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3651U - 一种耳机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3651U
CN217643651U CN202220406322.6U CN202220406322U CN217643651U CN 217643651 U CN217643651 U CN 217643651U CN 202220406322 U CN202220406322 U CN 202220406322U CN 217643651 U CN217643651 U CN 2176436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electrode
power supply
power receiving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40632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戢澳
王永根
徐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Vox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40632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36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36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3651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078247 priority patent/WO2023160664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耳机组件,该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和充电盒,充电盒包括第一供电电极和第二供电电极,对放入充电盒中的耳机进行充电;其中,耳机包括电池部、主体部、弹性连接部以及间隔设置于电池部一端的第一受电电极与第二受电电极,弹性连接部连接主体部与电池部,当耳机放置于充电盒中,第一受电电极抵接第一供电电极,第二受电电极抵接第二供电电极。本申请通过将耳机的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间隔设置于位于弹性连接部一端的电池部,能够解决弹性连接部形变所导致受电电极与供电电极接触不良的问题,用户在放置耳机时仅需要保持耳机电池部的精确位置,则可保证充电盒的充电电极与耳机的受电电极可靠接触,提高充电盒对耳机的充电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声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耳机组件。
背景技术
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通常地,耳机配套设置与耳机匹配的充电盒,充电盒用于对耳机进行充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耳机组件,该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和充电盒,充电盒包括第一供电电极和第二供电电极,对放入充电盒中的耳机进行充电;
其中,耳机包括电池部、主体部、弹性连接部以及间隔设置于电池部一端的第一受电电极与第二受电电极,弹性连接部连接主体部与电池部,当耳机放置于充电盒中,第一受电电极抵接第一供电电极,第二受电电极抵接第二供电电极。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将耳机的第一受电电极和第二受电电极间隔设置于位于弹性连接部一端的电池部,能够防止在弹性连接部产生变形后,导致设置于弹性连接部两端,即设置于主体部的第一受电电极或第二受电电极,以及设置于电池部的第二受电电极或第一受电电极,无法与充电盒内的第一供电电极和第二供电电极准确接触,进而解决受电电极与供电电极接触不良的问题,用户在放置耳机时仅需要保持耳机电池部的精确位置,即可实现充电盒的充电电极与耳机的受电电极的可靠接触,提高充电盒对耳机的充电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耳机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是图5中支撑板沿Ⅰ-Ⅰ截面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2中主盒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中电路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2中支撑板与电路板配合设置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支撑板沿Ⅱ-Ⅱ截面的第一剖面示意图;
图11是图9中支撑板沿Ⅱ-Ⅱ截面的第二剖面示意图;
图12是图2中第四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2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所提供的耳机组件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组件,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耳机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耳机组件10包括耳机100和充电盒200。具体地,充电盒200打开时,耳机100设置于充电盒200,以使充电盒200对耳机100进行充电。
其中,耳机100的数量为两个,分别对应人的左耳与右耳,当任意一个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200内时,且充电盒200检测该耳机100的电量小于预设阈值时,对该耳机100进行充电直至该耳机100的电量为100%。优选地,预设阈值为90%。
另外,当两个耳机100均放置于充电盒200内时,充电盒200需要到检测两个耳机100均小于预设阈值时,再对两个耳机100进行充电操作。
结合图1,进一步参阅图2,图2是是图1中充电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充电盒200包括第一壳体组件210、第二壳体组件220、电路板230、电池240以及转接组件250。其中,第一壳体组件210与第二壳体组件220枢接。
具体地,第一壳体组件210包括一端开口的主盒体211以及盖设于主盒体211的开口端的支撑板212,主盒体211与支撑板21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214,电路板230、电池240以及转接组件250设置于容置空间214内。
结合图2,进一步参阅图3-图7,图3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中支撑板一实施例的正视图,图6是图5中支撑板沿Ⅰ-Ⅰ截面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图2中主盒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和图5所示,支撑板212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耳机100的仿形凹槽213。具体地,支撑板212设置有彼此相对的第一侧边缘21211和第二侧边缘21212,以及彼此相对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其中,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用于连接第一侧边缘21211和第二侧边缘21212。
仿形凹槽213包括第一仿形区2131、第二仿形区2132以及第三仿形区2133,第三仿形区2133用于连接第一仿形区2131和第二仿形区2132。其中,第一仿形区2131靠近第一侧边缘21211设置,第二仿形区2132靠近第二侧边缘21212设置。
其中,第三仿形区2133包括形成于圆弧段两端的第一边界2133A与第二边界2133B,第三仿形区2133通过第一边界2133A连接第二仿形区2132,通过第二边界2133B连接第一仿形区2131。
进一步参阅图14与图15,图14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一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二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耳机100包括主体部110、电池部120以及弹性连接部130,弹性连接部130用于连接主体部110与电池部120。如图15所示,耳机100的电池部120在佩戴状态下靠近人耳一侧设置有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其中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彼此间隔设置。
具体地,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设置于耳机100的电池部120远离耳机100的弹性连接部130的一端,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电池部120的周向设置,且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设置于平行于电池部120的周向的同一平面内。可选地,本实施例的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为尺寸大小相同的条形电极。
其中,弹性连接部130连接主体部110与电池部120,以使得耳机100处于非佩戴状态(也即是自然状态)时在三维空间中呈弯曲状。即,在三维空间中,主体部110、电池部120、弹性连接部130不共面。在耳机100处于佩戴状态时,主体部110用于接触用户的耳部的前侧,电池部120与部分弹性连接部130用于挂设在用户的耳部的后侧与头部之间,部分弹性连接部130从头部向头部的外侧延伸,与主体部110配合以提供对耳部的前侧的压紧力,进而使主体部110、弹性连接部130以及电池部120配合以夹持耳部。
具体地,弹性连接部130在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与电池部120在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之间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00%,优选地前述比值可以大于或者等于150%。电池部120在X-Y平面上的投影位于弹性连接部130在X-Y平面上的投影内。电池部120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横截面积可以大于弹性连接部130的最大横截面积。在本实施例中,电池部120呈柱状设置,且长度与外径之间的比值可以小于或者等于6。
其中,第一仿形区2131用于容纳耳机100的主体部110,第二仿形区2132用于容纳耳机100的电池部120,第三仿形区2133用于容纳耳机100的弹性连接部130。具体地,如图1所示,耳机100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放置于充电盒200内,耳机100设有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二受电电极142的一侧靠近仿形凹槽213设置。
如图4和图6所示,仿形凹槽213靠近第一侧边缘21211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大于靠近第二侧边缘21212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其中,第一仿形区2131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小于第二仿形区2132的深度,第三仿形区2133靠近第一侧边缘21211的部分区域的深度大于第二仿形区2132的深度,且大于第一仿形区2131的深度。
其中,第三仿形区2133相对于支撑板212形成仿形凹槽213一侧的表面的最低点A与第二仿形区2132相对于支撑板212形成仿形凹槽213一侧的表面的最高点B之间的连线,与平行于支撑板212形成仿形凹槽213一侧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10°-60°。具体地,最高点B为耳机100的第一受电电极141和/或第二受电电极142与第二仿形区2132的相接点。
由于用户长时间佩戴耳机100,会导致耳机100上残留汗液,本实施例充电盒200设置用于容纳电池部120的第二仿形区2132的深度小于用于容纳耳机100的弹性连接部130的第三仿形区2133的深度,以使残留的汗液顺着仿形凹槽213流动至最低点A,能够防止残留汗液与第一受电电极141和第二受电电极142接触,发生短接的问题。
如图15所示,耳机100的主体部110包括壳体111、机芯(图未示)和主板(图未示),壳体111形成容置腔(图未示),机芯和主板设置于容置腔内,主板上进一步设置有用于输出和接收信号的第二微处理器(图未示)。
如图5所示,仿形凹槽213的数量为两个,用于分别容置两个耳机100。其中,两个仿形凹槽213镜像设置,使得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的两个耳机100也镜像设置。进一步地,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之间的间距L在从第一侧边缘21211到第二侧边缘21212的方向上先逐渐变小后逐渐增大。具体地,间距L为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的相邻侧壁之间的间隔。
如图4所示,支撑板212背离仿形凹槽213的一侧进一步设置有两组磁铁安装槽21251和两组磁铁安装槽21252,用于放置第一磁铁(图未示)。由于耳机100的弹性连接部130在长时间佩戴之后容易发生变形,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时,耳机100内的第二磁铁与第一磁铁相互吸引,以使耳机100能够更贴合仿形凹槽213设置,同时减小耳机100因意外脱出仿形凹槽213。
其中,每组磁铁安装槽21251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放置于两组磁铁安装槽21251的多个磁铁组成一组第一磁铁,增强第一磁铁对第二磁铁的吸力,以使重量较大的主体部110能够固定位置,减小耳机100在仿形凹槽213内晃动的可能性。每组磁铁安装槽21252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放置于两组磁铁安装槽21252的多个磁铁组成另一组第一磁铁。即,两组第一磁铁分别设置于磁铁安装槽21251和磁铁安装槽21252内,即两组第一磁铁设置于支撑板212靠近电路板230的一侧,且两组第一磁铁沿第一方向X在电路板230的投影分别位于第一仿形区2131沿第一方向X与第二仿形区2132沿第一方向X在电路板230的投影内。
进一步地,支撑板212背离仿形凹槽213的一侧还设置有卡扣件2127。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的内壁形成有卡槽2113,卡扣件2127与卡槽2113卡合连接主盒体211和支撑板212,以形成第一壳体组件210。
如图5所示,支撑板212包括位于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之间且靠近第二侧边缘21212的第一平坦区2122,以及位于两个仿形凹槽213的第三仿形区2133的两侧且分别靠近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的两个第二平坦区2123。
当电路板230设置于第一壳体组件210的容置空间214时,电路板230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靠近支撑板212的第二侧边缘21212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具体地,电路板230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与第一平坦区2122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电路板230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进一步与两个第二平坦区2123中的至少一者沿第一方向X在主盒体211的底壁上的投影重叠。
结合图5,进一步参阅图8和图9,图8是图2中电路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2中支撑板与电路板配合设置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路板230靠近支撑板2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33。如图9所示,电路板230包括第一电路区2311、第二电路区2312以及连接区2313。
其中,连接区2313的形状近似为圆环,对应支撑板212上第二侧边缘21212和第三侧边缘21213之间的圆弧过渡部分,或者对应支撑板212上第二侧边缘21212和第四侧边缘21214之间的圆弧过渡部分。连接区231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路区2311与第二电路区2312,连接区2313用于设置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33。
具体地,连接区2313包括第一边界2313A和第二边界2313B,其中第一边界2313A平行于第一侧边缘21211与第二侧边缘21212,第二边界2313B平行于第三侧边缘21213与第四侧边缘21214。连接区2313通过第一边界2313A连接第二电路区2312,通过第二边界2313B连接第一电路区2311。
由于第二电路区2312和连接区2313的数量为两组,两组第二电路区2312和连接区2313在第三侧边缘21213和第四侧边缘21214的间隔方向上分别连接于第一电路区2311的两端,以使得电路板230整体呈U形设置。其中,电路板230沿第一电路区2311的中线对称设置,并且分别设置于两组连接区2313的两组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分别设置于两组连接区2313的第二供电电极233沿第一电路区2311的中线对称设置。
图5所示,第二仿形区2132设置有通孔21243,以使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33露出于通孔21243。
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33具体为弹片电极。其中,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33呈V字形相对设置。具体地,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33相对的两个表面大致形成V字形结构。其中,V字形相对设置的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供电电极233能够更好地支撑和固定耳机100的电池部120,防止耳机100移动使得第一受电电极141与第一供电电极232,以及第二受电电极142与第二供电电极233断开电连接。
可选地,第一供电电极232为充电正极,第二供电电极233为充电负极,或第一供电电极232为充电负极,第二供电电极233为充电正极。
进一步参阅图10-11,图10是图9中支撑板沿Ⅱ-Ⅱ截面的第一剖面示意图;图11是图9中支撑板沿Ⅱ-Ⅱ截面的第二剖面示意图。如图10所示,第一供电电极232包括第一支撑部2321、第一抵接部2323以及连接第一支撑部2321与第一抵接部2323的第一连接部2322,第二供电电极233包括第二支撑部2331、第二抵接部2333以及连接第二支撑部2331与第二抵接部2333的第二连接部2332。
其中,第一支撑部2321固定于电路板230,用于将第一供电电极232设置于电路板230,第一抵接部2323露出于通孔21243,用于与第一受电电极141抵接。可选地,第一抵接部2323呈弧形或圆弧形设置,第一支撑部2321大致呈L型设置,其一端固定于电路板230,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接部2322。其中,第一连接部2322的一端连接第一支撑部2321的另一端,并形成一弧形段,第一连接部2322由该弧形段向第一抵接部2323的方向延伸,且沿支撑板212背离第二仿形区2132的侧壁设置,以形成第一悬臂结构。
如图11所示,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200,耳机100对第一供电电极232施力,使其发生形变。具体地,第一抵接部2323呈弧形设置,耳机100与第一抵接部2323相接,并沿垂直于相接点切线的方向施加压力F1。另一方面,由于第一连接部2322形成第一悬臂结构,第一供电电极232最容易发生形变的方向为垂直于第一悬臂延伸方向的方向,即如图11所示的S1方向。其中,最容易发生形变是指,在同等型变量的情况下,所需的作用力最小。
如图11可以看出,第一供电电极232的实际受力方向F1基本平行于第一供电电极232最容易发生形变的方向S1,能够减小第一供电电极232给耳机100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一供电电极232更容易被压下,进而更轻松地将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200内。
具体地,第一供电电极232的实际受力方向F1与垂直于第一悬臂延伸方向的方向S1之间的第一夹角位于阈值范围内,其中阈值范围可为0°-45°,在其他实施例中,阈值范围还可为0°-30°、0°-15°或10°-45°等。
其中,第二支撑部2331固定于电路板230,用于将第二供电电极233设置于电路板230,第二抵接部2333露出于通孔21243,用于与第二受电电极142抵接。可选地,第二抵接部2333呈弧形或圆弧形设置,第二支撑部2331大致呈L型设置,其一端固定于电路板230,另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2332。其中,第二连接部2332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部2331的另一端,并形成一弧形段,第二连接部2332由该弧形段向第二抵接部2333的方向延伸,且沿支撑板212背离第二仿形区2132的侧壁设置,以形成第二悬臂结构。
如图11所示,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200,耳机100对第二供电电极233施力,使其发生形变。具体地,第二抵接部2333呈弧形或圆弧形设置,耳机100与第二抵接部2333相接,并沿垂直于相接点切线的方向施加压力F2。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连接部2332形成第二悬臂结构,第一供电电极232最容易发生形变的方向为垂直于第二悬臂延伸方向的方向,即如图11所示的S2方向。其中,最容易发生形变是指,在同等型变量的情况下,所需的作用力最小。
如图11可以看出,第二供电电极233的实际受力方向F2基本平行于第二供电电极233最容易发生形变的方向S2,能够减小第二供电电极233给耳机100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二供电电极233更容易被压下,进而更轻松地将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200内。
具体地,第二供电电极233的实际受力方向F2与垂直于第二悬臂延伸方向的方向S2之间的第二夹角位于阈值范围内,其中阈值范围可为0°-45°,在其他实施例中,阈值范围还可为0°-30°、0°-15°或10°-45°等。
具体地,电路板230上进一步设置有充电电路(图未示),充电电路分别连接至第一供电电极232与第二供电电极233。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第一受电电极141抵接第一供电电极232,第二受电电极142抵接第二供电电极233,以使充电电路通过第二供电电极232和第一供电电极233所形成的充电回路对放入充电盒200中的耳机100进行充电。
进一步参阅图16,图16是图1中耳机一实施例的第三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耳机100的主体部110与电池部120不在同一水平面,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主体部110以及连接主体部110的部分弹性连接部130环绕凸台21241,以使耳机100贴合仿形凹槽213。
如图3与图5所示,充电盒200还包括限位结构21242,限位结构21242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用于对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的耳机100进行限位。
具体地,每一仿形凹槽213设置有一组限位结构21242,一组限位结构21242包括一个第一限位结构21242A与一个第二限位结构21242B。其中,第一限位结构21242A与第二限位结构21242B相对设置,第一限位结构21242A设置于第二仿形区2132的一侧壁,第二限位结构21242B设置于第三仿形区2133的一侧壁。
其中,耳机100放置于充电盒200,第一限位结构21242A与第二限位结构21242B分别抵接耳机100的电池部120和/或弹性连接部130的两侧,以对耳机100进行限位。
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组件220包括第三壳体221和第四壳体222,第三壳体221套设于第四壳体222外,以形成第二壳体组件220。结合图2,进一步参阅图12,图12是图2中第四壳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第四壳体222包括主板2221、第一容纳槽2222以及第二容纳槽2223。其中,第一容纳槽2222以及第二容纳槽2223形成于主板2221背离第三壳体221的一侧,且第一容纳槽2222在支撑板212的投影与第一仿形区2131以及部分第三仿形区2133重合,第二容纳槽2223在支撑板212的投影与第二仿形区2132以及部分第三仿形区2133重合。
当耳机100放置于仿形凹槽213内,且第二壳体组件220盖设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时,耳机100的主体部110外露于仿形凹槽213的部分与第一容纳槽2222抵接,耳机100的电池部120外露于仿形凹槽213的部分与第二容纳槽2223抵接,以实现对耳机100的固定。
第一壳体组件210以及第二壳体组件220进一步形成充电盒200的外壳体。具体地,本申请第一壳体组件210和第二壳体组件220通过转接组件250实现转动连接。结合图2,进一步参阅图13,图13是图2中转接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转接组件250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连接主板251以及转动连接板252,其中,连接主板251靠近支撑板212的一侧形成安装槽253,转动连接板252设置于安装槽253内。
如图7所示,主盒体211与支撑板212的第一侧边缘21211相邻的侧壁形成有开口2111。进一步地,主盒体211还包括安装座2112,设置于形成有开口2111的侧壁的内壁,具体包括支撑座与三个螺孔。
当第一壳体组件210与转接组件250配合设置时,连接主板251设置于开口2111,并且连接主板251通过螺钉与螺孔配合的方式固定设置安装座2112上,进而将转接组件250固定于主盒体211的内侧壁。
当第二壳体组件220与转接组件250配合设置时,转动连接板252与第二壳体组件220可通过螺钉与螺孔、盲孔与盲柱或磁铁的方式连接固定。充电盒200通过转动连接板252带动第二壳体组件220转动,以使第二壳体组件220可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打开。
其中,第一壳体组件210相对于第二壳体组件220的转动角度范围可为0°-90°,当第二壳体组件220盖设于第一壳体组件210时,第二壳体组件220与第一壳体组件210之间的夹角具体为0°,当第二壳体组件220相对于第一壳体组件210完全打开时,第二壳体组件220与第一壳体组件210之间的夹角具体为90°。
可选地,当转动连接板252与连接主板251平行于支撑板212的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预设角度时,转动连接板252会带动第二壳体组件220自主移动至完全打开的状态,预设角度可为45°或30°等等。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组件包括耳机和充电盒,所述充电盒包括第一供电电极和第二供电电极,对放入所述充电盒中的耳机进行充电;
其中,所述耳机包括电池部、主体部、弹性连接部以及间隔设置于所述电池部一端的第一受电电极与第二受电电极,所述弹性连接部连接所述主体部与所述电池部,当所述耳机放置于所述充电盒中,所述第一受电电极抵接所述第一供电电极,所述第二受电电极抵接所述第二供电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包括第一壳体组件,所述第一壳体组件包括一端开口的主盒体、盖设于所述主盒体的开口端的支撑板以及设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主盒体之间的电路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耳机的仿形凹槽,所述第一供电电极和所述第二供电电极设于所述电路板;
其中,所述仿形凹槽设置有两个通孔,所述第一供电电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露出于所述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凹槽包括用于容纳耳机的主体部的第一仿形区、用于容纳所述耳机的电池部的第二仿形区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仿形区和所述第二仿形区且用于容纳所述耳机的弹性连接部的第三仿形区,两个所述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仿形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电电极与所述第二受电电极设置于所述耳机的电池部远离所述耳机的弹性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一受电电极与所述第二受电电极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电池部的周向设置,且所述第一受电电极与所述第二受电电极设置于平行于所述电池部的周向的同一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极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一抵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抵接部露出于所述通孔;其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呈弧形或圆弧形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抵接部的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仿形区的侧壁设置,以形成第一悬臂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包括第二支撑部、第二抵接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二抵接部露出于所述通孔;其中,所述第二抵接部呈弧形或圆弧形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由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抵接部的方向延伸,且沿所述支撑板背离所述第二仿形区的侧壁设置,以形成第二悬臂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电电极与所述第二供电电极为弹片电极,
其中,所述耳机放置于所述充电盒,所述第一供电电极发生形变,且所述第二供电电极发生形变,所述第一供电电极的受力方向与垂直于所述第一悬臂结构延伸方向的方向之间的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供电电极的受力方向与垂直于所述第二悬臂结构延伸方向的方向之间的第二夹角均小于45°。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仿形凹槽内,用于对放置于所述仿形凹槽内的耳机进行限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第一限位结构与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仿形区的一侧壁,所述第二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三仿形区的一侧壁;
其中,所述耳机放置于所述充电盒,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分别抵接所述耳机的电池部和/或弹性连接部的两侧,以对所述耳机进行限位。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盒还包括两组第一磁铁,两组所述第一磁铁用于与所述耳机内的第二磁铁相互吸引,以固定所述耳机;所述第一磁铁设置于所述支撑板靠近所述电路板的一侧,且两组所述第一磁铁在所述电路板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仿形区与所述第二仿形区在所述电路板的投影内。
CN202220406322.6U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耳机组件 Active CN2176436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6322.6U CN217643651U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耳机组件
PCT/CN2023/078247 WO2023160664A1 (zh) 2022-02-25 2023-02-24 一种耳机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406322.6U CN217643651U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耳机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3651U true CN217643651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44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406322.6U Active CN217643651U (zh) 2022-02-25 2022-02-25 一种耳机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36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752038U (zh) 一种耳机
US11837898B2 (en) Electronic device-to-charger se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331930B (zh) 一种无线耳机的充电盒和适配该充电盒的无线耳机
CN106849236B (zh) 智能穿戴设备及其充电器
CN216852306U (zh) 一种充电盒
US20030022633A1 (en) Mobile phone with battery latch
CN217643651U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111698603B (zh) 可穿戴设备组件
CN110571893A (zh) 充电器、可穿戴设备和充电系统
CN217935888U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217363275U (zh) 一种耳机组件
CN210225686U (zh) 蓝牙耳机及蓝牙耳机组件
CN210327115U (zh) 充电器、可穿戴设备和充电系统
CN210401900U (zh) 智能眼镜
CN220755019U (zh) 一种电池拆卸式耳机
JP6602428B1 (ja) 電子機器
CN219041943U (zh) 耳机
CN213602808U (zh) Tws耳机
CN214591890U (zh) 无线耳机和耳机组件
CN215497430U (zh) 一种充电结构
CN112739120B (zh)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7985361U (zh) 耳机充电装置以及无线耳机充电盒
CN220359312U (zh) 一种耳机的充电盒
CN215345018U (zh) 耳机充电座和蓝牙耳机
KR100398329B1 (ko) 핸드폰용 배터리의 충전접속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