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8397U - 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628397U CN210628397U CN201921703560.8U CN201921703560U CN210628397U CN 210628397 U CN210628397 U CN 210628397U CN 201921703560 U CN201921703560 U CN 201921703560U CN 210628397 U CN210628397 U CN 21062839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busbar
- battery module
- connection structure
- bus b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该电芯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所述电芯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汇流排和多个极耳。每个所述汇流排分别与多个极耳连接。各所述极耳一端与所述电芯连接、另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极耳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汇流排的一端扣接。该电芯连接结构通过具有弯折部的极耳与汇流排扣接,提高了电芯连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了电池模组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新能源电动汽车领域,利用软包电芯作为动力电池的动力时,软包电芯之间连接一种方式与方形电芯的连接方式相似,这种连接方式需要焊接两种汇流排,即并联汇流排及串联汇流排,与电芯相连的极耳先与并联汇流排焊接成一组并联电池,然后通过焊接串联汇流排将多组并联电池连接成一个模组。
但是该连接方式容易使得电动汽车在行车过程中,因电动汽车发生抖动导致焊点脱落,使得电池模组发生短路,造成安全隐患。如何提高焊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安全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芯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所述电芯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汇流排和多个极耳:
每个所述汇流排分别与多个极耳连接;
各所述极耳一端与所述电芯连接、另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极耳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汇流排的一端扣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汇流排包括总汇流排及复合汇流排;
所述复合汇流排与多个极耳连接,用于将多个所述电芯串联或并联以形成电池串并组;
所述总汇流排与所述电池串并组连接,用于作为所述电池串并组的正极或负极的伸出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汇流排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挂杆,以及设置于各所述第一挂杆两端的第一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挂杆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第一镂空区域,所述极耳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的两侧,且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挂杆扣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复合汇流排的材料为铜铝复合材料。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总汇流排包括汇流部及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垂直连接于所述汇流部,所述汇流部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汇流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挂杆,以及设置于各所述第二挂杆两端的第二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挂杆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第二镂空区域,所述极耳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的两侧,且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挂杆扣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各所述极耳包括连接部以及设置于连接部一端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分别与所述汇流排的一端扣接,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相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通过激光焊接与所述汇流排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及前述实施方式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各所述电芯通过所述电芯连接结构串联或并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设置于与所述电芯相对的位置,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散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该电芯连接结构用于连接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所述电芯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汇流排和多个极耳。每个所述汇流排分别与多个极耳连接。各所述极耳一端与所述电芯连接、另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极耳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汇流排的一端扣接。该电芯连接结构通过具有弯折部的极耳与汇流排扣接,提高了电芯连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了电池模组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极耳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芯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复合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总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电池模组;1-电芯连接结构;10-汇流排;11-复合汇流排;111-第一挂杆;112-第一连接部;113-第一镂空区域;114-正极区域;115-负极区域;12-总汇流排;121-汇流部;1211-第二挂杆;1212-第二连接部;1213-第二镂空区域;123-延伸部;20-极耳;21-连接部;22-弯折部;221-第一弯折部;222-第二弯折部;2-电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目前,软包电池的电芯连接方式容易使得电动汽车在行车过程中,因电动汽车发生抖动导致焊点脱落,造成电池模组发生短路,埋下安全隐患。如何提高焊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发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该电芯连接结构通过具有弯折部的极耳与汇流排扣接,提高了电芯连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了电池模组的安全性。下面对上述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进行详细阐述。
请结合参阅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连接结构1,用于连接电池模组中的电芯2,所述电芯连接结构1包括多个汇流排10和多个极耳20。每个所述汇流排10分别与多个极耳20连接。
各所述极耳20一端与所述电芯2连接、另一端具有弯折部22,所述极耳20通过所述弯折部22与所述汇流排10的一端扣接。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部22通过激光焊接与所述汇流排10连接。弯折的极耳20增加了与汇流排10的接触面积,使得焊点更加牢固。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各所述极耳20包括连接部21以及设置于连接部21一端的第一弯折部221和第二弯折部222,所述第一弯折部221和所述第二弯折部222分别与所述汇流排10的一端扣接,所述连接部21的与所述第一弯折部221和第二弯折部222相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芯2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由于电芯2的正极及负极的材质不同,因此,第一弯折部221的材质与电芯2的正极的材质相同或相近,第二弯折部222的材质与电芯2的负极的材质相同或相近,即,所述连接部21的与第一弯折部221与第二弯折部222的材质不同。如此,增加了连接部21与电芯2连接的牢固性。
通过将极耳20的一端弯折,形成与汇流排10适配的弯折部22,将弯折部22与汇流排10扣接后再次焊接,一方面,增大了极耳20与汇流排1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另一方面,增大了极耳20与汇流排10的接触面积,使得焊点更加牢固,从而提高了电芯2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阅图3,所述多个汇流排10包括总汇流排12及复合汇流排11。
所述复合汇流排11与多个极耳20连接,用于将多个所述电芯2串联或并联以形成电池串并组。
以四并电芯为例,首先通过两个复合汇流排11将四个电芯2并联,形成一个并联电芯组,之后通过其中一个复合汇流排11将两个并联电芯组串联。将多个并联电芯组串联后,即可形成需要的电池模组。由于用于串联电芯2的复合汇流排11和用于并联电芯2的复合汇流排11是同一个,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不需要多次焊接,提高了成组效率,减少了电池模组的质量和焊接次数。
所述总汇流排12与所述电池串并组连接,用于作为所述电池串并组的正极或负极的伸出端。
请结合参阅图4,所述复合汇流排11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挂杆111,以及设置于各所述第一挂杆111两端的第一连接部112,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挂杆111及所述第一连接部112形成第一镂空区域113,所述极耳20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113的两侧,且所述弯折部22与所述第一挂杆111扣接。即,极耳20穿过第一镂空区域113后,通过弯折部22与第一挂杆111扣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汇流排11的材料可以为铜铝复合材料。即,复合汇流排11的正极区域114的材料为铝,复合汇流排11的负极区域115的材料为铜,或者,复合汇流排11的正极区域114的材料为铜,负极区域115的材料为铝,两个不同材料的区域相互拼接,以适应与第一弯折部221与第二弯折部222的材质。
铜铝复合材料是铜材和铝材按照一定的排布方式,通过冷轧或爆炸焊接等方法,是铜材和铝材充分结合为一体后形成的新型材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复合汇流排11的铜铝复合材料类型可以有铝基单面覆铜、单面局部覆铜、双面覆铜、双面局部覆铜。可根据汇流排10过流能力的设计要求,确定铜和铝的厚度比例以及复合材料的整体宽度。
采用铜铝复合材料制作的复合汇流排11,不但在铜铝结合面上电阻低、耐腐蚀强、延展性和成型好,另外还可以很好解决发热量高、损耗高的问题,采用铜铝复合汇流排11替换铝汇流排或铜汇流排后,可以大大降低铝汇流排和铜汇流排之间的接触电阻,提高电芯2向外部供能的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请结合参阅图5,所述总汇流排12包括汇流部121及延伸部123,所述延伸部123垂直连接于所述汇流部121,所述汇流部121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与汇流部121垂直设置的延伸部123,可有效提高成组效率,减小电池模组的尺寸。
所述汇流部121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挂杆1211,以及设置于各所述第二挂杆1211两端的第二连接部1212,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挂杆1211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212形成第二镂空区域1213,所述极耳20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1213的两侧,且所述弯折部22与所述第二挂杆1211扣接。即,极耳20穿过第二镂空区域1213后,通过弯折部22与第二挂杆1211扣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总汇流排12的汇流部121与电池串并组的正极或负极连接,总汇流排12的延伸部123则作为电池串并组的正极或负极的伸出端,用于连接其他电池串并组或直接作为动力输出。
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100,所述电池模组100包括多个电芯2及上述的电芯连接结构1,各所述电芯2通过所述电芯连接结构1串联或并联。
所述电池模组100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设置于与所述电芯2相对的位置,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100散热。其中,散热装置可以是液冷板或冷却风机。其具体原理和结构可查阅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电芯连接结构1的原理以及有益效果可参阅上述对电芯连接结构1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连接结构1和电池模组100,该电芯连接结构1用于连接电池模组100中的电芯2,所述电芯连接结构1包括多个汇流排10和多个极耳20。每个所述汇流排10分别与多个极耳20连接。各所述极耳20一端与所述电芯2连接、另一端具有弯折部22,所述极耳20通过所述弯折部22与所述汇流排10的一端扣接。该电芯连接结构1通过具有弯折部22的极耳20与汇流排10扣接,提高了电芯2连接的牢固性,从而提高了电池模组100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电池模组中的电芯,所述电芯连接结构包括多个汇流排和多个极耳;
每个所述汇流排分别与多个极耳连接;
各所述极耳一端与所述电芯连接、另一端具有弯折部,所述极耳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汇流排的一端扣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汇流排包括总汇流排及复合汇流排;
所述复合汇流排与多个极耳连接,用于将多个所述电芯串联或并联以形成电池串并组;
所述总汇流排与所述电池串并组连接,用于作为所述电池串并组的正极或负极的伸出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汇流排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一挂杆,以及设置于各所述第一挂杆两端的第一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挂杆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第一镂空区域,所述极耳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镂空区域的两侧,且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挂杆扣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汇流排的材料为铜铝复合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总汇流排包括汇流部及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垂直连接于所述汇流部,所述汇流部与所述电池模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部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第二挂杆,以及设置于各所述第二挂杆两端的第二连接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挂杆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第二镂空区域,所述极耳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的两侧,且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二挂杆扣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极耳包括连接部以及设置于连接部一端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分别与所述汇流排的一端扣接,所述连接部的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相对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电芯的正极和负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通过激光焊接与所述汇流排连接。
9.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及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芯连接结构,各所述电芯通过所述电芯连接结构串联或并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设置于与所述电芯相对的位置,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散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03560.8U CN210628397U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703560.8U CN210628397U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628397U true CN210628397U (zh) | 2020-05-26 |
Family
ID=70759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703560.8U Active CN210628397U (zh) | 2019-10-11 | 2019-10-11 | 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628397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16643A (zh) * | 2020-07-29 | 2020-11-10 |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组件及电池包 |
-
2019
- 2019-10-11 CN CN201921703560.8U patent/CN21062839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16643A (zh) * | 2020-07-29 | 2020-11-10 | 珠海冠宇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一种电芯组件及电池包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777691B2 (en) | Formed photovoltaic module busbars | |
CN210628397U (zh) | 电芯连接结构和电池模组 | |
JP5207283B2 (ja) | 組電池および電池パック | |
CN213071277U (zh) | 储能模组和电动车辆 | |
CN208045617U (zh) | 电池模组及电动汽车 | |
CN203812584U (zh) | 大电流汇流排 | |
CN211828986U (zh) | 电池箱 | |
CN109473500A (zh) | 钝化发射极背面接触电池的叠瓦电池串、组件与装置 | |
CN209896080U (zh) | 光伏组件焊带及光伏组件 | |
SE534682C2 (sv) | Kopplingsstruktur för externt sammankopplade battericeller | |
CN208225955U (zh) | 大型无并联锂离子电池模组组装结构 | |
CN105489821A (zh) | 电池模组 | |
CN209087878U (zh) | Perc的叠瓦电池串、组件与装置 | |
CN115579552A (zh) | 一种电池模组 | |
CN211654837U (zh) | 一种具备新型背电极的perc太阳能电池 | |
CN211929508U (zh) | 一种光伏组件 | |
CN208385516U (zh) | 电连接片及电池模组 | |
CN209896083U (zh) | 光伏组件电路单元、光伏组件电路及光伏组件 | |
CN217691540U (zh) | 汇流结构和电池包 | |
CN207134414U (zh) | 电芯连接条、电池连接结构和电池组合 | |
CN111710741A (zh) | 一种光伏发电装置 | |
CN111431480A (zh) | 一种热伏发电芯片 | |
CN210123734U (zh) | 一种叠瓦组件预制汇流条 | |
CN221708720U (zh) | 一种电池片及光伏组件 | |
CN214542384U (zh) | 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24 Address after: Room 201-36, Yanghe Service Center, Auto Parts Export Base, Yanghe Industrial New Area, Liubei District, Liuzhou City, Guangxi, 545000 Patentee after: Liuzhou Huating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Xin Xin Road, No. 62 power battery factory Patentee before: Huating (Hefei) Power Technology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