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09826U -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09826U
CN210409826U CN201921168472.2U CN201921168472U CN210409826U CN 210409826 U CN210409826 U CN 210409826U CN 201921168472 U CN201921168472 U CN 201921168472U CN 210409826 U CN210409826 U CN 2104098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dimentation tank
assembled
communicating pipe
water
water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6847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卫屏
叶敏
郑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S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S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S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SHENG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6847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098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098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098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在地基土层内布设装配式沉淀池和装配式集水井,并在施工场地内布设与装配式沉淀池连通的装配式排水沟;在装配式排水沟与装配式沉淀池相接处设置前置截污槽;在第二沉淀池的内部设置第一反滤层;在第三沉淀池的内部设置第二反滤层;装配式集水井的内部设置汇水管口和抽水管道;装配式排水沟、装配式沉淀池和装配式集水井的顶部与绿化盖板相接,并在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和装配式集水井的上部设置隔污条带。本实用新型可提升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的布设效率、改善底部废渣的沉淀和过滤效果。

Description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以提升雨污水利用系统的布设效率,改善雨污水的处治效果、保护施工环境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适用于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工程。
背景技术
受自然降水和工程施工用水影响,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常形成一定量的雨污水。雨污水若直接排入城市管网,不但会造成水质污染,而且会在一定程度是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施工场地雨污水的循环利用工程中,尚需解决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效率提升、底部废渣高效沉淀、过滤效果改善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已有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包括废水循环装置、动力装置和控制装置,废水循环装置包括设置在拟建建筑四周的导流沟、与导流沟连通的集水井、用于过滤沉淀废水中杂质的净化池和与净化池连接的水循环管路,净化池包括沉淀池、过滤池和蓄水池,动力装置包括潜水泵、排污泵、将蓄水池中的再生水输送至用水管路的第一多级泵和将自来水输送至用水管路的第二多级泵,控制装置包括控制器和与控制器连接的第一水位传感器、第二水位传感器、第三水位传感器和第四水位传感器,以及第一定时器和第二定时器。该技术虽可实现建筑工地废水进行净化并循环利用问题,但在过滤过程中需解决污水的多级调度问题,资源消耗高;且难以有效改善废水的沉淀效果,在雨污水体系布设、雨污水组合处理、雨污水循环利用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之处。
鉴于此,目前亟待发明一种可以提升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的布设效率,改善池底部废渣的沉淀、过滤效果,实现底部废渣的预防性拦截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但可以提升雨污水利用系统的布设效率,而且可以改善雨污水的处治效率,还可以保护施工环境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为了实现以上任一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布设在地基土层上,包括:装配式排水沟、装配式沉淀池、装配式集水井、抽水装置;其中装配式沉淀池和装配式集水井布设在地基土层内,装配式排水沟布设在装配式沉淀池的一侧且与装配式沉淀池连通;装配式沉淀池和装配式集水井设计为阶梯状;其中装配式沉淀池至少包括依次连通的呈阶梯状布设的第一沉淀池、第二沉淀池和第三沉淀池,第一沉淀池相接装配式排水沟的池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管,第二沉淀池靠近第一沉淀池的池壁设置有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第三沉淀池与第二沉淀池相接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和第四连通管,第三沉淀池与装配式集水井之间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和第五连通管;第二沉淀池的内部设置第一反滤层,其中第一反滤层设置高度低于第三连通管的高度,高于第四连通管的高度;第三沉淀池的内部设置第二反滤层,其中第二反滤层的高度低于第四连通管的高度,高于第五连通管的高度;其中装配式集水井内设置抽水装置,其中抽水装置的抽水管道伸入装配式集水井,其中抽水管道的底部连接汇水管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连通管面向第一沉淀池侧设置第一反滤板,第四连通管面向第二沉淀池侧设置第二反滤板,在第五连通管面向第三沉淀池侧设置第三反滤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滤板、第二沉淀池以及第三连通管上设置有过水孔,第一反滤板、第二反滤板和第三反滤板的过水孔孔径逐渐减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连通管面向装配式集水井侧设置止水封盖,并且止水封盖与第五连通管通过封盖连接体和封盖转轴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封盖转轴设置在第五连通管上,止水封盖的一端与封盖转轴连接,封盖连接体连接止水封盖和第五连通管,且封盖连接体由弹簧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抽水装置由汇水管口、抽水管道和抽水泵组成,且汇水管口与抽水管道的底端相连,置于装配式集水井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装配式排水沟、装配式沉淀池和装配式集水井的顶部与绿化盖板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沉淀池、第三沉淀池和装配式集水井的上部设置隔污条带,其中隔污条带设于第二连通管的下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污条采用土工织物或塑料板或水泥板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中第二连通管设置在第三连通管、第四连通管以及第五连通管的上方。
相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采用了装配式排水沟、装配式沉淀池、装配式集水井和预制封盖,可提升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的布设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设置了3道沉渣池,可有效提升底部废渣的沉淀、过滤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在装配式排水沟与第一沉淀池相接处设置了前置截污槽,可实现底部废渣的预防性拦截。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基于图1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控制示意图。
图3是基于图1的第五连通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1-装配式排水沟;2-装配式沉淀池;3-装配式集水井;4-绿化盖板;5-地基土层;6-前置截污槽;7-第一沉淀池;8-第一连通管;9-第二沉淀池;10-第二连通管;11-第三连通管;12-第一反滤层;13-第三沉淀池;14-第四连通管;15-第二反滤层;16-第五连通管;17-汇水管口;18-抽水管道;19-隔污条带;20-抽水装置;21-抽水泵;22-第一反滤板;23-第二反滤板;24-第三反滤板;25-止水封盖;26-封盖连接体;27-封盖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现场吊装施工技术要求、型钢轧制及焊接施工技术要求、螺栓紧固施工技术要求等,本实施方式中不再赘述,重点阐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系统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结构组成示意图,图2是图1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控制示意图,图3是图1第五连通管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的结构被展示,该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布设在地基土层(5)上,包括:装配式排水沟(1)、装配式沉淀池(2)、装配式集水井(3)、抽水装置(20)。
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布设在地基土层(5)内,装配式排水沟(1)布设在装配式沉淀池(2)的一侧且与装配式沉淀池(2)连通。
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设计为阶梯状,
具体而言,装配式沉淀池(2)至少包括依次连通的呈阶梯状布设的第一沉淀池(7)、第二沉淀池(9)和第三沉淀池(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沉淀池(7)靠近装配式排水沟(1)设置,第三沉淀池(13)靠近装配式集水井(3)设置。
前置截污槽(6)设置在装配式排水沟(1)与装配式沉淀池(2)相接处;具体而言,前置截污槽(6)设置在装配式排水沟(1)和第一沉淀池(7)相接之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中,前置截污槽(6)设计为凹字状,置于装配式排水沟(1)底侧。
第一沉淀池(7)相接装配式排水沟(1)的池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管(8);第二沉淀池(9)靠近第一沉淀池(7)的池壁设置有第二连通管(10)和第三连通管(11);第三沉淀池(13)与第二沉淀池(9)相接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10)和第四连通管(14),第三沉淀池(13)与装配式集水井(3)之间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10)和第五连通管(16)。
其中第二连通管(10)设置在第三连通管(11)、第四连通管(14)以及第五连通管(16)的上方。第一连通管(8)、第二连通管(10)、第三连通管(11)、第四连通管(14)以及第五连通管(16)两侧连通。
第二沉淀池(9)的内部设置第一反滤层(12),其中第一反滤层(12)设置高度低于第三连通管(11)的高度,高于第四连通管(14)的高度;第三沉淀池(13)的内部设置第二反滤层(15),其中第二反滤层(15)的高度低于第四连通管(14)的高度,高于第五连通管(16)的高度。
第三连通管(11)面向第一沉淀池(7)侧设置第一反滤板(22),第四连通管(14)面向第二沉淀池(9)侧设置第二反滤板(23),在第五连通管(16)面向第三沉淀池(13)侧设置第三反滤板(24),其中第一反滤板(22)、第二沉淀池(9)以及第三连通管(11)上设置有过水孔。
第一反滤板(22)、第二反滤板(23)和第三反滤板(24)均采用钢板或塑料板制成,且第一反滤板(22)、第二反滤板(23)和第三反滤板(24)的过水孔孔径逐渐减小。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滤层(12)的过滤孔直径较第二反滤层(15)上的过滤孔直径大2~5mm。
如图3所示,第五连通管(16)面向装配式集水井(3)侧设置止水封盖(25),并且止水封盖(25)与第五连通管(16)通过封盖连接体(26)和封盖转轴(27)连接。具体而言,封盖转轴(27)设置在第五连通管(16)上,止水封盖(25)的一端与封盖转轴(27)连接,封盖连接体(26)连接止水封盖(25)和第五连通管(16),且封盖连接体(26)由弹簧材料制成,实现止水封盖(25)的旋转。
装配式集水井(3)内设置抽水装置,其中抽水装置的抽水管道(18)伸入装配式集水井(3),其中抽水管道(18)的底部连接汇水管口(17)。
具体而言,所述抽水装置(20)由汇水管口(17)、抽水管道(18)和抽水泵(21)组成,且汇水管口(17)与抽水管道(18)的底端相连,置于装配式集水井(3)的底部。
装配式排水沟(1)、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的顶部与绿化盖板(4)相接,抽水泵(21)置于绿化盖板(4)上。
第二沉淀池(9)、第三沉淀池(13)和装配式集水井(3)的上部设置隔污条带(19),其中隔污条带(19)设于第二连通管(10)的下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隔污条带(19)采用土工织物或塑料板或水泥板制成。
在使用过程中,污水内部的废渣在装配式沉淀池(2)内沉淀后,由第三沉淀池(13)侧壁上的第五连通管(16)进入装配式集水井(3);通过抽水泵(21)将装配式集水井(3)内部的水体进行抽提施工。
装配式排水沟(1)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横断面呈矩形,宽度为30cm、高度为40cm,壁厚8cm。
第一沉淀池(7)、第二沉淀池(9)和第三沉淀池(13)的宽度均为2m,高度分别为2m、3m和4m均采用混凝土浇筑而成,壁厚为10cm。
装配式集水井(3)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宽度为2m、深度为5m,壁厚为10cm。
绿化盖板(4)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厚度为120mm,宽度为220cm。
地基土层(5)为硬塑状态黏性土。
前置截污槽(6)采用混凝土板拼接而成,宽度为30cm、深度为10cm、长度为30cm。
第一连通管(8)、第二连通管(10)、第三连通管(11)、第四连通管(14)和第五连通管(16)均采用直径为100mm的PVC管。
第一反滤层(12)和第二反滤层(15)均采用厚度为1mm的钢板轧制而成,孔径分别为1cm和5mm塑料板制成。
隔污条带(19)采用厚度为1mm的橡胶片切割而成。
抽水装置(20)由汇水管口(17)、抽水管道(18)和抽水泵(21)组成。其中汇水管口(17)采用厚度为0.2mm的钢板轧制而成,呈圆台形,底部直径为10cm、顶部直径为6cm;抽水管道(18)采用直径为6cm的不锈钢管;抽水泵(21)采用220v电机,扬程为24m的水泵。
第一反滤板(22)、第二反滤板(23)和第三反滤板(24)均采用钢板或塑料板制成,板上的过水孔孔径分别为1cm、0.5cm和0.2cm。
止水封盖(25)采用厚度为2mm的钢板切割而成。
封盖连接体(26)采用直径为6mm的弹簧材料制成;封盖转轴(27)采用转轴直径为6mm的不锈钢铰链。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具有与本申请相同或相近似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布设在地基土层(5)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装配式排水沟(1)、装配式沉淀池(2)、装配式集水井(3)、抽水装置(20);
其中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布设在地基土层(5)内,装配式排水沟(1)布设在装配式沉淀池(2)的一侧且与装配式沉淀池(2)连通;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设计为阶梯状;
其中装配式沉淀池(2)至少包括依次连通的呈阶梯状布设的第一沉淀池(7)、第二沉淀池(9)和第三沉淀池(13),第一沉淀池(7)相接装配式排水沟(1)的池壁上设置有第一连通管(8),第二沉淀池(9)靠近第一沉淀池(7)的池壁设置有第二连通管(10)和第三连通管(11),第三沉淀池(13)与第二沉淀池(9)相接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10)和第四连通管(14),第三沉淀池(13)与装配式集水井(3)之间的池壁上设置第二连通管(10)和第五连通管(16);第二沉淀池(9)的内部设置第一反滤层(12),其中第一反滤层(12)设置高度低于第三连通管(11)的高度,高于第四连通管(14)的高度;第三沉淀池(13)的内部设置第二反滤层(15),其中第二反滤层(15)的高度低于第四连通管(14)的高度,高于第五连通管(16)的高度;
其中装配式集水井(3)内设置抽水装置,其中抽水装置的抽水管道(18)伸入装配式集水井(3),其中抽水管道(18)的底部连接汇水管口(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三连通管(11)面向第一沉淀池(7)侧设置第一反滤板(22),第四连通管(14)面向第二沉淀池(9)侧设置第二反滤板(23),在第五连通管(16)面向第三沉淀池(13)侧设置第三反滤板(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反滤板(22)、第二沉淀池(9)以及第三连通管(11)上设置有过水孔,第一反滤板(22)、第二反滤板(23)和第三反滤板(24)的过水孔孔径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五连通管(16)面向装配式集水井(3)侧设置止水封盖(25),并且止水封盖(25)与第五连通管(16)通过封盖连接体(26)和封盖转轴(27)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封盖转轴(27)设置在第五连通管(16)上,止水封盖(25)的一端与封盖转轴(27)连接,封盖连接体(26)连接止水封盖(25)和第五连通管(16),且封盖连接体(26)由弹簧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抽水装置(20)由汇水管口(17)、抽水管道(18)和抽水泵(21)组成,且汇水管口(17)与抽水管道(18)的底端相连,置于装配式集水井(3)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装配式排水沟(1)、装配式沉淀池(2)和装配式集水井(3)的顶部与绿化盖板(4)相接。
8.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二沉淀池(9)、第三沉淀池(13)和装配式集水井(3)的上部设置隔污条带(19),其中隔污条带(19)设于第二连通管(10)的下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隔污条带(19)采用土工织物或塑料板或水泥板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到5任一所述的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连通管(10)设置在第三连通管(11)、第四连通管(14)以及第五连通管(16)的上方。
CN201921168472.2U 2019-07-24 2019-07-24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Active CN2104098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8472.2U CN210409826U (zh) 2019-07-24 2019-07-24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68472.2U CN210409826U (zh) 2019-07-24 2019-07-24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09826U true CN210409826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82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68472.2U Active CN210409826U (zh) 2019-07-24 2019-07-24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0982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6054A (zh) * 2022-10-26 2023-01-31 华能景泰热电有限公司 煤水沉淀池及其沉淀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6054A (zh) * 2022-10-26 2023-01-31 华能景泰热电有限公司 煤水沉淀池及其沉淀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421194U (zh) 一种坡地建筑绿色生态自排水抗浮装置
CN108797756A (zh) 一种景观绿化内雨水渗透净化储蓄系统
CN110741910A (zh) 一种矿山排土场集水供水系统及方法
CN210826984U (zh) 一种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
CN210409826U (zh) 建筑工地废水循环利用系统
CN105544345B (zh) 一种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12104144U (zh) 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
CN211793411U (zh) 一种矿山排土场集水供水系统
CN104328836B (zh) 一种环保型预制双箱深孔式排水井及其施工方法
CN206477382U (zh) 雨水回收综合利用结构
CN206752629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雨水检查井
CN205699788U (zh) 施工现场污水处理系统
CN213572245U (zh) 一种基于lid技术的矿区雨水净化排蓄系统
CN203487619U (zh) 一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水资源循环再利用系统
CN207760928U (zh) 一种高层建筑屋顶海绵园林雨水收集循环系统
CN204225257U (zh) 一种环保型预制双箱深孔式排水井
CN212001201U (zh) 一种可回收建筑基坑排水结构
CN207109990U (zh) 海绵城市用地表水回收系统
CN220133064U (zh) 带过滤功能的下渗型溢流成品雨水口
CN219137872U (zh) 一种水回收系统
CN217734617U (zh) 一种房建工程用屋面防渗漏结构
CN217204500U (zh) 一种垃圾填埋场地下水导排系统
CN214245994U (zh) 一种下层排污上层雨水地面漫流式雨污分流系统
CN213448766U (zh) 一种多功能生态梯级排水沟
CN215715121U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农业灌溉水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