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6421U -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6421U
CN210346421U CN201920987765.7U CN201920987765U CN210346421U CN 210346421 U CN210346421 U CN 210346421U CN 201920987765 U CN201920987765 U CN 201920987765U CN 210346421 U CN210346421 U CN 2103464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d plate
heat exchange
air
baff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98776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志飞
沈萍
郭鹏
郭锦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zhong Shenyang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zhong Shenyang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zhong Shenyang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zhong Shenyang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98776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64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64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64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包括:吸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吸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可拆卸连接;换热装置包括下壳体组件、上端板、下端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换热管,下壳体组件为长方形壳体,且左右两端为开口状,上端板和下端板分别固定在下壳体组件的左右两端,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固定在上端板与下端板之间,换热管连接在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并贯通上端板和下端板,换热管以M型方式排列;下壳体组件的一侧面上开有热风进口、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本实用新型风阻小,能够使进入的热风快速的流通冷却,且对风机的消耗小,提高了风机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冷却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发电机容量越来越大,发热量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发电机发电时,需要配置相应的冷却装置用来对发电机进行冷却降温,防止发电机出现故障,延长发电机的使用寿命。
发电机冷却设备基本上都选用空气冷却器,空气冷却器对发动机周边的空气散热,并将冷却后的空气输出至发电机的周边,保证发电机具有合适的工作环境。同等型号的空气冷却器选用的散热风机的型号和大小都是相同的,所以散热风机输出的风量是固定的,如何设计一种合理空气冷却器的结构将风机的风输送到换热装置,是我们讨论的问题。我司研究人员发现,相关技术中冷却器的布管形式多采用矩形排列的方式,且换热管多采用钢管。该种排列方式成本高,工序繁琐;主要是风机吸收的风不能有效的输出到换热管中,且此种排列,使换热装置内部的风阻大,导致冷却效果不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管排布形式不佳,冷却器结构不佳的导致的冷却器冷却效果不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包括:吸风装置和换热装置,所述吸风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下壳体组件、上端板、下端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换热管,所述下壳体组件为长方形壳体,且左右两端为开口状,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分别固定在所述下壳体组件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固定在所述上端板与下端板之间,所述换热管连接在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并贯通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所述换热管以M型方式排列;所述下壳体组件的一侧面上开有热风进口、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所述热风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所述上排风口位于所述上端板和第一挡板之间,所述下排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挡板和下端板之间;所述吸风装置吸收空气并将吸收的所述空气送入所述换热管中,热空气从所述热风进口进入所述下壳体组件,所述热空气和所述换热管中的空气换热后生成冷空气,并通过所述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排出。
进一步的,所述上端板上包括若干组管孔,所述每组管孔包括四排管孔,相邻两排所述管孔交错排列,任意一排相邻的两个所述管孔和相邻一排对应位置的管孔构成等边三角形。此种排布方式风阻小,可使下壳体组价内部空气快速流通,冷却效果较好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和上端板上管孔的连接方式为胀接。此种连接方式能产生一定的挤紧压力,使其紧密地贴在一起,达到密封紧固连接的目的。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铝。铝材重量轻,且不会生锈。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装置包括上壳体和风机,所述风机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所述风机的扇叶和所述上端板互相平行,所述上壳体上开有冷风进口,所述冷风进口位于所述风机顶端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吸风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为两端开口的喇叭状,小端开口为圆形,并连接到所述吸风装置的一端,大端开口为长方形,并连接到所述换热装置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以M型方式排列换热管,且相近的三个换热管之间构成等边三角形,此种换热管排列方式风阻小,能够使进入的热风快速的流通冷却,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相比传统的矩形排列的冷却器具有重量轻,成本低,工艺简单的优点,且对风机的能耗小提高了风机的效率。
2、喇叭状的连接筒,小端开口为圆形,并连接到吸风装置的一端;大端开口为长方形,并连接到换热装置的一端,能有效的将风机吸收的空气传递至换热管中,提高了空气的利用率,提高了风机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壳体组件及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上壳体和下壳体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上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连接筒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冷风进口;2、风机;3、上端板;31、管孔;41、第一挡板;42、第二挡板;5、下端板;61、上排风口;62、热风进口;63、下排风口;7、上壳体;8、下壳体组件;9、换热管;10、密封垫圈;11、连接筒;81、底板;82、罩板;83、钢板;85、挡板;86、顶板;87、圆环;88、测温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包括:吸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吸风装置和换热装置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吸风装置和换热装置通过连接螺栓连接,螺栓连接便于拆卸和安装。如图1所示,吸风装置包括上壳体7和风机2,上壳体7分为两层结构,为左端结构和右端结构,左端结构和右端结构互相连通,左端结构的上下两侧设有冷风进口1,右端结构用于固定风机2.风机2为轴流风机,风机2的扇叶和水平面互相垂直。风机2工作,从冷风进口1处吸取冷风,并将吸取的冷风送至换热装置。
换热装置包括下壳体组件8,下壳体组件8为长方形壳体,且左右两端为开口状。具体的,如图2所示,下壳体组件8包括底板81、罩板82、钢板83、顶板86以及左右两端开口的长方形框架。钢板83固定在长方形框架的顶面上,钢板83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本装置的强度,另一方面便于本装置固定在其它地方。底板81为长方形框架的的底面,且底板81上设有热风进口62、上排风口61和下排风口63。罩板82固定在长方形框架的右端开口处,且罩板82上设有若干散热孔,便于将换热装置中热的空气排出。顶板86固定在长方形框架的左端开口处,且顶板86中间开口长方形通孔,目的是将风机2吸取的冷风传递至换热装置的内部。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装置还包括上端板3、下端板5、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上端板3固定在长方形框架的左端,下端板5固定在长方形框架的右端,且上端板3和下端板5位于罩板82的顶板86之间。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固定在上端板3和下端板5之间,且热风进口62位于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之间,上排风口61位于上端板3和第一挡板41之间,下排风口63位于第二挡板42和下端板5之间。如图1和图4所示,上端板3和下端板5的结构及大小和相同。第一挡板41和第二挡板42的大小相同,第一挡板41的宽度小于上端板3的宽度,第一挡板41的宽度略大于宽度L。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换热管9安装在上端板3和下端板5之间,并贯通上端板3和下端板5。更加具体的,如图4所示,上端板3的管孔的布置方式为M型,上端板3上包括六组管孔,每组管孔包括四排管孔,相邻两排管孔31的数量相差一个。相邻两排管孔31交错排列,任意一排相邻的两个管孔31和相邻一排对应位置的管孔31构成等边三角形。第N排第n个管孔和第n+1个管孔的对应位置的管孔31指的是指在这两个管孔中间连线上的相邻排的管孔。换热管9的材质选用为铝材。以M型方式排列换热管9,且相近的三个换热管9之间构成等边三角形,此种散热管排列方式风阻小,能够使进入的热风快速的流通冷却,具有较好的冷却效果。相比传统的矩形排列的钢管冷却器具有重量轻,成本低,工艺简单的优点,且对风机2的消耗小提高了风机2的效率。
换热管9和上端板、下端板5,第一挡板41、第二挡板42上管孔的连接方式为胀接。胀接能够使管板与换热管9间就产生一定的挤紧压力,使其紧密地贴在一起,达到密封紧固连接的目的。
具体的工作过程为:吸风装置中的风机2吸收常温空气,并将吸收的空气传递至换热管9中。发电机工作产生了大量的热,热空气从热风进口62处进入本装置,热空气经过换热管9换热冷却后变成了温度较低的空气,温度较低的空气从上排风口61和下排风口63处排出到发电处,对发电机进行冷却。当然,本装置也可以冷却其他发热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顶板86的左端还连接有圆环87,圆环87固定在上壳体7和顶板86之间,圆环87的设置增加了连接处的强度,增加了本装置的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在圆环87和上壳体7之间设有密封垫圈10,密封垫圈10的材质为硅橡胶海绵垫。
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测温装置88,测温装置88具体为双金属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固定在下壳体组件8上,并能够测试到下壳体组件8内部空气的温度。
如图2和图5所示,下壳体组件8还包括挡板85,挡板85有两块,对称固定在顶板86和上端板3之间。还包括连接筒11,连接筒11为两端开口的喇叭状,小端开口为圆形,并连接到吸风装置的一端,具体固定在风机的右端;大端开口为长方形,并连接到换热装置的一端,具体固定在上端板3的左端。连接筒11能有效的将风机2吸收的空气传递至换热管9中,提高了空气的利用率,提高了风机2的效率。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风装置和换热装置,所述吸风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可拆卸连接;
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下壳体组件、上端板、下端板、第一挡板、第二挡板和换热管,所述下壳体组件为长方形壳体,且左右两端为开口状,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分别固定在所述下壳体组件的左右两端,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固定在所述上端板与下端板之间,所述换热管连接在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之间,并贯通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所述换热管以M型方式排列;
所述下壳体组件的一侧面上开有热风进口、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所述热风进口位于所述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所述上排风口位于所述上端板和第一挡板之间,所述下排风口位于所述第二挡板和下端板之间;
所述吸风装置吸收空气并将吸收的所述空气送入所述换热管中,热空气从所述热风进口进入所述下壳体组件,所述热空气和所述换热管中的空气换热后生成冷空气,并通过所述上排风口和下排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和所述下端板的结构相同,所述上端板上管孔的布置方式为M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端板上包括若干组管孔,所述每组管孔包括四排管孔,相邻两排所述管孔交错排列,任意一排相邻的两个所述管孔和相邻一排对应位置的管孔构成等边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和上端板上管孔的连接方式为胀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的材质为铝。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装置包括上壳体和风机,所述风机固定在所述上壳体内,所述风机的扇叶和所述上端板互相平行,所述上壳体上开有冷风进口,所述冷风进口位于所述风机顶端的左右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通过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装置和所述换热装置之间设有密封垫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组件包括罩板和顶板,所述罩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右端,且所述罩板上设有若干散热孔,所述顶板固定在所述壳体组件的左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空气冷却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筒,所述连接筒为两端开口的喇叭状,小端开口为圆形,并连接到所述吸风装置的一端,大端开口为长方形,并连接到所述换热装置的一端。
CN201920987765.7U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Active CN2103464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87765.7U CN210346421U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987765.7U CN210346421U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6421U true CN210346421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919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987765.7U Active CN210346421U (zh) 2019-06-28 2019-06-28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642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0933A (zh) * 2019-06-28 2019-09-13 扬中申扬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0933A (zh) * 2019-06-28 2019-09-13 扬中申扬换热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46923B (zh) 由冷板阵列组成的动力电池组均温散热装置及加工方法
WO2019154083A1 (zh) 液冷管路和电源装置
CN110500899B (zh) 一种联排扁管的水冷式平行流换热器
CN109301111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散热结构
CN210346421U (zh) 一种新型空气冷却器
CN210379339U (zh) 一种风冷水冷相结合的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21230596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逆变器
CN205945408U (zh) 一种发电机用热管冷却器
CN110635198A (zh) 一种动力电池的散热装置
CN211174366U (zh) 气缸以及发动机
CN214892072U (zh) 水冷式工业冷水机
CN213715872U (zh) 一种应用于工控移动终端的防水散热结构
CN210554289U (zh) 一种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充电机机柜和充电机
CN209963940U (zh) 一种带冷却装置的电源适配器
CN216773343U (zh) 一种高性能电池加工过程中设备散热降温装置
CN216488243U (zh) 一种锂电池
CN219812394U (zh) 一种用于柜式储能的液冷散热结构
CN220776347U (zh) 冷却系统及相关设备
CN215345631U (zh) 换热装置、变频器及电气设备
CN218844421U (zh) 一种新能源增程系统用发动机冷却机构
CN216218316U (zh) 换热装置、变频器及电气设备
CN220243003U (zh) 一种新能源充电桩的冷却结构
CN211790999U (zh) 一种应用于电机轴的水套
CN218103932U (zh) 一种铁路用大功率模块的多通路水冷装置
CN218731225U (zh) 电池模组以及储能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