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05745U - 镜筒模具 - Google Patents

镜筒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05745U
CN210705745U CN201921038195.3U CN201921038195U CN210705745U CN 210705745 U CN210705745 U CN 210705745U CN 201921038195 U CN201921038195 U CN 201921038195U CN 210705745 U CN210705745 U CN 2107057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male
plate
slider
fem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3819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刚强
邹海荣
杨文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c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3819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7057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057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057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镜筒模具,包括母模组,与母模组配合的公模组,及与公模组配合的推出机构。母模套板与公模套板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一分型面,公模套板与公模固定板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二分型面;母模型腔、公模型腔及滑块组共同形成产品型腔;分流道在第一分型面的投影与锁紧块组及滑块组在第一分型面的投影存在重叠。技术效果:在第一分型面开模时,产品留在公模套板一侧,避免了产品在开模时粘连母模套板,在第二分型面开模时,滑块组相对于锁紧块组运动,从而完成开模过程。在滑块组开模离型的方向可以设置分流道,不受滑块组开模离型方向的影响。

Description

镜筒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镜头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镜筒模具。
背景技术
光学镜头包括镜筒以及安装于镜筒内的镜片组,镜片组包括多片镜片。光线从镜筒的物侧端面进入,透过镜片组后,经由镜筒的像侧端面入射到感光芯片,从而实现成像。通常,镜筒采用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制备。
如图1至图3所示,传统的镜筒模具1中,母模套板上设有主流道,母模套板的面对公模套板的一侧设有分流道2,通过分流道2将浇注液导入母模套板和公模套板合模后形成的产品型腔内。镜筒模具1包括第一分型面P1和第二分型面P2。第一分型面P1为母模套板和公模套板分离,第二分型面P2为公模套板和公模固定板分离,将产品9(即镜筒)顶出。在公模套板设有相互配合的两个滑块,定义为A滑块3和B滑块5,在母模套板设有分别与A滑块3配合的A锁紧块4和与B滑块5配合的B锁紧块6。在以母模套板与公模套板的贴合面为第一分型面P1进行开模动作时,公模套板及其他设置于公模套板的零件同时向下移动,此时,A锁紧块4与A滑块3沿母模套板和公模套板的层叠方向分离,B锁紧块6与B滑块5沿母模套板和公模套板的层叠方向分离,同时,A滑块3和B滑块5分别沿垂直于上述层叠方向的方向与产品9分离。
在实现传统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在开模过程中,沿滑块开模方向无法设置流道,使得整体模具结构较为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在开模过程中,沿滑块开模方向无法设置流道,使得整体模具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提供一种镜筒模具。
一种镜筒模具,包括母模组,与所述母模组配合的公模组,及与所述公模组配合的推出机构。
所述母模组包括:母模套板,具有母模型腔及贯穿所述母模套板的主流道,所述母模套板靠近所述公模组的一侧设有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分流道。
所述公模组包括:公模套板,用以与所述母模套板抵接,具有公模型腔,所述公模套板内嵌有锁紧块组及辅助形成所述公模型腔的滑块组,所述滑块组与所述锁紧块组滑动配合,所述公模套板与所述母模套板合模后,所述公模型腔和所述母模型腔配合形成与所述分流道连通的产品型腔;公模固定板,层叠设于所述公模套板远离所述母模组的一侧,所述锁紧块组锁紧于所述公模固定板。
其中,所述母模套板与所述公模套板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一分型面,所述分流道在所述第一分型面的投影与所述锁紧块组及所述滑块组在所述第一分型面的投影存在重叠;所述公模套板与所述公模固定板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二分型面;所述推出机构用以将所述公模套板与所述公模固定板分离或复位。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镜筒模具,母模套板与公模套板的贴合面形成第一分型面,公模套板与公模固定板的贴合面形成第二分型面,在第一分型面开模时,锁紧块组和滑块组位于公模套板一侧,不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产品留在公模套板一侧,避免了产品在开模时粘连母模套板而导致变形,在第二分型面开模时,滑块组相对于锁紧块组运动,从而完成开模过程。分流道在第一分型面的投影与锁紧块组及滑块组在第一分型面的投影存在重叠,即分流道可以经过锁紧块组与滑块组的配合处,在滑块组开模离型的方向可以设置分流道,不受滑块组开模离型方向的影响,故模具中无需设计复杂的分流道流动路径。综上,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镜筒模具结构组成上更加简单,无需复杂的中间零件,排位更加紧凑,缩小了外形尺寸,能够节约成型原材料,提高生产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块组包括沿所述公模套板的厚度方向设置的主锁紧块及次锁紧块,所述滑块组包括与所述主锁紧块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及与所述次锁紧块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可抵接配合,以共同围合形成至少部分的所述公模型腔,所述分流道依次经过所述主锁紧块和所述第一滑块。
上述技术方案可使第一分型面开模时,滑块组与锁紧块组不动,产品留在公模套板一侧,分流道不受第一滑块离型方向限制,以达到排位更加紧凑,缩小了外形尺寸,节约成型原材料的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锁紧块具有多个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相同的数量,每个所述第一滑块均具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滑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同的数量,每个所述第二滑块均具有第三滑动部,所述次锁紧块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相同的数量,每个所述次锁紧块均具有与所述第三滑动部配合的第四滑动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主锁紧块具有多个第一滑动部,相对应地,第一滑块具有多个与第一滑动部相配合的第二滑动部,同时,次锁紧块具有多个第四滑动部,相对应地,第二滑块具有与第四滑动部相配合的第三滑动部,从而形成多个产品型腔,实现多个产品的同步生产,提高了生产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分别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或者相互配合的T型斜槽和T型斜轨;所述第三滑动部和所述第四滑动部分别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或者相互配合的T型斜槽和T型斜轨。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第三滑动部和第四滑动部也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T型斜轨和T型斜槽的配合对主锁紧块和第一滑块、次锁紧块和第二滑块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且对以上配合离型方向起到了导向作用,保证了以上配合离型的动作一致性,实现更加顺畅的开模和合模过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流道于靠近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的配合处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子流道,相对应地,所述母模型腔和所述公模型腔均设有多个以形成多个所述产品型腔,每个所述子流道分别对应连通不同位置的所述产品型腔。
上述技术方案中同一分流道可以分为多个子流道,多个子流道分别对应多个位置的产品型腔,增加了产品型腔的数量,实现了多个产品的同步生产,提高了生产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公模套板内还设有挡块,位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之间,部分地隔开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
上述技术方案中挡块能够在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合模时起到定位的作用,当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分别移动至抵接挡块的位置时,则停止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移动,保证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的位置准确性,以得到质量较好的产品型腔及产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公模套板设有供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分别沿垂直于所述公模套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的导轨。
上述技术方案中导轨能够对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分别沿垂直于公模套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时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在合模和开模的过程中移动更加顺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公模套板包括依次层叠且锁紧的公模板和公模垫板,所述锁紧块组依次贯穿所述公模板、所述公模垫板并锁紧于所述公模固定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公模垫板可以提高公模板的强度,以增加公模板的使用寿命,锁紧块组锁紧于公模固定板,使得在第二分型面开模时,保证锁紧块组的位置不发生偏移,进而使滑块组进行准确性较高的离型动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母模组包括层叠设于所述母模套板的母模固定板,设于所述母模固定板的定位环,以及贯穿所述母模套板及部分嵌入所述母模固定板并与所述定位环共轴的灌嘴,所述灌嘴具有中空的结构,该中空的结构形成所述主流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环能够保证注塑机的喷嘴准确地将浇注液经由灌嘴送入主流道,以节约浇注液由于位置配合不准确而产生的废液,将定位环和灌嘴设置为共轴的,以提高浇注的一致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母模型腔由嵌于所述母模套板的母模衬套及设于所述母模衬套内的母模入子形成,所述公模型腔由嵌于所述公模套板的公模衬套、设于所述公模衬套内的公模入子及所述滑块组形成;其中,所述公模衬套锁紧于所述公模套板,所述公模入子锁紧于所述公模固定板;沿所述母模套板和所述公模套板的层叠方向,所述母模衬套的中心线与所述公模衬套的中心线大致对齐,所述母模入子的中心线与所述公模入子的中心线大致对齐。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了组成产品型腔的多个零件,公模衬套锁紧于公模套板以使开模时产品部分地支撑于公模衬套,减少掉落的可能性,公模入子锁紧于公模固定板以方便产品与产品型腔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出机构包括顶针板组,所述顶针板组设有复位杆及套设于所述复位杆的弹性件,所述复位杆穿过所述公模固定板,所述弹性件部分地位于所述公模固定板内,并限位于所述公模固定板内与所述顶针板组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复位杆对公模套板及相关零件的移动方向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弹性件保证了公模套板及相对零件能够顺利地复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针板组设有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依次贯穿所述公模固定板、所述公模套板,所述第一顶杆的中心线与所述主流道的中心线大致对齐。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顶杆用于顶出主流道浇注后形成的浇注体,使得该浇注体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被夹取工具夹取,便于夹取操作,提高夹取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顶针板组还设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依次贯穿所述公模固定板、所述公模套板,置于所述分流道靠近所述产品型腔的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顶杆用于顶出分流道浇注后形成的浇注体,使得该浇注体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被夹取工具夹取,便于夹取操作,提高夹取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出机构包括固定座,以及设于所述公模固定板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的模脚,所述顶针板组可于所述公模固定板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移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座、模脚与公模固定板形成可容纳顶针板组的空间,且预留了顶针板组的移动空间,保证推出机构的推出及复位动作能够顺利完成,不受空间结构的阻碍。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技术的镜筒模具在合模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传统技术的镜筒模具在第一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传统技术的镜筒模具在第二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镜筒模具在合模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镜筒模具滑块组及锁紧块组的配合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镜筒模具的产品型腔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镜筒模具在第一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镜筒模具在第二次开模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9为图4所示镜筒模具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镜筒模具的外形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镜筒模具去除母模套板及母模固定板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镜筒模具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1所示镜筒模具的公模板示意图;
图14为图11所示主流道及分流道的示意图。
其中:
1、镜筒模具 2、分流道 3、A滑块
4、A锁紧块 5、B滑块 6、B锁紧块
7、导滑块 8、镶块 9、产品
P1、第一分型面 P2、第二分型面
10、镜筒模具 100、母模组 110、母模套板
120、主流道 130、分流道 132、子流道
140、母模衬套 150、母模入子 170、母模固定板
180、定位环 190、灌嘴 200、公模组
210、公模套板 212、公模板 214、公模垫板
216、导轨 218、挡块 220、公模衬套
230、公模入子 240、锁紧块组 250、主锁紧块
252、第一滑动部 254、次锁紧块 256、第四滑动部
260、滑块组 270、第一滑块 272、第二滑动部
274、第二滑块 276、第三滑动部 280、公模固定板
290、产品型腔 300、推出机构 310、顶针板组
312、上顶针板 314、下顶针板 320、复位杆
330、弹性件 340、第一顶杆 350、第二顶杆
360、固定座 370、模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考图1至图3及其放置姿态,传统的镜筒模1中,母模套板上设有主流道,母模套板的面对公模套板的一侧设有分流道2,通过分流道2将浇注液导入母模套板和公模套板合模后形成的产品型腔内。在公模套板设有相互配合的两个滑块,定义为A滑块3和B滑块5,在母模套板设有分别与A滑块3配合的A锁紧块4和与B滑块5配合的B锁紧块6。在以母模套板与公模套板的贴合面为第一分型面P1进行开模动作时,公模套板及其他设置于公模套板的零件同时向下移动,此时,A锁紧块4与A滑块3分离,B锁紧块6与B滑块5分离,同时,A滑块3和B滑块4分别与产品9(即镜筒)分离。如此设置,A滑块3和B滑块4没有使产品9留在公模套板一侧的助力,产品容易粘连母模套板发生变形,影响产品的成型品质。此外,设定A滑块3和A锁紧块4更靠近主流道,在合模时,A滑块3和A锁紧块4在横向和竖向上配合;在开模时,A滑块3需要和A锁紧块4分离,A滑块3和产品9分离。由于A滑块3和A锁紧块4的配合关系,A滑块3和A锁紧块4的配合面分割了第一分型面P1,A锁紧块4阻挡了分流道2的导入路径,因此,在A滑块3开模离型方向不能设置分流道2,分流道2需要经过其他导滑块7、镶块8等部件绕过A锁紧块4才能延伸至产品型腔。如此设置,设置分流道2需要复杂的配合零件,影响模具的排位分布。
为此,请参考图4至图6、图10至图1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镜筒模具10,包括母模组100,与母模组100配合的公模组200,及与公模组200配合的推出机构300。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提供的镜筒模具10适用于注塑、铸造等方式成型镜筒。以下提到的“竖向”、“横向”以图4所示的放置姿态为参照,进行说明,并不影响各零件之间的配合分布关系。为了表示方便,本文附图中将浇注前的主流道120及分流道130,及其浇注后形成的浇注体均标为相同的编号,不予区分,但应理解为浇注前为虚体,浇注后为实体。图4至图6为参照图11和图12的阶梯剖(图中未示出),即沿分流道130所在的中心线及产品型腔290所在的中心线进行的阶梯剖。此外,本文所提到的锁紧方式主要采用螺栓、螺钉等螺纹锁紧方式。
母模组100包括:母模套板110,具有母模型腔及贯穿母模套板110的主流道120,母模套板110靠近公模组200的一侧设有与主流道120连通的分流道130。
请继续参考图14,具体地,主流道120设置于母模套板110居中的位置,方便其他零件的布局,主流道120沿竖向设置。分流道130衔接于主流道120,沿横向设置,分流道130可以设置有多个,实现多穴排位。
公模组200包括:公模套板210,用以与母模套板110抵接,具有公模型腔,公模套板210内嵌有锁紧块组240及辅助形成公模型腔的滑块组260,滑块组260与锁紧块组240滑动配合,公模套板210与母模套板110合模后,公模型腔和母模型腔配合形成与分流道130连通的产品型腔290;公模固定板280,层叠设于公模套板210远离母模组100的一侧,锁紧块组240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80。
其中,母模套板110与公模套板210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一分型面PL1,分流道130在第一分型面PL1的投影与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在第一分型面PL1的投影存在重叠;公模套板210与公模固定板280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二分型面PL2;推出机构300用以将公模套板210与公模固定板280分离或复位。第一分型面PL1包含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与母模套板110之间的贴合面。分流道130在第一分型面PL1的投影与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在第一分型面PL1的投影存在重叠,可以理解为分流道130可以经过锁紧块组240与滑块组260的配合处,在浇注时,浇注液可以通过分流道130直接流经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进而流入产品型腔290内,锁紧块组240设于公模套板210一侧,对于分流道130的设置并没有阻挡隔断作用,分流道130无需绕过锁紧块组240,无需经过其他辅助镶件(导滑块7、镶块8等)即可延伸至产品型腔290,从而缩短了分流道130的流动路径,节省了浇注液原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也简化了零件组成。也就是在滑块组260的开模离型方向,可以设置分流道130,无需考虑滑块组260与锁紧块组240的滑动配合关系。
镜筒模具10在使用时,需要进行两次开模。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第一分型面PL1处进行第一次开模时,母模套板110与公模套板210分离;如图8所示,在第二分型面PL2处进行第二次开模时,公模套板210与公模固定板280分离,推出机构300将产品及粘连的流道顶出,将流道打断,得到产品。
产品型腔290由位于母模套板110的母模型腔、位于公模套板210的公模型腔围合形成,其中,滑块组260辅助形成公模型腔,故在开模的过程中,滑块组260需要与锁紧块组240滑动配合以使产品分离。因此,如图7所示,在第一分型面PL1进行开模动作时,锁紧块组240位于公模套板210,位置不发生变化,滑块组260也位于公模套板210,位置不发生变化,公模套板210及设置于公模套板210的零件整体向下移动,同时,主流道120及分流道130的浇注体随公模套板210一同向下移动。如此设置,锁紧块组240和滑块组260在第一分型面PL1开模时不发生相对变化,产品停留在公模套板210一侧,不会与母模套板110粘连,减少产品的变形,提高产品质量。
由于锁紧块组240和滑块组260在第一分型面PL1开模时,不发生相对变化,因此,分流道130可以直接设置于母模套板110形成第一分型面PL1的区域上,也就是分流道130可以在横向上经过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在浇注时,浇注液可以直接通过分流道130流经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进而流入产品型腔290,无需避开锁紧块组240,从而在滑块组260开模离型的方向可以设置分流道130,不受滑块组260开模离型方向的影响,故模具中无需设计复杂的分流道130的流动路径(导滑块7、镶块8等),能够节省浇注液原材料,例如,塑胶,进而使得整体结构的排位更加紧凑,降低模具的外形尺寸,降低生产成本。由于模具的外形尺寸更小,则相应地增加了成型机的可选类型。
此外,相邻的层叠零件之间为了开模和合模时的位置更加准确,可以采用导向套、导向杆等进行导向,例如,母模套板110与公模套板210之间设有导向套。镜筒模具10还设有锁紧母模组100和公模组200的锁紧机构,例如带有螺纹的锁紧条等。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镜筒模具10,母模套板110与公模套板210的贴合面形成第一分型面PL1,公模套板210与公模固定板280的贴合面形成第二分型面PL2,在第一分型面PL1开模时,锁紧块组240和滑块组260位于公模套板210一侧,不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产品留在公模套板210一侧,避免了产品在开模时粘连母模套板110而导致变形,在第二分型面PL2开模时,滑块组260相对于锁紧块组240运动,从而完成开模过程。分流道130在第一分型面PL1的投影与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在第一分型面PL1的投影存在重叠,即分流道130可以经过锁紧块组240与滑块组260的配合处,在滑块组260开模离型的方向可以设置分流道130,不受滑块组开模离型方向的影响,故模具中无需设计复杂的分流道130的流动路径。综上,本技术方案所提供的镜筒模具10结构组成上更加简单,无需复杂的中间零件,排位更加紧凑,缩小了外形尺寸,能够节约成型原材料,提高生产效率。
请继续参考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母模型腔由嵌于母模套板110的母模衬套140及设于母模衬套140内的母模入子150形成,公模型腔由嵌于公模套板210的公模衬套220、设于公模衬套220内的公模入子230及滑块组260形成;其中,公模衬套220锁紧于公模套板210,公模入子230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80;沿母模套板110和公模套板210的层叠方向,母模衬套140的中心线与公模衬套220的中心线大致对齐,母模入子150的中心线与公模入子230的中心线大致对齐。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产品型腔290由母模衬套140、母模入子150、公模衬套220、公模入子230及滑块组240形成。母模衬套140、母模入子150、公模衬套220、公模入子230均沿母模套板110和公模套板210的层叠方向设置。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了组成产品型腔290的多个零件,公模衬套220锁紧于公模套板210以使开模时产品部分地支撑于公模衬套220,减少掉落的可能性,公模入子230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90以方便产品与产品型腔290分离。
请继续参考图4和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公模套板210包括依次层叠且锁紧的公模板212和公模垫板214,锁紧块组240均依次贯穿公模板212、公模垫板214并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80。通常,公模板212如果强度不高,则增加一个公模垫板214以提高强度,进而增加公模板212的使用寿命,公模板212与公模垫板214固定在一起。为了保证模具在开模和合模时能够以第一分型面PL1和第二分型面PL2为基准,保证开模和合模的准确性,将锁紧块组240和公模入子230均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80上,以保证上述零件的位置不发生偏移。
进一步地,公模衬套220嵌于公模板212,并锁紧于公模板212。上述技术方案中公模衬套220锁紧于公模板212使开模时产品部分地支撑于公模衬套220,减少掉落的可能性。
请继续参考图4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锁紧块组240包括沿公模套板210的厚度方向设置的主锁紧块250及次锁紧块254,滑块组260包括与主锁紧块250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270及与次锁紧块254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274;第一滑块270与第二滑块274可抵接配合,以共同围合形成至少部分的公模型腔,分流道130依次经过主锁紧块250和第一滑块270。本实施例中,锁紧块组240包括主锁紧块250及次锁紧块254,滑块组260包括与主锁紧块250配合的第一滑块270及与次锁紧块254配合的第二滑块274。第一滑块270、第二滑块274均位于公模板212,主锁紧块250、次锁紧块254贯穿公模板212、公模垫板214,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80。产品型腔290由母模衬套140、母模入子150、第一滑块270、公模衬套220、公模入子230及第二滑块274形成。本实施例中,定义主锁紧块250位于公模套板210的居中位置,与主流道120相对,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围合形成部分的公模型腔,分流道130依次经过主锁紧块250、第一滑块270,进而连通产品型腔290。上述技术方案中简单合理地设置了锁紧块组240及滑块组260的组成配合关系,可使第一分型面PL1开模时,滑块组260与锁紧块组240不动,产品留在公模套板210一侧,分流道130不受第一滑块270离型方向限制,以达到排位更加紧凑,缩小了外形尺寸,节约成型原材料的效果。
具体地,在第一分型面PL1进行开模动作时,主锁紧块250、次锁紧块254均位于公模套板210,位置不发生变化,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也均位于公模套板210,位置不发生变化,公模套板210及设置于公模套板210的零件整体向下移动,同时,主流道120及分流道130的浇注体随公模套板210一同向下移动。如此设置,主锁紧块250和第一滑块270、次锁紧块254和第二滑块274不发生相对变化,产品停留在公模套板210一侧,不会与母模套板110粘连,减少产品的变形,提高产品质量。
由于主锁紧块250和第一滑块270在第一分型面PL1开模时,不发生相对变化,因此,分流道130可以直接设置于母模套板110形成第一分型面PL1的区域上,也就是分流道130可以在横向上经过主锁紧块250及第一滑块270,在浇注时,浇注液可以直接通过分流道130流经主锁紧块250和第一滑块270,进而流入产品型腔290。如此设置,在第一滑块270开模离型的方向可以设置分流道130,不受第一滑块270开模离型方向的影响,故模具中无需设计复杂的分流道130的流动路径(导滑块7、镶块8等),能够节省浇注液原材料。
请继续参考图8、图11和图12,进一步地,主锁紧块250具有多个第一滑动部252,第一滑块270设有与第一滑动部252相同的数量,每个第一滑块270均具有与第一滑动部252配合的第二滑动部272;第二滑块274设有与第一滑块270相同的数量,每个第二滑块274均具有第三滑动部276,次锁紧块254设有与第二滑块274相同的数量,每个次锁紧块254均具有与第三滑动部276配合的第四滑动部256。通过相对应的第一滑动部252和第二滑动部272、第三滑动部276和第四滑动部256,能够形成多个产品型腔290,实现多个产品的同步生产,提高生产率。
具体地,主锁紧块250位于公模套板210的居中位置,主锁紧块250具有多个侧面,多个侧面分别形成多个第一滑动部252,于主锁紧块250的周向分别分布有与第一滑动部252数量相同的第一滑块270,每个第一滑块270具有与第一滑动部252配合的第二滑动部272。每个第二滑块274均对应地配合有次锁紧块254,每个第二滑块274均具有第三滑动部276,每个次锁紧块254具有与第三滑动部276配合的第四滑动部256。在第二分型面PL2处进行开模动作时,主锁紧块250与次锁紧块254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80,不发生变化,动模套板210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向上移动,由于存在相互配合的第一滑动部252和第二滑动部272、第三滑动部276和第四滑动部256,故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同时分别与产品分离,从而实现产品的开模。例如,如图11和图12所示,主锁紧块250具有四个第一滑动部252,每个分流道130形成两个子流道132,共设有四组第一滑块270、第二滑块274及次锁紧块254,共同成型八个产品,排位紧凑,生产率较高。
进一步地,第一滑动部252和第二滑动部272分别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或者相互配合的T型斜槽和T型斜轨;第三滑动部276和第四滑动部256分别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或者相互配合的T型斜槽和T型斜轨。例如,如图8所示,在第二分型面PL2处开模的过程中,主锁紧块250锁紧于公模固定板280,位置不发生变化,第一滑动部252设置为T型斜轨,第二滑动部272设置为T型斜槽,在第一滑块27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滑动部252(T型斜轨)不动,第二滑动部272(T型斜槽)则相对于第一滑动部252(T型斜轨)横向移动,即第二滑动部272同时沿横向和竖向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使第一滑块270与产品分离,完成开模过程。次锁紧块254与第二滑块274亦是如此,在此不再赘述。T型斜轨和T型斜槽的配合对主锁紧块250和第一滑块270、次锁紧块254和第二滑块274起到了限位的作用,且对以上配合离型方向起到了导向作用,保证了以上配合离型的动作一致性,实现更加顺畅的开模和合模过程。
请继续参考图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分流道130于靠近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配合处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子流道132,相对应地,母模型腔和公模型腔均设有多个以形成多个产品型腔290,每个子流道132分别对应连通不同位置的产品型腔290。为了增加产品型腔290的数量,提高生产效率,将同一个分流道130形成多个子流道132,多个子流道132分别对应连通不同的产品型腔290。可以理解的是,同一分流道130对应一组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也就是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可以同时围合组成多个产品型腔290。
例如,如图14所示,分流道130于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配合处形成有方向相反的两个子流道132,母模衬套140、母模入子150、公模衬套220、公模入子230均设有两组,分别对应两个子流道132。为了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当分流道130延伸至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配合处时,可以形成交叉口,分别形成两个方向相反的子流道132。相对应地,将母模衬套140、母模入子150、公模衬套220、公模入子230均设置两组,当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开模时,可以同时形成两个产品。上述技术方案中同一分流道130可以形成两个子流道132,增加了产品型腔290数量。
进一步地,如果分流道130不完全延伸至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配合处,即分流道130延伸至第一滑块270的部分区域,以此处形成分叉口,由分叉口分支出多个子流道132,分别延伸至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配合处的多个产品型腔290,从而实现更多地增加产品型腔290数量的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公模套板210内还设有挡块218,位于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之间,部分地隔开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为了使得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在合模时位置更加准确,在公模套板210内还设有挡块218,挡块218在公模套板210内的位置是固定的,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分别移动至抵接挡块218,即可实现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良好配合,避免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同时移动发生错位的情况,故挡块218用于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合模时定位,保证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位置准确性,以得到质量较好的产品型腔290及产品。具体地,挡块218可以固定于公模板212。
请继续参考图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公模套板210设有供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分别沿垂直于公模套板21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的导轨216。在开模和合模的过程中,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需要分别沿垂直于公模套板21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的移动方向相反,如图4所示,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沿横向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为了使得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移动轨迹更加顺畅和精确,在公模套板210上设有供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移动的导轨216,具体地设置在公模板212上。导轨216能够对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分别沿垂直于公模套板21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时起到导向和限位的作用。
请继续参考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母模组100包括层叠设于母模套板110的母模固定板170,设于母模固定板170的定位环180,以及贯穿母模套板110及部分嵌入母模固定板170并与定位环180共轴的灌嘴190,灌嘴190具有中空的结构,该中空的结构形成主流道120。在浇注时,通过注塑机的喷嘴通过定位环180经由灌嘴190将浇注液送入主流道120内,完成浇注。定位环180能够保证注塑机的喷嘴准确地将浇注液经由灌嘴190送入主流道120,以节约浇注液由于位置配合不准确而产生的废液。为了保证浇注的一致性,通常将定位环180与灌嘴190设置成共轴的。
请继续参考图4和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推出机构300包括顶针板组310,顶针板组310设有复位杆320及套设于复位杆320的弹性件330,复位杆320穿过公模固定板280,弹性件330部分地位于公模固定板280内,并限位于公模固定板280内与顶针板组310之间。在开模时,顶针板组310在成型机的作用下,朝向公模固定板280移动,带动复位杆320顶出公模套板210。在复位时,弹性件330抵接顶针板组310,在弹性件330的弹力作用下,顶针板组310复位。弹性件330通常采用弹簧。顶针板组310一般包括层叠的上顶针板312和下顶针板314,以提高强度。上述技术方案中复位杆320对公模套板210及相关零件的移动方向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弹性件330保证了公模套板210及相对零件能够顺利地复位。
进一步地,顶针板组310设有第一顶杆340,第一顶杆340依次贯穿公模固定板280、公模套板210,第一顶杆340的中心线与主流道120的中心线大致对齐。第一顶杆340设置于主流道120的下方,不影响主流道120内的浇注液在浇注时的路径。具体地,第一顶杆340依次贯穿公模固定板280、主锁紧块250,第一顶杆340可以不超出主锁紧块250靠近主流道120的端部,但主锁紧块250仍然形成有供第一顶杆340贯穿的通孔,浇注液可以通过主流道120及部分主锁紧块250内的空间,从而形成与第一顶杆340相配合的配合部,为了实现较好的顶出和定位效果,在第一顶杆340的端部形成锥形或类锥形。第一顶杆340在开模时,能够顶出和定位主流道120的浇注体,减少主流道120的浇注体的偏移,同时也方便了机械手或其他夹取工具夹取主流道120的浇注体,提高了夹取效率,使得主流道120的浇注体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被夹取。
进一步地,顶针板组310还设有第二顶杆350,第二顶杆350依次贯穿公模固定板280、公模套板210,置于分流道130靠近产品型腔290的位置。第二顶杆350设置于不影响产品型腔290的位置,例如,如果分流道130分为两个方向相反的子流道132,则在两个子流道132的交叉位置的下方设置第二顶杆350。为了实现较好的顶出和定位效果,在第二顶杆350的端部形成锥形或类锥形。第二顶杆350在开模时,能够顶出和定位分流道130的浇注体,减少分流道130的浇注体的偏移,同时也方便了机械手或其他夹取工具夹取分流道130的浇注体,提高了夹取效率,使得分流道130的浇注体能够更快更准确地被夹取。在第一滑块270和第二滑块274之间设有挡块218时,第二顶杆350则贯穿挡块218向上伸出。
请继续参考图10,进一步地,推出机构300包括固定座360,以及设于公模固定板280与固定座360之间的模脚370,顶针板组310可于公模固定板280与固定座360之间移动。成型机具有顶出机构,顶出机构能够通过贯穿固定座360的通孔,推动顶针板组310在公模固定板280与固定座360之间移动,从而使得复位杆320、弹性件330及第一顶杆340、第二顶杆350实现推出及复位动作。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座360、模脚370与公模固定板280形成可容纳顶针板组310的空间,且预留了顶针板组310的移动空间,保证推出机构300的推出及复位动作能够顺利完成,不受空间结构的阻碍。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一种镜筒模具,包括母模组,与所述母模组配合的公模组,及与所述公模组配合的推出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母模组包括:
母模套板,具有母模型腔及贯穿所述母模套板的主流道,所述母模套板靠近所述公模组的一侧设有与所述主流道连通的分流道;
所述公模组包括:
公模套板,用以与所述母模套板抵接,具有公模型腔,所述公模套板内嵌有锁紧块组及辅助形成所述公模型腔的滑块组,所述滑块组与所述锁紧块组滑动配合,所述公模套板与所述母模套板合模后,所述公模型腔和所述母模型腔配合形成与所述分流道连通的产品型腔;
公模固定板,层叠设于所述公模套板远离所述母模组的一侧,所述锁紧块组锁紧于所述公模固定板;
其中,所述母模套板与所述公模套板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一分型面,所述分流道在所述第一分型面的投影与所述锁紧块组及所述滑块组在所述第一分型面的投影存在重叠;所述公模套板与所述公模固定板的贴合面定义为第二分型面;所述推出机构用以将所述公模套板与所述公模固定板分离或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块组包括沿所述公模套板的厚度方向设置的主锁紧块及次锁紧块,所述滑块组包括与所述主锁紧块滑动配合的第一滑块及与所述次锁紧块滑动配合的第二滑块;
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二滑块可抵接配合,以共同围合形成至少部分的所述公模型腔,所述分流道依次经过所述主锁紧块和所述第一滑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锁紧块具有多个第一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相同的数量,每个所述第一滑块均具有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配合的第二滑动部;
所述第二滑块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块相同的数量,每个所述第二滑块均具有第三滑动部,所述次锁紧块设有与所述第二滑块相同的数量,每个所述次锁紧块均具有与所述第三滑动部配合的第四滑动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分别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或者相互配合的T型斜槽和T型斜轨;
所述第三滑动部和所述第四滑动部分别为相互配合的T型斜轨和T型斜槽,或者相互配合的T型斜槽和T型斜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道于靠近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的配合处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子流道,相对应地,所述母模型腔和所述公模型腔均设有多个以形成多个所述产品型腔,每个所述子流道分别对应连通不同位置的所述产品型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套板内设有挡块,位于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之间,部分地隔开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套板设有供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分别沿垂直于所述公模套板的厚度方向的方向移动的导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套板包括依次层叠且锁紧的公模板和公模垫板,所述锁紧块组依次贯穿所述公模板、所述公模垫板并锁紧于所述公模固定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模组包括层叠设于所述母模套板的母模固定板,设于所述母模固定板的定位环,以及贯穿所述母模套板及部分嵌入所述母模固定板并与所述定位环共轴的灌嘴,所述灌嘴具有中空的结构,该中空的结构形成所述主流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模型腔由嵌于所述母模套板的母模衬套及设于所述母模衬套内的母模入子形成,所述公模型腔由嵌于所述公模套板的公模衬套、设于所述公模衬套内的公模入子及所述滑块组形成;
其中,所述公模衬套锁紧于所述公模套板,所述公模入子锁紧于所述公模固定板;沿所述母模套板和所述公模套板的层叠方向,所述母模衬套的中心线与所述公模衬套的中心线大致对齐,所述母模入子的中心线与所述公模入子的中心线大致对齐。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出机构包括顶针板组,所述顶针板组设有复位杆及套设于所述复位杆的弹性件,所述复位杆穿过所述公模固定板,所述弹性件部分地位于所述公模固定板内,并限位于所述公模固定板内与所述顶针板组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组设有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顶杆依次贯穿所述公模固定板、所述公模套板,所述第一顶杆的中心线与所述主流道的中心线大致对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板组还设有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顶杆依次贯穿所述公模固定板、所述公模套板,置于所述分流道靠近所述产品型腔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镜筒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出机构包括固定座,以及设于所述公模固定板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的模脚,所述顶针板组可于所述公模固定板与所述固定座之间移动。
CN201921038195.3U 2019-07-04 2019-07-04 镜筒模具 Active CN2107057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8195.3U CN210705745U (zh) 2019-07-04 2019-07-04 镜筒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8195.3U CN210705745U (zh) 2019-07-04 2019-07-04 镜筒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05745U true CN210705745U (zh) 2020-06-09

Family

ID=70962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8195.3U Active CN210705745U (zh) 2019-07-04 2019-07-04 镜筒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7057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26886B2 (en) Slim injection molding apparatus
CN108943608B (zh) 模具及其开模方法
JP2008119917A (ja) 射出成形用金型
KR100879278B1 (ko) 코어 교체용 사출금형
CN106273257B (zh) 注塑模具
CN110757744A (zh) 一种具有后模整段倒扣脱模结构的注塑模具
CN110815735B (zh) 一种汽车柱上装饰板注塑模具的脱模结构
CN111660507A (zh) 有金属嵌件塑件的注塑模具
CN210705745U (zh) 镜筒模具
CN112172029A (zh) 镜筒模具
CN104960160A (zh) 一种行位进胶注塑模具
CN210047006U (zh) 一种具有行位内倒扣联动出模结构的注塑模具
CN111054889B (zh) 复杂流道覆膜热砂芯成型模具
CN203752402U (zh) 碳纤维复合材料塑料制品的成型模具
CN215039858U (zh) 一种带开关的插座面板注塑模具
CN205467089U (zh) 一种安全带导向环注塑模具
CN220075483U (zh) 一种注塑模具
CN214726116U (zh) 一种光模块拉环精密注塑模具
CN216683196U (zh) 一种脱模组件及注塑模具
CN218519118U (zh) 防止产品侧壁拖伤的注塑模具
TWM501930U (zh) 注塑模具及其抽芯機構
CN210283088U (zh) 一种用于生产电熨斗把手盖的模具
CN212385908U (zh) 有金属嵌件塑件的注塑模具
CN221067044U (zh) 一种拉链头模具及拉链头
CN210817471U (zh) 一种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30096 No.699 Tianxiang North Avenue, Nanchang hi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Jingchao optics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200 East of College Sixth Road and South of Tianxiang Avenue, Nanchang High-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