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510613U -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510613U
CN210510613U CN201920868514.7U CN201920868514U CN210510613U CN 210510613 U CN210510613 U CN 210510613U CN 201920868514 U CN201920868514 U CN 201920868514U CN 210510613 U CN210510613 U CN 2105106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mping groove
pipe
groove
structure according
connect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6851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le Pip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le Pip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le Pip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le Pip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6851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5106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5106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5106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ts With Slee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管件连接结构,包含:连接部件和紧固件,连接部件整体呈对称结构,在连接部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第二卡槽位于第一卡槽相对于连接部件开口的内侧;连接部件上还设有定位部,定位部与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之间设有容置空间,紧固件可穿过定位部与第二卡槽抵持。通过设置连接部件和紧固件,连接部件的一端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接部件上设置定位部,定位部与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之间设置容置空间,紧固件穿过定位部与第二卡槽抵持,形成一种适用范围广,连接可靠的管件连接结构。

Description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管件在连接使用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到连接结构,将两个或多个管件连接在一起形成管路通道进行使用,现有的使用热熔的方式和卡箍连接的连接结构其使用范围受限,连接可靠性低。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结构的管件连接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适用范围广,连接可靠的管件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件连接结构,具体包括连接部件和紧固件,所述连接部件整体呈对称结构,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卡槽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开口的内侧;所述连接部件上还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之间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紧固件可穿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卡槽抵持。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位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周向,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沿所述连接部件的轴向分布。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连接部件上设有至少两道第一卡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卡槽的截面呈圆弧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二卡槽的截面呈三角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定位部凸出于所述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所述连接部件为螺纹孔。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件为螺钉。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管道和密封圈,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与所述管道的内壁抵持。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管道的外壁抵持。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道与所述紧固件接触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通过设置连接部件和紧固件,连接部件的一端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接部件上设置定位部,定位部与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之间设置容置空间,紧固件穿过定位部与第二卡槽抵持,形成一种适用范围广,连接可靠的管件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方案和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所使用的上、下、左、右等描述仅仅是相对图中本实用新型各组成部分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拆解图,参考图1和图2,管件连接结构包括连接部件10和紧固件20,连接部件10整体呈对称结构,连接部件10至少包括一个输入端11和一个输出端12,在输入端11和/或输出端12上设有第一卡槽13和第二卡槽14,第二卡槽14位于第一卡槽13相对于连接部件开口的内侧。连接部件10上设有定位部15,定位部15与连接部件10的主体结构之间设有容置空间16,紧固件20可穿过定位部15与第二卡槽14抵持,用于紧固连接管件。
第一卡槽13的截面呈弧形结构,优选的在连接部件10上设有2组第一卡槽13,第一卡槽13用于放置密封件30,密封件30可以是密封圈,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将合适的密封圈30直接套设在第一卡槽13内,由于设有两道第一卡槽13,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连接装置的密封性能。
优选的第一卡槽13和第二卡槽14均位于连接部件10的周向,第一卡槽13和第二卡槽14沿连接部件10的轴向分布。第二卡槽14的截面呈三角形结构,第二卡槽14用于限制与其连接的管件的运动。
连接部件10上的定位部15凸出于连接部件10的主体结构,定位部15为螺纹孔,紧固件20为螺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定位部15通过旋拧穿过定位部15与管件40的外壁抵持,使得管件40上的抵持部发生形变与第二卡槽14卡接,实现连接部件10与管件40的可靠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连接部件通过在两道第一卡槽内设置两道密封圈,密封圈与管件的内壁过盈连接对管件进行密封,管件沿连接部件的长度方向插入容置空间的底部,紧固件穿过定位部将管件的管壁抵持在第二卡槽内进行定位,保障连接和密封的可靠性。
由上述可知,本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部件和紧固件,连接部件的一端设置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连接部件上设置定位部,定位部与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之间设置容置空间,紧固件穿过定位部与第二卡槽抵持,形成一种适用范围广,连接可靠的管件连接结构。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述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连接部件和紧固件,所述连接部件整体呈对称结构,在所述连接部件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卡槽相对于所述连接部件开口的内侧;所述连接部件上还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之间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紧固件可穿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二卡槽抵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位于所述连接部件的周向,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第二卡槽沿所述连接部件的轴向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上设有至少两道第一卡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槽的截面呈圆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卡槽的截面呈三角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凸出于所述连接部件的主体结构,所述定位部为螺纹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为螺钉。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管道和密封圈,所述管道插入所述容置空间,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第一卡槽内,所述密封圈的外壁与所述管道的内壁抵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管道的外壁抵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与所述紧固件接触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卡槽卡接。
CN201920868514.7U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Active CN2105106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68514.7U CN210510613U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68514.7U CN210510613U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510613U true CN210510613U (zh) 2020-05-12

Family

ID=70578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68514.7U Active CN210510613U (zh) 2019-06-10 2019-06-10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5106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039212A (en) Hose end fittings
KR101518377B1 (ko) 배관 연결용 커넥터
KR101266144B1 (ko) 플렉시블 파이프 연결 구조
CN210484898U (zh) 一种可靠的管件连接结构
KR200391276Y1 (ko) 관이음 구조
CN210510613U (zh) 一种管件连接结构
CN103867827A (zh) 专用型卡爪式连接器
JP2019090503A (ja) 管継手
JP2007247855A (ja) 管継手
CN218972088U (zh) 一种新型燃气用具连接用不锈钢波纹管
JP5818855B2 (ja) 管継手
CN111336298B (zh) 一种阀装置、管路连接结构
JP2000088157A (ja) 管体接続構造
CN212361181U (zh) 一种矿山机械用快装配式接头
KR101638835B1 (ko) 파이프 연결구
KR101906327B1 (ko) 슬리브 일체형 연결구
CN203907084U (zh) 专用型卡爪式连接器
KR100748618B1 (ko) 냉,난방용 체결 시스템에 구비된 연결장치
KR20150120328A (ko) 배관 연결용 커넥터
JP4034433B2 (ja) 管体接続構造
WO2004027308A1 (en) Fluid quick connector for threaded fluid components
JP2000088163A (ja) 管体接続構造
CN211925099U (zh) 一种不锈钢管的外连接组件
CN214064095U (zh) 一种管接头组件
CN214037279U (zh) 一种带有定位结构的管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