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40546U - 空调柜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柜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40546U
CN210740546U CN201921252447.2U CN201921252447U CN210740546U CN 210740546 U CN210740546 U CN 210740546U CN 201921252447 U CN201921252447 U CN 201921252447U CN 210740546 U CN210740546 U CN 2107405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justing mechanism
air duct
heat exchanger
air condition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5244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明珠
陈诚
何振健
王千千
戴志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25244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405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405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405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空调柜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并位于上风口和下风口之间;混流风机部,混流风机部设置于壳体内;调节机构,调节机构设置于壳体内,调节机构位于混流风机部与换热器之间,调节机构具有朝向壳体轴线收缩的缩口位置,以及调节机构具有远离壳体轴线逐渐张开的扩口位置,当调节机构位于缩口位置时,混流风机部可将外部气流从上风口吸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下风口排出壳体外。能够使得室内的温度在纵向方向温差很小,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空调柜机产生的能量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空调柜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柜机。
背景技术
目前立式柜机空调主要有方形上出风口柜机、圆形形长出风口柜机、以及上下同时出风的分布式送风柜机,因冷气下沉、热气上浮的冷热空气特性,在制冷、制热送风时,会导致室内空气热量分层的问题,因柜机空调的回风位置不变,所以热量分布不会变化,空调针对室内温度进行换热,分布式送风柜机的热量分层问题相对较小,上下温度差别较小,但还是不能克服冷热空气特性带来的能量利用低效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柜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冷量利用率底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空调柜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上风口和下风口;混流风机部,混流风机部设置于壳体内;调节机构,调节机构设置于壳体内,调节机构具有缩口位置和扩口位置,当调节机构位于缩口位置时,混流风机部将外部气流从上风口吸入壳体内,然后通过下风口排出壳体外。
进一步地,空调柜机包括:换热器,换热器设置于壳体内并位于上风口和下风口之间,调节机构位于混流风机部与换热器之间,调节机构具有朝向壳体轴线收缩的缩口位置,以及调节机构具有远离壳体轴线逐渐张开的扩口位置,当调节机构位于缩口位置时,混流风机部将外部气流从上风口吸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下风口排出壳体外。
进一步地,当调节机构位于扩口位置时,混流风机部将外部气流从下风口吸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上风口排出壳体外。
进一步地,空调柜机包括风道,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设置于壳体内,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下风口相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调节机构相连接,调节机构与第一风道围设成第二风道,混流风机部设置于第一风道内。
进一步地,风道还包括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空调柜机包括:支撑部,支撑部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调节机构位于支撑部的下方,支撑部上设置有过流通道,换热器与支撑部相连接。
进一步地,换热器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通过过流通道与第二风道相连通以形成第三风道,换热器的外表面与壳体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四风道,第四风道与上风口和第三风道相连通。
进一步地,支撑部包括:接水盘,接水盘与壳体相连接,接水盘上开设有过流通道,接水盘用于收集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
进一步地,换热器为一端开口的桶状结构,换热器的开口端与接水盘相连接,换热器的开口端的内径大于过流通道的内径,第三风道内的气流可通过换热器内,或者,第四风道内的气流可通过换热器的侧壁换热后流至第三风道内。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机构,第一调节机构的第一端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调节机构的第二端远离第一风道设置,第一调节机构的第二端具有朝向壳体的轴线靠近的缩口位置,以及第一调节机构的第二端具有远离壳体的轴线的扩口位置;第二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的第一端与接水盘可活动地连接,第二调节机构的第二端具有朝向壳体的轴线靠近的缩口位置,以及第二调节机构的第二端具有远离壳体的轴线的扩口位置,当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均位于缩口位置时,第一调节机构的第一端与第二调节机构的第二端相接触,且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围设成密封的第二风道。
进一步地,当第一调节机构与第二调节机构均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一调节机构与第二调节机构、壳体、支撑部和接水盘中的至少一个围设成第二风道。
进一步地,当第一调节机构与第二调节机构均位于缩口位置时,第二风道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混流风机部的方向逐渐减小地设置。
进一步地,当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均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二调节机构围设成的风道结构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朝向混流风机部的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弧形调节板,第一弧形调节板的第一端与第一风道的端部侧壁相铰接,第一弧形调节板的第二端远离第一风道设置,第一弧形调节板为多个,多个第一弧形调节板沿第一风道的周向设置,当各第一弧形调节板位于缩口位置时,多个第一弧形调节板围设成环形风道结构。
进一步地,第一弧形调节板的第二端设置有折边,折边朝向壳体一侧弯折。
进一步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弧形调节板,第二弧形调节板的第一端与接水盘的底部相铰接,第二弧形调节板的第二端可绕第二弧形调节板的第一端与接水盘的铰接点转动地设置,第二弧形调节板为多个,多个第二弧形调节板沿过流通道的周向设置,当各第二弧形调节板位于缩口位置时,多个第二弧形调节板围设成环形风道结构。
进一步地,支撑部还包括:环形支撑台,环形支撑台与壳体的内壁相连接,接水盘与环形支撑台相连接并位于环形支撑台的上方,当第二弧形调节板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二弧形调节板的第二端与环形支撑台的内周面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环形支撑台的底部设置有斜面,当第二弧形调节板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二弧形调节板的下表面与斜面平行。
进一步地,换热器为圆柱状结构,换热器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换热器的靠近上风口的一端设置有顶板。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壳体内设置调节机构,并通过控制调节机构位于扩口位置或缩口位置,以使得具有混流风机部的空调柜机实现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模式,或者使得空调柜机实现上风口出风、下风口进风模式。尤其是在空调柜机在制冷模式下,采用上风口出风、下风口进风模式,空调柜机在制热模式下,采用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室内出现热量分层的问题,能够使得室内的温度在纵向方向温差很小,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空调柜机产生的能量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的上风口和下风口处于关闭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的上风口和下风口处于打开时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的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的上风口和下风口处于打开时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的上风口出风、下风口进风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的上风口出风、下风口进风时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柜机的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时的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上风口;12、下风口;
20、换热器;21、顶板;
30、混流风机部;
40、调节机构;41、第一调节机构;411、第一弧形调节板;412、折边;
42、第二调节机构;421、第二弧形调节板;
51、第一风道;52、第二风道;53、第三风道;54、第四风道;
60、支撑部;61、接水盘;62、环形支撑台;
70、过流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
具体地,如图1和图7所示,该空调柜机包括壳体10、换热器20、混流风机部30和调节机构40。壳体10具有上风口11和下风口12。换热器20设置于壳体10内并位于上风口11和下风口12之间。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壳体10内。调节机构40设置于壳体10内,调节机构40位于混流风机部30与换热器20之间,调节机构40具有朝向壳体10轴线收缩的缩口位置,以及调节机构40具有远离壳体10轴线逐渐张开的扩口位置,当调节机构40位于缩口位置时,混流风机部30可将外部气流从上风口11吸入壳体10内与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下风口12排出壳体10外。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内设置调节机构,并通过控制调节机构位于扩口位置或缩口位置,以使得具有混流风机部的空调柜机实现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模式,或者使得空调柜机实现上风口出风、下风口进风模式。尤其是在空调柜机在制冷模式下,采用上风口出风、下风口进风模式,空调柜机在制热模式下,采用上风口进风、下风口出风模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室内出现热量分层的问题,能够使得室内的温度在纵向方向温差很小,而且能够有效地利用空调柜机产生的能量的利用率。
其中,如图6所示,当调节机构40位于扩口位置时,混流风机部30可将外部气流从下风口12吸入壳体10内与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上风口11排出壳体10外。通过在壳体内设置调节机构40即可以改变壳体的进风方向和出风方向,这样设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必须在壳体内采用多个风机才能实现壳体进风方式的改变的方式,而且在本实施例中无需改变混流风机部30的转动方向即可实现壳体进气方式的改变,有效地提高了该空调柜机的实用性。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空调柜机包括风道。风道包括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第一风道51设置于壳体10内,第一风道51的第一端与下风口12相连通,第一风道51的第二端与调节机构40相连接,调节机构40与第一风道51围设成第二风道52,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第一风道51内。这样设置能够提高调节机构40与第一风道51之间的密封性,使得位于下风口12处的气流能够通过第二风道52顺利的进入壳体内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进一步地,风道还包括第三风道53和第四风道54,空调柜机包括支撑部60。支撑部60与壳体10的内壁相连接。调节机构40位于支撑部60的下方,支撑部60上设置有过流通道70,换热器20与支撑部60相连接,换热器20为中空结构(即如图6所示,中空结构是换热器本体围设成的中空的筒状结构),中空结构通过过流通道70与第二风道52相连通以形成第三风道53,换热器20的外表面与壳体10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第四风道54,第四风道54与上风口11和第三风道53相连通。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换热器的安装稳定性,还能够有效地,同时能够方便壳体外部气流能够从第三风道53进入第四风道54,或者方便壳体外部气流能够从第四风道54进入第三风道53。
为了能够有效地将柜机中产生的冷凝水及时排出,在支撑部60上设置了接水盘61。接水盘61与壳体10相连接,接水盘61上开设有过流通道70,接水盘61用于收集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
其中,换热器20为一端开口的桶状结构,换热器20的开口端与接水盘61相连接,换热器20的开口端的内径大于过流通道70的内径,第三风道53内的气流可通过换热器20的侧壁换热后流至第四风道54内,或者,第四风道54内的气流可通过换热器20的侧壁换热后流至第三风道53内。这样设置能够增加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其中,换热器20的外表面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第四风道54。当然,也可以将换热器20的部分侧壁设置成与壳体侧壁相连接的安装方式。优选地,换热器20的轴线与壳体的竖直方向的轴线重合。
调节机构40包括第一调节机构41和第二调节机构42。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一端与第一风道51的第二端可活动地连接,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二端远离第一风道51设置,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二端具有朝向壳体10的轴线靠近的缩口位置,以及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二端具有远离壳体10的轴线的扩口位置。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一端与接水盘61可活动地连接。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二端具有朝向壳体10的轴线靠近的缩口位置,以及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二端具有远离壳体10的轴线(即壳体10的竖直方向的几何中心线)的扩口位置,当第一调节机构41和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缩口位置时,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一端与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二端相接触,且第一调节机构41和第二调节机构42围设成密封的第二风道52。这样设置使得第一调节机构41和第二调节机构42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在不同位置之间的切换作业。
当第一调节机构41与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一调节机构41与第二调节机构42、壳体10、支撑部60和接水盘61中的至少一个围设成第二风道52。这样设置使得无论调节机构处于什么状态,调节机构与壳体之间总是围设成一个密封的通道结构,这样设置能够避免空调柜机内部出现漏风的情况,提高了柜机的可靠性。
当第一调节机构41与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缩口位置时。第二风道52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混流风机部30的方向逐渐减小地设置。当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二调节机构42围设成的风道结构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朝向混流风机部30的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通过改变混流风机部上端的进风通道的横截面积,使得混流风机部30能够实现吸风或送风的作用。这样设置使得无需单独设置多个的风机来分别实现吸风或送风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该混流风机部30的实用性。
具体地,第一调节机构41包括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的第一端与第一风道51的端部侧壁相铰接,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的第二端远离第一风道51设置,第一弧形调节板411为多个,多个第一弧形调节板411沿第一风道51的周向设置,当各第一弧形调节板411位于缩口位置时,多个第一弧形调节板411围设成环形风道结构。其中,可以在壳体内部设置驱动部驱动第一弧形调节板411转动。驱动部可以单独驱动单个的第一弧形调节板411,也可以一个驱动部同时驱动多个第一弧形调节板411转动。由于第一弧形调节板411位于扩口位置时,其之间的距离为变大,所以可以根据每一个第一弧形调节板411在位于扩口位置时,保证多个第一弧形调节板411还能围设成密封的风道前提下,设置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的相应宽度和长度以及弯曲的曲率。
优选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的第二端设置有折边412,折边412朝向壳体10一侧弯折。这样设置能够提高第一弧形调节板411与壳体的连接可靠性。
第二调节机构42包括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一端与接水盘61的底部相铰接,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二端可绕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一端与接水盘61的铰接点转动地设置。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为多个,多个第二弧形调节板421沿过流通道70的周向设置,当各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位于缩口位置时,多个第二弧形调节板421围设成环形风道结构。将第二调节机构42设置成弧形调节板状结构,能够降低第二调节机构的加工难度,同时采用该结构简单,运行起来可靠性高。其中,第二调节机构的驱动方式可以采用第一调节机构的驱动方式。
进一步地,支撑部60还包括环形支撑台62。环形支撑台62与壳体10的内壁相连接。接水盘61与环形支撑台62相连接并位于环形支撑台62的上方,当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二端与环形支撑台62的内周面密封连接。这样设置能够提高接水盘的安装稳定性,同时提高了调节机构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
环形支撑台62的底部设置有斜面,当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位于扩口位置时,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下表面与斜面平行。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小气流的风阻,降低了气流的流动噪音。
优选地,换热器20为圆柱状结构,换热器20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换热器20的靠近上风口11的一端设置有顶板21。这样设置使得气流只能通过换热器的侧壁进入或出去,提高了气流与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高了空调柜机的换热性能。优选地,该换热器为蒸发器。
具体地,采用该结构的空调柜机,可实现上下对流的舒适性出风功能选择,优化室内温度场的分布,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具体为在立式柜机空调上方和下方各布置一个风口,内部结构设置混流风机结构,利用混流风机特性,通过内部机构的变换实现上下对流不同的风道出风方式,从而实现在制冷制热模式实现上下循环对流,制冷时从上风口出风、从下风口回风,制热时从下风口出风、上风口回风,可根据冷热空气特性进行热量回收利用,进而可调节整机运行模式,达到节能舒适省电的效果。
如图6和图7所示,壳体内部包括底座、混流风机、风道、接水盘、蒸发器、调节机构、上风口、下风口、顶盖几大部分。产品运行主要是依托混流风机的特性,混流风机是介于离心与轴流风机之间的风机,可以输出轴向做功和离心做功的效果,经对混流风机深入研究,混流风机在不同内部压力情况下输出情况不同,在图示结构中,当内部调节机构完全打开,内部通道压力变小,则混流风机做功更多为轴流方式,则风机从下风口吸风往上送风,通过接水盘的中间通孔位置,从两侧穿过蒸发器进行换热,最后汇总到上风口进行送风。当内部调节机构关闭为一个缩口时,内部风道会有压力变大,则混流风机做功更多为离心方式,往径向送风并直接从风机旁边的下风口送风而出,造成内部吸风,从而实现反向运行模式,上风口进风,从四周往中间穿过蒸发器,并从接水盘中间位置进入风道,被风机带动往下风口送风,实现下送风目的。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柜机控制的方法,方法用于控制上述的空调柜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通过空调柜机的控制器选择制热模式时,调节机构40位于缩口位置,混流风机部30将外部气流从上风口11吸入壳体10内与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下风口12排出壳体10外;当通过控制器选择制冷模式时,调节机构40位于扩口位置,混流风机部30将外部气流从下风口12吸入壳体10内与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上风口11排出壳体10外。其中,空调柜机还包括送风模式,当通过控制器选择送风模式时,调节机构40位于缩口位置,混流风机部30将外部气流从上风口11吸入壳体10后,通过下风口12排出壳体10外,或者,当通过控制器选择送风模式时,调节机构40位于扩口位置,混流风机部30将外部气流从下风口12吸入壳体10内后,通过上风口11排出壳体10外,在送风模式时,换热器20处于非工作状态,即换热器不进行换热工作。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8)

1.一种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具有上风口(11)和下风口(12);
混流风机部(30),所述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
调节机构(40),所述调节机构(4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调节机构(40)具有缩口位置和扩口位置,当所述调节机构(40)位于所述缩口位置时,所述混流风机部(30)将外部气流从所述上风口(11)吸入所述壳体(10)内,然后通过所述下风口(12)排出所述壳体(10)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柜机包括:
换热器(20),所述换热器(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并位于所述上风口(11)和所述下风口(12)之间,所述调节机构(40)位于所述混流风机部(30)与所述换热器(20)之间,所述调节机构(40)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0)轴线收缩的所述缩口位置,以及所述调节机构(40)具有远离所述壳体(10)轴线逐渐张开的所述扩口位置,当所述调节机构(40)位于所述缩口位置时,所述混流风机部(30)将外部气流从所述上风口(11)吸入所述壳体(10)内与所述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所述下风口(12)排出所述壳体(10)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调节机构(40)位于所述扩口位置时,所述混流风机部(30)将外部气流从所述下风口(12)吸入所述壳体(10)内与所述换热器(20)进行热交换后通过所述上风口(11)排出所述壳体(10)外。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柜机包括风道,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51)和第二风道(52),所述第一风道(51)设置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第一风道(51)的第一端与所述下风口(12)相连通,所述第一风道(51)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机构(40)相连接,所述调节机构(40)与所述第一风道(51)围设成所述第二风道(52),所述混流风机部(30)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5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还包括第三风道(53)和第四风道(54),所述空调柜机包括:
支撑部(60),所述支撑部(60)与所述壳体(10)的内壁相连接,所述调节机构(40)位于所述支撑部(60)的下方,所述支撑部(60)上设置有过流通道(70),所述换热器(20)与所述支撑部(60)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通过所述过流通道(70)与所述第二风道(52)相连通以形成所述第三风道(53),所述换热器(20)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10)具有距离地设置以形成所述第四风道(54),所述第四风道(54)与所述上风口(11)和所述第三风道(53)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60)包括:
接水盘(61),所述接水盘(61)与所述壳体(10)相连接,所述接水盘(61)上开设有所述过流通道(70),所述接水盘(61)用于收集所述换热器(20)产生的冷凝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为一端开口的桶状结构,所述换热器(20)的开口端与所述接水盘(61)相连接,所述换热器(20)的开口端的内径大于所述过流通道(70)的内径,所述第三风道(53)内的气流可通过所述换热器(20的侧壁换热后流至所述第四风道(54)内,或者,所述第四风道(54)内的气流可通过所述换热器(20)的侧壁换热后流至所述第三风道(53)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0)包括:
第一调节机构(41),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风道(51)的第二端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二端远离所述第一风道(51)设置,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二端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0)的轴线靠近的所述缩口位置,以及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二端具有远离所述壳体(10)的轴线的所述扩口位置;
第二调节机构(42),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一端与所述接水盘(61)可活动地连接,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二端具有朝向所述壳体(10)的轴线靠近的所述缩口位置,以及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二端具有远离所述壳体(10)的轴线的所述扩口位置,当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和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所述缩口位置时,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的第二端相接触,且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和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围设成密封的所述第二风道(5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所述扩口位置时,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所述壳体(10)、所述支撑部(60)和接水盘(61)中的至少一个围设成所述第二风道(5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所述缩口位置时,所述第二风道(52)的横截面的面积沿远离所述混流风机部(30)的方向逐渐减小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和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均位于所述扩口位置时,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围设成的风道结构的横截面的面积沿朝向所述混流风机部(30)的方向逐渐增加地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41)包括:
第一弧形调节板(411),所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风道(51)的端部侧壁相铰接,所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的第二端远离所述第一风道(51)设置,所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沿所述第一风道(51)的周向设置,当各所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位于所述缩口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围设成环形风道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调节板(411)的第二端设置有折边(412),所述折边(412)朝向所述壳体(10)一侧弯折。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2)包括:
第二弧形调节板(421),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一端与所述接水盘(61)的底部相铰接,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二端可绕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一端与所述接水盘(61)的铰接点转动地设置,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沿所述过流通道(70)的周向设置,当各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位于所述缩口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围设成环形风道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60)还包括:
环形支撑台(62),所述环形支撑台(62)与所述壳体(10)的内壁相连接,所述接水盘(61)与所述环形支撑台(62)相连接并位于所述环形支撑台(62)的上方,当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位于所述扩口位置时,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第二端与所述环形支撑台(62)的内周面密封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支撑台(62)的底部设置有斜面,当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位于所述扩口位置时,所述第二弧形调节板(421)的下表面与所述斜面平行。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柜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为圆柱状结构,所述换热器(20)的轴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换热器(20)的靠近所述上风口(11)的一端设置有顶板(21)。
CN201921252447.2U 2019-08-02 2019-08-02 空调柜机 Active CN2107405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2447.2U CN210740546U (zh) 2019-08-02 2019-08-02 空调柜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52447.2U CN210740546U (zh) 2019-08-02 2019-08-02 空调柜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40546U true CN210740546U (zh) 2020-06-12

Family

ID=710082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52447.2U Active CN210740546U (zh) 2019-08-02 2019-08-02 空调柜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405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2897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2897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8470A1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08679719B (zh) 小温差送风的空调室内机的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426315B (zh) 一种空调壁挂机和空调器以及壁挂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6152282B (zh) 空调器
CN108954619B (zh) 桌面空调
WO2021051895A1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105864894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换热单元
CN110285490B (zh) 空调器
CN110762620A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016474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110762616A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740546U (zh) 空调柜机
CN110762634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以及控制方法
CN210373763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084517A (zh) 天井式空调器化霜方法及天井式空调器
CN208011892U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
CN211822749U (zh) 室内机、空调器
CN112303728A (zh) 空调柜机及控制方法
CN208779561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10636966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CN110145801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11177096U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511922U (zh) 空调柜机
CN210891915U (zh) 换热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119674U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