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183625U - 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 Google Patents
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1183625U CN211183625U CN202020242323.2U CN202020242323U CN211183625U CN 211183625 U CN211183625 U CN 211183625U CN 202020242323 U CN202020242323 U CN 202020242323U CN 211183625 U CN211183625 U CN 21118362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tor
- fan
- accommodating space
- shell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机壳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内限定出电机容纳空间和风机容纳空间,电机容纳空间和风机容纳空间横向并排布置,且电机容纳空间与风机容纳空间连通。本申请将电机容纳空间与风机容纳空间横向并排布置,则装配完成后电机与风机也横向并排布置,风机位于电机的一侧,而不是位于电机的下方,从而降低了料理机的纵向高度,方便用户操作。同时,电机容纳空间与风机容纳空间连通,保证了气流能够在风机与电机之间流通,从而保证风机能够对电机散热。同时,装配完成后,风机与电机相互独立,则风机能够独立运转,相较于风机与电机同步旋转,能够显著降低风机产生的风噪,从而降低机器的运行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物处理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料理机的机壳组件、包括上述机壳组件的机座组件和包括上述机座组件的料理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料理机通常在电机轴的尾部设置离心风叶,工作过程中离心风叶随电机一同运转,产生气流给电机散热。但是,离心风叶与电机纵向并列排布,导致料理机纵向高度较高,而料理机使用时通常放置在厨房操作台面,操作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壳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机壳组件的机座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机座组件的料理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机壳组件,用于料理机,所述机壳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电机容纳空间和风机容纳空间,所述电机容纳空间和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横向并排布置,且所述电机容纳空间与所述风机容纳空间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机壳组件,将电机容纳空间与风机容纳空间横向并排布置,则装配完成后电机与风机也横向并排布置,风机位于电机的一侧,而不是位于电机的下方,这样电机的纵向高度与风机的纵向高度不会相互叠加,而是部分重合,从而降低了料理机的纵向高度,方便用户操作。同时,电机容纳空间与风机容纳空间连通,保证了气流能够在风机与电机之间流通,从而保证风机能够对电机散热。同时,装配完成后,风机与电机相互独立,则风机能够独立运转,相较于风机与电机同步旋转,能够显著降低风机产生的风噪,从而降低机器的运行噪音。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机壳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组件还包括:散热风壳,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风壳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围设出所述电机容纳空间,所述散热风壳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连通所述电机容纳空间与所述风机容纳空间。
散热风壳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气流起到限制作用,有利于气流集中流向电机,防止气流四处乱窜,因而有利于提高对电机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对电机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电机与其他结构相互干扰。同时,直接利用散热风壳的第一隔板与壳体围设出风机容纳空间,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结构,有利于简化机壳组件的结构,便于机壳组件加工成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并且,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实现了电机容纳空间与风机容纳空间的连通,进而保证了风机能够对电机进行散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风壳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其中之一为进风口,另一个为出风口。
散热风壳的第二隔板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机容纳空间内的气流流动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电机的散热效果。同时,这样也使得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与电机之间相距较近,并且两个通风口相对设置,能够一进一出,从而显著提高散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通风口被配置为出风口,所述第二通风口被配置为进风口。
本方案中,风机工作时,气流由第二隔板上第二通风口进入电机容纳空间,然后经第一隔板上的第一通风口进入风机容纳空间,因此风机采用吸风风机。这样,气流必须经过电机容纳空间对电机散热后才能够到达风机容纳空间,因而有利于防止气流流向他处造成气流损失,因而有利于提高对电机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通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面积。
对于第二通风口作为进风口,第一通风口作为出风口的方案,第二通风口的面积小于第一通风口的面积,有利于增加进风口处的气流速度,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风壳与所述壳体的底壁相连,且所述散热风壳的上端敞口;和/或所述散热风壳的顶部设有电机支架。
散热风壳上端敞口,则散热风壳上端也能作为进风口,从而增加进入电机容纳空间的气流量,进一步提高对电机的散热效果。
在散热风壳的顶部设置电机支架,便于利用螺钉等紧固件与电机进行装配固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底部设有电机固定块,所述电机固定块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与电机的形状适配。
在电机容纳空间的底部设置电机固定块,装配过程中,当电机底部与电机固定块的台阶结构相抵靠时,表明电机到位,因而电机固定块能够起到定位作用,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并且,电机固定块还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电机随意移动,便于后续安装紧固件或者利用其它方式实现电机与机壳组件的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上设有吸风口和排风口;其中,所述吸风口、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所述电机容纳空间、所述排风口依次连通形成风道;或者所述吸风口、所述电机容纳空间、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所述排风口依次连通形成风道;所述吸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或所述吸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上,所述排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后侧壁上。
在壳体上设置吸风口和排风口,使得壳体内的气流与壳体外的气流能够形成循环,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既有利于提高流经电机的气流量,也有利于降低流经电机的气流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电机的散热效果。具体地,对于吸风口、风机容纳空间、电机容纳空间、排风口依次连通形成风道的方案,气流经吸风口后进入风机容纳空间,然后进入电机容纳空间对电机散热,最后经排风口排出,该方案采用的风机为吹风风机。对于吸风口、电机容纳空间、风机容纳空间、排风口依次连通形成风道的方案,气流经吸风口后进入电机容纳空间对电机散热,然后进入风机容纳空间,最后经排风口排出,该方案采用的风机为吸风风机。
将吸风口设在壳体的底部,有利于防止用户透过吸风口看到壳体内部结构,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同理,将排风口设在壳体的底部,有利于防止用户透过排风口看到壳体内部结构,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在壳体的左侧壁设置吸风口,或者在壳体的右侧壁设置吸风口,或者在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设置吸风口,而排风口则设在壳体的后侧壁上,这样料理机侧部进风,后部排风,而用户操作料理机时通常位于机器前侧,因而该方案既不会影响操作者,又不会影响产品的美观度,布局合理,构思巧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的侧壁的底部设有环状凹槽,所述环状凹槽的槽壁包括依次相连的顶壁、内壁和底壁,所述吸风口设在所述顶壁上,所述排风口设在所述顶壁与所述内壁中的至少一者上。
环状凹槽的设置,能够对吸风口和排风口起到隐藏作用,既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美观度,也有利于防止外界杂物通过吸风口和排风口进入壳体内部。进一步地,将吸风口设在环状凹槽的顶壁上,则吸风口开口朝下或者倾斜朝下,既能够进一步有效防止外界杂物进入吸风口,又能够避免用户看到吸风口,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将排风口设在环状凹槽的顶壁上,或者设在环状凹槽的内壁上,或者设在环状凹槽的顶壁和底壁上,能够进一步有效防止外界杂物进入排风口,且排风口设在顶壁和底壁上的方案有利于增加排风口的尺寸,进而提高排风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吸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一者呈格栅状。
吸风口呈格栅状,既有利于防止外界杂物经吸风口进入壳体内,从而对壳体内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也能起到装饰效果,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排风口呈格栅状,既有利于防止外界杂物经排风口进入壳体内,从而对壳体内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也能起到装饰效果,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后侧;或者所述风机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左侧和/或右侧;所述机壳组件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与电机的绕组的位置对应。
将风机容纳空间设在电机容纳空间的后侧,则装配完成后风机也并排设在电机的后侧,形成后置风机。相较于将风机容纳空间设在电机容纳空间的前侧、左侧、右侧,本方案便于将排风口设在机器后侧,也便于机器保留左右对称的结构形式,既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会因风机对用户造成影响。
将风机容纳空间设在电机容纳空间的左侧或右侧,或者在电机容纳空间的左侧和右侧都设置风机容纳空间,则装配完成后风机也并排设在电机的左侧或右侧或者电机的左右两侧均并排设有风机,形成侧置风机。相较于将风机容纳空间设在电机容纳空间的前侧、后侧,本方案便于将排风口设在机器左右两侧的位置,有利于减小机器的前后尺寸,也不会因风机对用户造成影响。
由于电机的绕组在电机运转过程中产热较为严重,因而将机壳组件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设在与电机的绕组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使得气流能够充分流经绕组,从而对电机起到有效的散热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内还限定有控制装置容纳空间,所述控制装置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前侧。
在电机容纳空间的前侧设置控制装置容纳空间,则装配完成后控制装置位于电机的前侧,便于控制面板、主控板等结构布置在机器的前部,进而便于用户操作。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容纳空间通过第二通风口与电机容纳空间连通。将控制装置容纳空间限定在第二通风口的一侧,有利于风机启动散热的时候,将控制装置所处的空间的热量带走,对控制装置起到散热作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壳体顶部开口,所述壳体的顶端连接有上壳,所述上壳封盖所述壳体的顶端开口。
壳体顶部开口,便于装配电机、风机、控制装置等结构,装配完成后,利用上壳封盖壳体的顶端开口,保证机座组件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机座组件,用于料理机,所述机座组件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组件;电机,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机壳组件的电机容纳空间内;风机,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机壳组件的风机容纳空间内,且所述风机与所述电机相互独立;其中,所述机壳组件的散热风壳与所述电机之间形成气流间隙,所述气流间隙的间隙宽度在2mm至6mm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机座组件,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步骤赘述。
在散热风壳与电机之间设置气流间隙,一方面便于气流周向包围电机,进而对电机周向进行散热,防止电机局部温度过高,另一方面便于较多的气流由上向下进入散热风壳,从而提高流经电机的气流量,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将气流间隙的间隙宽度限定在2mm至6mm的范围内,既避免了间隙过小导致气流量过少,又避免了间隙过大导致散热风壳尺寸过大,进而导致壳体过大,有利于减少产品尺寸,降低产品成本,同时也避免了间隙过大导致气流速度偏低而影响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的顶部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风机的顶部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电机的前侧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容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装置容纳空间内;所述机壳组件的上壳包括前盖和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壳体的后部相连,并罩住所述电机的顶部和所述风机的顶部;所述前盖与所述壳体的前部及所述后盖的前部相连,并封盖所述控制装置容纳空间;和/或所述电机的旋转轴线与所述风机的旋转轴线相互垂直。
由于电机的高度一般大于控制装置的高度,因而将壳体的高度设计为适配控制装置的高度,则电机的顶部会向上凸出于壳体,同时将上壳的后盖适当加深,即可将机座组件的内部结构完全封装,同时又使得机座组件的尺寸尽可能小。这样,机座组件整体呈前低后高的结构,既便于用户操作机器,也减小了产品尺寸,降低了产品重量。
电机的旋转轴线与风机的旋转轴线相互垂直,由于电机的旋转轴线一般沿竖直方向,则风机的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这样便于风机的装配,也有利于简化壳体对应风机的连接结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为离心风机。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料理机,包括:如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座组件;和杯组件,被配置为适于放置在所述机座组件上。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料理机,因包括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座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机座组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A向的另一个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机座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机壳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机壳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机壳组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机壳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料理机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1至图9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11电机容纳空间,12风机容纳空间,13吸风口,14排风口,15环状凹槽,151顶壁,152内壁,153底壁,16控制装置容纳空间,2散热风壳,21第一隔板,211第一通风口,22第二隔板,221第二通风口,23气流间隙,3电机支架,4电机固定块,41台阶结构,5上壳,51前盖,52后盖,6电机,7风机,8控制装置;
100料理机,102杯组件,104机座组件。
其中,图3中的箭头示意气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组件(如图5和图7所示),用于料理机100,机壳组件包括:壳体1。壳体1内限定出电机容纳空间11和风机容纳空间12,如图5、图6和图8所示。电机容纳空间11和风机容纳空间12横向并排布置,且电机容纳空间11与风机容纳空间12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机壳组件,将电机容纳空间11与风机容纳空间12横向并排布置,则装配完成后电机6与风机7也横向并排布置,如图2所示。风机7位于电机6的一侧,而不是位于电机6的下方,这样电机6的纵向高度与风机7的纵向高度不会相互叠加,而是部分重合,从而降低了料理机100的纵向高度,方便用户操作。同时,电机容纳空间11与风机容纳空间12连通,保证了气流能够在风机7与电机6之间流通,从而保证风机7能够对电机6散热。
同时,装配完成后,风机7与电机6相互独立,则风机7能够独立运转,相较于风机7与电机6同步旋转,能够显著降低风机7产生的风噪,从而降低机器的运行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机壳组件还包括:散热风壳2,如图5所示。具体地,散热风壳2设在壳体1内,散热风壳2与壳体1的底壁围设出电机容纳空间11,如图5所示。散热风壳2包括第一隔板21,如图5所示,第一隔板21与壳体1之间限定出风机容纳空间12,如图5和图8所示,第一隔板21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211,第一通风口211连通电机容纳空间11与风机容纳空间12。
散热风壳2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对气流起到限制作用,有利于气流集中流向电机6,防止气流四处乱窜,因而有利于提高对电机6的散热效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对电机6起到保护作用,防止电机6与其他结构相互干扰。
同时,直接利用散热风壳2的第一隔板21与壳体1围设出风机容纳空间12,无需额外设置其他结构,有利于简化机壳组件的结构,便于机壳组件加工成型,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并且,第一隔板21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211,实现了电机容纳空间11与风机容纳空间12的连通,进而保证了风机7能够对电机6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散热风壳2包括第二隔板22,如图5所示。第二隔板22与第一隔板21相对设置,第二隔板22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口221,如图5所示。第一通风口211和第二通风口221中的一者为进风口,另一者为出风口。
散热风壳2的第二隔板22开设有第二通风口221,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机容纳空间11内的气流流动效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电机6的散热效果。同时,这样也使得第一通风口211和第二通风口221与电机6之间相距较近,并且两个通风口相对设置,能够一进一出,从而显著提高散热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211被配置为出风口,如图3所示,第二通风口221被配置为进风口。
本方案中,风机7工作时,气流由第二隔板22上第二通风口221进入电机容纳空间11,然后经第一隔板21上的第一通风口211进入风机容纳空间12,因此风机7采用吸风风机7。这样,气流必须经过电机容纳空间11对电机6散热后才能够到达风机容纳空间12,因而有利于防止气流流向他处造成气流损失,因而有利于提高对电机6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通风口221远离电机容纳空间11的一侧设有控制装置8,控制装置8包括电控板。控制装置8和电机6分居第二通风口221的两侧。
将第二通风口221设置为进风口,还有利于同时对电控板进行散热,将电控板的热量带走,避免电控板上的电子元器件温度升高而损坏。
当然,也可以将第一通风口211配置为进风口,将第二通风口221配置为出风口,同样能够对电机6进行散热。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211呈圆形,第二通风口221呈矩形,如图5所示,且第二通风口221的面积小于第一通风口211的面积。
将第一通风口211设计成圆形,与风机7的形状适配,有利于防止第一隔板21阻挡风机7气流,从而提高风机7的工作效率。第二通风口221呈矩形,且面积小于第一通风口211的面积,有利于增加进风口处的气流速度,进而提高散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散热风壳2与壳体1的底壁相连,且散热风壳2的上端敞口,如图5所示。
散热风壳2上端敞口,则散热风壳2上端也能作为进风口,从而增加进入电机容纳空间11的气流量,进一步提高对电机6的散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散热风壳2的顶部设有电机支架3,如图2所示。
在散热风壳2的顶部设置电机支架3,便于利用螺钉等紧固件与电机6进行装配固定。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电机容纳空间11的底部设有电机固定块4,如图8所示,电机固定块4设有台阶结构41,台阶结构41与电机6的形状适配,如图2所示。
在电机容纳空间11的底部设置电机固定块4,装配过程中,当电机6底部与电机固定块4的台阶结构41相抵靠时,表明电机6到位,因而电机固定块4能够起到定位作用,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并且,电机固定块4还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电机6随意移动,便于后续安装紧固件或者利用其它方式实现电机6与机壳组件的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壳体1上设有吸风口13和排风口14,如图1和图4所示。
在壳体1上设置吸风口13和排风口14,使得壳体1内的气流与壳体1外的气流能够形成循环,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既有利于提高流经电机6的气流量,也有利于降低流经电机6的气流温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电机6的散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风口13、风机容纳空间12、电机容纳空间11、排风口14依次连通形成风道。
对于吸风口13、风机容纳空间12、电机容纳空间11、排风口14依次连通形成风道的方案,气流经吸风口13后进入风机容纳空间12,然后进入电机容纳空间11对电机6散热,最后经排风口14排出,该方案采用的风机7为吹风风机7。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吸风口13、电机容纳空间11、风机容纳空间12、排风口14依次连通形成风道。
对于吸风口13、电机容纳空间11、风机容纳空间12、排风口14依次连通形成风道的方案,气流经吸风口13后进入电机容纳空间11对电机6散热,然后进入风机容纳空间12,最后经排风口14排出,如图3所示,该方案采用的风机7为吸风风机7。
进一步地,吸风口13和排风口14中的至少一者设在壳体1的底部,如图1、图4和图7所示。
将吸风口13设在壳体1的底部,有利于防止用户透过吸风口13看到壳体1内部结构,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同理,将排风口14设在壳体1的底部,有利于防止用户透过排风口14看到壳体1内部结构,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进一步地,吸风口13设在壳体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上,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排风口14设在壳体1的后侧壁上。
在壳体1的左侧壁设置吸风口13,或者在壳体1的右侧壁设置吸风口13,或者在壳体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设置吸风口13(如图6所示),而排风口14则设在壳体1的后侧壁上(如图1和图7所示),因而该方案既不会影响操作者,又不会影响产品的美观度,布局合理,构思巧妙。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的侧壁的底部设有环状凹槽15,如图5所示。环状凹槽15的槽壁包括依次相连的顶壁151、内壁152和底壁153,如图1和图4所示,吸风口13设在顶壁151上,如图7所示,排风口14设在顶壁151与内壁152中的至少一者上。
环状凹槽15的设置,能够对吸风口13和排风口14起到隐藏作用,既能够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美观度,也有利于防止外界杂物通过吸风口13和排风口14进入壳体1内部。
进一步地,将吸风口13设在环状凹槽15的顶壁151上,则吸风口13开口朝下或者倾斜朝下(如图7所示),既能够进一步有效防止外界杂物进入吸风口13,又能够避免用户看到吸风口13,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将排风口14设在环状凹槽15的顶壁151上,或者设在环状凹槽15的内壁152上,或者设在环状凹槽15的顶壁151和底壁153上(如图7所示),能够进一步有效防止外界杂物进入排风口14,且排风口14设在顶壁151和底壁153上的方案有利于增加排风口14的尺寸,进而提高排风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吸风口13设在壳体1的左侧壁的底部和右侧壁的底部,如图7所示,排风口14设在壳体1的后侧壁的底部。
进一步地,顶壁151由内向外倾斜向上设置,如图7所示,便于气流进入吸风口13,减少风阻,提高风机7的工作效率。其中,由内向外,指的是由环状凹槽15的内壁152指向环状凹槽15的开口端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风口13和排风口14中的至少一者呈格栅状。
吸风口13呈格栅状,如图6所示,既有利于防止外界杂物经吸风口13进入壳体1内,从而对壳体1内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也能起到装饰效果,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排风口14呈格栅状,如图7所示,既有利于防止外界杂物经排风口14进入壳体1内,从而对壳体1内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也能起到装饰效果,提高产品的美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容纳空间12位于电机容纳空间11的后侧,如图5、图6和图8所示。
将风机容纳空间12设在电机容纳空间11的后侧,则装配完成后风机7也并排设在电机6的后侧,形成后置风机7。相较于将风机容纳空间12设在电机容纳空间11的前侧、左侧、右侧,本方案便于将排风口14设在机器后侧,也便于机器保留左右对称的结构形式,既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不会因风机7对用户造成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风机容纳空间12位于电机容纳空间11的左侧和/或右侧。
将风机容纳空间12设在电机容纳空间11的左侧或右侧,或者在电机容纳空间11的左侧和右侧都设置风机容纳空间12,则装配完成后风机7也并排设在电机6的左侧或右侧或者电机6的左右两侧均并排设有风机7,形成侧置风机7。相较于将风机容纳空间12设在电机容纳空间11的前侧、后侧,本方案便于将排风口14设在机器左右两侧的位置,有利于减小机器的前后尺寸,也不会因风机7对用户造成影响。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壳体1内还限定有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如图5、图6和图8所示,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位于电机容纳空间11的前侧。
在电机容纳空间11的前侧设置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则装配完成后控制装置8位于电机6的前侧,便于控制面板、主控板等结构布置在机器的前部,进而便于用户操作。
进一步地,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通过第二通风口221与电机容纳空间11连通。
将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限定在第二通风口221的一侧,有利于风机7启动散热的时候,将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的热量带走,对控制装置8进行散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壳体1顶部开口,如图5所示。壳体1的顶端连接有上壳5,如图2所示,上壳5封盖壳体1的顶端开口。
壳体1顶部开口,便于装配电机6、风机7、控制装置8等结构,装配完成后,利用上壳5封盖壳体1的顶端开口,保证机座组件104的完整性。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机座组件104,如图1至图4所示,用于料理机100,机座组件104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机壳组件、电机6和风机7。
具体地,电机6至少部分容置在机壳组件的电机容纳空间11内,如图2所示。风机7至少部分容置在机壳组件的风机容纳空间12内,如图2所示,且风机7与电机6相互独立。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机座组件104,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机壳组件,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步骤赘述。
其中,电机6用于驱动杯组件102内的刀组旋转,风机7用于对电机6散热。
在上述实施例中,机壳组件的散热风壳2与电机6之间形成气流间隙23,如图3所示。
在散热风壳2与电机6之间设置气流间隙23,一方面便于气流周向包围电机6,进而对电机6周向进行散热,防止电机6局部温度过高,另一方面便于较多的气流由上向下进入散热风壳2,从而提高流经电机6的气流量,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气流间隙23的间隙宽度L在2mm至6mm的范围内。
将气流间隙23的间隙宽度限定在2mm至6mm的范围内,如2mm、3mm、4mm、5mm、6mm等,既避免了间隙过小导致气流量过少,又避免了间隙过大导致散热风壳2尺寸过大,进而导致壳体1过大,有利于减少产品尺寸,降低产品成本,同时也避免了间隙过大导致气流速度偏低而影响散热效率。
当然,气流间隙23的间隙宽度不局限于上述范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机壳组件的第一通风口211和第二通风口221与电机6的绕组的位置对应。
由于电机6的绕组(如铜线)在电机6运转过程中产热较为严重,因而将机壳组件的第一通风口211和第二通风口221设在与电机6的绕组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使得气流能够充分流经绕组,从而对电机6起到有效的散热作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电机6的顶部凸出于壳体1,如图2所示,风机7的顶部凸出于壳体1。电机6的前侧设有控制装置8,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8容置于壳体1内的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内。
其中,机壳组件的上壳5包括前盖51和后盖52,如图3所示。后盖52与壳体1的后部相连,并罩住电机6的顶部和风机7的顶部。前盖51与壳体1的前部及后盖52的前部相连,并封盖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
由于电机6的高度一般大于控制装置8的高度,因而将壳体1的高度设计为适配控制装置8的高度,则电机6的顶部会向上凸出于壳体1,同时将上壳5的后盖52适当加深,即可将机座组件104的内部结构完全封装,同时又使得机座组件104的尺寸尽可能小。这样,机座组件104整体呈前低后高的结构,既便于用户操作机器,也减小了产品尺寸,降低了产品重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电机6的旋转轴线与风机7的旋转轴线相互垂直,如图2和图3所示。
电机6的旋转轴线与风机7的旋转轴线相互垂直,由于电机6的旋转轴线一般沿竖直方向,则风机7的旋转轴线沿水平方向,这样便于风机7的装配,也有利于简化壳体对应风机7的连接结构。
当然,风机7的旋转轴线也可以相对于电机6的旋转轴线倾斜设置。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风机7为离心风机7。
具体地,离心风机7包括蜗壳和风轮,风轮设在蜗壳内,蜗壳的出风口朝下设置。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料理机100,如图9所示,包括:如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机座组件104和杯组件102,杯组件102被配置为适于放置在机座组件104上。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料理机100,因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机座组件104,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料理机100为破壁机、搅拌机、原汁机等。
下面以破壁机为例,介绍一个具体示例,并与现有技术对比。
目前,市面上破壁料理机100的机座设有外壳组件、电机6和控制组件,其中电机6组件通常在电机6轴尾部设有离心风叶,随电机6一同运转,产生风流给电机6散热。由于电机6转速高,电机6运转过程中,离心风叶产生较大的风噪,从而影响整机,形成较大的噪音。另外,破壁机使用时通常放置厨房操作台面,而破壁机整机较高,操作时不方便。
本示例提供一种破壁机,能够有效降低机座风噪,有效降低机座噪音,优化目前破壁料理机100噪音大的问题,并且降低整机高度,方便用户操作。
一种破壁料理机100,包括杯组件102和机座组件104,其中机座组件104包括外壳组件、电机6组件和控制板。外壳组件包括壳体1和上壳5。电机6组件包括电机6和电机6散热部。电机6散热部包括离心风机7,风机7包括风轮和蜗壳,风轮的转动轴与电机6的电机6轴不同心。风机7位于机座后方;或者,风轮放置在机座侧部。
进一步地,外壳组件设有散热风壳2,散热风壳2设有出风口和进风口以及电机6包围部(即散热风壳2包围电机6的部分);进一步地,出风口和进风口前后设置,电机6包围部与电机6叠片间隙为L,6mm≥L≥2mm。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示破壁机包括上壳5、电机6、壳体1、电机6散热装置、控制装置8。
如图7和图8所示,所示壳体1设有控制装置容纳空间16、电机容纳空间11和电机6散热装置容纳空间、排风口14、吸风口13。
如图5所示,所示电机6散热装置包括风机7、电机6包围部(即散热风壳2),风机7散热装置进风口(即第二通风口221)和风机7散热装置出风口(即第一通风口211)。
如图3所示,外壳壳体1设置有两侧进风口和后侧出风口;在电机6包围部前端和上端设有进风口,后侧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后侧设有独立风机7,驱动风道中空气流动。
本方案中,散热风壳2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靠近电机6铜线,进风口和出风口前后设置,最大限度的提高了散热效率。
其中,电机6包围部与电机6叠片之间间隙L满足:2mm≤L≤6mm。当间隙L大于7mm时,风道散热性能明显下降,温升测试(国标)实验验证数据如下:当L=10mm且电机6功率为620W时,电机6温升为110℃;当L=6mm且电机6功率为620W时,电机6温升为100℃;当L=2mm且电机6功率为620W时,电机6温升为100℃。
将离心风机设置在机座后方,或者设置在机座侧面,可有效地降低机座高度;将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电机铜线附近,并且散热风壳包围电机大身,风流主要流经电机铜线,减少了风机损耗,提高了散热效率;同时单独风机风噪较小,可有效的降低机座风噪。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机壳组件,用于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限定出电机容纳空间和风机容纳空间,所述电机容纳空间和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横向并排布置,且所述电机容纳空间与所述风机容纳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风壳,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风壳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围设出所述电机容纳空间,所述散热风壳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定出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所述第一隔板上开设有第一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连通所述电机容纳空间与所述风机容纳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风壳包括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隔板上开设有第二通风口;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其中之一为进风口,另一个为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通风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风口的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底部设有电机固定块,所述电机固定块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与电机的形状适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上设有吸风口和排风口;
其中,所述吸风口、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所述电机容纳空间、所述排风口依次连通形成风道;或者所述吸风口、所述电机容纳空间、所述风机容纳空间、所述排风口依次连通形成风道;
所述吸风口和所述排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和/或所述吸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中的至少一者上,所述排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后侧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机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后侧;或者所述风机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左侧和/或右侧;
所述机壳组件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与电机的绕组的位置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还限定有控制装置容纳空间,所述控制装置容纳空间位于所述电机容纳空间的前侧。
9.一种机座组件,用于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座组件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壳组件;
电机,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机壳组件的电机容纳空间内;
风机,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机壳组件的风机容纳空间内,且所述风机与所述电机相互独立;
其中,所述机壳组件的散热风壳与所述电机之间形成气流间隙,所述气流间隙的间隙宽度在2mm至6mm的范围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座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的顶部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风机的顶部凸出于所述壳体,所述电机的前侧设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容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控制装置容纳空间内;所述机壳组件的上壳包括前盖和后盖,所述后盖与所述壳体的后部相连,并罩住所述电机的顶部和所述风机的顶部;所述前盖与所述壳体的前部及所述后盖的前部相连,并封盖所述控制装置容纳空间;和/或
所述电机的旋转轴线与所述风机的旋转轴线相互垂直。
11.一种料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机座组件;和
杯组件,被配置为适于放置在所述机座组件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42323.2U CN211183625U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242323.2U CN211183625U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1183625U true CN211183625U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800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242323.2U Active CN211183625U (zh) | 2020-03-03 | 2020-03-03 | 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1183625U (zh) |
-
2020
- 2020-03-03 CN CN202020242323.2U patent/CN21118362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887049B2 (en) | Electric fan motor assembly | |
CA2758673C (en) | Brushless dc motor structure | |
WO2023206978A1 (zh)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空气炸锅 | |
CN215392873U (zh) | 交流无刷切割工具 | |
CN215260404U (zh) | 空调器 | |
CN211183625U (zh) | 机壳组件、机座组件和料理机 | |
CN210115125U (zh) | 一种具有风冷装置的碎纸机 | |
CN217390509U (zh) |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空气炸锅 | |
US6294852B1 (en) | Motor cover arrangement | |
CN210007525U (zh) | 一种通风良好的防爆电机 | |
CN213955470U (zh) | 整体式空调器 | |
CN211270282U (zh) | 一种散热好的食品加工机 | |
CN218943062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料理机 | |
CN217233840U (zh) | 一种水泵风冷结构及水泵 | |
CN211155354U (zh) | 料理机 | |
CN216567945U (zh) | 揉面机 | |
CN212591746U (zh) | 风道结构、料理机底座及料理机 | |
CN217488436U (zh) | 隔音罩及料理机 | |
CN217159427U (zh) | 一种能够降噪散热的闭环步进电机 | |
CN220212751U (zh) | 一种破壁机散热结构 | |
CN215383438U (zh) | 一种高度低的食品加工机 | |
CN213757961U (zh) | 扁平四极串激电机组件、料理机机座及料理机 | |
CN217885812U (zh) | 一种厨师机 | |
CN213850273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 |
CN218943061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料理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