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64376U -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 Google Patents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64376U
CN210364376U CN201921100818.5U CN201921100818U CN210364376U CN 210364376 U CN210364376 U CN 210364376U CN 201921100818 U CN201921100818 U CN 201921100818U CN 210364376 U CN210364376 U CN 2103643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il
pinch roller
tail rotor
rotor
tail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0081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鑫
孟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Phoeni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Hongze T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Hongze T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Hongze Tianc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0081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643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643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643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y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属于航空技术领域,包括与主轴同轴设置的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与第一从动带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一从动带轮固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主轴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轴上固设有同轴的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第二从动带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作尾旋翼带轮设置,所述转轴与机身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减少尾旋翼震动对直升机机体的干扰,减小直升机的占用面积,方便运输。

Description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技术领域,涉及无人机领域,尤其涉及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无人直升机的尾旋翼结构,根据不同的厂家设计的,形式各式各样,尾旋翼结构通常包括桨毂、尾旋翼转轴和轴套组件以及其他机械操纵装置等。无人直升机的尾旋翼是用于平衡主旋翼反作用扭矩和稳定与操纵航向的部件。至于尾旋翼的动力传动方式,一种是通过一根连接主旋翼的传动轴传动,另一种是通过传动皮带进行传动的。而传统传动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传动轴传动:传动轴的结构复杂,加工工艺要求高,成本高;尾旋翼产生的震动会通过传动轴传到机身;尾旋翼结构的结构复杂,难以拆卸,造成更换的不便;2、传动带传动:和轴传动相比传动带传动有重量轻,不传递震动,加工简单等优点,但直升机尾旋翼是用于平衡主旋翼反作用扭矩和稳定与操纵航向的部件,一般发动机动力传递到主旋翼轴上然后由主旋翼轴传递给尾旋翼轴,而主旋翼是在水平面上旋转,尾旋翼在竖直平面上旋转,其旋转轴相互垂直,而用传统方式将主旋翼动力用带传动传到尾旋翼时,需要在传动机构中加入导向组件,增加了机械结构的复杂性,降低了可靠度;3、传统直升机尾旋翼传动安装方式,其尾管与机体紧固连接,增大了直升机的整体占用空间,加大了直升机运输难度。
直升机的主旋翼转动时,常会对机体产生反扭力矩,传统无人直升机通过设置尾旋翼,使尾旋翼旋转产生的推力或拉力抵消主旋翼旋转产生的反扭力矩。传统无人直升机通常是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轴或皮带)提供动力的尾旋翼结构,由于有传动皮带或传动轴的存在,使得直升机尾管占用体积较大,造成储存或运输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提供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减少尾旋翼震动对直升机机体的干扰,减小直升机的占用面积,方便运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包括与主轴同轴设置的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与第一从动带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一从动带轮固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主轴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轴上固设有同轴的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第二从动带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作尾旋翼带轮设置,所述转轴与机身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从动带轮设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靠近尾旋翼的一侧,所述第一从动带轮和第二主动带轮均通过键结构与所述转轴固定。
进一步的,尾旋翼固定在尾管上,所述尾管为空心管结构,所述第二同步带设在所述尾管的内部,所述尾管远离主轴的一端设有固定架,所述尾旋翼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尾管靠近主轴的一端可拆卸式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的上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下端与机身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尾管上设有同轴的加固环,所述加固环设在所述尾管靠近尾旋翼的1/3区域内,所述加固环与所述安装板之间设有尾撑。
进一步的,所述尾撑的一端设在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另一端与所述加固环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尾撑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尾撑对称设置在所述尾管的两侧,所述尾撑为空心管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压带轮,所述第一压带轮设在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上端且二者匹配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尾管的中部设有与第二同步带匹配的第二压带轮,所述第二压带轮通过第一支架设在尾管的内部,所述第二压带轮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压带轮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上下两侧,所述尾管靠近尾旋翼后2/3区域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匹配的第三压带轮,所述第三压带轮通过第三支架设在尾管的内部,所述第三压带轮设在所述第二同步带轮的下端,所述第三压带轮与所述第三支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尾管的中部设有与第二同步带匹配的撑带轮,所述撑带轮通过第二支架设在所述尾管的内部,所述撑带轮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机架内设有限位框,所述第一同步带穿过所述限位框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第一主动带轮与第一从动带轮之间采用第一同步带传动,此结构消除了导向组件,减少了机械结构的复杂性,减轻整体重量;
2、尾旋翼的转动通过第二主动带轮、第二从动带轮和第二同步带结构传递动力实现转动,此结构减小了尾旋翼震动对飞机机体的影响,增加了飞机的可靠性;
3、由于安装板的上端通过转轴铰接在机身上,尾旋翼和尾管在飞机运输或存储时可向上折叠,减少了空间使用率,方便运输。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后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前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正视的结构透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侧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尾管与尾旋翼机相关零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折叠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轴;21、第一主动带轮;22、第一同步带;23、第一从动带轮;31、第二主动带轮;32、第二同步带;33、第二从动带轮;4、转轴;5、机身;51、限位框;6、安装板;7、尾管;71、加固环;72、尾撑;73、第一压带轮;74、第二压带轮;741、第一支架;75、第三压带轮;751、第三支架;76、撑带轮;761、第二支架;8、尾旋翼;81、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为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包括与主轴1同轴设置的第一主动带轮21,第一主动带轮21通过第一同步带22与第一从动带轮23同步转动,第一从动带轮23固设在转轴4上,转轴4的轴线与主轴1的轴线垂直设置,转轴4上固设有同轴的第二主动带轮31,第二主动带轮31通过第二同步带32与第二从动带轮33同步转动,第二从动带轮33作尾旋翼带轮设置,转轴4与机身5转动连接,主旋翼在主轴1的驱动下转动时带动第一主动带轮21转动,第一主动带轮21与第一从动带轮23,两者轴线相互垂直,且第一从动带轮23的对称中心与第一主动带轮21的轴线偏斜一定距离,由于两者轴线成90°,若第一从动带轮23的对称中心与第一主动带轮21的轴线在直升机轴线平面内,同步带因为倾斜的角度,向一侧移动,造成同步带与带轮的挡圈摩擦,造成同步带的磨损,以及一定动力的损失,此偏心结构稳定性更好,功率有效传递率更高。
优选地,第一从动带轮23设在第二主动带轮31靠近尾旋翼8的一侧,第一从动带轮23和第二主动带轮31均通过键结构与转轴4固定,此结构简单,组装更加快捷和稳定。
优选地,尾旋翼8固定在尾管7上,尾管7为空心管结构,第二同步带32设在尾管7的内部,尾管7远离主轴1的一端设有固定架81,尾旋翼8转动连接在固定架81上,结构设置在尾管7内,缩小了占用空间,使得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美观。
优选地,尾管7靠近主轴1的一端可拆卸式固定在安装板6上,安装板6的上端与转轴4固定连接,安装板6的下端与机身5可拆卸式固定连接,本结构中的所有可拆卸结构均可采用螺丝固定的方式,此结构实现了安装板6相对机身5的铰接,实现了待定固定在安装上方零件的向上翻转,有利于缩小占用空间,方便运输。
优选地,尾管7上设有同轴的加固环71,加固环71设在尾管7靠近尾旋翼8的1/3区域内,加固环71与安装板6之间设有尾撑72,对尾管7起到支撑的作用,提升尾管7的强度;更优选地,尾撑72的一端设在安装板6的下端,另一端与加固环71的下端固定连接,尾撑7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尾撑72对称设置在尾管7的两侧,尾撑72为空心管结构,美观,强度高,受力均衡。
优选地,固定架81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压带轮73,第一压带轮73设在第二同步带32的上端且二者匹配设置;优选地,尾管7的中部设有与第二同步带32匹配的第二压带轮74,第二压带轮74通过第一支架741设在尾管7的内部,第二压带轮74与第一支架741转动连接,第二压带轮74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第二同步带32的上下两侧,尾管7靠近尾旋翼8后2/3区域的中部设有与第二同步带32轮匹配的第三压带轮75,第三压带轮75通过第三支架751设在尾管7的内部,第三压带轮75设在第二同步带32轮的下端,第三压带轮75与第三支架751转动连接,设置第一压带轮73、第二压带轮74和第三压带轮75,在多个位置对第二同步带32进行压紧,使皮带张紧,提高摩擦力,保证功率传递的效率。
优选地,尾管7的中部设有与第二同步带32匹配的撑带轮76,撑带轮76通过第二支架761设在尾管7的内部,撑带轮76与第二支架761转动连接,设置撑带轮76,同样保证第二同步带32张紧,防止传动过程中受到震动等影响导致上下同步带发生碰撞,保证功率传递的效率。
优选地,机架内设有限位框51,第一同步带22穿过限位框51设置,对第一同步带22起到限位的作用,避免误操作或者突然断裂等意外情况,第一同步带22飞出,提升安全性能。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按照以上结构进行零件的固定和连接,主旋翼在主轴1的作用下旋转,主轴1通过第一主动带轮21和第一同步带22带动第一从动带轮23转动,由于第一从动带轮23与第二主动带轮31同轴设置在转轴4上,第二主动带轮31转动,且通过第二同步带32驱动第二从动带轮33转动,实现了尾旋翼8的转动,平衡主旋翼反作用扭矩和稳定与操纵航向的部件,此动力传递结构采用主轴1为动力源,不需要额外设置驱动源,简化了整体的结构,固定尾管7的安装板6,上端铰接在机身5上,在需要运输的时候,安装板6带动安装在其上的零件向上翻转,缩小占用空间,更加方便运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主轴同轴设置的第一主动带轮,所述第一主动带轮通过第一同步带与第一从动带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一从动带轮固设在转轴上,所述转轴的轴线与所述主轴的轴线垂直设置,所述转轴上固设有同轴的第二主动带轮,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通过第二同步带与第二从动带轮同步转动,所述第二从动带轮作尾旋翼带轮设置,所述转轴与机身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从动带轮设在所述第二主动带轮靠近尾旋翼的一侧,所述第一从动带轮和第二主动带轮均通过键结构与所述转轴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尾旋翼固定在尾管上,所述尾管为空心管结构,所述第二同步带设在所述尾管的内部,所述尾管远离主轴的一端设有固定架,所述尾旋翼转动连接在所述固定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靠近主轴的一端可拆卸式固定在安装板上,所述安装板的上端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下端与机身可拆卸式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上设有同轴的加固环,所述加固环设在所述尾管靠近尾旋翼的1/3区域内,所述加固环与所述安装板之间设有尾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撑的一端设在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另一端与所述加固环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尾撑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尾撑对称设置在所述尾管的两侧,所述尾撑为空心管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压带轮,所述第一压带轮设在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上端且二者匹配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的中部设有与第二同步带匹配的第二压带轮,所述第二压带轮通过第一支架设在尾管的内部,所述第二压带轮与所述第一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压带轮的数量为两个且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同步带的上下两侧,所述尾管靠近尾旋翼后2/3区域的中部设有与所述第二同步带轮匹配的第三压带轮,所述第三压带轮通过第三支架设在尾管的内部,所述第三压带轮设在所述第二同步带轮的下端,所述第三压带轮与所述第三支架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管的中部设有与第二同步带匹配的撑带轮,所述撑带轮通过第二支架设在所述尾管的内部,所述撑带轮与所述第二支架转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机架内设有限位框,所述第一同步带穿过所述限位框设置。
CN201921100818.5U 2019-07-15 2019-07-15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Active CN2103643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0818.5U CN210364376U (zh) 2019-07-15 2019-07-15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00818.5U CN210364376U (zh) 2019-07-15 2019-07-15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64376U true CN210364376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71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00818.5U Active CN210364376U (zh) 2019-07-15 2019-07-15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6437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6211A (zh) * 2020-07-30 2020-10-16 天津曙光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尾旋翼传动系统及无人直升机
CN111776231A (zh) * 2020-07-30 2020-10-16 天津曙光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升机的尾旋翼传动结构
CN113415407A (zh) * 2021-08-10 2021-09-21 珠海紫燕无人飞行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无人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76211A (zh) * 2020-07-30 2020-10-16 天津曙光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尾旋翼传动系统及无人直升机
CN111776231A (zh) * 2020-07-30 2020-10-16 天津曙光天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升机的尾旋翼传动结构
CN113415407A (zh) * 2021-08-10 2021-09-21 珠海紫燕无人飞行器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无人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64376U (zh) 无人直升机尾旋翼传动结构
CN208412131U (zh) 垂直起降无人机
CN109533323B (zh) 一种具有单自由度可折叠翼的微型扑翼飞行器
CN108146633B (zh) 可变零幅度扑翼驱动机构以及扑翼驱动方法
CN106184706A (zh) 一种h型结构的可双向变形无人机
CN112224407A (zh) 扑翼飞行器
CN111409847B (zh) 一种中高速固定翼无人机发射架
CN107985583A (zh) 倾转旋翼无人机
CN107161330A (zh) 一种可变异型结构的变距多旋翼无人机
CN106945817B (zh) 多旋翼无人机
CN111776211A (zh) 一种尾旋翼传动系统及无人直升机
CN112389633A (zh) 一种折叠翼无人机的折叠机构
CN106828870A (zh) 一种多旋翼无人机
CN111846220B (zh) 扑翼飞行器
WO2022206852A1 (zh) 一种可倾转机翼及无人机
CN215826972U (zh) 一种可倾转机翼及无人机
CN208715464U (zh) 一种可折叠的多旋翼无人机
CN108891592A (zh) 一种用于多功能小型无人飞行器的带倾转机构动力装置
WO2021143449A1 (zh) 无人机脚架及无人机
CN207943162U (zh) 一种用于运输的无人机
CN221114403U (zh) 折叠式无人机
CN110550222B (zh) 一种微型共轴双旋翼无人机
CN110481755A (zh) 一种二自由度旋转折叠无人机机臂
CN221893320U (zh) 一种无人直升机尾框连接结构
RU216022U1 (ru) Складная рама квадрокоптер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0

Address after: 300000 Tianjin city Dongli District Junliangcheng Tengfei Road No. 3 floor of building B

Patentee after: TIANJIN SHUGUANG TIANCH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201 in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No. 94, Longchang Road, Hexi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HONGZE TIANCHE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29

Address after: Room 105, Building 9, Area B3 (formerly Area 2 of Ronghui Business Park), Enterprise Headquarters Base, Binhai-Zhongguanc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Binhai New Area, Tianjin 300457

Patentee after: Tianjin Phoenix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Floor 1, block B, No.3, Tengfei Road, Junliang City, Dongli District, Tianjin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SHUGUANG TIANCHE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