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68188U -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 Google Patents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68188U
CN210568188U CN201920799001.5U CN201920799001U CN210568188U CN 210568188 U CN210568188 U CN 210568188U CN 201920799001 U CN201920799001 U CN 201920799001U CN 210568188 U CN210568188 U CN 2105681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ight
squama
curved surface
c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9900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川
衣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Liankai Ligh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Liankai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Liankai Ligh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Liankai Light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9900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681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681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681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灯具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该鳞甲结构包括曲面和随机设置于曲面上的若干连接点,以其中任意一个连接点为基准点,与该基准点相邻的各连接点与该基准点相连形成网格线,多条网格线与曲面构成网格曲面,若干条网格线围合成的鳞甲曲面为组成该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并限定与该基准点连接的连接点的个数范围为3‑10个,可保证各鳞甲曲面具有与传统规则的鳞甲结构不同的多边形构型,光线经鳞甲结构反射后形成的光斑的形状与位置是随机的,不存在规则重复的情况,即该鳞甲结构可将光线完全打散;使用上述鳞甲结构的反光杯及透镜的混光效果好,光线与光斑均匀。

Description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灯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反光杯和透镜都需要一定的混光结构来保证光斑颜色均匀,进而提高灯具的出光效果。目前常用的方式是在反光杯和透镜的反射面上设置鳞甲结构,鳞甲结构对光线具有反射作用,从而可有效将光线发散,保证灯具的光线均匀。
然而,目前的鳞甲结构多以规则的四边形为主,在某些情况下,如光源的分布与鳞甲结构的分布存在倍数关系;或者,反光杯与透镜在出光面上的光强和颜色分布极不均匀等情况时,光斑仍会出现规则的亮暗分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鳞甲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规则的鳞甲结构无法将光线完全打散而导致光斑亮暗分布规则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鳞甲结构,包括曲面和随机设置于所述曲面上的若干连接点;以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连接点为基准点,与所述基准点相邻的各所述连接点与该基准点连接形成网格线,与所述基准点相连的所述连接点的个数范围为3-10个;若干条所述网格线与所述曲面组成网格曲面,组成所述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为鳞甲曲面,各所述鳞甲曲面呈多边形。
进一步地,各所述鳞甲曲面呈三角形。
进一步地,各所述鳞甲曲面由其中心至其边缘呈向内凹陷设置或向外凸起设置。
进一步地,各所述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所述连接点的个数为6个。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光杯,包括杯体,所述杯体的内侧壁和/或所述杯体的外侧壁上设有上述的鳞甲结构;所述杯体具有用于容置发光源的容置空间,所述杯体具有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开口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反光杯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周边并朝向靠近所述杯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内翻边,所述内翻边与所述杯体的轴线垂直;所述反光杯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周边并朝向远离所述杯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外翻边,所述外翻边与所述杯体的轴线垂直。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透镜,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上述的鳞甲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本体的出光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透镜本体的入光侧开设有用于容置发光源的容置槽,所述凹槽的底面之中部朝该凹槽的顶面方向凸起形成第一凸起部,所述容置槽的底面朝该容置槽的顶面方向凸起形成第二凸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凸起部上的复眼透镜。
进一步地,所述透镜还包括沿所述透镜本体的出光侧之周边并朝向远离该透镜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透镜本体的轴线垂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曲面上随机设置若干连接点,以其中任意一个连接点为基准点,与该基准点相邻的各连接点与该基准点相连形成网格线,多条网格线与曲面构成网格曲面,若干条网格线围合成的鳞甲曲面为组成该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并限定与该基准点连接的连接点的个数范围为3-10个,可保证各鳞甲曲面具有与传统规则的鳞甲结构不同的多边形构型,光线经鳞甲结构反射后形成的光斑的形状与位置是随机的,不存在规则重复的情况,即该鳞甲结构可将光线完全打散;使用上述鳞甲结构的反光杯及透镜的混光效果好,光线与光斑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鳞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光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光杯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后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剖视图;
图8为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规则的鳞甲结构时,不同方向上的配光曲线图;
图9为透镜的外表面为光面时,不同方向上的配光曲线图;
图10为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随机三角形鳞甲结构时,不同方向上的配光曲线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鳞甲结构;11-鳞甲曲面;12-连接点;13-网格线;
21-杯体;22-第一开口端;23-第二开口端;24-内翻边;25-外翻边;
31-透镜本体;32-凹槽;321-第一凸起部;33-容置槽;331-第二凸起部;34-复眼透镜;35-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鳞甲结构进行说明。该鳞甲结构1包括曲面(图未标)和随机设置于该曲面上的若干连接点12,以其中任意一个连接点12为基准点,与该基准点相邻的各连接点12与该基准点连接形成网格线13,且与该基准点相连的连接点12的个数范围为3-10个。多条网格线13组成的网格与曲面构成网格曲面,多条网格线13将曲面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即组成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为鳞甲曲面11,各鳞甲曲面11之间为无缝拼接,各鳞甲曲面11呈多边形。该鳞甲结构1可适用于任意形状的反射件、灯具等光学器件,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鳞甲结构1是由若干个鳞甲曲面11经无缝拼接而成的网格曲面,该网格曲面的生成方式包括以下步骤:
1、在曲面上初始化生成若干个连接点12。
2、将若干个连接点12依次连接形成若干个鳞甲曲面11。
3、优化各连接点12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各连接点12与其相连的连接点12的数量大致相等。优选地,各连接点12与6个其它连接点12形成连接,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4、优化各连接点12的位置,使相邻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大致相等。
通过对各连接点12的位置及连接关系的优化处理,若干连接点12可形成不同于传统规则的鳞甲结构1的若干个鳞甲曲面11,进而可将光线完全打散,光线与光斑均匀。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鳞甲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各鳞甲曲面11呈三角形。此结构,各鳞甲曲面11通过上述网格曲面的设计与分布,使得各鳞甲曲面11反射后的光线具有互不相同的照射方向,使得光线与光斑均匀。在其它实施例中,各鳞甲曲面11也可以为其它多边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等,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鳞甲曲面11受到边界及网格线13(即各连接点12连接形成的连线)的控制,通过改变网格线13上的连接点12的位置就能改变鳞甲曲面11的形状,网格线13一般是连接点12的三次样条差值曲线。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鳞甲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各鳞甲曲面11由其中心至其边缘呈向内凹陷设置或向外凸起设置。此结构,通过将各鳞甲曲面11设置呈凸形或者凹形,可对光线进行有效的反射,进而提高混光效果。
可选地,各鳞甲曲面11均具有凸部结构,或者各鳞甲曲面11均具有凹部结构,或者一定数量比例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其余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比如:一半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另一半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或者30%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70%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等。由于凸部与凹部的凹凸程度会严重影响光斑及光束角,因此需要基于不同的光线对鳞甲结构1进行布局,以达到最佳的混光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各鳞甲曲面11是具有凸部结构,还是具有凹部结构,以及具有凸部结构的鳞甲曲面11的数量和具有凹部结构的鳞甲曲面11的数量都可以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鳞甲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各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相近。可选地,各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范围为0.01mm-5mm。当然,此差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此结构,便于优化各鳞甲曲面11的凹凸程度、数量、大小等,以达到最优的混光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基准点与若干对应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光杯进行说明。该反光杯包括上述的鳞甲结构1和两端均呈开口状的杯体21,鳞甲结构1安装于杯体21的内侧壁上,或者鳞甲结构1安装于杯体21的外侧壁上。此结构,当发光源设置于杯体21中时,杯体21内侧壁上的鳞甲结构1可对光线进行混光处理,鳞甲结构1通过反射可将光线完全打散,使得光线及光斑均匀。
可选地,反光杯的设计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反光杯一次注塑成型之后,再真空镀镜面铝;2、反光杯经旋压成型之后,再阳极氧化。
可选地,该鳞甲结构1包括曲面和随机设置于该曲面上的若干连接点12,以其中任意一个连接点12为基准点,与该基准点相邻的各连接点12与该基准点连接形成网格线13,且与该基准点相连的连接点12的个数范围为3-10个。多条网格线13组成的网格与曲面构成网格曲面,多条网格线13将曲面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单元,即组成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为鳞甲曲面11,各鳞甲曲面11之间为无缝拼接,各鳞甲曲面11呈多边形。
可选地,鳞甲结构1是由若干个鳞甲曲面11经无缝拼接而成的网格曲面,该网格曲面的生成方式包括以下步骤:1、在曲面上初始化生成若干个连接点12。2、将若干个连接点12依次连接形成若干个鳞甲曲面11。3、优化各连接点12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各连接点12与与其相连的连接点12的数量大致相等。优选地,各连接点12与6个其它连接点12形成连接,在此不作唯一限定。4、优化各连接点12的位置,使相邻连接点12之间的连线距离大致相等。通过对各连接点12的位置及连接关系的优化处理,若干连接点12可形成不同于传统规则的鳞甲结构1的若干个鳞甲曲面11,进而可将光线完全打散,光线及光斑均匀。
可选地,各鳞甲曲面11呈三角形。此结构,各鳞甲曲面11通过上述网格曲面的设计与分布,使得各鳞甲曲面11反射后的光线具有互不相同的照射方向,使得光线及光斑均匀。在其它实施例中,各鳞甲曲面11也可以为其它多边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等,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鳞甲曲面11受到边界及网格线13(即各连接点12连接形成的连线)的控制,通过改变网格线13上的连接点12的位置就能改变鳞甲曲面11的形状,网格线13一般是连接点12的三次样条差值曲线。
可选地,各鳞甲曲面11由其中心至其边缘呈向内凹陷设置或向外凸起设置。此结构,通过将各鳞甲曲面11设置呈凸形或者凹形,可对光线进行有效的反射,进而提高混光效果。
可选地,各鳞甲曲面11均具有凸部结构,或者各鳞甲曲面11均具有凹部结构,或者一定数量比例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其余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比如一半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另一半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或者30%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70%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等。由于凸部与凹部的凹凸程度会严重影响光斑及光束角,因此需要基于不同的光线对鳞甲结构1进行布局,以达到最佳的混光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各鳞甲曲面11是具有凸部结构,还是具有凹部结构,以及具有凸部结构的鳞甲曲面11的数量和具有凹部结构的鳞甲曲面11的数量都可以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各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相近。可选地,各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范围为0.01mm-5mm。当然,此差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此结构,便于优化各鳞甲曲面11的凹凸程度、数量、大小等,以达到最优的混光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基准点与若干对应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光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杯体21具有用于容置发光源的容置空间,杯体21具有第一开口端22和第二开口端23,第二开口端23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开口端22的开口面积。此结构,发光源可通过第一开口端22伸入至杯体21的容置空间中,发光源发出的光线经鳞甲结构1反射后,经第二开口端23射出。第二开口端23的开口面积大于第一开口端22的开口面积,可扩大发光源的照射面积。在其它实施例中,鳞甲结构1也可适用于其它构型的反射件上,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光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反光杯还包括沿第一开口端22的周边朝靠近杯体21轴线方向延伸的内翻边24,内翻边24与杯体21的轴线垂直。此结构,内翻边24可有效缩小第一开口端22的开口面积,防止光线从第一开口端22溢出,从而影响光照效果。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反光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反光杯还包括沿第二开口端23的周边朝远离杯体21轴线方向延伸的外翻边25,外翻边25与杯体21的轴线垂直。此结构,外翻边25可与外部结构配合,将杯体21与外部结构紧密连接,实现对反光杯的有效安装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1、图4至图7,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进行说明。该透镜包括上述的鳞甲结构1和透镜本体31,该鳞甲结构1安装于透镜本体31的外表面上。此结构,发光源安装于透镜本体31中,照射于透镜本体31外表面上的光线经鳞甲结构1全反射后,光线仅能从透镜本体31的出光侧射出,进而提高透镜的高效聚光性能,提高光照强度及光斑均匀性。可选地,该透镜为TIR(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全内反射)透镜,并且经一次注塑成型,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该鳞甲结构1包括曲面和随机设置于该曲面上的若干连接点12,以其中任意一个连接点12为基准点,与该基准点相邻的各连接点12与该基准点连接形成网格线13,且与该基准点相连的连接点12的个数范围为3-10个。多条网格线13组成的网格与曲面构成网格曲面,多条网格线13将曲面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单元,即组成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为鳞甲曲面11,各鳞甲曲面11之间为无缝拼接,各鳞甲曲面11呈多边形。
可选地,鳞甲结构1是由若干个鳞甲曲面11经无缝拼接而成的网格曲面,该网格曲面的生成方式包括以下步骤:1、在曲面上初始化生成若干个连接点12。2、将若干个连接点12依次连接形成若干个鳞甲曲面11。3、优化各连接点12之间的连接关系,使各连接点12与与其相连的连接点12的数量大致相等。优选地,各连接点12与6个其它连接点12形成连接,在此不作唯一限定。4、优化各连接点12的位置,使相邻连接点12之间的连线距离大致相等。通过对各连接点12的位置及连接关系的优化处理,若干连接点12可形成不同于传统规则的鳞甲结构1的若干个鳞甲曲面11,进而可将光线完全打散,光线及光斑均匀。
可选地,各鳞甲曲面11呈三角形。此结构,各鳞甲曲面11通过上述网格曲面的设计与分布,使得各鳞甲曲面11反射后的光线具有互不相同的照射方向,使得光线及光斑均匀。在其它实施例中,各鳞甲曲面11也可以为其它多边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等,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鳞甲曲面11受到边界及网格线13(即各连接点12连接形成的连线)的控制,通过改变网格线13上的连接点12的位置就能改变鳞甲曲面11的形状,网格线13一般是连接点12的三次样条差值曲线。
可选地,各鳞甲曲面11由其中心至其边缘呈向内凹陷设置或向外凸起设置。此结构,通过将各鳞甲曲面11设置呈凸形或者凹形,可对光线进行有效的反射,进而提高混光效果。
可选地,各鳞甲曲面11均具有凸部结构,或者各鳞甲曲面11均具有凹部结构,或者一定数量比例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其余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比如一半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另一半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或者30%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凸部结构,70%数量的鳞甲曲面11具有凹部结构等。由于凸部与凹部的凹凸程度会严重影响光斑及光束角,因此需要基于不同的光线对鳞甲结构1进行布局,以达到最佳的混光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各鳞甲曲面11是具有凸部结构,还是具有凹部结构,以及具有凸部结构的鳞甲曲面11的数量和具有凹部结构的鳞甲曲面11的数量都可以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各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相近。可选地,各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范围为0.01mm-5mm。当然,此差值范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此结构,便于优化各鳞甲曲面11的凹凸程度、数量、大小等,以达到最优的混光效果。在其它实施例中,各基准点与若干对应连接点12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在此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透镜本体31的一端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32,透镜本体31的另一端开设有用于容置发光源的容置槽33,凹槽32的底面之中部朝该凹槽32的顶面方向凸起形成第一凸起部321,容置槽33的底面朝该容置槽33的顶面方向凸起形成第二凸起部331。此结构,容置槽33中可容置发光源,照射至容置槽33内侧壁的光线射入透镜本体31,经透镜本体31外表面的鳞甲结构1全反射后,光线从透镜本体31的出光侧射出。第一凸起部321可有效将光线聚拢,以达到中间光照强度最大的作用。
可选地,第一凸起部321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凸起部331的曲率半径。此结构,通过曲率半径较小的第二凸起部331可将发光源的大部分光线集中地射入透镜本体31中,提高光线的集中射入量;通过曲率半径较大的第一凸起部321可将光线进一步地集中,使得射出的光线形成的光斑均匀程度高,光照效果好。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透镜还包括安装于第一凸起部321上的复眼透镜34。此结构,复眼透镜34是由一系类小透镜组合形成,可以获得高的光能利用率和大面积的均匀光照,进而提高透镜对光线的混光效果。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阅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镜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透镜还包括沿透镜本体31的一端之周边并朝远离该透镜本体3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凸缘35,凸缘35与透镜本体31的轴线垂直。此结构,通过凸缘35与外部结构的配合,便于对透镜的安装固定。
请一并参阅图8,当透镜的外表面上设置规则的鳞甲结构1时,曲线A和曲线B分别代表不同方向上的配光曲线。其中,曲线A位于曲线B的外侧。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A与曲线B之间存在偏差,说明光线形成的光斑不是圆的。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透镜的外表面为光面时不同方向上的配光曲线图,图10是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随机三角形鳞甲结构1时对应方向上的配光曲线图。对比分析可知,当透镜的外表面为光面时,光斑存在明显的亮暗分布及规律性排布;当透镜的外表面设置有三角形鳞甲结构1时,光线由于经鳞甲结构1完全打散,光线形成的光斑均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鳞甲结构1、反光杯及透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曲面上设置若干连接点12,以其中任意一个连接点12为基准点,与该基准点相邻的各连接点12与该基准点相连形成若干条网格线13,多条网格线13与曲面构成网格曲面,若干条网格线13围合成的鳞甲曲面11为组成该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并限定与该基准点连接的连接点12的个数范围为3-10个,可保证各鳞甲曲面11具有与传统规则的鳞甲结构不同的多边形构型,光线经鳞甲结构1反射后形成的光斑的形状与位置是随机的,不存在规则重复的情况,即该鳞甲结构1可将光线完全打散;使用上述鳞甲结构1的反光杯及透镜的混光效果好,光线与光斑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鳞甲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曲面和随机设置于所述曲面上的若干连接点;以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连接点为基准点,与所述基准点相邻的各所述连接点与该基准点连接形成网格线,与所述基准点相连的所述连接点的个数范围为3-10个,各所述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所述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的差值范围为0.01mm-5mm;若干条所述网格线与所述曲面组成网格曲面,组成所述网格曲面的最小单元为鳞甲曲面,各所述鳞甲曲面呈多边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鳞甲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鳞甲曲面呈三角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鳞甲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鳞甲曲面由其中心至其边缘呈向内凹陷设置或向外凸起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鳞甲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基准点和分别与该基准点相连的各所述连接点的个数为6个。
5.反光杯,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所述杯体的内侧壁和/或所述杯体的外侧壁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鳞甲结构;所述杯体具有用于容置发光源的容置空间,所述杯体具有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开口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开口面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光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杯还包括沿所述第一开口端的周边并朝向靠近所述杯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内翻边,所述内翻边与所述杯体的轴线垂直;所述反光杯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开口端的周边并朝向远离所述杯体轴线方向延伸的外翻边,所述外翻边与所述杯体的轴线垂直。
7.透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镜本体,所述透镜本体的外表面上设有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鳞甲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本体的出光侧具有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透镜本体的入光侧开设有用于容置发光源的容置槽,所述凹槽的底面之中部朝该凹槽的顶面方向凸起形成第一凸起部,所述容置槽的底面朝该容置槽的顶面方向凸起形成第二凸起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凸起部上的复眼透镜。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还包括沿所述透镜本体的出光侧之周边并朝向远离该透镜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凸缘,所述凸缘与所述透镜本体的轴线垂直。
CN201920799001.5U 2019-05-29 2019-05-29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Active CN2105681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9001.5U CN210568188U (zh) 2019-05-29 2019-05-29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99001.5U CN210568188U (zh) 2019-05-29 2019-05-29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68188U true CN210568188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32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99001.5U Active CN210568188U (zh) 2019-05-29 2019-05-29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681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2610A (zh) 一种聚光透镜、灯具及照相机
EP3957904A1 (en) An anti-glare reflector cup and a lamp with the anti-glare reflector cup
CN104676475A (zh) Led配光透镜及led灯具
CN210568188U (zh)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CN112013356A (zh) 鳞甲结构、反光杯及透镜
CN214009126U (zh) 偏光透镜及高杆灯
CN210860978U (zh) 背光透镜及背光模组
CN211011179U (zh) 一种可调式三基色led灯
CN113124337A (zh) 光学元件及灯具
CN213777605U (zh) 一种防眩透镜模组
CN210462522U (zh) 一种控光装置及照明系统
CN216113855U (zh) 导光件及灯具
CN218763010U (zh) 一种环绕照明透镜
CN215259325U (zh) 光学元件及灯具
CN211780867U (zh) 一种透镜及灯具
CN110762482A (zh) 线光源分体式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CN105953175B (zh) 投光灯透镜、具有该投光灯透镜的发光模块和投光灯
CN211010823U (zh) 一种组合式led照明灯
CN216952918U (zh) 一种光学器件及具有其的照明灯具
CN213118626U (zh) 一种控光装置及照明系统
CN214038254U (zh) 光斑均匀且边界干净截止的透镜
CN210197025U (zh) 一种控光装置及照明系统
CN210831828U (zh) 线光源分体式反光组件及其灯具
CN214369921U (zh) 格栅及灯具
CN215908905U (zh) 光学透镜和照明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