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67569U - 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67569U
CN210667569U CN201921550088.9U CN201921550088U CN210667569U CN 210667569 U CN210667569 U CN 210667569U CN 201921550088 U CN201921550088 U CN 201921550088U CN 210667569 U CN210667569 U CN 210667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limiting
carrier
flexible screen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500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荣广
李�杰
张斌
陈石峰
赵梦龙
谭细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500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67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67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67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包括承载体、本体和柔性屏,所述本体装于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连接有限位支撑部,且所述限位支撑部可相对所述承载体移动,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本体和所述限位支撑部背向所述承载体的表面上,所述限位支撑部上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发生形变且与所述承载体分离或者贴合,以使所述柔性屏弯曲或者展平。本申请的穿戴设备,避免了现有穿戴设备中柔性屏显示面的视角不佳的问题。

Description

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屏穿戴设备已经成为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其具有弯曲变形等特点。现有技术中,柔性屏穿戴设备的柔性屏的显示面具有一定弧度,及显示面并不全位于同一平面,从而导致视角不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穿戴设备,避免了现有穿戴设备中柔性屏显示面的视角不佳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穿戴设备,包括承载体、本体和柔性屏,所述本体装于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连接有限位支撑部,且所述限位支撑部可相对所述承载体移动,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本体和所述限位支撑部背向所述承载体的表面上,所述限位支撑部上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发生形变且与所述承载体分离或者贴合,以使所述柔性屏弯曲或者展平。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在第一方向受力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向所述承载体表面弯曲以与所述承载体贴合,且带动所述柔性屏向承载体弯曲以使所述柔性屏呈弧形,所述驱动件在第二方向受力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和所述承载体分离且伸直,以使所述柔性屏从弧形状态切换至平直状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支撑部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并且平行设置的支撑体,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转动连接,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在驱动件驱动下弯曲呈弧形或者平直。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体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所述支撑体的所述限位凸起设于与所述支撑体相邻的所述支撑体的所述限位凹槽内,以限制所述限位支撑部的弯曲弧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支撑部朝向所述承载体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驱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限位支撑部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凹槽中。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包括弹性钢片,所述弹性钢片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弹性钢片通过弹性回复力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处于弧形状态或平直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弹性钢片的宽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弹性钢片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限位支撑部和所述承载体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活动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的端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体设有第二通孔,销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将所述第二连接体活动装于所述端面上,所述销钉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以使所述弹性钢片相对所述限位支撑部发生位移。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部和支撑臂,所述驱动部设于所述本体内部,所述支撑臂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支撑臂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控制所述支撑臂相对所述限位支撑部的长度,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处于平直状态或弧形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穿戴设备包括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与所述驱动部电连接,通过所述控制主板控制所述限位支撑部处于平直状态或弧形状态。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体包括第一承载体和与所述第一承载体连接的第二承载体,所述第一承载体远离所述第二承载体的端部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限位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承载体贴合,设于所述限位支撑部上的柔性屏与所述第二承载体朝向相同的面平齐。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限位支撑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贴合于所述第一承载体上。
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承载体为可卷绕金属结构,所述固定件为磁铁,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且背向柔性屏的表面凹设有容纳槽,所述磁铁设于所述容纳槽内,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承载体贴合。
本申请提供的穿戴设备,通过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发生形变,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与所述承载体分离或贴合,从而使所述柔性屏弯曲或者展平,从而用户浏览柔性屏时,可使柔性屏切换为展平状态,提高了柔性屏显示的清晰度及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提供的穿戴设备的第Ⅴ局部示意图。
图7是图4提供的穿戴设备的第Ⅳ局部示意图。
图8是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提供的穿戴设备的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提供的穿戴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穿戴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穿戴设备100可以是服饰、手表、手环、眼镜、包、配饰等具有柔性显示屏的电子装置,本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100以电子手表为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图1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100包括承载体10、本体20和柔性屏30,所述本体20装于所述承载体10上,所述本体20的相对两侧连接有限位支撑部40,且所述限位支撑部40可相对所述承载体10移动,即,所述限位支撑部40可相对承载体10变形张开或贴合。所述柔性屏30设于所述本体20和所述限位支撑部40背向所述承载体10的表面上,换言之,所述柔性屏30部分层叠于所述本体20上,部分层叠于所述限位支撑部40上。所述限位支撑部40上设有驱动件50,所述驱动件50用于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40发生形变且与所述承载体10分离或者贴合,以使所述柔性屏30弯曲或者展平。本实施例中,承载体10为表带,本体20为表体部分。其他实施例中,承载体10和本体20可根据穿戴设备100的种类而为其他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驱动件50在第一方向受力使所述限位支撑部40向所述承载体10表面弯曲以与所述承载体10贴合,且带动所述柔性屏30向承载体10弯曲以使所述柔性屏30呈弧形,所述驱动件50在第二方向受力使所述限位支撑部40和所述承载体10分离且伸直,以使所述柔性屏30从弧形状态切换至平直状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当所述限位支撑部40和所述承载体10贴合时,驱动件50受到第一方向的力,从而带动所述限位支撑部40和柔性屏30朝向承载体10弯曲,以使柔性屏30呈弧形状态,当所述限位支撑部40和所述承载体10分离时,所述驱动件50受到第二方向的力并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40带动柔性屏30以使柔性屏30从弧形状态切换至平直状态。本实施例中,承载体10为两个,本体20活动连接于两个承载体10的一端,即,本体20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承载体10的一端,且两个承载体10可在本体20的厚度方向上可转动,限位支撑部40分别与其对应的承载体10对应并转动连接于本体20的相对两侧。
当用户将穿戴设备100佩戴于手腕上时,两个承载体10远离本体20的一端扣合,以使穿戴设备100佩戴于手腕上。若用户不需要使用穿戴设备100时,可将设于本体20两端的限位支撑部40与与其对应的承载体10贴合,以使设于限位支撑部40上的柔性屏30随着限位支撑部40贴合于承载体10。换言之,限位支撑部40和设于限位支撑部40上的柔性屏30均与手腕贴合,保证了穿戴设备100佩戴的美观和舒适度,且不会给用户带来行为上的不便。若用户需要浏览或操作穿戴设备100的柔性屏30时,可通过驱动件50驱动限位支撑部40以使限位支撑部40带动柔性屏30保持平直状态,限位支撑部40为平直状态时限位支撑部40与本体20平齐,从而带动设于限位支撑部40上的柔性屏30与设于本体20上的柔性屏30共面,以便于用户更方便浏览柔性屏30显示的内容,并对柔性屏30进行操作。
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100通过所述驱动件50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40发生形变,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40与所述承载体10分离或贴合,从而使所述柔性屏30弯曲或者展平,从而用户浏览柔性屏30时,将柔性屏30切换为展平状态,提高了柔性屏30显示的清晰度及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3,图3为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的本体20为方形,本体20包括底壁21、围绕底壁21设置的侧壁22和盖板23,底壁21和侧壁22围设形成容纳腔24。容纳腔24用于容纳穿戴设备100的相关电子元件,本体20具有与容纳腔24连通的开口,盖板23盖于开口上并密封容纳腔24,柔性屏30设于盖板23上。本实施例中的本体20具有一定弧度,以使穿戴设备100佩戴于手腕时,本体20和手腕的弧度相适应,一方面增加了用户佩戴的舒适度,另一方面本体20与手腕之间实现更好的贴合,使穿戴设备100佩戴时看起来更加美观。其他实施例中,本体20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如圆形,星形等。
本实施例中,侧壁22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221和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侧壁222,两个第一侧壁221间隔抵持于两个第二侧壁222之间,且第二侧壁222的两端凸出第一侧壁221。第二侧壁222包括第一部分2221和设于第一部分2221两端的第二部分2222,两个第一侧壁221分别抵持于两个第二侧壁222的第一部分2221的两端,第二部分2222凸出于与其靠近的第一侧壁221。两个承载体10分别转动连接于两对相对设置的第二部分2222之间,两个限位支撑部40分别转动连接于两对相对设置的第二部分2222之间,即,位于本体20同一侧的限位支撑部40和承载体10间隔设于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部分2222之间,限位支撑部40和承载体10均靠近第一侧壁221设置,且承载体10相对于限位支撑部40靠近底壁21设置。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侧壁221、两个第二侧壁222的第一部分2221与底壁21形成容纳腔24,两对相对设置的第二部分2222用于与与其对应的承载体10和限位支撑部40连接。其中一个第二侧壁222上设有按键223,该按键223为穿戴设备100的开关键,便于对穿戴设备100进行开关。其他实施例中,承载体10和限位支撑部40活动连接于与其对应的第一侧壁221上。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所述承载体10包括第一承载体11和与所述第一承载体11连接的第二承载体12,所述第一承载体11远离所述第二承载体12的端部与所述本体20连接,所述限位支撑部40与所述第一承载体11贴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体11为可卷绕金属结构,第二承载体12的结构与限位支撑部40的结构相同,设于所述限位支撑部40上的柔性屏30与所述第二承载体12朝向相同的面平齐,从而保证穿戴设备100的美观,提高用户体验。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体11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可卷绕结构,第二承载体12的结构与限位支撑部40的结构可不相同,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4,图4为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限位支撑部40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41和自由端42,连接端41活动连接于与其对应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部分2222之间。限位支撑部40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43和第二表面44,第一表面43朝向柔性屏30,第二表面44设有凹槽45,即,所述限位支撑部40背向所述柔性屏30的面设有凹槽45,所述驱动件5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限位支撑部40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驱动件50设于所述凹槽45中。具体的,驱动件50背向凹槽45的面与第二表面44平齐,从而当限位支撑部40与承载体10贴合时,限位支撑部40的第二表面44能与承载体10贴合得更平整,保证了穿戴设备100的美观,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所述限位支撑部40远离所述本体20且背向柔性屏30的表面凹设有容纳槽46,换言之,限位支撑部40第二表面44靠近自由端42处凹设有容纳槽46,容纳槽46用于容纳将限位支撑部40与第一承载体11贴合的相关部件,该相关部件设于容纳槽46中保证了穿戴设备100外观更美观,提高用户体验。
一种实施方式中,限位支撑部40靠近自由端42的侧面设有凸起47,具体的,凸起47对称设于限位支撑部40的两个相对的侧面上,当限位支撑部40贴合于承载体10的第一承载体11时,凸起47便于用户快速定位限位支撑部40的着力点并将限位支撑部40从第一承载体11抬起,以使限位支撑部40与承载体10的第一承载体11分离。
所述限位支撑部4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并且平行设置的支撑体48,换言之,多个支撑体48依次连接且多个支撑体48的长度方向相同,多个支撑体48连接后可以位于同一平面也可以呈曲线弯曲。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48之间转动连接,以使多个支撑体48连接后形成的所述限位支撑部40在驱动件50驱动下弯曲呈弧形或者平直。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部40还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一体结构且具有一定柔性的支撑件,只要在驱动件50的驱动下能使柔性屏30展平即可。
请参阅图5和图6,图5为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第Ⅴ局部示意图。所述支撑体48包括限位凸起481和限位凹槽482,支撑体4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有限位凸起481和限位凹槽482,位于支撑体48同一端的限位凸起481和限位凹槽482间隔设置,且设于所述支撑体48的所述限位凸起481设于与所述支撑体48相邻的所述支撑体48的所述限位凹槽482内,以限制所述限位支撑部40的弯曲弧度。也即,当限位支撑部40与第一承载体11分离时,限位支撑部40不会因为驱动件50的驱动力而产生朝向柔性屏30弯曲的情况,而是保持平直状态,保证用户的浏览体验。同时,当限位支撑部40与第一承载体11贴合时,限位支撑部40不会随着第一承载体11朝向第一承载体11的方向过渡弯曲,从而保证设于限位支撑部40的柔性屏30不会因为过渡弯曲而产生拉伸变形的情况。其他实施例中,限位支撑部40还可通过设置其他限位结构来限制限位支撑部40的弯曲弧度。
如图4和图7所示,图7为图4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第Ⅳ局部示意图。所述限位支撑部40远离所述本体20的一端的端面设有第一通孔491,即,限位支撑部40的自由端42的端面49设有第一通孔491,具体的,端面49为凹弧面,该端面49上凸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凸块490,每一凸块490具有第一通孔491。通过在自由端42的端面49设置第一通孔491,从而便于驱动件50远离本体20的一端与第一通孔491连接,将驱动件50固定于限位支撑部40上。
所述穿戴设备100还包括固定件(图未示),所述限位支撑部40通过所述固定件贴合于所述第一承载体11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磁铁,所述磁铁设于所述容纳槽46内,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40与所述第一承载体11通过磁吸贴合。当用户浏览或操作柔性屏30时,用户可用手指抓住凸起47提拉限位支撑部40从而将限位支撑部40与第一承载体11分离,当限位支撑部40与第一承载体11分离时,驱动件50驱动限位支撑部40以带动所述柔性屏30切换为平直状态,当用户不需要浏览或操作柔性屏30时,可推动限位支撑部40靠近第一承载体11,当限位支撑部40和第一承载体11靠近到一定距离时,限位支撑部40和第一承载体11自动磁吸贴合以使柔性屏30变成弧形状态。所述固定件使得限位支撑部40能稳固贴合于第一承载体11上,用户可根据需要调整限位支撑部40和第一承载体11的贴合关系。其他实施例中,固定件还可以是卡扣等装置,限位支撑部40与第一承载体11可通过卡接等其他方式贴合固定。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驱动件50具有两个,两个驱动件50分别设于与其对应的两个限位支撑部40的第二表面44。驱动件50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8所示,图8为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驱动件5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驱动件50包括弹性钢片51、第一连接体52和第二连接体53,所述弹性钢片51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体52和第二连接体53连接,所述弹性钢片51设于所述凹槽45内,且所述第一连接体52与所述本体2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53与所述限位支撑部40远离所述本体20的一端活动连接。所述弹性钢片51通过弹性回复力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40带动所述柔性屏30从弧形状态切换至平直状态。本实施例中,弹性钢片51在其长度方向的横截面为弧形,当限位支撑部40和第一承载体11贴合时,弹性钢片51发生弹性形变,其横截面的弧度变小,从而弹性钢片51的宽度变宽,所述凹槽45的宽度大于所述弹性钢片51的宽度,以适应弹性钢片51形变后的宽度,从而保证弹性钢片51不会受力弯折而引起变性。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50包括弹性钢片51和第二连接体53,弹性钢片51靠近本体20的一端可直接固定在本体20上,弹性钢片51远离本体20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体53与限位支撑部40的自由端42连接。
具体的,弹性钢片5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511和第二端512,第一端511与第一连接体52连接,第二端512与第二连接体53连接,第一连接体52连接于所述本体20上,并位于所述限位支撑部40和所述承载体10之间,具体位于连接端41和第一承载体11远离第二承载体12的端部之间,第二连接体53连接于所述限位支撑部40的自由端42。第一连接体52设于与其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二部分2222之间,且第一连接体52的两端与其对应的第二部分2222抵持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钢片51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一连接体52和第二连接体53固定。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钢片51通过卡接、粘接的其他方式与第一连接体52和第二连接体53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体52为方形条状体,第一连接体52包括安装端521,所述安装端521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体52的中部,弹性钢片51的第一端511与安装端52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第一连接体52的两端凹设于与其对应的第二部分2222中,换言之,第二部分2222与第一连接体52两端对应的位置设有安装槽(图未示),安装槽的形状与第一连接体52两端的形状相匹配,即,安装槽的形状与第一连接体52横截面的形状相同,第一连接体52的两端卡持于与其对应的安装槽中,从而将第一连接体52固定于第二部分2222上,且由于第一连接体52为方形条状,第一连接体52相对安装槽固定,即,第二连接体53并不是可转动的,保证了弹性钢片51的稳定性,进而保证弹性钢片51稳定设于凹槽45中,从而能更好的达到驱动限位支撑部40的目的。
所述第二连接体53设有第二通孔531,销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491和所述第二通孔531,以将所述第二连接体53活动装于所述端面49上,所述销钉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491的直径,从而销钉能在第一通孔491中适当活动,以在限位支撑部40与弹性钢片51伸直或弯曲的过程,允许限位支撑部40与弹性钢片51的相对位移,以使限位支撑部40和弹性钢片51在伸直或弯曲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拱起的情况,保证了限位支撑部40和弹性钢片51始终保持贴合,不会产生过渡挤压或拉伸的情况,提高部件的使用寿命和外观的美观,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为图2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驱动件5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驱动件50包括驱动部54和支撑臂55,所述驱动部54设于所述本体20内部,具体设于本体20的容纳腔24中,所述支撑臂55设于所述凹槽45内,所述支撑臂55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54和所述限位支撑部40的自由端42连接,所述驱动部54用于控制所述支撑臂55相对所述限位支撑部40的长度,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40带动所述柔性屏30处于平直状态或弧形状态。当限位支撑部40与第一承载体11贴合时,驱动部54控制支撑臂55的长度短于限位支撑部40的长度,限位支撑部40和柔性屏30在支撑臂55的拉力作用下变为弧形状态,以与第一承载体11靠近,并通过固定件与第一承载体11贴合。当限位支撑部40需要带动所述柔性屏30从弧形状态切换成平直状态时,解开固定件,驱动部54控制支撑臂55的长度以使支撑臂55与限位支撑部40等长,限位支撑部40在不受支撑臂55拉力的作用下带动柔性屏30变成平直状态。
支撑臂55包括主臂551和分别设于主臂551两端的第三连接体552和第四连接体553,主臂551设于凹槽45内,第三连接体552与驱动部54连接,第四连接体553与限位支撑部40的自由端42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主臂551通过焊接的方式与第三连接体552和第四连接体553固定。其他实施例中,主臂551与第三连接体552和第四连接体553一体成型,或者主臂551通过卡接、粘接的其他方式与第三连接体552和第四连接体553固定。
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体552具有卡持槽5521,驱动部54与第三连接体552连接的部分伸出容纳腔24卡持于卡持槽5521中,从而实现第三连接体552与驱动部54的连接。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体552还可以通过其他连接方式和驱动部54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四连接体553与自由端42连接的方式与上一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53与自由端42连接的方式相同。其他实施例中,第四连接体553与自由端42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
请参阅图10和图11,图11为图9提供的穿戴设备100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驱动部54包括马达541和动力输出件542,马达541与动力输出件542连接,动力输出件542部分伸出容纳腔24以与第三连接体552连接。具体的,动力输出件542伸出容纳腔24的端部卡持于第三连接体552的卡持槽5521中。马达541用于控制动力输出件542伸出容纳腔24的长度,从而控制支撑臂55相对限位支撑部40的长度,当马达541驱动动力输出件542向容纳腔24外运动以使支撑臂55与限位支撑部40等长,所述限位支撑部40处于平直状态。当马达541驱动动力输出件542向容纳腔24内运动以使支撑臂55短于限位支撑部40,限位支撑部40处于弧形状态。
本实施例中,所述穿戴设备100包括控制主板(图未示),控制主板设于容纳腔24中,所述控制主板与所述驱动部54电连接,通过所述控制主板控制所述限位支撑部40处于平直状态或弧形状态。用户可通过穿戴设备100显示界面的菜单设定限位支撑部40的状态,即通过菜单对控制承载体10发送指令,控制主板相应该指令并控制驱动部54运动,以使限位支撑部40在驱动部54的驱动下处于平直状态或弧形状态,从而实现自动控制限位支撑部40的状态,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100还包括电路主板(图未示)和电池(图未示),电路主板和电池均设于容纳腔24中,电池与电路主板和控制主板均电连接,以为电路主板和控制主板供电,电路主板还与柔性屏30电连接,从而实现柔性屏30的供电和显示等功能。
本实施例的穿戴设备100,通过所述驱动件50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40发生形变,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40与所述承载体10分离或贴合,从而使所述柔性屏30弯曲或者展平,从而在用户在浏览柔性屏30时,可使柔性屏30切换为展平状态,提高了柔性屏30显示的清晰度及用户体验。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4)

1.一种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体、本体和柔性屏,所述本体装于所述承载体上,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连接有限位支撑部,且所述限位支撑部可相对所述承载体移动,所述柔性屏设于所述本体和所述限位支撑部背向所述承载体的表面上,所述限位支撑部上设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发生形变且与所述承载体分离或者贴合,以使所述柔性屏弯曲或者展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在第一方向受力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向所述承载体表面弯曲以与所述承载体贴合,且带动所述柔性屏向承载体弯曲以使所述柔性屏呈弧形,所述驱动件在第二方向受力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和所述承载体分离且伸直,以使所述柔性屏从弧形状态切换至平直状态,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撑部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并且平行设置的支撑体,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支撑体之间转动连接,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在驱动件驱动下弯曲呈弧形或者平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凹槽,所述支撑体的所述限位凸起设于与所述支撑体相邻的所述支撑体的所述限位凹槽内,以限制所述限位支撑部的弯曲弧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撑部朝向所述承载体的表面设有凹槽,所述驱动件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限位支撑部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凹槽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弹性钢片,所述弹性钢片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弹性钢片通过弹性回复力驱动所述限位支撑部处于弧形状态或平直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弹性钢片的宽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所述弹性钢片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体和第二连接体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并位于所述限位支撑部和所述承载体之间,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活动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的端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体设有第二通孔,销钉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将所述第二连接体活动装于所述端面上,所述销钉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以使所述弹性钢片相对所述限位支撑部发生位移。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部和支撑臂,所述驱动部设于所述本体内部,所述支撑臂设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支撑臂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驱动部用于控制所述支撑臂相对所述限位支撑部的长度,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带动所述柔性屏处于平直状态或弧形状态。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包括控制主板,所述控制主板与所述驱动部电连接,通过所述控制主板控制所述限位支撑部处于平直状态或弧形状态。
12.如权利要求9或11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体包括第一承载体和与所述第一承载体连接的第二承载体,所述第一承载体远离所述第二承载体的端部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限位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承载体贴合,设于所述限位支撑部上的柔性屏与所述第二承载体朝向相同的面平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固定件,所述限位支撑部通过所述固定件贴合于所述第一承载体上。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体为可卷绕金属结构,所述固定件为磁铁,所述限位支撑部远离所述本体且背向柔性屏的表面凹设有容纳槽,所述磁铁设于所述容纳槽内,以使所述限位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承载体贴合。
CN201921550088.9U 2019-09-17 2019-09-17 穿戴设备 Active CN210667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0088.9U CN210667569U (zh) 2019-09-17 2019-09-17 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50088.9U CN210667569U (zh) 2019-09-17 2019-09-17 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67569U true CN210667569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09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50088.9U Active CN210667569U (zh) 2019-09-17 2019-09-17 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675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4598A (zh) * 2021-08-31 2021-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4598A (zh) * 2021-08-31 2021-11-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
CN113724598B (zh) * 2021-08-31 2023-07-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376636A1 (en) Electronic device-to-charger se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EP1878545B1 (en) Engaging structure of electric shaver and electric charger thereof
CN212627983U (zh) 电子装置
CN210667569U (zh) 穿戴设备
CN110558687B (zh) 腕戴设备
EP352196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11268914U (zh) 可穿戴设备及其绑带
EP4246218A1 (en) Smart glasses
CN209949166U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
US20240049854A1 (en) Rotating curling iron
KR100733492B1 (ko) 스위치가 부설된 콘센트
CN111698603B (zh) 可穿戴设备组件
JP5852182B2 (ja) 着脱構造、電子機器及び付属器具
CN210432194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8810704B (zh) 耳机和耳机充电组件
CN113366558A (zh) 柔性显示装置及终端
WO2009119312A1 (ja) 小型電器機器の充電器への保持構造
CN110829522B (zh) 一种充电器
CN208064624U (zh) 一种腕带和可穿戴设备
CN210327115U (zh) 充电器、可穿戴设备和充电系统
CN211672725U (zh) 一种表带连接结构及腕带设备
CN219069635U (zh) 一种带指环扣功能的手机磁吸卡包
CN217643651U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219761547U (zh) 一种组合式智能镜控制器
CN213402769U (zh) 一种单磁铁自发电装置及无线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