出风口110内侧的一端设有加强筋214,加强筋214的延伸方向与导风板210的长度方向一致。由于导风板210靠近出风口110内侧为迎风面,因此,当气流从出风口110吹出时,导风板210靠近出风口110内侧所受的气压大,进而容易发生损坏。通过在导风板210靠近出风口110的内侧设置有加强筋214,且使得加强筋214的延伸方向与导风板210的长度方向一致,则能够有效的加强导风板210内侧的强度,进而提升导风板210的使用寿命。加强筋214的长度可以与导风板210的长度相一致,也可以不同。
具体地,请一并参照图2至图4,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机400和离心风机500,离心风机500设于轴流风机400下方的第二风道130内,并驱动气流由下至上、并由出风口110吹出,轴流风机400设于第一风道120对应出风口110的位置,且用以驱动气流由出风口110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轴流风机400的送风原理为轴向进风轴向出风。离心风机500的送风原理为轴向进风径向出风。由此,通过将轴流风机400设置在第一风道120内对应出风口110的位置,则轴流风机400能够驱动气流沿从后往前的方向流通,从而气流可以沿第一风道120及出风口110排出。通过将离心风机500设置在轴流风机400下方的第二风道130内,则离心风机500能够驱动足够的气流由下至上流通,进而从第二风道130的内壁面与第一风道120的外壁面之间吹出,最终由出风口110吹出。通过轴流风机400加离心风机500的形式,使得风机组件驱动的风量更大,进而能够满足出风口110送风的需求,使得送风距离更远、送风范围更广。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壳体100还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口140,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顶出风框600,顶出风框600安装于安装口140,顶出风框600的下端和前端敞口设置,第二风道130内的气流可吹向顶出风框600的下端口,并由顶出风框600的前端口吹出。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口140的大小和形状应设置为与顶出风框600适配。安装口140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顶板上,也可以设置在其他位置,只需使得安装口140的开口朝上,能够供顶出风框600安装即可。顶出风框600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有很多,如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异形等。
顶出风框600可以安装在壳体100上,也可以安装在壳体100内部的其他结构上,只需使得顶出风框600对应安装在安装口140处即可。顶出风框600可以固定在安装口140处,且外露于壳体100,则顶出风框600的前端口始终与室内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顶出风框600的前端口要高于出风口110,则使得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具有从前端口出风的顶出风模式和从出风口110出风的常规出风模式,如此,送风形式多样,送风范围广。在一实施例中,顶出风框600可上下移动的安装于安装口140。可以通过手动调节的方式上下移动顶出风框600,也可以通过驱动装置230驱动顶出风框600上下移动。例如,驱动装置230安装于壳体100,且驱动装置230连接顶出风框600设置,以驱动顶出风框600上下移动。驱动装置230包括驱动件和升降结构,升降结构可以为丝杆结构、齿轮、齿条结构等,只需能够实现将驱动件的运动转换为顶出风框600上下移动运动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驱动装置230实现顶出风框600的上下移动,实现顶出风框600的自动升降,进而用户只需遥控或者按压开关或按键即可调节顶出风框600的上下移动,使用方便快捷,提高用户体验。
顶出风框600可以通过槽轨结构实现上下滑动,也可以通过螺丝调节结构、丝杆结构、齿轮齿条结构等实现上下移动。可以理解的是,顶出风框600为薄壁的空腔结构。需要说明的是,顶出风框600的前端指的是,在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安装到位后,面向用户的一端即为前端。下端口指的是顶出风框600下端的敞口,前端口指的是顶出风框600前端的敞口。通过使得顶出风框600的下端和前端呈敞口设置,则气流从顶出风框600的下端口流入顶出风框600的腔体内,并能够从前端口流出。
壳体100可以为单层的壳状结构。则开口朝上的安装口140设置在该单层壳体100上。当顶出风框600固定安装在安装口140时,顶出风框600可全部伸出壳体100设置,使得顶出风框600的前端口与室内相同。当顶出风框600可上下移动时,顶出风框600可以全部伸出壳体100设置,即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均使得顶出风框600伸出壳体100设置。如此,顶出风框600的前端口始终与室内相通,上下移动顶出风框600即能够调节顶出风框600的出风高度和出风范围。还可以使得顶出风框600具有移动至伸出壳体100的位置和移动至容纳于安装口140下方的位置。如此,在需要实现顶出风的时候,通过将顶出风框600移动至伸出壳体100的位置,则能够从前端口吹出气流。而在不需要顶出风模式时,可以通过将顶出风框600移动至容纳在安装口140下方的位置,则壳体100封堵顶出风框600的前端口,使得气流不会从前端口吹出。如此,使得送风模式更加多样化,同时在不需要使用顶出风模式的时候,能够将顶出风框600下降至壳体100内,进而降低整机的高度,使得整机的占用空间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壳体100内的风道壳160,风道壳160的顶面对应安装口140的位置设有伸出口150,出风口110位于伸出口150的下方,风道壳160内部形成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顶出风框600安装于风道壳160的伸出口150处,且与第二风道130连通。风道内进入的风可以为换热风、室内风、新风、或其他经过净化后的气流。也可以在该风道内设置换热器等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00与风道壳160的形状相适配。风道壳16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由两个子壳体100拼接形成。
通过在风道壳160对应安装口140的位置设置伸出口150,以使得顶出风框600设置在伸出口150处,且可伸出壳体100的安装口140设置。如此,气流能够直接从顶出风框600的前端口吹向室内,且降低了壳体100的高度,使得整机的体积更小。此时,顶出风框600可以一直伸出壳体100设置,则通过调节顶出风框600的伸出高度,即能够调节出风的高度,进而增大了送风范围,满足用户的不同送风需求。在一实施例中,顶出风框600具有伸出安装口140的第一位置,以及收纳于风道壳160的第二位置。如此,在不需要使用顶出风模式的时候,能够将顶出风框600隐藏至风道壳160内。从而降低整机高度,减小整机的占用空间。
在结合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道壳160的上述实施例,请参照图3及图4,风道壳160内部形成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顶出风框600安装于风道壳160,风道壳160对应出风口110的位置开设有过风口161,过风口161与第一风道120及第二风道130均连通,导风组件200安装于风道壳160,且对应过风口161设置。通过将导风组件200安装在风道壳160,相比于将导风组件200安装在壳体100上,使得导风板210组件的连接更加稳固,且能够有效的隐藏导风板210组件,进一步保证外观整体一致性。同时,使得导风组件200与第二风道130在前后方向上交错设置,则可以减小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厚度。
在一实施例中,请再次参照图4,风道壳160包括前风道壳162和后风道壳163,后风道壳163从下至上依次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63a及第二进风口163b,过风口161开设于前风道壳162,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筒700,导风筒700连接于后风道壳163,且与第二进风口163b及过风口161相连通,导风筒700内形成第一风道120,风道壳160的第一进风口163a与过风口161之间形成第二风道130,导风板210的第一段211对应导风筒700的出风端设置,导风板210的第二段212对应设于导风筒700的外壁面与前风道壳162的内壁面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前风道壳162与后风道壳163可以通过卡扣、螺钉、焊接等方式实现可拆卸连接,当然,前风道壳162与后风道壳163还可以一体成型设置。第一进风口163a及第二进风口163b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矩形等。第一进风口163a与第二进风口163b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导风组件200连接在前风道壳162上。导风筒700与后风道壳163可以一体成型设置,也可以分体成型设置。导风筒700可以与第二进风口163b对接,且使得导风筒700对应过风口161设置。如此,导风筒700内形成第一风道120。风道壳160内形成第二风道130,导风筒700设置在第二风道130内。则仅在风道壳160内设置导风筒700,便可实现第一风道120与第二风道130的分离,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第二风道130内的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63a进入,并在离心风机500的驱动下,由导风筒700与风道壳160之间的间隙吹向过风口161,最终由出风口110吹出。通过使得导风板210的第一段211对应导风筒700的出风端设置,则导风板210的第一段211对第一风道120内的气流,即轴流气流进行导流。使得导风板210的第二段212对应设置在导风筒700的外壁面与前风道壳162的内壁面之间,则能够引导第二风道130内的气流,也即离心气流进行导流。进而使得导风板210对过风口161处的混合气流均进行导流,从而能够有效全面的将过风口161吹出的气流导向所需角度及方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通过冷媒管连接的空调室外机和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该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开口朝前的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有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所述出风口送风,所述第二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风道环绕所述第一风道的外围设置,且朝向所述出风口送风;以及
导风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且对应所述出风口设置,所述导风组件包括多个导风板,每一所述导风板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一段,及对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端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用于引导所述第一风道吹出的气流,所述第二段用于引导所述第二风道吹出的气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安装支架,多个所述导风板转动安装于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包括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相接的外环,所述第一段对应设于所述外环内,所述第二段对应设于所述外环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还包括设于所述外环内的中心盖板,所述第一段对应所述中心盖板的位置设有避位缺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整流件,所述整流件对应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端设置,且用以对所述第一风道内的气流进行整流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整流件朝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部,所述导风部的厚度自所述出风口内侧向所述出风口外侧呈逐渐减小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驱动装置及连杆,所述连杆传动连接多个所述导风板,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杆移动,以带动多个所述导风板摆动,或,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一所述导风板转动,以联动其余导风板摆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及曲柄机构,所述曲柄机构的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杆连接,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转动时,带动所述连杆移动,并联动多个所述导风板摆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靠近所述出风口内侧的一端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导风板的长度方向一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为横向导风板或竖向导风板。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轴流风机和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设于所述轴流风机下方的所述第二风道内,并驱动气流由下至上、并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轴流风机设于所述第一风道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且用以驱动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口,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顶出风框,所述顶出风框安装于所述安装口,所述顶出风框的下端和前端敞口设置,所述第二风道内的气流可吹向所述顶出风框的下端口,并由所述顶出风框的前端口吹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的风道壳,所述风道壳的顶面对应所述安装口的位置设置有伸出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伸出口的下方,所述风道壳内部形成所述第一风道及所述第二风道,所述顶出风框安装于所述风道壳的伸出口处,所述风道壳对应所述出风口的位置开设有过风口,所述过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及所述第二风道均连通,所述导风组件安装于所述风道壳,且对应所述过风口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包括前风道壳和后风道壳,所述后风道壳从下至上依次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及第二进风口,所述过风口开设于所述前风道壳,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导风筒,所述导风筒连接于所述后风道壳,且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过风口相连通,所述导风筒内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所述风道壳的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过风口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导风板的第一段对应所述导风筒的出风端设置,所述导风板的第二段对应设于所述导风筒的外壁面与所述前风道壳的内壁面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风框可上下移动的安装于所述安装口;和\或,所述顶出风框具有伸出所述安装口的第一位置,以及收纳于所述风道壳的第二位置。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及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落地式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通过冷媒管与所述落地式空调室内机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61964.XU CN210832260U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861964.XU CN210832260U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32260U true CN210832260U (zh) | 2020-06-23 |
Family
ID=71252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861964.XU Active CN210832260U (zh) | 2019-10-30 | 2019-10-30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3226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80390A (zh) * | 2020-07-13 | 2020-10-16 | 魏子丰 | 一种多方位导风空调辅助设备 |
WO2022179158A1 (zh) * | 2021-02-25 | 2022-09-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2019
- 2019-10-30 CN CN201921861964.XU patent/CN21083226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80390A (zh) * | 2020-07-13 | 2020-10-16 | 魏子丰 | 一种多方位导风空调辅助设备 |
WO2022179158A1 (zh) * | 2021-02-25 | 2022-09-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373760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832260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6765600B (zh) |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百叶 | |
CN110748978A (zh) | 风管装置和移动空调 | |
CN211177150U (zh) | 风管装置和移动空调 | |
US20230417448A1 (en) | Air outle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10594864A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KR102697363B1 (ko) | 플로어 스탠딩 에어컨 실내기 및 에어컨 | |
CN214791843U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4791844U (zh) | 导风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0601957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118833U (zh) |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天花机 | |
CN210801400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8915116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0595027A (zh) | 导风部件和空调室内机 | |
CN210373757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9913229U (zh) | 空调壳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9083268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044133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4198890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345656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3577780U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011884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511425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601959U (zh) |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