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369921U - 格栅及灯具 - Google Patents

格栅及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369921U
CN214369921U CN202120239908.3U CN202120239908U CN214369921U CN 214369921 U CN214369921 U CN 214369921U CN 202120239908 U CN202120239908 U CN 202120239908U CN 214369921 U CN214369921 U CN 2143699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reflection
face
lateral part
gr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3990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方翔
钟军平
陈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eleds Lighting Xiam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eleds Lighting Xiam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eleds Lighting Xiam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eleds Lighting Xiam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3990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3699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3699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3699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格栅及灯具,格栅包括格栅板、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均连接于格栅板的同一侧,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呈夹角设置,且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连接处为交接部,第一侧部具有用于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光面,第二侧部具有用于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光面,交接部具有连接第一反光面和第二反光面的过渡面,过渡面的反射率小于第一反光面以及第二反光面的反射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格栅及灯具,由于过渡面的反射率小于第一反光面和第二反光面的反射率,则经过过渡面反射出的光线较少,减小镜面反射的光线,因此可以减小过渡面处的光线能量密度,减小亮线和亮斑出现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格栅及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照明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格栅及灯具。
背景技术
灯具上设置的格栅可以对光线进行反射、折射或者吸收,满足灯具的不同要求。当格栅的内表面涂覆有反光层时,可以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至扩散板,减小了光线损失,一是可以使灯具的出光更加均匀,二是可以增大出光的光强。但是,在格栅侧边框相交的位置,两个方向的反射光线交织在一起,造成角落位置处的光线能量密度过大,易导致格栅的角落出现亮线或亮斑,影响出光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格栅及灯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格栅侧边框相交的位置,容易出现角落亮线或者光斑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格栅,包括格栅板、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连接于所述格栅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连接处为交接部,所述第一侧部具有用于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光面,所述第二侧部具有用于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光面,所述交接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反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光面的反射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面为粗糙表面;或者,所述过渡面上具有花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面具有多个凸点或者凹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面为涂覆于所述交接部上的反光层,所述反光层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反光面及所述第二反光面的反射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为电镀面,所述反光层为浅色反光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面相对所述格栅板朝向远离所述格栅板的外缘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面与所述格栅板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A,1.5°≦A<90°。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光面均与所述格栅板垂直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均相对所述格栅板朝向远离所述格栅板的外缘方向倾斜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侧部设于所述格栅板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侧部设于所述格栅板的另外相对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灯具,包括上述的格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格栅及灯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格栅包括格栅板、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呈夹角设置,两者的连接处为交接部,第一侧部具有第一反光面,第二侧部具有第二反光面,交接部具有连接第一反光面和第二反光面的过渡面,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光面和第二反光面的反射后会在交接部处汇聚,由于过渡面的反射率小于第一反光面和第二反光面的反射率,则经过过渡面反射出的光线较少,减小镜面反射的光线,因此可以减小过渡面处的光线能量密度,减小亮线和亮斑出现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格栅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格栅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1-第一侧部;111-第一反光面;12-第二侧部;121-第二反光面;13-交接部;130-凹槽;131-过渡面;14-格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格栅进行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格栅包括格栅板14、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均连接于格栅板14的同一侧,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可呈夹角设置,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的连接处为交接部13,交接部13即为格栅的角部。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可均由格栅板14的边缘垂直延伸而成,使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作为格栅的边框。第一侧部11具有第一反光面111,第一反光面111用于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第一反光面111面向光源设置。第二侧部12具有第二反光面121,第二反光面121也用于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第二反光面121也面向光源设置。交接部13具有过渡面131,过渡面131连接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过渡面131也面向光源设置。第一反光面111、过渡面131和第二反光面121依次连接,均为格栅的内表面。其中,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均大于过渡面131的反射率。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较高,可以对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充分的反射,从而可以提高灯具的出光光强,而过渡面131的反射率较低,光线发射至过渡面131后再被反射出的光线较少,因此可以减小过渡面131处的光线能量密度。可选地,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相同。
上述实施例中的格栅,包括格栅板14、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呈夹角设置,两者的连接处为交接部13,第一侧部11具有第一反光面111,第二侧部12具有第二反光面121,交接部13具有连接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过渡面131,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后会在交接部13处汇聚,由于过渡面131的反射率小于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则经过过渡面131反射出的光线较少,减小镜面反射的光线,因此可以减小过渡面131处的光线能量密度,减小亮线和亮斑出现的可能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过渡面131为粗糙表面,相对于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来说,过渡面131的反射率则较低。其中,过渡面131、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可采用同一工艺处理表面后,然后对过渡面131进行腐蚀处理,增加过渡面131的粗糙度;或者,对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采用同一工艺表面处理之后,然后再对过渡面131进行粗糙处理。由于过渡面131为粗糙表面;或者,首先对过渡面131进行腐蚀处理后,然后对第一反光面111、第二反光面121和过渡面131进行同一工艺处理(如电镀处理)。光线发射至过渡面131后,呈漫散射状态,因此在过渡面131处不会形成亮线和亮斑。过渡面131的粗糙度在此处不作限定,只要小于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渡面131上具有花纹,花纹的形状此处不作限定,花纹的设置也可以减小过渡面131的反射率,使经过过渡面131反射后呈漫反射状态,过渡面131的反射率则较低。其中,过渡面131、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可采用同一工艺处理表面后,然后对过渡面131进行雕刻处理,形成花纹。也可在交接部13与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一体成型时,过渡面131的表面同步形成花纹(可在格栅的模具内设置对应的花纹)。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过渡面131具有多个凸点或者凹槽130,使过渡面131不为平滑表面,从而降低过渡面131的反射率,如此可以改变经过过渡面131反射后的光路,使经过过渡面131反射后的光线呈漫反射状态。其中,可在交接部13与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一体成型时,过渡面131的表面同步形成凸点或者凹槽130(可在格栅的模具内设置对应的凸起或者凹槽130)。凸点或者凹槽130的形状此处不作限定,可为半球形、椭球形、方形、圆柱形等。
可选地,多个凸点或凹槽130可呈一列设置,也可呈多列设置,还可以呈环形分布。具体地,凸点或凹槽130可呈方形阵列设置,或者呈环形阵列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过渡面131用为圆弧面,过渡面131面向光源设置,当过渡面131为圆弧面时,可以使得经过过渡面131反射的光线均能够反射至圆弧面的圆心位置处,防止出现暗角的情况,保证出光效果,而且更容易加工,交接部13上与过渡面131相对设置的外表面也可为圆弧形,从而可以使得格栅的外表面呈平滑状,防止格栅的外表面划伤用户。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过渡面131为涂覆于交接部13上的反光层,反光层也可以对照射过来的光线进行反光,由于反光层的反射率小于第一反光面111的反射率,且小于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因此使得交接部13的反射面既可以对光线进行反射,又可以降低原交接部13处的反射率,从而使得格栅的角部即不会形成暗角,也不会形成亮斑。
可选地,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为电镀面,反光层为浅色反光层。第一反光面111、第二反光面121为电镀面时,反射率较高,如果过渡面131也为电镀面则有可能在格栅的角落处形成亮斑,而交接部13面向光源的一侧上涂覆有浅色反光层,如白色、浅黄色、浅蓝色等颜色,浅色反光层的反射率小于电镀面,因而可以减小格栅角落处的光线能量密度,减小亮斑出现的可能性。其中,在对格栅进行表面处理时,可以先对第一侧部11、第二侧部12和交接部13的面向光源一侧进行电镀处理,即对第一反光面111、第二反光面121和交接部13的面向光源一侧进行电镀处理,然后再向交接部13的面向光源一侧涂覆浅色反光层,形成过渡面131。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过渡面131相对格栅板14倾斜设置,具体地,过渡面131由格栅板14的表面朝向光线发出的方向延伸而成,在该实施例中,过渡面131与格栅板14的法线方向呈夹角设置,而且,过渡面131朝向远离格栅板14的外缘方向倾斜,即过渡面131朝向格栅的外部倾斜,使光线经过过渡面131的反射后,呈散射状态,能够增大光线的出光角度,减小格栅角落处的光线能量密度,因此可以减少亮线和亮斑。
可选地,过渡面131与格栅板14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A,夹角A的大小此处不作限定,可根据光源的排布、数量以及亮斑、亮线的具体情况选择夹角A的大小。当亮斑、亮线的数量较多时,A可选为较小的数值;当亮斑、亮线的数量较多时,A可选为较大的数值。其中,1.5°≦A<90°,例如,A为2°、10°、30°等。
可选地,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均与格栅板14垂直设置,使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均由格栅板14垂直延伸而成,能够对光源发出的光线进行反射,并能够将光线反射至扩散板内,经过扩散后发出,因而能够增强灯具的出光光强。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也可相对格栅板14倾斜设置。具体地,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朝向远离格栅板14的外缘方向倾斜,即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朝向格栅的外部倾斜,使光线经过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后,呈散射状态,能够增大光线的出光角度,减小格栅内部的光线能量密度,因此可以减少亮线和亮斑。第一反光面111与格栅板14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B,第二反光面121与格栅板14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C,B和C的大小此处不作限定,可选为与A的大小相同,使经过第一反光面111、第二反光面121和过渡面131反射后的光线的发射角度大致相同。当B和C越大时,对光源发出的光线的反射能力越弱,出光光强越小;当B和C越小时,对光源发出的光线的反射能力越强,出光光强越大。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侧部11设于格栅板14的其中相对两侧,两个第二侧部12设于格栅板14的另外相对两侧,两个第一侧部11和两个第二侧部12可以组成格栅的边框。两个第一侧部11可相互平行设置,两个第二侧部12可相互平行设置。第一侧部11为格栅的长边,第二侧部12为格栅的短边;或者,第二侧部12为格栅的长边,第一侧部11为格栅的短边。相邻的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均通过交接部13连接,交接部13上的过渡面131的反射率均小于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保证格栅的每个角部都不会出现亮线或者亮斑。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灯具,灯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格栅。灯具还包括光源、驱动光源的驱动组件以及灯壳,格栅可固定于灯壳上,且设置于光源的出光面,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加强光源的出光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灯具,采用了上述的格栅,格栅包括格栅板14、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第一侧部11和第二侧部12呈夹角设置,两者的连接处为交接部13,第一侧部11具有第一反光面111,第二侧部12具有第二反光面121,交接部13具有连接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过渡面131,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后会在交接部13处汇聚,由于过渡面131的反射率小于第一反光面111和第二反光面121的反射率,则经过过渡面131反射出的光线较少,因此可以减小过渡面131处的光线能量密度,减小亮线和亮斑出现的可能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格栅,其特征在于:包括格栅板、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均连接于所述格栅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连接处为交接部,所述第一侧部具有用于反射光线的第一反光面,所述第二侧部具有用于反射光线的第二反光面,所述交接部具有连接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的过渡面,所述过渡面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反光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光面的反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为粗糙表面;或者,所述过渡面上具有花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具有多个凸点或者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为涂覆于所述交接部上的反光层,所述反光层的反射率小于所述第一反光面及所述第二反光面的反射率。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为电镀面,所述反光层为浅色反光层。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相对所述格栅板朝向远离所述格栅板的外缘方向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面与所述格栅板的法线方向的夹角为A,1.5°≦A<9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光面与所述第二反光面均与所述格栅板垂直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反光面和所述第二反光面均相对所述格栅板朝向远离所述格栅板的外缘方向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格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侧部设于所述格栅板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侧部设于所述格栅板的另外相对两侧。
10.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格栅。
CN202120239908.3U 2021-01-28 2021-01-28 格栅及灯具 Active CN2143699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39908.3U CN214369921U (zh) 2021-01-28 2021-01-28 格栅及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39908.3U CN214369921U (zh) 2021-01-28 2021-01-28 格栅及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369921U true CN214369921U (zh) 2021-10-08

Family

ID=779605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39908.3U Active CN214369921U (zh) 2021-01-28 2021-01-28 格栅及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36992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34343B1 (en) Dipolar side-emitting LED lens and LED modu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US4709312A (en) Floodlight with improved reflector system
CN106764783B (zh)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
US11668445B2 (en) Multi-beam vehicle light
CN201237165Y (zh) 透镜式反光杯
CN214369921U (zh) 格栅及灯具
CN212961399U (zh) 透镜模组及路灯
US7347601B2 (en) Vehicle lamp unit
WO2024093061A1 (zh) 反射式光学模组及使用其的照明装置及车辆
TWM579699U (zh) 導光透鏡及交通工具頭燈
CN214369923U (zh) 格栅及灯具
CN114719226B (zh) 一种透镜条、配光透镜、条形灯及道路照明装置
CN214222797U (zh) 一种偏光透镜及灯具
CN214369922U (zh) 格栅及灯具
CN210860978U (zh) 背光透镜及背光模组
JP2012064491A (ja) 照明装置
JP5419852B2 (ja) 照明装置
CN111911828A (zh) 一种配光组件、照明灯具及照明模组
CN217816536U (zh) 厚壁件导光结构及使用其的发光系统
JPH01143368A (ja) Led表示素子
CN211716299U (zh) 一种配光模组及照明灯具
JP2016018893A (ja) 発光装置
JP2707498B2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CN213577325U (zh) 一种非连续性的反向曲面透镜
CN216431596U (zh) 透光元件、光电模组及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