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36148U -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36148U
CN210636148U CN201921380930.9U CN201921380930U CN210636148U CN 210636148 U CN210636148 U CN 210636148U CN 201921380930 U CN201921380930 U CN 201921380930U CN 210636148 U CN210636148 U CN 2106361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knitted fabric
filament
shielding
ya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38093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
李娇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Imei Fashion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Imei Fashion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Imei Fashion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Imei Fashion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38093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361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361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361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服装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遮热针织面料,包括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所述正面线圈由棉纱线编织而成,所述反面线圈由附着有陶瓷粉末的遮热长丝编织而成,且所述遮热长丝为涤纶长丝或尼龙长丝。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棉纱线和遮热长丝编织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进而得到遮热针织面料,且面料正面具有棉的手感,柔软舒适,反面可以起到遮热效果,同时具有冷感和吸汗速干的作用,可广泛应用于男女T恤、卫衣等服装中,解决了现有功能性服装因只采用化学纤维而无法满足人们既追求功能性又追求天然纤维特点的需求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服装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功能性服装是指除一般服装所具有的物理机械性能外,还具备一种或几种特殊的功能,如吸汗速干、遮热、冷感、抗紫外线、抗菌防臭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都是由化学纤维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进行改性而得到的。
但是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还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功能性服装为了保证其功能性,通常只采用化学纤维(即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而不使用天然纤维,但天然纤维在某些方面确实具有化学纤维无法比拟的特点,如手感,亲肤性、环保等,只采用化学纤维制备的功能性服装无法满足目前人们在追求功能性的同时又追求天然纤维特点的需求。
因此,需开发一种既有化学纤维的功能性又有天然纤维特点的遮热针织面料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遮热针织面料,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功能性服装因只采用化学纤维而无法满足人们既追求功能性又追求天然纤维特点的需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包括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所述正面线圈由棉纱线编织而成,所述反面线圈由附着有陶瓷粉末的遮热长丝编织而成,且所述遮热长丝为涤纶长丝或尼龙长丝,所述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经过编织共同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在编织过程中,棉纱线和遮热长丝同时被喂入纬编机,棉纱线在上,遮热长丝在下,棉纱线形成正面线圈,遮热长丝形成反面线圈,所述棉纱线包括纯棉纱线和含有棉纤维的纱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棉纱线的纱支为20支-60支。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棉纱线为气流纺棉纱,即采用气流纺纺纱方式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遮热长丝的纤度为50-200D,其中,纤度同样是衡量纤维细度的指标,是指在公定回潮率下1000米长的纤维所具有的重量克数,常用于衡量化学纤维的细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幅宽(即面料的有效宽度)为160-195cm。
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克重(即指一平方米面料的重量)为130-270g/m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由棉纱线编织而成,反面线圈由附着有陶瓷粉末的遮热长丝编织而成,且所述遮热长丝为涤纶长丝或尼龙长丝,通过采用棉纱线和遮热长丝编织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进而得到遮热针织面料,由于采用气流纺棉纱配置成正面线圈,面料具有天然棉纤维舒适柔软的手感,由于采用遮热长丝配置成反面线圈,面料具有遮热的功能,降低穿着者的体表温度,同时具有冷感和吸汗速干的性能,解决了现有功能性服装因只采用化学纤维而无法满足人们既追求功能性又追求天然纤维特点的需求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男女T恤、卫衣等服装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遮热针织面料的正面线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遮热针织面料的反面线圈示意图。
图中:1-棉纱线,2-遮热长丝。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遮热针织面料,包括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所述正面线圈由棉纱线1编织而成,所述棉纱线1包括纯棉纱线和含有棉纤维的纱线,所述反面线圈由附着有陶瓷粉末的遮热长丝2编织而成,且所述遮热长丝2为涤纶长丝或尼龙长丝,所述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经过编织(采用纬编针织机)共同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
具体的,所述遮热长丝2为现有技术中的产品,通过将遮热材料(即陶瓷粉末)均匀配置到涤纶或尼龙的纺丝溶液中,然后采用现有工艺纺制得到遮热长丝2,其中,所述陶瓷粉末一般为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的混合物,该陶瓷粉末的颗粒直径为1μm-3μm。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棉纱线1的纱支为60支,其中,纱支是衡量纱线细度的指标,指在公定回潮率下,1磅重的纱线所具有的840码的长度倍数,常用于衡量短纤维纱线的细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棉纱线1为气流纺棉纱,即采用气流纺纺纱方式构成,具体的,气流纺作为一种纺纱方式,是利用气流将纤维在高速回转的纺纱杯内凝聚加捻输出成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气流纺具有纺纱速度快、纱卷大、适应性广、机构简单等优点,纺出的纱线条干均匀度好,比较蓬松,风格粗犷。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遮热长丝2的纤度为50D,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幅宽为160cm,其中,幅宽是指面料的有效宽度,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克重(即指一平方米面料的重量)为130g/m2
请参阅图1-2,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一种遮热针织面料,包括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所述正面线圈由棉纱线1编织而成,所述棉纱线1包括纯棉纱线和含有棉纤维的纱线,所述反面线圈由附着有陶瓷粉末的遮热长丝2编织而成,且所述遮热长丝2为涤纶长丝或尼龙长丝,所述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经过编织(采用纬编针织机)共同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其中,所述纬平针组织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纬平针组织,又称平针组织,由连续的单元线圈向一个方向串套而成,是单面纬编针织物中的基本组织。
具体的,所述遮热长丝2为现有技术中的产品,通过将遮热材料(即陶瓷粉末)均匀配置到涤纶或尼龙的纺丝溶液中,然后采用现有工艺纺制得到遮热长丝2,其中,所述陶瓷粉末一般为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的混合物,该陶瓷粉末的颗粒直径为1μm-3μm。
可以理解的,在编织过程中,棉纱线1和遮热长丝2同时被喂入纬编机,棉纱线1在上,遮热长丝2在下,棉纱线1形成正面线圈,遮热长丝2形成反面线圈,编织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由连续的单元线圈相互串套而成,面料的反面为遮热长丝2形成的圈弧,面料的正面为棉纱线1形成的圈柱。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棉纱线1的纱支为20支,其中,纱支是衡量纱线细度的指标,指在公定回潮率下,1磅重的纱线所具有的840码的长度倍数,常用于衡量短纤维纱线的细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棉纱线1为气流纺棉纱,即采用气流纺纺纱方式构成,具体的,气流纺作为一种纺纱方式,是利用气流将纤维在高速回转的纺纱杯内凝聚加捻输出成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气流纺具有纺纱速度快、纱卷大、适应性广、机构简单等优点,纺出的纱线条干均匀度好,比较蓬松,风格粗犷。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遮热长丝2的纤度为200D,其中,纤度同样是衡量纤维细度的指标,是指在公定回潮率下1000米长的纤维所具有的重量克数,常用于衡量化学纤维的细度。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幅宽为195cm,幅宽是指面料的有效宽度,通常在145cm-190cm。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克重(即指一平方米面料的重量)为270g/m2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服装,由上述遮热针织面料编织而成,款式可以设计为T恤衫、卫衣等服装,由此面料做成的服装,具有天然纤维的手感,且具有遮热、冷感、吸湿速干的特性。
具体的,一种由上述遮热针织面料制备的服装,款式为T恤,上述遮热针织面料依次经过剖幅、水洗、预定型、染色、烘干、成品定型后得到半成品,半成品再经款式设计、打板、裁剪、缝制、熨烫整形得到一种遮热服装,同时具有冷感和吸汗速干的性能,穿着舒适,其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置了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由棉纱线1编织而成,反面线圈由遮热长丝2编织而成,所述棉纱线1包括纯棉纱线和含有棉纤维的纱线,通过采用棉纱线1和遮热长丝2编织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进而得到遮热针织面料,且面料正面具有棉的手感,柔软舒适,反面可以起到遮热效果,同时具有冷感和吸汗速干的作用,解决了现有功能性服装因只采用化学纤维而无法满足人们既追求功能性又追求天然纤维特点的需求的问题,可广泛应用于男女T恤、卫衣等服装中;而且,本实用新型面料采用纬平针组织结构,俗称汗布,此种组织结构,工艺简单成熟,正面由正面线圈编织而成,反面由反面线圈编织而成;由于采用气流纺棉纱配置成正面线圈,面料具有天然棉纤维舒适柔软的手感;由于采用遮热长丝配置成反面线圈,面料具有遮热的功能,降低穿着者的体表温度,同时实现冷感和吸汗速干的性能;由此面料做成的服装既具有天然棉纤维的风格,又实现功能性化学纤维的遮热、冷感、吸汗速干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棉纱线1和遮热长丝2的细度相当,为方便表现,在图1中将在上的棉纱线1简化为一根线条,在图2中将在上的遮热长丝2简化为一根线条,请知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遮热针织面料,包括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共同构成纬平针组织结构;
所述正面线圈由棉纱线(1)编织而成,所述反面线圈由附着有陶瓷粉末的遮热长丝(2)编织而成,且所述遮热长丝(2)为涤纶长丝或尼龙长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遮热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纱线(1)的纱支为20支-60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热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纱线(1)为气流纺棉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遮热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热长丝(2)的纤度为50-200D。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遮热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幅宽为160-195cm。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遮热针织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热针织面料的克重为130-270g/m2
CN201921380930.9U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Active CN2106361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0930.9U CN210636148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380930.9U CN210636148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36148U true CN210636148U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90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380930.9U Active CN210636148U (zh) 2019-08-23 2019-08-23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361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53221A (zh) 一种纺织面料的生产工艺
CN109487388B (zh) 石墨烯粘胶/石墨烯莫代尔交并纱线及其制备方法与面料
CN107460580A (zh) 一种solotex羊毛混纺针织绒线及其生产工艺
CN212560624U (zh) 一种超柔柔风发热红豆绒内衣套装
JP2017172080A (ja) 複合捲縮糸
CN103361867A (zh) 一种高导湿功能ptt纤维无缝针织内衣的生产工艺
CN104790111A (zh) 粘胶/咖啡碳混纺针织面料
CN210636148U (zh) 一种遮热针织面料
JP2004044059A (ja) 複合糸および複合織編物
CN110468463A (zh) 一种高端针织面料及其加工方法
CN208201244U (zh) 一种超柔软的双层莫代尔面料
KR20140135156A (ko) 신체 보온을 증진시키는 폴리아미드 직물
CN105755659A (zh) 股线效应涡流纺纱针织面料
CN113123006B (zh) 一种抗菌舒适针织内衣面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16891440U (zh) 一种细丝镂空纬编面料
CN112251902B (zh) 一种低氨纶高弹贾卡提花鞋面三明治面料及其生产方法
CN211199600U (zh) 一种超柔棉涤的针织双面布
Senthilkumar et al. Elastic properties of spandex plated cotton knitted fabric
CN202688589U (zh) 一种精梳棉与麻赛尔纤维混纺纱线
JP3177379U (ja) 伸縮性かさだか糸と、その織物及び編物
CN112900087A (zh) 一种永久抗菌面料的制备方法
CN207958605U (zh) 一种高强度纺织用纱线
CN207227666U (zh) 一种粘锦双包仿麻面料
CN215800227U (zh) 一种具有遮热功能的针织面料
CN112411005B (zh) 棉-低熔点聚酯-热塑性聚氨酯3d打印丝材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