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822341U - 可折叠的手推车 - Google Patents

可折叠的手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822341U
CN210822341U CN201921338740.0U CN201921338740U CN210822341U CN 210822341 U CN210822341 U CN 210822341U CN 201921338740 U CN201921338740 U CN 201921338740U CN 210822341 U CN210822341 U CN 2108223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side frame
rod
linkage
hin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3874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国松
马聪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xing Shangyu Rixi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oxing Shangyu Rixi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xing Shangyu Rixi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oxing Shangyu Rixing Hardware Produc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3874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8223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8223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8223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手推车,包括两侧架以及支撑组件,各侧架包括:两根支撑立杆,各支撑立杆的底部用于安装车轮;两根上连杆,两根上连杆的一端绕第一轴线转动配合,两根上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的顶部;两根下连杆,两根下连杆的一端绕第二轴线转动配合,两根下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的底部;第一联动杆,第一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下连杆;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上连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手推车,第一联动杆以及第二联动杆对上连杆以及下连杆起到固定约束的作用并同步联动,增强收折或者展开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可折叠的手推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手推车。
背景技术
由于折叠装置可以应用在多个领域,将其应用在手推车后,可以实现展开或折叠,能节省放置的空间,这种折叠功能的手推车有上述优点,而备受欢迎。但是,现有的手推车收合折叠后车辆体积较大,仍占用较大空间,不便于收放和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手推车不便收放和携带的问题,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手推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可折叠的手推车,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侧架以及连接在两侧架之间的支撑组件,各侧架具有展开和收折状态,所述各侧架包括:
两根支撑立杆,各支撑立杆的底部用于安装车轮;
两根上连杆,所述两根上连杆的一端绕第一轴线转动配合,所述两根上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的顶部;
两根下连杆,所述两根下连杆的一端绕第二轴线转动配合,所述两根下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的底部;
第一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下连杆;
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上连杆;
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处在所述第二轴线的下方,在收折过程中,所述两根支撑立杆相对靠拢,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相互远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所述两根上连杆呈V形,所述第一轴线为该V形的顶点部位;所述两根下连杆呈倒V形,且第二轴线为该倒V形的顶点部位,所述V形与所述倒V形在高度方向上相互交错,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两根支撑立杆分别为前立杆和后立杆,所述两根上连杆和所述两根下连杆中,与所述前立杆相连的两者呈X形且作为前侧架,与所述后立杆相连的两者呈X形且作为后侧架,所述第一联动杆和所述第二联动杆这两者中,一者铰接于所述前侧架,另一者铰接于所述后侧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杆与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绕第三轴线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联动杆与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绕第四轴线转动配合;在侧架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轴线低于所述第四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沿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延伸方向,所述第四轴线更靠近前立杆的顶部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轴线;沿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延伸方向,所述第三轴线更靠近后立杆的底部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二轴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杆、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所述第二联动杆以及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这四者构成可形变的四连杆,该四连杆为平行四边形结构且随侧架相应形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手推车还设置有用于保持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作用在以下位置中的至少一处:
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与所述第二联动杆之间;
所述第二联动杆和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与所述第一联动杆之间;
所述第一联动杆与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前侧架的下连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所述前立杆与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前立杆与所述前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所述后立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后立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前立杆之间;第二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后立杆之间;第三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上连杆之间;第四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侧架的底沿大致平齐,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侧架的顶沿大致平齐;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低于所述侧架的底沿,所述第二轴线高于所述侧架的顶沿,所述侧架受车轮支撑而立置,所述第一轴线高于车轮的支撑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手推车,随着两根支撑立杆的远离或靠近,两根上连杆、两根下连杆同步联动产生折叠效果,第一联动杆以及第二联动杆对上连杆以及下连杆起到固定约束的作用并同步联动,增强收折或者展开的稳定性。
本申请的其他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予以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在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在展开与收折之间转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在收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侧架;11、支撑立杆;111、前立杆;112、后立杆;12、上连杆;121、第一上连杆;122、第二上连杆;13、第一轴线;14、下连杆;141、第一下连杆;142、第二下连杆;15、第二轴线;16、第一联动杆;17、第二联动杆;18、第三轴线;19、第四轴线;20、车轮;21、前侧架;22、后侧架。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安装”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折叠的手推车,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侧架10以及连接在两侧架10之间的支撑组件(图未示),侧架10用于实现手推车的展开和收折状态,支撑组件用于支撑相对布置的两侧架10。在展开状态时,两侧架10与支撑组件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该容置空间可用于承载婴幼儿或者其他货物。该手推车还包括车轮20,该车轮20安装在侧架10底部,以便于推动手推车。
各侧架10包括两根支撑立杆11、两根上连杆12、两根下连杆14、第一联动杆16以及第二联动杆17,两根上连杆12分别连于两根支撑立杆11顶部,两根下连杆14分别连于两根支撑立杆11底部,第一联动杆16以及第二联动杆17分别连于上连杆12与下连杆14之间。两根支撑立杆11的底部用于安装车轮20,两根支撑立杆11分别为前立杆111和后立杆112,前立杆111和后立杆112底部分别安装有车轮20。
两根上连杆12的一端绕第一轴线13转动配合,两根上连杆12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11的顶部。两根上连杆12分别为第一上连杆121以及第二上连杆122,第一上连杆121以及第二上连杆122之间转动连接,第一上连杆121铰接于前立柱的顶部,第二上连杆122铰接于后立柱的顶部。
两根下连杆14的一端绕第二轴线15转动配合,两根下连杆14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11的底部。两根下连杆14包括第一下连杆141以及第二下连杆142,第一下连杆141以及第二下连杆142之间转动连接,第一下连杆141铰接于前立柱的底部,第二下连杆142铰接于后立柱的底部。
第一联动杆16的一端绕第一轴线13转动,第一联动杆16的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下连杆14。可以理解,第一联动杆16的另一端可以铰接于第二下连杆142或者第一下连杆141。
第二联动杆17的一端绕第二轴线15转动,第二联动杆17的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上连杆12。可以理解,第二联动杆17的另一端可以铰接于第一上连杆121或者第二上连杆122。需要说明的是,转动的连接方式包括例如铰接、轴套配合等。
在展开状态下,第一轴线13处在第二轴线15的下方;在收折过程中,所述两根支撑立杆11相对靠拢,第一轴线13和第二轴线15相互远离。随着两根支撑立杆11的远离或靠近,两根上连杆12、两根下连杆14同步联动产生折叠效果,第一联动杆16以及第二联动杆17对上连杆12以及下连杆14起到固定约束的作用,同时能够同步联动,增强收折或者展开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展开状态下,两根上连杆12呈V形,第一轴线13为该V形的顶点部位;两根下连杆14呈倒V形,且第二轴线15为该倒V形的顶点部位,V形与倒V形在高度方向上相互交错,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正。V形的两端点位置,与倒V形的两端点位置相对齐。可以理解,V形可以是轴对称或者非轴对称,同理,倒V形可以是轴对称或者非轴对称。
具体地,两根上连杆12和两根下连杆14中,与前立杆111相连的两者呈X形且作为前侧架21,与后立杆112相连的两者呈X形且作为后侧架22。换言之,第一上连杆121和第一下连杆141交叉形成X形,作为前侧架21;第二上连杆122和第二下连杆142交叉形成X形,作为后侧架2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X形的第一上连杆121和第一下连杆141,第一上连杆121相较于第一下连杆141位于侧架10的内侧;X形的第二上连杆122和第二下连杆142,第二上连杆122相较于第二下连杆142位于侧架10的内侧。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连杆12与下连杆14交叉相交叠的方位可进行对换,例如第一下连杆141相较于第一上连杆121位于侧架10的内侧。
更为具体地,第一上连杆121与第一下连杆141长度相等,第二上连杆122与第二下连杆142长度相等,在水平方向上,第一轴线13与第二轴线15的位置相平齐。进一步地,第一上连杆121与第二上连杆122长度相等,且第一下连杆141与第二下连杆142长度相等,第一轴线13与第二轴线15距离两根支撑立杆11之间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地,各上连杆12与各下连杆14长度均相等,且各上连杆12或下连杆14长度均大于支撑立杆11的长度,以便展开后形成的容置空间大。
具体地,在展开状态下,第一轴线13与侧架10的底沿大致平齐,第二轴线15与侧架10的顶沿大致平齐;收折状态下,第一轴线13低于侧架10的底沿,第二轴线15高于侧架10的顶沿。
可以理解,第一轴线13邻近侧架10的底沿,可等于或稍微高于低于侧架10的底沿,优选地,第一轴线13稍高于侧架10的底沿。第二轴线15邻近侧架10的顶沿,可等于或稍微高于、低于侧架10的顶沿,优选地,第二轴线15稍微低于侧架10的顶沿。其中,侧架10的底沿理解为支撑立杆11的底部位置,侧架10的顶沿理解为侧架10的支撑立杆11的顶部位置。
进一步地,侧架10受车轮20支撑而立置,第一轴线13高于车轮20的支撑面,其中,支撑面为地面。各上连杆12与各下连杆14长度也不宜过长,第一轴线13在收折状态下邻近地面但未接触地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联动杆16和第二联动杆17这两者中,一者铰接于前侧架21,另一者铰接于后侧架22。可以理解,第一联动杆16铰接于前侧架21时,则第二联动杆17铰接于后侧架22;或者,第一联动杆16铰接于后侧架22时,第二联动杆17铰接于前侧架21,实现前后侧架22中各安装有一联动杆即可。换言之,第一联动杆16与第一下连杆141铰接时,第二联动杆17与第二上连杆122铰接;第一联动杆16与第二下连杆142铰接时,第二联动杆17与第一上连杆121铰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联动杆16的一端绕第一轴线13转动,另一端铰接于后侧架22中的下连杆14,第二联动杆17的一端绕第二轴线15转动、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前侧架21中的上连杆12。可以理解,第一联动杆16铰接于第二下连杆142,第二联动杆17与第一上连杆121铰接。
具体地,第一联动杆16与后侧架22中的下连杆14绕第三轴线18转动配合,第二联动杆17与前侧架21中的上连杆12绕第四轴线19转动配合,也即,第一联动杆16与第二下连杆142可以转动连接,第二联动杆17与第一上连杆121转动连接,其中,铰接作为转动连接的一种实施方式。在侧架10高度方向上,第三轴线18低于第四轴线19,第三轴线18与第四轴线19相对对称分布。
更为具体地,第一联动杆16、后侧架22中的下连杆14、第二联动杆17以及前侧架21中的上连杆12,这四者构成可形变的四连杆,该四连杆为平行四边形结构且随侧架10相应形变。也即,第一联动杆16、第二下连杆142、第二联动杆17以及第一上连杆121形成平行四边形四连杆,其形状随着折叠过程发生变化。第一轴线13与第二轴线15、第三轴线18与第四轴线19形成中心对称分布,使得侧架10形变时受力更均匀。
进一步地,沿所述前侧架21中的上连杆12延伸方向,第四轴线19更靠近前立杆111的顶部而相对远离第一轴线13;沿后侧架22中的下连杆14延伸方向,第三轴线18更靠近后立杆112的底部而相对远离第二轴线15。具体地,第三轴线18邻近后立杆112底部,第三轴线18位于第二下连杆142的1/3到1/5处,优选为1/4处。第四轴线19邻近前立杆111顶部,第四轴线19位于第一上连杆121的1/3到1/5处,优选为1/4处。
第一联动杆16的长度大于1/2的第二上连杆122的长度,且小于第二上连杆122;第二联动杆17的长度大于1/2的第一下连杆141的长度,且小于第一下连杆14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手推车还设置有用于保持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图未示),锁定机构可以例如为卡接结构、卡扣结构、活动销等。其中,锁定机构作用在以下位置中的至少一处:
1)前侧架21的上连杆12与第二联动杆17之间,也即第一上连杆121与第二联动杆17之间;
2)第二联动杆17和后侧架22的下连杆14之间,也即第二联动杆17与第二下连杆142之间;
3)后侧架22的下连杆14与第一联动杆16之间,也即第二下连杆142与第一联动杆16之间;
4)第一联动杆16与前侧架21的上连杆12之间,也即第一联动杆16与第一上连杆121之间;
5)前侧架21的上连杆12与后侧架22的上连杆12之间,也即第一上连杆121与第二上连杆122之间;
6)前侧架21的下连杆14与后侧架22的下连杆14之间,也即第一下连杆141与第二下连杆142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锁定机构还可以作用在前立杆111与前侧架21的上连杆12之间、前立杆111与所述前侧架21的下连杆14之间、后立杆112与后侧架22的上连杆12之间、后立杆112与后侧架22的下连杆14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以及第四支撑件,其中,第一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前立杆111之间,第二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后立杆112之间,第三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上连杆12之间,第四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下连杆14之间。进一步地,支撑组件还可以包括第五支撑件以及第六支撑件,第五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第一联动杆16之间,第六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第二联动杆17之间。通过各支撑件起到支撑侧架10的作用,形成手推车的立体空间。
各支撑件的设置应防止对上连杆12与下连杆14交叉形变造成干涉,例如,第三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上连杆12之间时,两侧架10的上连杆12相较于下连杆14应位于侧架10内侧,第四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10的下连杆14之间时,两侧架10的下连杆14相较于上连杆12应位于侧架10内侧。
两侧架10之间还设有承载件,该承载件可例如为坐兜,支撑组件应避让坐兜,以便于在坐兜上方形成可承载婴幼儿或者货物的空间。支撑组件的形状可根据坐兜相应调整,防止对坐兜上方的空间形成干涉。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坐兜设在前立杆111和后立杆112的顶部,两侧架10之间设置有支撑组件,各支撑组件均位于坐兜的底部。在另一实施例中,坐兜设在前立杆111和后立杆112的底部,支撑件的形状可为弧形杆状,以便坐兜位于支撑组件上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折叠手推车,随着两根支撑立杆11的远离或靠近,两根上连杆12、两根下连杆14同步联动产生折叠效果,第一联动杆16以及第二联动杆17对上连杆12以及下连杆14起到固定约束的作用,同时能够同步联动,增强收折或者展开的稳定性。其中,第一联动杆16、第二下连杆142、第二联动杆17以及第一上连杆121形成平行四边形四连杆,其形状随着折叠过程发生变化,以适应形变需求,通过增设锁定机构以及各支撑件,加强手推车的使用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折叠的手推车,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侧架以及连接在两侧架之间的支撑组件,各侧架具有展开和收折状态,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侧架包括:
两根支撑立杆,各支撑立杆的底部用于安装车轮;
两根上连杆,所述两根上连杆的一端绕第一轴线转动配合,所述两根上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的顶部;
两根下连杆,所述两根下连杆的一端绕第二轴线转动配合,所述两根下连杆的另一端铰接于对应的一支撑立杆的底部;
第一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下连杆;
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其中一上连杆;
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处在所述第二轴线的下方,在收折过程中,所述两根支撑立杆相对靠拢,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相互远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展开状态下,所述两根上连杆呈V形,所述第一轴线为该V形的顶点部位;所述两根下连杆呈倒V形,且第二轴线为该倒V形的顶点部位,所述V形与所述倒V形在高度方向上相互交错,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对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支撑立杆分别为前立杆和后立杆,所述两根上连杆和所述两根下连杆中,与所述前立杆相连的两者呈X形且作为前侧架,与所述后立杆相连的两者呈X形且作为后侧架,所述第一联动杆和所述第二联动杆这两者中,一者铰接于所述前侧架,另一者铰接于所述后侧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一端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另一端铰接于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杆与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绕第三轴线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联动杆与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绕第四轴线转动配合;在侧架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三轴线低于所述第四轴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延伸方向,所述第四轴线更靠近前立杆的顶部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一轴线;沿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延伸方向,所述第三轴线更靠近后立杆的底部而相对远离所述第二轴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动杆、所述后侧架中的下连杆、所述第二联动杆以及所述前侧架中的上连杆,这四者构成可形变的四连杆,该四连杆为平行四边形结构且随侧架相应形变。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推车还设置有用于保持展开状态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作用在以下位置中的至少一处:
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与所述第二联动杆之间;
所述第二联动杆和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与所述第一联动杆之间;
所述第一联动杆与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前侧架的下连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所述前立杆与所述前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前立杆与所述前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所述后立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所述后立杆与所述后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
第一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前立杆之间;
第二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后立杆之间;
第三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上连杆之间;
第四支撑件,连接在两侧架的下连杆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的手推车,其特征在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侧架的底沿大致平齐,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侧架的顶沿大致平齐;收折状态下,所述第一轴线低于所述侧架的底沿,所述第二轴线高于所述侧架的顶沿,所述侧架受车轮支撑而立置,所述第一轴线高于车轮的支撑面。
CN201921338740.0U 2019-08-19 2019-08-19 可折叠的手推车 Active CN2108223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38740.0U CN210822341U (zh) 2019-08-19 2019-08-19 可折叠的手推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38740.0U CN210822341U (zh) 2019-08-19 2019-08-19 可折叠的手推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822341U true CN210822341U (zh) 2020-06-23

Family

ID=71274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38740.0U Active CN210822341U (zh) 2019-08-19 2019-08-19 可折叠的手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8223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65662U (zh) 儿童推车
JP5794704B2 (ja) 後部取付型自転車ラック
JPH0223164B2 (zh)
CN106515832B (zh) 儿童推车
CN216374594U (zh) 折叠车
CN106037347B (zh) 折叠床
CN113460134A (zh) 一种折叠车架
CN210822341U (zh) 可折叠的手推车
CN109484457A (zh) 一种座位可360°旋转的婴儿车折叠车架
CN202806814U (zh) 一种用于折叠式行李车的双x组件和一种行李车
CN107618558B (zh) 儿童推车
CN108791456B (zh) 一种儿童推车
CN110481621A (zh) 儿童推车
CN215398871U (zh) 可折叠的手推车
CN106741094B (zh) 儿童推车
CN207955754U (zh) 儿童推车
CN106697031B (zh) 一种折叠推车
CN209617234U (zh) 一种座位可360°旋转的婴儿车折叠车架
CN210101686U (zh) 一种折叠车
CN112498453A (zh) 儿童推车
CN218750843U (zh) 承载装置
CN210083272U (zh) 一种新型折叠车
CN218141616U (zh) 承载装置
CN218661867U (zh) 可折叠的人力运载装置
CN215361431U (zh) 一种折叠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