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88493U - 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88493U CN210688493U CN201921218202.8U CN201921218202U CN210688493U CN 210688493 U CN210688493 U CN 210688493U CN 201921218202 U CN201921218202 U CN 201921218202U CN 210688493 U CN210688493 U CN 2106884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t film
- wet
- water
- humidifying
- su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湿膜支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底部敞开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适于容纳湿膜,所述本体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水经所述加湿孔淋向所述湿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湿膜支架,由于本体的底部敞开,因此可方便地将湿膜与湿膜支架装配;由于本体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因此可实现对湿膜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的浸湿速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湿膜支架的底部通常设有水槽,当湿膜安装在湿膜支架中后,湿膜的底部会浸泡在水槽中,仅靠湿膜的渗透吸水来将底部的水分向顶部扩散以此实现自身的浸湿,这种方式的浸湿速度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湿膜支架,方便了与湿膜的装配,并且可实现对湿膜的喷淋加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湿膜支架的加湿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加湿装置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支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底部敞开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适于容纳湿膜,所述本体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水经所述加湿孔淋向所述湿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支架,由于本体的底部敞开,因此可方便地将湿膜与湿膜支架装配;由于本体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因此可实现对湿膜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的浸湿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湿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加湿孔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的顶壁向下凹入以限定出储水槽,所述加湿孔位于所述储水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在所述本体的顶壁以封盖所述储水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设有多个卡槽,多个所述卡槽沿所述盖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本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配合的卡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水槽的外周壁上设有朝向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顶壁向下凹入以限定出盛水槽,所述盛水槽与所述储水槽连通,所述盛水槽的底壁上设有水管接头;所述盖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封盖部,在所述盖体封盖所述储水槽的条件下、所述封盖部封盖所述盛水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膜支架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加湿孔邻近所述进风侧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为一体成型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包括:上述的湿膜支架;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湿膜支架的下方;湿膜,所述湿膜通过所述本体的底部安装至所述本体内;及用于驱动气流流向所述湿膜的加湿风机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由于湿膜支架的本体的底部敞开,因此可方便地将湿膜与湿膜支架装配;由于本体为一体成型件,因此湿膜支架的安装连接处较少,使得装配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由于本体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因此可实现对湿膜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的浸湿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湿膜包括第一湿膜,所述第一湿膜包括多个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子湿膜,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湿膜相连且互成角度以限定出放置空间,每个所述第一子湿膜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及第二湿膜,至少一个所述放置空间内设有所述第二湿膜,所述第二湿膜包括多个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布且相连的第二子湿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放置空间内均设有所述第二湿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湿膜之间的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5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湿膜互成角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湿膜之间的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5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湿膜的内端相连,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湿膜且远离所述第一湿膜的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二子湿膜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湿装置还包括:水箱;水泵组件,所述水泵组件的进水口与所述接水盘和水箱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水泵组件适于将水输送至所述加湿孔以湿润所述湿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水箱和所述水泵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设在所述湿膜支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换热器部件和风机部件,所述换热器部件和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部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与所述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及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上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加湿风机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经所述湿膜加湿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由于湿膜支架的本体的底部敞开,因此可方便地将湿膜与湿膜支架装配;由于本体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因此可实现对湿膜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的浸湿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湿膜支架、湿膜和水泵组件的分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支架的分解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部分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的部分结构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的主视图;
图7是图6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B-B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10是图9中C-C方向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加湿装置100;机壳200;第一进风口210;第二进风口220;换热器部件300;风机部件400;
湿膜1;第一湿膜10;第一子湿膜11;第二湿膜20;第二子湿膜21;湿膜支架2;本体2a;加湿孔2a1;储水槽2a2;卡扣2a3;第一支撑筋2a4;第二支撑筋2a5;延伸部2a6;水管接头2a7;盛水槽2a8;盖体2b;卡槽2b1;封盖部2b2;加湿风机组件3;水泵组件4;软管41;水泵42;接水盘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支架2、加湿装置100和空调器1000。其中,湿膜支架2通常和湿膜1配合安装,用于将湿膜1固定。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支架2,包括:本体2a。
本体2a具有底部敞开的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用于安装湿膜1,具体而言,湿膜1可以通过该容纳空间的敞开侧安装在容纳空间内。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2,湿膜支架2的本体2a的外轮廓大致呈长方体形状,本体2a包括顶壁和左右侧壁,其中,顶壁水平布置,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左右侧壁竖直布置,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左侧壁位于顶壁的左端,右侧壁位于顶壁的右端,左侧壁的前表面与右侧壁的前表面之间以及左侧壁的后表面与右侧壁的后表面之间分别连接有水平的第一支撑筋2a4,前侧的第一支撑筋2a4与顶壁的前侧面之间以及后侧的第一支撑筋2a4与顶壁的后侧面之间分别连接有竖向的第二支撑筋2a5,由此,本体2a的顶壁、左侧壁、右侧壁、第一支撑筋2a4和第二支撑筋2a5共同限定出了湿膜支架2的底部敞开的容纳空间,同时本体2a的前后两侧敞开以便于气流的流动,本体2a的第一支撑筋2a4和第二支撑筋2a5的设置加强本体2a的结构强度,而且本体2a的底部敞开,从而在安装湿膜1时,可将湿膜1从本体2a的底部敞开侧、从下往上塞进本体2a的容纳空间内,而需要更换湿膜1时,直接将湿膜1向本体a的底部敞开侧从容纳空间抽出即可,整个拆装过程简单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体2a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2a1,水可经过该加湿孔2a1淋向湿膜1。由此,可实现对湿膜1的喷淋加湿。相关技术中的湿膜支架2的底部通常设有水槽,当湿膜1安装在湿膜支架2中后,湿膜1的底部会浸泡在水槽中,从而靠湿膜1的渗透吸水来将底部的水分向顶部扩散以此实现自身的浸湿,这种方式的浸湿速度较慢。当湿膜支架2在空调器1000中使用时,湿膜1的吸水速度赶不上水分蒸发的速度,从而导致空调器1000的加湿量小,而且在渗透吸水的方式下,湿膜1的面积无法全部渗透到,因此材料的利用效率低,不能有效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鉴于上述原因,本实施例在湿膜支架2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2a1,由此,当湿膜1安装在本体2a的容纳空间内,水流可通过加湿孔2a1向下流向湿膜1,从而将湿膜1从顶部向底部浸湿以此实现对湿膜1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1的浸湿速度。
湿膜支架2的本体2a为一体成型件。例如,上述的顶壁、左侧壁、右侧壁、第一支撑筋2a4和第二支撑筋2a5一体成型。由此,可增加湿膜支架2的结构强度,使湿膜支架2不易损坏变形,而且相较于拆分组装式的本体2a而言,本实施例中湿膜支架2的安装连接处更少,使得装配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湿膜支架2,由于本体2a的底部敞开,因此可方便地从本体2a的底部敞开侧将湿膜1与湿膜支架2装配;由于本体2a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2a1,因此可实现对湿膜1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1的浸湿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湿孔2a1为多个,多个加湿孔2a1沿本体2a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由此,有利于快速实现对湿膜1的喷淋加湿。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2,本体2a的顶壁上设有多个加湿孔2a1,本体2a的长度方向即为图中所示的左右方向,多个加湿孔2a1沿左右方向均匀间隔排布在顶壁上,由此,可增大从加湿孔2a1流出的水流的流量,使得湿膜1能吸收更多的水分,而且从不同的加湿孔2a1排出的水可淋向湿膜1顶部不同的区域,有利于快速均匀地将湿膜1浸湿,从而提高加湿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本体2a的顶壁向下凹入以限定出储水槽2a2,加湿孔2a1位于储水槽2a2。储水槽2a2的设置可增大本体2a顶壁的暂时储存的水量,由此能有更多的水流流向湿膜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湿膜支架2还包括盖体2b,盖体2b设在本体2a的顶壁以封盖储水槽2a2,由此,当盖体2b与本体2a的顶壁装配时可对储水槽2a2进行密封,防止储水槽2a2内的水流溢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盖体2b上设有多个卡槽2b1,多个卡槽2b1沿盖体2b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本体2a上设有多个与卡槽2b1一一对应配合的卡扣2a3,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储水槽2a2的外周壁上设有朝向远离本体2a1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2a6,延伸部的顶壁向下凹入以限定出盛水槽2a8,盛水槽与储水槽连通,盛水槽的底壁上设有水管接头2a7,盖体2b的外周壁上设有封盖部2b2,在盖体2b封盖储水槽2a2的条件下、封盖部2b2封盖盛水槽2a8。由此,可便于水管接头2a7通过水管与外部水源(例如下文中的水箱或下文中所述的接水盘5)相连,从而便于水可经过水管接头2a6流向盛水槽2a8,并进一步流向储水槽2a2内以便于水从加湿孔2a1排向湿膜1,同时封盖部2b2封盖了盛水槽2a8,避免了水的溢出。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2,盖体2b大致呈矩形,盖体2b的形状与本体2a的顶壁的形状相吻合,其中,盖体2b的底面向上凹入以限定出限位槽,多个卡槽2b1沿着限位槽侧壁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并且卡槽2b1贯穿限位槽侧壁,多个卡扣2a3沿着本体2a的储水槽2a2侧壁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在储水槽2a2侧壁的外周面上,多个卡扣2a3与多个卡槽2b1一一对应配合,限位槽的外周壁上设有水平延伸的封盖部2b2,储水槽2a2的外周壁的后表面上设有向后水平延伸的延伸部2a6,延伸部2a6的顶壁向下凹入以限定出盛水槽2a8,盛水槽2a8与储水槽2a2连通,盛水槽2a8的底壁上设有水管接头2a7,封盖部2b2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卡扣,延伸部2a6的外周壁上设有第二卡槽,通过卡扣2a3卡接在卡槽2b1内、第二卡扣卡接在第二卡槽内,从而将盖体2b盖设在本体2a的顶壁、封盖部2b2封盖盛水槽2a8上,卡扣2a3卡接在卡槽2b1、第二卡扣卡接在第二卡槽内可以提供可靠的、高质量的紧固定位,而且扣位的装配过程简单,一般只需一个插入的动作,快捷简便,可提高二者的装配效率。此外,卡扣2a3与卡槽2b1卡接后,盖体2b的限位槽侧壁的内周面会与本体2a的储水槽2a2侧壁的外周面抵接,从而不需要额外的密封部件,例如密封垫等,便能使盖体2b与本体2a之间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使得储水槽2a2内的水更多的沿着加湿孔2a1流向湿膜1。
当然,盖体2b与本体2a之间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实现可拆卸相连,例如,盖体2b与本体2a之间还可通过螺钉或者螺栓等部件连接。具体采用哪种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湿膜支架2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加湿孔2a1邻近进风侧设置。
具体而言,例如,参照图2,湿膜支架2的厚度方向即为图中所示的前后方向,湿膜支架2的前侧为进风侧,后侧为出风侧,加湿孔2a1设置在本体2a的顶壁上靠近进风侧的区域。由此,当湿膜1安装在湿膜支架2中时,湿膜1的前侧,即湿膜1的进风侧,能更快地被水润湿,当在空调器1000中使用时,有利于增大空调器1000的加湿量。
可选地,湿膜支架2为塑料件。由此,有利于降低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如图3、图4和图10所示,包括:上述的湿膜支架2、接水盘5、湿膜1和加湿风机组件3。接水盘5设在湿膜支架2的下方,湿膜1通过本体2a的底部安装至本体2a内,由于湿膜支架2的底部敞开,因此湿膜1的下部可以浸入接水盘5内以便于湿膜1的下部可以从接水盘5中吸水,加湿风机组件3用于驱动气流流向湿膜1,当气流穿过湿膜1时带走湿膜1中的一部分水分,从而实现对气流的加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湿装置100,由于本体2a的底部敞开,因此可方便地从本体2a的底部敞开侧将湿膜1与湿膜支架2装配;由于本体2a为一体成型件,因此湿膜支架2的安装连接处较少,使得装配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而且本体2a的结构强度高;由于本体2a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2a1,因此可实现对湿膜1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1的浸湿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和图7所示,湿膜1包括第一湿膜10和第二湿膜20,第一湿膜10包括多个沿本体2a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子湿膜11,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子湿膜11相连且互成角度以限定出放置空间,每个第一子湿膜11沿本体2a的高度方向延伸,至少一个放置空间内设有第二湿膜20,第二湿膜20包括多个沿本体2a的高度方向排布且相连的第二子湿膜21。
具体而言,参照图5,本体2a的长度方向即为图中所示的左右方向,本体2a的高度方向即为图中所示的上下方向,多个第一子湿膜11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布,每个第一子湿膜11沿上下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子湿膜11连接在一起,相应地,第一子湿膜1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以及粘贴等。一定空间内第一子湿膜11的数量决定第一湿膜10沿左右方向排布的密度,第一子湿膜1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定,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子湿膜11互成角度以限定出放置空间,而每两个相邻的第一子湿膜11形成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的是,相邻两个第一子湿膜11形成的角度越小,一定空间内第一子湿膜11的数量越多,第一湿膜10沿左右方向的密度越大。至少一个放置空间内设有第二湿膜20,第二湿膜20包括多个沿上下方向排布且相连的第二子湿膜2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湿膜20与第一湿膜10连接在一起,即一个放置空间内的第二子湿膜21与相邻的两个第一子湿膜11分别连接在一起且任意相连的两个第二子湿膜21连接在一起,相应地,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一体成型以及粘贴等。
由此,通过设置第二湿膜20,当湿膜1用于顶部淋水加湿时,能够减缓湿膜1顶部淋水顺着第一子湿膜11延伸方向流入接水盘5中的速度,增大水流与第一湿膜10和第二湿膜20的接触时间,提高了第一湿膜10和第二湿膜20的吸水量,从而提升了加湿效率,当湿膜1用于接水盘5中从下至上蔓延吸水时,第二子湿膜21的增加,增加了湿膜1的吸水面积,从而使得湿膜1吸水量增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放置空间内均设有第二湿膜20,由此,当湿膜1用于顶部淋水加湿时,能够进一步减缓湿膜1顶部淋水顺着第一子湿膜11延伸方向流入接水盘5的速度,进一步增大水流与第一湿膜10和第二湿膜20的接触时间,进一步提高第一湿膜10和第二湿膜20的吸水量,从而提升了加湿效率,当湿膜1用于接水盘5中从下至上蔓延吸水时,第二子湿膜21的增加,增加了湿膜1的吸水面积,从而使得湿膜1吸水量增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湿膜11之间的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50°。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湿膜11形成的夹角为锐角,且该锐角的取值范围为5°-50°。由此,结构简单,而且有利于提高第一湿膜10中第一子湿膜11的密度,进而提高加湿面积。
可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湿膜11之间的角度的取值为5°、10°、15°、20°、25°、30°、35°、40°、45°或50°。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子湿膜11之间的角度为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湿膜10为一体件。在具体生产中,第一湿膜10通过成形工装夹具折叠后,从而形成为呈折线状延伸的第一湿膜10。可选地,第一湿膜10为针织布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子湿膜21互成角度。意即每个放置空间内的第二湿膜20的任意相邻两个第二子湿膜21形成有夹角,这个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理解的是,夹角的角度越小,一定空间内第二子湿膜21的数量越多,第二湿膜20沿上下方向的密度越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湿膜21之间的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50°。也就是说,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湿膜21形成的夹角为锐角,且该夹角的取值范围为5°-50°。由此,结构简单,而且有利于提高第二湿膜20中第二子湿膜21的密度,进而提高加湿面积。
可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湿膜21之间的角度的取值为5°、10°、15°、20°、25°、30°、35°、40°、45°或50°。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湿膜21之间的角度为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湿膜21的内端相连,在垂直于第一湿膜10且远离第一湿膜10的方向上,每个第二子湿膜2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具体而言,参照图8,第二子湿膜21的内端即为在一个放置空间内、第二子湿膜21朝向该放置空间夹角处的端部,在该放置空间内,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子湿膜21的内端相连,在垂直于第一湿膜10且远离第一湿膜10的方向上,也就是说,在远离该放置空间内夹角的方向上,每个第二子湿膜2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可使得湿膜1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湿膜20为一体件。在具体生产中,第二湿膜20先通过成形工装夹具折叠后形成为呈折线状的第二湿膜20,然后利用成形刀具切割,将材料切割出来,最后将切割后的第二湿膜20安放到放置空间内并通过点胶机进行点胶固定。可选地,第二湿膜20为针织布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湿膜10和/或第二湿膜20上设有多个通孔,从而可减少湿膜1的风阻。
进一步地,通孔直径的取值范围为0.5mm-3mm。可选地,通孔直径为0.5mm、0.8mm、1mm、1.2mm、1.5mm、1.8mm、2.0mm、2.2mm、2.5mm、2.8mm或3mm,由此,使得加湿过程中的加湿和噪音方面达到一个最优的平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湿膜1的顶端、底端以及湿膜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边框,设置的边框可防止湿膜1的结构发生变形。可选地,边框采用硬质棉或者纸质材料制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湿膜1的顶端设有引水件,引水件沿着湿膜1的长度方向延伸,引水件采用透水材料制成,引水件的上表面向下凹入限定出引水槽,由此,从本体2a上加湿孔2a1处淋下的水会先存储在这个引水槽中,然后通过引水件自身材料的渗水作用可使水均匀渗透到湿膜1中。可选地,引水件采用纸质、针织布或者其他可透水的纤维材料制作。
当然,引水件也可采用不透水的材料制成,例如引水件可采用塑料、橡胶或者硅胶等材料制成,此时引水件的引水槽上设有多个间隔排布的引水孔,以便引水槽内的水可流向湿膜1。进一步地,引水孔的直径的取值范围为0.5mm-5mm。可选地,引水孔的直径为0.5mm、1mm、1.5mm、2.0mm、2.5mm、3mm、3.5mm、4mm、4.5mm或5mm。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多个引水孔均匀排布。可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引水孔的轴线的间距取值范围为2mm-15mm。优选地,任意相邻的两个引水孔的轴线的间距为5mm。
在实际研究中,发明人将根据本申请方案制成的湿膜1与传统方案的纯横向湿膜、以及纯纵向湿膜做了加湿测试实验,其中传统的方案中的湿膜仅包括本申请中的第一湿膜且不包括第二湿膜,其中传统方案中的湿膜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为纯横向湿膜(即纯横向湿膜为横向延伸并沿纵向折叠成型的湿膜结构),当纯横向湿膜旋转90度使得湿膜沿上下方向延伸时即可得到纯纵向湿膜(纯纵向湿膜纵向延伸并沿横向折叠成型)。具体的加湿测试中,在水泵流量为1升/min,三个湿膜的长*厚*宽的尺寸均为215*30*160mm的条件下,发明人做了两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一:
表二:
根据上述的测试结果可知,采用本申请方案制成的湿膜1具有更大的加湿量,在实际应用中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加湿装置100还包括水箱和水泵组件4。其中,水箱和水泵组件4中的至少一个设在湿膜支架2上。
具体地,水箱设在湿膜支架2上,水泵组件4设在湿膜支架2上,水泵组件4的进水口与接水盘5和水箱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水泵组件4适于将水输送至加湿孔2a1以湿润湿膜1。
具体而言,参照图1,水泵组件4包括水泵42和软管41,软管41的一端套接上述的水管接头上,软管41的另一端设置在水泵42上且与水泵42的出水口连通,水泵42的进水口可与接水盘5连通、或者与水箱连通、或者与二者均连通,当水泵42的进水口与接水盘5连通而与水箱不连通时,水泵42将接水盘5中的水通过软管41输送至本体2a的储水槽2a2中,进而使水流通过加湿孔2a1向下流向湿膜1以将湿膜1湿润,一部分水流被湿膜1吸收,另一部分水流顺着湿膜1流入接水盘5中,水泵42重复上述过程将接水盘5中的水输送至湿膜1的顶部;当水泵42的进水口与水箱连通而与接水盘5不连通时,水泵42将水箱中的水通过软管41输送至本体2a的储水槽2a2中,进而使水流通过加湿孔2a1向下流向湿膜1以将湿膜1湿润,一部分水流被湿膜1吸收,另一部分水流顺着湿膜1流入接水盘5中,水流在接水盘5中浸泡湿膜1,增大湿膜1的吸水率;当水泵42的进水口同时与接水盘5和水箱连通时,水泵42将水箱中的水通过软管41输送至本体2a的储水槽2a2中,进而使水流通过加湿孔2a1向下流向湿膜1以将湿膜1湿润,部分水流被湿膜1吸收,一部分水流顺着湿膜1流入接水盘5中,流入接水盘5中的部分水流又通过水泵42输送至加湿孔2a1以湿润湿膜1。由此可以增加湿膜1的吸水量,进一步提高加湿装置100的加湿效率。
如图9和图10、和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包括:机壳200、换热器部件300、风机部件400以及加湿装置100,换热器部件300和风机部件400以及加湿装置100均设置在机壳200内,彼此间隔设置。其中,空调器1000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1000,也可以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1000。
具体而言,机壳200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气流通过进风口流入机壳200中并通过出风口流出机壳200。例如,如图11所示,机壳200的前表面上设有进风口,机壳200的后表面上设有出风口,进风口包括上下排布的第一进风口210和第二进风口220,出风口包括上下排布的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换热器部件300和风机部件400设在机壳200内。其中,风机部件400用于驱动气流从位于前侧的进风口进入机壳200内并与换热器部件300换热后从位于后侧的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对气流的制冷或者制热。由此,在空调器1000工作时,风机部件400驱动气流从第一进风口210进入机壳200内并与换热部件换热后从第一出风口排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加湿装置100设在机壳200内,加湿风机组件3用于驱动气流从进风口进入机壳200内,并经湿膜1加湿后从出风口排出,从而实现对气流的加湿。
需要说明的是,当用户正对空调器1000时,靠近用户的方向为后,远离用户的方向为前。
如图10所示,在空调器1000开启加湿功能时,加湿风机组件3工作,驱动气流从第二进风口220进入机壳200内,通过湿膜1加湿后从第二出风口排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湿度。
空调器1000的具体加湿工作过程如下:空调器1000整机开机后,开启自动加湿功能,此时,空调器1000内部的温湿度传感器间隔固定时间检测环境湿度并将检测值传输给空调器1000的控制器,控制器判定检测值是否处于预先设定的湿度值为40%~60%的取值范围,若不属于,则控制水泵42工作以开启泵送加湿模式;若属于,则关闭水泵42以关闭泵送功能,使空调器1000处于静态加湿模式。关于温湿度传感器以及控制器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由于湿膜支架2的本体2a的底部敞开,因此可方便地将湿膜1与湿膜支架2装配;由于本体2a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2a1,因此可实现对湿膜1的喷淋加湿,有利于提升湿膜1的浸湿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可选的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具有底部敞开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适于容纳湿膜,所述本体的顶壁上形成有加湿孔,水经所述加湿孔淋向所述湿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孔为多个,多个所述加湿孔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顶壁向下凹入以限定出储水槽,所述加湿孔位于所述储水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盖体,所述盖体设在所述本体的顶壁以封盖所述储水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多个卡槽,多个所述卡槽沿所述盖体的周向方向间隔开设置,所述本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卡槽一一对应配合的卡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槽的外周壁上设有朝向远离所述本体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顶壁向下凹入以限定出盛水槽,所述盛水槽与所述储水槽连通,所述盛水槽的底壁上设有水管接头;
所述盖体的外周壁上设有封盖部,在所述盖体封盖所述储水槽的条件下、所述封盖部封盖所述盛水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支架的厚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为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加湿孔邻近所述进风侧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湿膜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为一体成型件。
9.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湿膜支架;
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湿膜支架的下方;
湿膜,所述湿膜通过所述本体的底部安装至所述本体内;及
用于驱动气流流向所述湿膜的加湿风机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湿膜包括
第一湿膜,所述第一湿膜包括多个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第一子湿膜,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子湿膜相连且互成角度以限定出放置空间,每个所述第一子湿膜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延伸;及
第二湿膜,至少一个所述放置空间内设有所述第二湿膜,所述第二湿膜包括多个沿所述本体的高度方向排布且相连的第二子湿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放置空间内均设有所述第二湿膜。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子湿膜之间的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50°。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子湿膜互成角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湿膜之间的角度的取值范围为5°-50°。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子湿膜的内端相连,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湿膜且远离所述第一湿膜的方向上,每个所述第二子湿膜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16.根据权利要求9-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水箱;
水泵组件,所述水泵组件的进水口与所述接水盘和水箱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水泵组件适于将水输送至所述加湿孔以湿润所述湿膜。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和所述水泵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设在所述湿膜支架上。
18.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换热器部件和风机部件,所述换热器部件和所述风机部件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部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与所述换热器部件换热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及
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为根据权利要求9-1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所述加湿装置设在所述机壳内,所述加湿风机组件用于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经所述湿膜加湿后从所述出风口排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18202.8U CN210688493U (zh) | 2019-07-30 | 2019-07-30 | 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PCT/CN2019/113660 WO2021017221A1 (zh) | 2019-07-30 | 2019-10-28 |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18202.8U CN210688493U (zh) | 2019-07-30 | 2019-07-30 | 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88493U true CN210688493U (zh) | 2020-06-05 |
Family
ID=70900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18202.8U Active CN210688493U (zh) | 2019-07-30 | 2019-07-30 | 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88493U (zh) |
-
2019
- 2019-07-30 CN CN201921218202.8U patent/CN21068849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763393U (zh) | 加湿组件、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 |
JP4595366B2 (ja) | 加湿装置 | |
CN210688496U (zh) | 湿膜组件、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 |
CN210463288U (zh) |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9763394U (zh) | 加湿装置及空调器 | |
CN110068071B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210688493U (zh) | 湿膜支架、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 |
KR100483968B1 (ko) | 자연증발 가습기 | |
CN113106715B (zh) | 风道后罩结构及热泵烘干机 | |
CN110701688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6074429U (zh) | 一种底座组件及其干衣机 | |
CN217979058U (zh) | 一种空调器加湿系统及窗式空调器 | |
CN217209762U (zh) | 加湿器的湿帘结构 | |
CN115854452A (zh) | 湿帘组件及加湿器 | |
CN110762637B (zh) | 一种加湿组件、空调冷风机及控制方法 | |
CN210861420U (zh) | 空调器的加湿补水组件以及空调器 | |
JP3738751B2 (ja) | ハイブリッド式加湿器 | |
WO2021017221A1 (zh) | 加湿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0801204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111854018B (zh) | 加湿装置、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22109877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KR100467665B1 (ko) | 자연증발식 가습기 | |
JP7186648B2 (ja) | 加湿素子、加湿装置、換気装置及び空気調和機 | |
CN22064844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0463285U (zh) | 加湿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