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57318U - 一种圆织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圆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57318U
CN210657318U CN201921219377.0U CN201921219377U CN210657318U CN 210657318 U CN210657318 U CN 210657318U CN 201921219377 U CN201921219377 U CN 201921219377U CN 210657318 U CN210657318 U CN 2106573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ring
connecting piece
shuttle
roller
weaving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1937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劲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 Mingzhen
Pan Ziyue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21937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573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573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573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pport Devices For Sliding Do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织机,属于圆筒编织机械领域,解决了上、下门圈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导致生产成本高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主要是梭子为无梭轮梭子,梭子包括梭体,梭体设有用于配合滚动轨道的圆弧面,梭体的上、下侧分别为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两个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连接件上设有与第一侧面滚动配合进行上限位的上限位轮,相邻两个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连接件上设有与第二侧面滚动配合进行下限位的下限位轮,连接件的上端固定于上门圈的外周侧,连接件的下端固定于下门圈的外周侧。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降低上、下门圈的加工精度要求,提高滚轮装配及更换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圆织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圆筒编织机械,特别是一种圆织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采用无梭轮梭子的圆织机,在上门圈与下门圈之间安装多个滚轮,所有滚轮形成供梭子运行的滚动轨道,而安装滚轮的滚柱上端与上门圈连接,滚柱下端与下门圈连接,具体连接方式基本是一个螺栓穿过上门圈与滚柱上端的螺纹孔配合、另一个螺栓穿过下门圈与滚柱下端的螺纹孔配合,或者是滚柱的上端穿过上门圈后通过螺母锁紧、滚柱的下端穿过下门圈后通过螺母锁紧等等这种上、下方向连接的方式,例如专利文献CN101342715A、CN103806201A、CN107869003A、CN1600925A等均公开了这种连接方式。由于滚动轨道需要有较高的精度来确保梭子运行的稳定性,因此上述现有技术中的连接方式对上、下门圈的钻孔精度要求极高,而加工精度高的数控加工中心价格昂贵,基本都在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一台,而如果出现较大的加工公差,导致滚轮的装配精度无法得到满足,滚轮的安装位置也难以调节,上、下门圈加工的不良率增加,生产成本非常高。另外,采用上下方向的连接方式时,新机装配或者维修更换滚轮时,工人拧动下门圈下方的螺栓或螺母非常不便,导致装配效率和维修效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圆织机,降低上、下门圈的加工精度要求,提高滚轮装配及更换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圆织机,包括机架、设于机架的门圈组件、梭子,门圈组件包括上门圈、下门圈和连接件,连接件沿上门圈、下门圈的周向分布有多个,连接件上设有滚轮,所有滚轮形成供梭子运行的滚动轨道,梭子为无梭轮梭子,梭子包括梭体,梭体设有用于配合滚动轨道的圆弧面,梭体的上、下侧分别为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两个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连接件上设有与第一侧面滚动配合进行上限位的上限位轮,相邻两个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连接件上设有与第二侧面滚动配合进行下限位的下限位轮,连接件的上端固定于上门圈的外周侧,连接件的下端固定于下门圈的外周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门圈的外周设有上螺纹孔,上螺栓穿过连接件与上螺纹孔连接,下门圈的外周设有下螺纹孔,下螺栓穿过连接件与下螺纹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螺栓与连接件之间或者连接件与上门圈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滚轮同心度的弹性垫圈,下螺栓与连接件之间或者连接件与下门圈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滚轮同心度的弹性垫圈。
进一步的,所述上门圈的外周设有上台阶,下门圈的外周设有下台阶,连接件的上端抵于上台阶定位,连接件的下端抵于下台阶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上门圈与下门圈通过连接件支撑来保持间距。
进一步的,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形成供经丝穿过的穿丝通道,穿丝通道的宽度为70~90mm。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的两侧设有防止经丝接触滚轮、上限位轮、下限位轮的连接杆,连接杆与上门圈、下门圈连接或者与连接件连接;或者,所述上门圈、下门圈之间设有将经丝一一分隔的筘门,筘门与上门圈、下门圈固定连接或者与连接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滚轮通过轴承安装于芯轴上,芯轴通过支座连接在连接件上;或者,所述滚轮安装于芯轴上,芯轴通过轴承安装于支座,支座与连接件连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支座设有一个,滚轮分布于支座的上、下两侧;或者,所述滚轮设有一个,支座位于滚轮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圆轴段和扁轴段,扁轴段位于圆轴段的上下两端,滚轮通过轴承安装于圆轴段上,上限位轮和下限位轮固定于扁轴段,扁轴段与上门圈、下门圈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第一、由于上限位轮和下限位轮均安装在连接件上,因此上限位轮低于上门圈,下限位轮高于下门圈,使得梭子完全悬空运行,梭子完全不会接触上门圈与下门圈,也就完全不会碾压经丝,可以大大提高编织质量;第二、梭子为无梭轮梭子,结构简化,重量减小,产生的离心力下降,对滚轮的作用力变小,滚轮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而且驱动梭子运行的能耗可以降低,同时上门圈和下门圈不再需要设置供梭轮运行的轨道,对上门圈和下门圈的表面加工精度要求可以大大降低,上门圈和下门圈的间距控制也不再有高要求,可以降低上门圈和下门圈的加工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滚轮、上限位轮和下限位轮均安装在连接件上,同时连接件从上门圈和下门圈的外周侧进行装配,工人可以平视上门圈和下门圈进行装配,以正常姿势轻松装配,因此提高装配和更换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第四,哪个滚轮、上限位轮或下限位轮需要更换时,直接拆卸对应的连接件即可,对其他连接件、滚轮、上限位轮、下限位轮以及上门圈和下门圈都不会产生影响,维修更换非常方便;第五,由于连接件从上门圈和下门圈的外周侧进行装配,为了让所有滚轮形成的滚动轨道具有良好的同心度(调节范围很小,一般是几丝或十几丝),可以通过调节连接件在上门圈和下门圈的径向上的位置来调节滚轮到梭子运行中心的距离来保证同心度,使梭子运行更平稳,利用装配来弥补加工公差,可以降低对上门圈和下门圈加工的公差要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门圈组件与梭子配合的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门圈组件与梭子配合的局部俯视图(连接杆);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门圈组件与梭子配合的俯视图(筘门);
图4为图3中I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门圈组件与梭子配合的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圆织机,包括机架、设于机架的门圈组件、梭子,如图1和图2所示,门圈组件包括上门圈1、下门圈2和连接件3,连接件3沿上门圈1、下门圈2的周向分布有多个,连接件3上设有滚轮4,所有滚轮4形成供梭子运行的滚动轨道,梭子为无梭轮梭子,梭子包括梭体5,梭体5设有用于配合滚动轨道的圆弧面51,梭体5的上、下侧分别为第一侧面52和第二侧面53,相邻两个连接件3中至少一个连接件3上设有与第一侧面52滚动配合进行上限位的上限位轮6,相邻两个连接件3中至少一个连接件3上设有与第二侧面53滚动配合进行下限位的下限位轮7,连接件3的上端固定于上门圈1的外周侧,连接件3的下端固定于下门圈2的外周侧。
第一、由于上限位轮6和下限位轮7均安装在连接件3上,因此上限位轮6低于上门圈1,下限位轮7高于下门圈2,使得梭子完全悬空运行,梭子完全不会接触上门圈1与下门圈2,也就完全不会碾压经丝0,可以大大提高编织质量;第二、梭子为无梭轮梭子,结构简化,重量减小,产生的离心力下降,对滚轮4的作用力变小,滚轮4的使用寿命可以提高,而且驱动梭子运行的能耗可以降低,同时上门圈1和下门圈2不再需要设置供梭轮运行的轨道,对上门圈1和下门圈2的表面加工精度要求可以大大降低,上门圈1和下门圈2的间距控制也不再有高要求,可以降低上门圈1和下门圈2的加工成本,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三,滚轮4、上限位轮6和下限位轮7均安装在连接件3上,同时连接件3从上门圈1和下门圈2的外周侧进行装配,工人可以平视上门圈1和下门圈2进行装配,以正常姿势轻松装配,因此提高装配和更换效率,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第四,哪个滚轮4、上限位轮6或下限位轮7需要更换时,直接拆卸对应的连接件3即可,对其他连接件3、滚轮4、上限位轮6、下限位轮7以及上门圈1和下门圈2都不会产生影响,维修更换非常方便;第五,由于连接件3从上门圈1和下门圈2的外周侧进行装配,为了让所有滚轮4形成的滚动轨道具有良好的同心度(调节范围很小,一般是几丝或十几丝),可以通过调节连接件3在上门圈1和下门圈2的径向上的位置来调节滚轮4到梭子运行中心的距离来保证同心度,使梭子运行更平稳,利用装配来弥补加工公差,可以降低对上门圈1和下门圈2加工的公差要求,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至于上限位轮6与下限位轮7的设置方式,主要是因为梭子运行时受离心力作用,能够克服重力因素而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面上,所以上限位轮6、下限位轮7与梭子之间的接触力非常小,所以可以在相邻的两个连接件3上仅设置一个上限位轮6和一个下限位轮7,只要确保梭子同一时间可以与两到三个上限位轮6、两到三个下限位轮7滚动配合即可,这样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如果考虑梭子停止过程中重力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加,可以增加下限位轮7的数量,例如相邻三个连接件3中有两个设置了下限位轮7,也可以增加到所有连接件3上都设有下限位轮7。而出于梭子运行稳定性要求,上限位轮6的数量也可以增加到所有连接件3上都设置有上限位轮6。
在本实施例中,上限位轮6和下限位轮7采用圆柱轮,第一侧面52和第二侧面53均为平面,模具设计简单,加工比较方便。可以理解的,上限位轮6和下限位轮7也可以采用圆锥轮,第一侧面52和第二侧面53相应设置成一段圆锥面。以此类推,上限位轮6和下限位轮7采用何种形状的轮子,第一侧面52和第二侧面53相应设置成对应形状的面。
在本实施例中,梭体5的第一侧面52与第二侧面53是个完整的面,即要么是一个整体的平面,要么是一个完整的圆锥面,不会有其他结构,因此梭体5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与更多的滚轮4接触配合。从图2中可见,梭体5在同一时间内可以与五组滚轮4、上限位轮6、下限位轮7滚动配合,非常有利于提高运行的稳定性,而且更有利于滚轮4分担梭子运行产生的离心力,使得作用到单个滚轮4上的离心力更小,相比现有技术中梭子与四组滚轮4同时滚动配合而言,至少可以提高滚轮25%的使用寿命。
梭子运行时产生的离心力较大,因此连接件3的固定要可靠,同时要考虑装配的便利性,为此本实施例参考现有技术,也采用了螺栓连接,只是改成了横向连接。具体是在上门圈1的外周设有上螺纹孔11,上螺栓12穿过连接件3与上螺纹孔11连接,下门圈2的外周设有下螺纹孔21,下螺栓22穿过连接件3与下螺纹孔21连接。一台四梭或六梭的圆织机,一般设置32或36个连接件3,所以上螺纹孔11和下螺纹孔21的数量也就是32或36个,并且是沿上、下门圈2的圆周均布为佳,在加工过程,可以一次装夹然后通过分度盘控制钻孔攻丝即可完成,上螺纹孔11与下螺纹孔21的位置及精度容易控制和保证,确保连接件3及滚轮4的装配基准。由于滚轮4、上限位轮6、下限位轮7的使用寿命可以长达一年,除了螺栓连接,铆接等常见方式也可以考虑。
而为了实现对滚轮4的同心度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在上螺栓12与连接件3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滚轮4同心度的弹性垫圈,下螺栓22与连接件3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滚轮4同心度的弹性垫圈。螺栓拧紧或松一点即可实现调节,同时弹性垫圈的弹力产生的预紧力可以有效防止螺栓自动旋出。可以理解的,也可以将弹性垫圈设在连接件3与上门圈1之间,以及设在连接件3与下门圈2之间,当然也可以在上述所有位置均设置弹性垫圈。除了弹性垫圈,采用弹簧也是可行的。
为方便连接件3的预定位,可以在上门圈1的外周设有上台阶13,下门圈2的外周设有下台阶23,连接件3的上端抵于上台阶13定位,连接件3的下端抵于下台阶23定位。上台阶13和下台阶23可以一整圈的环形结构,也可以是分开单独设置的结构,前者容易加工,后者预定位的效果好。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上门圈1与下门圈2之间只有连接件3连接,因此上门圈1与下门圈2通过连接件3支撑来保持间距。这样的好处是32或36个连接件3共同支撑上门圈1,拿掉其中一部分连接件3对于支撑并无影响,极端情况下,只要保留3个连接件3即可,工人可以比较自由的拆卸连接件3对滚轮4进行更换。
相邻两个连接件3之间形成供经丝0穿过的穿丝通道100,由于滚轮4、上限位轮6和下限位轮7均设在连接件3上,连接件3又在直径较大的门圈外周安装固定,因此为了提供经丝0较宽敞的穿丝空间,可以设计穿丝通道100的宽度W为70~90mm,相比现有技术中60mm左右的宽度,能够有效减少梭子运行时对经丝0的冲击影响,尽量避免经丝0相互摩擦而受损。
由于梭子沿着门圈的圆周方向运行,而经丝0大体上沿着门圈的径向由外向内输送,所以梭子运行必然会横向冲击经丝0,使得经丝0横向偏移,所以本实施例在连接件3的两侧设有防止经丝0接触滚轮4、上限位轮6、下限位轮7的连接杆8,连接杆8与上门圈1、下门圈2连接。在此基础上,可以用连接杆8替代连接件3来支撑上门圈1。除此之外,连接件3也可以与连接件3连接,方便拆卸清理。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少经丝0之间的相互磨损,可以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门圈1、下门圈2之间设有将经丝0一一分隔的筘门9,筘门9与上门圈1、下门圈2固定连接,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筘门9也可以与连接件3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滚轮4通过轴承安装于芯轴41上,芯轴41通过支座42连接在连接件3上,具体的结构可以参考CN208087846U中的滚轮4C的安装结构。在本实施例中,支座42设有一个,滚轮4分布于支座42的上、下两侧。考虑到圆织机工作的多粉尘环境,在滚轮4的上下两侧可以增加防尘盖43,可以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另外,为调节所有滚轮4的同心度,也可以通过滚轮4的安装结构实现,在紧固螺栓44上设置弹性垫圈或弹簧均可。
实施例二:
除了采用现有的安装结构,也可以如图5所示,滚轮4安装于芯轴41上,芯轴41通过轴承安装于支座42,支座42与连接件3连接固定。实施例一中芯轴41固定,本实施例中的芯轴41与滚轮4同步旋转。
另外除了实施例一设置一个支座42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滚轮4设有一个,支座42位于滚轮4的上、下两侧。因此滚轮4与梭子之间可以拥有更长更大的接触面,降低梭子对滚轮4的冲击,提高滚轮4及其中轴承的寿命。而且两个支座42的支撑定位效果更稳定可靠,而且一个滚轮4的加工公差相比两个滚轮4叠加的加工公差要更加可控。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除了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的安装结构,滚轮4也可以直接通过轴承安装到连接件3,这样滚轮4到梭子之间的间距更大,滚轮4的直径可以增大,可以采用更大规格的轴承,使用寿命更长久,具体是连接件3包括圆轴段和扁轴段,扁轴段位于圆轴段的上下两端,滚轮4通过轴承安装于圆轴段上,上限位轮6和下限位轮7固定于扁轴段,扁轴段与上门圈1、下门圈2连接。滚轮4通过轴承安装于圆轴段的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CN207904454U中滚筒与芯轴装配连接的方式,也可以参考现有技术CN206204542U中滚轮的安装方式。
本实施例未描述的其他内容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现圆织机基本功能的其他零部件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圆织机,包括机架、设于机架的门圈组件、梭子,门圈组件包括上门圈、下门圈和连接件,连接件沿上门圈、下门圈的周向分布有多个,连接件上设有滚轮,所有滚轮形成供梭子运行的滚动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子为无梭轮梭子,梭子包括梭体,梭体设有用于配合滚动轨道的圆弧面,梭体的上、下侧分别为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两个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连接件上设有与第一侧面滚动配合进行上限位的上限位轮,相邻两个连接件中至少一个连接件上设有与第二侧面滚动配合进行下限位的下限位轮,连接件的上端固定于上门圈的外周侧,连接件的下端固定于下门圈的外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圈的外周设有上螺纹孔,上螺栓穿过连接件与上螺纹孔连接,下门圈的外周设有下螺纹孔,下螺栓穿过连接件与下螺纹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螺栓与连接件之间或者连接件与上门圈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滚轮同心度的弹性垫圈,下螺栓与连接件之间或者连接件与下门圈之间设有用于调节滚轮同心度的弹性垫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圈的外周设有上台阶,下门圈的外周设有下台阶,连接件的上端抵于上台阶定位,连接件的下端抵于下台阶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门圈与下门圈通过连接件支撑来保持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连接件之间形成供经丝穿过的穿丝通道,穿丝通道的宽度为70~90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侧设有防止经丝接触滚轮、上限位轮、下限位轮的连接杆,连接杆与上门圈、下门圈连接或者与连接件连接;或者,所述上门圈、下门圈之间设有将经丝一一分隔的筘门,筘门与上门圈、下门圈固定连接或者与连接件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通过轴承安装于芯轴上,芯轴通过支座连接在连接件上;或者,所述滚轮安装于芯轴上,芯轴通过轴承安装于支座,支座与连接件连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设有一个,滚轮分布于支座的上、下两侧;或者,所述滚轮设有一个,支座位于滚轮的上、下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圆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圆轴段和扁轴段,扁轴段位于圆轴段的上下两端,滚轮通过轴承安装于圆轴段上,上限位轮和下限位轮固定于扁轴段,扁轴段与上门圈、下门圈连接。
CN201921219377.0U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圆织机 Active CN2106573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9377.0U CN210657318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圆织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9377.0U CN210657318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圆织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57318U true CN210657318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408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19377.0U Active CN210657318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圆织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573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57318U (zh) 一种圆织机
CN204689250U (zh) 一种导纱装置
KR101159059B1 (ko) 니트 기계용 니트 헤드
CN210975017U (zh) 一种筒子架及塑料圆织机
CN218932440U (zh) 雪尼尔纺织机
CN110773678A (zh) 一种钢塑复合管材钢网焊接压焊装置
CN210561001U (zh) 一种悬浮圆织机
CN113290008A (zh) 一种用于高效清洗轴承的清洗架
CN201214268Y (zh) 无梭轮悬浮式圆织机
CN211471727U (zh) 圆织机梭子及其圆织机
CN213866649U (zh) 一种塑料圆织机
CN207904454U (zh) 一种塑料圆织机
CN210558395U (zh) 托纸架的辊筒结构
CN108796777B (zh) 一种圆织机
CN102877192A (zh) 纬线编织机构
CN112960450A (zh) 一种设有方便安装导辊机构的纺织设备
CN211339849U (zh) 一种圆织机
CN220284341U (zh) 一种无梭轮悬浮圆织机的轨道框架
CN217922504U (zh) 直纬梭及直纬塑料圆织机
CN219260398U (zh) 三维编织机的振动导向环
CN215628529U (zh) 塑料圆织机
CN209407917U (zh) 一种数控机床配重支架
CN220284342U (zh) 一种无梭轮悬浮圆织机
CN212128400U (zh) 一种宽筘门高速圆织机
CN219032507U (zh) 一种综带机构及圆织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104

Address after: Room 502, No. 8, Lane 200, Zhongshan South Road, Hu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01

Patentee after: Chen Mingzhen

Patentee after: Pan Ziyue

Address before: No. 56, Yannan Road, Aojiang Town, Pingyang Coun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25401

Patentee before: Wu Jinsong

Patentee before: Pan Ziy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