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域网络用通信电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局域网络用通信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应用于局域网络系统的六类屏蔽线缆,其结构通常如下:它由四对不同节距芯线构成的缆芯成缆而成,缆芯中间由十字填充条隔开,屏蔽层由绕包聚酯带,泄露线+铜塑带,聚酯带组成,最后挤出一层聚烯烃护套。总所周知在6类缆出现前,传统的4对8芯结构的铜缆系统的传输性能只能达到5类或超5类标准,其传统传输带宽只能达到150MHZ,因此新出现的6类系统对铜缆系统的带宽要求将超过传统5类/超5类系统的150%,为达到新的要求,铜缆系统中增加了大量以前在5类系统中没有规定的电气参数。在数字传输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各种串扰类参数,包括近端串扰,功率累加近端串扰、远端串扰等。增加线对之间的空间距离的方法是降低串扰影响的一种常见并且有效的方法,因此在传统线缆结构中增加了十字隔离装置,也就是线缆生产中所谓的十字填充条。但传统十字填充条为硬质结构,增大了弯曲半径,但在生产和后续施工时,由于存在外力作用很容易将缆芯挤压至非正常位置,引起跳浜,影响产品质量以致影响传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避免缆芯跳浜的局域网络用通信电缆。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局域网络用通信电缆,包括缆芯、骨架、屏蔽层、护套,骨架的两端沿着平行于缆芯的轴向延伸,所述屏蔽层被护套包裹,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包括骨架本体以及至少两个限位部件,这些限位部件沿着骨架本体的周向布置,在每个限位部件与骨架本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相邻两个限位部件与骨架本体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纳空间相互贯通,在相邻两个限位部件与骨架本体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纳空间中分别嵌入缆芯后,两个缆芯相互形成抵顶,使两个缆芯的一部分分别被限位部件与骨架本体限位。
采用了上述方案,通过在相邻两个限位部件与骨架本体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纳空间中分别嵌入缆芯后,两个缆芯相互形成抵顶,使两个缆芯的一部分分别被限位部件与骨架本体限位后,在后续生产和后续安装施工情况下,即使在外力作用下,线对也不会出现跳浜等异常现象,从而保证线缆使用的稳定性,降低串扰影响。本实用新型的骨架比现有技术骨架相比更具有稳定性,并且由于限位部件沿着骨架本体的周面布置,且缆芯的位置受了了限制的情况下,使得屏蔽层对骨架的包裹更加容易,而且成型后的电缆外观更加圆整,并且在后续施工和安装实用过程中有更好的稳定性,提高了产品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局域网络用通信电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骨架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
1为护套,2为第一聚酯带层,3为铜塑带层,4为第二聚酯带层,5为泄漏线,6为缆芯,7为骨架本体,7a为中心部分,7b为分隔阻挡部,7c为间隔空间,8为限位部件,8a为连接部,8b为向心弯曲部,9为第一容纳空间,10为第二容纳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局域网络用通信电缆,包括缆芯6、骨架、屏蔽层、护套1,骨架的两端沿着平行于缆芯的轴向延伸,所述屏蔽层被护套1包裹,屏蔽层从内至外依次为第一聚酯带层2、铜塑带层3、第二聚酯带层4,在第一聚酯带层2和铜塑带层3之间设有泄漏线5。
如图1和图2所示,骨架位于电缆的中心,所述骨架包括骨架本体7以及至少两个限位部件8,这些限位部件8沿着骨架本体7的周向布置,在每个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9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容纳空间10,相邻两个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纳空间10相互贯通,例如,第一个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个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之间形成的第二纳空间10相互贯通。在相邻两个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纳空间10中分别嵌入缆芯6后,两个缆芯6相互形成抵顶,使两个缆芯6的一部分分别被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限位。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固定成一体。所述骨架本体7包括中心部分7a以及一端设置于中心部分周面上的至少两个分隔阻挡部7b,分隔阻挡部7b的另一端沿着中心部分7a的径向延伸,相邻两个分隔阻挡部7b之间形成间隔空间7c,每个限位部件8与一个分隔阻挡部7b的另一端连接后,在该限位部件8的两端与该分隔阻挡部7b之间形成所述的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容纳空间10。
如图1和图2所示,通过上述的结构,使相邻两个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之间形成的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纳空间10均位于同一个间隔空间7c中,将缆芯6安装在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纳空间10中后,缆芯6不但通过限位部件8与骨架本体7限位,而且两个缆芯6之间相互抵顶,这样,两个缆芯6之间的挤压作用力,使缆芯6获得可靠地定位,从而避免了缆芯跳浜。
如图1和图2所示,限位部件8包括连接部8a以及设置于连接部8a两端的向心弯曲部8b,所述连接部8a与骨架本体7固定连接,两个向心弯曲部8b分别与骨架本体7之间形成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二容纳空间10。所述向心弯曲部8b的厚度由该向心弯曲部8b与连接部8a连接的一端与该向心弯曲部8b的另一端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