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55471U - 一种冷海水舱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海水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55471U
CN210555471U CN201920845173.1U CN201920845173U CN210555471U CN 210555471 U CN210555471 U CN 210555471U CN 201920845173 U CN201920845173 U CN 201920845173U CN 210555471 U CN210555471 U CN 2105554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pipe
cabin
seawater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4517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浩
王志
王万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echuang Ship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echuang Ship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echuang Ship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echuang Ship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4517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554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554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554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船渔获物存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海水舱,包括舱体,舱体内部中空形成密闭的空腔,舱体上设有均与空腔相连通的沥水进舱装置、抽吸管、回水管和循环管,沥水进舱装置用于向空腔内输送渔获物,抽吸管用于将空腔内的渔获物输出,回水管用于向空腔内输入海水,循环管用于与制冷设备连接并实现空腔内的海水循环制冷。通过沥水进舱装置将渔获物送入舱体空腔内,由抽吸管将空腔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输出送至后续加工线,同时,由回水管向空腔内补充海水、由循环管连接制冷设备对空腔内的海水进行循环制冷,保证舱体空腔内海水充足并维持海水温度满足要求,由此,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操作、简化操作流程,能够适应渔船连续作业。

Description

一种冷海水舱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船渔获物存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海水舱。
背景技术
冷海水舱是采用冷海水预冷或直接保鲜渔获物的船舱,常用于各类渔船上,用于短期缓存渔获物。
传统的渔船采用间歇作业(围/拖网或延绳吊)的方式来捕获海中的各类渔获物(鱼/虾),当渔获物被起获上船之后,会被倒入冷海水舱内进行缓存,以便后续进行加工处理。目前用于渔船的冷海水舱结构、功能都比较单一,通常在顶部设有舱口盖,用于将渔获物倾倒至舱内,在侧部低位设有出口管,供渔获物从舱内重力流出。使用时,绝大数操作均为人工操作,操作流程复杂,且根据渔获物的起获情况,需要不断重复吊开舱口盖、开闭出口管、清舱和补充新的冷海水。这种冷海水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作业,尤其是当渔船的作业方式由间歇作业转变为连续泵吸作业、后续加工设备由人工操作转变成全自动化操作时,冷海水舱无法适应大量渔获物的进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渔船连续作业的冷海水舱,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海水舱,包括舱体,舱体内部中空形成密闭的空腔,舱体上设有均与空腔相连通的沥水进舱装置、抽吸管、回水管和循环管,沥水进舱装置用于向空腔内输送渔获物,抽吸管用于将空腔内的渔获物输出,回水管用于向空腔内输入海水,循环管用于与制冷设备连接并实现空腔内的海水循环制冷。
优选地,空腔的底壁呈倾斜设置,抽吸管在空腔底壁的低位侧与空腔相连通,回水管在空腔底壁的高位侧与空腔相连通。
优选地,空腔的底部设有过滤板,过滤板将空腔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容纳腔和过滤流道,过滤流道位于容纳腔的下方,过滤板设有连通容纳腔与过滤流道的第一过滤孔,沥水进舱装置和抽吸管均与容纳腔相连通,循环管包括与过滤流道相连通的循环出水管和与容纳腔相连通的循环进水管。
优选地,容纳腔内竖直设有内部中空的立管,立管设有连通立管内部空间与容纳腔的第二过滤孔,立管的下端开口且与过滤流道相连通。
优选地,空腔的底壁在过滤流道的一侧形成有架空层,架空层与容纳腔相互独立,立管的下端与架空层相连通,架空层与过滤流道之间设有活动挡板,活动挡板将架空层与过滤流道分隔且可向过滤流道方向摆动打开。
优选地,容纳腔的顶部设有内部中空的过滤桶,过滤桶设有连通过滤桶内部空间与容纳腔的第三过滤孔,循环进水管与过滤桶相连通。
优选地,空腔的底壁在过滤流道的一侧部分下沉形成有卸料井,卸料井与过滤流道相互独立并与容纳腔相连通,抽吸管伸入卸料井内。
优选地,空腔的底壁在过滤流道的一侧部分下沉形成有污水井,污水井与容纳腔相互独立并与过滤流道相连通,舱体上设有伸入污水井内的排水管。
优选地,舱体上设有与空腔的顶部相连通的透气溢流管。
优选地,舱体顶部设有保温舱口和将保温舱口密封的保温舱口盖。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显著的进步:
本实用新型的冷海水舱在使用时,可以先在舱体的空腔内预装一定量的海水,然后通过沥水进舱装置将沥水后的渔获物送入舱体空腔内,与空腔内的海水混合,由抽吸管将空腔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输出送至后续加工线,同时,由回水管向空腔内补充海水、由循环管连接制冷设备对空腔内的海水进行循环制冷,保证舱体空腔内海水充足并维持海水温度满足要求,由此,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操作、简化操作流程,并且无需通过重复开闭舱体来进行渔获物倾倒、补充新的冷海水等操作,能够适应渔船连续作业,可广泛适用于各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渔船,提高渔船的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海水舱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冷海水舱的俯视示意图。
图3至图5依次是图2中沿A-A向、B-B向、C-C向的侧视示意图。
图6至图8依次是图2中沿D-D向、E-E向、F-F向的后视示意图。
图9和图10依次是图1中沿G-G向、H-H向的俯视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J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9中K部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甲板 2、舱体
20、空腔 201、容纳腔
202、过滤流道 203、架空层
204、卸料井 205、污水井
21、船体结构 22、绝热层
23、内胆 3、沥水进舱装置
4、抽吸管 5、回水管
6、过滤板 60、第一过滤孔
71、循环出水管 72、循环进水管
8、立管 80、第二过滤孔
9、活动挡板 10、限位挡块
11、隔板 12、排水管
13、过滤桶 130、第三过滤孔
14、透气溢流管 15、保温舱口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海水舱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冷海水舱可设于渔船的甲板1下方,用于存放渔获物。本实施例的冷海水舱包括舱体2,舱体2内部中空形成密闭的空腔20,舱体2上设有沥水进舱装置3、抽吸管4、回水管5和循环管,沥水进舱装置3、抽吸管4、回水管5和循环管均与舱体2的空腔20相连通,沥水进舱装置3用于向空腔20内输送渔获物,抽吸管4用于将空腔20内的渔获物输出,回水管5用于向空腔20内输入海水,循环管用于与制冷设备连接并实现空腔20内的海水循环制冷,所述制冷设备可以为常规的海水制冷机。
本实施例的冷海水舱在使用时,可以先在舱体2的空腔20内预装一定量的海水,然后通过沥水进舱装置3将沥水后的渔获物送入舱体2空腔20内,与空腔20内的海水混合,由抽吸管4将空腔20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输出送至后续加工线,同时,由回水管5向空腔20内补充海水、由循环管连接制冷设备对空腔20内的海水进行循环制冷,保证舱体2空腔20内海水充足并维持海水温度满足要求,由此,可以大大减少人工操作、简化操作流程,并且无需通过重复开闭舱体2来进行渔获物倾倒、补充新的冷海水等操作,能够适应渔船连续作业,可广泛适用于各类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渔船,提高渔船的作业效率。
参见图1、图3至图5,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舱体2空腔20的底壁呈倾斜设置,则空腔20的底壁具有位置较高的高位和位置较低的低位,即空腔20底壁从高位至低位向下倾斜,抽吸管4在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与空腔20相连通,回水管5在空腔20底壁的高位侧与空腔20相连通。由此,有利于空腔20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在自重作用下向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流动汇集,从而便于抽吸管4将其输出。本实施例中,舱体2的下表面为与空腔20底壁的倾斜方向一致的斜面,当本实施例的冷海水舱设置在船尾时,能够与船尾线型抬高相适配。
参见图3至图10,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舱体2内在空腔20的底部设有过滤板6,过滤板6将空腔20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容纳腔201和过滤流道202,过滤流道202位于容纳腔201的下方,过滤板6设有连通容纳腔201与过滤流道202的第一过滤孔60,第一过滤孔60设有多个,所有第一过滤孔60在过滤板6上均匀分布。沥水进舱装置3和抽吸管4均与容纳腔201相连通,循环管包括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的循环出水管71和与容纳腔201相连通的循环进水管72,循环出水管71和循环进水管72分别用于与制冷设备的入口和出口相连接。沥水进舱装置3将渔获物送入容纳腔201内,第一过滤孔60允许海水通过且不允许渔获物通过,从而可以对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进行过滤,使渔获物留在容纳腔201内,使过滤流道202内仅有海水,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可由抽吸管4输出,过滤流道202内的海水则可经循环出水管71输出并送入制冷设备内制冷,然后由循环进水管72送入容纳腔201内,从而实现舱体2空腔20内的海水循环制冷。通过过滤板6分隔出过滤流道202,可以防止渔获物堵塞循环出水管71或被吸入循环出水管71而进入制冷设备,保证舱体2空腔20内海水循环制冷的顺利进行。
优选地,舱体2空腔20底壁的中部下沉形成沿空腔20底壁的倾斜方向延伸的流槽,过滤板6相对设置在该流槽的上方且与该流槽共同形成过滤流道202,过滤板6上方则为容纳腔201,空腔20底壁位于所述流槽两侧的部分以及过滤板6的上表面共同构成容纳腔201的底壁。由此,过滤流道202的底壁和容纳腔201的底壁均为从空腔20底壁的高位至低位向下倾斜,有利于过滤流道202内的海水、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在自重作用下向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流动汇集。循环出水管71在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且循环出水管71的开口朝向空腔20底壁的高位侧,有利于过滤流道202内向下流动的海水进入循环出水管71内。较佳地,空腔20底壁位于所述流槽两侧的部分与过滤板6的上表面相平齐,使得容纳腔201的底壁为一平整的倾斜面,有利于渔获物在容纳腔201的底壁上向低位侧流动汇集。
为便于过滤流道202的清理,优选地,过滤板6可拆卸地安装在空腔20底壁上,需要时,可以拆卸过滤板6,以对滤流道202进行清洗。过滤板6可拆卸地安装在空腔20底壁上的方式并不局限,例如,可以将过滤板6的一边通过铰链安装在所述流槽的一侧,过滤板6的另一边则通过螺栓安装在所述流槽的另一侧,通过拆卸或拧紧螺栓,可以实现过滤板6的拆卸或安装固定。
考虑到强度要求,过滤板6上所有第一过滤孔60的总通流面积不超过过滤板6面积的一定比例,以保证过滤板6的承重能力。优选地,过滤板6上所有第一过滤孔60的总通流面积不超过过滤板6面积的30%-40%。
为增大流通面积、减小吸入阻力,优选地,可以在容纳腔201内竖直设置内部中空的立管8,立管8设有连通立管8内部空间与容纳腔201的第二过滤孔80,第二过滤孔80设有多个,所有第二过滤孔80在立管8上均匀分布。立管8的下端开口且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立管8的上端延伸至容纳腔201的顶部。第二过滤孔80允许海水通过且不允许渔获物通过,从而可以对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进行过滤,使渔获物留在容纳腔201内,使立管8内仅有海水,且立管8内的海水经立管8的下端开口进入过滤流道202内。通过立管8上的第二过滤孔80可以吸入容纳腔201整个高度方向上的海水,从而可增加海水过滤的通流面积、减小海水吸入阻力,同时也可达到扰动舱体2空腔20内海水的目的,加快空腔20内高低温海水的融合和温度均匀。
优选地,参见图6、图9、图11和图12,空腔20的底壁在过滤流道202的一侧形成有架空层203,架空层203与容纳腔201相互独立,立管8的下端与架空层203相连通,架空层203与过滤流道202之间设有活动挡板9,活动挡板9将架空层203与过滤流道202分隔且可向过滤流道202方向摆动打开。立管8吸入的海水流进架空层203内后可推动活动挡板9向过滤流道202摆动,并随活动挡板9的摆动而流入过滤流道202内,即推动活动挡板9摆动打开,使得架空层203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从而实现立管8的下端通过架空层203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较佳地,活动挡板9的上端与架空层203的顶壁相铰接,活动挡板9的下端与架空层203的底壁间隙配合,由此,有利于活动挡板9在海水推动下摆动,当流入架空层203内的海水推动活动挡板9向过滤流道202摆动时,活动挡板9的下端离开架空层203的底壁且向上摆动,使架空层203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
为避免过滤流道202内的海水向架空层203内流动,优选地,架空层203的内壁上在靠近活动挡板9的位置处设有限位挡块10,限位挡块10与活动挡板9卡接配合,用于阻止活动挡板9向架空层203方向摆动,从而保证海水的流向是从架空层203流入过滤流道202。
优选地,空腔20内设有隔板11,空腔20底壁在过滤流道202的一侧(即空腔20底壁位于所述流槽一侧的部分)部分下沉形成有凹腔,隔板11相对设置在凹腔的上方且与该凹腔共同形成架空层203,隔板11上方则为容纳腔201,隔板11的上表面构成容纳腔201底壁的一部分。较佳地,所述凹腔的下沉深度与所述流槽的下沉深度一致,即架空层203的底壁与过滤流道202的底壁相平齐,以便于海水从架空层203流向过滤流道202。较佳地,隔板11的上表面与过滤板6的上表面相平齐,使得容纳腔201的底壁为一平整的倾斜面,有利于渔获物在容纳腔201的底壁上向低位侧流动汇集。
立管8可以设置在容纳腔201内,此时,可以在立管8的整个圆周面上均分布有第二过滤孔80,可以尽可能地增加海水过滤的通流面积。考虑到容纳腔201内部空间的节省和操作的方便,在舱体2结构强度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将立管8嵌设在舱体2中,即,使容纳腔201的侧壁部分凹陷形成可容纳立管8的嵌设空间,将立管8置于该嵌设空间内,此时可以在立管8暴露于容纳腔201的表面上分布第二过滤孔80,为便于立管8的下端与架空层203的连通,可以将架空层203延伸至舱体2中所述嵌设空间的下方。
为便于海水从容纳腔201经立管8、架空层203至过滤流道202的流动路径的形成,优选地,立管8和架空层203均设置在空腔20底壁的高位侧。
参见图5、图8和图9,优选地,空腔20的底壁在过滤流道202的一侧(即空腔20底壁位于所述流槽一侧的部分)部分下沉形成有卸料井204,卸料井204与过滤流道202相互独立,并且,卸料井204的上端敞开而与容纳腔201相连通,抽吸管4伸入卸料井204内,通过卸料井204有利于汇集渔获物,提高抽吸管4将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输出的效率。本实施例中,卸料井204位于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渔获物可在容纳腔201的底壁上向低位侧流动汇集至卸料井204中。
参见图3、图8和图9,优选地,空腔20的底壁在过滤流道202的一侧(即空腔20底壁位于所述流槽一侧的部分)部分下沉形成有污水井205,污水井205与容纳腔201相互独立并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舱体2上设有伸入污水井205内的排水管12。空腔20内的海水可在污水井205内沉淀,当舱体2空腔20内的水质不佳或杂质较多时,可以通过排水管12抽吸污水井205内的海水,将空腔20内的残水排出,以保证舱体2空腔20内海水的质量。较佳地,过滤板6延伸至污水井205的上方并将污水井205与容纳腔201分隔开,污水井205与容纳腔201通过过滤板6上的第一过滤孔60相连通,污水井205朝向过滤流道202的一侧则敞开而与过滤流道202相连通。本实施例中,污水井205位于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有利于海水中的杂质随海水向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流动汇集而沉淀于污水井205中。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为使循环出水管71的吸入口不处于最低位置(如排水管12吸入口所处的最低位置)而吸到舱底的残留物,过滤板6位于空腔20底壁低位侧的部分呈水平设置,其它部分则呈与空腔20底壁相平行的倾斜设置,循环出水管71从过滤板6水平设置部分的下方水平伸入并延伸至过滤板6水平设置部分与倾斜设置部分的交接处,以尽可能地抬高循环出水管71。
参见图4、图7和图10,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容纳腔201的顶部设有内部中空的过滤桶13,过滤桶13可以通过连接件悬挂在容纳腔201内,过滤桶13设有连通过滤桶13内部空间与容纳腔201的第三过滤孔130,第三过滤孔130设有多个,所有第三过滤孔130在过滤桶13上均匀分布,循环进水管72与过滤桶13相连通。第三过滤孔130允许海水通过且不允许渔获物通过,从而可对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进行过滤,使渔获物留在容纳腔201内,使过滤桶13内仅有海水。使循环进水管72通过过滤桶13与容纳腔201相连通,可以避免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堵塞循环进水管72或被吸入循环进水管72内。由此,本实施例的冷海水舱可实现舱体2空腔20内的海水两个方向的循环,其中一个是循环制冷模式:过滤流道202内的海水经循环出水管71输出并送入制冷设备内制冷,然后由循环进水管72送入过滤桶13并进入容纳腔201内;另一个是循环反冲模式,与循环制冷模式运行方向相反,过滤桶13内的海水经循环进水管72输出并送入制冷设备内,然后由循环出水管71送入过滤流道202内,可对过滤流道202上方的过滤板6起到反冲的作用。在过滤板6发生堵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循环反冲模式将堵塞在过滤板6第一过滤孔60中的渔获物冲出,从而保证过滤板6的工作性能。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回水管5在空腔20底壁的高位侧与空腔20相连通。优选地,回水管5在空腔20的中部插入容纳腔201内,回水管5伸入容纳腔201内的一端向下弯折,使得其开口朝下,以避免容纳腔201内的渔获物进入回水管5内。为避免容纳腔201底壁上不断积累的渔获物对回水管5的开口造成堵塞,回水管5的下端面与容纳腔201的底壁之间应具有一定的距离,以保证累积在容纳腔201底壁上的渔获物不会与回水管5下端面的开口接触产生堵塞。回水管5用于向空腔20内输入海水,以维持空腔20内海水液位,在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回水管5可以与后续加工线的沥水设备相连接,被抽吸管4输送至后续加工线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经所述沥水设备进行再次沥水,沥水后的渔获物送入加工设备进行加工,沥出的海水则经回水管5送回舱体2空腔20内,由此可以避免频繁向空腔20内注入新鲜海水,新鲜海水制冷能耗大,且需要通过外部海水泵异层供水,存在提升能耗,而将后续加工线沥出的海水送回冷海水舱内,可以实现同层回水,且制冷能耗小,相较用新鲜海水补水,能够大大降低能耗。
参见图6,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舱体2上设有与空腔20的顶部相连通的透气溢流管14,透气溢流管14用于舱体2空腔20的透气和溢流。较佳地,透气溢流管14包括相互垂直的横管和竖管,横管的一端与竖管上部相连通,横管的另一端与空腔20的顶部相连通,竖管上下贯通,且竖管的上端高于舱体2顶面,竖管的下端低于舱体2的最低位。装配于船上时,竖管的上端延伸至开敞甲板,竖管的下端延伸至舷外。当抽吸管4抽取空腔20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时,透气溢流管14作为透气管使用,外界空气可经透气溢流管14进入空腔20内以平衡舱内压力。当空腔20内的液位过大时,透气溢流管14则作为溢流管使用,空腔20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可以经透气溢流管14重力排放至舷外。
本实施例中,抽吸管4可以采用真空抽吸管,真空抽吸管可以与后续加工线设置的真空系统相连通,能够连续不断地抽吸空腔20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并送入后续加工线。为保证真空抽吸管的正常工作,透气溢流管14应根据规范要求选取管径。当然,抽吸管4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抽吸空腔20内的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例如连接离心泵,通过离心泵进行抽吸。
参见图2、图4和图6,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舱体2顶部设有保温舱口和保温舱口盖15,保温舱口盖15将保温舱口密封。在沥水进舱装置3出现故障无法向舱体2空腔20内输送渔获物时,可以将保温舱口盖15揭开,从保温舱口向空腔20内倒入渔获物;在渔船采用传统间歇作业方式捕捞时,也可以将渔获物从保温舱口倒入舱体2空腔20内。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沥水进舱装置3设置在舱体2的顶面上。为便于布置,舱体2顶面的一侧部分下沉形成一安装台,装配时,舱体2的顶面与甲板1相平齐,该安装台与甲板1之间具有可容纳沥水进舱装置3的间隔空间,沥水进舱装置3安装在所述安装台上,沥水进舱装置3的底部具有与舱体2空腔20相连通的出口,经沥水进舱装置3沥水后的渔获物从其底部出口掉落进入空腔20内。优选地,沥水进舱装置3可以为螺旋沥水器。当然,沥水进舱装置3也可以采用其它型式的沥水装置。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可以在沥水进舱装置3的出口处设有通断阀,由通断阀的开启或关闭控制沥水进舱装置3出口的启闭,即控制沥水进舱装置3是否向空腔内输送渔获物。在空腔20内设有液位测量器,用于测量空腔20内的海水或渔水混合物的液位。液位测量器和通断阀均与控制器相连接,液位测量器将测量到的液位信息输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该液位信息,并根据该液位信息控制该舱通断阀开启或关闭。当液位测量器测量到的液位信息高于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通断阀关闭,沥水进舱装置3停止向空腔内输送渔获物;当液位测量器测量到的液位信息不超过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通断阀开启,沥水进舱装置3向空腔内输送渔获物。所述设定值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设定的舱体2空腔20内允许的最高液位值。初始状态下,可以通过外部海水泵向舱体2空腔20内注入一定量的海水,沥水进舱装置3沥水后的渔获物送入空腔20内后,与空腔20内预装的海水混合形成渔获物与海水混合物,以利于维持渔获物的温度和便于形成流体输送至后续加工线。当空腔20内的渔获物和海水比值(简称渔水比)过高时,由于所含渔获物较多,容易挤压造成损伤,且流动性差,较难输送;当空腔20内的渔水比过低时,由于所含渔获物少而导致经济性差,因此,为兼顾输送便利和经济性,空腔20内的渔水比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优选地,空腔20内的渔水比维持在1:1-1:2。本实施例中,液位测量器优选地可以为设置在空腔20内的液位遥测探头。此外,为尽可能保障和方便作业,还可以另设一个就地显示的表盘式压力计,方便附近读数和作为备用,也可以揭开保温舱口盖15后采用测深尺进行液位测量及校准液位遥测探头和就地表盘式压力计。
优选地,可以在循环管上设有温度测量器和调节阀,本实施例中,在循环出水管71和循环进水管72上均设有温度测量器和调节阀,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循环出水管71和循环进水管72中海水的温度,调节阀用于控制循环出水管71和循环进水管72中海水的流量。温度测量器和调节阀均与控制器相连接,温度测量器将测量到的温度信息输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受该温度信息,并根据该温度信息控制调节阀的开度,从而达到控制空腔20内海水温度在允许设定温度范围内波动的目的。温度测量器优选地可以采用温度传感器。
优选地,可以在循环管上设有换向阀组,本实施例中,在循环出水管71和循环进水管72上均设有换向阀组,用于实现循环出水管71和循环进水管72内海水流向的控制,从而实现循环制冷模式与循环反冲模式的转换。在制冷设备管路上设有流量计,用于检测循环出水管71中的流量。换向阀组和流量计均与控制器相连接,流量计将检测到的流量信息输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该流量信息,并根据该流量信息控制换向阀组的状态。正常运行时,采用循环制冷模式,当流量计检测到循环出水管71中流量低于预设值时,说明循环出水管71中的流量减小,过滤板6处发生堵塞,此时,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流量信息控制换向阀组动作,使循环出水管71和循环进水管72中的海水反向流动,更换成循环反冲模式,对过滤板6进行反冲。当然,也可以在控制器的控制程序中设置定时反冲。
本实施例中,控制器的形式并不局限,例如可以采用PLC控制器或单片机。
本实施例中,舱体2的形状并不局限,可以根据应用的船体线型和布置进行设计,优选地,舱体2大致呈立方体结构型式。舱体2的舱容和舱体2的数量也不局限,可以根据设计需求确定,可结合实际作业情况灵活使用单舱或多舱或多舱轮换。参见图3至图10,本实施例中,舱体2包括船体结构21、绝热层22和内胆23,船体结构21构成舱体2的舱外壁,其顶壁由甲板1构成,船体结构21为钢制船体结构。内胆23构成舱体2的舱内壁,即空腔20的腔壁,内胆23与空腔20内的海水接触,优选地,内胆23采用镀锌钢板或不锈钢板制成,并在其表面喷涂聚脲涂层,可有效防止海水腐蚀内胆23。内胆23与船体结构21之间间隔形成夹层,起隔热作用。绝热层22填充于船体结构21与内胆23之间的夹层内,起保温作用,绝热层22可以采用聚氨酯泡沫,优选地,可以在聚氨酯泡沫与内胆23之间敷设岩棉,可满足一定的防火和绝热要求,同时可以防止在封堵工艺孔时引燃聚氨酯泡沫而发生危险。制作时,可在船体结构21每个肋位的构件上焊接钢制预埋件,并使用紧固件在其上固定预埋木方,然后通过紧固件将内胆23固定在预埋木方上,内胆23可以采用钢板搭/接焊接的施工方式,在内胆23固定后,对船体和内胆23进行气密试验,对全部焊缝进行检查和无损检测,之后,通过工艺孔向船体结构21与内胆23之间的夹层内灌入聚氨酯发泡形成聚氨酯泡沫,敷设岩棉后封堵工艺孔,再在内胆23的表面涂装聚脲涂层。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包括舱体(2),所述舱体(2)内部中空形成密闭的空腔(20),所述舱体(2)上设有均与所述空腔(20)相连通的沥水进舱装置(3)、抽吸管(4)、回水管(5)和循环管,所述沥水进舱装置(3)用于向所述空腔(20)内输送渔获物,所述抽吸管(4)用于将所述空腔(20)内的渔获物输出,所述回水管(5)用于向所述空腔(20)内输入海水,所述循环管用于与制冷设备连接并实现所述空腔(20)内的海水循环制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的底壁呈倾斜设置,所述抽吸管(4)在所述空腔(20)底壁的低位侧与所述空腔(20)相连通,所述回水管(5)在所述空腔(20)底壁的高位侧与所述空腔(20)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的底部设有过滤板(6),所述过滤板(6)将所述空腔(20)分隔成相互独立的容纳腔(201)和过滤流道(202),所述过滤流道(202)位于所述容纳腔(201)的下方,所述过滤板(6)设有连通所述容纳腔(201)与所述过滤流道(202)的第一过滤孔(60),所述沥水进舱装置(3)和所述抽吸管(4)均与所述容纳腔(201)相连通,所述循环管包括与所述过滤流道(202)相连通的循环出水管(71)和与所述容纳腔(201)相连通的循环进水管(7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201)内竖直设有内部中空的立管(8),所述立管(8)设有连通所述立管(8)内部空间与所述容纳腔(201)的第二过滤孔(80),所述立管(8)的下端开口且与所述过滤流道(202)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的底壁在所述过滤流道(202)的一侧形成有架空层(203),所述架空层(203)与所述容纳腔(201)相互独立,所述立管(8)的下端与所述架空层(203)相连通,所述架空层(203)与所述过滤流道(202)之间设有活动挡板(9),所述活动挡板(9)将所述架空层(203)与所述过滤流道(202)分隔且可向所述过滤流道(202)方向摆动打开。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201)的顶部设有内部中空的过滤桶(13),所述过滤桶(13)设有连通所述过滤桶(13)内部空间与所述容纳腔(201)的第三过滤孔(130),所述循环进水管(72)与所述过滤桶(13)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的底壁在所述过滤流道(202)的一侧部分下沉形成有卸料井(204),所述卸料井(204)与所述过滤流道(202)相互独立并与所述容纳腔(201)相连通,所述抽吸管(4)伸入所述卸料井(204)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20)的底壁在所述过滤流道(202)的一侧部分下沉形成有污水井(205),所述污水井(205)与所述容纳腔(201)相互独立并与所述过滤流道(202)相连通,所述舱体(2)上设有伸入所述污水井(205)内的排水管(1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上设有与所述空腔(20)的顶部相连通的透气溢流管(14)。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海水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2)顶部设有保温舱口和将所述保温舱口密封的保温舱口盖(15)。
CN201920845173.1U 2019-06-05 2019-06-05 一种冷海水舱 Active CN2105554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45173.1U CN210555471U (zh) 2019-06-05 2019-06-05 一种冷海水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45173.1U CN210555471U (zh) 2019-06-05 2019-06-05 一种冷海水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55471U true CN210555471U (zh) 2020-05-19

Family

ID=70628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45173.1U Active CN210555471U (zh) 2019-06-05 2019-06-05 一种冷海水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554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O325942B1 (no) System for lasting og lossing av fisk til og fra et fiskefartoy, samt tilhorende fremgangsmate.
CN111397971A (zh) 一种海水采集系统及科考船
CN210555471U (zh) 一种冷海水舱
CN115476957A (zh) 一种污液舱及带有污液舱的液货船
US20120171051A1 (en) Bilge pump and method
CN213800091U (zh) 码头船舶污水智能接收柜
CN112046692A (zh) 一种冷海水舱
CN214267903U (zh) 一种海生物监测系统和测量船
CN209739312U (zh) 内外循环切换以适用于不同水域的水面清洁船的水冷系统
US3957009A (en) Ship ballast, oil and water separation system
CN206734557U (zh) 一种游艇的组合排水系统
CN107585113A (zh) 高寒地区使用的车载方舱供排水系统及方法
CN210645320U (zh) 一种渔水分离器
CN207550115U (zh) 高寒地区使用的车载方舱供排水系统
CN213921418U (zh) 泵吸式拖网打捞船
SU520894A3 (ru) Установка дл охлаждени и хранени рыбы на рефрижераторных рыболовных судах
JP2012086141A (ja) 濾過装置
CN218175981U (zh) 一种船用烟灰雨水收集装置
JP5779443B2 (ja) 油圧式バケットの油圧ユニット冷却用冷却水供給装置
CN205931166U (zh) 一种用于渔船的保鲜装置
CN206882330U (zh) 一种海洋工程泥浆输送液位测量导波管路清洗系统
US4559888A (en) Ship for transporting coal slurry
CN112278171A (zh) 泵吸式拖网打捞船
CN118190528B (zh) 岸基水质采样系统及岸基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CN220751723U (zh) 水体自动采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