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28648U -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 Google Patents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828648U CN210828648U CN201921017058.1U CN201921017058U CN210828648U CN 210828648 U CN210828648 U CN 210828648U CN 201921017058 U CN201921017058 U CN 201921017058U CN 210828648 U CN210828648 U CN 2108286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lutch
- hole
- groove
- radial
- lo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
- 240000007643 Phytolacca americana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8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compound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6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41001494479 Pecor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包括离合元件和离合弹簧,其特征在于,离合元件包括相对叠合的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离合弹簧包括第一离合弹簧和第二离合弹簧,第一离合片呈片状的长方体型,第一离合片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在靠近第一凹槽的中央区域位置设置有能够隔断第一凹槽的第一中间横隔板,在第一凹槽的一个端部位置设置有第一端部壁体,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离合片的长边并位于第一离合片内侧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位置,在第一凹槽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一结合孔,第一结合孔是通孔并且布置在第一中间横隔板与第一端部壁体之间;离合器可用于锁具上限制门把手的径向旋转,从而有效限制锁具的开锁操作,有利于保证锁具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及应用有所述离合器的锁具,所述离合器可用于所述锁具上限制门把手的径向旋转,从而有效限制所述锁具的开锁操作,有利于保证锁具的使用安全性。
背景技术
锁具作为门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部件,对防盗性要求极高。为此目前市面上流行的锁具中往往都配置有离合器,例如专利CN201410102194.6中公开的离合结构,通过控制所述离合器的内、外离合块是否联合限制门把手的旋转,在所述内、外离合块处于分离状态时,外把手只能空转而不能控制锁体中的锁舌移动,只有在所述内、外离合块联合一起时,可通过旋转外把手控制锁体中的锁舌移动而完成开锁。但这种离合器的成本相对较高,占用锁面板上过多的安装空间,并不适用于小型锁面板上。后来出现了一种结构更为简洁的离合结构,在专利CN201811543368.7中的防盗锁装置应用有相关结构。所述防盗锁装置包括内面板、内执手、执手座和旋转锁块,所述执手座穿过所述内面板上并通过螺丝与位于所述内面板内侧的旋转锁块锁定一起。所述执手座与所述旋转锁块相对的端面上设有顶珠腔,所述顶珠腔内放置可以沿所述旋转锁块的径向滑动的顶珠,所述顶珠伸出所述顶珠腔外的外端正对滑动锁块。推杆穿过所述执手座上的孔后伸入所述顶珠腔的底部,所述推杆的后端与按头相连。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还设置有盒体,在所述盒体内滑动设置有滑动锁块。常态时,所述滑动锁块在重力或弹力左右下顶压住旋转锁块并位于锁台前部,使所述旋转锁块不能旋转。开门时必须用手压下所述按头使所述推杆向内滑动将所述顶珠向上顶而使滑动锁块与旋转锁块上的锁台分离才可实现开锁。
发明内容
专利CN201811543368.7中所述滑动锁块通过弹力而自动伸出所述盒体,所以往往需要配置有弹簧。至于如何让所述弹簧与所述滑动锁块结合一起,在专利中并没有披露具体的结构,更没有披露如何配置两个所述滑动锁块和两个所述弹簧。如何以简洁、占用空间小的方式合理配置两个所述滑动锁块和两个所述弹簧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技术问题。
面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离合器,包括离合元件和离合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元件包括相对叠合的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所述离合弹簧包括第一离合弹簧和第二离合弹簧,所述第一离合片呈片状的长方体型,所述第一离合片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中央区域位置设置有能够隔断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中间横隔板,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个端部位置设置有第一端部壁体,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离合片的长边并位于所述第一离合片内侧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一结合孔,所述第一结合孔是通孔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与第一端部壁体之间;所述第二离合片呈片状的长方体型,所述第二离合片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中央区域位置设置有能够隔断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中间横隔板,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个端部位置设置有第二端部壁体,所述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离合片的长边并位于所述第二离合片内侧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二结合孔,所述第二结合孔是通孔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与第二端部壁体之间;所述第二离合片与所述第一离合片相对叠合但以相反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离合弹簧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并且其两端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与所述第二端部壁体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弹簧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并且其两端被限制在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与所述第一端部壁体之间,在所述第一离合弹簧和第二离合弹簧的自由驱动状态下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之间相对滑动到上下错位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离合片与所述第一离合片相对叠合但以相反方向布置,这样,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对布置,并且所述第一离合片的第一端部壁体位于左侧,而所述第二离合片的第二端部壁体位于右侧,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与所述第二端部壁体之间形成容置所述第一离合弹簧的空间,而所述第一端部壁体与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之间形成容置所述第二离合弹簧的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结合孔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与第一端部壁体之间,所述第二结合孔布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与第二端部壁体之间,这样,组装好所述离合器后,所述第一离合弹簧与所述第二离合弹簧分置于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左、右两侧。在具体的应用中可通过一杆状件同时穿设于所述第一结合孔和所述第二结合孔中阻止所述第一离合片与所述第二离合片过度相对滑动而完全分离开。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所述第一离合片与所述第二离合片具有凹槽、中间横隔板和端部壁体如此的构造体,所述构造体首先可强化所述第一离合片与所述第二离合片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它们配置为薄壁体结构从而可以减少所述第一离合片与所述第二离合片的体积进而可适用于小体积的安装空间内。另外,还能够便捷并巧妙地把所述第一离合弹簧和第二离合弹簧容置于它们之间,这样的安装方式不仅有利于减少所述离合元件和离合弹簧的整体组合总体积,还赋予所述第一离合片与所述第二离合片能够沿其长度方向相对滑动而调整它们的整体总长度的长度调整特性,从而在具有的应用中可以选择所述第一离合片或所述第二离合片进行离合定位,又或者两个离合片同时进行离合定位。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所述离合元件与所述离合弹簧的整体组合总体积非常少,它的适用空间非常广,例如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可以是,还包括把手转轴;在所述把手转轴上设置有径向方向布置的径向孔,所述离合元件和离合弹簧组合后设置在所述径向孔中并且所述离合元件与所述径向孔之间间隙配合,在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一离合片的头部和第二离合片的头部分别保持伸出所述把手转轴。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离合元件和所述离合弹簧借助所述径向孔巧妙地安装到所述把手转轴上,充分地利用了所述把手转轴的内部空间从而大大减少了占用所述把手转轴之外的安装空间,并能够在所述第一离合片的头部和第二离合片的头部分别伸出所述把手转轴的状态下,利用所述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对所述把手转轴进行径向或轴向的限位,而又能通过调整所述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的整体总长度而解除对所述把手转轴的限制。
为了能够便捷地控制所述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的整体总长度,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沿所述把手转轴的中心轴线设置有中央通孔,所述径向孔与所述中央通孔贯通,在所述中央通孔中轴向布置有拨动杆,所述拨动杆的后端头部呈锥形从而具有锥形端部,所述锥形端部具有锥尖;所述拨动杆用于传递外部推力伸入到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中从而能够驱动所述离合元件的两端头部向所述径向孔中缩回;所述拨动杆也用于当所述拨动杆向前方轴向移动而其所述锥形端部逐渐退出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时,所述离合元件的头部在所述离合弹簧的驱动下复位伸出所述径向孔,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中心偏离所述拨动杆的轴向中心但所述拨动杆的后端锥尖仍然保持在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中。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所述拨动杆的轴向前后移动可操控所述离合元件的伸缩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所述拨动杆的后端锥尖保持在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中的结构,阻止所述第一离合片与所述第二离合片过度相对滑动而完全脱离所述把手转轴,可见借助所述拨动杆还可以对所述第一离合片与所述第二离合片进行径向限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中央通孔中设置有拨杆弹簧,所述拨杆弹簧穿套在所述拨动杆上用于驱动所述拨动杆向前方轴向移动而自动复位。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拨动杆的锥形端部呈扁平状,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呈与所述拨动杆的锥形端部适配的长条状。这样有利于减少所述拨动杆和所述离合元件的体积。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还包括供手握持的手握部,所述把手转轴连接所述手握部,所述把手转轴与手握部共同组成门把手,所述拨动杆的前端部延伸出所述把手转轴并暴露于所述手握部上从而可以为从所述手握部的外面顶压所述拨动杆提供条件。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拨动杆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径向凸出的径向突起,在所述中央通孔中设置有径向隔离壁,在所述径向隔离壁上不仅设置有能够让所述拨动杆穿过的隔离壁孔,而且也设置有让所述径向突起穿过的避让槽,所述拨杆弹簧布置在所述径向隔离壁与所述拨动杆前端部之间;所述径向突起用于在其从所述中央通孔的前端穿过的所述避让槽后旋转一定角度从而利用所述径向隔离壁轴向限定所述拨动杆向前方轴向移动的最大行程。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以非常简洁的结构把所述拨动杆初步轴向限位在所述把手转轴上,并允许所述拨动杆向后方轴向移动一定距离而又能防止所述拨动杆向前方轴向移动脱离所述把手转轴。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应用所述离合器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离合器,所述锁具还包括锁面板、锁体,所述锁面板用于安装到门扇的外侧面上,所述锁面板上设置有面板孔,所述把手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面板孔中;所述锁体包括有锁舌,所述锁体用于安装到门扇中并通过所述锁舌锁闭门扇,所述把手转轴用于驱动所述锁体中的锁舌伸缩移动;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离合元件头部的缺口部位,当所述离合元件头部伸出所述径向孔插入到所述缺口部位后,它们配合用于限制所述把手转轴不能转动,当所述离合元件头部退出所述缺口部位从而让所述把手转轴能够转动。
其中,所述把手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面板孔中,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把手转轴可以是直接穿设于所述面板孔中,或者在所述面板孔中设置有轴承等转动支撑件,所述把手转轴直接穿设于所述轴承的轴承孔内而转动设置在所述面板孔中。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一离合片的头部和第二离合片的头部都能分别伸出所述把手转轴与所述缺口部配合限制所述把手转轴的转动,如此能够在所述手握部带着所述把手转轴旋转180°换向后仍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离合片的头部或第二离合片的头部与所述缺口部配合限制所述把手转轴的转动。所述离合元件包括所述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的双离合片结构为实现所述把手换向前、后的径向定位提供可行的技术基础。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还设置有电动驱动器,所述电动驱动器包括力矩输出臂,所述力矩输出臂向所述离合元件延伸,所述电动驱动器用于当其动作而所述力矩输出臂伸出时能够推动所述离合元件离开所述缺口部位从而让所述把手转轴可以旋转,所述电动驱动器还用于当其动作而所述力矩输出臂收回时所述离合元件复位进入所述缺口部位从而所述把手转轴不能旋转。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锁具通过所述电动驱动器自动控制所述离合元件的移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设置有环绕所述面板孔的凸起边,所述缺口部位设置在所述凸起边上。其中,所述凸起边与所述锁面板之间可以是一体式构造亦可以是分体式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锁具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锁具100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锁体3和外门把手2a;
图3是所述内门把手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沿图3箭头T1所指方向观察所述手握部主体211与所述外轴4的组合体所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沿图3箭头T2所指方向观察所述中间轴5所得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D-D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所述离合元件7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采用另一种实施方案的所述离合元件7'与所述拨动杆6'的驱动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所述锁内面板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所述锁内面板1与所述内门把手2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组合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了方铁31;
图14是一对所述羊角片(8、8a)、所述传动柱92与所述定位角码9与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5是采用另一种实施方案的羊角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具有把手离合结构的锁具100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锁具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所述锁具100包括锁外面板1a,锁内面板1,锁体3,供手握持的外门把手2a、内门把手2。所述锁体3包括有锁舌(图中未画出),所述锁体3用于安装到门扇中并通过所述锁舌锁闭门扇。所述锁外面板1a用于安装到门扇的朝向室外的外侧面上,所述外门把手2a转动安装到所述锁外面板1a上,所述外门把手2a上设置有轴向布置的方铁孔(图1中被方铁31遮挡而未予以标记)从而能够连接驱动所述锁体3中的锁舌伸缩移动的方铁31。所述锁内面板1用于安装到门扇的朝向室内的外侧面上,所述锁内面板1上设置有面板孔10。所述内门把手2包括便于手握持的手握部21和把手转轴组合件,所述把手转轴组合件包括有把手转轴22,所述把手转轴22与所述手握部21连接用于传递所述手握部21的旋转开门动力。所述把手转轴22借助于所述面板孔10转动设置在所述锁内面板1上。所述把手转轴22后端设置有轴向布置的方铁孔52从而能够连接所述方铁31,所述把手转轴22通过所述方铁31驱动所述锁体3中的锁舌伸缩移动。
如图2所示,在所述内门把手2的把手转轴22上设置有轴向布置的设置有中央通孔,所述中央通孔中布置有拨动杆6。所述拨动杆6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径向凸出的径向突起61,在所述拨动杆6的前端部设置有柄部62,在所述拨动杆6上穿套有拨杆弹簧63,所述拨杆弹簧63用于驱动所述拨动杆6向前方轴向移动而自动复位,所述拨动杆6的后端部横截面呈扁平状。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手握部21包括有手握部主体211和手握部盖体212。所述把手转轴22连接所述手握部主体211。所述把手转轴22包括前后布置的外轴4和中间轴5,所述外轴4与所述手握部主体211连接,所述中间轴5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外轴4上。其中,沿所述外轴4和中间轴5的中心轴线分别设置有中央通孔(40、50)。所述外轴4的中央通孔40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外轴前通孔41、隔离壁孔421和外轴后通孔43,其中所述外轴前通孔41与外轴后通孔43之间具有径向隔离壁42,在所述径向隔离壁42上不仅设置有能够让所述拨动杆6穿过的隔离壁孔421,而且也设置有让所述径向突起61穿过的避让槽422,所述隔离壁孔421的内径小于所述外轴前通孔41和所述外轴后通孔43的内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所述隔离壁孔421的内径小于所述外轴前通孔41并与所述外轴后通孔43的内径相当,或所述隔离壁孔421的内径小于所述外轴后通孔43并与所述外轴前通孔41的内径相当。安装时,所述拨动杆6上的径向突起61从所述外轴前通孔41出发穿过所述避让槽422后进入到所述外轴后通孔43后旋转一定角度从而利用所述径向隔离壁42轴向限定所述拨动杆6向前方轴向移动的最大行程,所述拨杆弹簧63布置在所述外轴前通孔41中并布置在所述径向隔离壁42与所述柄部62之间。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的形状设置为与所述隔离壁孔421和避让槽422组合而成的孔形状相同,这样,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不仅能够让所述拨动杆6穿过,而且也让所述径向突起61穿过。所述中间轴5的前端部的外径小于所述外轴后通孔43,所述中间轴5上还设置有一圈外径大于所述面板孔10内径的台阶51,所述台阶51用于确定所述把手转轴22后端从所述锁内面板1的外侧插入到所述面板孔10中的深度,以及用于定义所述中间轴5的前端部插入到所述外轴后通孔43中的深度。所述中间轴5的前端部插入到所述外轴后通孔43中,它们之间通过花键结构(44、54)实现拆卸连接以及它们之间的径向定位,所述中间轴5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外轴4上的结构用于通过选择与所述外轴4之间的连接角度定义出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相对于所述径向隔离壁42上的避让槽422的角度Q,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用于确定所述拨动杆6上的径向突起61保持在不会落入到所述径向隔离壁42上的避让槽422中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相对于所述径向隔离壁42上的避让槽422的角度Q为90°。这样安装时,所述拨动杆6沿所述中央通孔(40、50)穿过所述外轴4延伸到所述中间轴5中,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限定了所述径向突起61的径向位置,使其不能随意旋转而使所述径向突起61会落入到所述径向隔离壁42上的避让槽422中而从所述把手转轴22中脱落下来。在所述中间轴5的前端部和所述外轴后通孔43的孔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径向布置的螺纹连接孔(55、430),径向布置的螺丝穿过所述螺纹连接孔(55、430)把所述中间轴5和外轴4连接定位。这样可以把所述中间轴5的前端部与所述外轴4径向以及轴向定位一起。
如图3和图8所示,所述手握部盖体212上设置有对应于所述外轴前通孔41的避让孔2120,所述柄部62可轴向移动地布置在所述外轴前通孔41中并从所述避让孔2120中冒出来从而暴露于所述手握部21,如此所述拨动杆6的前端部延伸出所述把手转轴22并暴露于所述手握部21上从而可以为从所述手握部21的外面顶压所述拨动杆6提供条件。所述外轴前通孔41的孔壁与所述柄部62外侧面设置为花键配合结构,所述花键配合结构引导所述柄部62轴向移动,但它们所定义的所述径向突起61所处的角度与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所定义的所述径向突起61所处的角度相同。即所述外轴前通孔41的孔壁上设置有轴向前凸筋411,所述柄部62外侧设置有与所述轴向前凸筋411适配的轴向前凹槽621,所述轴向前凸筋411配合在所述轴向前凹槽621中引导所述柄部62轴向移动,但它们所定义的所述径向突起61所处的位置与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所定义的所述径向突起61所处的位置相同。
如图2和图7所示,所述中间轴5后端部还设置有所述方铁孔52,所述方铁孔52用于接纳驱动锁体3工作的方铁31。在所述中间轴5上设置有径向方向布置的径向孔53,所述径向孔53布置在所述方铁孔52与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之间,所述径向孔53与所述中央通孔50贯通。所述方铁孔52通过所述径向孔53与所述中间轴5上的中央通孔50连通。在所述径向孔53中布置有离合元件7和离合弹簧(70、70a),所述离合元件7与所述径向孔53之间间隙配合,所述离合弹簧(70、70a)用于驱动所述离合元件7的头部保持伸出所述径向孔53。所述径向孔53与所述中央通孔50贯通从而让所述拨动杆6的后端能够伸入到所述径向孔53,所述拨动杆6用于传递外部的推力并在其后端部向后轴向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离合元件7的头部向所述径向孔53中缩回。所述离合元件7、离合弹簧(70、70a)、所述拨动杆6与所述内门把手2组成离合器。
如图2和图9所示,所述离合元件7包括相对叠合的第一离合片71和第二离合片71a,所述离合弹簧包括第一离合弹簧70和第二离合弹簧70a,所述第一离合片71呈片状的长方体型,所述第一离合片71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710,在靠近所述第一凹槽710的中央区域位置设置有能够隔断所述第一凹槽710的第一中间横隔板711,在所述第一凹槽710的一个端部位置设置有第一端部壁体712,所述第一凹槽710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离合片71的长边并位于所述第一离合片71内侧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所述第一凹槽710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一结合孔713,所述第一结合孔713是通孔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711与第一端部壁体712之间;所述第二离合片71a呈片状的长方体型,所述第二离合片71a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710a,在靠近所述第二凹槽710a的中央区域位置设置有能够隔断所述第二凹槽710a的第二中间横隔板711a,在所述第二凹槽710a的一个端部位置设置有第二端部壁体712a,所述第二凹槽710a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的长边并位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内侧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所述第二凹槽710a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二结合孔713a,所述第二结合孔713a是通孔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711a与第二端部壁体712a之间;所述第二离合片71a与所述第一离合片71相对叠合但以相反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离合弹簧70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710与所述第二凹槽710a之间并且其两端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711与所述第二端部壁体712a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弹簧70a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710与所述第二凹槽710a之间并且其两端被限制在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711a与所述第一端部壁体712之间,在所述第一离合弹簧70和第二离合弹簧70a的自由驱动状态下第一离合片71和第二离合片71a之间相对滑动到上下错位的位置。在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一离合片71的头部和第二离合片71a的头部分别保持伸出所述把手转轴22。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一离合片71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具有凹槽、中间横隔板和端部壁体如此的构造体,所述构造体首先可强化所述第一离合片71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它们配置为薄壁体结构从而可以减少所述第一离合片71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的体积进而减少它们所需要的安装空间。另外,还能够便捷并巧妙地把所述第一离合弹簧70和第二离合弹簧70a容置于它们之间,这样的安装方式不仅有利于减少所述离合元件7和离合弹簧(70、70a)的整体体积,还赋予所述第一离合片71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能够沿其长度方向相对滑动而调整它们的整体总长度的长度调整特性。其次,所述离合元件7和所述离合弹簧(70、70a)借助所述径向孔53巧妙地安装到所述把手转轴22上,充分利用所述把手转轴22的内部空间,减少对所述把手转轴22外部安装空间的占用,并能够在所述第一离合片71的头部和第二离合片71a的头部分别伸出所述把手转轴22的状态下,利用所述第一离合片71和第二离合片71a对所述把手转轴22进行径向或轴向的限位,而又能通过调整所述第一离合片71和第二离合片71a的整体总长度而解除对所述把手转轴22的限制。
如图2所示,所述拨动杆6的后端头部呈锥形从而具有锥形端部64,所述锥形端部64具有锥尖641。所述拨动杆6的锥形端部64呈扁平状,所述第一结合孔713和第二结合孔713a呈与所述拨动杆6的锥形端部64适配的长条状。所述拨动杆6用于传递外部推力伸入到所述第一结合孔713和第二结合孔713a中从而能够驱动所述离合元件7的两端头部向所述径向孔53中缩回。具体说,当所述拨动杆6向后轴向移动时,所述锥形端部64的倾斜面642与所述第一结合孔713的右孔侧壁,在本实施例中即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711结合牵引所述第一离合片71的头部完全或部分地向所述径向孔53中缩回。同样,当所述第二离合片71a的头部伸出所述径向孔53时,所述第二结合孔713a的中心也是偏离所述拨动杆6的轴向中心的。当所述拨动杆6向后轴向移动时同样可以牵引所述第二离合片71a的头部完全或部分地向所述径向孔53中缩回。当所述拨动杆6在所述拨杆弹簧63的顶推作用下向前方轴向移动而其所述锥形端部64逐渐退出所述第一结合孔713和第二结合孔713a时,所述离合元件7的头部在所述离合弹簧(70、70a)的驱动下复位伸出所述径向孔53,所述第一结合孔713和第二结合孔713a的中心偏离所述拨动杆6的轴向中心但所述拨动杆6的后端锥尖641仍然保持在所述第一结合孔713和第二结合孔713a中。由此可见,通过控制所述拨动杆6的轴向前后移动可操控所述离合元件7的伸缩移动。另外,还可以通过所述拨动杆6的后端锥尖641保持在所述第一结合孔713和第二结合孔713a中的结构,阻止所述第一离合片71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过度相对滑动而完全脱离所述把手转轴22,所述拨动杆6对所述第一离合片71与所述第二离合片71a还可以起到径向限位的作用。
如图11所示,在所述锁内面板1的内侧还设置有环绕所述面板孔10的凸起边11,所述凸起边11与所述锁内面板1之间为一体式构造,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边11与所述锁内面板1之间亦可以是分体式构造。在所述凸起边11上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离合元件7头部的缺口部位110,当所述离合元件7处于自由状态时其头部伸出而插入到所述缺口部位110后,所述离合元件7头部与形成所述缺口部位110的侧竖立壁面111配合用于限制所述把手转轴22不能转动;当所述拨动杆6向后轴向移动时能够驱动所述离合元件7的头部退出所述缺口部位110从而让所述把手转轴22能够转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离合元件7头部与形成所述缺口部位110的侧竖立壁面111配合可限制所述把手转轴22不能转动,所述缺口部位110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其设置在所述凸起边11上的结构有利于进一步简化所述锁具100的离合结构。另外由于所述第一离合片71的头部和第二离合片71a的头部都能分别伸出所述把手转轴22与所述缺口部位110配合限制所述把手转轴22的转动,如此能够在所述手握部21带着所述把手转轴22旋转180°换向后仍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离合片71的头部或第二离合片71a的头部与所述缺口部位110配合限制所述把手转轴22的转动。所述离合元件7包括所述第一离合片71和第二离合片71a的双离合片结构为实现所述把手换向前、后的径向定位提供可行的技术基础。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侧竖立壁面还可以设置在其他构造体上,例如竖立柱,竖立壁等,这样当所述离合元件处于自由状态时其头部伸出结合在所述侧竖立壁面的侧边,所述侧竖立壁面用于在一个旋转方向上限制住所述离合元件头部从而让所述把手转轴不能沿所述一个旋转方向转动。
为了能够通过拨动杆驱动所述离合元件的头部向所述径向孔中缩回,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如图10所示的结构。离合元件7'为一个方块,在所述离合元件7'与径向孔53'的孔底壁之间设置有离合弹簧70',所述离合弹簧70'用于驱动所述离合元件7'的头部保持伸出所述径向孔53'。在所述离合元件7'上设置轴向延伸的导向斜面713'。当拨动杆6'向后轴向移动时,能够通过其后端部64'顶靠所述导向斜面713'上驱动所述离合元件7'的头部向所述径向孔53中缩回。
如图2和图12所示,在所述锁内面板1的内侧还设置有电动驱动器200,所述电动驱动器200包括力矩输出臂201,所述力矩输出臂201向所述离合元件7延伸,所述电动驱动器200用于当其动作而所述力矩输出臂201伸出时能够推动所述离合元件7离开所述缺口部位110从而让所述把手转轴22可以旋转,所述电动驱动器200还用于当其动作而所述力矩输出臂201收回时所述离合元件7复位进入所述缺口部位110从而所述把手转轴22不能旋转。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锁具100不仅可以通过所述拨动杆6手动控制所述离合元件7的移动,还可以通过所述电动驱动器200自动控制所述离合元件7的移动。由于所述外门把手2a与所述内门把手2通过所述方铁31连接一起,当所述内门把手2被锁定而不能旋转时,所述外门把手2a也不能旋转。为了能够让站在门外的人员能够通过旋转所述外门把手2a实现开锁,进一步的,在所述锁内面板1的内侧设置中央控制器(图中未画出),在所述锁外面板1a的外侧设置开门信号拾取单元(图中未画出),所述开门信号拾取单元(图中未画出)可以为指纹信息采集器、ic卡信号采集器等等。所述开门信号拾取单元确认属于正确的开门信号后反馈给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再控制所述电动驱动器200动作。如此站在门外的人员可通过输入正确的开门信号解除所述内门把手2的锁定从而解除所述外门把手2a的锁定。
为了能够让径向旋转后的内门把手2自动复位,如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锁内面板1内侧的定位角码9和门把手复位驱动器。所述定位角码9连接在所述把手转轴22的后端,所述定位角码9顶靠在所述门把手复位驱动器上。所述门把手复位驱动器用于通过所述定位角码9向所述把手转轴22提供正反旋转复位的动力。所述门把手复位驱动器包括一对羊角片(8、8a)和能够让所述羊角片(8、8a)旋转复位的羊角弹簧(84、84a)。所述羊角片8与羊角片8a的结构相同 ,下面以所述羊角片8的结构为例作解释。所述羊角片8具有羊角片中心孔80和沿径向伸出的羊角81,所述羊角8是一对沿径向伸出的突出体(82、83),一对所述突出体(82、83)在径向方向上相互间隔布置从而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夹角。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15所示,所述羊角81'还可以是一个沿径向伸的突出体,所述突出体在径向方向连续延伸而具有扇形面积。在所述锁内面板1的内侧还设置有固定柱12,所述固定柱12位于所述凸起边11的侧边但与之间隔一定距离。一对所述羊角片(8、8a)通过其羊角片中心孔(80、80a)前后活动套装在所述把手转轴22的后端,一对所述羊角片(8、8a)的羊角(81、81a)分置在所述固定柱12的两边。在所述锁内面板1的内侧还设置有弹簧定位柱(13、13a),所述羊角弹簧84连接于所述突出体82与所述弹簧定位柱13之间,所述羊角弹簧84a连接于所述突出体82a与所述弹簧定位柱13a之间。所述定位角码9具有角码中心孔90,在所述角码中心孔90在内孔壁上设置有一对相向延伸的卡臂(93、93a)。在所述把手转轴22的后端设置有一对裂口槽(55、55a)。所述定位角码9通过所述角码中心孔90套装在所述把手转轴22的后端并可拆卸地连接起来,所述卡臂(93、93a)分别卡接在所述裂口槽(55、55a)内。在所述定位角码9上并离所述角码中心孔90一定径向距离的外周边上设置一对对称布置在连接孔(91、91a),在所述连接孔91上连接有轴延伸的传动柱9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柱92为螺钉。所述传动柱92伸入到一对所述羊角片(8、8a)的两个羊角(81、81a)所定义的夹角空间,一对所述羊角片(8、8a)用于借助于所述羊角弹簧(84、84a)的驱动力通过所述定位角码9为所述把手转轴22提供正反旋转复位的动力。当所述把手转轴22正向(图14中箭头所指方向)旋转时,所述定位角码9随之正向旋转并驱动所述传动柱92拨动所述羊角片8正向旋转,所述羊角片8牵引所述羊角弹簧84拉伸变形储能,当消除施加于所述把手转轴22上的扭转力矩时,所述羊角弹簧84复原释放势能而通过所述羊角片8驱动所述传动柱92带动所述定位角码9反向旋转,从而带动所述把手转轴22反向旋转复位。而当所述把手转轴22反向旋转时,所述传动柱92则拨动所述羊角片8a反向旋转,从而同样可以借助所述羊角弹簧84a的驱动力通过所述定位角码9为所述把手转轴22提供正向旋转复位的动力。当需要更换所述内门把手2的方向时,拆卸下所述传动柱92后旋转所述内门把手2,所述手握部21从右侧转换到左侧,此时所述连接孔91a位于一对所述羊角片(8、8a)的两个羊角(81、81a)所定义的夹角空间的上方,把所述传动柱92连接到连接孔91a上重新伸入到一对所述羊角片(8、8a)的两个羊角(81、81a)所定义的夹角空间即可。
如图13所示,在所述把手转轴22后端设置有卡槽54,还包括卡簧32,所述卡簧32卡接在所述卡槽54上;一对所述羊角片(8、8a)中其中的羊角片8搁置在所述凸起边11上,所述定位角码9和一对所述羊角片(8、8a)被限制在所述卡簧32与所述凸起边11之间。这样借助所述卡簧32与所述凸起边11轴向定位所述定位角码9和一对所述羊角片(8、8a)。所述羊角片(8、8a)还与所述台阶51配合限制所述把手转轴22在所述锁内面板1上的轴向移动。
Claims (10)
1.离合器,包括离合元件和离合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元件包括相对叠合的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所述离合弹簧包括第一离合弹簧和第二离合弹簧,所述第一离合片呈片状的长方体型,所述第一离合片的内侧设置有第一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一凹槽的中央区域位置设置有能够隔断所述第一凹槽的第一中间横隔板,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一个端部位置设置有第一端部壁体,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一离合片的长边并位于所述第一离合片内侧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所述第一凹槽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一结合孔,所述第一结合孔是通孔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与第一端部壁体之间;所述第二离合片呈片状的长方体型,所述第二离合片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槽,在靠近所述第二凹槽的中央区域位置设置有能够隔断所述第二凹槽的第二中间横隔板,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一个端部位置设置有第二端部壁体,所述第二凹槽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第二离合片的长边并位于所述第二离合片内侧的两条长边之间的中间位置,在所述第二凹槽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二结合孔,所述第二结合孔是通孔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与第二端部壁体之间;所述第二离合片与所述第一离合片相对叠合但以相反方向布置,所述第一离合弹簧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并且其两端被限制在所述第一中间横隔板与所述第二端部壁体之间,所述第二离合弹簧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之间并且其两端被限制在所述第二中间横隔板与所述第一端部壁体之间,在所述第一离合弹簧和第二离合弹簧的自由驱动状态下第一离合片和第二离合片之间相对滑动到上下错位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把手转轴;在所述把手转轴上设置有径向方向布置的径向孔,所述离合元件和离合弹簧组合后设置在所述径向孔中并且所述离合元件与所述径向孔之间间隙配合,在自由状态下所述第一离合片的头部和第二离合片的头部分别保持伸出所述把手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把手转轴的中心轴线设置有中央通孔,所述径向孔与所述中央通孔贯通,在所述中央通孔中轴向布置有拨动杆,所述拨动杆的后端头部呈锥形从而具有锥形端部,所述锥形端部具有锥尖;所述拨动杆用于传递外部推力伸入到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中从而能够驱动所述离合元件的两端头部向所述径向孔中缩回;所述拨动杆也用于当所述拨动杆向前方轴向移动而其所述锥形端部逐渐退出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时,所述离合元件的头部在所述离合弹簧的驱动下复位伸出所述径向孔,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的中心偏离所述拨动杆的轴向中心但所述拨动杆的后端锥尖仍然保持在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央通孔中设置有拨杆弹簧,所述拨杆弹簧穿套在所述拨动杆上用于驱动所述拨动杆向前方轴向移动而自动复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杆的锥形端部呈扁平状,所述第一结合孔和第二结合孔呈与所述拨动杆的锥形端部适配的长条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手握持的手握部,所述把手转轴连接所述手握部,所述把手转轴与手握部共同组成门把手,所述拨动杆的前端部延伸出所述把手转轴并暴露于所述手握部上从而可以为从所述手握部的外面顶压所述拨动杆提供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杆的中部位置设置有径向凸出的径向突起,在所述中央通孔中设置有径向隔离壁,在所述径向隔离壁上不仅设置有能够让所述拨动杆穿过的隔离壁孔,而且也设置有让所述径向突起穿过的避让槽,所述拨杆弹簧布置在所述径向隔离壁与所述拨动杆前端部之间;所述径向突起用于在其从所述中央通孔的前端穿过的所述避让槽后旋转一定角度从而利用所述径向隔离壁轴向限定所述拨动杆向前方轴向移动的最大行程。
8.应用权利要求1到7任一所述离合器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所述离合器,所述锁具还包括锁面板、锁体,所述锁面板用于安装到门扇的外侧面上,所述锁面板上设置有面板孔,所述把手转轴转动设置在所述面板孔中;所述锁体包括有锁舌,所述锁体用于安装到门扇中并通过所述锁舌锁闭门扇,所述把手转轴用于驱动所述锁体中的锁舌伸缩移动;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设置有能够接纳所述离合元件头部的缺口部位,当所述离合元件头部伸出所述径向孔插入到所述缺口部位后,它们配合用于限制所述把手转轴不能转动,当所述离合元件头部退出所述缺口部位从而让所述把手转轴能够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还设置有电动驱动器,所述电动驱动器包括力矩输出臂,所述力矩输出臂向所述离合元件延伸,所述电动驱动器用于当其动作而所述力矩输出臂伸出时能够推动所述离合元件离开所述缺口部位从而让所述把手转轴可以旋转,所述电动驱动器还用于当其动作而所述力矩输出臂收回时所述离合元件复位进入所述缺口部位从而所述把手转轴不能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锁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锁面板的内侧设置有环绕所述面板孔的凸起边,所述缺口部位设置在所述凸起边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17058.1U CN210828648U (zh) | 2019-07-02 | 2019-07-02 |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17058.1U CN210828648U (zh) | 2019-07-02 | 2019-07-02 |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828648U true CN210828648U (zh) | 2020-06-23 |
Family
ID=71259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01705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828648U (zh) | 2019-07-02 | 2019-07-02 |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82864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85317A (zh) * | 2019-07-02 | 2019-08-30 | 林旭文 |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
-
2019
- 2019-07-02 CN CN201921017058.1U patent/CN21082864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85317A (zh) * | 2019-07-02 | 2019-08-30 | 林旭文 |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27569B2 (en) | Door handle and drive support for an electromagnetic door lock | |
US5353852A (en) | Depth of cut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plunge-type router | |
EP1288026B1 (de) | Anhängekupplung | |
US5957510A (en) | Latch assemblies with adjustable backset | |
US6945140B2 (en) | Automatic screwfeeder | |
CN210828648U (zh) | 离合器及所应用的锁具 | |
MX2007008490A (es) | Accesorios rigidos/pivotantes para herramientas electricas o manuales. | |
CA2458045A1 (en) | Reversible latch bolt | |
CN210828637U (zh) | 具有门把手离合结构的锁具 | |
DE102004004503A1 (de) | Anhängekupplung | |
CN210828632U (zh) | 把手转轴组合件及所应用的锁具 | |
GB2160142A (en) | Hammer drilling apparatus | |
US4612998A (en) | Retracting positive feed drill with idle mode | |
CN110145170A (zh) | 具有门把手离合结构的锁具 | |
CN210422167U (zh) | 门把手离合结构及所应用的锁具 | |
DE60117901T2 (de) | Druckluftschlagwerkzeug | |
EP1954423B1 (de) | Vorrichtung zum setzen von befestigungselementen | |
JP2008542035A (ja) | 2つの工具部材間の接続部 | |
CA2171070A1 (en) | Latch assembly | |
DE3923208C2 (de) | Energieabsorbierendes lösbares Verbindungsgerät | |
CN212958072U (zh) | 一种新型智能门锁 | |
US20090033042A1 (en) | Tool Chuck | |
CN110528966A (zh) | 一种锁具 | |
CN218234673U (zh) | 一种门锁及其快速开锁结构 | |
CN110159069A (zh) | 把手转轴组合件及所应用的锁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