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93085U -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93085U
CN210793085U CN201921415226.2U CN201921415226U CN210793085U CN 210793085 U CN210793085 U CN 210793085U CN 201921415226 U CN201921415226 U CN 201921415226U CN 210793085 U CN210793085 U CN 210793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ntilating
plate
driver
fram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152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邢映彪
林�智
何锦滔
杨文涛
李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Tongbada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Tongda Aut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Tongbada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Tongda Aut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Tongbada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Tongda Aut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Tongbada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4152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93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93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93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其中司机防护结构包括第一框架、第一通风板以及第二通风板,第一通风板设于第一框架内,第一通风板上开设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板设于第一通风板朝向驾驶区的一面,第二通风板上开设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板可相对第一通风板移动,第二通风板相对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完全对齐;第二通风板相对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完全错开或部分错开。如此,即可实现驾驶区和司机防护结构外部的乘客区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驾驶区的通风。另外,司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控制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的错开量,进而控制驾驶区的通风量。

Description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公交车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一般在驾驶座周围设置有司机防护结构。司机防护结构可以有效阻止乘客对驾驶员实施骚扰或暴力袭击等行为,还可以防止乘客抢夺司机的方向盘,进而降低车辆在驾驶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但是,传统的司机防护结构在保护司机安全的同时,也限制了司机所在的驾驶区的通风,使得驾驶区比较闷热,不利于司机的身体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通风较好且空气流量可调节的司机防护结构。
一种司机防护结构,用于固定在交通工具的驾驶区,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驾驶区;
第一通风板,所述第一通风板设于所述第一框架内,所述第一通风板上开设第一通风孔;
第二通风板,所述第二通风板设于所述第一通风板朝向所述驾驶区的一面,所述第二通风板上开设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板可相对所述第一通风板移动,所述第二通风板相对所述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完全对齐;所述第二通风板相对所述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完全错开或部分错开。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板上设有凸出部件,所述第二通风板上设有与所述凸出部件配合的滑槽,所述凸出部件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通风板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二通风板上设有凸出部件,所述凸出部件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风孔在所述第一通风板的排布方式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在所述第二通风板的排布方式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风板上设有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第二通风板的朝向所述驾驶区的一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部和锁本体,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可转动的第一活动边,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驾驶区且相邻所述第一活动边设置,所述锁本体设于所述第一活动边,所述第一固定部对应所述锁本体设置有锁止板,所述锁本体还包括锁舌,所述锁止板用于和所述锁舌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本体包括第一解锁部件,所述第一解锁部件设于所述锁本体的背离所述驾驶区的一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本体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解锁部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本体上还设有反锁部件,所述反锁部件设于所述锁本体的朝向所述驾驶区的一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一框架内且设于所述第一通风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通声孔。
一种汽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
上述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司机防护结构通过设置第一通风板和第二通风板,第一通风板开设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板开设有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板可相对于第一通风板相对移动,使得第二通风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二通风板相对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完全对齐;第二通风板相对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完全错开或部分错开。如此,即可实现驾驶区和司机防护结构外部的乘客区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驾驶区的通风。另外,司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控制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的错开量,进而控制驾驶区的通风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司机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框架的正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第一框架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锁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锁本体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的角码和装饰罩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框架;11、第一活动边;12、角码;13、装饰罩;14、第一限位块;141、凹槽;2、第一通风板;21、第一通风孔;22、凸出部件;3、第二通风板;31、第二通风孔;32、滑槽;33、把手;4、锁本体;41、锁舌;42、开关;43、保护罩;44、反锁部件;5、第一固定板;51、通声孔;52、斜角;6、第一固定部;61、第二框架;611、锁止板;612、第一连接件;613、第二限位块;613a、凸起;62、第二固定板;7、第二固定部;71、第三框架;71a、窗座;71b、扶手底座;72、第三固定板;73、第四固定板;8、第三固定部;81、第四框架;82、三通连接件;9、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司机防护结构,具有通风较好且空气流量可调节的优点,以下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司机防护结构,用于固定在交通工具的驾驶区。该司机防护结构包括第一框架1、第一通风板2以及第二通风板3。第一框架1用于固定在驾驶区。第一通风板2设于第一框架1内,第一通风板2上开设第一通风孔21。第二通风板3设于第一通风板2朝向驾驶区的一面。第二通风板3上开设第二通风孔31。第二通风板3可相对第一通风板2移动。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完全对齐。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完全错开或部分错开。
其中,第一状态是指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移动至第二通风孔31和第一通风孔21完全对齐的位置状态。该第一状态下,驾驶区的通风量是最大的。第二状态是指第二通风板3相对于第一通风板2移动至第二通风孔31和第一通风孔21部分对齐或完全错开的位置状态。该第二状态下,驾驶区的通风量相对于第一状态下的通风量小。第一框架1可以采用铝型材,比较轻便耐用,价格便宜。第一通风板2和第二通风板3可采用铝合金板。
本实施例提供的司机防护结构通过设置第一通风板2和第二通风板3,第一通风板2开设第一通风孔21,第二通风板3开设有第二通风孔31,第二通风板3可相对于第一通风板2相对移动,使得第二通风板3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完全对齐;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通风孔21和所述第二通风孔31完全错开或部分错开。如此,即可实现驾驶区和司机防护结构外部的乘客区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驾驶区的通风。另外,司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控制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之间的错开量,进而控制驾驶区的通风量。
进一步地,参阅图1至图3,第一通风板2上设有凸出部件22,第二通风板3上设有与凸出部件22配合的滑槽32,凸出部件22设置在滑槽32内;或者,第一通风板2上设有滑槽32,第二通风板3上设有凸出部件22,凸出部件22设置在滑槽32内。
以下以凸出部件22固定在第一通风板2上,滑槽32设于第二通风板3上为例来进行详细说明:凸出部件22可以为凸柱,滑槽32为长条形孔,凸柱设置在第一通风板2上,长条形孔开设在第二通风板3上,凸柱穿设于长条形孔内。这样,司机拉动第二通风板3时,此时第二通风板3上的长条形孔沿着凸柱所限定的轨迹运动。可以理解的是,滑槽32除了长条形孔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孔,比如椭圆形孔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凸出部件22还可以为设置在第一通风板2上的滑轨,滑轨设置于第一通风板2的朝向第二通风板3的一面。滑槽32为开设在第二通风板3上的与滑轨相匹配的长条形凹槽141。如此,在滑轨和滑槽32配合下,第二通风板3可相对于第一通风板2移动,进而实现第二通风板3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切换。
为了保证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更加稳定地移动,在第一通风板2上可以设置多个凸出部件22,对应地,在第二通风板3对应于凸出部件22的位置开设多个滑槽32。比如,在第一通风板2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设置两个凸出部件22,第二通风板3的上部、中部和下部各开设两个滑槽32,如此有利于第二通风板3的稳定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第一通风孔21在第一通风板2的排布方式和第二通风孔31在第二通风板3的排布方式相同。比如,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均为阵列排布或者曲线分布等。第一通风孔21在第一通风板2的排布方式和第二通风孔31在第二通风板3的排布方式相同,有利于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完全对齐,进而获得较大的通风量。同理,为了获得较大的通风量,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的形状、大小也相同。比如,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可以为相同的长条形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第二通风板3上设有把手33,把手33设于第二通风板3的朝向驾驶区的一面。这样的设计方便司机通过拉动把手33来带动第二通风板3的移动,进而调节通风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图4以及图5,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部6和锁本体4,第一框架1包括相对于第一固定部6可转动的第一活动边11。第一固定部6固定于驾驶区且相邻第一活动边11设置。锁本体4设于第一活动边11。第一固定部6对应锁本体4设置有锁止板611。锁本体4还包括锁舌41,锁止板611用于和锁舌41配合。具体地,第一固定部6固定在驾驶区上,第一框架1的一侧固定在驾驶区,第一框架1的另一侧未固定在驾驶区,即第一框架1的另一侧设置了第一活动边11。当锁本体4的锁舌41未扣合在第一固定部6上的锁止板611上时,第一活动边11没有和第一固定部6固定连接,所以第一框架1可相对于第一固定部6转动,此时司机可以通过转动第一框架1进入驾驶区。当锁本体4的锁舌41扣合在第一固定部6上的锁止板611上时,第一活动边11固定连接于第一固定部6,所以第一框架1也和第一固定部6固定连接,此时第一框架1为关闭状态,司机无法通过第一框架1进出驾驶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部6可以为框架结构也可以为板状结构,或者第一固定部6直接是汽车内饰的一部分。
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4以及图5,锁本体4朝向驾驶区的一面和背离驾驶区(乘客区)的一面均设置有开关42,该开关42用于控制锁舌41的伸出和收缩,用于司机关闭或开启第一框架1。可以理解的是,开关42可以为执手,也可以为按钮、旋钮等,开关42的具体类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锁本体4还包括第一解锁部件(未图示),第一解锁部件设于锁本体4的背离驾驶区的一面。即第一解锁部件朝向乘客区设置。第一解锁部件可以控制锁舌41并开启第一框架1。第一解锁部件可以为执手、旋钮或按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当司机出现紧急情况,比如司机身体不适时,乘客可以通过第一解锁部件打开第一框架1,进而为司机提供帮助。
进一步地,参阅图4和图5,锁本体4还包括保护罩43,保护罩43罩设于第一解锁部件。保护罩43的设置可以防止乘客在司机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使用第一解锁部件,从而防止乘客对司机的骚扰或暴力,有利于提高司机人身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参阅图1和图2,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报警器9和感应开关(未图示),报警器9电性连接于感应开关。感应开关相邻保护罩43设置,这样保护罩43在打开时则会触发感应开关,感应开关紧接着触发报警器9发出警报声。即当保护罩43被打开时,报警器9则会发出警报声。当保护罩43关闭时,保护罩43不触发感应开关,报警器9则会切断警报声。这样在司机不需要帮助的情况下,若有乘客擅自打开保护罩43,则报警器9会及时提醒司机,从而使得司机有时间做出应对措施。可以理解的是,报警器9可以安装在第一框架1的朝着驾驶区的一面,也可以安装在驾驶区的其他部位,只要保证司机能够及时听到报警声即可。
进一步地,参阅图4和图5,锁本体4上还设有反锁部件44,反锁部件44设于所锁本体4的朝向驾驶区的一面。反锁部件44可以为反锁销或反锁旋钮。以下以反锁部件44为反锁销来做具体说明:当司机进入驾驶区关闭第一框架1后,可以顺手按下反锁销,这样乘客即使扭动设置在乘客区的开关42,也不能打开第一框架1进入驾驶区,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乘客对司机的骚扰,保证司机的人身安全和车辆的安全驾驶。当司机需要从驾驶区出来时,只需拔起反锁销再扭动开关42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和图6,在第一框架1和第一固定部6之间还设置有第一限位块14和第二限位块613,第一固定部6的下方固设有第二限位块613,第二限位块613上设有凸起613a。第一框架1的下方固设有第一限位块14,第一限位块14上对应于凸起613a的位置开设凹槽141。凸起613a和凹槽141的轮廓外形设计一致。由于第一框架1作为驾驶区的门使用过久会存在磨损的情况,第一框架1可能会倾斜使得锁舌41难以卡在锁止板611上。凸起613a和凹槽141相互卡合,有利于修正第一框架1的倾斜情况,保证锁具的正常开闭功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至图3,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第一固定板5,第一固定板5设于第一框架1内且设于第一通风板2的一侧,第一固定板5上开设有通声孔51。具体地,通声孔51为多个小孔,通声孔51设置在第一固定板5的位置高度和司机坐在驾驶座的高度相匹配,方便司机通过通声孔51和乘客交流。通声孔51可以呈圆形排布也可以呈阵列排布等,具体分布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第一固定板5为透明装饰板,材质为钢化玻璃,这样便于司机透过该透明装饰板观察乘客情况或侧方的交通情况。进一步地,第一固定板5的顶端设有斜角52,斜角52部位不会阻挡司机观察车辆斜向方向的车辆情况。另外,第一固定板5的边缘包裹有丝印边,用于增加视觉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框架1的每条边均设有槽口(未图示)。第一固定板5和第一通风板2的端部均包裹胶条并嵌入第一框架1的槽口内。
进一步地,参阅图1、图2以及图7,第一框架1上还安装有角码12,用于对第一固定板5和第一通风板2进一步固定。当第一通风板2为矩形时,第一角码12固定在第一通风板2的四个边角的位置。同理,第一固定板5的边角位置也固定有角码12。另外,第一框架1还设置有装饰罩13,该装饰罩13贴合设置在角码12内,装饰罩13螺合连接于角码1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固定板5和第一通风板2还可以通过焊接、铆接、卡接、螺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框架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第一固定部6包括第二框架61和设置在第二框架61内的第二固定板62。第二固定板62相邻第一固定板5设置,且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2之间的间隙远远小于成人的胳膊粗细。如此,可防止乘客从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2之间的间隙伸进驾驶区,并抢夺方向盘或伸手殴打司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第二固定部7,进一步地,第二固定部7包括第三固定板72、第四固定板73和第三框架71。第一框架1夹设于第二框架61和第三框架71之间。该第三框架71内设置第三固定板72和第四固定板73。第三固定板72和第四固定板73上下设置。第二固定板62、第三固定板72和第四固定板73均为透明装饰板且为钢化玻璃材质。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固定部7还可以为板状结构,如此也可以达到对司机的保护作用。第二框架61和第三框架71的材质可采用铝型材。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框架61和第三框架71也可以采用其他坚固的材质比如钢材。
进一步地,参阅图1,第二固定板62通过第一连接件612连接于第二框架61,第一连接件612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框架61上,第二固定板62的端部螺合连接于第一连接件612上。同理,第三固定板72以及第四固定板73均采用如同第二固定板62的固定方式固接于第三框架71上。第一连接件612可以为看板夹子。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固定板62、第三固定板72以及第四固定板73还可以通过焊接、卡接等连接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第三固定部8,第三固定部8包括第四框架81和设于第四框架81内的板材。第三固定部8和第二固定部7固定连接。具体地,第四框架81连接于第三框架71且设置在司机驾驶椅的上方。第三固定部8与第二固定部7、第一框架1、第一固定部6依次围合形成半包围结构,用于将驾驶区和乘客区完全隔离开来。如此,整个司机防护结构可以有效隔离司机与乘客,从而防止乘客威胁和袭击驾驶员或者抢夺方向盘等事件发生。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司机防护结构还包括窗座71a、扶手底座71b和三通连接件82。第一框架1和第三框架71的底部均设有扶手底座71b,扶手底座71b和车的地面固定连接,用于固定司机防护结构于车的地面上。窗座71a设置于第三框架71的下方且位于第三框架71底端的扶手底座71b的上方,窗座71a用于和驾驶区的台阶侧壁固接,用于进一步固定该司机防护结构。三通连接件82设置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61、第三框架71以及第四框架81上。三通连接件82用于连接各个框架之间的杆件,或者将框架和车内的固定部件比如车内饰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技术效果由司机防护结构带来,有益效果已经包括了司机防护结构的有益效果,故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司机防护结构通过设置第一通风板2和第二通风板3,第一通风板2开设第一通风孔21,第二通风板3开设有第二通风孔31,第二通风板3可相对于第一通风板2相对移动,使得第二通风板3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完全对齐;第二通风板3相对第一通风板2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通风孔21和所述第二通风孔31完全错开或部分错开。如此,即可实现驾驶区和司机防护结构外部的乘客区之间的气体交换,有利于驾驶区的通风。另外,司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需求来控制第一通风孔21和第二通风孔31之间的错开量,进而控制驾驶区的通风量。
此外,第三固定部8与第二固定部7、第一框架1、第一固定部6依次围合形成半包围结构,用于将驾驶区和乘客区完全隔离开来。如此,整个司机防护结构可以有效隔离司机与乘客,从而防止乘客威胁和袭击驾驶员或者抢夺方向盘等事件发生,有利于提高行车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司机防护结构,用于设置于交通工具的驾驶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的一侧固定于所述驾驶区;
第一通风板,所述第一通风板设于所述第一框架内,所述第一通风板上开设第一通风孔;
第二通风板,所述第二通风板设于所述第一通风板朝向所述驾驶区的一面,所述第二通风板上开设第二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板可相对所述第一通风板移动,所述第二通风板相对所述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完全对齐;所述第二通风板相对所述第一通风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完全错开或部分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板上设有凸出部件,所述第二通风板上设有与所述凸出部件配合的滑槽,所述凸出部件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或者,所述第一通风板上设有滑槽,所述第二通风板上设有凸出部件,所述凸出部件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在所述第一通风板的排布方式和所述第二通风孔在所述第二通风板的排布方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风板上设有把手,所述把手设于所述第二通风板的朝向所述驾驶区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部和锁本体,所述第一框架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可转动的第一活动边,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驾驶区且相邻所述第一活动边设置,所述锁本体设于所述第一活动边,所述第一固定部对应所述锁本体设置有锁止板,所述锁本体还包括锁舌,所述锁止板用于和所述锁舌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本体包括第一解锁部件,所述第一解锁部件设于所述锁本体的背离所述驾驶区的一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本体还包括保护罩,所述保护罩罩设于所述第一解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本体上还设有反锁部件,所述反锁部件设于所述锁本体的朝向所述驾驶区的一面。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一框架内且设于所述第一通风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有通声孔。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司机防护结构。
CN201921415226.2U 2019-08-28 2019-08-28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210793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5226.2U CN210793085U (zh) 2019-08-28 2019-08-28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15226.2U CN210793085U (zh) 2019-08-28 2019-08-28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93085U true CN210793085U (zh) 2020-06-19

Family

ID=71245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15226.2U Active CN210793085U (zh) 2019-08-28 2019-08-28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930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90893B1 (en) High-performance sports car
DE69204217T2 (de) Verbesserungen von Luftsack-Aufprall-Schutzsystemen.
US8251433B2 (en) Motor vehicle windshield and window kit
US20180154745A1 (en) Vehicle having multi-mode door
US3397005A (en) Automobile with robbery preventing partition
US20060175856A1 (en) Vehicle drive security screen
DE102007002700A1 (de)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eine Türöffnung verschließenden Fahrzeugtür
AU2433200A (en)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golf carts
DE102019200281A1 (de) Fahrzeugheckklappe aus Kunstharz
DE69919267T2 (de) Sicherheitsfahrzeugfenster
CN210793085U (zh) 司机防护结构及汽车
JPH07186851A (ja) 自動車用防護カプセル
EP1974966A2 (de) Kraftfahrzeug mit gegensinnig verschwenkbaren Seitentüren und einer zwischenliegenden Fahrzeugsäule
US4846513A (en) Sliding truck window bar lock
CN209833568U (zh) 一种司机室右侧防护装置
DE102017114040A1 (de) Innere trägerplatte mit mehrseitiger befestigungsschnittstelle für hardwaremodul der fahrzeugtür-baugruppe
DE202021105362U1 (de) A-Säulen-Quersichtmittel für Fahrzeuge und Fahrzeug
JP3646483B2 (ja) 車両の窓またはドアの開閉装置
CN211448195U (zh) 门锁临时限位锁止装置、防护隔离装置及公交车
CN218287666U (zh) 一种工程车用中隔门
AU2010214756A1 (en) Vehicle internal safety shield assembly
CN207029106U (zh) 一种驾驶区护围
CN215474992U (zh) 一种客车防护栏及其客车
DE10303345A1 (de) Türinnenverkleidung mit einem Staufach
JP6708976B2 (ja)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