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7809U -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7809U
CN210317809U CN201921176074.5U CN201921176074U CN210317809U CN 210317809 U CN210317809 U CN 210317809U CN 201921176074 U CN201921176074 U CN 201921176074U CN 210317809 U CN210317809 U CN 2103178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section
fan blade
plane section
volute tong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760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司轶
汤雁翔
陈帆
高棋彬
周钇先
兰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1760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78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78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78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该风机结构包括:蜗壳;蜗舌,所述蜗舌与所述蜗壳间隔设置形成容纳空间;及风叶,所述风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其中,所述蜗舌包括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所述第一平面段的一端为蜗舌的出口端,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所述风叶的方向凹设的凹部,所述第二平面段的另一端为蜗舌的进口端。该贯流风机实现了风量与噪声的平衡,噪声小且风量相对较大,该空调设备包括上述贯流风机,因此,该空调设备具备风量较大且噪声较小的优点。

Description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贯流风机由于结构简单、体积小、产生的气流平稳、动压系数高、噪声低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和空调设备等低压通风换气的场合。
然而传统的贯流风机存在风量大,但噪声也大,或者噪声小,但风量也小的问题,影响贯流风机的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贯流风机存在风量大,但噪声也大,或者噪声小,但风量也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该风机结构和贯流风机实现了风量与噪声的平衡,噪声小且风量相对较大,该空调设备包括上述贯流风机或风机结构,因此,该空调设备具备风量较大且噪声较小的优点。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风机结构,包括:蜗壳;蜗舌,所述蜗舌与所述蜗壳间隔设置形成容纳空间;及风叶,所述风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其中,所述蜗舌包括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所述第一平面段的一端为蜗舌的出口端,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所述风叶的方向凹设的凹部,所述第二平面段的另一端为蜗舌的进口端。
上述风机结构在使用时,由于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风叶的间距是渐变的,所述第二平面段与所述风叶的间距是渐变的,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第二平面段与风叶之间形成的流道宽度是渐变的,因此,气流形成的偏心蜗回流的气流在风叶与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之间平稳流通,噪声较低;进一步,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所述风叶的方向凹设的凹部,通过第一平面段与风叶形成一段渐变式流道,再通过第二平面段与风叶形成另一段渐变式流道,因此,通过两个渐变式流道可以提升风机结构的风量,解决了传统设置一个平面段的风机结构中风量不足的问题,因此,该风机结构实现了平衡风量与噪声,进而该风机结构具备噪声低且风量大的优点。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1,所述风叶的外径为D,其中,0.03D≤e1≤0.06D。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2,所述风叶的外径为D,其中,0.03D≤e2≤0.06D。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1,所述第二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2,其中,e1=e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包括第一最小间距位,所述第一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之间的间距为e1,其中,所述第一最小间距位位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平面段包括第二最小间距位,所述第二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之间的间距为e2,所述第二最小间距位位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叶与所述蜗壳的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3,所述蜗壳的内壁包括第三最小间距位,所述第三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之间的间距为e3;所述第三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的圆心的连线和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的连线呈第一夹角θ1,其中110°≤θ1≤1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的圆心的连线和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的连线呈第二夹角θ2,其中θ2≥16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和所述第二平面段通过第一圆弧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平面段的长度为L2,其中,L2≤L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平面段的长度为L2,其中,0.1L1≤L2≤0.35L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舌还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二圆弧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通过第三圆弧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为1.5mm-3mm;和/或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为1.5mm-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的连线和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的连线呈第三夹角θ3,其中,15°≤θ3≤3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和所述第二平面段呈第四夹角θ4,其中,149°≤θ4≤170°。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贯流风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机结构。
上述贯流风机在使用时,由于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风叶的间距是渐变的,所述第二平面段与所述风叶的间距是渐变的,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第二平面段与风叶之间形成的流道宽度是渐变的,因此,气流形成的偏心蜗回流的气流在风叶与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之间平稳流通,噪声较低;进一步,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所述风叶的方向凹设的凹部,通过第一平面段与风叶形成一段渐变式流道,再通过第二平面段与风叶形成另一段渐变式流道,因此,通过两个渐变式流道可以提升风机结构的风量,解决了传统设置一个平面段的风机结构中风量不足的问题,因此,该风机结构实现了平衡风量与噪声,进而该风机结构具备噪声低且风量大的优点。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机结构;或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贯流风机。
上述空调设备在使用时,由于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风叶的间距是渐变的,所述第二平面段与所述风叶的间距是渐变的,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第二平面段与风叶之间形成的流道宽度是渐变的,因此,气流形成的偏心蜗回流的气流在风叶与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之间平稳流通,噪声较低;进一步,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所述风叶的方向凹设的凹部,通过第一平面段与风叶形成一段渐变式流道,再通过第二平面段与风叶形成另一段渐变式流道,因此,通过两个渐变式流道可以提升风机结构的风量,解决了传统设置一个平面段的风机结构中风量不足的问题,因此,该风机结构实现了平衡风量与噪声,进而该风机结构具备噪声低且风量大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风机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风机结构的尺寸标注示意图;
图3为风机结构的噪声频谱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风机结构,100、蜗壳,110、第三最小间距位,200、蜗舌,210、第一平面段,212、蜗舌的出口端,2122、第三圆弧段,214、第一最小间距位,220、第二平面段,222、蜗舌的进口端,2222、第二圆弧段,224、第二最小间距位,230、第一圆弧段,240、第一连接段,250、第二连接段,300、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有必要指出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元件时,两个元件可以是一体的,也可以是两个元件之间可拆卸连接。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还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术语“下”、“上”、“前”、“后”、“左”、“右”、“内”、“外”、“顶”、“底”、“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所指示的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第一”、“第二”等术语,是为了区分不同的结构部件。这些术语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风机结构10,包括:蜗壳100;蜗舌200,蜗舌与蜗壳100间隔设置形成容纳空间;及风叶300,风叶300设置于容纳空间内;其中,蜗舌200包括第一平面段210和第二平面段220,第一平面段210的一端为蜗舌的出口端212,第一平面段210的另一端与第二平面段220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风叶300的方向凹设的凹部,第二平面段220的另一端为蜗舌的进口端222。
上述风机结构10在使用时,由于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的间距是渐变的,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的间距是渐变的,第一平面段210与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之间形成的流道宽度是渐变的,因此,气流形成的偏心蜗回流的气流在风叶300与第一平面段210和第二平面段220之间平稳流通,噪声较低;进一步,第一平面段210的另一端与第二平面段220的一端呈连接并形成沿远离风叶300的方向凹设的凹部,通过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形成一段渐变式流道,再通过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形成另一段渐变式流道,因此,通过两个渐变式流道可以提升风机结构10的风量,解决了传统设置一个平面段的风机结构10中风量不足的问题,因此,该风机结构10实现了平衡风量与噪声,进而该风机结构10具备噪声低且风量大的优点。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1,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2,其中e1=e2。由于蜗舌200与风叶300的最小间距位直接影响至风机结构10的风量,且最小间距位的数量越多,风量越大,第一平面段210和第二平面段220均包括最小间距位,如此,可以提升风机结构10的风量;相比设置圆弧形蜗舌的风机结构,本申请的风机结构10噪声低,因为弧形蜗舌的整条圆弧均具备最小间隙位,对偏心涡的影响更大,其风量大,噪声稍高,且生产成本较高,因此该风机结构10具备风量大且噪声低的优点。
如图2所示,由于,当需要增加风量时可以通过减小蜗舌200与风叶300的间隙来实现,但是间隙降低了噪音会变大,噪音与风量成反比关系,因此,具体到本次实施例中,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1,其中,0.03D≤e1≤0.06D,当然了,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2,风叶300的外径为D,其中,0.03D≤e2≤0.06D,当e1和e2满足上述关系时,风机结构10兼备风量大且噪音低的优点。具体的,当需要尽可能的提升风量而同时需要确保噪声在可接受范围内时,e1=e2=0.03D,蜗舌200与风叶300之间具备两个最小间距位,或者当需要尽可能的降低噪音而同时需要确保风量在可接受范围内时,此时,e1=e2等于0.06D。
如图2所示,进一步,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平面段210包括第一最小间距位214,第一最小间距位214与风叶300之间的间距为e1,其中,第一最小间距位214位于蜗舌的出口端212与第一平面段210的另一端之间。如此,确保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之间的间距是渐变的,进而确保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之间的气流产生的噪音较低。
如图2所示,进一步,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二平面段220包括第二最小间距位224,第二最小间距位224与风叶300之间的间距为e2,第二最小间距位224位于第二平面段220的一端与蜗舌的进口端222之间。如此,确保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之间的间距是渐变的,进而确保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之间的气流产生的噪音较低。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风叶300与蜗壳100的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3,蜗壳100的内壁包括第三最小间距位110,第三最小间距位110与风叶300之间的间距为e3;第三最小间距位110与风叶300的圆心的连线和风叶300的圆心与蜗舌的出口端212的连线呈第一夹角θ1,其中110°≤θ1≤130°。如此,当θ1在该范围内时,可以降低气流流体在蜗舌200或者蜗壳100上高速摩擦产生的损失及降低气流的粘性损失。具体地,θ1可以为110°、115°、120°、125°及130°。有必要指出的是,如图2所示,蜗舌的出口端212和蜗舌的进口端222在正向投影均是个点,在立体结构中,蜗舌的出口端212和蜗舌的进口端222应当均是条线段,风叶300的圆心指的是风叶300的正向投影的圆心,其实在立体结构中,应该是风叶300的中心轴线。因此,风叶300的圆心与蜗舌的出口端212的连线,应当是风叶300的中心轴线与蜗舌的出口端212的端部直线段的连线,风叶300的圆心与蜗舌的进口端222的连线,应当是风叶300的中心轴线与蜗舌的进口端222的端部直线段的连线。
如图2所示,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三最小间距位110与风叶300的圆心的连线和风叶300的圆心与蜗舌的进口端222的连线呈第二夹角θ2,其中θ2≥160°。在该范围内时,可以增大气流的进风面积。
如图1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平面段210和第二平面段220通过第一圆弧段230连接。如此,气流可以沿第一平面段210平滑流动至第二平面段220,进而损失较低,提升风量。具体地,第一圆弧段230的半径为0.5mm。在本次实施例中,第一圆弧段230为钣金内折板。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平面段210的长度为L1,第二平面段220的长度为L2,其中,L2≤L1,如此,可以降低气流在蜗舌200与风叶300之间流动的损失同时可以降低气动噪声,优选地,0.1L1≤L2≤0.35L1。如此,在该范围内时,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流在蜗舌200与风叶300之间流动的损失,同时进一步降低气动噪声。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风叶300的圆心与蜗舌的进口端222的连线和风叶300的圆心与蜗舌的出口端212的连线呈第三夹角θ3,其中,15°≤θ3≤30°。如此,当θ3在该范围内时,既可增加风量,保证出流气体的全压,也不会产生过大噪声。具体地,θ3可以为15°、20°、25°及3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平面段和所述第二平面段呈第四夹角θ4,其中,149°≤θ4≤170°,在该范围内时,风机结构的风量相对较大,且噪声较低,进而该风机结构具备噪声低且风量大的优点。具体地,θ4可以为149°、150°、155°、160°、165°及17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蜗舌200还包括第一连接段240、第二连接段250、第二圆弧段2222和第三圆弧段2122,第一连接段240与蜗舌的出口端212通过第二圆弧段2222连接,第二连接段250与蜗舌的进口端222通过第三圆弧段2122连接。如此,通过第一连接段240与蜗舌的出口端212通过第二圆弧段2222连接,使蜗舌的出口端212与第一连接段240平滑连接,可以降低气流排出的阻力,进而提升风量;同理通过第二连接段250与蜗舌的进口端222通过第三圆弧段2122连接,使蜗舌的进口端222与第二连接段250平滑连接,可以降低气流排出的阻力,进而提升风量。在本次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二圆弧段2222的半径为1.5mm-3mm;和/或第三圆弧段2122的半径为1.5mm-3mm,第二圆弧段2222和第三圆弧段2122可以为钣金外折板。
基于上述风机结构,通过手板验证,在风机转速1200r/min时,风机结构10可达到689m3/h的风量,而传统带有直线形蜗舌的风机结构的风量为655.8m3/h,风量提升约5%;在冷量需求为2700w、风量需求445m3/h时,传统带有直线形蜗舌的风机结构的噪音测试为32.5dB(A),本申请中风机结构10的噪音测试为31.9dB(A),噪声降低约1.8%;如图3所示,通过噪声频谱图显示,本申清的风机结构10不存在音质问题,声强级峰值在叶频基频频率上,且在半消声实验室中无啸叫声、电磁音等杂音。
值得一提的是,一实施例中的还涉及一种贯流风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机结构10。在本次实施例中,风叶300为贯流风叶。
上述贯流风机在使用时,由于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的间距是渐变的,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的间距是渐变的,第一平面段210与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之间形成的流道宽度是渐变的,因此,气流形成的偏心蜗回流的气流在风叶300与第一平面段210和第二平面段220之间平稳流通,噪声较低;进一步,第一平面段210的另一端与第二平面段220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风叶300的方向凹设的凹部,通过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形成一段渐变式流道,再通过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形成另一段渐变式流道,因此,通过两个渐变式流道可以提升风机结构10的风量,解决了传统设置一个平面段的风机结构10中风量不足的问题,因此,该风机结构10实现了平衡风量与噪声,进而该风机结构10具备噪声低且风量大的优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实施例中的还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风机结构10;或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贯流风机
上述空调设备在使用时,由于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的间距是渐变的,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的间距是渐变的,第一平面段210与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之间形成的流道宽度是渐变的,因此,气流形成的偏心蜗回流的气流在风叶300与第一平面段210和第二平面段220之间平稳流通,噪声较低;进一步,第一平面段210的另一端与第二平面段220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风叶300的方向凹设的凹部,通过第一平面段210与风叶300形成一段渐变式流道,再通过第二平面段220与风叶300形成另一段渐变式流道,因此,通过两个渐变式流道可以提升风机结构10的风量,解决了传统设置一个平面段的风机结构10中风量不足的问题,因此,该风机结构10实现了平衡风量与噪声,进而该风机结构10具备噪声低且风量大的优点。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蜗壳;
蜗舌,所述蜗舌与所述蜗壳间隔设置形成容纳空间;及
风叶,所述风叶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
其中,所述蜗舌包括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所述第一平面段的一端为蜗舌的出口端,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连接并形成沿远离所述风叶的方向凹设的凹部,所述第二平面段的另一端为蜗舌的进口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1,所述风叶的外径为D,其中,0.03D≤e1≤0.06D。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2,所述风叶的外径为D,其中,0.03D≤e2≤0.06D。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1,所述第二平面段与所述风叶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2,其中,e1=e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段包括第一最小间距位,所述第一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之间的间距为e1,其中,所述第一最小间距位位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平面段的另一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面段包括第二最小间距位,所述第二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之间的间距为e2,所述第二最小间距位位于所述第二平面段的一端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与所述蜗壳的内壁之间的最小间距为e3,所述蜗壳的内壁包括第三最小间距位,所述第三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之间的间距为e3;所述第三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的圆心的连线和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的连线呈第一夹角θ1,其中110°≤θ1≤13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最小间距位与所述风叶的圆心的连线和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的连线呈第二夹角θ2,其中θ2≥16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段和所述第二平面段通过第一圆弧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段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平面段的长度为L2,其中,L2≤L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段的长度为L1,所述第二平面段的长度为L2,其中,0.1L1≤L2≤0.35L1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还包括第一连接段、第二连接段、第二圆弧段和第三圆弧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通过所述第二圆弧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通过第三圆弧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半径为1.5mm-3mm;和/或所述第三圆弧段的半径为1.5mm-3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进口端的连线和所述风叶的圆心与所述蜗舌的出口端的连线呈第三夹角θ3,其中,15°≤θ3≤3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段和所述第二平面段呈第四夹角θ4,其中,149°≤θ4≤170°。
16.一种贯流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结构。
17.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风机结构;或包括权利要求16所述的贯流风机。
CN201921176074.5U 2019-07-24 2019-07-24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2103178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76074.5U CN210317809U (zh) 2019-07-24 2019-07-24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76074.5U CN210317809U (zh) 2019-07-24 2019-07-24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7809U true CN210317809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256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76074.5U Active CN210317809U (zh) 2019-07-24 2019-07-24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78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06211B2 (en) Counter-rotating fan
EP3855023B1 (en) Centrifugal fan, air duct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er
CN112918218A (zh) 空调装置及汽车
CN210317809U (zh)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CN106766045B (zh) 送风组件和空调器
CN110410876B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EP2345814B1 (en) Cross-flow fan and air conditioner equipped therewith
CN21537269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08118U (zh) 一种贯流风道和出风装置
CN215908072U (zh) 贯流风道及风扇
CN106523434B (zh) 一种离心风扇蜗壳及室内机
CN215109694U (zh) 离心风机用固定机构、离心风机以及家用电器
CN209840275U (zh) 贯流风叶及其风叶单元
CN113719458A (zh) 贯流风道及风扇
CN113738703A (zh) 一种贯流风道和出风装置
CN215370351U (zh) 一种离心风机蜗壳及离心风机
JP2023510519A (ja) ファン用支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のファン用支持モジュールを有するファン
CN111981566A (zh) 风机及空调室内机
CN220522876U (zh) 叶片及离心风机
CN220365762U (zh) 一种贯流式叶轮及空调器
CN216111461U (zh) 一种贯流风道和出风装置
CN218348838U (zh) 蜗舌结构、空调模块以及空调烟机
CN219264429U (zh) 一种进风结构、蜗壳及空调器
CN214837367U (zh) 离心风机的蜗壳、离心风机及空调器
CN110259704A (zh) 风机结构、贯流风机及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