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0769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0769U
CN210390769U CN201920889887.2U CN201920889887U CN210390769U CN 210390769 U CN210390769 U CN 210390769U CN 201920889887 U CN201920889887 U CN 201920889887U CN 210390769 U CN210390769 U CN 2103907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terrain vehicle
bracket
hole
transmission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8988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想
范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8988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07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0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07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地形车,所述全地形车包括:底盘,所述包括本体和支架,所述本体设置有纵向延伸的安装空间,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包括:轴体和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套设在所述轴体上,所述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方;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所述轴承座和所述支架固定。由此,通过改变传动轴的布局位置,将传动轴布置在全地形车底盘的中间位置,一方面能够节省车身内部大量的空间,有利于整车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能够方便对传动轴的维护以及维修,提高效率,并且耗费时间少。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在全地形车中,为提升车辆的动力性能,通常采用将发动机后置的形式,并且为提升车辆的越野性能,通常布置四驱系统,该四驱系统在车辆的前方布置有差速器,通过传动轴装置与发动机联结,用于传递动力。
相关技术中,传动轴被设置在车身的中部,其位于车辆底盘的上方。此种设置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传动轴是高转速的零部件,将其设置在车身中部,会占用车身内部大量的空间,不利于整车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由于传动轴的上方布置了大量的其它零部件,因此,在维修传动轴时需把位于其上方的其它零部件全部拆除,导致后期对传动轴的维护及维修困难,并且耗费时间长;再一方面,传动轴的密封方式过于复杂,导致成本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的传动轴布置在全地形车底盘的中间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全地形车,包括:底盘,所述包括本体和支架,所述本体设置有纵向延伸的安装空间,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包括:轴体和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套设在所述轴体上,所述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方;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所述轴承座和所述支架固定。
由此,通过改变传动轴的布局位置,将传动轴布置在全地形车底盘的中间位置,一方面能够节省车身内部大量的空间,有利于整车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能够方便对传动轴的维护以及维修,提高效率,并且耗费时间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轴承座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上下正对,所述紧固件从下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一穿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传动轴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中段连接在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之间,所述中段的两端对应设置有所述轴承座,所述支架为两个,两个所述轴承座和两个所述支架一一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前段和所述中段花键配合,所述中段和所述后段花键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中段的两个轴端均设置有外花键,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均设置有滑动叉,所述滑动叉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形成有内花键,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通孔的第一端为供所述中段的轴端伸入的端部,所述通孔的第一端内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内花键间隔设置,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中段的轴端且与所述外花键间隔设置,所述通孔的第二端设置有密封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通孔内周设置有油槽,所述滑动叉的外周还设置有油杯,所述油杯与所述油槽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本体包括两个纵梁,两个所述纵梁横向间隔设置且限定出所述安装空间,两个所述纵梁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有弧形避让槽,所述前段位于所述弧形避让槽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的两端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梁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支架包括:侧固定板、主配合板、前限位板和后限位板,所述主配合板为圆心在下方的弧形板,所述主配合板的横向两端设置有所述侧固定板,所述主配合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前限位板和所述后限位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全地形车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全地形车的爆炸图;
图3是传动轴与滑动叉配合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底盘10;本体11;纵梁111;连接板112;避让槽1121;支架12;侧固定板121;主配合板122;前限位板123;后限位板124;第一穿孔125;安装空间13;
传动轴20;轴体21;轴承座22;第二穿孔221;前段23;中段24;外花键241;后段25;滑动叉27;内花键271;密封圈272;密封板273;油槽274;油杯28;
紧固件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的传动轴20布置在全地形车底盘10的中间位置。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全地形车包括:底盘10、传动轴20、紧固件30。
如图1所示,全地形车的底盘10包括本体11和支架12,本体11设置有纵向延伸的安装空间13,支架12设置在安装空间13内,安装空间13设置在本体11左右方向的中间位置,安装空间13是敞开设置,其两侧的本体11为实体板状,支架12设置在安装空间13两个侧面的上方位置。
如图2所示,传动轴20包括轴体21和轴承座22,轴承座22套设在轴体21上,轴承座22设置在支架12的下方,传动轴20的轴体21外套设有轴承,轴承座22用于安装轴承,轴承座22套设在轴承外,套设轴承与轴承座22能够支撑传动轴20,能够保证传动轴20正常运转,传动轴20纵向设置在安装空间13内,并且其设置在支架12的下方。紧固件30将轴承座22和支架12固定,使用紧固件30固定连接轴承座22与支架12,能够增强其稳定性。通过在全地形车的底盘10上设置安装空间13,并且将传动轴20设置在安装空间13内,其改变了传动轴20的布局位置。
由此,通过改变传动轴20的布局位置,将传动轴20布置在全地形车底盘10的中间位置,一方面能够节省车身内部大量的空间,有利于整车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能够方便对传动轴20的维护以及维修,提高效率,并且耗费时间少。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支架12设置有第一穿孔125,轴承座22设置有第二穿孔221,第一穿孔125和第二穿孔221上下正对,紧固件30从下向上依次穿过第二穿孔221和第一穿孔125。第一穿孔125有两个,其分别设置在支架12下方左右方向的两个固定板上,第二穿孔221有两个,其分别设置在轴承座22的左右两端,两个第一穿孔125与两个第二穿孔221的设置位置应该一一对应,能够保证紧固件30顺利从车架底部向上穿过第二穿孔221与第一穿孔125将轴承座22与支架12连接,这样人在车架10的下方即可完成对传动轴20的安装拆卸,从而能够使传动轴20的安装与拆卸更加简便,并且方便维护及维修传动轴20。
具体地,如图2所示,传动轴20包括前段23、中段24和后段25,中段24连接在前段23和后段25之间,中段24的两端对应设置有轴承座22,支架12为两个,两个轴承座22和两个支架12一一对应。传动轴20后段25的后端与全地形车的发动机连接,其前端与传动轴20中段24的后端通过万向节连接,传动轴20的后段25将动力传递给传动轴20的中段24,传动轴20中段24的前端与传动轴20前段23的后端通过万向节连接,其将动力传递给传动轴20的前段23,传动轴20前段23的前端与全地形车的差速器连接,其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差速器,从而控制全地形车左右轮的转速。传动轴20的前段23、中段24以及后段25之间的连接通过使用万向节能够可靠地传递动力,保证前段23、中段24以及后段25都能均匀运转,同时还能够调节方向,在万向节夹角范围内自由转动。两个轴承座22设置在传动轴20中段24的两端,并且其和两个支架12的位置一一对应,此种设置方式能够支撑传动轴20,从而能够保证传动轴20的正常运转。
可选地,如图2所示,前段23和中段24花键配合,中段24和后段25花键配合,通过花键配合能够使传动轴20的前段23、中段24以及后段25配合更为紧密,配合处受力更为均匀,并且能够保持传动轴20的前段23、中段24以及后段25同步转动。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中段24的两个轴端均设置有外花键241,前段23和后段25均设置有滑动叉27,滑动叉27设置有通孔,通孔的内周形成有内花键271,内花键271与外花键241配合。中段24前端的外花键241与前段23后端设置的滑动叉27通孔内的内花键271配合,中段24后端的外花键241与后段25前端设置的滑动叉27通孔内的内花键271配合,通过内外花键241的配合形成花键的连接方式,使前段23、中段24以及后段25的配合更为紧密,并且配合处的受力更为均匀。在前段23和后段25设置滑动叉27,其能够使传动轴20的总长度可以伸缩,并且能够将传动轴20的中段24与前段23及后段25相连。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通孔的第一端为供中段24的轴端伸入的端部,通孔的第一端内周设置有密封圈272,密封圈272与内花键271间隔设置,密封圈272套设在中段24的轴端,而且密封圈272与外花键241间隔设置。具体地,中段24的轴端一般在靠近边缘的位置设置外花键241形成花键区,花键区用于对应配合通孔的内花键271。而在花键区的内侧还有非花键区,即未设置有外花键241的空白区,该空白区用于对应密封圈272。通孔的第二端设置有密封板273。在通孔的第一端设置密封圈272,能够防止油液从通孔的第一端与中段24的轴端的配合处泄露,在通孔的第二端设置的密封板273通过过盈配合实现对通孔第二端的密封作用,通过设置密封圈272与密封板273,能够增强滑动叉27与中段24轴端配合的密封性,并且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成本较低。
具体地,如图3所示,通孔设置有油槽274,滑动叉27的外周还设置有油杯28,油杯28与油槽274相连通。油槽274在通孔内周周向设置,油槽274与油杯28连通,油杯28内的油液进入油槽274,从而进入通孔内,进而实现加油和润滑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体11包括两个纵梁111,两个纵梁111横向间隔设置,并且其限定出安装空间13,两个纵梁111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板112,连接板112设置有弧形避让槽1121,前段23位于弧形避让槽1121的上方。将传动轴20设置于安装空间13内,能够充分利用底盘10处的空间,节省了车身内部的空间,有利于整车的合理布局。将连接板112的上方设置为弧形避让槽1121能够便于传动轴20设置在其上方,并且为传动轴20的转动留有空间。安装空间13的下部无实体板状结构,其为敞开设置,传动轴20设置在安装空间13内,将传动轴20的前段23设置在连接板112的上方,其能够保证传动轴20不低于全地形车底盘10的下表面,既保证传动轴20的正常运转,又不影响全地形车的正常行驶。
可选地,支架12的两端焊接固定在两个纵梁111的上部,通过使用焊接的方法将支架12的两端固定在两个纵梁111上,其能够增强支架12与两个纵梁111连接的稳定性,并且将支架12固定在纵梁111的上部,其为安装传动轴20留有足够的空间,能够保证传动轴20不低于全地形车底盘10的下表面。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支架12包括侧固定板121、主配合板122、前限位板123和后限位板124,主配合板122为圆心在下方的弧形板,主配合板122的横向两端设置有侧固定板121,主配合板122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前限位板123和后限位板124。支架12的主配合版与轴承座22的上表面配合,侧固定板121分别固定在本体11的两个纵梁111上,其固定在纵梁111的侧面的上方位置,前限位板123与后限位板124在前后方向上共同限定轴承座22的位置,防止轴承座22前后移动,支架12与轴承座22配合,并且通过紧固件30固定连接,能够固定轴承座22的位置不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传动轴20的正常工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包括本体和支架,所述本体设置有纵向延伸的安装空间,所述支架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内;
传动轴,所述传动轴包括:轴体和轴承座,所述轴承座套设在所述轴体上,所述轴承座设置在所述支架的下方;
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将所述轴承座和所述支架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设置有第一穿孔,所述轴承座设置有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上下正对,所述紧固件从下向上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穿孔和所述第一穿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包括:前段、中段和后段,所述中段连接在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之间,所述中段的两端对应设置有所述轴承座,所述支架为两个,两个所述轴承座和两个所述支架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段和所述中段花键配合,所述中段和所述后段花键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段的两个轴端均设置有外花键,所述前段和所述后段均设置有滑动叉,所述滑动叉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周形成有内花键,所述内花键与所述外花键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第一端为供所述中段的轴端伸入的端部,所述通孔的第一端内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内花键间隔设置,所述密封圈套设在所述中段的轴端且与所述外花键间隔设置,所述通孔的第二端设置有密封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内周设置有油槽,所述滑动叉的外周还设置有油杯,所述油杯与所述油槽相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两个纵梁,两个所述纵梁横向间隔设置且限定出所述安装空间,两个所述纵梁的前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有弧形避让槽,所述前段位于所述弧形避让槽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两端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纵梁的上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侧固定板、主配合板、前限位板和后限位板,所述主配合板为圆心在下方的弧形板,所述主配合板的横向两端设置有所述侧固定板,所述主配合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所述前限位板和所述后限位板。
CN201920889887.2U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03907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89887.2U CN210390769U (zh)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89887.2U CN210390769U (zh)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0769U true CN210390769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489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89887.2U Active CN210390769U (zh) 2019-06-13 2019-06-13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07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17658B2 (en) Axle assembly with carrier housing having increased strength and reduced mass
US7866231B2 (en) Axle assembly having gasket that shields an opening
JP5247135B2 (ja) 駆動力分配伝達装置
US8113979B2 (en) Four pinion differential with cross pin retention unit and related method
US4643045A (en) Power transfer device for four wheel drive
US20170120748A1 (en) Drivetrain For Independent Suspension System
US6902026B2 (en) Wheel type traveling and operating vehicle
US8657316B1 (en) Rear axle support assembly
CN101886584A (zh) 油盘/轮轴支座
CN106523637B (zh) 具有压载插入件的车桥组件
US9109689B2 (en) Axle assembly having banjo beam and strengthened coverpan
CN210390769U (zh) 全地形车
WO2011093432A1 (ja) 自動車用パワーテークオフユニット
US7004277B2 (en) Power blocks
CN210911892U (zh) 车辆及其车桥
US6547028B1 (en) Axle mounting arrangement
CN101644301B (zh) 使用双轴颈元件的车辆联轴节配置
WO2014143440A1 (en) Housing assembly
CN205033939U (zh) 客车变速箱、动力总成及客车
CN205401606U (zh) 发动机多点取力结构
CN106560633B (zh) 车辆差速器组件
CN103879925B (zh) 整体悬浮式护顶架
CN215634798U (zh) 一种轴间差速结构及贯通桥
CN218257568U (zh) 工程机械用桥壳总成及工程机械
CN220185647U (zh) 一种十字轴万向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