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57858U - 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57858U CN210457858U CN201921258809.9U CN201921258809U CN210457858U CN 210457858 U CN210457858 U CN 210457858U CN 201921258809 U CN201921258809 U CN 201921258809U CN 210457858 U CN210457858 U CN 21045785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 water storage
- outlet
- storage tank
- river ba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ste Wate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包括排水口和拦油棉,拦油棉将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装置内部分隔成蓄水区和过滤区,蓄水区包括由拦油棉与河岸围合成的蓄水池,蓄水池靠近河岸的一侧连接排水口,于蓄水池的底部、在排水口的出口处设置多个微孔曝气装置,蓄水池的表面还设有浮水植物;过滤区包括围绕排水口自内向外平行设置的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于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之间逐层设置填料,填料的上表面设有挺水植物。本实用新型通过微孔曝气、绿植净化、填料过滤和安装拦油棉的方式净化水质,以木桩固定不会污染水质和破坏水生态,相较复杂的水处理设备价格低廉且效果良好,可以广泛应用于中小型常规污水或雨水的排放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河道整治和污水处理做为环保工作的重要一环也逐渐被重视。雨水会冲刷河道附近的泥沙,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区域,河岸边的土壤中会包含大量的有害物质,包括废弃固体、油污、氮磷化合物等,在雨天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雨水流入河道,对水质造成严重危害。此外,许多区域的污水排放不达标,一些连接排水口的河道本身就容易受到污染。目前,清理河道污染物主要以人工打捞的方式为主,或者配套使用复杂的过滤处理设备。考虑到许多待治理的河道分布在各个乡镇,河道数量且位置分散,采用人工打捞效果较差且不能净化水质,而采用复杂的净化装置成本过于高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包含蓄水区和过滤区,能对排放污水进行有效的预处理,大幅降低排入主河道时的污染程度,且安装方便快捷,成本低,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包括排水口,还包括拦油棉,拦油棉将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装置内部分隔成蓄水区和过滤区,蓄水区包括由拦油棉与河岸围合成的蓄水池,蓄水池靠近河岸的一侧连接排水口,于蓄水池的底部、在排水口的出口处设置多个微孔曝气装置,于蓄水池的表面还设置多棵浮水植物;过滤区包括围绕排水口自内向外平行设置的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于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之间逐层设置填料,于填料的上表面设置挺水植物。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均由多根木桩紧密连接形成,每根木桩的下端均呈锥形并垂直插接于河底上,每根木桩的上表面均高于蓄水池的最高水位线;
位于第一围挡和第二围挡首尾的木桩均与河岸靠接,使所述第一围挡及第二围挡与河岸之间形成封闭结构;
填料包括层状的陶粒结构、火山岩结构和鹅卵石结构;
拦油棉靠接于第一围挡与河岸的相对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安装方便,通过围绕排水口设置的蓄水区和过滤区处理对排水口的污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微孔曝气、绿植净化、填料过滤和安装拦油棉的方式净化水质,以木桩固定不会污染水质和破坏水生态,本实用新型相较复杂的水处理设备价格低廉且效果良好,可以广泛应用于中小型常规污水或雨水的排放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1、排水口;2、蓄水区;201、微孔曝气装置;202、蓄水池;203、浮水植物;3、拦油棉;4、过滤区;401、第一围挡;402、第二围挡;403、填料;404、挺水植物;405、木桩;5、河道;6、河底;7、河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排水口1,包括拦油棉3,拦油棉3将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装置内部分隔成蓄水区2和过滤区4,蓄水区2包括由拦油棉3与河岸7围合成的蓄水池202,蓄水池202靠近河岸7的一侧连接排水口1,于蓄水池202的底部、在排水口1的出口处设置多个微孔曝气装置201,于蓄水池202的表面还设置多棵浮水植物203;过滤区4包括围绕排水口1自内向外平行设置的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于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之间逐层设置填料403,于填料403的上表面设置挺水植物404。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均由多根木桩405紧密连接形成,每根木桩405的下端均呈锥形并垂直插接于河底6上,每根木桩405的上表面均高于蓄水池202的最高水位线。位于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首尾的木桩405均与河岸7靠接,使第一围挡401及第二围挡402与河岸7之间形成封闭结构。填料403包括层状的陶粒结构、火山岩结构和鹅卵石结构,拦油棉3靠接于第一围挡401与河岸7的相对面上,第二围挡402的外侧连接河道5。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当区域雨水或者污水从排水口1流入时,安装于排水口1的微孔曝气装置201对污水进行初步的氧化处理,由于与河道5相接,所以蓄水池202中的水位与河面平齐,经过初步氧化的污水和蓄水池202表面的浮水植物203及其根系接触,植物可以部分吸收污水中氮磷化合物等污染物质。当污水向河道5流动时,先后流经拦油棉3和过滤区4,拦油棉3可以阻挡大部分油污和固体废气物,过滤区4中的填料403则可以逐步过滤污水中的杂质,而上方的挺水植物404则且可以根据实际水质替换填料403,污水经过滤后汇入河道5,此时污染程度大幅降低。对于污染不太严重的区域使用本实用新型后无需再增加其他污水处理设备,尤其适用于生活污水较多的乡村河道。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5)
1.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包括排水口(1),其特征在于:包括拦油棉(3),所述拦油棉(3)将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装置内部分隔成蓄水区(2)和过滤区(4),所述蓄水区(2)包括由拦油棉(3)与河岸(7)围合成的蓄水池(202),蓄水池(202)靠近河岸(7)的一侧连接排水口(1),于蓄水池(202)的底部、在排水口(1)的出口处设置多个微孔曝气装置(201),于蓄水池(202)的表面还设置多棵浮水植物(203);
所述过滤区(4)包括围绕排水口(1)自内向外平行设置的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于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之间逐层设置填料(403),于填料(403)的上表面设置挺水植物(40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均由多根木桩(405)紧密连接形成,每根木桩(405)的下端均呈锥形并垂直插接于河底(6)上,每根木桩(405)的上表面均高于蓄水池(202)的最高水位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围挡(401)和第二围挡(402)首尾的木桩(405)均与河岸(7)靠接,使所述第一围挡(401)及第二围挡(402)与河岸(7)之间形成封闭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填料(403)包括层状的陶粒结构、火山岩结构和鹅卵石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油棉(3)靠接于第一围挡(401)与河岸(7)的相对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58809.9U CN210457858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258809.9U CN210457858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57858U true CN210457858U (zh) | 2020-05-05 |
Family
ID=70449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258809.9U Active CN210457858U (zh) | 2019-08-05 | 2019-08-05 | 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5785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61104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北京邦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水处理功能的滨岸带及其应用 |
-
2019
- 2019-08-05 CN CN201921258809.9U patent/CN21045785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61104A (zh) * | 2020-12-31 | 2021-05-07 | 北京邦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水处理功能的滨岸带及其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58201B (zh) | 带淹没涵管的地表径流雨水蓄净一体化装置及方法 | |
CN110042724B (zh) |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 |
CN110468947B (zh) | 生态树池 | |
CN203531109U (zh) | 一种用于分流制雨水入河污染物截控的多维生态排水系统 | |
CN105966366A (zh) | 一种用于土建工地的自清节水型综合洗车的方法及其系统 | |
AU2021105271A4 (en) | Rainwater filtration garden | |
KR101239389B1 (ko) | 자연형 침투도랑형 재이용수 활용 비점오염저감시설 | |
CN211285935U (zh) | 一种雨水综合处理系统 | |
CN108797756A (zh) |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 |
KR101310150B1 (ko) | 비점오염 여과형 정화장치 | |
CN209686564U (zh) | 一种小型海绵城市生态雨水调蓄池系统 | |
KR101186604B1 (ko) | 활성바이오 담체를 이용한 비점오염처리장치 | |
CN101624839B (zh) | 过滤渗透池综合排除下穿道路积水的方法 | |
KR100601908B1 (ko) | 우수저류연못을 이용한 비점오염물질 정화 및 친수시설활용방법과 그 장치 | |
CN210457858U (zh) | 一种排污口多功能预处理系统 | |
CN102060388B (zh) | 立体式景观蓄水池系统及以其回收利用城市屋面雨水的方法 | |
CN207919696U (zh) | 海绵城市雨水蓄渗净化系统 | |
CN211421309U (zh) | 海绵城市的雨水渗排系统 | |
CN204865241U (zh) | 多级雨水净化处理设备 | |
CN209226683U (zh) | 分级生物过滤滞留装置 | |
CN111622037A (zh) | 海绵城市生态市政道路 | |
KR101411476B1 (ko) | 수질개선을 위한 환경수로관 | |
KR200287647Y1 (ko) | 저류지를 이용한 빗물 정화장치 | |
KR100988864B1 (ko) | 수처리 시스템 | |
CN214994259U (zh) | 一种下沉式绿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