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06354U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06354U
CN210606354U CN201921234413.0U CN201921234413U CN210606354U CN 210606354 U CN210606354 U CN 210606354U CN 201921234413 U CN201921234413 U CN 201921234413U CN 210606354 U CN210606354 U CN 2106063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device
main
backshell
section
main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344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盛尊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344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063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063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063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设备主体及后壳。显示设备主体包括背板和主板。背板的后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主板安装于第一安装区域。后壳包括后壳主分段和至少一个后壳延伸分段。后壳主分段和后壳延伸分段均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的后侧表面,且后壳主分段可拆卸地连接后壳延伸分段,从而实现后壳主分段和后壳延伸分段与背板的独立安装,降低后壳主分段和后壳延伸分段的拆卸次数。后壳主分段的支撑板上设有开口向后的滑道;后壳主分段设置有对应滑道的滑轨,通过滑轨和滑道滑动连接实现后壳主分段沿滑道可滑动地卡接于后壳延伸分段,从而提高后壳与背板的连接精度,并且避免后壳在盖合背板的过程中与背板干涉。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用户的日常生活,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使得用户获得更好的生活体验。电子设备种类较多,其中,显示设备主要是电视、显示器等。显示设备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显示源,也能够搭配其他功能性部件,使得显示设备具备对应的功能。
在相关技术中,显示设备大致包括电子部件、前框、背板、后壳和底座,背板支撑于电子部件,且四周固设有前框,其中,一部分电子部件配合支架固定件连接于后壳,而底座通过螺丝固设于后壳的前侧,并位于前框和后壳之间。显示设备的后壳盖设于背板的后侧,并通过螺丝连接于背板,然而螺丝连接的连接精度不高,使得后壳与背板盖合不完全,并且易导致后壳在盖合背板的过程中与背板干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后壳与背板的连接精度较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显示设备主体,包括背板和主板;所述背板的后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所述主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域;及后壳,包括后壳主分段和至少一个后壳延伸分段;所述后壳主分段和所述后壳延伸分段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的后侧表面,且所述后壳主分段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壳延伸分段;所述后壳主分段盖合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域,且围合于所述主板;所述后壳延伸分段盖合于所述第二安装区域,且靠近所述后壳主分段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开口向后的滑道;所述后壳主分段设置有对应所述滑道的滑轨,使得所述后壳主分段沿所述滑道可滑动地卡接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
可选的,所述支撑板向外凸设有多个凸台,多个所述凸台相互间隔,并形成所述滑道;所述滑轨凸设于所述后壳主分段的前侧表面,并盖合于所述滑道,且沿所述滑道滑动。
可选的,所述滑道沿所述支撑板的宽度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后壳主分段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沿所述显示设备的高度方向布置,且所述后壳主分段位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的上侧。
可选的,所述后壳主分段搭接于所述支撑板上。
可选的,所述后壳主分段的一端设置有卡合板,该卡合板沿所述滑道可滑动地接触所述后壳延伸分段的内壁,以卡接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
可选的,所述后壳主分段与所述支撑板分别开设有螺丝孔,而通过螺丝连接固定。
可选的,所述后壳延伸分段靠近所述后壳主分段的一侧凸设有可供电子部件安装的支座;所述支座被所述后壳主分段所覆盖。
可选的,所述后壳主分段采用阻燃等级不低于V1级的材料制成;所述后壳延伸分段采用阻燃等级低于V1级的材料制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设备中,后壳主分段和后壳延伸分段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的后侧表面,且后壳主分段可拆卸地连接后壳延伸分段,从而实现后壳主分段和后壳延伸分段与背板的独立安装,降低后壳主分段和后壳延伸分段的拆卸次数。另外,通过滑轨和滑道滑动连接实现后壳主分段沿滑道可滑动地卡接于后壳延伸分段,从而提高后壳与背板的连接精度,并且避免后壳在盖合背板的过程中与背板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后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1的后壳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1的后壳的爆炸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1的后壳的后视图。
图11是图10中E处的局部结构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2的显示设备的后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2的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图14是图12中E处的局部结构图。
图15是图13中G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3的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3的后壳的爆炸图。
图18是图17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图13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显示设备;
1、显示设备主体;11、主板;12、背板;121、第一安装区域;122、第二安装区域;
2、前框;21、第一卡扣;
3、后壳;31、后壳主分段;311、第一透气孔;312、围板;313、插舌;314、定位凸起;315、滑轨;316、卡合板;32、后壳延伸分段;321、第二卡扣;322、支撑板;3221、插舌孔;3222、定位孔;3223、滑道;323、支座;3231、容纳槽;3232、卡扣柱;324、第二透气孔;
4、底座;41、连接座;42、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后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侧视图。
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设备100。显示设备100主要是电视、显示器等。显示设备100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显示源,也能够搭配其他功能性部件,使得显示设备100具备对应的功能。接下来以电视为例,介绍本实用新型的方案。
在相关技术中,显示设备大致包括电子部件、前框、背板、后壳和底座,背板支撑于电子部件,且四周固设有前框,其中,一部分电子部件配合支架固定件连接于后壳,而底座通过螺丝固设于后壳的前侧,并位于前框和后壳之间。显示设备的后壳盖设于背板的后侧,并通过螺丝连接于背板,然而螺丝连接的连接精度不高,使得后壳与背板盖合不完全,并且易导致后壳在盖合背板的过程中与背板干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设备100主要包括显示设备主体1、前框2和后壳3。前框2安装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底部的侧壁,且与后壳3扣合连接。后壳3固设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后侧。后壳3通过分体式结构实现后壳3的各组成部分独立化,并且从后壳3上脱离以实现独立拆卸,简化显示设备100中后壳3的拆卸工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地降低后壳3的整体成本。
基于图1的视图方向为参照,以显示设备100的后视面为方位参照基准。
图3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结合图3所示,显示设备主体1主要包括主板11、屏幕(未图示)、声音组件(未图示)、电子部件(未图示)和背板12。主板11主要用于对显示设备100的控制系统进行运算,并对应输出相关的操作指令。电子部件连接主板11,并对主板11输出的操作指令传递至相应的操作端。背板12一般位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后侧。屏幕一般位于背板12的前侧表面,作为显示设备100的显示面。其中,通过屏幕嵌入于或胶接于背板12实现屏幕与背板12的固定。声音组件可选的位于背板12的下侧,并且发热量较小。声音组件配合屏幕所显示的界面,发出对应的声音。
主板11具有大量的电子部件。主板11在显示设备100的使用过程中实时进行指令运算,涉及显示设备100的各操作端的发送指令和响应指令。在主板11长时间的指令运算下,主板11因长期工作产生大量热量,并集中于主板11的附近,使得主板11成为显示设备100的主要热源,并且主板11的周围温度较高,故主板11的附近区域为显示设备100的高危区域。可选的,主板11上集成有电源板。另外,主板11的尺寸为常规的规格,并且各显示设备100的主板11在尺寸方面相差不大。
背板12一般位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后侧。背板12具有大量的电子部件,并支撑于大量的电子部件,故背板12的后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域121和第二安装区域122,第一安装区域121和第二安装区域122均位于背板12的下部。可选的,第一安装区域121与第二安装区域122相连通。第一安装区域121的位置和第二安装区域122的位置能够根据背板12存放的电子部件合理调整。第一安装区域121主要用于安装主板11,且热量集中。第二安装区域122主要用于安装声音组件,且热量较低于第一安装区域121的热量。
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结构图。主要体现前框的结构
参阅图4所示,前框2主要安装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底部的侧壁。通过前框2与显示设备主体1的底部的侧壁的扣合连接或螺丝连接实现前框2与显示设备主体1的固定,前框2围合于显示设备100的前侧,并暴露于显示设备100的屏幕。前框2采用注塑一体化成型,并实现大批量高效生产。前框2呈L字形,且内侧表面贴合于显示设备主体1。前框2的长端设置有第一卡扣21。
后壳3位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后侧,并与前框2扣合连接。后壳3作为显示设备100的外壳,主要盖设于背板12的第一安装区域121和第二安装区域122,以遮挡显示设备主体1的内部结构,提高显示设备100整体美观度。后壳3为主要的遮挡部,其中,后壳3具有中空腔,且适应所遮挡的显示设备主体1的结构,避免与显示设备主体1的结构干涉,故后壳3可选的呈圆弧状,并向外凸起。后壳3采用注塑一体化成型,并实现大批量高效生产。
图3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结合图3所示,显示设备100还包括多个底座4。多个底座4对称地或阵列地设置于显示设备100的底部,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于前框2。底座4为显示设备100的支撑零件,支撑显示设备主体1,使得显示设备主体1相对于地面或者台面具有一定高度。底座4包括连接座41和螺丝连接于连接座41的支脚42。连接座41通过螺丝连接前框2的后侧。支脚42位于连接座41的下侧,呈八字形。连接座41和支脚42均采用注塑一体化成型,并实现大批量高效生产。
后壳3连接于背板12,实现后壳3可拆卸于背板12,使得后壳3从背板12脱离并暴露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其中,后壳3主要盖设于背板12的第一安装区域121和第二安装区域122,并不局限于此。
图5、图12、图16分别示意了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几个可行实施例中的后壳的结构。图5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1的后壳的立体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2的显示设备的后视图。图16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3的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实施例1,参阅图5至图11所示的结构。
图5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1的后壳的立体图。
参阅图5所示,后壳3包括后壳主分段31和至少一个后壳延伸分段32,并且后壳主分段31和后壳延伸分段32均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12的后侧表面,使得后壳3实现分体式结构,后壳主分段31与后壳延伸分段32能够自由地组合,并且实现独立化和模块化拆卸。
后壳主分段31主要相对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而布置,而主板11安装于背板12的第一安装区域121,故后壳主分段31盖合于第一安装区域121,并与背板12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使得主板11位于该第一收容腔内,且面向后壳主分段31。此时,后壳主分段31与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不存在连接关系,并对主板11具有遮挡作用。后壳主分段31在拆卸过程中不对主板11的结构产生影响。另外,基于主板11的尺寸为常规的规格,且后壳主分段31相对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而布置,使得后壳主分段31能够在各显示设备100中的实现通用。在保证主板11的尺寸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后壳主分段31能够实现各显示设备100的通用,从而实现制造后壳主分段31的模具共用于各显示设备100,进而降低各显示设备100的制造成本。
图6是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主要体现第一透气孔的结构。
结合图6所示,后壳主分段31为具有一定壁厚的中空腔体,呈长方体,且不干涉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的结构。后壳主分段31设置有多个第一透气孔311,多个第一透气孔311阵列地布置。第一透气孔311可选的设置于后壳主分段31的顶部和底部,实现相对的第一透气孔311之间的对流,加大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的散热,避免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产生的热量过于集中而降低主板11的使用寿命。
国家规定该显示设备100需要满足一定的阻燃等级才能在市面上流通,其中,显示设备100的主板11的附近区域为显示设备100的高危区域。后壳主分段31的内侧表面凸伸有围板312,该围板312与后壳主分段31的侧壁围合于主板11,使得主板11的高危区域高危区域在后壳主分段31的覆盖区域内,并通过后壳主分段31独立保护主板11。其中,后壳主分段31主要采用材料为HIPS、ABS、PC+ABS、PC+ABS+ED20等,且增加适量的阻燃剂,从而不低于V1阻燃等级,从而满足国家规定。由于后壳主分段31独立保护主板11,并围合于主板11,使得主板11的火势在后壳主分段31的覆盖范围内,并且后壳主分段31不低于V1阻燃等级,能够有效阻止主板11的火势的蔓延和对主板11实现阻燃。可选的,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盖设于主板11的后壳主分段31通过调配不同比例的阻燃剂以达到对应的阻燃等级。
后壳延伸分段32与后壳主分段31能够自由地组合,并且实现独立化和模块化拆卸,其中,至少一个后壳延伸分段32并不局限于一个后壳延伸分段32或两个后壳延伸分段32,后壳延伸分段32的数量可以根据其本身作用的模块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后壳3可以通过一个后壳延伸分段32或两个后壳延伸分段32与后壳主分段31的结合进行简要说明,但并不限制至少一个后壳延伸分段32为一个后壳延伸分段32或两个后壳延伸分段32。
后壳延伸分段32为1个,后壳延伸分段32与后壳主分段31沿显示设备100的高度方向布置,且后壳延伸分段32位于后壳主分段31的下侧。后壳延伸分段32盖合于背板12的第二安装区域122,并与背板12之间形成第二收容腔,可以容纳声音组件安装于后壳延伸分段32与背板12之间。后壳延伸分段32与后壳主分段3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选的,后壳延伸分段32与后壳主分段31扣合连接或者螺丝连接。由于后壳延伸分段32配合于后壳主分段31,而后壳主分段31能够通用于各显示设备100,对于一些尺寸不一的显示设备100,在保证后壳主分段31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后壳延伸分段32的尺寸适应于对应的显示设备100尺寸。图7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1的后壳的爆炸图。图8是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图7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阅图7至图9所示,后壳延伸分段32为长板状,且左右两端呈对称设置。后壳延伸分段3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卡扣321,第二卡扣321扣合于第一卡扣21以实现后壳3底部扣合于前框2,从而实现后壳3的预定位,提升后壳3的稳固性,并且减少螺丝的固定。后壳延伸分段32靠近后壳主分段31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板322,而后壳主分段31搭接于支撑板322外,并与支撑板322可拆卸地连接。可选的,后壳延伸分段32的支撑板322与后壳主分段31扣合连接或者螺丝连接。其中,后壳延伸分段32的下侧壁开设有第二透气孔324,通过第二透气孔324加快显示设备主体1的散热。
支撑板322为长板状,并开设有多个插舌孔3221,多个插舌孔3221沿支撑板322的长度方向阵列地布置,而后壳主分段31在朝向支撑板322的方向上凸设有插舌313,插舌313扣合于插舌孔3221中,从而实现支撑板322与后壳主分段31的扣合连接。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1的后壳的后视图。图11是图10中E处的局部结构图。
结合图10和图11所示,另外,支撑板322开设有多个定位孔3222,定位孔3222靠近于插舌孔3221,且定位孔3222的扣合方向与插舌313的扣合方向相反,而后壳主分段31开设有与定位孔3222扣合的定位凸起314。通过定位凸起314与定位孔3222的扣合实现支撑板322与后壳主分段31扣合,并结合插舌313与插舌孔3221的扣合,进一步提高支撑板322与后壳主分段31的扣合稳定性和连接强度。
后壳延伸分段32的上侧通过支撑板322承载于后壳主分段31,并与后壳主分段31的内侧表面通过扣合连接,使得支撑板322处于后壳主分段31的内侧,方便后壳主分段31脱离于后壳延伸分段32,从而实现后壳主分段31与后壳延伸分段32的高效拆卸和安装。
后壳延伸分段32并不是针对主板11进行布置,且在后壳延伸分段32的拆卸过程中不对主板11的结构产生影响。后壳延伸分段32盖合于背板12的第二安装区域122,并与背板12之间形成第二收容腔,使得声音组件位于后壳延伸分段32与背板12之间。其中,声音组件附近的区域为热量不集中的区域,较低于主板11附近的区域。故后壳延伸分段32主要采用材料为HIPS、ABS、PC+ABS、PC+ABS+ED20等,且增加适量的阻燃剂,从而能够达到HB阻燃等级,且较低于V1阻燃等级,从而满足国家规定,另外,后壳延伸分段32能够承受后壳延伸分段32所盖设位置的热量,并在该温度作用下不变形。后壳延伸分段32所采用的材料相对于阻燃等级而言低于后壳主分段31所采用的材料,后壳延伸分段32的材料成本较低于后壳主分段31的材料成本,从而局部降低后壳延伸分段32的成本,进而降低后壳3的整体成本。另外,后壳主分段31盖合于第一安装区域121,使得主板11的附近区域被后壳主分段31覆盖,并隔绝于后壳延伸分段32,从而实现后壳主分段31对主板11独立保护,并能够避免主板11的火势蔓延,从而实现后壳3整体满足国家要求的阻燃要求
后壳延伸分段32设置有对应底座4的通孔(未图示),使得后壳延伸分段32与底座4存在间隙,故在后壳延伸分段32的过程中不影响到底座4与前框2的连接,保证显示设备在竖立状态下进行维修。
实施例2,参阅图12至图15所示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后壳3与实施例1的大致相同,后壳延伸分段32和后壳主分段31也是上下布置,其不同之处在于:支撑板322上设有开口向后的滑道3223,该滑道3223呈半圆状。后壳主分段31设置有对应滑道3223的滑轨315,该滑轨315适配于滑道3223,并位于后壳主分段31的下部。滑轨315能够滑动连接于滑道3223,使得后壳主分段31沿滑道3223可滑动地卡接于后壳延伸分段32。
支撑板322向外凸设有多个凸台,多个凸台相互间隔,并形成滑道3223。滑轨315凸设于后壳主分段31的前侧表面,并盖合于滑道3223,且沿滑道315滑动。另外,滑道3223沿支撑板322的宽度方向延伸。
其中,后壳主分段31于其右侧端设置有卡合板316,该卡合板316随后壳主分段31的滑动接触于后壳延伸分段32的内壁,从而实现后壳主分段31卡接于后壳延伸分段32。可选的,卡合板316的结构可参照实施例1中插舌313的结构,同时,还可起到定位的作用。
可选的,后壳主分段31与后壳延伸分段32处于卡接的状态下,后壳主分段31可以与后壳延伸分段32的支撑板322或背板12通过螺丝连接,进一步地加固后壳主分段31与后壳延伸分段32。
实施例3,参阅图16至图19所示的结构。
图16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3的显示设备的爆炸图。
参阅图16所示,本实施例的后壳3与实施例1的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后壳延伸分段32设置有2个,后壳主分段31与后壳延伸分段32沿显示设备100的长度方向布置,且两后壳延伸分段32分列于后壳主分段31的两侧。后壳延伸分段32盖合于背板12的第二安装区域122,并与背板12之间形成第二收容腔,使得声音组件位于后壳延伸分段32与背板12之间。后壳延伸分段32与后壳主分段31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选的,后壳延伸分段32与后壳主分段31扣合连接或者螺丝连接。其中,
两后壳延伸分段32的造型大致一样,并以后壳主分段31为中心左右对称布置。后壳延伸分段32靠近后壳主分段31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板322,而后壳主分段31搭接于支撑板322外,并与支撑板322可拆卸地连接。可选的,后壳延伸分段32的支撑板322与后壳主分段31扣合连接或者螺丝连接,其中,后壳延伸分段32的支撑板322与后壳主分段31分别开设有螺丝孔而通过螺丝连接固定。
后壳延伸分段32靠近后壳主分段31的一侧向外凸设有支座323。支座323处于支撑板322的同一侧,且位于支撑板322的前侧,并超出于支撑板322。后壳延伸分段32与支撑板322沿显示设备100的厚度方向间隔地设置。而显示设备主体1还包括WIFI模块(未图示),该WIFI模块收容于支座323,以实现WIFI模块的固定。WIFI模块收容于支座323,并被后壳主分段31所覆盖,从而后壳主分段31脱离于后壳延伸分段32便可直接暴露WIFI模块和主板11,进而方便WIFI模块和主板11的维修。
图17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设备中实施例3的后壳的爆炸图。图18是图17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9是图13中J处的局部放大图。
参阅图17至图19所示,支座323设置有容纳槽3231,容纳槽3231用于容纳显示设备主体1的WIFI模块。支座323于容纳槽3231处还设置有多个卡扣柱3232,多个卡扣柱3232沿容纳槽3231的宽度方向设置,并卡接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WIFI模块的侧边,以实现显示设备主体1的WIFI模块的定位。
进一步地,两后壳延伸分段32能够分别设置有支座323,且两支座323的容纳槽3231可以尺寸不一,从而实现在后壳延伸分段32共用多种尺寸的WIFI模块,提供显示设备的通用性,并且不需要增设固定WIFI模块的支架,进而降低显示设备的成本和合理利用后壳延伸分段32的空间。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设备100中,后壳3包括后壳主分段31和至少一个后壳延伸分段32,后壳主分段31和后壳延伸分段32均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12的后侧表面。后壳主分段31和后壳延伸分段32分别独立于背板12,且后壳主分段31和后壳延伸分段32实现模块化,使得后壳3实现分体式结构,且后壳主分段31和后壳延伸分段32在拆卸的过程中互不影响,同时后壳主分段31或后壳延伸分段32能够从背板12上独立拆卸,简化显示设备100中后壳3的拆卸工序,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后壳主分段31面向于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后壳主分段31脱离背板12便可直接暴露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进一步地方便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的维修,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避免后壳主分段31和后壳延伸分段32在拆卸的过程中损伤主板11。
另外,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为主要的热源,且具有大量的电子部件,故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的区域为高危区域。背板12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域121和第二安装区域122,后壳主分段31盖合于第一安装区域121,并与背板12之间形成第一收容腔,其中,后壳主分段31采用V1阻燃等级的材料制成,故第一收容腔结合后壳主分段31能够达到V1阻燃等级。第一收容腔对应收容显示设备主体1中发热量较高的电子部件,如主板11。第一安装区域121主要用于安装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第一收容腔以承受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要热量,并且能够达到对该高危区域进行阻燃保护,另外,后壳主分段31盖合于第一安装区域121,使得主板11的附近区域被后壳主分段31覆盖,并隔绝于后壳延伸分段32,从而实现后壳主分段31对主板11独立保护,并能够避免显示设备主体1的主板11的火势蔓延,从而实现后壳3整体满足国家要求的阻燃要求。
其中,后壳延伸分段32所采用的材料相对于阻燃等级而言低于后壳主分段31所采用的材料,后壳延伸分段32的材料成本较低于后壳主分段31的材料成本,从而局部降低后壳延伸分段32的成本,进而降低后壳3的整体成本。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9)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设备主体,包括背板和主板;所述背板的后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安装区域和第二安装区域;所述主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域;及
后壳,包括后壳主分段和至少一个后壳延伸分段;所述后壳主分段和所述后壳延伸分段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背板的后侧表面,且所述后壳主分段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后壳延伸分段;所述后壳主分段盖合于所述第一安装区域,且围合于所述主板;所述后壳延伸分段盖合于所述第二安装区域,且靠近所述后壳主分段的一侧凸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开口向后的滑道;所述后壳主分段设置有对应所述滑道的滑轨,使得所述后壳主分段沿所述滑道可滑动地卡接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向外凸设有多个凸台,多个所述凸台相互间隔,并形成所述滑道;所述滑轨凸设于所述后壳主分段的前侧表面,并盖合于所述滑道,且沿所述滑道滑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沿所述支撑板的宽度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主分段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沿所述显示设备的高度方向布置,且所述后壳主分段位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的上侧。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主分段搭接于所述支撑板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主分段的一端设置有卡合板,该卡合板沿所述滑道可滑动地接触所述后壳延伸分段的内壁,以卡接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主分段与所述支撑板分别开设有螺丝孔,而通过螺丝连接固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延伸分段靠近所述后壳主分段的一侧凸设有可供电子部件安装的支座;所述支座被所述后壳主分段所覆盖。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中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主分段采用阻燃等级不低于V1级的材料制成;所述后壳延伸分段采用阻燃等级低于V1级的材料制成。
CN201921234413.0U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设备 Active CN2106063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4413.0U CN210606354U (zh)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4413.0U CN210606354U (zh)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06354U true CN210606354U (zh) 2020-05-22

Family

ID=70721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34413.0U Active CN210606354U (zh) 2019-07-31 2019-07-31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063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894739B2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snap pin reinforcing member fastening mechanism
CN110446381B (zh) 显示设备
US7492609B2 (en) Flat panel display with single shielded circuit board
KR20090080009A (ko) 패널형 디스플레이장치
JP4342599B1 (ja) 表示装置
JP2009141160A (ja) 電子機器
JP5082485B2 (ja) 音響調節器の筐体構造
TWM575948U (zh) 電子裝置
CN210606354U (zh) 显示设备
CN210627701U (zh) 显示设备
US9379831B2 (en) Acoustic controller
JP2014099558A (ja) グラウンディングガスケ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JP6015405B2 (ja) サーボアンプ
US10338647B2 (en) Housing assembly for a computer system and computer system
KR100984158B1 (ko) 공용화형 쉴드케이스를 구비한 셋탑박스
CN213423649U (zh) 多功能复合液晶显示装置
JP7129508B1 (ja) 情報通信装置
JP5076538B2 (ja) 音響調節器の筐体構造
CN210725083U (zh) 一种模组背板组件及电视机
CN212749453U (zh) 显示装置
CN212905797U (zh) 一种空调lcd组件装配结构
CN218788775U (zh) 一种音响可独立拆卸的液晶电视
CN215734536U (zh) 一种分体底座结构及电视机
CN215188052U (zh) 一种用于展览馆的人工智能交互控制装置
CN217979201U (zh) 一种控制器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