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20314U -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20314U
CN210320314U CN201921124410.1U CN201921124410U CN210320314U CN 210320314 U CN210320314 U CN 210320314U CN 201921124410 U CN201921124410 U CN 201921124410U CN 210320314 U CN210320314 U CN 2103203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air
panel
central axis
outlet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2441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闯
张亚国
王良才
庞俊刚
李伟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12441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203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203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203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出风装置包括出风面板,出风面板开设有可开闭的第一出风口及可开闭的第二出风口,且第一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出风口的中心轴线相交。上述出风装置,风管机主体输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进入室内。由于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可根据需要分别处于开启或关闭状态,因此轻重不同冷、暖气流可以不同方向流动,从而使室内空间的升温或降温过程更加均匀,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Description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风管式空调机在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的同时,由于采用了隐藏于吊顶的安装方式,因此不会影响室内环境的美观,从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类住宅中。
但是目前,风管机的出风方式通常为水平出风或竖直出风的其中一种。当采用水平出风时,虽然具有良好的制冷效果,但是制热时,房间上部优先升温而房间整体升温较慢,且造成使用者感到头热脚冷,舒适度较差。而当采用竖直出风时,虽然具有良好的制热效果,但是在制冷时,冷空气迅速下降,房间下部优先降温而房间整体降温较慢,造成使用者头热脚冷,舒适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风管机温度调节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均匀调节温度的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一种出风装置,所述出风装置包括出风面板,所述出风面板开设有可开闭的第一出风口及可开闭的第二出风口,且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轴线相交。
上述出风装置,风管机主体输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进入室内。由于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可根据需要分别处于开启或关闭状态,因此轻重不同冷、暖气流可以不同方向流动,从而使室内空间的升温或降温过程更加均匀,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面板包括相互连接并呈预设夹角的第一出风部与第二出风部,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部,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部与所述第二出风部形成的预设夹角为90°,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呈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导风件,多个所述第一导风件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内,每个所述第一导风件均相对所述出风面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导风件,多个所述第二导风件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内,每个所述第二导风件均相对所述出风面板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功能模块,所述功能模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出风面板,所述功能模块在所述出风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部分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模块安装结构,所述模块安装结构设于所述出风面板一侧,所述功能模块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模块安装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安装框,所述出风面板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所述安装框环绕所述出风面板外周。
一种换热设备,安装于形成有安装空间的吊顶,所述吊顶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安装口,所述换热设备包括风管机主体及上述的出风装置,所述风管机主体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出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装置的第一出风口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出风装置的第二出风口的中心轴线沿重力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安装有换热设备的吊顶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设备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图2所示换热设备的安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换热设备的出风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换热设备处于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换热设备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换热设备的功能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换热设备,该换热设备安装于形成有安装空间的室内吊顶100,用于调节室内温度。
吊顶100位于天花板与墙体的连接处,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吊顶面120与第二吊顶面140。其中,第一吊顶面120间隔位于墙面一侧,并自天花板沿竖直方向朝地面延伸,第二吊顶面140间隔位于天花板一侧,并自墙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吊顶面120远离天花板的一侧与第二吊顶面140远离墙面的一侧相交,从而形成封闭的安装空间。
第一吊顶面120开设有矩形的第一空槽,第一空槽的长边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空槽的短边沿竖直方向延伸。第二吊顶面140开设有矩形的第二空槽,第二空槽的长边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空槽的短边垂直于墙面延伸。而且,第一空槽的一条长边与第二空槽的一条长边在第一吊顶面120与第二吊顶面140的连接处完全重合。如此,第一空槽与第二空槽相互连通,形成连通安装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安装口160。可以理解,吊顶100及安装口160的形状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其它形状。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换热设备包括风管机主体200及出风装置300,风管机主体200安装于安装空间内并与安装口160对应设置,出风装置300独立于风管机主体200安装于安装口160。风管机主体200开设有风管机出风口,出风装置300设有可开闭的第一出风口3412及可开闭的第二出风口3432,且第一出风口3412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出风口3432的中心轴线相交。
如此,风管机主体200输出的气流可通过第一出风口3412和/或第二出风口3432进入室内。由于开口方向不同的第一出风口3412与第二出风口3432可根据需要分别处于开启或关闭状态,因此轻重不同冷、暖气流可以不同方向流动,从而使室内空间的升温或降温过程更加均匀,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2及图3所示,出风装置300包括安装框320及出风面板340,安装框320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安装于吊顶100并环绕安装口160边缘。出风面板340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可拆卸地连接于安装框320,安装框320环绕出风面板340边缘。如此,出风面板340通过安装框320可拆卸地安装于吊顶100,风管机主体200的出风口输出的气流通过出风面板340流出,安装框320起到固定出风面板340及美化出风装置300外观等作用。
具体地,安装框3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安装框321与第二安装框323,第一安装框321与第二安装框323呈预设夹角。第一安装框321包括一条第一长边及两条连接于第一长边两端的第一短边,第一长边与两条第一短边与第一空槽匹配以绕设第一空槽。而且,第一长边与第一短边的横截面均呈“L”形,包括第一安装部3212及连接于第一安装部3212一侧并垂直于第一安装部3212的第二安装部3214,第一安装部3212贴合于第一吊顶面120,第二安装部3214贴合于第一空槽的侧壁,从而牢固地安装于第一吊顶面120。
第二安装框323包括一条第二长边及两条连接于第二长边两端的第二短边,第二长边与两条第二短边与第二空槽匹配以绕设第二空槽。而且,第二长边与第二短边的横截面均呈“L”形,包括第三安装部3232及连接于第三安装部3232一侧并垂直于第三安装部3232的第四安装部3234,第三安装部3232贴合于第二吊顶面140,第四安装部3234贴合于第二空槽的侧壁,从而牢固地安装于第二吊顶面140。
出风面板340包括相互连接并呈预设夹角的第一出风部431与第二出风部343,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部431与第二出风部343一体成型。
具体地,第一出风部431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安装于第一安装框321以与第一空槽对应,第一出风口3412开设于第一出风部431以连通安装空间与外界环境,且第一出风口3412呈矩形,第一出风口3412的长度方向沿吊顶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出风口3412的宽度方向沿吊顶100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出风部343呈矩形的板状结构,安装于第二安装框323以与第二空槽对应,且第二出风部343的长边与第一出风部431的长边连接。第二出风口3432开设于第二出风部343以连通安装空间与外界环境,且第二出风口3432也呈矩形,第二出风口3432的长度方向沿吊顶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3432的宽度方向沿吊顶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第一出风口3412与第二出风口3432的形状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框321与第二安装框323形成的预设夹角为90°,第一出风部431与第二出风部343形成的预设夹角也为90°。因此,第一出风口3412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出风口3432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呈90°,第一出风口3412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出风口3432的中心轴线沿重力方向延伸。
如此,当换热设备处于制冷状态时,冷空气可从第一出风口3412水平流出,由于冷空气的重量较重,因此冷空气自动向下流动而使房间整体均匀降温。当换热设备处于制热模式时,热空气可从第二出风口3432竖直向下流出,由于热空气的重量较轻,因此热空气自动向上流动而使房间整体均匀升温。
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框321与第二安装框323形成的预设夹角的角度及第一出风部431与第二出风部343形成的预设夹角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角度以满足不同需求。
进一步地,出风装置300还包括多个第一导风件3414与多个第二导风件3434。每个第一导风件3414呈沿第一出风口341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多个第一导风件3414沿第一出风口341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出风口3412内,每个第一导风件3414均相对出风面板34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口3412。每个第二导风件3434呈沿第二出风口343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结构,多个第二导风件3434沿第二出风口343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于第二出风口3432内,每个第二导风件3434均相对出风面板34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3432。
如此,第一导风件3414与第二导风件3434分别控制第一出风口3412与第二出风口3432的开闭,从而配合调节出风装置300的出风状态。当换热设备处于停机状态时,出风装置300的第一出风口3412与第二出风口3432均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导风件3414与第二导风件3434可避免外界污染物(例如灰尘)进入吊顶100的安装空间及风管机主体200内。当换热设备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出风口3412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出风口3432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风管机主体200输出的冷空气仅能通过第一出风口3412的相邻两个第一导风件3414之间的间隙流出而沿水平方向流动。当换热设备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出风口3412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出风口3432处于开启状态。此时,风管机主体200输出的热空气仅能通过第二出风口3432的相邻两个第二导风件3434之间的间隙流出而沿竖直方向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出风装置300还包括功能模块360,出风装置300还包括模块安装结构380,模块安装结构380设于出风面板340一侧,模块安装结构380形成有与第一出风口3412或第二出风口3432间隔设置的安装槽,功能模块360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模块安装结构380的安装槽内,且功能模块360在出风面板340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出风口3412和/或第二出风口3432部分重合。
如此,风管机主体200输出的气流经过功能模块360的处理后,才通过第一出风口3412输送至外界环境。其中,功能模块360可为过滤模块、加湿模块、引新风模块或自清洁模块等,从而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
可以理解,模块安装结构380的具体构造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为不同结构。
上述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10:获取换热设备的工作模式。
具体地,换热设备包括停机模式、制冷模式以及制热模式。
S120:当换热设备处于停机模式时,控制出风装置300的第一出风口3412与第二出风口3432均处于关闭状态。
当换热设备处于制冷模式时,控制第一出风口3412处于开启状态,控制第二出风口3432处于关闭状态。
当换热设备处于制热模式时,控制第一出风口3412处于关闭状态,控制第二出风口3432处于开启状态。
具体地,当换热设备处于停机模式时,风管机主体20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导风件3414转动至一定角度以使第一出风口3412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风件3434转动至一定角度以使第二出风口3432处于关闭状态,从而避免外界污染物进入吊顶100的安装空间及风管机主体200中。
当换热设备处于制冷模式时,风管机主体200输出冷空气,第一导风件3414转动至一定角度以使第一出风口3412处于开启状态,第二出风口3432则保持关闭状态。如此,冷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3412流入室内并沿水平方向流动,由于冷空气的重量较重,因此冷空气自动下沉而使房间整体均匀降温。
当换热设备处于制热模式时,风管机主体200输出热空气,第一出风口3412保持关闭状态,第二导风件3434转动至一定角度以使第二出风口3432处于开启状态。如此,热空气通过第二出风口3432流入室内并沿竖直方向向下流动,由于热空气的重量较轻,因此热空气自动上升而使房间整体均匀升温。
上述出风装置100及换热设备,通过设置方向不同第一出风口3412与第二出风口3432,实现了从下之上制热与从上之下制冷,使室内温度调节均匀稳定而没有气流直射,有效提高了换热设备的使用舒适性,同时具有隐蔽性,更加符合用户对换热设备的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包括出风面板(340),所述出风面板(340)开设有可开闭的第一出风口(3412)及可开闭的第二出风口(3432),且所述第一出风口(341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432)的中心轴线相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面板(340)包括相互连接并呈预设夹角的第一出风部(341)与第二出风部(343),所述第一出风口(3412)开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部(341),所述第二出风口(3432)开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部(3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部(341)与所述第二出风部(343)形成的预设夹角为90°,所述第一出风口(3412)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出风口(3432)的中心轴线的夹角呈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一导风件(3414),多个所述第一导风件(3414)间隔设置于所述第一出风口(3412)内,每个所述第一导风件(3414)均相对所述出风面板(34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34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多个第二导风件(3434),多个所述第二导风件(3434)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出风口(3432)内,每个所述第二导风件(3434)均相对所述出风面板(34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343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功能模块(360),所述功能模块(36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出风面板(340),所述功能模块(360)在所述出风面板(34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出风口(3412)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3432)部分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模块安装结构(380),所述模块安装结构(380)设于所述出风面板(340)一侧,所述功能模块(360)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模块安装结构(38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出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还包括安装框(320),所述出风面板(340)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安装框(320),所述安装框(320)环绕所述出风面板(340)外周。
9.一种换热设备,安装于形成有安装空间的吊顶(100),所述吊顶(100)开设有连通所述安装空间与外界环境的安装口(16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设备包括风管机主体(200)及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出风装置,所述风管机主体(200)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出风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口(16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装置的第一出风口(3412)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出风装置的第二出风口(3432)的中心轴线沿重力方向延伸。
CN201921124410.1U 2019-07-16 2019-07-16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Active CN2103203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4410.1U CN210320314U (zh) 2019-07-16 2019-07-16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4410.1U CN210320314U (zh) 2019-07-16 2019-07-16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20314U true CN210320314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23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4410.1U Active CN210320314U (zh) 2019-07-16 2019-07-16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203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4305A (zh) * 2019-07-16 2019-09-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装置、换热设备及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4305A (zh) * 2019-07-16 2019-09-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风装置、换热设备及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13443A (zh) 空调器及其的风速控制方法
US10655885B2 (e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4728931A (zh) 空调系统
CN106152464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0320314U (zh) 出风装置及设有其的换热设备
JP691915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571752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JP2018071885A (ja) 空調室内機
KR20150103475A (ko) 에어컨의 바람막이
JPH0271027A (ja)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CN107062572B (zh) 挂吊式空调内机
US20140102056A1 (en) Air-conditioning duct filtering system
CN212252878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JP2540316B2 (ja) 幅射式冷暖房間仕切り板
JP6536970B2 (ja) 空調装置
CN106225074A (zh) 下回侧送式多空间空调室内机
KR101429572B1 (ko) 환기용 또는 냉,난방 공조장치용 그릴
KR20060098293A (ko) 환기시스템
CN218851218U (zh) 散热结构及空调
CN110274305A (zh) 出风装置、换热设备及换热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15046252B (zh) 多维度隐式出风空调
US11774133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liance having a plenum for make-up air
CN210717999U (zh) 灯槽出风口
CN203518153U (zh) 地板嵌入式散热器
CN218884238U (zh) 一种面板中框组件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