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9110U -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99110U
CN210299110U CN201920494916.5U CN201920494916U CN210299110U CN 210299110 U CN210299110 U CN 210299110U CN 201920494916 U CN201920494916 U CN 201920494916U CN 210299110 U CN210299110 U CN 2102991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hannel
breeding
insecticidal
propag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9491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创荣
江敏华
郑常格
徐树兰
谭广灼
梁祥安
杜月心
陈艳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TIANLIAN Seed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9491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991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991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9911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包括用于昆虫繁殖产卵的繁殖室、设于繁殖室顶部用于收集孵化后昆虫幼虫的的集幼室以及设于繁殖室一侧用于存放杀虫微生物的毒种室,繁殖室上设有供外部昆虫通过的第一通道以及供寄生蜂进出的第二通道,繁殖室和集幼室之间设有供孵化后幼虫通过的第三通道,繁殖室和毒种室之间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四通道;集幼室内设有将死亡后的幼虫引导到第三通道的导向机构。采用上述方案,采用物理防治加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杀虫微生物借用成虫和幼虫进行增殖,减少甚至不用额外补充杀虫微生物,达到持续控害作用。借用寄生蜂将杀虫微生物向传播器外部传播,扩大防治害虫范围和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背景技术
昆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一直以来对农业害虫的防治都是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产生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农业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
现有技术中,有专门利用昆虫诱捕装置进行害虫诱捕,达到害虫防治的目的的,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06818681A的一种多功能昆虫诱捕器,包括本体架、昆虫进入口装置、夹层装置和昆虫收集装置;本体架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的支承架;在支承架上安装有昆虫进口装置;昆虫进入口装置包括侧板、背板、前板组件和跳板,在前板组件与背板之间设有防昆虫返回机构;夹层装置包括夹层底板、夹层顶板、夹层侧板和夹层支承板,在昆虫收集装置上设有连通夹层腔与昆虫收集装置之间的第二进入孔。单该技术方案只是通过物理方法收集昆虫,方法单一,而且防治效果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通过物理防治加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且不需要向传播器内定期添加杀虫微生物,从而达到持续有效控制虫害的目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包括用于昆虫繁殖产卵的繁殖室、设于所述繁殖室顶部用于收集孵化后昆虫幼虫的的集幼室以及设于所述繁殖室一侧用于存放杀虫微生物的毒种室,所述繁殖室上设有供外部昆虫通过的第一通道以及供寄生蜂进出的第二通道,所述繁殖室和集幼室之间设有供孵化后幼虫通过的第三通道,所述繁殖室和毒种室之间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四通道;所述集幼室内设有将死亡后的幼虫引导到第三通道的导向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集幼室内的顶部设有幼虫培养皿,所述导向机构为倾斜设置的斜板,所述斜板设在幼虫培养皿的下方,所述斜板与集幼室的相对两侧壁形成将带杀虫微生物的幼虫尸体导入到第三通道的斜槽,所述第三通道设在繁殖室顶部靠近毒种室一侧,所述斜板的下端边缘对应第三通道处设有若干半圆孔。
进一步的,所述毒种室的外侧壁为倾斜向内设置的斜壁,所述斜壁上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五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毒种室的顶部设有加粉口,所述加粉口处设有封板,所述毒种室的顶部两端设有向上伸出的卡柱,所述封板的两端设有与所述卡柱匹配的卡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通道向下延伸到毒种室的下方形成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六通道,所述毒种室的外侧下部设有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繁殖室的底部外侧设有方管,所述方管的顶部与繁殖室的底部连接,所述繁殖室的底部对应方管内孔处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方管的内孔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方管的底部侧壁上设有半圆形的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道设在繁殖室的左右两侧壁以及与毒种室对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形状以及大小与寄生蜂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繁殖室的底部设有供小绿叶蝉进入的第七通道,所述第七通道的截面形状以及大小与小绿叶蝉匹配,所述繁殖室的底部外侧固定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侧壁延伸到第七通道处。
进一步的,所述繁殖室内固设有栖息板组件,所述栖息板组件包括四个第一栖息板以及两个第二栖息板,四个所述第一栖息板分别设在所述繁殖室的四个边角处并向下竖直设置,所述第一栖息板的底部靠近繁殖室边角一端设有圆角;两所述第二栖息板设在所述繁殖室的顶部。
进一步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由防紫外线透明材料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种害虫成虫通过第一通道进入到繁殖室中,然后在繁殖室中产卵,由于毒种室中的杀虫微生物会从第四通道中进入繁殖室中并附着在第四通道开口处,成虫在繁殖室中活动会沾染到杀虫微生物并将其带到虫卵的表面,一方面成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后,在一定期限内会死亡,杀虫微生物在成虫中增殖并留在繁殖室中,另一方面虫卵孵化后,幼虫会吃掉卵壳,从而感染杀虫微生物,幼虫具有向高处移动的习性,因此会沿着侧壁向上爬,并通过第三通道进入到集幼室中的幼虫培养皿中,期间杀虫微生物在幼虫体内会增殖,一定期限后幼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而死亡,死亡后的幼虫尸体呈一种固液混合的粘稠状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斜板向下流,并附着在繁殖室与毒种室相对应的侧壁上,其内的杀虫微生物一方面通过该侧壁上的第四通道进入毒种室,补充毒种室内杀虫微生物,另一会留在繁殖室的侧壁上,进一步被其内的成虫沾染。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杀死成虫的前提下,杀虫微生物借用成虫和幼虫进行增殖,减少甚至不用额外补充杀虫微生物,达到持续控害作用。
繁殖室的侧壁上设有供寄生蜂穿过的第二通道,因此外部的寄生蜂能通过第二通道进入繁殖室和毒种室中,沾染杀虫微生物并将其带到传播器的外部,另外也有部分天敌昆虫从第一通道进入繁殖室中,沾染杀虫微生物并最终通过第一通道顺利逃生,从而进一步侵染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外部其他害虫,扩大防治范围。在毒种室的斜壁上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五通道,繁殖室对应毒种室的侧壁上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六通道,杀虫微生物可以通过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传播到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外部并附着在第五通道和第六通道的外部开口处,围绕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飞行的昆虫会沾染杀虫微生物而死亡,提高防治效果。另外,在外部自然感染了杀虫微生物的昆虫,也会进入到繁殖传播器中,感染其内昆虫,使外部的杀虫微生物在繁殖传播器内部增殖,最终实现多种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虫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与昆虫诱捕器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包括用于昆虫繁殖产卵的繁殖室2、设于繁殖室2顶部用于收集孵化后昆虫幼虫的的集幼室3以及设于繁殖室2一侧用于存放杀虫微生物的毒种室4,繁殖室2上设有供外部昆虫通过的第一通道5以及供寄生蜂进出的第二通道6,繁殖室2和集幼室3之间设有供孵化后幼虫通过的第三通道7,繁殖室2和毒种室4之间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四通道8;集幼室3内设有将死亡后的幼虫引导到第三通道7的导向机构。其中第一通道5的一端和繁殖室2连接,第一通道5的另一端和昆虫诱捕器9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各种害虫成虫被昆虫诱捕器9诱捕并通过第一通道5进入到繁殖室2中,然后在繁殖室2中产卵,由于毒种室4中的杀虫微生物会从第四通道8中进入繁殖室2中并附着在第四通道8开口处,本实用新型中所指杀虫微生物包括但不限于昆虫病毒、微孢子虫以及杀虫真菌,成虫在繁殖室2中活动会沾染到杀虫微生物并将其带到虫卵的表面,该杀虫微生物为广谱昆虫杀虫微生物,一方面成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后,在一定期限内会死亡,杀虫微生物在成虫中增殖并留在繁殖室2中,另一方面虫卵孵化后,幼虫会吃掉卵壳,从而感染杀虫微生物,幼虫具有向高处移动的习性,因此会沿着侧壁向上爬,并通过第三通道7进入到集幼室3中,期间杀虫微生物在幼虫体内会增殖,一定期限后幼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而死亡,死亡后的幼虫尸体呈一种固液混合的粘稠状物质,导向机构将死亡后的带杀虫微生物的幼虫尸体通过第三通道7导入到繁殖室2中,进而补充繁殖室2的杀虫微生物量,减少杀虫微生物的投放次数甚至不用再投放杀虫微生物。此外寄生蜂可以通过第二通道6进出繁殖室2,可以在繁殖室2中沾染杀虫微生物并将其带到传播器的外部,从而进一步侵染其他害虫,增加防治效果。另外,在外部自然感染了杀虫微生物的昆虫,也会进入到繁殖传播器中,感染其内昆虫,使外部的杀虫微生物在繁殖传播器内部增殖,最终实现多种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优选的,如图2、3所示,集幼室3内的顶部设有幼虫培养皿10,导向机构为倾斜设置的斜板11,斜板11设在幼虫培养皿10的下方,斜板11与集幼室3的相对两侧壁形成将带杀虫微生物的幼虫尸体导入到第三通道7的斜槽,第三通道7设在繁殖室2顶部靠近毒种室4一侧,斜板11的下端边缘对应第三通道7处设有若干半圆孔14。导向机构采用上述的斜板11结构,感染杀虫微生物的幼虫爬到最上方的幼虫培养皿10中,然后在杀虫微生物作用下死亡并掉落在下方的斜板11上,死亡后的幼虫尸体呈一种固液混合的粘稠状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斜板11将幼虫尸体向下依次通过半圆孔14和第三通道7并附着在繁殖室2的侧壁上,因为第三通道7设在繁殖室2顶部靠近毒种室4一侧,所以该侧壁的外侧对应设置有毒种室4,因此附带有杀虫微生物的幼虫尸体一方面通过第四通道8进入毒种室4补充毒种室4中的杀虫微生物量,另一部分留在繁殖室2中。
优选的,如图2、3所示,毒种室4的外侧壁为倾斜向内设置的斜壁,斜壁上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五通道15。杀虫微生物通过第五通道15传播到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的外部,并附着在第五通道15的通道口附近,外侧壁向内倾斜设置,杀虫微生物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移动到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外部,因此围绕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飞行的昆虫会沾染杀虫微生物而死亡,并会在死亡前携带杀虫微生物感染其他昆虫,能提到防治虫害效果。
优选的,毒种室4的顶部设有加粉口,加粉口处设有封板16,毒种室4的顶部两端设有向上伸出的卡柱17,封板16的两端设有与卡柱17匹配的卡孔。采用该种方式,方便杀虫微生物的添加。
优选的,第四通道8向下延伸到毒种室4的下方形成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六通道18,毒种室4的外侧下部设有挡板19。附着在繁殖室2内壁上的带杀虫微生物的幼虫尸体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过程中,一部分在通过第四通道8进入毒种室4补充毒种室4中的杀虫微生物量,一部分留在繁殖室2中,还有一部分通过第六通道18移出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的外部,并附着在第六通道18的通道口附近,因此围绕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飞行的昆虫会沾染杀虫微生物而死亡,并会在死亡前携带杀虫微生物感染其他昆虫,能提到防治虫害效果。挡板19的作用是防止雨水进入第五通道15或者第六通道18。
优选的,如图3所示,繁殖室2的底部外侧设有方管20,方管20的顶部与繁殖室2的底部连接,繁殖室2的底部对应方管20内孔处设有通孔21,通孔21与方管20的内孔形成第一通道5,方管20的底部侧壁上设有半圆形的缺口22。昆虫诱捕器9设在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的下方,方管20的底部与昆虫诱捕器9顶部的出虫口连接连接,因此根据昆虫向高处移动的习性,昆虫诱捕器9捕捉到的昆虫可以通过方管20进入到繁殖室2中,昆虫诱捕器9为现有技术,也不是本专利技术方案的关键技术,因此图中仅简略表示,另外,半圆形的缺口22可以让外部的昆虫直接通过该缺口22进入到繁殖室2中。
优选的,第二通道6设在繁殖室2的左右两侧壁以及与毒种室4对应的侧壁上,第二通道6的截面形状以及大小与寄生蜂匹配。第二通道6的截面形状和大小设计成和寄生蜂的外形一致,可以让寄生蜂进出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而防止繁殖室2内部的其他昆虫出去。
优选的,如图1所示,繁殖室2的底部设有供小绿叶蝉进入的第七通道23,第七通道23的截面形状以及大小与小绿叶蝉匹配,繁殖室2的底部外侧固定有导向板24,导向板24的侧壁延伸到第七通道23处。第七通道23的截面形状与小绿叶蝉的外形匹配,导向板24的侧壁可以引导小绿叶蝉由头到尾依次进入第七通道23,但是繁殖室2内对应第七通道23处不设有导向板24,因此繁殖室2内部的小绿叶蝉,在没有导向板24侧壁引导的作用下,不会或很难做到头部向下,尾部向上并从头到尾依次进入第七通道23的动作,因此小绿叶蝉很难或不会从第七通道23移出。
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案,如图2、3所示,繁殖室2内固设有栖息板组件,栖息板组件包括四个第一栖息板25以及两个第二栖息板26,四个第一栖息板25分别设在繁殖室2的四个边角处并向下竖直设置,第一栖息板25的底部靠近繁殖室2边角一端设有圆角27;两第二栖息板26设在繁殖室2的顶部。进入到繁殖室2的昆虫可以在各个栖息板上产卵,若不设置圆角27,则昆虫可能会卡在栖息板底部靠近繁殖室2角落的位置。
作为优选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由防紫外线的透明材料制成。可以方便作业者观察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内部情况,同时,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内部充满昆虫时,也可以凭借所散发的昆虫性激素吸引外部昆虫到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附近,当被吸引的昆虫栖息在第五通道15或第六通道18的通道口处,会沾染杀虫微生物而死亡。
另外,可以在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附近设置多光谱LED灯,吸引附近的昆虫,同时,为了避免多光谱LED灯光直接照射到繁殖室2以及毒种室4内,相应的侧壁可以使用非透明材料材料制成或者贴上非透光贴纸。
优选的,上述用于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四通道8、第五通道15以及第六通道18优选为若干平行设置的长圆孔,长圆孔的宽度为0.25mm。
另外,本专利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方法,包括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包括繁殖室2、毒种室4以及集幼室3。成虫通过第一通道进入到繁殖室2中,并在在繁殖室2中产卵,毒种室4中的杀虫微生物会从第四通道8进入繁殖室2中并附着在第四通道8开口处,成虫在繁殖室2中活动沾染到杀虫微生物并将其带到虫卵的表面,成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后,在一定期限内会死亡,期间杀虫微生物在成虫中增殖并留在繁殖室2中,幼虫卵孵化后,幼虫会吃掉卵壳并感染杀虫微生物,幼虫在向高处移动的习性下沿着侧壁向上爬,并通过第三通道7进入到集幼室3中的幼虫培养皿中,期间杀虫微生物在幼虫体内会增殖,一定期限后幼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而死亡,掉落到斜板11上然后通过第三通道7导入到繁殖室2中,并附着在繁殖室2与毒种室4相对应的侧壁上,幼虫尸体内的杀虫微生物一部分通过该侧壁上的第四通道8进入毒种室4,补充毒种室4内杀虫微生物,一部分留在繁殖室2的侧壁上,进一步被其内的成虫沾染;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外部的寄生蜂通过第一通道及第二通道6进入繁殖室2中,沾染杀虫微生物并将其通过第二通道6带到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的外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生物杀虫剂,包括但不限于昆虫病毒、微孢子虫以及杀虫真菌,其中昆虫病毒、微孢子虫在昆虫活体中繁殖,而杀虫真菌,比如白僵菌不仅能在昆虫活体中繁殖,还能在死虫体中繁殖。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各种害虫成虫通过第一通道5进入到繁殖室2中,然后在繁殖室2中产卵,由于毒种室4中的杀虫微生物会从第四通道8中进入繁殖室2中并附着在第四通道8开口处,成虫在繁殖室2中活动会沾染到杀虫微生物并将其带到虫卵的表面,一方面成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后,在一定期限内会死亡,杀虫微生物在成虫中增殖并留在繁殖室2中,另一方面虫卵孵化后,幼虫会吃掉卵壳,从而感染杀虫微生物,幼虫具有向高处移动的习性,因此会沿着侧壁向上爬,并通过第三通道7进入到集幼室3中的幼虫培养皿10中,期间杀虫微生物在幼虫体内会增殖,一定期限后幼虫受杀虫微生物感染而死亡并掉落到斜板11上,死亡后的幼虫尸体呈一种固液混合的粘稠状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顺着斜板11向下流,然后通过第三通道7导入到繁殖室2中,并附着在繁殖室2与毒种室4相对应的侧壁上,其内的杀虫微生物一方面通过该侧壁上的第四通道8进入毒种室4,补充毒种室4内杀虫微生物,另一会留在繁殖室2的侧壁上,进一步被其内的成虫沾染。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杀死成虫的前提下,杀虫微生物借用成虫和幼虫进行增殖,减少甚至不用额外补充杀虫微生物,达到持续控害作用。
繁殖室2的侧壁上设有供寄生蜂穿过的第二通道6,因此外部的寄生蜂能通过第二通道6进入繁殖室2和毒种室4中,沾染杀虫微生物并将其带到传播器的外部,另外也有部分天敌昆虫从第一通道进入繁殖室中,沾染杀虫微生物并最终通过第一通道顺利逃生,从而进一步侵染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外部其他害虫,扩大防治范围。在毒种室4的斜壁上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五通道15,繁殖室2对应毒种室4的侧壁上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六通道18,杀虫微生物可以通过第五通道15和第六通道18传播到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外部并附着在第五通道15和第六通道18的外部开口处,围绕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1飞行的昆虫会沾染杀虫微生物而死亡,提高防治效果。另外,在外部自然感染了杀虫微生物的昆虫,也会进入到繁殖传播器中,感染其内昆虫,使外部的杀虫微生物在繁殖传播器内部增殖,最终实现多种杀虫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昆虫繁殖产卵的繁殖室、设于所述繁殖室顶部用于收集孵化后昆虫幼虫的集幼室以及设于所述繁殖室一侧用于存放杀虫微生物的毒种室,所述繁殖室上设有供外部昆虫通过的第一通道以及供寄生蜂进出的第二通道,所述繁殖室和集幼室之间设有供孵化后幼虫通过的第三通道,所述繁殖室和毒种室之间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四通道;所述集幼室内设有将死亡后的幼虫引导到第三通道的导向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幼室内的顶部设有幼虫培养皿,所述导向机构为倾斜设置的斜板,所述斜板设在幼虫培养皿的下方,所述斜板与集幼室的相对两侧壁形成将带杀虫微生物的幼虫尸体导入到第三通道的斜槽,所述第三通道设在繁殖室顶部靠近毒种室一侧,所述斜板的下端边缘对应第三通道处设有若干半圆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毒种室的外侧壁为倾斜向内设置的斜壁,所述斜壁上设有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五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毒种室的顶部设有加粉口,所述加粉口处设有封板,所述毒种室的顶部两端设有向上伸出的卡柱,所述封板的两端设有与所述卡柱匹配的卡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通道向下延伸到毒种室的下方形成供杀虫微生物通过的第六通道,所述毒种室的外侧下部设有挡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室的底部外侧设有方管,所述方管的顶部与繁殖室的底部连接,所述繁殖室的底部对应方管内孔处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方管的内孔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方管的底部侧壁上设有半圆形的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设在繁殖室的左右两侧壁以及与毒种室对应的侧壁上,所述第二通道的截面形状以及大小与寄生蜂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室的底部设有供小绿叶蝉进入的第七通道,所述第七通道的截面形状以及大小与小绿叶蝉匹配,所述繁殖室的底部外侧固定有导向板,所述导向板的侧壁延伸到第七通道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繁殖室内固设有栖息板组件,所述栖息板组件包括四个第一栖息板以及两个第二栖息板,四个所述第一栖息板分别设在所述繁殖室的四个边角处并向下竖直设置,所述第一栖息板的底部靠近繁殖室边角一端设有圆角;两所述第二栖息板设在所述繁殖室的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其特征在于: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由防紫外线透明材料制成。
CN201920494916.5U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2991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94916.5U CN210299110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94916.5U CN210299110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99110U true CN210299110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36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94916.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299110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991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524413B1 (ko) 파리성충 사육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파리기생천적의 대량사육 시스템, 상기 파리기생천적을 포함하는 파리기생천적방사용기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리 방제방법
WO2006046067A1 (en) Bi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EP2405741A1 (en) Apparatus for rearing and releasing of predatory mites and accommodating their prey
CN102461480B (zh) 益害昆虫高效分离方法及装置
KR101621958B1 (ko) 농업용 해충 포획장치
CN109874753B (zh)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及繁殖传播方法
CN112586468B (zh) 一种智能超声波多功能杀虫灯
CN210299110U (zh) 一种杀虫微生物繁殖传播器
CN210226633U (zh) 一种白蚁防治装置
CN207491829U (zh) 一种用于凹纹胡蜂单母建群的专用饲养蜂箱
CN213756339U (zh) 一种用于果蝇诱捕的盖子及果蝇诱捕器
ES2913290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la protección de abejas melíferas frente a insectos depredadores
CN202101981U (zh) 一种测试柜
KR20200000783U (ko) 작은벌집딱정벌레 유인트랩
JP4129671B2 (ja) 害虫誘引捕獲器
CN209420693U (zh) 仰角昆虫饲育装置
JPH0515285A (ja) 害虫誘引捕獲器
CN206978492U (zh) 一种鳞翅目害虫诱捕装置
RU176474U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учения видового и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ого состава двукрылых на эфемерных субстратах
CN217429054U (zh) 一种食蚜蝇捕集释放装置
CN206078723U (zh) 一种胡蜂捕捉器
CN212877288U (zh) 一种蟑螂诱捕装置
CN218007818U (zh) 一种昆虫活体采集装置
CN217547057U (zh) 一种防治室内外蚊虫的新型多功能装置
CN109042547A (zh) 仰角昆虫饲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22

Address after: 510000 room 506, No. 379, lianggouling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TIANLIAN Seed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800 Building 9, qingbu Avenue,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Fourth floor 415) 510800 Whole Building No. 9 of Qingbu Avenue, Huadu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ocation: 415, 4th Floor)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ZHELONG ECOLOGICAL TECHNOLOGY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14

Termination date: 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