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08175U -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 Google Patents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08175U
CN210408175U CN201921024767.2U CN201921024767U CN210408175U CN 210408175 U CN210408175 U CN 210408175U CN 201921024767 U CN201921024767 U CN 201921024767U CN 210408175 U CN210408175 U CN 210408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ver
air duct
assembl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2476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in Power InnoTech Shenzhe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in Power InnoTech Shenzhe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in Power InnoTech Shenzhe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2476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08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08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08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主机组件包括:电机罩,电机罩包括围板和风道件,围板内设置有容纳腔,风道件安装至围板的外部,风道件内设置有主风道,主风道的出口与容纳腔连通,主风道的入口与电机罩外部连通;电机,电机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内;其中,围板与风道件为一体式结构。该技术方案电机罩包括用于安装电机的围板和对电机进行散热的风道件,且围板与风道件为一体式结构,具体地,围板和风道件既可一体成型,也可焊接成一体式结构。而这样设置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优化产品的内部结构,提高主机组件组装时的装配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Description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背景技术
破壁机等产品的主机组件在工作时,由于电机转速较高,因而电机转动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市面上部分破壁机为了减小电机噪音,在电机外围设置有电机罩,并同时在电机罩周围设置有风道组件,以为电机散热。但该种结构电机罩和风道组件为独立的零件,这样就使得电机周围的零部件繁多,装配复杂,成本高。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且成本低的主机组件以及包括该主机组件的食物处理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机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主机组件的食物处理机。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机组件,包括:电机罩,所述电机罩包括围板和风道件,所述围板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风道件安装至所述围板的外部,所述风道件内设置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主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电机罩外部连通;电机,所述电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其中,所述围板与所述风道件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可具体用于原汁机、破壁机等食物处理机。具体地,主机组件包括电机罩和电机,而电机罩用于罩住电机,以降低产品在工作时的电机噪音。而电机罩包括围板和风道件,其中,围板上设置有放置电机的容纳腔,电机可直接安装到容纳腔内,而风道件内设置有出口与容纳腔连通,入口与电机罩外部连通的主风道,这样通过主风道便可将电机罩外部的风引入到围板的容纳腔内,以便能够通过风的循环流动而带走电机产生的热量,这样通过主风道便可对电机实现散热,而电机既可全部也可部分安装到容纳腔内。而围板与风道件为一体式结构,即围板和风道件为一个零件,具体地,围板和风道件既可一体成型,也可焊接成一体式结构。而通过将围板和风道件设置成一体式结构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优化产品的内部结构,提高主机组件组装时的装配效率,因而可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机组件还包括:底盖组件,所述电机罩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底盖组件上,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风道件靠近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主风道入口;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底盖组件密封,且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排风通道,所述主风道入口由所述底盖组件密封,且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主风道入口连通的进风孔。
在该技术方案中,主机组件还包括底盖组件,而底盖组件用于形成主机组件的底部,以便能够承载和安装电机罩以及电机罩周围的其它零件,比如电控板。而容纳腔靠近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即是说围板下端开口,这样在安装和拆卸主机组件时可将底盖组件拆卸下来,以方便进行电机、风扇等安装、检查或维修。而风道件靠近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主风道入口,即是说风道件的底部设置有入口,这样使得电机罩外部的风可通过该入口而进入到主风道内。同时,为使主风道的入口能够与外部连通,可在底盖组件上设置与主风道入口连通的进风孔和与第一开口连通的排风通道,而这样设置使得主机组件的风可从底部进入,并通过风道件而进入到围板内,并能够经过围板的第一开口然后由排风通道从底盖组件的底部排出。而这种风的循环方式,风的进入和排出都是从主机组件的底盖组件处,因而不需要额外在主机组件的侧壁开孔,而产品在使用时,底盖组件直接放置在灶台、柜子等台面上,即底盖组件为不常见的结构,因而该种设置能够使进风和出风结构都隐藏设置在产品不常见的面上,因而使得进风和出风结构不易显露在外头,这样便可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当然,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产品的防水防尘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底盖组件包括:底盖,对应安装在所述电机罩的底部,用于封堵所述电机罩的底部;导流盖,位于所述底盖靠近所述电机罩的一侧,安装至所述第一开口处,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导流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一导流出口;其中,所述进风孔设置在所述底盖上,所述导流盖与所述底盖之间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流出口连通的过风通道,且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过风通道连通的排风孔,所述排风通道由所述第一导流出口、所述过风通道和所述排风孔组成。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底盖组件包括底盖和导流盖,而底盖安装在电机罩的底部,用于对电机罩的底部进行封堵,以及用于承载电机罩以及电机罩周围的其它零件。而导流盖安装在底盖的内侧,用于对围板的底部进行密封,以及用于与底盖形成双层结构,进而形成排风通道。具体地,可在导流盖上设置第一导流出口,以使围板内的风可通过导流盖的第一导流出口排出,而第一导流出口排出的风可经过底盖和导流盖围成的过风通道流通到底盖上的排风孔处,然后从底盖上的排风孔排出,这样第一导流出口、过风通道和排风孔便可在底盖组件上形成完整的排风通道,因而通过该排风通道便可将带走电机的热量的风排出到主机组件外。而通过设置导流盖能够对风的排出路径进行导向,因而能够将风引导到距离进风孔较远的地方进行排出,这样便可防止底盖组件的进出风口距离过近,从而可避免排风孔处的风又从进风孔进入到主机组件内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过风通道内设置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设置在所述导流盖和/或所述底盖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过风通道内设置导流筋,这样可通过导流筋对风的流动进行进一步导向,因而可对排风方向进行更精确地进行导向控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消音棉,所述第一消音棉设置在所述底盖用于形成所述过风通道的部位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底盖上设置第一消音棉,这样可通过消音棉来增强底盖的降噪性能,以便能够降低主机组件在工作时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围板远离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前支架,所述电机前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处,并封堵所述第二开口。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围板的上端优选为开口结构,且优选地可直接利用电机前支架来对围板的顶部进行封堵,这样便不用额外再针对围板设置顶盖,因而可简化产品的结构,减少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围板与所述电机前支架之间,用于使所述围板与所述电机前支架之间密封。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通过第一密封圈来使围板与电机前支架之间密封,这样就使得围板内外的风无法通过围板与电机前支架之间的缝隙而进入到围板内,而只能够流动到电机的顶部,然后从电机顶部上的孔而进入到围板内,而进入到围板内的风能够穿过电机的绕组缝隙,及电机与围板之间的缝隙向下流动,这样便可通过风的流动带走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而该种设置,风不仅能够从电机的顶部进入到电机周围,以从电机的周围对电机散热,还能够从电机的顶部直接进入到电机内部,并穿过电机的中心,以直接对电机发热较大的绕组进行直接散热,这样便能够使电机的散热效率更高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道件包括:至少一个筒体,设置在所述围板的侧壁上,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盖板,安装在所述围板的顶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筒体的顶部;第二密封圈,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筒体与所述盖板之间,用于使至少一个所述筒体与所述盖板之间密封;其中,所述盖板上或所述筒体上设置有使所述主风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通道,或所述盖板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有使所述主风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间隙,所述电机的顶部上设置有多个入风孔,多个所述入风孔中的部分所述入风孔与所述电机的内部导通,多个所述入风孔中的另外部分所述入风孔与所述围板与所述电机之间的间隙导通。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风道件可具体包括至少一个筒体和盖板,而筒体用于形成主风道,而盖板用于遮挡围板的顶部以及用于形成风道件的顶部。而在为了使主风道与容纳腔内连通时,可在盖板上设置连通通道,或者在筒体上设置连通通道,但优选地,可将盖板的边缘与筒体的边缘连接,并使筒体的顶部与盖板之间预留出间隙,这样就使得筒体内的风可直接通过筒体的顶部与盖板之间的间隙而运动到电机的顶部,然后从电机的顶部而进入到围板内,以对围板内的电机进行散热。而这种方式,能够将风导向到电机的顶部,然后从电机顶部上的孔而进入到围板内,从而能够使风经过的路径更长,因而可提高散热效率。此外,通过在电机的顶部设置入风孔,便可在将风导向到电机的顶部后,使得风能够通过入风孔而进入到围板内,这样就使得风能够穿过电机的绕组缝隙,及电机与围板之间的缝隙向下流动,这样便可通过风的流动带走电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而该种设置,风不仅能够从电机的顶部进入到电机周围,以从电机的周围对电机散热,还能够从电机的顶部直接进入到电机内部,并穿过电机的中心,以直接对电机发热较大的绕组进行直接散热,这样便能够使电机的散热效率更高效。而通过在至少一体筒体与盖板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能够使筒体与盖板密封,因而可防止筒体内的风外卸。
其中,优选地,可通过同一个密封圈来进行筒体与盖板之间的密封,以及电机前支架与围板顶部之间的密封,即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优选合并成同一个密封圈。而在设计时,可将密封圈的宽度设置的较大,以使密封圈能够从围板的内边缘延伸到筒体的外边缘,这样便可通过同一个密封圈实现筒体与盖板之间的密封,以及电机前支架与围板顶部之间的密封。而为了防止密封圈对主风道的遮挡,可在密封圈对应筒体的风道的位置处预留出缺口,以使主风道内的风能够从该缺口处顺畅流通。
其中,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入口处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筒体的出口处的横截面积。具体地,可将筒体设置成上小下大的阶梯结构,以扩大筒体的入口面积,而这样设置使得风能够更易进入到筒体内,因而可提高进风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一端开口一端封闭,所述外壳开口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底盖组件上,所述外壳罩设安装在所述电机罩外;电控板,安装在所述电机罩或所述外壳上,并位于所述电机罩与所述外壳之间。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主机组件还包括外壳和电控板,而外壳用于与底盖组件形成安装电机罩和电控板的空间,这样便可通过外壳将电机罩和电控板等零件安装在一封闭空间内。这样便能够在电机外形成两层壳体结构,因而便可隔绝更多的噪音,以降低产品在工作时的噪音。而电控板位于电机罩与外壳之间,用于控制产品的工作,比如可通过电控板来控制电机的工作。而电控板在安装时,既可安装在电机罩上,也可固定到外壳上,其固定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该种结构,对电机进行散热的主风道为封闭结构,且其外还设置有外壳,这样因为风道内的风的流动而产生的噪音便能够被风道件和外壳隔绝在主机组件内,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机罩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台,所述电控板安装在所述支撑台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在电机罩的外侧壁上,比如围板的外侧壁上或电机罩的外侧壁上设置支撑台,然后通过支撑台来实现电控板的安装。这样便能够在电机罩外固定好电控板的安装位置,以方便电控板的安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围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支撑台,所述电控板安装在所述围板的所述支撑台上;所述风道件包括至少一个安装在所述围板的侧壁区域上的筒体,所述支撑台安装在所述围板的一侧壁区域上,至少一个所述筒体安装在所述围板的其他侧壁区域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在围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支撑台以实现电控板的支撑安装。而风道件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而在安装时,可将支撑台安装在围板的一侧壁墙面,比如前后左右中的一个侧壁面上,而将一个或多个风道件的筒体安装在围板的其他侧壁区域上,比如前后左右中的另外三个侧壁面上,这样便能够将风道件和电控板安装在围板的不同侧壁区域上,从而使得电控板和一个或多个风道件能够较分散地围绕安装在围板的四周,而不会在围板的某一侧面扎堆安装,这样便能够使电机罩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而在风道件包括筒体和盖板时,可将筒体设置成多个,并使多个筒体共用一个盖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道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围板的顶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筒体的顶部;所述筒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筒体关于所述围板对称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风道件由设置在围板侧壁上的一个或多个筒体,以及用于形成风道件的顶部的盖板,而一个或多个筒体的顶部通过盖体连接,而筒体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两个筒体关于围板对称设置,比如可将两个筒体分别设置在围板的左右两侧,这样能够使电机罩的整体结构更加对称,因而更好加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道件内还设置有副风道,所述副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电机罩外部连通,所述副风道的出口对应所述电控板设置,并与所述外壳内部连通;其中,所述外壳或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通过所述外壳的内部与所述副风道的出口连通,或所述风道件上还设置有汇流口,所述汇流口通过所述外壳的内部与所述副风道的出口连通。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还可在风道件内设置副风道,而副风道的入口与电机罩外部连通,而副风道的出口对应电控板设置,并与外壳内部连通,这样便可通过副风道将电机罩外部的风引入到电控板上,以便能够对电控板进行散热,这样便能够防止电控板总是处于高温状态,进而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寿命。同时,一方面可在外壳或底盖组件上设置出风孔,并使出风孔通过外壳的内部与副风道的出口连通,这样对电控板散热后的气体便可通过出风孔排出到主机组件外。而另一方面,可优选在风道件上设置汇流口,并使汇流口通过外壳的内部与副风道的出口连通,这样对电控板散热后的气体便可通过外壳的内部空间和汇流口进入到围板内部,以便能够与主通道内的气体进行汇流,而在风道件为包括上述筒体和上述盖板的结构时,可优选将汇流口设置在盖板上,以便对电控板进行散热后的气体能够通过电机罩的顶部进入到围板内。当然,在另一方案中,汇流口也可设置在围板的侧壁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道件内设置有隔板,所述主风道和所述副风道由所述隔板分隔开。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风道件内设置隔板,以便能够将风道件的空间分隔成主风道和副风道,而隔板优选延伸到风道件的入口处,这样便能够使主风道和副风道的入口各自独立。当然,主风道和副风道也可共用一个入口。而隔板的设置能够简单方便地在风道件内限定出两个通道,因而能够简化风道件的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机组件还包括:风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其中,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或所述风扇与所述电机相互独立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在容纳腔内设置风扇,以便能够通过风扇来加快风的流动,从而增强产品的散热性能。而在具体安装风扇时,优选将风扇安装在电机轴上,当然,也可将风扇安装在容纳腔的其它地方,以使风扇与电机能够各自独立安装。当然,也可在主风道或者副风道内各设置一个风扇,以分别加快主风道和副风道内的风的流动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靠近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的电机轴上,且所述围板上、所述风扇的周围还设置有导流圈,所述导流圈对应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二导流出口;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消音棉,所述第二消音棉安装在所述导流圈的内侧壁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优选将风扇安装在电机的底部、电机轴上,这样能够使电机和风扇之间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从而能够实现空间的合理化分配。而同时,可优选在围板内、风扇的外侧设置导流圈,这样便能够将风扇限定在导流圈内,这样从风扇吹出的风便能够被导流圈收集,然后被导流圈进行导向。而同时,可在导流圈对应排风通道的入口的部位上设置第二导流出口,以使被导流圈收集导向后的风能够沿着第二导流出口进入到排风通道内,然后由排风通道排出到主机组件外。而通过在导流圈的内侧壁上设置第二消音棉,可增强导流圈的隔音效果,降低电机噪音外泄的概率,这样便能够降低产品在工作时的噪音。
其中,优选地,所述进风孔出设置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用于对风进行过滤,以防止粉尘等进入到机器内部。同理,可在排风孔处设置有出风格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处理机,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食物处理机,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食物处理机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食物处理机还包括杯体组件,杯体组件能够安装在主机组件上,且能够容纳并处理食材。优选地,可通过主机组件的电机来带动杯体组件的食材处理装置来进行具体的食材处理。
其中,优选地,所述食物处理机可为原汁机、破壁机或榨汁机或其它带有上述主机组件的零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另一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电机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电机罩,12围板,122容纳腔,1222第一开口,124支撑台,126导流圈,14风道件,140主风道,142筒体,144盖板,1442汇流口,146连通间隙,148副风道,1482副风道出口,149隔板,2电机,22电机前支架,3底盖组件,32底盖,322进风孔,324排风孔,34导流盖,342第一导流出口,344导流筋,36过风通道,4密封圈,5第一消音棉,6外壳,7电控板,8风扇,9第二消音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主机组件,包括电机罩1和电机2,具体地,电机罩1包括围板12和风道件14,围板12内设置有容纳腔122,风道件14安装至围板12的外部,风道件14内设置有主风道140,主风道140的出口与容纳腔122连通,主风道140的入口与电机罩1外部连通;电机2至少部分位于容纳腔122内;其中,围板12与风道件14为一体式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可具体用于原汁机、破壁机等食物处理机。具体地,主机组件包括电机罩1和电机2,而电机罩1用于罩住电机2,以降低产品在工作时的电机噪音。而电机罩1包括围板12和风道件14,其中,围板12上设置有放置电机2的容纳腔122,电机2可直接安装到容纳腔122内,而风道件14内设置有出口与容纳腔122连通,入口与电机罩1外部连通的主风道140,这样通过主风道140便可将电机罩1外部的风引入到围板12的容纳腔122内,以便能够通过风的循环流动而带走电机2产生的热量,这样通过主风道140便可对电机2实现散热,而电机2既可全部也可部分安装到容纳腔122内。而围板12与风道件14为一体式结构,即围板12和风道件14为一个零件,具体地,围板12和风道件14既可一体成型,也可焊接成一体式结构。而通过将围板12和风道件14设置成一体式结构能够减少零件的数量,优化产品的内部结构,提高主机组件组装时的装配效率,因而可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主机组件还包括:底盖组件3,电机罩1的一端安装在底盖组件3上,容纳腔122靠近底盖组件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222,风道件14靠近底盖组件3的一端上设置有主风道入口;其中,第一开口1222由底盖组件3密封,且如图6所示,底盖组件3上设置有与第一开口1222连通的排风通道,主风道入口由底盖组件3密封,且底盖组件3上设置有与主风道入口连通的进风孔322。
在该实施例中,主机组件还包括底盖组件3,而底盖组件3用于形成主机组件的底部,以便能够承载和安装电机罩1以及电机罩1周围的其它零件,比如电控板7。而容纳腔122靠近底盖组件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开口1222,即是说围板12下端开口,这样在安装和拆卸主机组件时可将底盖组件3拆卸下来,以方便进行电机2、风扇8等安装、检查或维修。而风道件14靠近底盖组件3的一端上设置有主风道入口,即是说风道件14的底部设置有入口,这样使得电机罩1外部的风可通过该入口而进入到主风道140内。同时,为使主风道140的入口能够与外部连通,可在底盖组件3上设置与主风道入口连通的进风孔322和与第一开口1222连通的排风通道,而这样设置使得主机组件的风可从底部进入,并通过风道件14而进入到围板12内,并能够经过围板12的第一开口1222然后由排风通道从底盖组件3的底部排出。而这种风的循环方式,风的进入和排出都是从主机组件的底盖组件3处,因而不需要额外在主机组件的侧壁开孔,而产品在使用时,底盖组件3直接放置在灶台、柜子等台面上,即底盖组件3为不常见的结构,因而该种设置能够使进风和出风结构都隐藏设置在产品不常见的面上,因而使得进风和出风结构不易显露在外头,这样便可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当然,这种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产品的防水防尘性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底盖组件3包括:底盖32,对应安装在电机罩1的底部,用于封堵电机罩1的底部;导流盖34,位于底盖32靠近电机罩1的一侧,安装至第一开口1222处,用于密封第一开口1222,导流盖34上设置有与第一开口1222连通的第一导流出口342;其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进风孔322设置在底盖32上,导流盖34与底盖32之间还形成有与第一导流出口342连通的过风通道36,且底盖32上还设置有与过风通道36连通的排风孔324,排风通道由第一导流出口342、过风通道36和排风孔324组成。
在该些实施例中,底盖组件3包括底盖32和导流盖34,而底盖32安装在电机罩1的底部,用于对电机罩1的底部进行封堵,以及用于承载电机罩1以及电机罩1周围的其它零件。而导流盖34安装在底盖32的内侧,用于对围板12的底部进行密封,以及用于与底盖32形成双层结构,进而形成排风通道。具体地,可在导流盖34上设置第一导流出口342,以使围板12内的风可通过导流盖34的第一导流出口342排出,而第一导流出口342排出的风可经过底盖32和导流盖34围成的过风通道36流通到底盖32上的排风孔324处,然后从底盖32上的排风孔324排出,这样第一导流出口342、过风通道36和排风孔324便可在底盖组件3上形成完整的排风通道,因而通过该排风通道便可将带走电机2的热量的风排出到主机组件外。而通过设置导流盖34能够对风的排出路径进行导向,因而能够将风引导到距离进风孔322较远的地方进行排出,这样便可防止底盖组件3的进出风口距离过近,从而可避免排风孔324处的风又从进风孔322进入到主机组件内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过风通道36内设置有导流筋344,导流筋344设置在导流盖34和/或底盖32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过风通道36内设置导流筋344,这样可通过导流筋344对风的流动进行进一步导向,因而可对排风方向进行更精确地进行导向控制。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消音棉5,第一消音棉5设置在底盖32用于形成过风通道36的部位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底盖32上设置第一消音棉5,这样可通过消音棉来增强底盖32的降噪性能,以便能够降低主机组件在工作时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围板12远离底盖组件3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开口,电机2包括电机前支架22,电机前支架22安装在第二开口处,并封堵第二开口。
在该些实施例中,围板12的上端优选为开口结构,且优选地可直接利用电机前支架22来对围板12的顶部进行封堵,这样便不用额外再针对围板12设置顶盖,因而可简化产品的结构,减少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可具体为图1和图3中的密封圈4,第一密封圈设置在围板12与电机前支架22之间,用于使围板12与电机前支架22之间密封。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通过第一密封圈来使围板12与电机前支架22之间密封,这样就使得围板12内外的风无法通过围板12与电机前支架22之间的缝隙而进入到围板12内,而只能够流动到电机2的顶部,然后从电机2顶部上的孔而进入到围板12内,而进入到围板12内的风能够穿过电机2的绕组缝隙,及电机2与围板12之间的缝隙向下流动,这样便可通过风的流动带走电机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而该种设置,风不仅能够从电机2的顶部进入到电机2周围,以从电机2的周围对电机2散热,还能够从电机2的顶部直接进入到电机2内部,并穿过电机2的中心,以直接对电机2发热较大的绕组进行直接散热,这样便能够使电机2的散热效率更高效。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风道件14包括:至少一个筒体142,设置在围板12的侧壁上,筒体142内设置有主风道140;盖板144,安装在围板12的顶部和至少一个筒体142的顶部;第二密封圈,设置在至少一个筒体142与盖板144之间,用于使至少一个筒体142与盖板144之间密封;其中,盖板144上或筒体142上设置有使主风道140与容纳腔122连通的连通通道,或盖板144与筒体142之间形成有使主风道140与容纳腔122连通的连通间隙146,电机2的顶部上设置有多个入风孔,多个入风孔中的部分入风孔与电机2的内部导通,多个入风孔中的另外部分入风孔与围板12与电机2之间的间隙导通。
在该些实施例中,风道件14可具体包括至少一个筒体142和盖板144,而筒体142用于形成主风道140,而盖板144用于遮挡围板12的顶部以及用于形成风道件14的顶部。而在为了使主风道140与容纳腔122内连通时,可在盖板144上设置连通通道,或者在筒体142上设置连通通道,但优选地,可将盖板144的边缘与筒体142的边缘连接,并使筒体142的顶部与盖板144之间预留出间隙,这样就使得筒体142内的风可直接通过筒体142的顶部与盖板144之间的间隙而运动到电机2的顶部,然后从电机2的顶部而进入到围板12内,以对围板12内的电机2进行散热。而这种方式,能够将风导向到电机2的顶部,然后从电机2顶部上的孔而进入到围板12内,从而能够使风经过的路径更长,因而可提高散热效率。此外,通过在电机2的顶部设置入风孔,便可在将风导向到电机2的顶部后,使得风能够通过入风孔而进入到围板12内,这样就使得风能够穿过电机2的绕组缝隙,及电机2与围板12之间的缝隙向下流动,这样便可通过风的流动带走电机2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而该种设置,风不仅能够从电机2的顶部进入到电机2周围,以从电机2的周围对电机2散热,还能够从电机2的顶部直接进入到电机2内部,并穿过电机2的中心,以直接对电机2发热较大的绕组进行直接散热,这样便能够使电机2的散热效率更高效。而通过在至少一体筒体142与盖板144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能够使筒体142与盖板144密封,因而可防止筒体142内的风外卸,而第二密封圈可具体为图1和图3中的密封圈4。
其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可通过同一个密封圈4来进行筒体142与盖板144之间的密封,以及电机前支架22与围板12顶部之间的密封,即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优选合并成密封圈4。而在设计时,可将密封圈4的宽度设置的较大,以使密封圈4能够从围板12的内边缘延伸到筒体142的外边缘,而为了防止密封圈4对主风道140的遮挡,可在密封圈4对应筒体142的风道的位置处预留出缺口,以使主风道140内的风能够从该缺口处顺畅流通。
其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筒体142的入口处的横截面积大于筒体142的出口处的横截面积。具体地,可将筒体142设置成上小下大的阶梯结构,以扩大筒体142的入口面积,而这样设置使得风能够更易进入到筒体142内,因而可提高进风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主机组件还包括:外壳6,外壳6的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外壳6开口的一端安装在底盖组件3上,外壳6罩设安装在电机罩1外;电控板7,安装在电机罩1或外壳6上,并位于电机罩1与外壳6之间。
在该些实施例中,主机组件还包括外壳6和电控板7,而外壳6用于与底盖组件3形成安装电机罩1和电控板7的空间,这样便可通过外壳6将电机罩1和电控板7等零件安装在一封闭空间内。这样便能够在电机2外形成两层壳体结构,因而便可隔绝更多的噪音,以降低产品在工作时的噪音。而电控板7位于电机罩1与外壳6之间,用于控制产品的工作,比如可通过电控板7来控制电机2的工作。而电控板7在安装时,既可安装在电机罩1上,也可固定到外壳6上,其固定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此外,该种结构,对电机2进行散热的主风道140为封闭结构,且其外还设置有外壳6,这样因为风道内的风的流动而产生的噪音便能够被风道件14和外壳6隔绝在主机组件内,因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产品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电机罩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台124,电控板7安装在支撑台124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在电机罩1的外侧壁上,比如围板12的外侧壁上或电机罩1的外侧壁上设置支撑台124,然后通过支撑台124来实现电控板7的安装。这样便能够在电机罩1外固定好电控板7的安装位置,以方便电控板7的安装。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围板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台124,电控板7安装在围板12的支撑台124上;风道件14包括至少一个安装在围板12的侧壁区域上的筒体142,支撑台124安装在围板12的一侧壁区域上,至少一个筒体142安装在围板12的其他侧壁区域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在围板12的外侧壁上设置支撑台124以实现电控板7的支撑安装。而风道件14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而在安装时,可将支撑台124安装在围板12的一侧壁墙面,比如前后左右中的一个侧壁面上,而将一个或多个风道件14的筒体142安装在围板12的其他侧壁区域上,比如前后左右中的另外三个侧壁面上,这样便能够将风道件14和电控板7安装在围板12的不同侧壁区域上,从而使得电控板7和一个或多个风道件14能够较分散地围绕安装在围板12的四周,而不会在围板12的某一侧面扎堆安装,这样便能够使电机罩1的整体结构更加合理。而在风道件14包括筒体142和盖板144时,可将筒体142设置成多个,并使多个筒体142共用一个盖板144。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风道件14还包括盖板144,盖板144安装在围板12的顶部和至少一个筒体142的顶部;筒体142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筒体142关于围板12对称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风道件14由设置在围板12侧壁上的一个或多个筒体142,以及用于形成风道件14的顶部的盖板144,而一个或多个筒体142的顶部通过盖体连接,而筒体142的数量优选为两个,且两个筒体142关于围板12对称设置,比如可将两个筒体142分别设置在围板12的左右两侧,这样能够使电机罩1的整体结构更加对称,因而更好加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风道件14内还设置有副风道148,副风道148的入口与电机罩1外部连通,副风道的出口1482对应电控板7设置,并与外壳6内部连通;其中,外壳6或底盖组件3上设置有出风孔,出风孔通过外壳6的内部与副风道的出口1482连通,或风道件14上还设置有汇流口1442,汇流口1442通过外壳6的内部与副风道的出口1482连通。
在该些实施例中,还可在风道件14内设置副风道148,而副风道148的入口与电机罩1外部连通,而副风道的出口1482对应电控板7设置,并与外壳6内部连通,这样便可通过副风道148将电机罩1外部的风引入到电控板7上,以便能够对电控板7进行散热,这样便能够防止电控板7总是处于高温状态,进而可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寿命。同时,一方面可在外壳6或底盖组件3上设置出风孔,并使出风孔通过外壳6的内部与副风道的出口1482连通,这样对电控板7散热后的气体便可通过出风孔排出到主机组件外。而另一方面,可优选在风道件14上设置汇流口1442,并使汇流口1442通过外壳6的内部与副风道的出口1482连通,这样对电控板7散热后的气体便可通过外壳6的内部空间和汇流口1442进入到围板12内部,以便能够与主通道内的气体进行汇流,而在风道件14为包括上述筒体142和上述盖板144的结构时,可优选将汇流口1442设置在盖板144上,以便对电控板7进行散热后的气体能够通过电机罩1的顶部进入到围板12内。当然,在另一方案中,汇流口1442也可设置在围板12的侧壁上。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风道件14内设置有隔板149,主风道140和副风道148由隔板149分隔开。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风道件14内设置隔板149,以便能够将风道件14的空间分隔成主风道140和副风道148,而隔板149优选延伸到风道件14的入口处,这样便能够使主风道140和副风道148的入口各自独立。当然,主风道140和副风道148也可共用一个入口。而隔板149的设置能够简单方便地在风道件14内限定出两个通道,因而能够简化风道件14的结构。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主机组件还包括:风扇8,设置在容纳腔122内;其中,风扇8安装在电机2的电机轴上,或风扇8与电机2相互独立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在容纳腔122内设置风扇8,以便能够通过风扇8来加快风的流动,从而增强产品的散热性能。而在具体安装风扇8时,优选将风扇8安装在电机轴上,当然,也可将风扇8安装在容纳腔122的其它地方,以使风扇8与电机2能够各自独立安装。当然,也可在主风道140或者副风道148内各设置一个风扇8,以分别加快主风道140和副风道148内的风的流动速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风扇8安装在电机2靠近底盖组件3的一端的电机轴上,且围板12上、风扇8的周围还设置有导流圈126,导流圈126对应排风通道的入口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二导流出口;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消音棉9,第二消音棉9安装在导流圈126的内侧壁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优选将风扇8安装在电机2的底部、电机轴上,这样能够使电机2和风扇8之间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从而能够实现空间的合理化分配。而同时,可优选在围板12内、风扇8的外侧设置导流圈126,这样便能够将风扇8限定在导流圈126内,这样从风扇8吹出的风便能够被导流圈126收集,然后被导流圈126进行导向。而同时,可在导流圈126对应排风通道的入口的部位上设置第二导流出口,以使被导流圈126收集导向后的风能够沿着第二导流出口进入到排风通道内,然后由排风通道排出到主机组件外。而通过在导流圈126的内侧壁上设置第二消音棉9,可增强导流圈126的隔音效果,降低电机噪音外泄的概率,这样便能够降低产品在工作时的噪音。
其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进风孔322出设置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用于对风进行过滤,以防止粉尘等进入到机器内部。同理,可在排风孔324处设置有出风格栅。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处理机,包括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食物处理机,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食物处理机具有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主机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列举。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食物处理机还包括杯体组件,杯体组件能够安装在主机组件上,且能够容纳并处理食材。优选地,可通过主机组件的电机来带动杯体组件的食材处理装置来进行具体的食材处理。
其中,优选地,食物处理机可为原汁机、破壁机或榨汁机或其它带有主机组件的零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罩,所述电机罩包括围板和风道件,所述围板内设置有容纳腔,所述风道件安装至所述围板的外部,所述风道件内设置有主风道,所述主风道的出口与所述容纳腔连通,所述主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电机罩外部连通;
电机,所述电机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围板与所述风道件为一体式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盖组件,所述电机罩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底盖组件上,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风道件靠近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主风道入口;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由所述底盖组件密封,且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排风通道,所述主风道入口由所述底盖组件密封,且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主风道入口连通的进风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盖组件包括:
底盖,对应安装在所述电机罩的底部,用于封堵所述电机罩的底部;
导流盖,位于所述底盖靠近所述电机罩的一侧,安装至所述第一开口处,用于密封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导流盖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的第一导流出口;
其中,所述进风孔设置在所述底盖上,所述导流盖与所述底盖之间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流出口连通的过风通道,且所述底盖上还设置有与所述过风通道连通的排风孔,所述排风通道由所述第一导流出口、所述过风通道和所述排风孔组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风通道内设置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设置在所述导流盖和/或所述底盖上;和/或
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一消音棉,所述第一消音棉设置在所述底盖用于形成所述过风通道的部位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板远离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电机包括电机前支架,所述电机前支架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处,并封堵所述第二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围板与所述电机前支架之间,用于使所述围板与所述电机前支架之间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件包括:
至少一个筒体,设置在所述围板的侧壁上,所述筒体内设置有所述主风道;
盖板,安装在所述围板的顶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筒体的顶部;
第二密封圈,设置在至少一个所述筒体与所述盖板之间,用于使至少一个所述筒体与所述盖板之间密封;
其中,所述盖板上或所述筒体上设置有使所述主风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通道,或
所述盖板与所述筒体之间形成有使所述主风道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连通间隙,所述电机的顶部上设置有多个入风孔,多个所述入风孔中的部分所述入风孔与所述电机的内部导通,多个所述入风孔中的另外部分所述入风孔与所述围板与所述电机之间的间隙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的一端开口一端封闭,所述外壳开口的一端安装在所述底盖组件上,所述外壳罩设安装在所述电机罩外;
电控板,安装在所述电机罩或所述外壳上,并位于所述电机罩与所述外壳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罩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支撑台,所述电控板安装在所述支撑台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板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所述支撑台,所述电控板安装在所述围板的所述支撑台上;
所述风道件包括至少一个安装在所述围板的侧壁区域上的筒体,所述支撑台安装在所述围板的一侧壁区域上,至少一个所述筒体安装在所述围板的其他侧壁区域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件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安装在所述围板的顶部和至少一个所述筒体的顶部;
所述筒体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筒体关于所述围板对称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件内还设置有副风道,所述副风道的入口与所述电机罩外部连通,所述副风道的出口对应所述电控板设置,并与所述外壳内部连通;
其中,所述外壳或所述底盖组件上设置有出风孔,所述出风孔通过所述外壳的内部与所述副风道的出口连通,或所述风道件上还设置有汇流口,所述汇流口通过所述外壳的内部与所述副风道的出口连通。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件内设置有隔板,所述主风道和所述副风道由所述隔板分隔开。
14.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其中,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或所述风扇与所述电机相互独立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主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安装在所述电机靠近所述底盖组件的一端的电机轴上,且所述围板上、所述风扇的周围还设置有导流圈,所述导流圈对应所述排风通道的入口的部位上设置有第二导流出口;
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第二消音棉,所述第二消音棉安装在所述导流圈的内侧壁上。
16.一种食物处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主机组件。
CN201921024767.2U 2019-07-03 2019-07-03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Active CN210408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4767.2U CN210408175U (zh) 2019-07-03 2019-07-03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24767.2U CN210408175U (zh) 2019-07-03 2019-07-03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08175U true CN210408175U (zh) 2020-04-28

Family

ID=703786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24767.2U Active CN210408175U (zh) 2019-07-03 2019-07-03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081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46232B (zh) 风冷发电机组
WO2010066106A1 (zh) 发动机发电机机组
CN114076027B (zh) 集装箱式电站
EP0950802A2 (en) Engine operated working machine
KR100275885B1 (ko) 후드겸용 전자레인지의 배기구조
CN201297203Y (zh) 风冷发电机组
CN210408175U (zh) 主机组件及食物处理机
CN212299209U (zh) 室外机散热组件、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490623U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同步电机盖板
US10227919B2 (en) Package-storage type engine generator
JP2002026557A (ja) 制御盤の冷却構造
CN209895255U (zh) 一种风液混合散热机箱
CN109843024A (zh) 一种带循环电气柜
CN217465308U (zh) 干地机
WO2010066108A1 (zh) 发电机组的底盘结构
CN219920875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4753902U (zh) 均衡冷却电池箱
CN211183625U (zh) 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CN213488418U (zh) 一种烹饪电器的散热结构
CN215383438U (zh) 一种高度低的食品加工机
CN218906968U (zh) 散热结构及充电桩
CN219813869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3757929U (zh) 料理机基座和料理机
CN213212808U (zh) 一种电气设备的机箱外壳结构
CN218953648U (zh) 一种风机外壳及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2

Address after: No.19 Sanle Road, Beijiao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MIDEA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18 Office Building, 2A Workshop, 2B Workshop, 3A Workshop and 3B Workshop of No. 20 Lijingbei Road, Shenzhen Export Processing Zone, Pingshan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Main intellectual industry (Shenzhen) electric appliance industr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