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34317U -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34317U
CN210734317U CN201921705701.XU CN201921705701U CN210734317U CN 210734317 U CN210734317 U CN 210734317U CN 201921705701 U CN201921705701 U CN 201921705701U CN 210734317 U CN210734317 U CN 210734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hucking
latch hook
clamping
positio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0570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朝龙
钟荣华
王志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0570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34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34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343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ooks, Suction Cups, And Attachment By Adhes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其中,锁钩装置包括:定位轴;锁钩件,锁钩件的一端与定位轴可转动地连接,锁钩件远离定位轴的一端设有凸起部;卡紧轴,卡紧轴与定位轴之间存在预设距离,在锁钩件旋转至预设位置时,锁钩件与卡紧轴卡紧,且凸起部和定位轴位于卡紧轴的两侧,凸起部用于解除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状态。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使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便于部件的拆卸和更换,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省操作时间。

Description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钩装置、一种箱体和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运输领域中,锁钩装置广泛应用于如载货车箱、集装箱等装置中,通过锁钩装置的锁紧作用防止货物抛洒。常见的锁钩装置多采用相互配合的钩形结构与销轴结构实现锁紧,但受限于形状结构的限制,现有的锁钩装置解锁时较为费力,即使借助工具解锁难度也较大,尤其是在箱板受到货物挤压受力后,解锁难度进一步增大,且耗费时间,影响货物装卸。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箱体。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锁钩装置,包括:定位轴;锁钩件,锁钩件的一端与定位轴可转动地连接,锁钩件远离定位轴的一端设有凸起部;其中,锁钩装置还包括卡紧轴,卡紧轴与定位轴之间存在预设距离,在锁钩件旋转至预设位置时,锁钩件与卡紧轴卡紧,且凸起部和定位轴位于卡紧轴的两侧,凸起部用于解除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技术方案,锁钩装置包括定位轴、锁钩件和卡紧轴。定位轴用于与安装底板连接,锁钩件的一端与定位轴可转动地连接,以通过定位轴限定锁钩件的位置;卡紧轴与定位轴之间存在预设距离,锁钩件远离定位轴的一端通过绕定位轴的转动,与卡紧轴之间形成卡紧或松开,从而实现锁钩装置的锁紧或打开。具体地,预设距离小于锁钩件的长度,在锁钩件旋转至预设位置时,锁钩件与卡紧轴接触,并通过与卡紧轴之间的配合形成卡紧。锁钩件远离定位轴的一端设有凸起部,且在锁钩件位于预设位置时,凸起部和定位轴分别位于卡紧轴的两侧,以在需要打开锁钩装置时,通过对凸起部施加外力即可解除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状态。通过凸起部增大了锁钩件的力臂长度,为锁钩件的打开操作提供了受力支点,使锁钩件的打开操作更加省力,节省操作时间,避免影响后续工序的正常进行,尤其是在锁钩装置用于运输货物的装置中,可有效减少对货物装卸工序的影响。
可以理解,常用的锁钩件多为钩形结构,在卡紧状态下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需要施加较大的反向力才能打开,特别是通过锁钩装置所连接的两个板体或装置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或变形后,打开锁钩件的操作将更加费力,且因钩形结构的锁钩件上没有合适的受力点,即使借助工具也很难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锁钩装置的定位轴和卡紧轴分别设于两个待锁紧的板体或装置上,以通过锁钩件与卡紧轴卡紧实现两个待锁紧的板体或装置之间的锁紧。锁钩装置可以用于板体、门体、箱体、栏板,也可以用于其他有锁紧需求的装置上。
需要强调的是,锁钩装置可以水平设置、竖直设置,也可以以一定的倾斜角度设置,可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形态。其中,在锁钩装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时,锁钩件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与卡紧轴形成卡紧,可利用锁钩件的自身重力使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状态更加牢固。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锁钩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钩件的一侧设有与卡紧轴相配合的卡紧部,以在锁钩件旋转至预设位置时,卡紧部与卡紧轴实现卡紧,且凸起部和定位轴位于卡紧部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锁钩件的一侧设有与卡紧轴相配合的卡紧部,以在锁钩件旋转至预设位置时,通过卡紧部与卡紧轴的配合,使锁钩件受到卡紧轴的力的作用,形成卡紧,使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更加牢固,防止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产生松脱,从而提高锁钩装置的可靠性。其中,在锁钩件旋转至预设位置时,凸起部和定位轴分别位于卡紧部的两侧,以在需要打开锁钩装置时,通过对凸起部施加外力即可解除卡紧部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状态。锁钩件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卡紧部设于锁钩件与卡紧轴相对应的一侧,以便于卡紧部与卡紧轴之间的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钩件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卡紧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锁钩件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卡紧部,以通过卡紧部与卡紧轴相匹配的形状构造,与卡紧轴卡紧,并受到卡紧轴的力的作用,防止产生松脱。其中,卡紧部可以为钩形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可与卡紧轴形成卡紧的形状结构。凸出的卡紧部不影响锁钩件的主体形状,对锁钩件的整体受力传导影响较小。此外,在卡紧部受损后,也可以进行单独更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钩件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卡紧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锁钩件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卡紧部,以通过卡紧部与卡紧轴相匹配的凹陷形状,与卡紧轴卡紧,并受到卡紧轴的力的作用,防止产生松脱。其中,卡紧部可以为弧形结构或其他可与卡紧轴形成卡紧的形状结构。向内凹陷的卡紧部便于加工,且占用空间较小,与卡紧轴卡紧后不会产生超出部分,特别是在锁钩装置用于待锁紧装置的边缘位置时,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轴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定位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一限位轴套,第一限位轴套与定位轴可拆卸连接;卡紧轴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卡紧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轴套,第二限位轴套与卡紧轴可拆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定位轴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另一端设有第一限位轴套,一方面可以限制锁钩件沿定位轴的轴向方向的位移,使锁钩件在轴向方向上保持稳定,另一方面便于定位轴与待锁紧装置之间的连接。通过第一限位轴套与定位轴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定位轴与锁钩件的拆卸分离,以在定位轴或锁钩件受损时便于进行更换。通过卡紧轴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轴套,以便于卡紧轴与待锁紧装置之间的连接,并在锁钩件与卡紧轴卡紧时,通过第二限位部和第二限位轴套限制卡紧轴的轴向位移,防止卡紧轴与锁钩件分离。同样地,第二限位轴套与卡紧轴之间可拆卸连接,便于卡紧轴的更换操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锁钩装置还包括止推板,设于锁钩件的一侧,止推板上设有定位孔,定位轴穿过定位孔,第一限位轴套和第二限位轴套均设于止推板远离锁钩件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于锁钩件的一侧的止推板,以进一步限制锁钩件的轴向位移。具体地,止推板上设有定位孔,定位轴穿过定位孔与止推板实现连接,且第一限位轴套和第二限位轴套均设于止推板远离锁钩件的一侧,以通过止推板的厚度限制锁钩件沿轴向方向的位移,减少锁钩件的自由度,有利于保持锁钩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增强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牢固性。此外,锁钩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锁钩件经常进行旋转操作,若第一限位轴套沿轴向与锁钩件发生接触,容易在摩擦力的带动下使第一限位轴套与定位轴之间产生轴向位移,不利于对锁钩件进行轴向限位,通过止推板阻挡第一限位轴套与锁钩件之间发生接触,可有效防止第一限位轴套与定位轴之间产生轴向位移。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限位轴套之间存在轴向间隙,部分止推板沿卡紧轴的径向伸入至轴向间隙中。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限位轴套之间存在轴向间隙,以容纳锁钩件与卡紧轴进行卡紧,通过部分止推板沿卡紧轴的径向伸入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限位轴套之间的轴向间隙中,以阻挡第二限位轴套与锁钩件直接接触,以防止第二限位轴套在锁钩件的摩擦力作用下产生轴向位移。可以理解,定位轴与卡紧轴分别设于两个待锁紧装置上,止推板的一端连接至定位轴上,则另一端无法与卡紧轴直接连接,仅能使部分止推板伸入第二限位部与第二限位轴套之间的轴向间隙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轴为定位螺栓,第一限位轴套为与定位螺栓相配合的定位螺母;卡紧轴为卡紧螺栓,第二限位轴套为与卡紧螺栓相配合的卡紧螺母。
在该技术方案中,定位轴为定位螺栓,第一限位轴套为与定位螺栓相配合的定位螺母,通过定位螺栓和定位螺母之间的螺纹配合调整轴向间隙,以限制锁钩件的轴向位移,通过螺纹配合便于拆卸,方便更换操作。同样地,卡紧轴为卡紧螺栓,第二限位轴套为与卡紧螺栓相配合的卡紧螺母,通过卡紧螺栓与卡紧螺母之间的螺纹配合调整轴向间隙,以限制锁钩件的轴向位移,同时螺纹配合便于拆卸和更换。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箱体,包括:多个箱板;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锁钩装置,其中,锁钩装置的定位轴与卡紧轴分别设于箱体的两个箱板上,以通过锁钩装置实现两个箱板之间的锁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技术方案,箱体包括多个箱板和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锁钩装置,通过将锁钩装置的定位轴与卡紧轴分别设于箱体的两个箱板上,以通过锁钩装置中与定位轴可转动连接的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形成卡紧,实现两个箱板之间的锁紧。此外,箱体还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锁钩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箱体,箱体与车体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技术方案,包括车体和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箱体,且箱体与车体相连接,因而具有上述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任一项中的箱体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本方案中的车辆可以为自卸车、牵引车或者其他可装载或连接货箱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锁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锁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锁钩装置的俯视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定位轴,11第一限位部,12第一限位轴套,2锁钩件,21凸起部,22卡紧部,3卡紧轴,31第二限位部,32第二限位轴套,4止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定位轴1、锁钩件2和卡紧轴3。定位轴1与卡紧轴3分别设于两个待锁紧装置上,定位轴1的轴向方向与卡紧轴3的轴向方向朝向同一方向,且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存在预设距离。锁钩件2为板状件,锁钩件2的一端设有与定位轴1相配合的通孔,定位轴1穿过锁钩件2上的通孔,锁钩件2与定位轴1通过轴孔配合形成可转动连接。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的预设距离小于锁钩件2的长度,锁钩件2的一侧设有与卡紧轴3相配合的卡紧部22,锁钩件2绕定位轴1旋转至预设位置时,通过锁钩件2的卡紧部22与卡紧轴3配合形成卡紧,从而使分别与定位轴1和卡紧轴3连接的两个待锁紧装置实现锁紧。锁钩件2远离定位轴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21,在锁钩件2与卡紧轴3处于卡紧状态时,凸起部21和定位轴1位于卡紧部22的两侧,可通过对凸起部21施加外力带动锁钩件2进行逆向卡紧方向的旋转,从而解除锁钩件2与卡紧轴3之间的卡紧状态。在锁钩件2上设置凸起部21,延长了锁钩件2的力臂,便于锁钩件2卡紧和解除卡紧的操作,且使得锁钩件2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尤其是在解除卡紧的操作中,作用更加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锁钩装置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结构,锁钩件2也可以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方向与卡紧轴3实现卡紧。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锁钩装置可以水平设置、竖直设置,也可以与水平面呈一定的倾斜角度设置,以与待锁紧的装置相配合,实现锁紧。其中,在锁钩装置沿竖直方向设置时,锁钩件2以顺时针方向旋转与卡紧轴3形成卡紧,可利用锁钩件2的自身重力使锁钩件2与卡紧轴3之间的卡紧状态更加牢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定位轴1、锁钩件2和卡紧轴3。定位轴1与卡紧轴3分别设于两个待锁紧装置上,定位轴1的轴向方向与卡紧轴3的轴向方向朝向同一方向,且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存在预设距离。锁钩件2为板状件,锁钩件2的一端设有与定位轴1相配合的通孔,定位轴1穿过锁钩件2上的通孔,锁钩件2与定位轴1通过轴孔配合形成可转动连接。
锁钩件2的一侧设有与卡紧轴3相配合的卡紧部22,且卡紧部22由锁钩件2的一侧的侧边向外凸出形成。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的预设距离小于定位轴1与卡紧部22之间的距离,锁钩件2绕定位轴1旋转至预设位置时,凸出的卡紧部22与卡紧轴3相配合形成卡紧,从而使分别与定位轴1和卡紧轴3连接的两个待锁紧装置实现锁紧。向外凸出的卡紧部22不影响锁钩件2的主体形状,且对锁钩件2的整体结构和受力传导影响较小。
锁钩件2远离定位轴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21,在锁钩件2与卡紧轴3处于卡紧状态时,凸起部21和定位轴1位于卡紧部22的两侧,可通过对凸起部21施加外力带动锁钩件2进行逆向卡紧方向的旋转,从而解除锁钩件2与卡紧轴3之间的卡紧状态。凸起部21沿锁钩件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卡紧部22在长度方向上凸出一段距离,作为锁钩件2的受力点,延长了锁钩件2的力臂,便于锁钩件2卡紧和解除卡紧的操作,且使得锁钩件2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尤其是在解除卡紧的操作中,作用更加明显。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钩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定位轴1、锁钩件2和卡紧轴3。定位轴1与卡紧轴3分别设于两个待锁紧装置上,定位轴1的轴向方向与卡紧轴3的轴向方向朝向同一方向,且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存在预设距离。锁钩件2为板状件,锁钩件2的一端设有与定位轴1相配合的通孔,定位轴1穿过锁钩件2上的通孔,锁钩件2与定位轴1通过轴孔配合形成可转动连接。
锁钩件2的一侧设有与卡紧轴3相配合的卡紧部22,且卡紧部22由锁钩件2的一侧的侧边向内凹陷形成。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的预设距离小于定位轴1与卡紧部22之间的距离,锁钩件2绕定位轴1旋转至预设位置时,向内凹陷的卡紧部22与卡紧轴3相配合形成卡紧,从而使分别与定位轴1和卡紧轴3连接的两个待锁紧装置实现锁紧。向内凹陷的卡紧部22与卡紧轴3卡紧时,卡紧轴3位于锁钩件2的主体内部,无需占用锁钩件2主体以外的空间,特别适用于在待锁紧装置的边缘处或空间相对狭小的环境下使用。
锁钩件2远离定位轴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21,在锁钩件2与卡紧轴3处于卡紧状态时,凸起部21和定位轴1位于卡紧部22的两侧,可通过对凸起部21施加外力带动锁钩件2进行逆向卡紧方向的旋转,从而解除锁钩件2与卡紧轴3之间的卡紧状态。凸起部21沿锁钩件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卡紧部22在长度方向上凸出一段距离,作为锁钩件2的受力点,延长了锁钩件2的力臂,便于锁钩件2卡紧和解除卡紧的操作,且使得锁钩件2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尤其是在解除卡紧的操作中,作用更加明显。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定位轴1、锁钩件2和卡紧轴3。定位轴1与卡紧轴3分别设于两个待锁紧装置上,定位轴1的轴向方向与卡紧轴3的轴向方向朝向同一方向,且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存在预设距离。锁钩件2为板状件,锁钩件2的一端设有与定位轴1相配合的通孔,定位轴1穿过锁钩件2上的通孔,锁钩件2与定位轴1通过轴孔配合形成可转动连接。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的预设距离小于锁钩件2的长度,锁钩件2的一侧设有与卡紧轴3相配合的卡紧部22,锁钩件2绕定位轴1旋转至预设位置时,通过锁钩件2的卡紧部22与卡紧轴3配合形成卡紧,从而使分别与定位轴1和卡紧轴3连接的两个待锁紧装置实现锁紧。锁钩件2远离定位轴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21,在锁钩件2与卡紧轴3处于卡紧状态时,凸起部21和定位轴1位于卡紧部22的两侧,可通过对凸起部21施加外力带动锁钩件2进行逆向卡紧方向的旋转,从而解除锁钩件2与卡紧轴3之间的卡紧状态。在锁钩件2上设置凸起部21,延长了锁钩件2的力臂,便于锁钩件2卡紧和解除卡紧的操作,且使得锁钩件2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尤其是在解除卡紧的操作中,作用更加明显。
如图3所示,定位轴1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11,另一端设有第一限位轴套12,锁钩件2沿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一限位部11与第一限位轴套12之间,以通过第一限位部11和第一限位轴套12限制锁钩件2的轴向位移,减少锁钩件2的轴向窜动,同时,在定位轴1与待锁紧装置连接时,可限制定位轴1自身的轴向位移,从而增强锁钩装置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卡紧轴3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31,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轴套32,以在卡紧轴3与待锁紧装置连接时,限制卡紧轴3的轴向位移,防止卡紧轴3与待锁紧装置脱离。其中,第一限位轴套12与定位轴1可拆卸连接,第二限位轴套32与卡紧轴3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定位轴1和卡紧轴3分别与对应的待锁紧装置之间的连接以及部件损坏之后的更换操作。
进一步地,定位轴1具体为定位螺栓,第一限位轴套12为与定位螺栓相配合的定位螺母,在定位轴1与待锁紧装置连接时,通过定位螺栓的螺帽与定位螺母限制锁钩件2和定位螺栓的轴向位移。卡紧轴3具体为卡紧螺栓,第二限位轴套32为与卡紧螺栓相配合的卡紧螺母,以在卡紧轴3与待锁紧装置连接时,通过卡紧螺栓和卡紧螺母限制卡紧轴3的轴向位移。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锁钩装置,如图3所示,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包括止推板4。具体地,止推板4上设有与定位轴1相配合的定位孔,定位轴1穿过定位孔,定位轴1与止推板4通过轴孔配合形成连接。止推板4设于锁钩件2的一侧,第一限位轴套12和第二限位轴套32均设于止推板4远离锁钩件2的一侧,通过第一限位部11、第一限位轴套12以及止推板4共同作用限制锁钩件2的轴向位移,以进一步提高锁钩装置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止推板4阻挡锁钩件2与第一限位轴套12直接接触,从而防止锁钩件2的旋转带动第一限位轴套12发生轴向位移,减少第一限位轴套12与定位轴1之间发生松脱的可能性。通过第二限位部31和第二限位轴套32,限制卡紧轴3相对于待锁紧装置的轴向位移。
进一步地,第二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轴套32之间存在轴向间隙,部分止推板4沿卡紧轴3的径向伸入至第二限位部31与第二限位轴套32之间的轴向间隙中,以阻挡第二限位轴套32与锁钩件2直接接触,从而防止锁钩件2的旋转带动第二限位轴套32产生轴向位移。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锁钩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定位轴1、锁钩件2和卡紧轴3和止推板4。定位轴1与卡紧轴3分别设于两个待锁紧装置上,定位轴1的轴向方向与卡紧轴3的轴向方向朝向同一方向,且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存在预设距离。锁钩件2为板状件,锁钩件2的一端设有与定位轴1相配合的通孔,定位轴1穿过锁钩件2上的通孔,锁钩件2与定位轴1通过轴孔配合形成可转动连接。
锁钩件2的一侧设有与卡紧轴3相配合的卡紧部22,且卡紧部22由锁钩件2的一侧的侧边向外凸出形成。定位轴1与卡紧轴3之间的预设距离小于定位轴1与卡紧部22之间的距离,锁钩件2绕定位轴1旋转至预设位置时,凸出的卡紧部22与卡紧轴3相配合形成卡紧,从而使分别与定位轴1和卡紧轴3连接的两个待锁紧装置实现锁紧。向外凸出的卡紧部22不影响锁钩件2的主体形状,且对锁钩件2的整体结构和受力传导影响较小。锁钩件2远离定位轴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21,在锁钩件2与卡紧轴3处于卡紧状态时,凸起部21和定位轴1位于卡紧部22的两侧,可通过对凸起部21施加外力带动锁钩件2进行逆向卡紧方向的旋转,从而解除锁钩件2与卡紧轴3之间的卡紧状态。凸起部21沿锁钩件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卡紧部22在长度方向上凸出一段距离,作为锁钩件2的受力点,延长了锁钩件2的力臂,便于锁钩件2卡紧和解除卡紧的操作,且使得锁钩件2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尤其是在解除卡紧的操作中,作用更加明显。
如图3所示,定位轴1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11,另一端设有第一限位轴套12,锁钩件2沿轴向方向上位于第一限位部11与第一限位轴套12之间。卡紧轴3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31,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轴套32。具体地,定位轴1为定位螺栓,第一限位轴套12为与定位螺栓相配合的定位螺母,在定位轴1与待锁紧装置连接时,通过定位螺栓的螺帽与定位螺母限制锁钩件2和定位螺栓的轴向位移。卡紧轴3为卡紧螺栓,第二限位轴套32为与卡紧螺栓相配合的卡紧螺母,以在卡紧轴3与待锁紧装置连接时,通过卡紧螺栓和卡紧螺母限制卡紧轴3的轴向位移。此外,定位螺栓和定位螺母的螺纹配合形成可拆卸连接,卡紧螺栓与卡紧螺母的螺纹配合形成可拆卸连接,便于连接和更换操作。
如图3所示,止推板4上设有与定位轴1相配合的定位孔,定位轴1穿过定位孔,定位轴1与止推板4通过轴孔配合形成连接。止推板4设于锁钩件2的一侧,定位螺母和卡紧螺母均设于止推板4远离锁钩件2的一侧,通过定位螺栓、定位螺母以及止推板4共同作用限制锁钩件2的轴向位移,以进一步提高锁钩装置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止推板4阻挡锁钩件2与定位螺母直接接触,从而防止锁钩件2的旋转带动定位螺母转动进而发生轴向位移,以减少定位螺母与定位螺栓之间发生松脱的可能性。卡紧螺栓的螺帽与卡紧螺母之间存在轴向间隙,部分止推板4沿卡紧轴3的径向伸入该轴向间隙中,以阻挡卡紧螺母与锁钩件2直接接触,从而防止锁钩件2的旋转带动卡紧螺母转动进而产生轴向位移。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箱体,包括多个箱板和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任一项中的锁钩装置,锁钩装置的定位轴1和卡紧轴3分别设于箱体的两个箱板上,通过锁钩装置的锁钩件2的一端与定位轴1连接,另一端与卡紧轴3形成卡紧,实现两个箱板之间的锁紧;在需要解除两个箱板之间的锁紧状态时,通过对锁钩件2上的凸起部21施加外力,使锁钩件2绕定位轴1进行相对于卡紧方向的逆向旋转,解除锁钩件2与卡紧轴3的卡紧状态。锁钩件2的凸起部21作为锁钩件2的受力点,便于锁钩件2与卡紧轴3之间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且使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节省了操作时间,以保证箱体的货物装卸工序正常进行。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和上述实施例七中的箱体,箱体与车体连接,通过在箱体上设置有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任一项中的锁钩装置,使得箱体的锁紧和打开操作更加省力,极大地方便了箱体的装卸作业以及车辆的运输作业。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使锁钩件与卡紧轴之间的卡紧和解除卡紧操作更加省力,便于部件的拆卸和更换,有利于降低成本和节省操作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位轴;
锁钩件,所述锁钩件的一端与所述定位轴可转动地连接,所述锁钩件远离所述定位轴的一端设有凸起部;
其中,所述锁钩装置还包括卡紧轴,所述卡紧轴与所述定位轴之间存在预设距离,在所述锁钩件旋转至预设位置时,所述锁钩件与所述卡紧轴卡紧,且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定位轴位于所述卡紧轴的两侧,所述凸起部用于解除所述锁钩件与所述卡紧轴之间的卡紧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钩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紧轴相配合的卡紧部,以在所述锁钩件旋转至所述预设位置时,所述卡紧部与所述卡紧轴实现卡紧,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定位轴位于所述卡紧部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钩件的一侧向外凸出形成所述卡紧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钩件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所述卡紧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轴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定位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一限位轴套,所述第一限位轴套与所述定位轴可拆卸连接;
所述卡紧轴的一端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卡紧轴的另一端设有第二限位轴套,所述第二限位轴套与所述卡紧轴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止推板,设于所述锁钩件的一侧,所述止推板上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轴穿过所述定位孔,所述第一限位轴套和所述第二限位轴套均设于所述止推板远离所述锁钩件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轴套之间存在轴向间隙,部分所述止推板沿所述卡紧轴的径向伸入至所述轴向间隙中。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锁钩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轴为定位螺栓,所述第一限位轴套为与所述定位螺栓相配合的定位螺母;
所述卡紧轴为卡紧螺栓,所述第二限位轴套为与所述卡紧螺栓相配合的卡紧螺母。
9.一种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箱板;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锁钩装置,
其中,所述锁钩装置的定位轴与卡紧轴分别设于所述箱体的两个箱板上,以通过所述锁钩装置实现所述两个箱板之间的锁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
如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箱体,所述箱体与所述车体连接。
CN201921705701.XU 2019-10-12 2019-10-12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Active CN210734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5701.XU CN210734317U (zh) 2019-10-12 2019-10-12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05701.XU CN210734317U (zh) 2019-10-12 2019-10-12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34317U true CN210734317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90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05701.XU Active CN210734317U (zh) 2019-10-12 2019-10-12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343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552989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锁止装置及车辆
CN210734317U (zh) 锁钩装置、箱体和车辆
EP3805130A1 (en) Cargo container
JP2001088563A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ボックス搭載構造
CN205645952U (zh) 手提解锁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电池箱组件
CN212047064U (zh) 可后卸货物转运箱体
CN220222047U (zh) 一种集装箱锁销自动拆装夹具解锁组件
CN214445784U (zh) 一种锁具解锁夹具
CN219970697U (zh) 一种集装箱锁销自动拆装夹具解锁机构
CN216184276U (zh) 一种轻型平板拖车
CN218879384U (zh) 一种叉车夹臂
CN215245151U (zh) 一种新型挂车车厢侧卸锁紧装置
CN115649066B (zh) 储物箱组件及车辆
CN217172950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旋转吊环
CN116674886A (zh) 一种集装箱锁销自动拆装夹具解锁组件
CN218663437U (zh) 一种锁头结构及集装箱
CN214935346U (zh) 吊具和吊装设备
CN217730594U (zh) 一种商用车锁止快换机构
CN217022166U (zh) 锁止结构及箱体的固定机构
CN215249095U (zh) 一种换电式纯电动卡车电池箱吊具总成
CN214524116U (zh) 一种便于半挂车牵引板移动的运输装置
CN218144374U (zh) 物品夹持台车
CN219652514U (zh) 内涨式车轮吊具
CN216916109U (zh) 车门支撑及固定装置
CN213294456U (zh) 一种安全销连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