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64177U -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 Google Patents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64177U
CN210464177U CN201921052672.1U CN201921052672U CN210464177U CN 210464177 U CN210464177 U CN 210464177U CN 201921052672 U CN201921052672 U CN 201921052672U CN 210464177 U CN210464177 U CN 210464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d pipe
heat exchanger
pipe
exchanger shell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5267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05267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64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64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64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包括换热器壳体,所述换热器壳体内于盘管下方设有锥形斗,锥形斗的四周边缘与换热器壳体的内壁无缝连接,锥形斗的最低处设有漏水孔;锥形斗与换热器壳体底部围成的空间内固定设有第一L型管,第一L型管的进水口位于漏水孔的正下方,第一L型管的出水口通过橡胶软管连接有第二L型管,换热器壳体上设有通孔,通孔内无缝固定有轴承,第二L型管无缝固定于轴承的内圈中,第二L型管的弯折部位于换热器壳体外。利用两根L型管蓄水,通过伺服电机与光电传感器的配合旋转其中一根L型管实现自动排水、自动复位。

Description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盘管式换热器可用于降低空气温度的原理为:换热器内的盘管中通入制冷剂,空气从换热器的进气口进、从换热器的出气口出,空气在换热器内与盘管充分接触并换热(空气传递热量至制冷剂)。
由于空气含有水分,遇到低温的盘管外壁时会液化成水珠,甚至结霜、结冰。水珠汇流至换热器内的底部,结的霜或冰在盘管停止循环制冷剂时也会液化成水,流至换热器内的底部。换热器内的积水需要即时排出,否则当换热器内位置最低的盘管浸没于积水中时,制冷剂的大量冷量直接与积水换热,造成制冷剂对空气冷却效率的降低。传统方法是用导管插入换热器壳体内放水,导管上塞有塞子(需保持换热器壳体内部的气密性),但工人无法判断换热器内的水位,因此需要频繁地拔出导管上的塞子放水,增加了工人负担;而且工人一旦延迟放水,便会导致盘管浸水。所以,行业内非常需要一种能够自动排水的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具有自动排出换热器壳体内积水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内盘管下方的锥形斗,锥形斗的四周边缘与换热器壳体的内壁无缝连接,锥形斗的最低处设有漏水孔;
锥形斗与换热器壳体底部围成的空间内固定设有第一L型管,第一L型管的进水口位于漏水孔的正下方,第一L型管的出水口通过橡胶软管连接有第二L型管,换热器壳体上设有通孔,通孔内无缝固定有轴承,第二L型管无缝固定于轴承的内圈中,第二L型管的弯折部位于换热器壳体外;
换热器壳体的外壁上固定设有伺服电机,第二L型管固定于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上,且伺服电机的旋转轴与轴承同轴,第二L型管为透明管,第二L型管的外壁上固定有用于反馈控制伺服电机的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高度不超过第一L型管的高度,光电传感器包括发送器和接收器,发送器和接收器分别位于第二L型管的相对侧,第二L型管内设有浮块,浮块的尺寸大于第二L型管的出水口,伺服电机启动后旋转轴延时自动复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盘管上流下的水从锥形斗的漏水孔漏入第一L型管,当第二L型管的出水口朝上时,第一L型管与第二L型管构成U型管,工人通过观察第二L型管的水位得知第一L型管的水位;当第一L型管内水位上升至使浮块遮挡光电传感器的接收器接收光信号时,光电传感器发送电信号至伺服电机上的控制器,使伺服电机的旋转轴旋转180°,从而使第二L型管的出水口朝下,倒出第一L型管和第二L型管内的所有水,延时后伺服电机的旋转轴反转180°复位。
优选的,所述轴承内圈的弧形外壁与轴承外圈的弧形内壁相贴,轴承外圈的两侧平面上均设有环形封板,轴承内圈的两侧平面上均设有环形槽,环形封板上固定有环形插板,环形插板插于环形槽内,环形封板和环形槽均与轴承同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环形插板与环形槽的配合,封闭了轴承内圈与轴承外圈的配合间隙,保证换热器壳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
优选的,所述锥形斗的上表面设有封闭漏水孔的浮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浮球封闭漏水孔,可保证换热器壳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当锥形斗上的积水达到一定深度时,浮球受到的浮力大于浮球重力,所以浮球上浮,积水得以从漏水孔漏至第一L型管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L型管的出水口设有环形盖板,浮块的尺寸大于环形盖板的中心孔尺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防止第二L型管朝下倒水时将浮块倒出。
优选的,所述第一L型管和第二L型管均由一个两通接头与两根直管螺接,第二L型管的两通接头与伺服电机的旋转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价格便宜的标准五金件组装第一L型管和第二L型管,降低了成本。
优选的,所述第一L型管的外壁、第二L型管的外壁上均设有环形的箍线槽,橡胶软管的两端均被线材勒入箍线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第一L型管与第二L型管连接处的防漏水密封效果。
优选的,所述浮块上设有若干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L型管倒水时,穿孔可防止浮块堵住第二L型管的出水口。
优选的,所述换热器壳体的底部固定设有排水管,排水管通至换热器壳体内,排水管内塞有塞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光电传感器或伺服电机失效,导致第二L型管无法旋转倒水时,若锥形斗的漏水孔继续向第一L型管进水,第一L型管的进水口会溢水至锥形斗与换热器壳体底部围成的空间内,而拔出塞子可排出该空间内的积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 利用两根L型管蓄水,通过伺服电机与光电传感器的配合旋转其中一根L型管实现自动排水、自动复位;
2. 具有供伺服电机或光电传感器失效时使用的紧急排水机构,实现手动排水与自动排水的双重保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盘管式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是图3中B部放大图;
图5是实施例中盘管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C部放大图。
图中,1、换热器壳体;2、锥形斗;2a、漏水孔;3、浮球;4、第一L型管;5、橡胶软管;6、第二L型管;7、轴承;7a、环形槽;8、伺服电机;9、光电传感器;91、发送器;92、接收器;10、浮块;10a、穿孔;11、环形封板;12、环形插板;13、环形盖板;14、直管;14a、箍线槽;15、两通接头;16、排水管;17、塞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1内的锥形斗2,锥形斗2位于盘管下方。锥形斗2的四周边缘与换热器壳体1的内壁无缝连接,锥形斗2的最低处开设漏水孔2a。漏水孔2a为圆孔,锥形斗2上表面放置一个浮球3,浮球3始终可以滚落至锥形斗2的最低处封闭漏水孔2a。当锥形斗2上的积水达到一定深度时,浮球3受到的浮力大于浮球3重力,所以浮球3上浮,锥形斗2上的积水得以从漏水孔2a漏至锥形斗2与换热器壳体1底部围成的空间内。
如图2所示,锥形斗2与换热器壳体1底部围成的空间内固定有第一L型管4和第二L型管6,其中第二L型管6部分穿至换热器壳体1外。第一L型管4的进水口位于锥形斗2上漏水孔2a的正下方,第一L型管4的出水口通过橡胶软管5与第二L型管6连接,第二L型管6的出水口位于换热器壳体1外且朝上。第一L型管4、橡胶软管5、第二L型管6连成U型管,从漏水孔2a漏入第一L型管4内的水储存于该U型管内,大气压使第一L型管4与第二L型管6内水位一致。第二L型管6为透明管,工人可通过观察第二L型管6内的水位高度而得知第一L型管4内的水位高度。
如图2所示,第一L型管4与第二L型管6均由一个两通接头15与两根直管14组装而成,两通接头15上具有两个互相垂直相通的螺纹孔,两根直管14分别螺接于两个螺纹孔内。
如图2所示,换热器壳体1上设有圆形的通孔,通孔内无缝固定轴承7,第二L型管6上的一根直管14无缝固定于轴承7的内圈中,第二L型管6的两通接头15和另一根直管14位于换热器壳体1外。
如图3所示,第一L型管4、第二L型管6通过橡胶软管5密封连接的两根直管14的外壁上均具有环形的箍线槽14a,橡胶软管5的两端均被线材勒入箍线槽14a内。
如图4所示,轴承7内圈的弧形外壁与轴线外圈的弧形内壁相贴,轴承7外圈的两侧平面上均固定环形封板11,轴承7内圈的两侧平面上均设置环形槽7a,环形封板11上垂直固定有环形插板12,环形插拔、环形槽7a、环形封板11均与轴承7同轴设置,环形插板12插于环形槽7a内。
如图2所示,换热器壳体1的外壁上固定伺服电机8,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与轴承7同轴设置,第二L型管6的两通接头15与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固定连接。
如图5所示,第二L型管6位于换热器壳体1外的直管14外壁上固定有光电传感器9,光电传感器9包括“凵”形的支架,支架的两端相对侧上分别固定发送器91、接收器92,发送器91和接收器92分别位于第二L型管6的相对侧。光电传感器9的固定高度不超过第一L型管4的进水口高度。
如图6所示,第二L型管6位于换热器壳体1外的直管14内设有呈球形且多穿孔10a的浮块10,第二L型管6的出水口固定有环形盖板13,浮块10的尺寸大于环形盖板13的中心孔尺寸,因此伺服电机8将第二L型管6的出水口旋转至朝下时,浮块10不会从第二L型管6内掉出。浮块10上设置若干穿孔10a的目的是:防止第二L型管6朝下倒水时浮块10堵住环形盖板13的中心孔,导致第二L型管6内的水无法流出。
伺服电机8上自带的控制器与光电传感器9电连接,并且预设伺服电机8启动后延时(旋转轴)反转复位,例如光电传感器9被触发时,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旋转N°,等待5秒后,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自动翻转N°。
当光电传感器9或伺服电机8失效,导致第二L型管6无法旋转倒水时,若锥形斗2的漏水孔2a继续向第一L型管4进水,第一L型管4的进水口会溢水至锥形斗2与换热器壳体1底部围成的空间内。为防止以上情况发生,如图2所示,在换热器壳体1的底部固定排水管16,排水管16通至换热器壳体1内,排水管16内塞有塞子17,当发生上述情况时,拔出排水管16内的塞子17可排出锥形斗2与换热器壳体1底部围成空间内的积水。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盘管上流下的水从锥形斗2的漏水孔2a漏入第一L型管4,当第二L型管6的出水口朝上时,第一L型管4与第二L型管6构成储水的U型管;当第一L型管4内水位上升至使浮块10遮挡光电传感器9的接收器92接收光信号时,光电传感器9发送电信号至伺服电机8上的控制器,使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旋转180°,从而使第二L型管6的出水口朝下,倒出第一L型管4和第二L型管6内的所有水,延时后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反转180°复位。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于换热器壳体(1)内盘管下方的锥形斗(2),锥形斗(2)的四周边缘与换热器壳体(1)的内壁无缝连接,锥形斗(2)的最低处设有漏水孔(2a);
锥形斗(2)与换热器壳体(1)底部围成的空间内固定设有第一L型管(4),第一L型管(4)的进水口位于漏水孔(2a)的正下方,第一L型管(4)的出水口通过橡胶软管(5)连接有第二L型管(6),换热器壳体(1)上设有通孔,通孔内无缝固定有轴承(7),第二L型管(6)无缝固定于轴承(7)的内圈中,第二L型管(6)的弯折部位于换热器壳体(1)外;
换热器壳体(1)的外壁上固定设有伺服电机(8),第二L型管(6)固定于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上,且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与轴承(7)同轴,第二L型管(6)为透明管,第二L型管(6)的外壁上固定有用于反馈控制伺服电机(8)的光电传感器(9),光电传感器(9)的高度不超过第一L型管(4)的高度,光电传感器(9)包括发送器(91)和接收器(92),发送器(91)和接收器(92)分别位于第二L型管(6)的相对侧,第二L型管(6)内设有浮块(10),浮块(10)的尺寸大于第二L型管(6)的出水口,伺服电机(8)启动后旋转轴延时自动复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7)内圈的弧形外壁与轴承(7)外圈的弧形内壁相贴,轴承(7)外圈的两侧平面上均设有环形封板(11),轴承(7)内圈的两侧平面上均设有环形槽(7a),环形封板(11)上固定有环形插板(12),环形插板(12)插于环形槽(7a)内,环形封板(11)和环形槽(7a)均与轴承(7)同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斗(2)的上表面设有封闭漏水孔(2a)的浮球(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L型管(6)的出水口设有环形盖板(13),浮块(10)的尺寸大于环形盖板(13)的中心孔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管(4)和第二L型管(6)均由一个两通接头(15)与两根直管(14)螺接,第二L型管(6)的两通接头(15)与伺服电机(8)的旋转轴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L型管(4)的外壁、第二L型管(6)的外壁上均设有环形的箍线槽(14a),橡胶软管(5)的两端均被线材勒入箍线槽(14a)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块(10)上设有若干穿孔(10a)。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壳体(1)的底部固定设有排水管(16),排水管(16)通至换热器壳体(1)内,排水管(16)内塞有塞子(17)。
CN201921052672.1U 2019-07-08 2019-07-08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Active CN210464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2672.1U CN210464177U (zh) 2019-07-08 2019-07-08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2672.1U CN210464177U (zh) 2019-07-08 2019-07-08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64177U true CN210464177U (zh) 2020-05-05

Family

ID=70444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52672.1U Active CN210464177U (zh) 2019-07-08 2019-07-08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6417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9158A (zh) * 2020-09-17 2021-01-05 山东联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自动加热炉空气预热器的排水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9158A (zh) * 2020-09-17 2021-01-05 山东联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自动加热炉空气预热器的排水设备
WO2022057151A1 (zh) * 2020-09-17 2022-03-24 山东联化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自动加热炉空气预热器的排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98239A (en) Device for the protection against freezing of installations for the storage or the supply of a freezing liquid, in particular water
CN210464177U (zh) 盘管式换热器的自动排水结构
US6216722B1 (en) Freeze-resistant hydrant
CN203837233U (zh) 盘管换热器和风机盘管机组
CN207779145U (zh) 一种便于冶金设备降温的装置
US2500684A (en) Water cooler
CN206285299U (zh) 一种智能化冷沉淀制备仪
CN106108666A (zh) 制冷罐组件和饮水机
CN210296515U (zh) 一种燃料电池低温试验快速降温装置
CN206183036U (zh) 管线机
CN205435065U (zh) 硝基苯刮水装置
CN207113370U (zh) 一种用于制冷器具上的快接式排水系统
CN110986653A (zh) 一种防冻高效水室及换热器
CN219784712U (zh) 一种反应釜用冷媒水管路系统
CN206989562U (zh) 一种工业用水冷机水箱设备
CN209857488U (zh) 一种制冷设备的排水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7520306U (zh) 一种带闪蒸功能的高效罐
CN214222000U (zh) 用于冷风机融霜排水的水封装置
CN211977232U (zh) 一种用于空调排水的处理装置
CN209723123U (zh) 一种严寒地区居民饮用水的供水系统
CN205424388U (zh) 一种带导热管的甘油润滑泵油箱
JPH0614761U (ja) 密閉式クーリングタワーの水抜装置
CN216112337U (zh) 一种油封溢流管结构
CN220293455U (zh) 一种净水器出水嘴
CN217625408U (zh) 蓄热水箱的溢水提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