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17934U - 线圈骨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骨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517934U CN210517934U CN201921034161.7U CN201921034161U CN210517934U CN 210517934 U CN210517934 U CN 210517934U CN 201921034161 U CN201921034161 U CN 201921034161U CN 210517934 U CN210517934 U CN 2105179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winding
- winding wire
- fastening
- fastening pa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2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for windings on salient poles, such as claw-shaped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12—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bobbins for supporting the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圈骨架,用于容置电的绕组线(3)所形成的绕组以形成电机线圈(2),且具有绕线区域(10),所述线圈骨架由绕线载体(11)和至少两个邻接所述绕线区域(10)且与所述绕线载体(11)连接的绕组线保持装置(20)形成,其中每个绕组线保持装置(20)均具有第一线紧固件(21)以及沿着绕组线延伸方向(W)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间隔开的第二线紧固件(22),以便将第一绕组线段(3a)紧固在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上,并且将所述绕组线(3)引向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并且借助第二绕组线段(3b)将所述绕组线紧固在所述第二线紧固件上。本实用新型的线圈骨架能可靠地保持并导引绕组线且能固定绕组线的位置以连接印制电路板或电子器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整合式接触装置的线圈骨架,所述接触装置优选用于形成绕组线与印制电路板的接触。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各种用于容置电导体的绕组以形成电机线圈的线圈架和线圈骨架。其中,绕组线的相应末端以不同方式与印制电路板上的触点电接触并连接。
现有技术中详细记载的方法例如有:具有用于接触焊片的接触弹簧的绝缘位移连接,具有焊针或压入区的绝缘位移连接器,将线与印制电路板触点焊接在一起,或者也可以将绕组线端例如以钎焊或焊接的方式直接连接在印制电路板或电动机电子器件上。偶尔也使用直接插入系统或插式连接器,这需要附加部件且安装不便。
然而,原则上存在以下问题:在绕线过程之后直到与电子器件接触这段时间内,不但需要紧固绕组的线端,还须在已安装好线圈架的情况下借助电子器件或印制电路板以简单而可靠的方式完成。
DE 10 2006 021903 A1中记载一种用于容置电导体的绕组以形成电机线圈的线圈骨架,这种线圈骨架具有绕线区域,该绕线区域由绕线载体和两个限定绕线区域且与绕线载体连接的边脚形成。该案提出了各种在线圈骨架上设置紧凑型绕组的措施,以便将线圈骨架无隙且性能可靠地安置在电机的齿上。其中,至少在其中一个边脚上形成朝绕线区域打开的、用于容置线圈的绕组末端的凹槽,其中该凹槽具有朝边脚的自由端渐增的槽深。
其缺点在于,一方面,绕组线有可能脱离凹槽,而且在连接线端时,必须从凹槽中取出绕组线,否则裸露的自由线端就会突出于线圈架,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缺点并提供一种可靠地保持并导引绕组线且能固定绕组线的位置以连接印制电路板或电子器件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更简单且实现成本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这个目的通过下述方式而达成:提供一种线圈骨架,用于容置电的绕组线所形成的绕组以形成电机线圈,且具有绕线区域,所述线圈骨架由绕线载体和至少一个邻接所述绕线区域且与所述绕线载体连接的绕组线保持装置形成,其中每个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均具有第一线紧固件以及沿着绕组线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间隔开的第二线紧固件,以便将第一绕组线段紧固在所述第一线紧固件上,并且将所述绕组线引向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并且借助第二绕组线段将所述绕组线紧固在所述第二线紧固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紧固件同时是用于将所述线圈骨架定位且/ 或固定在印制电路板的对应空隙上的固定构件。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紧固件与所述第二线紧固件之间的直线连接定义了所述绕组线在这个区域内的绕组线延伸方向。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紧固件形成为从所述线圈骨架向外突出的绕线销,所述第一绕组线段能够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紧固件形成为从所述线圈骨架向外突出的绕线销,所述第一绕组线段能够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同样是绕线销,所述第二绕组线段能够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形成为单侧打开的V形夹线部位,能够以夹紧所述绕组线的方式将所述第二绕组线段紧固在所述V形夹线部位处。
优选地,每个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均形成从所述绕线载体的凸缘区域突出的L形或U形的支架,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形成在所述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支架形成各至少一个平行于和横向于所述绕组线的绕组线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基边,并且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形成在横向延伸的所述基边上。
优选地,由所述第二线紧固件所形成的绕线销具有不同于由所述第一线紧固件所形成的绕线销的轴向延伸方向。
优选地,由所述第二线紧固件所形成的所述绕线销具有与由所述第一线紧固件所形成的所述绕线销的轴向延伸方向相差约90°的轴向延伸方向。
优选地,所述线圈骨架的绕线载体上缠绕着绕组线,并且所述绕组线至少借助所述第一绕组线段固定在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的第一线紧固件上且借助所述第二绕组线段固定在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的第二线紧固件上。
优选地,每个绕组线保持装置均在所述第一线紧固件与所述第二线紧固件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窗口状开口或空隙,所述绕组线以所述第一绕组线段与所述第二绕组线段之间的线段越过所述窗口状开口或空隙而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形成有间隔开的双线敷设或用于双线敷设的构件,所述双线敷设实施为形成附加线环,所述线环使得维修时所需要的第二次连接过程、钎焊过程或焊接过程成为可能。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圈骨架,其用于容置绕组电线所形成的绕组以形成电机线圈。所述线圈骨架具有位于绕线载体上的绕线区域以及至少一个邻接所述绕线区域且与所述绕线载体连接的绕组线保持装置。
根据设计,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中的每一者均具有第一线紧固件以及沿着绕组线延伸方向在这个区域中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间隔开的第二线紧固件,以便将第一绕组线段紧固在所述第一线紧固件上,并且将所述绕组线从该处引向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并且借助第二绕组线段将所述绕组线紧固在所述第二线紧固件上。
特别有利的是:每个绕组线保持装置均在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的第一线紧固件与第二线紧固件之间的区域内具有自由空间、窗口状开口或空隙,绕组线以第一绕组线段与第二绕组线段之间的线段越过该自由空间、窗口状开口或空隙而延伸。以此方式,所述线段在两个紧固件之间被紧固在线圈骨架上,并且具有可及性以实现与印制电路板或电子器件的连接。
特别有利的是:所述第一线紧固件(例如紧固销)同时形成为用于将所述线圈骨架定位且/或固定在印制电路板的对应空隙上的固定构件。借此确保:在将线圈骨架安装于印制电路板上后,绕组线在第一线紧固件与第二线紧固件之间的区域内在印制电路板的焊接接触部位或焊盘的正上方延伸,且能方便地与印制电路板的接触部位连接。
因此,在特别有利的技术方案中,绕组线保持装置设置在被设计为用来安装至印制电路板的装配端侧上。每个绕组线保持装置的第一线紧固件与第二线紧固件之间的直线连接定义了所述绕组线在这个区域内的绕组线延伸方向。
进一步有利的是:所述第一线紧固件形成为从所述线圈骨架向外突出的绕线销,所述绕组线段可以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Drahtwickel)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这个绕线销有利地同时形成可插装在印制电路板的相应开口中的装配销。
因此,间隔元件可以有利地在绕线销的相同的轴向延伸方向上延伸,该间隔元件借此确定绕组线在第一线紧固件与第二线紧固件之间的区域内到印制电路板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同样有利的技术方案中,如下设置: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同样是绕线销,所述第二绕组线段可以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有利地,也可以形成数个环绕相关绕线销的线卷。
在本实用新型的替代性技术方案中,如下设置: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形成为单侧打开的V形夹线部位,可以以夹紧所述绕组线的方式将所述第二绕组线段紧固在所述夹线部位处。
为了优化绕组线在两个紧固部位与印制电路板或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可及性,有利地如下设置:每个绕组线保持装置均形成从所述绕线载体的凸缘区域突出的L形或U形支架,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形成在所述支架上。其中,进一步有利的是:所述支架形成各至少一个平行于和横向于(这个区域内的)所述绕组线的绕组线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基边,并且所述第二线紧固件形成在所述横向延伸的基边上。在特别是呈U形的保持支架中,两个通过横向延伸的保持基边而相互连接的且平行(于这个区域内的绕组线的绕组线延伸方向而)延伸的保持基边将形成窗口状空隙,绕组线由该窗口状空隙导引。这样一个 U形窗口状空隙有助于在获得高稳定性的同时,使绕组线具有特别好的可及性。
在进一步的有利技术方案中,如下设置:所述第二绕线销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一绕线销的轴向延伸方向,优选具有与所述第一绕线销 (21)的轴向延伸方向相差约90°的轴向延伸方向。
如下所述的线圈骨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主题:所述线圈骨架的绕线载体上缠绕着绕组线,并且所述绕组线至少借助第一绕组线段固定在所述第一线紧固件上且借助第二绕组线段固定在所述第二线紧固件上,且进一步优选地,绕组线的两个绕组线端分别固定在这样一个绕组线保持装置上。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涉及一种由印制电路板和安装在所述印制电路板上的线圈骨架所组成的单元,其中,任一绕组线保持装置的两个线紧固件之间的绕组线段均在所述印制电路板的接触部位的正上方延伸并且特别优选地与所述接触部位电性接触连接。
进一步有利的是:一个线紧固件或相关的线紧固件形成有间隔开的双线敷设(Doppeldrahtverlegung)或用于双线敷设的构件,所述双线敷设实施为形成附加线环,所述线环使得维修时所需要的第二次连接过程、钎焊过程或焊接过程成为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涉及将绕组线的绕组线端或绕组线段固定在上述线圈骨架上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线紧固件的线卷,将绕组线段紧固在第一线紧固件上,并且
b.在绕组线上施加沿着绕组线延伸方向朝第二线紧固件作用的轴向拉力,并且
c.将第二绕组线段紧固在第二线紧固件上,使得绕组线张紧在第一与第二线紧固件之间,或者在第一与第二线紧固件之间至少呈直线延伸,或者以适合线紧固的方式位于第一与第二线紧固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靠地保持并导引绕组线且能固定绕组线的位置以连接印制电路板或电子器件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更简单且实现成本低。
附图说明
关于本实用新型其他有利改进方案的特征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予以详细说明。
其中:
图1为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线圈骨架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性设计图,
图2为与图相似的视图,关于印制电路板上的安装位置,
图3为根据图2的布局的侧视图,以及
图4为线圈骨架的绕组线保持装置的替代性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向相同的结构特征和/或功能特征。
为此,图1至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线圈骨架1的第一实施例,该线圈骨架用于容置绕组电线3所形成的绕组以形成电机线圈。
线圈骨架1具有位于绕线载体11上的绕线区域10以及三个邻接绕线区域10且与绕线载体11连接的绕组线保持装置20。绕组线保持装置20与相应的凸缘区域15整体连接。
三个被例示性示出的绕组线保持装置20中的每一者均具有第一线紧固件21以及沿着绕组线延伸方向W与第一线紧固件空间上间隔开的第二线紧固件22。第一绕组线段3a紧固在第一线紧固件21上,绕组线3从该处被引向第二线紧固件22,并且以第二绕组线段3b紧固在第二线紧固件上。
两个线紧固件21、22均形成为绕线销或绕线针,其中如图3所示,第一绕线销21侧向向上地从绕组线保持装置20突出并且穿过印制电路板L中的开口。因此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绕线销21在用作线紧固件的同时还用作固定构件,以便将线圈骨架定位在印制电路板L的对应空隙上。
绕组线保持装置20的第二绕线销22沿着平行于印制电路板平面的方向侧向向外突出。绕组线保持装置20上还设有间隔元件24,以便确保与印制电路板之间存在明确距离。
如图2所示,通过绕组线保持装置20的设计,在这个区域中(也就是在窗口状开口与印制电路板L的接触部位K之间)实现绕组线3 在第一线紧固件21与第二线紧固件22之间的直线延伸。
图4示出线圈骨架1的绕组线保持装置20的替代性实施方式。此处所示的第二线紧固件22实施为单侧打开的V形夹线部位,第二绕组线段3b以夹紧绕组线3的方式被紧固在该夹线部位处。
在两个实施方式中,绕组线保持装置20均由从绕线载体11的凸缘区域12突出的U形支架30形成,其中第二线紧固件22形成在其中一个基边30b上。U形支架30由两个平行于绕组线3的绕组线延伸方向W而延伸的基边和一个横向于绕组线的绕组线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基边30a、30b构成。绕组线保持装置20的窗口状开口33形成在绕线载体11的凸缘区域12与U形支架30之间。在线圈骨架1在印制电路板L上的安装位置上,这个窗口状开口总是位于接触部位K 上方,从而能够将绕组线3与接触部位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不限于前述优选实施例。凡是运用前述解决方案的技术变体,即便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施,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用于容置电的绕组线(3)所形成的绕组以形成电机线圈,且具有绕线区域(10),所述线圈骨架(1)由绕线载体(11)和至少一个邻接所述绕线区域(10)且与所述绕线载体(11)连接的绕组线保持装置(20)形成,其中每个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20)均具有第一线紧固件(21)以及沿着绕组线延伸方向(W)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间隔开的第二线紧固件(22),以便将第一绕组线段(3a)紧固在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上,并且将所述绕组线(3)引向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并且借助第二绕组线段(3b)将所述绕组线紧固在所述第二线紧固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同时是用于将所述线圈骨架(1)定位且/或固定在印制电路板(L)的对应空隙上的固定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与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之间的直线连接定义了所述绕组线(3)在这个区域内的绕组线延伸方向(W)。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形成为从所述线圈骨架(1)向外突出的绕线销,所述第一绕组线段(3a)能够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形成为从所述线圈骨架(1)向外突出的绕线销,所述第一绕组线段(3a)能够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同样是绕线销,所述第二绕组线段(3b)能够通过形成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绕线销的线卷而被紧固在所述绕线销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形成为单侧打开的V形夹线部位,能够以夹紧所述绕组线(3)的方式将所述第二绕组线段(3b)紧固在所述V形夹线部位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20)均形成从所述绕线载体(11)的凸缘区域(12)突出的L形或U形的支架(30),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形成在所述支架(30)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30)形成各至少一个平行于和横向于所述绕组线(3)的绕组线延伸方向(W)而延伸的基边,并且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形成在横向延伸的所述基边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所形成的绕线销具有不同于由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所形成的绕线销的轴向延伸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由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所形成的所述绕线销具有与由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所形成的所述绕线销的轴向延伸方向相差约90°的轴向延伸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骨架(1)的绕线载体(11)上缠绕着绕组线(3),并且所述绕组线(3)至少借助所述第一绕组线段(3a)固定在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20)的第一线紧固件(21)上且借助所述第二绕组线段(3b)固定在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20)的第二线紧固件(22)上。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绕组线保持装置(20)均在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与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之间的区域内具有窗口状开口或空隙,所述绕组线(3)以所述第一绕组线段(3a)与所述第二绕组线段(3b)之间的线段越过所述窗口状开口或空隙而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紧固件(21)和所述第二线紧固件(22)形成有间隔开的双线敷设或用于双线敷设的构件,所述双线敷设实施为形成附加的线环,所述线环使得维修时所需要的第二次连接过程、钎焊过程或焊接过程成为可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9114057.9A DE102019114057A1 (de) | 2019-05-27 | 2019-05-27 | Spulenkörper mit integrierter Kontaktiervorrichtung |
DE102019114057.9 | 2019-05-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517934U true CN210517934U (zh) | 2020-05-12 |
Family
ID=70292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034161.7U Active CN210517934U (zh) | 2019-05-27 | 2019-07-04 | 线圈骨架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745562B1 (zh) |
CN (1) | CN210517934U (zh) |
DE (1) | DE102019114057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148902A1 (de) * | 1981-12-10 | 1983-06-23 | Standard Elektrik Lorenz Ag, 7000 Stuttgart | Automatengerechter spulenkoerper |
DE102006021903A1 (de) * | 2006-05-11 | 2007-11-22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Wickelkörper für eine Spule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
JP4841590B2 (ja) * | 2008-06-17 | 2011-12-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電動機及び送風機及びポンプ及び空気調和機 |
JP5959270B2 (ja) * | 2012-03-30 | 2016-08-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の固定子、送風機用電動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DE102014213025A1 (de) * | 2014-07-04 | 2016-01-07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Spule für eine elektrischen Maschine |
GB2533154B (en) * | 2014-12-12 | 2017-06-07 | Protean Electric Ltd | A coil winding arrangement |
US20180316242A1 (en) * | 2015-09-02 | 2018-11-01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Engineering, Ltd. | Brushless motor |
US20190027307A1 (en) * | 2017-07-18 | 2019-01-24 | Wen Liang Wang | Method of winding a stator core to prevent breakage of wire between pin and winding groove |
-
2019
- 2019-05-27 DE DE102019114057.9A patent/DE102019114057A1/de active Pending
- 2019-07-04 CN CN201921034161.7U patent/CN210517934U/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4-16 EP EP20169902.2A patent/EP3745562B1/de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19114057A1 (de) | 2020-12-03 |
EP3745562B1 (de) | 2022-11-02 |
EP3745562A1 (de) | 2020-12-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DK3025396T3 (en) | CLAMP TO CONTACT AN ELECTRIC WIRE | |
JP2004179173A (ja) | 線材保持具 | |
US20160336846A1 (en) | Inductance device for pcb mounting and inverter with pcb mounted inductance device | |
US20210044184A1 (en) | Wire holder | |
CN103855836B (zh) | 定子的电力线连接构造 | |
JP2006333664A (ja) | 電磁コイルのリード線保持構造 | |
US7468705B2 (en) | Anti-resonant circuit arrangement | |
US10057987B2 (en) | Printed circuit board with side access termination pads | |
JPH0951182A (ja) | 部品の取付装置 | |
CA3011112A1 (en) | Assembly procedure for a long-stator linear motor | |
CN210517934U (zh) | 线圈骨架 | |
US9570818B2 (en) | Contacting device for connecting an electrical conductor | |
CS266582B2 (en) | Electric motor for machine drive, e.g. washing machine | |
JP2001035729A (ja) | 基板実装型コイル装置 | |
US20230032339A1 (en) | Circuit board for stator windings having integral securing structures | |
KR101518141B1 (ko) | 급전선용 접속 장치 | |
US6580349B2 (en) | Guiding device for guiding conducting wire solder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 | |
JP2999928B2 (ja) | 導線の端子への固定方法 | |
KR20170014340A (ko) | 모터 | |
CN221202868U (zh) | 具有集成的电路板保持器的电子模块 | |
CN110692113A (zh) | 电器件,器件装置和用于制造器件装置的方法 | |
CN218482163U (zh) | 继电器 | |
CN210927248U (zh) | 定子组件和具有其的电机 | |
KR20140003605U (ko) | 피씨비 삽입고정용 전선접속단자 구조체 | |
CN117712786A (zh) | 转接口组件、感应装置以及用于装配感应装置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