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29823U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29823U
CN210429823U CN201922118394.1U CN201922118394U CN210429823U CN 210429823 U CN210429823 U CN 210429823U CN 201922118394 U CN201922118394 U CN 201922118394U CN 210429823 U CN210429823 U CN 2104298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electrodes
opaque
transpar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11839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龙
段立业
孙拓
孟虎
贾南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11839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298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298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298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第一基底朝向第二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第二基底朝向第一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第一不透明电极与第二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第二不透明电极与第一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第一基底上相邻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基底上相邻第二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本申请实现了真正的双面透明显示,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但不限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透明显示因其在透光的同时,又能实现显示功能而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在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地发展。
但是,现有的透明显示技术一般只能从一面看到显示画面。虽然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有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可以实现双面显示,但是在显示面板反面一侧看到的是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图案的反向图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不能实现真正的双面透明显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所述第一基底朝向第二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二基底朝向第一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不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不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基底上相邻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基底上相邻第二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一像素电路层,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之间,并与所述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像素电路层,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与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之间,并与所述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像素驱动层,所述像素驱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基底为封装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底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上还设置有第一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不透明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基底的多个第二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上还设置有第二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二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不透明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一颜色转换层,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颜色转换层,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或者,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白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一彩色过滤层,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彩色过滤层,所述第一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叠设的第一子面板和第二子面板,所述第一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底和第四基底,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二基底一侧的表面和所述第三基底远离所述第四基底一侧的表面连接有粘结层;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二子面板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所述第二基底朝向所述第一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一不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基底远离所述第一子面板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所述第四基底朝向所述第三基底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透明电极,所述第四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三不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基底上相邻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基底上相邻第三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三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第一像素电路层和第一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并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上,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一不透明电极;所述第三基底上还设置第三像素电路层和第三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之间,并与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界定层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上,所述第三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三开口区域,所述第三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三不透明电极;所述第二基底和第四基底为封装层。
可选地,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颜色转换层,所述第四基底上还设置有第四颜色转换层,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四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或者,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白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彩色过滤层,所述第四基底上还设置有第四彩色过滤层,所述第二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四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前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上分别设置透明电极和不透明电极,并将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分别设置在透明电极和不透明电极之间,且第一基底上相邻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基底上相邻第二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实现了真正的双面透明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描述的方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像素电路层图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不透明电极图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透明电极图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形成第一像素界定层图案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转移第一发光元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形成的第二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第五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子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3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子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4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子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5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子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6为本申请第六实施例的子像素排布结构示意图之五。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基底; 20—第二基底; 11—第一发光元件;
22—第二发光元件; 30—第三基底; 40—第四基底;
111—第一透明电极; 121—第一不透明电极; 211—第二透明电极;
221—第二不透明电极; 321—第三不透明电极; 411—第四透明电极;
11a—红色第一发光元件 11b—蓝色第一发光元 11c—绿色第一发光元件
所属子像素; 件所属子像素; 所属子像素;
22a—红色第二发光元件 22b—蓝色第二发光元 22c—绿色第二发光元件
所属子像素; 件所属子像素; 所属子像素;
60—像素驱动层; 70—像素界定层; 80—粘结层;
601—第一像素电路层; 602—第二像素电路层; 603—第三像素电路层;
701—第一像素界定层; 702—第二像素界定层; 703—第三像素界定层;
90—第一颜色转换层 100—第二颜色转换层 110—第四颜色转换层
(或第一彩色过滤层); (或第二彩色过滤层); (或第四彩色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除非另外定义,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一直出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误检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误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克服现有的显示面板不能实现真正的双面透明显示等缺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第一基底朝向第二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不透明区和多个第一透明区,第一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一不透明电极,第一透明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第二基底朝向第一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不透明区和第二透明区,第二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二不透明电极,第二透明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二不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透明电极与第一不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第一不透明电极与第二透明电极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第一透明电极与第二不透明电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与现有的透明显示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可以实现真正的双面透明显示,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
本申请实施例的透明显示面板,可以通过多种方案实现。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
第一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10和第二基底20,第一基底10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透明区和第一不透明区,第一透明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第二基底20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透明区和第二不透明区,第二透明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二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二不透明电极221;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或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或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
第一透明电极111和第一不透明电极121设置在第一基底10朝向第二基底20一侧的表面上,第二透明电极211和第二不透明电极221设置在第二基底20朝向第一基底10一侧的表面上;第一透明电极111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位置相对应。
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与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11;第二不透明电极221与第一透明电极111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22。
现有的透明显示技术通常只能从显示面板的一侧看到显示画面,虽然OLED、LED可以实现双面显示,但反面看到的是正面显示画面的反向图案。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实现真正的双面透明显示,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底10上还设置有第一像素电路层601,第一像素电路层601设置在第一基底10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111之间,并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连接;第二基底20上还设置有第二像素电路层602,第二像素电路层602设置在第二基底20与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221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并与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221连接。第一像素电路层601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11发光,光线透过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二像素电路层602和第二基底20,在第二基底20一侧显示第一图像,第二像素电路层602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22发光,光线透过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和第一基底10,在第一基底10一侧显示第二图像。同时,在第一透明区与第二透明区的重叠区域,光线可以透过第二基底20、第二像素电路层602、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和第一基底10,形成透明区域,实现双面透明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底10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111和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上设置有第一像素界定层701,第一像素界定层701具有多个第一开口区域,第一开口区域暴露出第一透明电极111和第一不透明电极121。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基底20的多个第二透明电极211和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221上设置有第二像素界定层702,第二像素界定层702具有多个第二开口区域,第二开口区域暴露出第二透明电极211和第二不透明电极221。
下面通过本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进一步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说的“构图工艺”包括沉积膜层、涂覆光刻胶、掩模曝光、显影、刻蚀、剥离光刻胶等处理,是相关技术中成熟的制备工艺。沉积可采用溅射、蒸镀、化学气相沉积等已知工艺,涂覆可采用已知的涂覆工艺,刻蚀可采用已知的方法,在此不做具体的限定。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薄膜”是指将某一种材料在基底上利用沉积或涂覆工艺制作出的一层薄膜。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无需构图工艺,则该“薄膜”还可以称为“层”。若在整个制作过程当中该“薄膜”还需构图工艺,则在构图工艺前称为“薄膜”,构图工艺后称为“层”。经过构图工艺后的“层”中包含至少一个“图案”。
本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主要包括:(一)分别制备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二)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对盒。
其中,步骤(一)中制备第一基板包括:
(1)形成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图案。形成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图案包括:在第一基底10上形成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图案,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基底10可以是刚性衬底,如玻璃,或柔性衬底,包括但不限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醚醚酮、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芳基酸酯、聚芳酯、聚酰亚胺、聚氯乙烯、聚乙烯、纺织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实施例优选地,第一基底10的材料采用透明的聚酰亚胺。其中,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可以采用现有成熟的用于驱动发光元件的像素驱动电路,形成第一像素电路层601的方法也采用现有成熟的工艺,这里不再赘述。
(2)形成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图案。形成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图案包括:在形成前述结构图案的基础上,先沉积第一不透明薄膜,然后通过构图工艺对第一不透明薄膜进行构图,在第一像素电路层601上形成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如图3所示。其中,为了便于与发光元件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中部设置有凸起。其中,第一不透明薄膜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如镍、金、钛等,或上述金属的合金材料,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的堆栈结构。
(3)形成第一透明电极111图案。形成第一透明电极111图案包括:在形成前述结构图案的基础上,先沉积第一透明薄膜,然后通过构图工艺对第一透明薄膜进行构图,在第一像素电路层601上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透明电极111设置在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之间,如图4所示。其中,为了便于与发光元件连接,本实施例的第一透明电极111的中部设置有凸起。其中,第一透明薄膜可以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金属和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堆栈结构,如ITO/Ag/ITO等。
这样,在第一像素电路层601上形成间隔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111和第一不透明电极121。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明电极111的长度大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长度。例如,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长度可以为第一透明电极111的长度的1/6到1/2之间,优选地,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长度可以为第一透明电极111的长度的1/3。
实际实施时,也可以先形成第一透明电极111,再形成第一不透明电极121。
(4)形成第一像素界定层701图案。形成第一像素界定层701图案包括:在间隔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111和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上涂覆第一像素界定薄膜;采用单色调掩膜板对第一像素界定薄膜进行曝光,在第一开口区域形成完全曝光区域,在其它位置形成未曝光区域;显影后,第一开口区域的第一像素界定薄膜被去除,未曝光区域保留第一像素界定薄膜,形成具有多个第一开口区域的第一像素界定层701,多个第一开口区域分别暴露出第一透明电极111和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如图5所示。
(5)转移第一发光元件11。转移第一发光元件11包括:通过转移设备将多个第一发光元件11转移到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上,且第一发光元件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连接,如图6所示。其中,第一发光元件11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发光二极管包括但不限于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有机发光二极管芯片或者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芯片等。其中,转移第一发光元件可以采用现有成熟的转移工艺。例如,将形成第一像素界定层图案的第一基底设置在吸附载板上,传送头从供体基板上吸附多个第一发光元件;传送头将多个第一发光元件设置在第一基底的第一不透明电极对应的像素开口内,通过焊接实现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一不透明电极连接。
通过上述过程,即完成本实施例第一基板的制备。
其中,步骤(一)中制备第二基板的方式与制备第一基板的方式相似,包括:(1)在第二基底20上形成第二像素电路层602图案。(2)在第二像素电路层602上分别形成第二不透明电极221和第二透明电极211图案。(3)在第二不透明电极221和第二透明电极211上形成第二像素界定层702图案。实际实施时,也可以不形成第二像素界定层图案。(4)转移第二发光元件22,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连接。其中,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为次毫米发光二极管芯片、微发光二极管芯片、有机发光二极管芯片或者量子点发光二极管芯片等。通过上述过程,即完成本实施例第二基板的制备,如图7所示。
其中,步骤(二)包括:先将第二基板(或第一基板)翻转,将第一基底形成有结构层一侧的表面朝向第二基底形成有结构层一侧的表面,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对位,然后将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压合,同时将第一发光元件11连接至第二基板上的第二透明电极211上,将第二发光元件22连接至第一基板上的第一透明电极111上,形成本实施例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透明电极111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位置对应,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位置对应,第一发光元件11连接在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之间,第二发光元件22连接在第一透明电极111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之间。
由于第一发光元件11位于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之间,第一发光元件11发射的光可以从第二透明电极211出射,但不能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出射,光线透过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二像素电路层602和第二基底20,在第二基底20一侧显示第一图像,因此,位于第一基底10一侧的用户不能看到第一发光元件11发射的光,而位于第二基底20一侧的用户能够看到第一发光元件11发射的光。
由于第二发光元件22位于第一透明电极111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之间,第二发光元件22发射的光可以从第一透明电极111出射,但不能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出射,光线透过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和第一基底10,在第一基底10一侧显示第二图像,因此,位于第一基底10一侧的用户能够看到第二发光元件22发射的光,而位于第二基底20一侧的用户不能看到第二发光元件22发射的光,从而实现了双面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
由于在第一透明区与第二透明区存在重叠区域,光线可以透过第二基底20、第二像素电路层602、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像素电路层601和第一基底10,形成透明区域,实现双面透明显示。
现有的透明显示技术一般只能从一面看到显示画面。虽然有机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可以实现双面显示,但是显示面板反面看到的通常是显示面板正面显示图案的反向图案。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在不显示的时候呈现透明态,显示时可单面显示,也可双面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双面透明的显示效果。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根据自身所属的子像素的属性,发出对应颜色的光线。例如,红光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发红光;蓝光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发蓝光;绿光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发绿光。
第二实施例
图8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扩展,主体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基本上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二基底为封装层。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10和第二基底20,第一基底10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透明区和多个第一不透明区,第一透明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第二基底20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透明区和多个第二不透明区,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或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或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第二透明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二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二不透明电极221;第一透明电极111和第一不透明电极121设置在第一基底10朝向第二基底20一侧的表面上,第二透明电极211和第二不透明电极221设置在第二基底20朝向第一基底10一侧的表面上;第一透明电极111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位置相对应;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与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11;第二不透明电极221与第一透明电极111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22。
第一基底10上还设置有像素驱动层60,像素驱动层60设置在第一基底10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111之间,并分别与多个第一透明电极111以及第一不透明电极121连接,第二基底20为封装层。
在该实施例中,像素驱动层60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发光,第一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透过第二透明电极211和封装层,在封装层一侧显示第一图像,第二发光元件22出射的光线透过第一透明电极111、像素驱动层60和第一基底10,在第一基底10一侧显示第二图像。同时,在第一透明区与第二透明区的重叠区域,光线可以透过封装层、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一透明电极111、像素驱动层60和第一基底10,形成透明区域,实现双面透明显示。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第一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在不显示的时候呈现透明态,显示时可单面显示,也可双面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双面透明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像素驱动层同时驱动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发光,第二基底为封装层,因而最大限度的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整体厚度,此外,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均转移绑定在第一基底上,简化了转移过程。
第三实施例
图9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扩展,主体结构与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基本上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为蓝光发光二极管,第一基底上设置有第一颜色转换层,第二基底上设置有第二颜色转换层,第一颜色转换层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二发光元件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第二颜色转换层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或者,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为白光发光二极管,第一基底上设置有第一彩色过滤层,第二基底上设置有第二彩色过滤层,第一彩色过滤层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二发光元件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第二彩色过滤层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颜色转换层(包括第一颜色转换层和第二颜色转换层)可以采用量子点材料或其他光致发光色转换材料,彩色过滤层(包括第一彩色过滤层和第二彩色过滤层)可以使用色阻材料。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10和第二基底20,第一基底10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透明区和第一不透明区,第一透明区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111,第一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第二基底20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透明区和第二不透明区,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或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或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第二透明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二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二不透明电极221。
第一透明电极111和第一不透明电极121设置在第一基底10朝向第二基底20一侧的表面上,第二透明电极211和第二不透明电极221设置在第二基底20朝向第一基底10一侧的表面上;第一透明电极111与第二不透明电极22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位置相对应。
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与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11;第二不透明电极221与第一透明电极111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22。
在第一基底10与第一透明电极111之间设置第一颜色转换层(或第一彩色过滤层)90,在第二基底20和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设置第二颜色转换层(或第二彩色过滤层)100。为了实现彩色显示,第一颜色转换层(或第一彩色过滤层)90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二发光元件22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第二颜色转换层(或第二彩色过滤层)100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一发光元件11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同时为了实现透明显示,第一颜色转换层(或第一彩色过滤层)90在第一基底10上正投影的宽度小于第一透明电极111在第一基底10上正投影的宽度;第二颜色转换层(或第二彩色过滤层)100在第二基底20上正投影的宽度小于第二透明电极211在第二基底20上正投影的宽度。
实际实施时,第一颜色转换层(第一彩色过滤层)可以设置在第一基底上的任意一层位置,第二颜色转换层(第二彩色过滤层)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底上的任意一层位置。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在不显示的时候呈现透明态,显示时可单面显示,也可双面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双面透明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都只发蓝光(或白光),通过颜色转换(或彩色过滤)实现各个子像素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彩色透明显示,降低了芯片转移与加工的难度。
第四实施例
图10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叠设的第一子面板和第二子面板,第一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10和第二基底20,第二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底30和第四基底40,第一基底10远离第二基底20一侧的表面和第三基底30远离第四基底40一侧的表面连接有粘结层80,第一子面板和第二子面板通过粘结层80连接在一起。
第一基底10远离第二子面板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透明区和第一不透明区,第一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第二基底20朝向第一基底10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透明区,第二透明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位置相对应,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与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11。
第三基底3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透明区和第三不透明区,第三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三不透明电极321,第四基底40朝向第三基底30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四透明区,第四透明区设置有多个第四透明电极411,第四透明电极411与第三不透明电极321的位置相对应,第四透明电极411与第三不透明电极321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三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
实际实施时,可以设置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在粘结层80上正投影与第三不透明电极321在粘结层80上正投影完全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透明电极21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即第二透明电极211为设置在第二基底20上整体的第二透明电极层,第四透明电极41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即第四透明电极411为设置在第四基底40上整体的第二透明电极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底10上还设置有第一像素界定层701,第一像素界定层701设置在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上,第一像素界定层701具有多个第一开口区域,第一开口区域暴露出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第三基底30上还设置有第三像素界定层703,第三像素界定层703设置在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321上,第三像素界定层703具有多个第三开口区域,第三开口区域暴露出第三不透明电极321。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基底10上设置有第一像素电路层601,第一像素电路层601设置在第一基底10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之间,第一像素电路层601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121连接;第三基底30上设置有第三像素电路层603,第三像素电路层603设置在第三基底30与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321之间,第三像素电路层603与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321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路层601用于驱动第一发光元件11发光,光线透过第二透明电极211和第二基底20,在第二基底20一侧显示第一图像,第三像素电路层603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元件22发光,光线透过第四透明电极411和第四基底40,在第四基底40一侧显示第二图像。
由于第一发光元件11位于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之间,第一发光元件11发射的光可以从第二透明电极211出射,但不能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出射,光线透过第二透明电极211和第二基底20,在第二基底20一侧显示第一图像,因此,位于第四基底40一侧的用户不能看到第一发光元件11发射的光,而位于第二基底20一侧的用户能够看到第一发光元件11发射的光。
由于第二发光元件22位于第四透明电极411与第三不透明电极321之间,第二发光元件22发射的光可以从第四透明电极411出射,但不能从第三不透明电极321出射,光线透过第四透明电极411和第四基底40,在第四基底40一侧显示第二图像,因此,位于第四基底40一侧的用户能够看到第二发光元件22发射的光,而位于第二基底20一侧的用户不能看到第二发光元件22发射的光,从而实现了双面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
由于第一透明区和第三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或第三基底30)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光线可以透过第二基底20、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一像素界定层701、第一像素电路层601、第一基底10、粘结层80、第三基底30、第三像素电路层603、第三像素界定层703、第四透明电极411和第四基底40,形成透明区域,实现双面透明显示。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在不显示的时候呈现透明态,显示时可单面显示,也可双面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双面透明的显示效果。
第五实施例
图11为本申请显示面板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前述第四实施例的一种扩展,主体结构与前述第四实施例基本上相同,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为蓝光发光二极管,第二基底上设置有第二颜色转换层,第四基底上设置有第四颜色转换层,第二颜色转换层在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第四颜色转换层在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二发光元件在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或者,本实施例的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为白光发光二极管,第二基底上设置有第二彩色过滤层,第四基底上设置有第四彩色过滤层,第二彩色过滤层在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一发光元件在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第四彩色过滤层在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二发光元件在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颜色转换层(包括第二颜色转换层和第四颜色转换层)可以采用量子点材料或其他光致发光色转换材料,彩色过滤层(包括第二彩色过滤层和第四彩色过滤层)可以使用色阻材料。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叠设的第一子面板和第二子面板,第一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10和第二基底20,第二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底30和第四基底40,第一基底10远离第二基底20一侧的表面和第三基底30远离第四基底40一侧的表面连接有粘结层80。
第一基底10远离第二子面板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透明区和第一不透明区,第一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第二基底20朝向第一基底10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透明区,第二透明区设置有第二透明电极211,第二透明电极211与第一不透明电极121的位置相对应,第一不透明电极121与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11。
第三基底3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透明区和第三不透明区,第三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三不透明电极321,第四基底40朝向第三基底30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四透明区,第四透明区设置有多个第四透明电极411,第四透明电极411与第三不透明电极321的位置相对应,第四透明电极411与第三不透明电极321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22;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与第三透明区在第一基底10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
在第二基底20与第二透明电极211之间设置第二颜色转换层(或第二彩色过滤层)100,在第四基底40和第四透明电极411之间设置第四颜色转换层(或第四彩色过滤层)110。为了实现彩色显示,第二颜色转换层(或第二彩色过滤层)100在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一发光元件11在第二基底20上的正投影,第四颜色转换层(或第四彩色过滤层)110在第四基底40上的正投影包含第二发光元件22在第四基底40上的正投影。
实际实施时,第二颜色转换层(第二彩色过滤层)可以设置在第二基底上的任意一层位置,第四颜色转换层(第四彩色过滤层)可以设置在第四基底上的任意一层位置。
本实施例同样实现了前述第四实施例的技术效果,包括在不显示的时候呈现透明态,显示时可单面显示,也可双面显示,且两侧的显示画面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双面透明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都只发蓝光(或白光),通过颜色转换(或彩色过滤)实现各个子像素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彩色透明显示,降低了芯片转移与加工的难度。
第六实施例
本申请技术方案中,在显示面板平面上,显示面板包括呈矩阵排列的多个像素单元,多个像素单元可以包括以下任意一种:
每个像素单元包括(a+b)*m个子像素,(a+b)*m个子像素分成2组,第一组包括a*m个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第一子像素,第二组包括b*m个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第二子像素,m为3或4,a、b均为大于或等于1的自然数。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m为3,三个子像素(包括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可以分别为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或者,m为4,四个子像素(包括第一子像素和第二子像素)可以分别为红色子像素、蓝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和白色子像素。
示例性的,假设m为3,如图12所示,a=1,b=1,每个像素单元包括6个子像素,3个子像素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3个子像素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排列顺序依次为: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1a、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红色第二子像素22a、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1b、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蓝色第二子像素22b、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1c、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绿色第二子像素22c;或者,
如图13所示,a=2,b=1,每个像素单元包括9个子像素,3个子像素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6个子像素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排列顺序依次为: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1a、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红色第二子像素22a、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1a、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1b、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蓝色第二子像素22b、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1b、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1c、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绿色第二子像素22c、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1c;
如图14所示,a=1,b=1,每个像素单元包括6个子像素,3个子像素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3个子像素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排列顺序依次为: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红色第一子像素11a、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蓝色第一子像素11b、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绿色第一子像素11c、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红色第二子像素22a、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蓝色第二子像素22b、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绿色第二子像素22c。
在该实施例中,图12和图14中的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和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像素单元的个数相同,图13中朝向第二基底侧发光的像素单元的个数大于朝向第一基底侧发光的像素单元的个数。一般情况下,优选图12中的子像素排布方案。
在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分别包括多行多列,如图15所示,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分行或分列单独设置;或者,
如图16所示,第一发光元件11和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在每行或每列内交叉混合设置。
第七实施例
基于前述实施例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不局限于以上设计结构,还包括与以上设计结构相近的设计结构。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电极也可以呈水平方向排布,此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第一基底朝向第二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一不透明区和多个第一透明区,第一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一不透明电极和第二不透明电极,第二基底朝向第一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二不透明区和第二透明区,第二不透明区设置有第三不透明电极和第四不透明电极,其中:第二发光元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不透明电极和第二不透明电极连接;第一发光元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三不透明电极和第四不透明电极连接,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有重叠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本申请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申请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所述第一基底朝向第二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所述第二基底朝向第一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一不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二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二不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一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基底上相邻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基底上相邻第二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二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一像素电路层,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透明电极之间,并与所述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像素电路层,所述第二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二基底与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透明电极之间,并与所述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像素驱动层,所述像素驱动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并分别与所述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基底为封装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的多个第一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上设置有第一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一不透明电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底的多个第二透明电极和多个第二不透明电极上设置有第二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二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二开口区域,所述第二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和第二不透明电极。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一颜色转换层,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颜色转换层,所述第一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或者,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白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一彩色过滤层,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彩色过滤层,所述第一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
7.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叠设的第一子面板和第二子面板,所述第一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所述第二子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基底和第四基底,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二基底一侧的表面和所述第三基底远离所述第四基底一侧的表面连接有粘结层;所述第一基底远离所述第二子面板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所述第二基底朝向所述第一基底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透明电极,所述第二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一不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一发光元件;所述第三基底远离所述第一子面板一侧的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所述第四基底朝向所述第三基底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四透明电极,所述第四透明电极与所述第三不透明电极的位置相对应,且之间连接有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基底上相邻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一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基底上相邻第三不透明电极之间形成的第三透明区在第一基底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叠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底上还设置第一像素电路层和第一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一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基底与所述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之间,并与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一不透明电极上,所述第一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一开口区域,所述第一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一不透明电极;所述第三基底上还设置第三像素电路层和第三像素界定层,所述第三像素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基底与所述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之间,并与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连接,所述第三像素界定层设置在所述多个第三不透明电极上,所述第三像素界定层设置有多个第三开口区域,所述第三开口区域暴露出所述第三不透明电极;所述第二基底和第四基底为封装层。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颜色转换层,所述第四基底上还设置有第四颜色转换层,所述第二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四颜色转换层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或者,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包括白光发光二极管;所述第二基底上还设置有第二彩色过滤层,所述第四基底上还设置有第四彩色过滤层,所述第二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二基底上的正投影,所述第四彩色过滤层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包含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第四基底上的正投影。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或包括如权利要求7至9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922118394.1U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4298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8394.1U CN210429823U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118394.1U CN210429823U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29823U true CN210429823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70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118394.1U Active CN210429823U (zh) 2019-11-29 2019-11-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2982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4035A (zh) * 2020-07-31 2020-10-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3050928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发光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CN115971020A (zh) * 2023-01-17 2023-04-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换能器及其制作方法以及超声换能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64035A (zh) * 2020-07-31 2020-10-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WO2023050928A1 (zh) * 2021-09-30 2023-04-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双面发光显示屏和显示装置
CN115971020A (zh) * 2023-01-17 2023-04-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超声换能器及其制作方法以及超声换能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26560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210429823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329685B2 (ja) 表示パネル
US1164596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3008309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9761641B2 (en) Color filter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OLE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20230083071A1 (en) Light-transmitting display modul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20028900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substrates, transparent display panels and display devices
JP2021051315A (ja) 電子機器
CN10988808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11329252B2 (en) Display mod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785760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9087935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1883560B (zh) 像素排列结构及包含该像素排列结构的显示面板
CN111192912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430445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201683A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8807498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08570612U (zh) 像素结构及透明显示器件
CN111883559A (zh) 像素排列结构和显示面板
CN110471569A (zh) 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5472658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28123A (zh) 一种驱动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2156341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触控装置
CN113327987B (zh) 搭载图像传感功能的三极管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