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27706U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27706U
CN210627706U CN201921615025.7U CN201921615025U CN210627706U CN 210627706 U CN210627706 U CN 210627706U CN 201921615025 U CN201921615025 U CN 201921615025U CN 210627706 U CN210627706 U CN 2106277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part
bending
display device
back plate
ben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150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继光
盛尊友
王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1502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277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277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277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前框和背板,前框设有开口朝向后侧的卡合槽。背板扣合于前框的后侧,背板包括背板主体以及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上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依次进行折弯,且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之间具有间隙,从而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相对于第一弯折部具有弹性变形的空间。由于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均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上,从而提高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与背板主体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背板的强度。其中,第三弯折部从第二弯折部的后端往背向第一弯折部的方向上弯折伸出,而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弹性抵接于卡合槽的内壁。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主要用于显示不同的界面以供用户观看,显示设备能够外接其他设备以增设其功能,显示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趋向于轻薄化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背板的侧壁凸设有支板,该支板与前框插接固定,可是,支板易与前框松动,故在一些相关技术中,支板与前框之间增设弹片以提高支板与前框的连接强度。
这些方案的结构大致为:支板连接有弹片,并通过该弹片插接于前框上,在背板与前框安装时,弹片置于前框中,弹性抵接于前框的的内壁上,使得背板与前框固定连接,可是,背板与前框之间通过弹片实现连接固定,该弹片增加了背板与前框的相对距离,使得显示设备整体加厚,另外,弹片在承受显示设备的冲击力时容易与支板发生变形,从而导致背板的弯曲变形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背板的弯曲变形较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前框,设有开口朝向后侧的卡合槽;及背板,扣合于所述前框的后侧;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背板主体上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从所述背板主体的末端向前弯折伸出;所述第二弯折部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前端向后弯折伸出;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弯折部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后端往背向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方向上弯折伸出;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均容纳于所述卡合槽中,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弹性抵接于所述卡合槽的内壁。
可选的,所述卡合槽包括相连通的容纳区和卡合区;所述容纳区与所述开口相对;所述卡合区位于所述容纳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末端抵接于所述容纳区远离所述开口的内壁,而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弹性抵接于所述卡合区靠近所述开口的内壁。
可选的,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与所述卡合区的内壁的抵接处设置有倒角。
可选的,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始端抵接于所述开口处的内壁,使得所述背板主体盖设于所述开口。
可选的,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背板主体之间形成的折弯角度α为80°~85°。
可选的,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折弯长度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折弯长度之和小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折弯长度。
可选的,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折弯长度为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折弯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可选的,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开设有多个缺口;多个所述缺口间隔地布置。
可选的,相邻的所述缺口之间的距离为200mm~300mm。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设备中,背板包括背板主体以及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上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依次进行折弯,且第二弯折部与第一弯折部之间具有间隙,从而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相对于第一弯折部具有弹性变形的空间。由于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均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上,从而提高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与背板主体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背板的强度。
其中,第三弯折部从第二弯折部的后端往背向第一弯折部的方向上弯折伸出,而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弹性抵接于卡合槽的内壁,通过第三弯折部在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的基础上实现与卡合槽卡合连接,充分利用背板自身的结构与前框卡合连接,从而背板在不需要外接弹片的情况下与前框卡合连接,避免因弹片的形变导致背板的弯曲变形,并且提高背板与前框的连接强度,防止背板因承受显示设备的冲击力而变形。还有的,充分利用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的弯折结构,使得背板不需要外接弹片,从而缩短了背板与前框的相对距离,进而显示设备的厚度更小和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分离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背板的部分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作用力分析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显示设备;
1、显示屏;
2、前框;21、上边框;22、左侧边框;23、右侧边框;24a、卡合槽;241a、开口;242a、容纳区;243a、卡合区;
3、背板;31、背板主体;32、第一弯折部;33、第二弯折部;34、第三弯折部;341、倒角;342a、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100的主视图。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100。显示设备100主要用于显示不同的界面以供用户观看,显示设备100能够外接其他设备以增设其功能,显示设备100随着科技的发展趋向于轻薄化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其中,显示设备100主要是电视、显示器等。接下来以电视为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方案。
在相关技术中,支板连接有弹片,并通过该弹片插接于前框上,在背板与前框安装时,弹片置于前框中,弹性抵接于前框的的内壁上,使得背板与前框固定连接,可是,背板与前框之间通过弹片实现连接固定,该弹片增加了背板与前框的相对距离,使得显示设备整体加厚,另外,弹片在承受显示设备的冲击力时容易与支板发生变形,从而导致背板的弯曲变形较大。
图2是图1中A处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设备100主要包括显示屏1、前框2和背板3,前框2弹性扣合于背板3的前侧,并与背板3围合形成容纳空间,显示屏1位于该容纳空间中,连接于背板3,并暴露于前框2,显示屏1位于显示设备100的前侧表面,主要用于显示不同的界面以供用户观看。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主视图。
结合图1所示,前框2可选的呈U状,主要包括上边框21、左侧边框22和右侧边框23,该上边框2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左侧边框22和右侧边框23,具体的,上边框21的两端分别与左侧边框22和右侧边框23一体连接,此处不作限定。
上边框21、左侧边框22和右侧边框23均设有卡合槽24a,该卡合槽24a可选的位于上边框21的上侧、左侧边框22的左侧或右侧边框23的右侧。
图3是图2的安装示意图。
结合图3所示,卡合槽24a的开口241a朝向后侧。开口241a位于前框2的后侧表面,可选的呈矩状。
开口241a主要用于待安装零件经开口241a进入卡合槽24a中。
卡合槽24a主要包括容纳区242a和卡合区243a。容纳区242a位于开口241a的前侧,并相对于开口241a。容纳区242a可选的呈矩状,与开口241a平齐。容纳区242a主要用于容纳待安装零件。
卡合区243a连通容纳区242a,并在容纳区242a向前框2的外侧表面的方向上延伸,且超出开口241a。卡合区243a可选的呈三角状。卡合区243a主要用于卡合待安装零件。
背板3可拆卸地弹性扣合于前框2的后侧,其中,背板3包括背板主体31、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主要位于背板主体31的末端,且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均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31上,并均容纳于前框2的卡合槽24a中。由于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31上,从而提高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与背板主体31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背板3的强度。
背板主体31的三个侧边均设置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从而与前框2的上边框21、左侧边框22和右侧边框23对应卡合。背板主体31可选的呈平板状,背板主体31的后侧表面平行于前框2的后侧表面,且与前框2的后侧表面处于同一平面,提高显示设备100的整体美观度,并且充分利用背板主体31的结构使得显示设备100更加轻薄。
图4是图2中分离示意图。
结合图4所示,第一弯折部32由背板主体31的末端折弯而成,且从背板主体31的末端向前弯折伸出,具体的,第一弯折部32与背板主体31之间形成的折弯角度α为80°~85°,该折弯角度有利于提高第一折弯部32的回弹力,从而提高背板3的整体强度。
其中,第一弯折部32的始端抵接于开口241a处的内壁,使得背板主体31盖设于开口241a,避免背板3与前框2的安装存在间隙,从而提高显示设备100的整体美观度。
第一弯折部32的末端抵接于容纳区242a远离于开口241a的内壁,并被挤压容纳区242a的内壁,使得第一弯折部32被容纳区242a阻挡。
第二弯折部33从第一弯折部32的前端弯折约180°而向后伸出,并通过折弯工艺加强第二弯折部33与第一弯折部32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背板3的强度。第二弯折部33与第一弯折部32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能够提供第二弯折部33的弹性变形的空间,提高第二弯折部33的弹性力。可选的,第二弯折部33与第一弯折部32之间的折弯处抵接于容纳区242a的内壁。
第三弯折部34从第二弯折部33的后端往背向第一弯折部32的方向上弯折伸出,并通过折弯工艺加强第三弯折部34与第二弯折部33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背板3的强度,另外,由于第三弯折部34的折弯方向为背向第一弯折部32的方向,故第三弯折部34的弹性力进一步部加大。
第三弯折部34的末端弹性抵接于卡合槽24a远离于开口241a的内壁,可选的,第三弯折部34的末端弹性抵接于卡合区243a的内壁,通过第三弯折部34在第一弯折部32和第二弯折部33的基础上实现与卡合槽24a卡合连接,充分利用背板3自身的结构与前框2卡合连接,从而背板3在不需要外接弹片(未图示)的情况下与前框2卡合连接,避免因弹片的形变导致背板3的弯曲变形,并且提高背板3与前框2的连接强度,防止背板3因承受显示设备100的冲击力而变形。
还有的,充分利用第三弯折部34、第一弯折部32和第二弯折部33的弯折结构,使得背板3不需要外接弹片,从而缩短了背板3与前框2的相对距离,进而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更小和成本更低。
可选的,第三弯折部34的末端与卡合区243a的内壁的抵接处设置有倒角341,通过该倒角341便于第三弯折部34与卡合区243a的安装于脱离,并且第三弯折部34的末端卡合区243a的内壁的抵接,使得第三弯折部34的末端超出开口241a,进一步地提高第三弯折部34与卡合区243a的卡合强度,防止背板3因承受显示设备100的冲击力而自然脱离。
可选的,第三弯折部34的折弯长度与第二弯折部33的折弯长度之和小于第一弯折部32的折弯长度,使得第三弯折部34和第二弯折部33不超出第一弯折部32的末端,从而合理利用第三弯折部34、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一弯折部32的自身结构,降低背板3与前框2的距离。还有的,第三弯折部34的折弯长度为第二弯折部33的折弯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背板的部分立体图。
参阅图5所示,第三弯折部34的末端开设有多个缺口342a,其中,相对于上边框21,多个缺口342a在第三弯折部34的长度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相对于左边框22,多个缺口342a在第三弯折部34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地布置。相对于右边框23,多个缺口342a在第三弯折部34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地布置。
通过缺口342a降低第三弯折部34的刚度,从而提高第三弯折部34的弹性力。具体的,相邻的缺口342a之间的距离为200mm~300mm。
图6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作用力分析图。
参阅图6所示,将相关技术中的背板与本实用新型的的背板3进行作用力分析,其中,相关技术中的背板的测试结果如方案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的背板3的测试结果如方案2所示,通过保证纵坐标的施加力一致,方案1中的横坐标的天侧位移大于方案2中的横坐标的天侧位移,从而直接地体现出方案1刚性和抗弯能力小于方案2.,即本申请的背板3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背板具有较高的刚性和抗弯能力。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设备100中,背板3包括背板主体31以及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31上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依次进行折弯,且第二弯折部33与第一弯折部32之间具有间隙,从而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相对于第一弯折部32具有弹性变形的空间。由于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均一体成型于背板主体31上,从而提高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与背板主体31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背板3的强度。
其中,第三弯折部34从第二弯折部33的后端往背向第一弯折部32的方向上弯折伸出,而第三弯折部34的末端弹性抵接于卡合槽24a的内壁,通过第三弯折部34在第一弯折部32和第二弯折部33的基础上实现与卡合槽24a卡合连接,充分利用背板3自身的结构与前框2卡合连接,从而背板3在不需要外接弹片的情况下与前框2卡合连接,避免因弹片的形变导致背板3的弯曲变形,并且提高背板3与前框2的连接强度,防止背板3因承受显示设备100的冲击力而变形。还有的,充分利用第一弯折部32、第二弯折部33和第三弯折部34的弯折结构,使得背板3不需要外接弹片,从而缩短了背板3与前框2的相对距离,进而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更小和成本更低。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框,设有开口朝向后侧的卡合槽;及
背板,扣合于所述前框的后侧;所述背板包括背板主体以及一体成型于所述背板主体上的第一弯折部、第二弯折部和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从所述背板主体的末端向前弯折伸出;所述第二弯折部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前端向后弯折伸出;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三弯折部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后端往背向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方向上弯折伸出;所述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和所述第三弯折部均容纳于所述卡合槽中,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弹性抵接于所述卡合槽的内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槽包括相连通的容纳区和卡合区;所述容纳区与所述开口相对;所述卡合区位于所述容纳区的一侧;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末端抵接于所述容纳区远离所述开口的内壁,而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弹性抵接于所述卡合区靠近所述开口的内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与所述卡合区的内壁的抵接处设置有倒角。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始端抵接于所述开口处的内壁,使得所述背板主体盖设于所述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背板主体之间形成的折弯角度α为80°~85°。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折弯长度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折弯长度之和小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折弯长度。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折弯长度为所述第二弯折部的折弯长度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弯折部的末端开设有多个缺口;多个所述缺口间隔地布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缺口之间的距离为200mm~300mm。
CN201921615025.7U 2019-09-25 2019-09-25 显示设备 Active CN2106277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5025.7U CN210627706U (zh) 2019-09-25 2019-09-25 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15025.7U CN210627706U (zh) 2019-09-25 2019-09-25 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27706U true CN210627706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49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15025.7U Active CN210627706U (zh) 2019-09-25 2019-09-25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277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34251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170201038A1 (en) Grommet-equipped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US20090111314A1 (en) Latch-mountable connector housing, latch-mountable conector, and electric connecting device
JP2012129082A (ja) コネクタ
CN210627706U (zh) 显示设备
JP5505059B2 (ja) 表示装置
GB2417976A (en) Clip for attaching two plates together
CN210120742U (zh) 用于安装电路板组件的框架型材及红外触摸显示屏
JP2003272748A (ja) コネクタ
CN215773022U (zh) 边框、压块和光伏组件、光伏发电系统
CN211429709U (zh) 一种卡扣组件及组合仪表
JP5494109B2 (ja) 搭載物固定構造
CN113854715A (zh) 可穿戴设备
CN112688118B (zh) 一种连接器
JP2011252525A (ja) 部品の取付構造
CN215867461U (zh) 膜片固定构件及背光模组
CN216638594U (zh) 用于电梯门板的下封头的加强支架及其电梯门板
JP2008037176A (ja) 車両アンテナの着脱構造
CN218279575U (zh) 用于清洗机的外门、门体及清洗机
CN220672143U (zh) 一种显示屏装置
CN218100097U (zh) 一种台式电脑机箱的后io挡板结构
CN212064202U (zh) 电视机前壳的装饰条及电视机
TWI362134B (en) Battery cover latching assembly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herewith
JPS604823Y2 (ja) アツシユトレ−構造
CN214041879U (zh) 镜腿和眼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