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19432U - 工件翻转机构 - Google Patents

工件翻转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19432U
CN210619432U CN201921136668.3U CN201921136668U CN210619432U CN 210619432 U CN210619432 U CN 210619432U CN 201921136668 U CN201921136668 U CN 201921136668U CN 210619432 U CN210619432 U CN 2106194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hole
plate
workpiece
cross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3666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徐玮
范凯兴
郝雪影
徐亚川
范信江
穆朋辉
李斌
樊卓霖
陈山
李红孝
宋建国
赵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Hangtian Xinyu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Xi'an Aerospace Shenzhe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Hangtian Xinyu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Xi'an Aerospace Shenzhe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Hangtian Xinyu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Xi'an Aerospace Shenzhen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Hangtian Xinyu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3666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194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194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1943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工件翻转机构,属于工件加工辅助工具领域。件翻转机构包括横梁以及支撑横梁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第一预设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并围成用于容纳工件的容纳空间,第一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并同轴设置。工件翻转组件包括横梁及用于支撑横梁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设第一通孔,第二侧板设第二通孔。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横梁连接时,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第一预设方向相对间隔设置,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并同轴。能够方便地对工件进行加工面翻转变换,同时配合叉车方便装卸,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

Description

工件翻转机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工件加工辅助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件翻转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制造中对于一些大工件产品或零部件的装卸、加工面翻转变换等操作现代化程度还比较低,特别是在缺少吊装设备的情况下,由于工件或零部件本身体积大、重量大(有的达到500kg),仅使用叉车配合人工装卸、翻转工件,不但费时费力,同时还存在极大的安全生产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翻转机构,能够方便地对工件进行加工面翻转变换,同时配合叉车方便装卸,有利于生产效率提高。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工件翻转机构,包括:
横梁以及支撑横梁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第一预设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并围成用于容纳工件的容纳空间,第一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并同轴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待装卸或者待翻转变换加工面的工件。由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第一预设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将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沿第一预设方向同轴设置,将待处理工件加工出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的连接孔,通过可转动的螺栓等转动结构穿设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与待处理工件的连接孔,使得待处理工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待处理工件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转动轴同轴设置:当需要对工件的加工面进行翻转变换时,人工翻转工件绕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线转动即可快速翻转工件实现加工面的变换;当需要对工件进行装卸时,由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支撑于横梁,直接使用叉车对横梁进行起吊即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工件翻转机构还包括起吊梁和转动件;横梁贯穿开设有第一起吊孔,第一起吊孔沿工件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延伸,起吊梁贯穿开设有第二起吊孔,转动件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起吊孔和第二起吊孔。
上述技术方案中,转动件可转动地穿设于横梁的第一起吊孔和起吊梁的第二起吊孔,使得起吊梁通过转动件与横梁可转动地连接。由于第一起吊孔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延伸,使得起吊梁相对于横梁转动时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当需要对工件的加工面进行翻转变换时,利用叉车对起吊梁进行起吊,人工翻转横梁绕转动件转动,使得横梁带动整个工件还能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实现加工面变换。工件能够同时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并排设置方向以及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翻转进行加工面变换,能够更好地实现加工面翻转变化的要求。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通孔为多个并沿第一侧板的高度方向分布,第二通孔为多个并沿第二侧板的高度方向分布,每个第一通孔与一个第二通孔同轴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对应设置为多个,能够在不同高度处将工件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进行可转动的连接,便于根据不同种类工件的需要调节其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配合的转动轴线高度,使得工件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配合更加稳定、平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侧板的远离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把手,第二侧板的远离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把手。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设置便于起吊时对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进行人工扶持固定,从而防止起吊过程中工件翻转工件和工件任意摆动,使得起吊操作更加稳定、平衡。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通孔沿第一侧板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把手具有沿第一侧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握持杆,第一握持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连接,第一握持杆与第一侧板之间具有第一握持间隙,第二通孔沿第二侧板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把手具有沿第二侧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握持杆,第二握持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板连接,第二握持杆与第二侧板之间具有第二握持间隙。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的握持部位设置为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的形式,握持、把扶方便。将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分别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有充足的握持长度,同时由于该宽度方向为大致水平的方向,还便于握持时对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提供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特别是在装卸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缓冲、稳定工件翻转机构上升和下降的运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横梁可拆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分别与横梁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在运输和保存中将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从横梁处拆卸下来而减小体积,从而方便操作。同时,还便于根据使用情况对损毁或磨损较大的部件进行更换,使得使用的安全性更高,无需整体更换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侧板的靠近横梁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第二侧板的靠近横梁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与横梁紧固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设置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横梁进行连接,使得连接更加方便。紧固连接的可拆卸连接方式,拆卸方便且连接稳定。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横梁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第一侧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用于与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多个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均沿第一预设方向分布。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横梁设置沿第一预设方向分布的多个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便于根据不同宽度的工件而调整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能够更加方便、稳定且平衡地与工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工件翻转组件,包括:
横梁以及用于支撑横梁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二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横梁连接时,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第一预设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并围成用于容纳工件的容纳空间,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并同轴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横梁、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各组件组装配合时,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待装卸或者待翻转变换加工面的工件。待处理工件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转动轴同轴设置:当需要对工件的加工面进行翻转变换时,人工翻转工件绕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轴线转动即可快速翻转工件实现加工面的变换;当需要对工件进行装卸时,由于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支撑于横梁,直接使用叉车对横梁进行起吊即可。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工件翻转组件还包括起吊梁和转动件;横梁贯穿开设有第一起吊孔,起吊梁贯穿开设有第二起吊孔,转动件用于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起吊孔和第二起吊孔;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均与横梁连接时,第一起吊孔沿工件翻转组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吊梁、转动件进一步与横梁组装配合时,利用叉车对起吊梁进行起吊,人工翻转横梁绕转动件转动,使得横梁带动整个工件还能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实现加工面变换。工件能够同时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并排设置方向以及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翻转进行加工面变换,能够更好地实现加工面翻转变化的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在第三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在第一视角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在第二视角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的爆炸图。
图标:100-工件翻转机构;110-横梁;111-第一起吊孔;112-第一配合孔;113-第二配合孔;120-第一侧板;121-第一通孔;122-第一把手;123-第一连接板;1231-第一连接孔;130-第二侧板;131- 第二通孔;132-第二把手;133-第二连接板;1331-第二连接孔;140-吊梁;141-第二起吊孔;150-转动件;200-待处理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术语“上”、“下”、“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竖直”、“水平”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竖直或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竖直”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而言更加竖直,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竖直,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第一方面,请参阅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工件翻转机构 100,包括横梁110以及支撑横梁110的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示例性的,横梁110大致水平地设置,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 支撑并连接于横梁110的底部。
请参阅图1-3,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沿第一预设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并围成用于容纳待处理工件200的容纳空间。示例性的,第一预设方向为横梁110的长度方向,该第一预设方向如图1所示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使得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以容纳待处理工件200。
第一侧板120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121,第二侧板130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131。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均沿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并同轴设置。示例性的,第一侧板120的厚度方向和第二侧板130 的厚度方向相同,二者的厚度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同,便于贯穿开设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
请参阅图4-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100在使用时,待处理工件200放置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容纳空间。由于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沿第一预设方向同轴设置,在待处理工件200靠近第一侧板120的一端加工出与第一通孔121对应的连接孔,同时在待处理工件200靠近第二侧板130的一端加工出与第二通孔131对应的连接孔,通过可转动的螺栓等转动结构穿设第一通孔 121和第二通孔131与待处理工件200的连接孔连接,使得待处理工件20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上述设置方式通过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对待处理工件200进行同轴的可转动连接:当需要对待处理工件200的加工面进行翻转变换时,人工翻转待处理工件200绕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的轴线转动,即可快速翻转待处理工件200实现加工面的变换;当需要待处理对工件进行装卸时,由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支撑于横梁110,直接使用叉车对横梁110进行起吊即可。
可选的,该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的横截面均为圆形,其与螺栓等转动结构的形状匹配,使得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 的整个内周壁均能够较好地与螺栓等转动结构配合,转动的稳定性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 131横截面的形状不受限制,只要能够实现螺栓等转动结构可转动地穿设于其中的方式均可,例如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的横截面还可以设置为方形、椭圆形等。
请参阅图2-3,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通孔121为多个并沿第一侧板120的高度方向分布,第二通孔131为多个并沿第二侧板130的高度方向分布,该第一预设方向如图2所示的箭头b所示的方向。每个第一通孔121与一个第二通孔131同轴设置。上述的设置方式中,将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对应设置为多个,能够在不同高度处将工件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进行可转动的连接,便于根据不同种类工件的需要调节其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 配合的转动轴线高度,使得工件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的配合更加稳定、平衡。
进一步的,第一侧板120的远离第二侧板13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把手122,第二侧板130的远离第一侧板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把手 132。上述的设置方式中,通过设置第一把手122和第二把手132,便于起吊时对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进行人工扶持固定,从而防止起吊过程中工件翻转工件和工件任意摆动,使得起吊操作更加稳定、平衡。
可选的,在第一侧板120的厚度方向和第二侧板130的厚度方向相同,且二者的厚度方向与第一预设方向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把手 122具有沿第一侧板1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握持杆,第二把手132 具有沿第二侧板13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握持杆,该第一侧板120 的宽度方向和第二侧板130的宽度方向如图3所示的箭头c所示的方向。第一握持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120连接,第一握持杆与第一侧板120之间具有第一握持间隙;第二握持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侧板 130连接,第二握持杆与第二侧板130之间具有第二握持间隙。握持部设置为握持杆的形式,握持、把扶方便;将第一握持杆和第二握持杆分别沿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的宽度方向延伸,使得有充足的握持长度;同时由于该宽度方向为大致水平的方向,还便于握持时对第一把手122和第二把手132提供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特别是在装卸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缓冲、稳定工件翻转机构100上升和下降的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22和第二把手 132的形状结构不受限制,只要方便对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 进行扶持固定的方式均可,例如第一把手122和第二把手132还可以设置为球形把手等。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可以直接与横梁110固定连接,以使结构稳定。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二者也可以与横梁110进行可拆卸的连接,可拆卸连接方式例如但不限于为紧固连接、卡接、插接等方式,采用可拆卸的连接方式便于在运输和保存中将组件拆解开而减小体积以方便操作,还便于根据使用情况对损毁或磨损较大的部件进行更换,使得使用的安全性更高,无需整体更换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6,示例性的,第一侧板120的靠近横梁110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123,该第一连接板123沿大致水平的方向朝向远离第二侧板130的一侧延伸。第二侧板130的靠近横梁110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133,该第二连接板133沿大致水平的方向朝向远离第一侧板120的一侧延伸。第一连接板123沿工件翻转机构100的高度方向贯穿开设有第一连接孔1231,横梁110沿工件翻转机构100的高度方向贯穿开设有与第一连接孔1231对应的第一配合孔112,第一连接板123和横梁110通过螺栓等紧固结构依次穿设于第一连接孔 1231和第一配合孔112后通过螺母锁紧以实现紧固连接。同样的,第二连接板133沿工件翻转机构100的高度方向贯穿开设有第二连接孔1331,横梁110沿工件翻转机构100的高度方向贯穿开设有与第二连接孔1331对应的第二配合孔113,第二连接板133和横梁110 通过螺栓等紧固结构依次穿设于第二连接孔1331和第二配合孔113 后通过螺母锁紧以实现紧固连接。
可选的,第一连接孔1231为至少两个并沿第一侧板120的宽度方向分部,第二连接孔1331为至少两个并沿第二侧板130的宽度方向分部,横梁110上对应地设置多个第一配合孔112和多个第二配合孔113。通过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与横梁110进行连接,使得连接更稳定。
进一步的,横梁110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第一侧板120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用于与第二侧板130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多个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均沿第一预设方向分布。便于根据不同宽度的工件而调整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能够更加方便、稳定且平衡地与工件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同横梁110进行上述紧固连接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即与第一连接孔1231对应设置的第一配合孔112,当第一连接孔1231为沿第一侧板120的宽度方向分布的多个时,与多个第一连接孔1231对应的一组第一连接孔1231即视为一个第一连接部。同样的,第二连接部即与第二连接孔1331对应设置的第二配合孔113,当第二连接孔1331为沿第二侧板130的宽度方向分布的多个时,与多个第二连接孔1331对应的一组第二连接孔 1331即视为一个第二连接部。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案中,工件翻转机构100还包括起吊梁140 和转动件150。横梁110贯穿开设有第一起吊孔111,第一起吊孔111 沿工件翻转机构100的高度方向延伸,起吊梁140贯穿开设有第二起吊孔141,转动件150可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起吊孔111和第二起吊孔 141。转动件150可转动地穿设于横梁110的第一起吊孔111和起吊梁140的第二起吊孔141,使得起吊梁140通过转动件150与横梁110 可转动地连接。由于第一起吊孔111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延伸,使得起吊梁140相对于横梁110转动时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的轴线转动。该设置方式在需要对待处理工件200的加工面进行翻转变换时,由叉车直接叉起该起吊梁140位于第二起吊孔141的两侧的梁臂实现对起吊梁140进行起吊,人工翻转横梁110绕转动件150转动,使得横梁110带动整个待处理工件200还能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实现加工面的变换。待处理工件200能够既能够沿大致水平方向上的轴线转动实现翻转,又能够沿大致竖直方向上的轴线转动实现翻转,通过从不同方向上对待处理工件200进行翻转处理,能够更好地实现加工面的翻转变化的要求。
可选的,起吊梁140位于第二起吊孔141的两侧的梁臂沿第一起吊孔111对称设置并分别与横梁110平行,起吊梁140的长度与横梁 110的长度之比例如为1:2-3,使得叉车能够较稳定地对起吊梁140 进行起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工件翻转组件,其与工件翻转机构100相同之处在于,其同样的包括横梁110、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可选的还包括起吊梁140和转动件150。该工件翻转组件具有拆解开的组件形式以及组装好的安装形式,其中的横梁110、第一侧板120、第二侧板130、吊梁140和转动件150除了均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组合外,其余结构均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工件翻转机构100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工件翻转机构100,其工作原理如下:将待处理工件200放置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容纳空间,在待处理工件200靠近第一侧板120的一端加工出与第一通孔121对应的连接孔,同时在待处理工件200靠近第二侧板130的一端加工出与第二通孔131对应的连接孔。由于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沿第一预设方向同轴设置,在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通过可转动地穿设螺栓等转动结构待处理工件200的连接孔连接,使得待处理工件 200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之间。当需要对待处理工件200的加工面进行翻转变换时,人工翻转待处理工件200 绕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31的轴线转动,即可快速翻转待处理工件200实现加工面的变换;当需要待处理对工件进行装卸时,由于第一侧板120和第二侧板130支撑于横梁110,直接使用叉车对横梁110 进行起吊即可。在工件翻转机构100同时还设置有起吊梁140和转动件150的情况下,由叉车直接叉起该起吊梁140位于第二起吊孔141 的两侧的梁臂实现对起吊梁140进行起吊,人工翻转横梁110绕转动件150转动,使得横梁110带动整个待处理工件200还能沿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的轴线转动实现加工面的变换。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以及
支撑所述横梁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沿第一预设方向相对间隔设置并围成用于容纳工件的容纳空间,所述第一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侧板贯穿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均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延伸并同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起吊梁和转动件;
所述横梁贯穿开设有第一起吊孔,所述第一起吊孔沿所述工件翻转机构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起吊梁贯穿开设有第二起吊孔,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起吊孔和所述第二起吊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为多个并沿所述第一侧板的高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二通孔为多个并沿所述第二侧板的高度方向分布,每个所述第一通孔与一个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把手,所述第二侧板的远离所述第一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把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把手具有沿所述第一侧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握持杆,所述第一握持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所述第一握持杆与所述第一侧板之间具有第一握持间隙,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二侧板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把手具有沿所述第二侧板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握持杆,所述第二握持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二握持杆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具有第二握持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均与所述横梁可拆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侧板的靠近所述横梁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与所述横梁紧固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工件翻转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设置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一侧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二侧板可拆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多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和多个所述第二连接部均沿所述第一预设方向分布。
CN201921136668.3U 2019-07-18 2019-07-18 工件翻转机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6194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36668.3U CN210619432U (zh) 2019-07-18 2019-07-18 工件翻转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36668.3U CN210619432U (zh) 2019-07-18 2019-07-18 工件翻转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19432U true CN210619432U (zh) 2020-05-26

Family

ID=70751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36668.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619432U (zh) 2019-07-18 2019-07-18 工件翻转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194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19432U (zh) 工件翻转机构
EP2570382A1 (en) Multi-axis load gripping arm
CN217323303U (zh) 一种耐磨钢板翻板装置
CN209737577U (zh) 一种端拾器放置支架
CN210001436U (zh) 一种能够用于多种场合的三吊钩旋转吊具
CN112938782A (zh) 一种稳定性强的冶金生产用物料吊具
CN115321432B (zh) 一种叉车
CN202586116U (zh) 电力电容器更换装置
CN111960018A (zh) 角块式抬杆组合
CN211940819U (zh) 装配工装
CN213738436U (zh) 一种液压叉车
CN220317088U (zh) 一种起重货叉托盘吊具
CN215046273U (zh) 一种翻转台车
CN211249845U (zh) 一种粉体设备部件装配用翻转装置
CN220448848U (zh) 一种精密铸造自动制壳线上下料车
CN213894993U (zh) 高压铸造机更换压射杆用吊具车装置
CN212476040U (zh) 一种带轮撬杠
CN219362956U (zh) 一种立式卷料吊运工装
CN210457231U (zh) 大型环形工件的翻料辅具及翻料系统
CN211110749U (zh) 一种移动式起吊车
CN217295772U (zh) 一种可快速装卸的集装箱
CN113603024B (zh) 货叉属具及具有其的叉车
CN219728260U (zh) 一种物体翻转机构
CN214692842U (zh) 一种起吊夹具
CN219883978U (zh) 集装箱运输机器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