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14606U -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14606U
CN210514606U CN201920361231.3U CN201920361231U CN210514606U CN 210514606 U CN210514606 U CN 210514606U CN 201920361231 U CN201920361231 U CN 201920361231U CN 210514606 U CN210514606 U CN 210514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revolving body
rotator
calibration
rotat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612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毕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t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ute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612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14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14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14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校准领域,提供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标定支架包括固定立杆、移动立杆、单向转动组件、抱簧、第一回转体、第二回转体以及传动组件。单向转动组件可朝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抱簧抱紧单向转动组件;第一回转体朝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抱簧,使得单向转动组件与第一回转体一同转动,第一回转体朝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抱簧,使得抱簧松开单向转动组件并与第一回转体一同转动;第二回转体可在第一位置朝第一转动方向推动第一回转体,可在第二位置朝第二转动方向推动第二回转体,抱簧可抵住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第二回转体,阻止第二回转体朝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第二回转体朝第一转动方向可通过传动组件驱动移动立杆相对于固定立杆上升。

Description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维修及设备标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背景技术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简称ADAS,是利用安装于车上的各式各样的传感器,在第一时间收集车内外的环境数据,进行静、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等技术上的处理,从而能够让驾驶者在最快的时间察觉可能发生的危险,以引起注意和提高安全性的主动安全技术。ADAS采用的传感器主要有摄像头、雷达、激光和超声波等,可以探测光、热、压力或其它用于监测汽车状态的变量,通常位于车辆的前后保险杠、侧视镜、驾驶杆内部或者挡风玻璃上。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震动、碰撞、环境温湿度等均会使上述传感器的物理安装状态发生改变,故需要不定期进行校准或标定。
对上述传感器进行校准或标定时,通常会在标定支架上挂载标定元件,以对车辆上的传感器进行校准或标定。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标定支架,体积比较大、占地面积也大,组装复杂,且难以搬迁。尤其是标定支架的竖杆,高度至少在1.7米以上,通常要高至2.0米,搬运起来非常困难。而目前并没有一种标定支架,在能够方便搬运的同时还能满足传感器标定所需的对标定标靶高度的精确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在能够方便搬运的同时还能满足传感器标定所需的对高度的精确控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标定支架,包括底座、立架组件以及横梁组件,所述立架组件包括固定立杆、移动立杆以及驱动机构,所述固定立杆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移动立杆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所述移动立杆可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升降,所述横梁组件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所述横梁组件用于挂载标定元件;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单向转动组件,所述单向转动组件包括固定支座和转动件,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所述转动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所述转动件仅可绕预设轴线并朝第一转动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转动;抱簧,所述抱簧套设并抱紧所述转动件;第一回转体,所述第一回转体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所述第一回转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转动,所述第一回转体用于挤压抱簧,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抱簧时,所述抱簧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抱簧时,所述抱簧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第二回转体,所述第二回转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回转体,所述第二回转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回转体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回转体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回转体可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抱簧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及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回转体和所述移动立杆,当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回转体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移动立杆上升,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回转体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移动立杆下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抱簧包括螺旋部和抵接部;所述螺旋部套设并抱紧所述转动件;所述抵接部连接并突出于所述螺旋部,所述第一回转体用于挤压所述抵接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抵接部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接部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皆连接并突出于所述螺旋部,所述第一回转体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或者所述第二抵接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并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转体包括第一回转主体和止挡部;所述第一回转主体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所述第一回转主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转动;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第一回转主体朝向所述抱簧的一面;当所述止挡部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止挡部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止挡部包括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皆设于所述第一回转主体朝向所述抱簧的一面,所述第一止挡部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止挡部用于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当所述第一止挡部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二止挡部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皆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之间,并且所述第一止挡部更靠近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止挡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抵接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转体包括第二回转主体和限位杆;所述第二回转主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回转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所述限位杆设于所述第二回转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回转体的一面,所述限位杆越过所述第一回转体,并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所述限位杆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杆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杆可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主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抵住所述限位杆,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回转体开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限位杆穿过所述弧形缺口;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处,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二端处,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二回转体,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滑轮;
所述滑轮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经由所述滑轮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回转体包括绳轴体和挡板;所述牵引绳的一端缠绕于所述绳轴体,所述绳轴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所述挡板设于所述绳轴体的末端,所述挡板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绳轴体的横轴面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绳轴体靠近所述第一回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绳轴体远离所述第一回转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挡板的横截面尺寸和所述第二挡板的横截面尺寸皆大于所述绳轴体的横截面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向转动组件为棘轮组件;所述转动件为内啮合式棘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立杆套设于所述固定立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手轮;所述手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回转体,所述手轮与所述第二回转体可一同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标定系统,包括标定元件和如上所述的标定支架,所述标定元件可挂载于所述标定支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在本实施例的所述标定支架中,通过第一回转体转动,可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移动立杆相对于固定立杆升降,显著地降低了标定支架高度,方便了标定支架的搬运,同时还能实现对标定标靶高度的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定支架的立体图,其中所述标定支架挂载多线激光器;
图2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的立体图,其中标定支架的横梁组件处于折叠状态;
图4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的立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立架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立架组件的驱动机构的爆炸图;
图7为图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处于第一状态的透视图;
图8为图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处于第二状态的透视图;
图9为图6所示的驱动机构的处于第三状态的透视图;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立架组件的立体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立架组件的爆炸图;
图12为图1所示的标定支架的横梁组件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横梁组件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2所示的横梁组件的爆炸图;
图15为图1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2所示的横梁组件的调节机构的爆炸图;
图17为图16所示的调节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8为图12所示的横梁组件的关节机构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8所示的关节机构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20为图18所示的关节机构的剖视图;
图2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示出的关节机构的立体图;
图22为图21所示的关节机构的剖面图;
图2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示出的第一搭扣件和第二搭扣件相互搭的示意图;
图24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定系统的立体图,其中标定系统包括标定支架和标定元件,标定元件为反光镜,挂载于标定支架;
图25为图24所示的标定系统的立体图,其中反光镜替换为图案板,图案板挂载于标定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标定支架 100,包括底座10,立架组件20以及横梁组件30,所述立架组件20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座10,所述横梁组件30包括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和连接部36,所述连接部36安装于所述立架组件20,所述连接部36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所述连接部36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所述第一横梁部32和所述第二横梁部34可分别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相向转动,以使所述横梁组件30折叠,所述第一横梁部32和所述第二横梁部34也可分别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背向转动,以使所述横梁组件30展开。
所述“安装”包括焊接安装等固定安装,也包括可拆卸安装。
所述横梁组件30可用于挂载标定元件,例如,多线激光器200、标定标靶、雷达反射或吸收装置等,以对车载辅助驾驶系统进行标定。
在本实施例的所述标定支架100中,所述第一横梁部32和所述第二横梁部34可分别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可枢转地转动。以使所述横梁组件30折叠,可减小所述标定支架100的体积,以方便装运。
所述第一横梁部32,所述第二横梁部34和所述连接部36构成横梁。
可选的,所述横梁组件安装在所述移动立杆的顶面。这使得相比起传统的标定架,横梁组件的重心更加接近立杆重心,可以增加标定架的稳定性,并且可以使用面积更小的底座。
可选的,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可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相向地转动,例如,它们可以一起向下折叠,也可以一起向上、向前、向后折叠。可选的,当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向下折叠时,连接部36的长度可以相对较短,并且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呈下垂状态,这样横梁组件30可以无需从立架组件20上取下来,标定支架100占用空间也会显著减小,可以方便使用交通工具携带。当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向上、向前、向后折叠时,可以设置使横梁转动的装置,从而使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的最终折叠方向向下,也可以使得这两者呈下垂状态;或者可以使连接部36的长度相对较长,折叠后得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可以与连接部36紧贴放置,并且通过可松开的固定装置固定在连接部36上。在后一种情况中,为了进一步减小标定支架100所占用空间,横梁组件30可以从立架组件20上取下来,携带到需要使用的地方后,再安装在立架组件20 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横梁组件30的折叠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例如,横梁可以折叠为两端,此时没有连接部36;横梁也可以折为四段或更多段。但优选为三段,因为这使得横梁中段无断口,那么可以在中段处只使用一个紧固部件,就可以将横梁稳定且平衡地固定在立杆上。
所述底座10包括底座本体12,滚轮14、高度调节件16和拉环18。
所述底座本体12为三角爪状,包括三个爪部,三个所述爪部分别沿三个不同的方向延伸。所述底座本体12可由金属材料制得。
所述滚轮14安装于所述底座本体12的底表面,所述滚轮14的数量可以为三个,每个所述滚轮14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爪部的末端,用于方便移动所述底座本体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滚轮14为万向移动滚轮,使得所述底座本体12可以前后左右任意移动。
所述高度调节件16安装于所述底座本体12,用于调节所述底座本体12 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高度调节件16为调节旋钮,数量为三个,旋钮下方包含至少一段螺旋杆,该螺旋杆与底座处通孔的螺纹相配合,可以实现高度调节。每个所述高度调节件16安装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爪部,并且靠近对应的一个所述滚轮14,三个所述高度调节件16呈正三角形分布。
所述拉环18可以安装于其中的一个所述爪部的上表面,用于方便拉动所述标定支架100。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底座本体12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变化,而不限于为三角爪状,例如所述底座本体12可为矩形或圆形;所述滚轮14和所述高度调节件16的数量可以分别根据实际需求增减,例如,对于三角爪状的底座本体12,高度调节件可以为两个,再配合一个固定高度的支脚以调节底座本体12的角度。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所述立架组件20可以包括固定立杆22,移动立杆24和驱动机构26,所述移动立杆24套设于所述固定立杆22内,所述移动立杆24可沿所述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移动,所述驱动机构26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22,用于驱动所述移动立杆24沿所述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移动。使用移动立杆24与固定立杆22套设连接的方式,立架组件20的高度可以减为接近原来的一半,配合横杆组件30的折叠,可以使立架组件20非常适合放置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后尾箱内携带。
可以理解,也可以视需要将固定立杆作为内杆,移动立杆作为外杆,驱动机构26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22,用于驱动所述移动立杆24沿所述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移动。
可选的,所述固定立杆22和所述移动立杆24分别为方通,所述移动立杆24紧密地套设于所述固定立杆22内,可使得所述移动立杆24仅能沿所述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移动,并且可防止所述移动立杆24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朝其它方向运动。这种构造对标定支架100 实现可折叠非常重要,因为在标定过程中,通常需要利用标定支架100各部件之间固定的相对位置关系,例如,有可能在固定立杆22的外表面固定一个激光器,使用该激光器来定位车辆中心轴线,从而确定横梁组件30上所携带标靶与车辆之间的相对位置。因此,如果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有些许变化,都会使标定精度受到影响,或者需要增设额外的微调机构来弥补。如果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较大,还有可能导致增设的额外微调机构失效。因此,在套叠方式下,移动立杆24与固定立杆22之间除了沿长度方向之外的相对运动,例如相对转动,是需要排除的。一个简便的方法是移动立杆24与固定立杆22同为方通,这样能确保两者之间只发生沿长度方向的相对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立杆22和所述移动立杆 24也可为其它形状的管材,例如,截面为相互配合的多边形的管材,可使得所述移动立杆24仅能沿所述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 移动,并且可防止所述移动立杆24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朝其它方向运动。此处“相互配合”不一定要求固定立杆22与移动立杆24的截面必须相同,例如设置在外的固定立杆22的截面可以为六边形,设置在内的移动立杆24 的截面可以为与该六边形相接的四边形,同样可以实现使得移动立杆24仅能沿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固定立杆22移动的效果。固定立杆22和所述移动立杆24的截面也可以为相互配合的椭圆形的圆柱形管材,椭圆形的截面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两者之间的相对转动。
所述固定立杆22和所述移动立杆24也可以分别为截面为圆形的圆柱形管材,此时可以通过导向机构防止所述固定立杆22相对于所述移动立杆24 转动,用于引导所述移动立杆24稳定地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移动,或者在标定支架100的其他部件处增设检测及调整固定立杆22相对于移动立杆24 发生除长度方向运动的机构。一种简便的导向机构是导轨及与之配合的滑块装置,可以在固定立杆22和所述移动立杆24相互接触的表面处,在该两者之一上设置导轨,在另一者上设置例如凸块、塑料胶条、滚轮、滚珠、齿轮等的滑块装置,此时滑块装置将被限制在导轨上运动,也能确保两个立杆之间只发生沿长度方向的相对运动。导轨可以是附加设置在立杆管壁上的凹槽、线状凸起、齿条等,也可以是立杆管壁自身形成的凹槽、线状凸起、两条线状凸起之间形成的凹槽等,即立杆使用异形管壁,管壁本身形状就带有凹槽、线状凸起等可以作为导轨使用的部分。同样,滑块装置可以是附加设置在立杆管壁上的额外部件,也可以是依靠立杆管壁自身形成的凸起结构,而无需在立杆管壁处设置额外部件。此外,齿条等通过啮合来实现传动的机构,本身也有导向作用,本说明书也将其归入导轨范畴内。如下面实施例所描述的齿轮与齿条的传动机构,也能实现导向效果。可选的,齿条可以设置在凹槽导轨内。
可以理解的是,导轨与滑块装置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可以导轨设置在移动立杆上、滑块装置设置在固定立杆上,也可以互换。
可以理解的是,导向机构并不限于截面为圆形的固定立杆22和移动立杆 24,其他截面形状的固定立杆22和移动立杆24上也可以使用导向机构来增强导向作用,并且获得更加稳定或摩擦力更小的相对运动。对于非圆形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使用导轨,仅使用直线运动装置来获得更稳定或摩擦力更小的相对运动,此时非圆形的外部立杆本身就起到导向作用。
请一并参阅图5至图8,所述驱动机构26包括传动组件260,单向转动组件262,抱簧264,第一回转体266,第二回转体268以及手柄269。所述单向转动组件262包括固定支座2620和转动件2622。
所述固定支座2620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22,所述转动件2622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2620,所述转动件2622仅可绕所述预设轴线O并朝第一转动方向S1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2620转动。
所述抱簧264套设并抱紧所述转动件2622。
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2620,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可绕所述预设轴线O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2620转动,所述第一回转体266用于挤压抱簧264,如图7所示,当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 挤压所述抱簧264时,所述抱簧264带动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如图8所示,当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朝第二转动方向S2挤压所述抱簧264时,所述抱簧264 松开所述转动件2622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相反。
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安装于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可绕所述预设轴线O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的一侧,所述第二回转体268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266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体268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当所述第二回转体268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回转体 268可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如图9所示,当所述第二回转体268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转动时,所述抱簧264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268,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268继续转动。
所述传动组件260连接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和所述移动立杆24,当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转动时,所述第二回转体268通过所述传动组件260带动所述移动立杆24上升,当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转动时,所述第二回转体268通过所述传动组件260带动所述移动立杆24下降。
所述手柄269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所述手轮269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可一同绕所述预设轴线O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266转动。
值得说明的是,在第一方面,位于第一位置的第二回转体268朝第一转动方向S1转动,第二回转体268推动第一回转体266转动,第一回转体266 挤压抱簧264,抱簧264抱紧转动件2622,以使得第二回转体268、第一回转体266、抱簧264以及转动件2622一同相对于固定支座2620转动,并且第二回转体268朝第一转动方向S1转动可通过传动组件260带动移动立杆24上升。在第二方面,位于第二位置的第二回转体268朝第二转动方向S2转动,第二回转体268推动第一回转体266转动,第一回转体266挤压抱簧264,抱簧264松开转动件2622,以使得第二回转体268、第一回转体266以及抱簧 264一同相对于转动件2620转动,并且第二回转体268朝第二转动方向S2 转动可通过传动组件260带动移动立杆24下降。在最后一方面,当移动立杆 24具有下降的趋势时,移动立杆24通过传动组件260拉扯第二回转体268,使第二回转体268具有朝第二转动方向S2转动的趋势,通过抱簧264抵住第二回转体268,以防止移动立杆24下坠。综上所述,驱动机构26可驱动移动立杆24升降的同时,可防止移动立杆24下坠。根据实际情况,手轮269可以替换成电机。通过抱簧264抵住第二回转体268,可避免用于挂载标定元件的横梁容易坠落。
所述传动组件260包括牵引绳2600。所述牵引绳2600可以为钢丝,所述牵引绳2600的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所述牵引绳2600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24。通过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 转动,将所述牵引绳2600的一端收卷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从而拉动所述移动立杆24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上升。反之,通过所述第二回转体268 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转动,将所述牵引绳2600的一端放卷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所述移动立杆24由于自身重量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下降。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述传动组件260并不仅限于牵引绳2600 的形式,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260包括齿轮和齿条,所述齿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所述齿条固定于所述移动立杆24,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可一同转动,以驱动所述齿条上升或者下降。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260还可以为丝杆组件、链轮组件或者皮带轮组件等,只要第二回转体268转动能够通过传动组件260带动移动立杆24上升或下降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260还可以包括滑轮2602。所述滑轮2602 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22的顶部,所述滑轮2602可绕其自身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转动,所述牵引绳2600的另一端经由所述滑轮2602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24,所述滑轮2602与所述牵引绳2600组成一个定滑轮机构。通过设置滑轮2602,可避免牵引绳2600磨损,同时,也减少了牵引绳 2600与固定立杆22之间的摩擦,从而使第二回转体268便于转动。
所述单向转动组件262为棘轮组件,所述转动件2622为棘轮,并且以所述棘轮为内啮合式棘轮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棘轮组件还包括棘爪(图未示) 以及弹性件(图未示)。所述棘轮整体呈环状,所述棘轮的环内一侧设有棘齿,所述棘轮套设于所述固定支座2620。所述棘爪的一端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 2620,所述棘爪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2620摆动,所述棘爪的另一端抵持于所述棘轮的棘齿,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棘爪与所述固定支座2620之间,所述弹性件用于提供使所述棘爪抵接于所述棘齿的弹力。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所述单向转动组件262并不限制为棘轮组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向转动组件262还可以为齿盘组件,所述固定支座2620为第一端齿盘,所述转动件2622为第二端齿盘,所述齿盘组件包括所述第一端齿盘,所述第二端齿盘以及压簧,所述第二端齿盘与所述第一端齿盘通过棘齿啮合,所述压簧将所述第一端齿盘压向所述第二端齿盘,以使得所述第一端齿盘与所述第二端齿盘保持啮合,所述第二端齿盘仅能朝一个转动方向相对于第一端齿盘转动。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单向转动组件262还可以为滚柱逆止器,只要所述单向转动组件262仅能朝一个转动方向转动即可。
所述抱簧264包括螺旋部2640和抵接部。所述螺旋部2640具有弹性,所述螺旋部2640绕所述预设轴线O螺旋,所述螺旋部2640套设并抱紧所述转动件2622。
所述抵接部连接并突出于所述螺旋部2640,所述第一回转体266用于挤压所述抵接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挤压所述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2640带动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266 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挤压所述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2640松开所述转动件2622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体268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S2时,所述抵接部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268。通过第一、二回转体266, 268挤压抵接部的方式,能够较方便地施力于抱簧264,例如推动抱簧264和转动件2622,又例如顶松抱簧264并使抱簧264松开转动件2622,再例如抵住第二回转体26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二回转体266,268与抱簧264的连接方式并不仅限于挤压抵接部的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第一、二回转体266,268还可以拉扯抵接部,因此抵接部也不限制为突出螺旋部2640,或者,第一、二回转体 266,268能够直接挤压螺旋部2640,那么抵接部也可以相应地省略,只要第一、二回转体266,268挤压抱簧264并使螺旋部2640形变,并且能够松开转动件2622即可。
具体地,所述抵接部包括第一抵接部2642和第二抵接部2644。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皆连接并突出于所述螺旋部2640,所述第一回转体266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或者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当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时,所述螺旋部2640带动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2622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时,所述螺旋部2640松开所述转动件2622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体268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268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S2时,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268,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268继续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二抵接部2642,2644为螺旋部2640的两个引出端,由于螺旋部2640是朝一个转动方向螺旋的,因此,第一回转体266朝第一转动方向S1挤压第一抵接部2642,或者朝第二转动方向S2挤压第二抵接部2644,皆会使螺旋部2640形变,并使螺旋部2640松开转动件2622或者具有松开转动件2622的趋势。螺旋部2640松开转动件2622或者具有松开转动件2622的趋势,取决于施加于抱簧264两个支点的压力差,其中一个支点为第一、二抵接部2642,2644,另一个支点为转动件2622,但由于转动件2622 与固定支座2620间的阻力较小,使螺旋部2640形变以松开转动件2622所需要的压力远大于阻力,因此朝第一转动方向S1可推动螺旋部2640与转动件 2622一同相对于固定支座2620转动,并且螺旋部2640不易相对于转动件2622 打滑。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抵住第二回转体268,即第二回转体268朝第二转动方向S2挤压第一抵接部2642,螺旋部2640形变将进一步抱紧转动件262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的一侧。
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包括第一回转主体2660和止挡部。所述第一回转主体2660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所述第一回转主体2660可绕所述预设轴线O 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2620转动。所述第一回转主体2660开设有弧形缺口2662,所述弧形缺口2662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弧形缺口2662用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穿过。
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第一回转主体2660朝向所述抱簧264的一面。当所述止挡部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时,所述螺旋部 2640带动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当所述止挡部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时,所述螺旋部2640松开所述转动件2622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2622转动。
具体地,所述止挡部包括第一止挡部2664和第二止挡部2666。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皆设于所述第一回转主体2660朝向所述抱簧264的一面,所述第一止挡部2664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所述第二止挡部 2666用于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当所述第一止挡部2664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时,所述螺旋部2640带动所述转动件 2622转动,当所述第二止挡部2666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时,所述螺旋部2640松开所述转动件2622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2622 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皆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上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2664和所述第二止挡部2666之间,并且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更靠近所述第一止挡部2664,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 更靠近所述第二止挡部2666。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弧形缺口2662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上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2664和所述第二止挡部2666之间,并且所述弧形缺口2662更靠近所述第一止挡部2664。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第一止挡部2664,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第二止挡部2666。
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包括第二回转主体和限位杆2680。所述第二回转主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所述第二回转主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O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266转动。
所述限位杆2680设于所述第二回转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回转体266的一面,所述限位杆2680穿过所述弧形缺口2662,所述限位杆2680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上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2642和所述第二抵接部2644之间,所述限位杆2680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266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杆2680位于所述第一端,所述限位杆2680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S1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杆2680位于第二端,所述限位杆2680可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266,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主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S2转动时,所述限位杆2680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一抵接部 2642抵住所述限位杆2680。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杆2680可以包括第一限位杆和第二限位杆,第一限位杆位于弧形缺口2662内,第二限位杆越过第一回转主体2660并在第一转动方向S1上位于第一抵接部2642和第二抵接部2644之间,当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处,当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第一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二端处,当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第一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第一抵接部2642抵住第二限位杆,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266继续转动。
所述第二回转主体包括绳轴体2682和挡板。所述绳轴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回转体266,所述绳轴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O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266转动,所述牵引绳2600的一端缠绕于所述绳轴体2682。
所述挡板设于所述绳轴体2682的末端,所述挡板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绳轴体2682的横轴面尺寸。通过所述挡板将所述牵引绳2600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绳轴体2682上,以避免所述牵引绳2600从所述绳轴体2682脱离。
具体地,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2684和第二挡板2686。所述第一挡板 2684设于所述绳轴体2682靠近所述第一回转体266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 2686设于所述绳轴体2682远离所述第一回转体266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挡板 2684的横截面尺寸和所述第二挡板2686的横截面尺寸皆大于所述绳轴体 2682的横截面尺寸。
所述手柄269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回转体268,以使得所述手柄269和所述第二回转体268可一并绕所述预设轴线O转动。通过手柄269可便于转动第二回转体268。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26省略,所述立架组件20还包括紧固机构27和弹性体28。
所述紧固机构27可以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22的一端,用于将所述移动立杆24固定于所述固定立杆22。所述紧固机构27包括紧固环272和螺栓274,所述紧固环272套设于所述固定立杆22,所述紧固环272可由一根金属条弯折而成,所述螺栓274安装于所述紧固环272的两端。
所述弹性体28位于所述固定立杆22和移动立杆24内,所述弹性体28 压缩于所述固定立杆22的底部和所述移动立杆24之间。根据需要,弹性体 28可以与移动立杆24连接于移动立杆24的底部、顶部或中部某一位置。当所述移动立杆移动至最靠近所述固定立杆的底部时,所述弹性体处于压缩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28为压簧,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28可以为其它弹性元件,如弹片、气压杆、液压杆等。
需要将所述移动立杆24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上升时,转动所述螺栓 274,使得所述紧固环272松开所述固定立杆22,对所述移动立杆24施加向上的力,可使得所述移动立杆24沿所述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上升,借助弹性体28的弹力可减少对所述移动立杆24施加的外力,例如,操作人员施加的外力。到达需要位置时,转动所述螺栓274紧固所述固定立杆22,使得所述移动立杆24固定在需要的位置。需要将所述移动立杆24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下降时,转动所述螺栓274,使得所述紧固环272松开所述固定立杆22,在所述移动立杆24和所述横梁组件30的重力作用下,可使得所述移动立杆24沿所述固定立杆22的长度方向下降,借助所述弹性体28的弹力可降低所述移动立杆24的下降速度,避免所述移动立杆24下降过快,碰撞所述固定立杆22,从而造成损坏。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紧固机构27也可为其它结构,只要能将所述移动立杆24固定于需要的位置即可,例如,所述紧固机构27 可为螺钉,所述螺钉穿过所述固定立杆22,并且与所述固定立杆22螺纹配合,当所述移动立杆24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移动至需要的位置时,转动所述螺钉,使其抵紧所述移动立杆24,使所述移动立杆24固定于需要的位置。转动所述螺钉,使其脱离所述移动立杆24,所述移动立杆24可沿所述固定立杆 22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22移动。
请参阅图12,图13和图14,所述横梁组件30包括第一托杆31,所述第一横梁部32,第二托杆33,所述第二横梁部34,安装座35,所述连接部36,调节机构37以及关节机构39。第一托杆31及第二托杆33的作用在于托举标靶以防坠落,尤其当标靶面积较大、重量较大时。
所述第一托杆31的一端可通过铰接机构、合页机构等可枢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所述第一托杆31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转动,以展开至垂直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也可卡合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且与所述第一横梁部32平行。
所述第一托杆31包括第一托杆本体310和第一托件312,所述第一托杆本体310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所述第一托杆本体310的另一端安装所述第一托件312。所述第一托杆本体310的侧壁设有第一卡槽(图未示)。
相似地,所述第二托杆33的一端可通过铰接机构、合页机构等铰接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所述第二托杆33可相对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转动,以展开至垂直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也可卡合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且与所述第二横梁部34平行。所述第二托杆33包括第二托杆本体330和第二托件332,所述第二托杆本体330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所述第二托杆本体 330的另一端安装所述第二托件332。所述第二托杆本体330的侧壁设有第二卡槽3300。所述第一托件312和第二托件332沿同一方向延伸,当所述第一托杆31展开至垂直于第一横梁部32,所述第二托杆33展开至垂直于第二横梁部34时,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3300背向设置,所述第一托件312和第二托件332可用于共同支承标定元件,例如图案板。
所述第一横梁部32设置有第一卡块320和第一导轨322。所述第一卡块 320和第一托杆31皆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的同一侧,当所述第一托杆 31转动至与第一横梁部32平行时,所述第一卡块320卡入第一卡槽,将所述第一托杆31卡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所述第一导轨322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的另一侧,所述第一导轨322与第一横梁部3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导轨322用于挂载挂件以挂载标定元件,例如挂载标定标靶、反光镜、激光器等,所述挂件可沿所述第一导轨322滑动。
类似地,所述第二横梁部34设置有第二卡块340和第二导轨342。所述第二卡块340和第二托杆33皆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的同一侧,当所述第二托杆33转动至与第二横梁部34平行时,所述第二卡块340卡入第二卡槽3300,将所述第二托杆33卡接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所述第二导轨342 设置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导轨342与第二横梁部34平行设置,所述第二导轨342用于挂载挂件以挂载标定元件,例如挂载反光镜等,所述挂件可沿所述第二导轨342滑动。所述第一导轨322与第二导轨342 相对于连接部36对称设置,所述第一横梁部32与第二横梁部34也相对于连接部36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10放置于一水平面时,所述第一导轨322、第二导轨342,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皆水平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块320与第一卡槽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即所述第一卡块320安装于所述第一托杆本体310,而所述第一卡槽设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同样地,所述第二卡块340与第二卡槽3300 的位置也可以互换,也即所述第二卡块340安装于所述第二托杆本体330,而所述第二卡槽3300设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可选的,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卡槽3300凹设于相应的横梁部。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轨322及第二导轨342可以设置在横梁的其他面上,例如顶面。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不需要设置第一导轨322及第二导轨342,标定元件可以使用挂钩等直接挂在横梁上。第一导轨322及第二导轨342也可以有其他形态,不需要必须如图所示,例如,它们可以是一条或若干条设置于横梁顶面的凹槽线,并且可以使用横梁本身的外壁来形成所述凹槽线而无需安装额外导轨。
可以理解,所述托杆的数量不受上述实施例所限。例如,托杆可以只有一根,并设置在连接部36大致中央的位置,此时也可以很好地托举大致位于横梁组件30中部的标靶。当用于标定的标靶位于其他位置时,也可以将托杆设置于相应位置以进行托举。托杆的位置也可以大于两根。此外,托杆还可以设置在轨道上,该轨道设置在横梁组件30的侧面或底面,这样托杆可以沿着组装好的横梁组件30进行移动,以在合适的位置托举可能处于不同位置的标靶。
可以理解,当使用导轨来使托杆可以移动时,同样可以使用卡块、卡槽的方式,将托杆卡接在横梁组件30上。
横梁的所述连接部36套设于所述安装座35内,所述连接部36的第一表面360凹设有定位孔3604,定位孔3604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两个所述定位孔 3604沿所述连接部36的长度方向设置。
请参阅图15,所述连接部36设置有固定槽3620,所述固定槽3620内设置有固定表面3624,所述固定槽3620与图16中的固定杆354配合使用以将横梁组件固定在安装座35上。可选的,设置固定槽3620以使得固定表面3624 与安装座35的底表面呈一定角度,这种设置方式的优点结合图16中的固定杆一起阐述。例如,固定槽3620可以设置在横梁的第二表面362与顶面之间,其中第二表面362与所述第一表面360平行设置,所述固定表面3624与第一表面360和第二表面362呈夹角,例如所述固定表面3624与第一表面360和第二表面362呈45度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和连接部36皆为方通,可减轻所述标定支架100的重量,而且可使得所述连接部36容易被牢固地套设于所述调节机构38内。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和连接部36也可为其它形状的管材,异形材或杆等,例如,可为多边形或圆形的管材或杆。当横梁为其它形状的管材时,固定槽3620可以设置在能使固定表面3624与安装座35的底表面呈一定角度的位置上。
请参阅图16和图17,所述安装座35用于套设所述连接部36。所述安装座35包括固持件352,固定杆354和安装壳356。
可选的,所述安装座35可以设置于所述调节机构37上,这样所述安装座35可在调节机构37的调节下,绕调节旋转轴线L相对于立架组件20进行转动,以调节所述安装座35和横梁组件30的水平角度。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37与安装座呈上下关系设置,以利于在实现水平角度调节的同时方便地从上方拆卸及安装横梁。所述调节旋转轴线L与所述固定立杆22及移动立杆 24平行设置,也即在所述标定支架100放置于一水平面时,所述调节旋转轴线L竖直设置。所述安装座35设有缺口350,用于方便将连接部36放入安装座35或者将连接部36从安装座35取下。
所述固持件352大体为勾状,以方便固持所述连接部36。所述固持件352 的一端与安装壳356固定连接,例如安装于所述安装壳356的上表面或侧面上,另一端环绕并把握住横梁组件20的连接部36,留下缺口350。例如,固持件352可以有图16所示形状,当然也可以有其他形状,例如圆环形的勾状、其他多边形的勾状、圆环与多边形结合的勾状,只要能实现对连接部36的稳定把持即可。此处所述“大体为勾状”是指固持件352能从某个角度、延伸一定长度,从而实现对连接部36的支撑与把持。
所述固持件352与安装壳356围设形成一安装通道,用于收容所述连接部36。所述安装通道与所述缺口350相连通。所述固持件352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定位柱3524,两个所述定位柱3524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内,用于插入两个所述定位孔3604(见图11),以方便将所述连接部36定位于所述安装通道内。定位孔的作用是进一步减少进行标定时,横梁组件20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相对于安装座35的任何位移。定位柱3524也可以设置在安装壳356的上表面上,或者设置在安装壳356上表面与固持件352内表面两者上。此处所述“定位柱”包括圆形、方形、长条形的定位柱,所述“定位孔”包括圆形、方形、长条形的定位孔。当定位柱及定位孔大致呈点状时,优选地沿连接部36长度方向有至少两个定位柱3524,以确保连接部36不沿其长度方向发生位移。当定位柱及定位孔大致呈长条状时,可以只使用一个对定位柱及定位孔。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定位孔3604与所述定位柱3524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即,所述定位孔3604开设于所述固持件352,并且与所述安装通道相连通,而所述定位柱3524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360(见图11)。
可选的,所述固定杆354设置于所述固持件352,其包含旋钮及至少一段螺杆,并且与所述固持件352的螺纹相配合,当所述连接部36套设于所述安装座35时,所述固定杆354的中心轴线垂直于横梁连接部36处的所述固定表面3624,转动所述固定杆354,可使得所述固定杆354抵紧所述固定表面 3624,以使横梁组件的所述连接部36固定于所述安装座35,或者,转动所述固定杆354,可使得所述固定杆354脱离所述固定表面3624,可将连接部36通过所述缺口350从所述安装座35取下。
可选的,所述固定表面3624与安装座35的底表面(即水平面)呈一定角度,并且固定杆354与安装座35的底表面呈一定角度,该角度大于0度小于90度。可选的,该角度大体为45度。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只使用一个固定杆354,即可对连接部36施加朝向安装座的底面及一侧面压紧的力,该侧面为与固定杆354自身延伸方向相对的一侧面,从而实现固定座对连接部36 的高稳定度的固定,并且可以很方便地拆卸及组装横梁组件。
可以理解,安装座35可以为其他构造,例如不一定保持有一个缺口,可以在连接部36放入安装座35后,使用挡板等将缺口挡起来。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安装所述连接部36,例如,安装座35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无缺口以放入横梁,此时可以先将衡量组装完毕,然后再插入安装座35,再使用固定杆354对横梁进行旋紧固定。
可以理解,连接部36所压紧的安装座35的底面或侧面可能为圆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此时同样可以使用所述固定杆354将连接部36压紧在这些面上,此时固定杆与这些面之间可能为线接触而非面接触,但不会影响压紧效果。
可选的,当所述安装座35包含缺口350时,安装座35背向所述缺口350 的表面还可以用于安装标定元件,例如,多线激光器200(见图1)等。
所述安装壳356大体为立方体,其一侧具有开口。所述调节机构37设置于所述安装壳356的开口内。所述安装壳356开设螺纹孔3562。所述调节机构37包括支承轴371,第一弹性件372,转动件373,轴承座374,基座375 和调节杆376。所述调节机构37用于调整横梁组件20的在水平方向上的角度 (即,偏航角)。
所述支承轴371收容于所述安装壳356内,并且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壳 356的内壁。所述支承轴371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调节旋转轴线L重合。
所述第一弹性件372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安装柱3560,所述第一弹性件372 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转动件37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372为接簧。
所述转动件373大体为立方体,其一端设置有凸起3732,所述凸起3732 与所述第一弹性件372分别位于所述转动件373的相对两侧。所述转动件373 套设于所述轴承座374。
所述轴承座374固定安装于所述基座375的一表面上,所述轴承座374 的中心轴线与所述调节旋转轴线L重合。所述转动件373固定安装于所述基座375,并且套设于所述轴承座374。所述支承轴371的一端插入所述轴承座 374,使得所述支承轴371与所述安装壳356可一同绕所述调节旋转轴线L相对于所述转动件373,轴承座374和基座375转动。
所述基座375用于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24,所述移动立杆24可带动所述基座375上升或下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座375为立方体,所述基座375 盖住所述安装壳356的开口。所述支承轴371,第一弹性件372和转动件373 皆收容于所述安装壳356与所述基座375围设形成的空腔内。
本说明书所述“立方体”包括薄板状的情况。
所述调节杆376安装于所述螺纹孔3562内,转动所述调节杆376,使得所述调节杆376抵紧所述凸起3732,推动所述安装座35绕所述调节旋转轴线 L相对于所述转动件373和基座375转动,从而调节所述安装座35和连接部 36的水平角度,所述第一弹性件372被拉伸。朝相反转动方向转动所述调节杆376,所述安装座35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372拉动绕所述调节旋转轴线L 相对于所述转动件373和基座375转动复位。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座375可以省略,所述转动件373和轴承座374可直接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24的顶表面处。
可以理解,上述调节机构37可以选择性地使用。当所述调节机构37取消时,上述安装座35的安装壳356可以取消,固持件352安装在移动立杆24 的顶表面处或其他额外的附加安装面上。应该理解,固持件352也可以延伸形成底面并环绕横梁组件30的连接部36的下表面,也就是固持件352可以具有底面,该底面安装在安装壳356之上。
请复参阅图13,所述关节机构39的数量为两个,一个所述关节机构39 连接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与所述连接部36之间,另一个所述关节机构39连接于所述第二横梁部34与所述连接部36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关节机构39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及连接部36的壁管之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关节机构39固定在所述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 34及连接部36的壁管之外,通过例如卡接、螺钉、粘接等方式与所述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及连接部36的壁管的横截面进行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8,图19和图20,示出了关节机构39构造的第一实施方式。所述关节机构39包括第一固定件391,第二固定件396,第一转轴397,卡扣件392,第二转轴393,第二弹性件394和旋紧机构395。
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96通过第一转轴397铰接式地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大致为立方体,其一端铰接于第二固定件 396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开设第一通孔3910。
所述卡扣件39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3910,所述第二转轴393穿过所述卡扣件392的中部,所述第二转轴39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91 的侧壁。所述卡扣件392可绕所述第二转轴393转动,所述卡扣件392的一端延伸有勾部3922,所述第二弹性件394的一端抵持所述卡扣件392的另一端,所述第二弹性件394的另一端抵持所述第一固定件391的内壁。所述第二弹性件394为压簧,用于恢复弹性形变,以推动所述卡扣件392绕所述第二转轴393转动。
所述旋紧机构395包括旋钮及至少一段螺杆,该旋紧机构395的一端从所述第一固定件391的外部穿过所述第一固定件391,抵持所述卡扣件392,所述旋紧机构395与第二弹性件394位于所述第二转轴393的中心轴线的同一侧,所述勾部3922位于所述第二转轴393的中心轴线的另一侧。
所述第二定件396也大致为立方体,其开设有第二通孔3960。所述第二通孔3960的内壁设置有卡凸3962。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固定于所述连接部 36内部,所述第二固定件396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的内部,使得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可以与所述连接部36卡合。
当所述第一固定件391与第二固定件396闭合时,所述第一固定件391 与第二固定件396接触,所述第一通孔3910与第二通孔3960相连通,在所述第二弹性件394的推动下,所述勾部3922扣于所述卡凸3962,转动所述旋紧机构395,使得所述旋紧机构395压紧所述卡扣件392,使得所述勾部3922 进一步锁紧于所述卡凸3962,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 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稳定地处于展开状态。
转动所述旋紧机构395,使其脱离所述卡扣件392,使得所述第一固定件 391相对于第二固定件396转动,将所述勾部3922脱离所述卡凸3962,所述第一固定件391与第二固定件396相分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可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转动,以使所述横梁组件30折叠。
在本实施例中,借助所述第二弹性件394的推动,所述勾部3922可方便扣于所述卡凸3962,使得所述勾部3922与所述卡凸3962预先扣合,然后所述旋紧机构395压紧所述卡扣件392,使得所述勾部3922进一步锁紧于所述卡凸3962。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391与第二固定件396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即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固定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 或第二横梁部34的内部,所述第二固定件396固定于所述连接部36内部。
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96也可以与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或连接部36的内壁一体形成,即,所述第一固定件 39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96可以为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或连接部36 的内壁的一部分。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96,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和所述第二固定件396也可以不通过第一转轴连接在一起,两者并不连接,但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与连接部36的外壁通过一个额外的转轴连接在一起,这也能实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与连接部36之间可枢转的连接。
可以理解,第二弹性件394和旋紧机构395与第二转轴393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变化,即,第二弹性件394可以离第二转轴393比旋紧机构395更近,只要能使卡扣件392锁紧卡凸3962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21和图22,示出了关节机构39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关节机构39a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关节机构39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卡扣件392a的一端设置勾部3922a和凸块3924a,两个所述勾部3922a位于所述凸块3924a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通孔3960的内壁设置卡凸3962a,所述卡凸3962a的数量为两个,每个所述卡凸3962a的位置与对应的一个所述勾部3922a的位置对应。所述旋钮395替换成按钮395a,所述按钮395a安装于所述第二固定件396。所述第二弹性件394为压簧,其压缩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91与卡扣件392a之间。
当所述第一固定件391与第二固定件396闭合时,所述第一固定件391 与第二固定件396接触,所述第一通孔3910与第二通孔3960相连通,所述第二弹性件394抵紧所述卡扣件392a,使得两个所述勾部3922a分别扣紧于两个所述卡凸3962a,所述第一固定件391与第二固定件396相互扣紧,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展开。
按动所述按钮395a,使得所述按钮395a推动所述凸块3924a,以推动所述卡扣件392a绕所述第二转轴393转动时,所述勾部3922a脱离所述卡凸 3962a,所述第二弹性件394被进一步压缩,此时,所述第一固定件391可相对于第二固定件396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固定件391与第二固定件396相分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可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转动,以使所述横梁组件30折叠。抬起所述按钮395a,以使所述按钮395a远离所述卡扣件392a,所述第二弹性件394恢复弹性形变推动所述卡扣件392a 绕所述第二转轴393转动,以使所述勾部3922a扣紧于所述卡凸3962a。
请参阅图23,为了增加所述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分别与连接部36的卡合力度,以使所述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可挂载重量更大的标定元件,所述标定支架100还可以包括搭扣结构50,一个所述搭扣结构 50连接于第一横梁部32与连接部36之间,另一个所述搭扣结构50连接于第二横梁部34与连接部36之间。
每个所述搭扣结构50包括第一搭扣件52和第二搭扣件54。所述连接部 36上设置有第一搭扣件52,所述第一搭扣件5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连接部36,所述第一搭扣件52铰接于所述连接部36的一端设置有扳动部522,所述第一搭扣件52的另一端设置有拉钩杆524,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 上设置有第二搭扣件54,所述第二搭扣件54设置有搭扣部544。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所述第二横梁部34与连接部36的铰接处位于所述连接部36的一侧,所述第一搭扣件52和第二搭扣件54位于所述连接部36的另一侧。当所述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展开时,所述第一横梁部32和第二横梁部34分别与所述连接部36接触,所述拉钩杆524扣紧于所述搭扣部544。扳动所述扳动部522,所述拉钩杆524脱离所述搭扣部544,所述第一搭扣件52和第二搭扣件54可相分离,使得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可相对于所述连接部36折叠。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扣件52和第二搭扣件 54的位置可以互换,也即所述第一搭扣件52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部32或第二横梁部34,所述第二搭扣件54设置于所述连接部3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扣件52和第二搭扣件54可以配合关节机构39使用,即此时在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及连接部36内壁内有关节机构3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搭扣件52和第二搭扣件54也可以单独使用,即此时在第一横梁部32、第二横梁部34及连接部36内壁内无关节机构39。
请一并参阅图24和图25,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标定系统 600,包括标定元件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标定支架100,所述标定元件可挂载于所述标定支架100,例如,所述标定元件为反光镜300和距离测量装置400 (见图24),所述反光镜300可以通过滑块挂载于第一导轨322或第二导轨 342,所述滑块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322或第二导轨342,可与所述反光镜300 一同沿所述第一导轨322或第二导轨342滑动,所述距离测量装置400固定安装于所述横梁组件30。所述反光镜300也可以为标靶300,两个标靶通过滑块挂载于第一导轨322及第二导轨342上。反光镜或标靶300还可以通过挂钩等方式直接挂载横梁组件30上,此时第一导轨322及第二导轨342可以取消。
上述距离测量装置400用于测量横梁组件30距离地面的高度,并且优选地显示在距离测量装置400的液晶屏幕上。在一个实施例中,距离测量装置 400是激光测距仪。底座10上设置有通孔120,用于使激光测距仪400的激光打到地面上,从而测量出横梁组件30距离地面的高度。
又例如,所述标定元件为图案板500(见图25),所述第一托件312和第二托件332共同托举所述图案板500,以防坠落。此外,所述第一导轨322上还可以安装有第一固定块510,所述第一固定块510可沿所述第一导轨322滑动,所述第二导轨342上安装有第二固定块520,所述第二固定块520可沿所述第二导轨342滑动,所述第一固定块510和第二固定块520分别位于所述图案板500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块510和第二固定块520协同夹紧所述图案板500。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块510及第二固定块520为安装反光镜300的滑块。在滑块的相对的侧边开一条卡槽,以夹住图案板500,即形成固定块。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固定块510及第二固定块520也可以为磁性块,通过磁性吸附作用从后面吸住图案板500,以增强图案板500挂载在横梁组件30的牢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立架组件以及横梁组件,所述立架组件包括固定立杆、移动立杆以及驱动机构,所述固定立杆的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移动立杆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所述移动立杆可相对于所述固定立杆升降,所述横梁组件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所述横梁组件用于挂载标定元件;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单向转动组件,所述单向转动组件包括固定支座和转动件,所述固定支座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所述转动件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所述转动件仅可绕预设轴线并朝第一转动方向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转动;
抱簧,所述抱簧套设并抱紧所述转动件;
第一回转体,所述第一回转体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所述第一回转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转动,所述第一回转体用于挤压抱簧,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抱簧时,所述抱簧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抱簧时,所述抱簧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
第二回转体,所述第二回转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回转体,所述第二回转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转动,所述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回转体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回转体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回转体可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抱簧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及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连接所述第二回转体和所述移动立杆,当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回转体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移动立杆上升,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二回转体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移动立杆下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抱簧包括螺旋部和抵接部;
所述螺旋部套设并抱紧所述转动件;
所述抵接部连接并突出于所述螺旋部,所述第一回转体用于挤压所述抵接部;
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
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抵接部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包括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
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皆连接并突出于所述螺旋部,所述第一回转体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或者所述第二抵接部;
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一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
当所述第二回转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抵住所述第二回转体,并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体包括第一回转主体和止挡部;
所述第一回转主体安装于所述固定支座,所述第一回转主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固定支座转动;
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第一回转主体朝向所述抱簧的一面;
当所述止挡部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止挡部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部包括第一止挡部和第二止挡部;
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皆设于所述第一回转主体朝向所述抱簧的一面,所述第一止挡部用于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止挡部用于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
当所述第一止挡部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一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带动所述转动件转动,当所述第二止挡部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挤压所述第二抵接部时,所述螺旋部松开所述转动件并相对于所述转动件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皆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部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之间,并且所述第一止挡部更靠近所述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二止挡部更靠近所述第二抵接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转体包括第二回转主体和限位杆;
所述第二回转主体安装于所述第一回转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
所述限位杆设于所述第二回转主体朝向所述第一回转体的一面,所述限位杆越过所述第一回转体,并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之间,所述限位杆用于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
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杆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杆可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推动所述第一回转体,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并且所述第二回转主体朝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抵住所述限位杆,以阻碍所述第二回转体继续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转体开设有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限位杆穿过所述弧形缺口;
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处,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二端处,当所述第二回转主体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时,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一端朝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的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牵引绳;
所述牵引绳的一端缠绕于所述第二回转体,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固定安装于所述移动立杆。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滑轮;
所述滑轮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所述牵引绳的另一端经由所述滑轮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立杆。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转体包括绳轴体和挡板;
所述牵引绳的一端缠绕于所述绳轴体,所述绳轴体可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
所述挡板设于所述绳轴体的末端,所述挡板的横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绳轴体的横轴面尺寸。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
所述第一挡板设于所述绳轴体靠近所述第一回转体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设于所述绳轴体远离所述第一回转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挡板的横截面尺寸和所述第二挡板的横截面尺寸皆大于所述绳轴体的横截面尺寸。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转动组件为棘轮组件;
所述转动件为内啮合式棘轮。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立杆套设于所述固定立杆。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标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手轮;
所述手轮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回转体,所述手轮与所述第二回转体可一同绕所述预设轴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回转体转动。
18.一种标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标定元件和如权利要求1至17任一项所述的标定支架,所述标定元件可挂载于所述标定支架。
CN201920361231.3U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Active CN210514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1231.3U CN210514606U (zh)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1231.3U CN210514606U (zh)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14606U true CN210514606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43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61231.3U Active CN210514606U (zh)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146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1345A (zh) * 2019-03-20 2020-09-29 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21345A (zh) * 2019-03-20 2020-09-29 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111721345B (zh) * 2019-03-20 2024-05-07 深圳市道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0241U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111722192A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US11500079B2 (en) Calibration system and calibration bracket
US20220049954A1 (en) Calibration system and calibration bracket thereof
WO2021190362A1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210514607U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111288261A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210036787U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215984582U (zh) 一种车辆测量设备
CN210514606U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113701787A (zh) 一种车辆测量设备
CN212691246U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WO2020156463A1 (zh) 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218546151U (zh) 一种车辆测量设备
CN212691245U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111721345A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210036786U (zh) 一种标定支架
WO2020156462A1 (zh) 一种确定标定支架相对于待测车辆的放置点的方法
CN111721346A (zh) 一种标定支架
WO2020156461A1 (zh) 一种标定系统及其标定支架
CN211824509U (zh) 一种标定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