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45017U -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 Google Patents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45017U
CN210645017U CN201921312646.8U CN201921312646U CN210645017U CN 210645017 U CN210645017 U CN 210645017U CN 201921312646 U CN201921312646 U CN 201921312646U CN 210645017 U CN210645017 U CN 2106450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finger
ball
wrist
soft rub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126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3126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450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450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450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包括套环及扣环组件,套环包括软胶环体及限位圈,软胶环体紧套在腕力球外,限位圈能便于软胶环体定位在腕力球外,使得套环能较好地套置在碗力球外。软胶环体能减小撞击时带来的反作用力,能在腕力球跌落时减小外物对碗力球的撞击力度。扣环组件包括第一指环、第二指环、第三指环、第四指环及第五指环,第一指环、第二指环、第三指环、第四指环及第五指环一一对应用于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穿设,能更加便于手部的手指握持腕力球,并将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拉紧向软胶环体靠近,使得手部的手指能够更好地握持腕力球,即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能减少腕力球跌落的问题的发生。

Description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背景技术
腕力球是腕力健身球的简称,也称强力球、魔力球、陀螺球、超级陀螺,其运用陀螺仪和天体力学原理,模拟天体运行产生自然感应磁场及磁力,在惯性定律和离心力作用下持续旋转并产生强大的力量,使手腕、手臂处于自主运动状态;它的高速旋转所产生的强大力量,对锻炼我们手指、手腕、手臂的力量和韧性具有非常好的帮助,并集运动、娱乐、健身于一体,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们的青睐和喜爱。
现有的腕力球包含一外壳、一套环及一旋转球,外壳内具有一轨道段,套环可滑动地设于轨道段,旋转球包含一球体及一轴体,轴体贯穿球体,且轴体的相对两端分别可转动地枢设于套环。而腕力球是应用陀螺仪原理,仅需以机械方式即可让腕力球开始转动,故使用者可用手掌握持并转动腕力球,使其在离心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产生强大的旋转力量。因此,使用者可藉由此旋转力量来针对手部及肩部的肌肉进行锻炼。
然而,由于旋转球的球体仅靠轴体的相对两端枢接于套环而悬置于外壳内,也就是说,球体的重量仅单靠轴体支撑,故当使用者操作时不甚将腕力球撞到地上时,较重的球体可能将轴体撞坏,即,轴体易受到球体的重量及轴体高速转动的影响而弯曲变形。当轴体弯曲变形时会改变原先腕力球结构上及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令腕力球产生噪音或震动,进而影响旋转球的转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有助于手掌握持,能够减少腕力球跌落的问题的发生,以及能够在腕力球跌落时减小外物对碗力球的撞击力度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一种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包括:套环及扣环组件,
所述套环包括软胶环体及限位圈,所述限位圈设置于所述软胶环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软胶环体用于套置于腕力球外,所述限位圈用于在所述软胶环体套置在所述腕力球上时与所述腕力球相顶持;及
所述扣环组件包括第一指环、第二指环、第三指环、第四指环及第五指环,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顺序设置于所述软胶环体的外侧壁上;
所述第二指环与所述第三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1,所述第三指环与所述第四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2,所述第四指环与所述第五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3,所述第一指环与所述第二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4,所述第一指环与所述第五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5;
所述L1、所述L2及所述L3均相同;
所述L4及所述L5均大于所述L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圈的中心线与所述软胶环体的中心线相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环体具有椭圆环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均具有圆环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的内直径为14.5mm-2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腕力球上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圈嵌置于所述限位凹槽内,所述限位圈的边缘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底面相顶持,所述软胶环体的内侧壁与所述腕力球的边缘相顶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环体具有圆环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环体的直径与所述腕力球的直径比为1:(1.2-1.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环体、所述限位圈、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为一体成型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胶环体的环宽为4cm-6c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通过设置套环,所述套环包括软胶环体及限位圈,所述软胶环体紧套在所述腕力球外,所述限位圈能够便于所述软胶环体定位在所述腕力球外,使得所述套环能够较好地套置在所述碗力球外。所述软胶环体能够减小撞击时带来的反作用力,即,能够在腕力球跌落时减小外物对碗力球的撞击力度。
其次,所述扣环组件包括第一指环、第二指环、第三指环、第四指环及第五指环,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一一对应用于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穿设,能够更加便于手部的手指握持所述腕力球。
最后,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一一对应用于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穿设,并将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拉紧向所述软胶环体靠近,这样,使得手部的手指能够更好地握持腕力球,即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能够减少腕力球跌落的问题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套置在腕力球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文所述两个指环之间的距离是指:其中一个指环的圆心到另一个指环圆心的距离,例如,所述第二指环与所述第三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1,即为所述第二指环的圆心与所述第三指环的圆心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1。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10的结构示意图,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10包括:套环100及扣环组件200,所述扣环组件200设置于所述套环100上,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套环100用于套置于腕力球20外,所述扣环组件200用于扣住手部的各手指,即,所述腕力球20套在所述套环100内,所述扣环组件与所述套环相固定,人手通过扣在所述扣环组件上,进而能够更加便于手掌握持所述腕力球,与此同时,由于所述套环是紧套在所述腕力球外,且手指是扣住在所述扣环组件上的,即,能够将所述腕力球握持的更稳,进而能够减小腕力球跌落问题的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所述套环为软胶套环,所述扣环组件为软胶扣环组件,即,所述套环及所述扣环组件均为软胶材料制作而成;又如,所述套环为橡胶套环,所述扣环组件为橡胶扣环组件,如此,所述套环及所述扣环组件通过利用现有技术中橡胶的特性,即,橡胶(Rubber)是指具有可逆形变的高弹性聚合物材料,在室温下富有弹性,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能产生较大形变,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当套置有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的腕力球在使用者操作时不甚将腕力球撞到地上时,在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的防护下,能够减小撞击时带来的反作用力,即,能够在腕力球跌落时减小外物对碗力球的撞击力度。
请参阅图1,所述套环100包括软胶环体110及限位圈120,所述限位圈120设置于所述软胶环体110的内侧壁上,请一并参阅图2,所述软胶环体110用于套置于腕力球20外,所述限位圈120用于在所述软胶环体110套置在所述腕力球20上时与所述腕力球相顶持,即,所述软胶环体紧套在所述腕力球20外,所述限位圈能够便于所述软胶环体定位在所述腕力球外,使得所述套环能够较好地套置在所述碗力球外。所述软胶环体能够减小撞击时带来的反作用力,即,能够在腕力球跌落时减小外物对碗力球的撞击力度。
为了了解所述套环的具体结构,例如,所述限位圈的中心线与所述软胶环体的中心线相重合,即,所述限位圈设置于所述软胶环体的内侧壁的中心线位置处,亦即,所述软胶环体于所述限位圈的两侧与所述腕力球接触的面积相等;又如,所述软胶环体具有椭圆环状结构,由于所述软胶环体具有较好的拉伸能力,以及较好的弹性,所述软胶环体利用拉伸能力,将椭圆环状结构的所述软胶环体进行拉伸能够便于将腕力球嵌置在所述软胶环体内,再利用所述软胶环体具有较好的弹性,进而能够将碗力球夹紧在所述软胶环体内。
为了使得所述套环能够更加稳固地套置在碗力球外,例如,所述腕力球上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圈嵌置于所述限位凹槽内,所述限位圈的边缘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底面相顶持,所述软胶环体的内侧壁与所述腕力球的边缘相顶持,即,通过所述限位圈嵌置于所述限位凹槽内,将所述套环定位在腕力球外,与此同时,在设置所述限位圈也能够较好地找准套置在所述腕力球外的具体位置,确保所述套环是套置在所述腕力球的正中间的,防止所述套环在没有套置所述腕力球的正中间时,所述碗力球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从所述套环内滑脱;又如,所述限位凹槽的中心线与所述腕力球的最大外圆周长所在的环线相重合。
进一步地,例如,所述软胶环体具有圆环状结构;又如,所述软胶环体的直径与所述腕力球的直径比为1:(1.2-1.4);又如,所述软胶环体的直径与所述腕力球的直径比为1:1.2,在确保所述软胶环体的直径小于所述腕力球的直径的前提下,所述软胶环体能够紧套在所述腕力球外。
为了使得所述套环能够将腕力球套的更稳,例如,所述软胶环体的环宽为4cm-6cm;又如,所述软胶环体的宽度为4cm,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的腕力球的直径一般为7cm,为了确保所述软胶环体能够较牢固地套置住腕力球,将所述软胶环体的环宽设置为4cm,且所述软胶环体的中心线与所述腕力球的最大外圆周长所在的环线相重合。
请参阅图1,所述扣环组件200包括第一指环210、第二指环220、第三指环230、第四指环240及第五指环250,所述第一指环210、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顺序设置于所述软胶环体的外侧壁上,即,所述第一指环210、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分别与所述软胶环体相固定,所述第一指环210、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分别用于手部手指的穿设。所述第二指环220与所述第三指环230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1,所述第三指环230与所述第四指环240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2,所述第四指环240与所述第五指环250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3,所述L1、所述L2及所述L3均相同,即,L1=L2=L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一一对应用于手部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穿设,并将手部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拉紧向所述软胶环体靠近,这样,使得手部的手指能够更好地握持腕力球。所述第一指环210与所述第二指环220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4,所述第一指环210与所述第五指环250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5,所述L4及所述L5均大于所述L1所述第一指环用于穿设手部的拇指的穿设,并将手部的拇指拉紧向所述软胶环体靠近,这样,使得手部的手指能够更好地握持腕力球,由此,通过在所述软胶环体上分别设置所述第一指环210、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所述第一指环210、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一一对应用于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穿设,并将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拉紧向所述软胶环体靠近,这样,使得手部的手指能够更好地握持腕力球,即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能够减少腕力球跌落的问题的发生。
进一地,例如,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均为软胶指环,这样,当套置有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的腕力球在使用者操作时不甚将腕力球撞到地上时,在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的防护下,即,在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所述第五指环及所述套环的缓冲作用下,能够减小撞击时带来的反作用力,即,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能够在腕力球跌落时减小外物对碗力球的撞击力度。
进一步地,例如,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均具有圆环状结构,这样,能够便于手部手指的穿入;又如,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的内直径为14.5mm-21.5mm,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的内直径的大小根据戒指指圈,即手寸的号数进行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戒指指圈大小的标准,称为手寸。手寸是以多少号来表示的,手寸分为美式,港式,它们对应的直径和周长各不相同,目前中国多采用港式。现代人的手寸一般在6-26号之间,即直径在14.1cm-21.0cm之间,将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的内直径设置的略大于手寸,能够便于手指的穿入。
进一步地,所述软胶环体、所述限位圈、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有助于加强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整体结构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10通过设置套环100,所述套环100包括软胶环体110及限位圈120,所述软胶环体紧套在所述腕力球外,所述限位圈能够便于所述软胶环体定位在所述腕力球外,使得所述套环能够较好地套置在所述碗力球外。所述软胶环体能够减小撞击时带来的反作用力,即,能够在腕力球跌落时减小外物对碗力球的撞击力度。
其次,所述扣环组件200包括第一指环210、第二指环220、第三指环230、第四指环240及第五指环250,所述第一指环210、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一一对应用于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穿设,能够更加便于手掌握持所述腕力球。
最后,所述第一指环210、所述第二指环220、所述第三指环230、所述第四指环240及所述第五指环250一一对应用于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穿设,并将手部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尾指拉紧向所述软胶环体靠近,这样,使得手部的手指能够更好地握持腕力球,即所述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能够减少腕力球跌落的问题的发生。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环及扣环组件,
所述套环包括软胶环体及限位圈,所述限位圈设置于所述软胶环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软胶环体用于套置于腕力球外,所述限位圈用于在所述软胶环体套置在所述腕力球上时与所述腕力球相顶持;及
所述扣环组件包括第一指环、第二指环、第三指环、第四指环及第五指环,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顺序设置于所述软胶环体的外侧壁上;
所述第二指环与所述第三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1,所述第三指环与所述第四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2,所述第四指环与所述第五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3,所述第一指环与所述第二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4,所述第一指环与所述第五指环之间的距离定义为L5;
所述L1、所述L2及所述L3均相同;
所述L4及所述L5均大于所述L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圈的中心线与所述软胶环体的中心线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环体具有椭圆环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均具有圆环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的内直径为14.5mm-21.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腕力球上开设有限位凹槽,所述限位圈嵌置于所述限位凹槽内,所述限位圈的边缘与所述限位凹槽的底面相顶持,所述软胶环体的内侧壁与所述腕力球的边缘相顶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环体具有圆环状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环体的直径与所述腕力球的直径比为1:(1.2-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环体、所述限位圈、所述第一指环、所述第二指环、所述第三指环、所述第四指环及所述第五指环为一体成型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其特征在于,所述软胶环体的环宽为4cm-6cm。
CN201921312646.8U 2019-08-14 2019-08-14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Active CN2106450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12646.8U CN210645017U (zh) 2019-08-14 2019-08-14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12646.8U CN210645017U (zh) 2019-08-14 2019-08-14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45017U true CN210645017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2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12646.8U Active CN210645017U (zh) 2019-08-14 2019-08-14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450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80336A (en) Hand exerciser
US6814645B2 (en) Hula hoop
KR200483855Y1 (ko) 탁구 라켓
CN210645017U (zh) 腕力球用五指防摔套
US20040038784A1 (en) Exercise ball device
CN104722011A (zh) 一种圆形管道内含滚球的手持训练器
CN214633738U (zh) 多功能瘦腿器
CN201342210Y (zh) 摇摆哑铃
CN204447088U (zh) 一种圆形管道内含滚球的手持训练器
US7291120B2 (en) Massage device
TWM616525U (zh) 多方位訓練裝置
JP2005278840A (ja) 運動器具
TWI722929B (zh) 手部運動裝置
CN213555128U (zh) 一种硅胶拉力器
CN214633783U (zh) 一种用于健美操力量训练的握力器
JP3139081U (ja) 手持ち式弾性健康運動器具
CN220918086U (zh) 一种高尔夫挥杆练习器
US5888174A (en) Hand held relaxation/exercise device
CN213031785U (zh) 一种便于练习手型的手握球
CN205759460U (zh) 拉力器
TWM492753U (zh) 彈性健身器
TWI794108B (zh) 多功能運動裝置
CN203694537U (zh) 手指锻炼器
JP3089623U (ja) 多機能の健康輪
CN217526371U (zh) 一种筒式儿童弓箭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