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32202U -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32202U
CN210732202U CN201921101631.7U CN201921101631U CN210732202U CN 210732202 U CN210732202 U CN 210732202U CN 201921101631 U CN201921101631 U CN 201921101631U CN 210732202 U CN210732202 U CN 2107322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force
connecting hole
rod
sh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016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鹰
王钱龙
黄子毅
徐安召
杨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nan Oubos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016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322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322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322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cissors And Nippers (AREA)

Abstract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剪棒钳,包括:两组对称且相互转动连接的作用力力臂、连杆、剪棒力臂。所述作用力力臂包括:相互连接且呈95‑175°角的长作用力机构和短作用力机构。所述两组作用力力臂的短作用力机构转动连接,并通过连杆带动剪棒力臂运动。所述剪棒力臂包括:力臂机构。所述力臂机构一端设有剪棒盘,另一端设有连接孔。所述2个剪棒盘的盘面中央相互转动连接,并设有至少2个内径依次增大的剪棒孔。本实用新型通过以较小的力量即可剪短较硬的棒材。且使得装置整体体积较小,易于携带和储放,同时剪出的棒材剪口平滑,且可以根据需要剪多种标准规格的棒材。

Description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棒材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背景技术
剪棒装置是一种用于剪断棒材的装置,常见于医用、建筑、机械加工领域。现有的剪棒装置通常是固定点加压式结构,既类似铡刀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剪棒钳剪硬质材料时非常费力,有时甚至需要借助其他助力工具才能实现剪棒,且剪口不平滑。2.现有剪棒装置通常为铡刀式结构,装置较大,不易携带和储放。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持式剪棒钳,包括:两组对称且相互转动连接的作用力臂、连杆、剪棒力臂。
进一步的,所述作用力臂包括:相互连接且呈95-175°角的长作用力机构和短作用力机构。所述长作用力机构和短作用力机构连接处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短作用力机构远离第一连接孔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两组作用力臂的第二连接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杆包括:相互连接且呈95-175°角的长连杆机构和短连杆机构。靠近所述长连杆机构和短连杆机构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长连杆机构远离第三连接孔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短连杆机构远离第三连接孔的一端设有第五连接孔。所述两组连杆的第五连接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孔与第一连接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剪棒力臂包括:力臂机构。所述力臂机构一端设有剪棒盘,另一端设有第六连接孔。所述剪棒盘的盘面中央设有第七连接孔,并沿第七连接孔周围设有至少2个内径依次增大的剪棒孔。所述两组剪棒力臂的第七连接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且两组剪棒力臂的剪棒孔设有大于0.5mm的错位。所述第六连接孔与第三连接孔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长作用力机构远离短作用力机构的一端一体式设计或可拆卸固定连接有作用力臂延长杆。
进一步的,所述作用力臂延长杆远离长作用力机构的一端套设或可拆卸固定连接有防滑握把。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轴钉和轴座。所述轴钉包括:圆柱形的穿过连接孔的轴芯和固定在轴芯背对轴座一端的轴帽。所述轴帽的帽面宽于连接孔的孔径。所述轴座包括:与轴钉连接的螺纹柱,以及固定在螺纹柱背对轴钉一端的底座。所述底座的座面宽于连接孔的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柱的外直径小于轴芯的外直径。所述轴芯面对螺纹柱的一端设有与螺纹柱相匹配的柱形插槽。
进一步的,所述轴芯开设的柱形插槽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螺纹柱外侧壁上开设有与柱形插槽所设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转轴还包括:限位压紧螺钉。所述限位压紧螺钉包括:钉体和钉帽。所述轴钉上开设有与限位压紧螺钉相匹配的螺纹孔,且轴帽和轴芯中心处开设有使得钉体穿过的通槽。
进一步的,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包括:压紧弹片。所述压紧弹片安装在连接孔与轴帽之间。
可选的,所述压紧弹片包括为圆环型的片状机构。所述压紧弹片沿圆环片面开设有2个以上弹片槽。所述每个弹片槽内均设有至少1个向外弹出的弹片。
可选的,所述压紧弹片包括为圆环型的片面向内或向外侧倾斜的片状机构。所述片状机构上在内环或外环边交错开设有U型槽。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中的一个:
1.本实用新型通过加设的力臂机构可以很好的实现以较小的力量即可剪短较硬的棒材。且使得装置整体体积较小,易于携带和储放。
2.本实用新型采用错位剪棒原理,剪出的棒材剪口平滑,且可以根据需要剪多种标准规格的棒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手持式剪棒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作用力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剪棒力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压紧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压紧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实施例1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如图1所示,包括:两组对称且相互转动连接的作用力臂1、连杆2、剪棒力臂3。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作用力臂1包括:相互连接且呈160°角的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连接处设有第一连接孔103。所述短作用力机构102远离第一连接孔103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104。所述两组作用力臂1的第二连接孔104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连杆2包括:相互连接且呈150°角的长连杆机构 201和短连杆机构202。靠近所述长连杆机构201和短连杆机构202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三连接孔204。所述长连杆机构201远离第三连接孔204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孔203。所述短连杆机构202远离第三连接孔204的一端设有第五连接孔 205。所述两组连杆2的第五连接孔205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孔 203与第一连接孔103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剪棒力臂3包括:力臂机构301。所述力臂机构 301一端设有剪棒盘302,另一端设有第六连接孔305。所述剪棒盘302的盘面中央设有第七连接孔304,并沿第七连接孔304周围设有2个或3个或4个或6 个或其他满足要求数量的内径依次增大的剪棒孔303。所述两组剪棒力臂3的第七连接孔304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且两组剪棒力臂3的剪棒孔303设有2mm 的错位。所述第六连接孔305与第三连接孔204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
该装置的使用过程为:首先,用户双手分别握住1个长作用力机构101背对短作用力机构102的一端。然后,用户双手进行张开运动。此时,长作用力机构101在手的作用力下沿第二连接孔104做反向圆弧运动,并带动长连杆机构201背对短连杆机构202的一端做反向的圆弧运动,在第五连接孔205的限制下,连杆2围绕第五连接孔205进行反向圆弧运动,进而带动力臂机构301 围绕第七连接孔304进行反向圆弧运动,从而带动2个剪棒盘302进行相互反向的转动,使得原本错位的剪棒孔303相互重合。之后,用户将待剪的棒材自对应的剪棒孔303中穿过去。最后,用户双手分别握住1个长作用力机构101 背对短作用力机构102的一端,并用力进行闭合运动。此时,长作用力机构101 在手的作用力下依次带动连杆2、带动力臂机构301进行闭合运动,进而带动2 个剪棒盘302进行相互反向的转动,穿过剪棒孔303的棒材在两个剪棒孔303 的相互剪切力作用下被剪断。由于采用错位剪断而不是挤压剪断,因此剪口平滑,一般不会出现扁平状剪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例,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 之间的角度为175°,所述长连杆机构201和短连杆机构202之间的角度为 175°,所述两组剪棒力臂3的剪棒孔303设有3mm的错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例,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 之间的角度为95°,所述长连杆机构201和短连杆机构202之间的角度为95°,所述两组剪棒力臂3的剪棒孔303设有0.5mm的错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例,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 之间的角度为110°,所述长连杆机构201和短连杆机构202之间的角度为 150°,所述两组剪棒力臂3的剪棒孔303设有1mm的错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1个实施例,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 之间的角度为160°,所述长连杆机构201和短连杆机构202之间的角度为 120°,所述两组剪棒力臂3的剪棒孔303设有2mm的错位。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如图1所示,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远离短作用力机构102的一端一体式设计或可拆卸固定连接有作用力臂延长杆6。所述作用力臂延长杆6远离长作用力机构101的一端套设或可拆卸固定连接有防滑握把7。加装的作用力臂延长杆6可以进一步增加作用力臂1的长度,进而降低用户剪棒时的出力。加装的防滑握把7可以在用户剪棒时起到防滑作用。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如图5所示,所述转轴4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轴钉401和轴座402。所述轴钉401包括:圆柱形的穿过连接孔的轴芯 4011和固定在轴芯4011背对轴座402一端的轴帽4012。所述轴帽4012的帽面宽于连接孔的孔径。所述轴座402包括:与轴钉401连接的螺纹柱4021,以及固定在螺纹柱4021背对轴钉401一端的底座4022。所述底座4022的座面宽于连接孔的孔径。所述螺纹柱4021的外直径小于轴芯4011的外直径。所述轴芯 4011面对螺纹柱4021的一端设有与螺纹柱4021相匹配的柱形插槽。
此时,当需要安装转轴4时,先从连接孔的一侧安插入轴钉401,使轴芯 4011穿过连接孔。然后自另一端,螺纹柱4021朝向连接孔方向的安插入轴座 402。最后同时按压轴钉401和轴座402,使螺纹柱4021插入轴芯4011的柱形插槽内固定,完成转轴4的安装。轴帽4012和底座4022的设计可防止转轴4 自连接孔内脱落。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3所述手持式剪棒钳,所述轴芯4011开设的柱形插槽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螺纹柱4021外侧壁上开设有与柱形插槽所设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
此时,通过转动轴钉401或轴座402使两者螺接固定。螺接的方式更加稳固,有效避免轴钉401和轴座402在使用过程中受力分离。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3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如图5所示,所述转轴4还包括:限位压紧螺钉403。所述限位压紧螺钉403包括:钉体4031和钉帽4032。所述轴钉 401上开设有与限位压紧螺钉403相匹配的螺纹孔,且轴帽4012和轴芯4011中心处开设有使得钉体4031穿过的螺纹通槽。
此时,在连接孔内分别插入轴钉401、轴座402后,自钉帽4032的一端,在钉体4031和钉帽4032内螺接限位压紧螺钉403。限位压紧螺钉403的钉体 4031长度应满足当限位压紧螺钉403完全旋入螺纹通槽内时,钉体4031的底端与螺纹柱4021顶端相接触,且使轴钉401、轴座402之间有0.1-1mm的距离。该限位压紧螺钉403的作用在于防止轴钉401、轴座402安装过紧。当轴钉401、轴座402安装过紧时,一方面连接孔转动比较费力,另一方面会产生向外的内应力从而使轴钉401、轴座402相互松动甚至脱离。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4所述手持式剪棒钳,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包括:压紧弹片8。所述压紧弹片8安装在连接孔与轴帽4012之间。
如图6所示,所述压紧弹片8包括为圆环型的片状机构。所述压紧弹片8 沿圆环片面开设有2个或4个或6个或其他满足要求的数量的弹片槽801。所述每个弹片槽801内均设有至少1个向外弹出的弹片802。此时,安装轴钉401、轴座402时,轴帽4012底部会下压弹片802,此时用户停止安装轴钉401、轴座402,避免轴钉401、轴座402安装过紧。此时,一方面在弹片802的作用下,轴帽4012会下压连接孔,避免2个连接孔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当连接孔转动产生向外的内应力时,压紧弹片8可以通过弹片802吸收该内应力,避免在内应力作用下轴钉401、轴座402发生松动或脱离。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4所述手持式剪棒钳,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包括:压紧弹片8。所述压紧弹片8安装在连接孔与轴帽4012之间。
如图7所示,所述压紧弹片8包括为圆环型的片面向内或向外侧倾斜的片状机构。所述片状机构上在内环或外环边交错开设有U型槽803。此时,安装轴钉401、轴座402时,轴帽4012底部会下压片状机构,片状机构在应力作用下在U型槽803处出现趋向扁平化的运动,并产生相应反向的回弹力。此时用户停止安装轴钉401、轴座402,避免轴钉401、轴座402安装过紧。此时,一方面在回弹力的作用下,片状机构会下压连接孔,避免2个连接孔相互分离。另一方面当连接孔转动产生向外的内应力时,片状机构会吸收该内应力,避免在内应力作用下轴钉401、轴座402发生松动或脱离。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中的一个:
1.本实用新型通过加设的力臂机构可以很好的实现以较小的力量即可剪短较硬的棒材。且使得装置整体体积较小,易于携带和储放。
2.本实用新型采用错位剪棒原理,剪出的棒材剪口平滑,且可以根据需要剪多种标准规格的棒材。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9)

1.一种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对称且相互转动连接的作用力臂(1)、连杆(2)、剪棒力臂(3);
所述作用力臂(1)包括:相互连接且呈95-175°角的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和短作用力机构(102)连接处设有第一连接孔(103);所述短作用力机构(102)远离第一连接孔(103)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104);所述两组作用力臂(1)的第二连接孔(104)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
所述连杆(2)包括:相互连接且呈95-175°角的长连杆机构(201)和短连杆机构(202);靠近所述长连杆机构(201)和短连杆机构(202)连接位置处设有第三连接孔(204);所述长连杆机构(201)远离第三连接孔(204)的一端设有第四连接孔(203);所述短连杆机构(202)远离第三连接孔(204)的一端设有第五连接孔(205);所述两组连杆(2)的第五连接孔(205)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孔(203)与第一连接孔(103)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
所述剪棒力臂(3)包括:力臂机构(301);所述力臂机构(301)一端设有剪棒盘(302),另一端设有第六连接孔(305);所述剪棒盘(302)的盘面中央设有第七连接孔(304),并沿第七连接孔(304)周围设有至少2个内径依次增大的剪棒孔(303);所述两组剪棒力臂(3)的第七连接孔(304)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且两组剪棒力臂(3)的剪棒孔(303)设有大于0.5mm的错位;所述第六连接孔(305)与第三连接孔(204)通过转轴(4)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作用力机构(101)远离短作用力机构(102)的一端一体式设计或可拆卸固定连接有作用力臂延长杆(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力臂延长杆(6)远离长作用力机构(101)的一端套设或可拆卸固定连接有防滑握把(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4)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轴钉(401)和轴座(402);所述轴钉(401)包括:圆柱形的穿过连接孔的轴芯(4011)和固定在轴芯(4011)背对轴座(402)一端的轴帽(4012);所述轴帽(4012)的帽面宽于连接孔的孔径;所述轴座(402)包括:与轴钉(401)连接的螺纹柱(4021),以及固定在螺纹柱(4021)背对轴钉(401)一端的底座(4022);所述底座(4022)的座面宽于连接孔的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柱(4021)的外直径小于轴芯(4011)的外直径;所述轴芯(4011)面对螺纹柱(4021)的一端设有与螺纹柱(4021)相匹配的螺纹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4)还包括:限位压紧螺钉(403);所述限位压紧螺钉(403)包括:钉体(4031)和钉帽(4032);所述轴钉(401)上开设有与限位压紧螺钉(403)相匹配的螺纹孔,且轴帽(4012)和轴芯(4011)中心处开设有使得钉体(4031)穿过的槽。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包括:压紧弹片(8);所述压紧弹片(8)安装在连接孔与轴帽(401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弹片(8)包括为圆环型的片面机构;所述压紧弹片(8)沿圆环片面开设有2个以上弹片槽(801);所述每个弹片槽(801)内均设有至少1个向外弹出的弹片(80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手持式剪棒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紧弹片(8)包括为圆环型的片面向内或向外侧倾斜的片状机构;所述片状机构上在内环或外环边交错开设有U型槽(803)。
CN201921101631.7U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Active CN2107322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1631.7U CN210732202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1631.7U CN210732202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32202U true CN210732202U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86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01631.7U Active CN210732202U (zh) 2019-07-15 2019-07-15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322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17017B2 (en) Hand tool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20230100771A1 (en) Hand tool device
CN109048757A (zh) 一种新型自动扶正螺丝刀
CN209158219U (zh) 一种新型自动扶正螺丝刀
CN210732202U (zh) 一种手持式剪棒钳
CN208772553U (zh) 一种硬质合金双头铣刀
CN112589736A (zh) 多功能便携工具
WO2015109941A1 (zh) 夹持装置及具有该夹持装置的电动工具
KR20160025566A (ko) 가역성 로킹-와이어 플라이어
CN106180885B (zh) 便携式切割机
CN210025087U (zh) 自动螺丝刀
CN208410059U (zh) 一种化学实验室用的橡胶塞打孔器
CN210550785U (zh) 一种t型扳手
CN213970890U (zh) 适用于狭窄空间内的多用扳手
CN209665442U (zh) 一种可拆式剪刀
CN217255921U (zh) 一种扳手组件
CN213616396U (zh) 一种带有稳定杆的螺丝刀
CN210909766U (zh) 双头内六角螺丝刀
CN216030472U (zh) 一种螺丝起子的起子头固定构造
CN217513007U (zh) 一种手持式螺纹孔攻丝装置
CN209453446U (zh) 可调式之扳手改进结构
CN217434082U (zh) 一种应用于钳子的自复位枢接结构以及自复位钳子
CN212387701U (zh) 一种护理用简易安瓿开瓶器
CN211220131U (zh) 一种新型省力角磨机钥匙
CN220047000U (zh) 一种握紧力度可调的压簧握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