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2434U -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 Google Patents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92434U
CN210292434U CN201920590406.8U CN201920590406U CN210292434U CN 210292434 U CN210292434 U CN 210292434U CN 201920590406 U CN201920590406 U CN 201920590406U CN 210292434 U CN210292434 U CN 210292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mixed fluid
wall
inlet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9040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田宏幸
仙田卓宽
于腾祥
李景富
王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hina Co Ltd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hina Co Ltd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hina Co Ltd,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nd Systems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9040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92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92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92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防止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的喷流与来自压缩机的润滑油碰撞,能够增加润滑油的回收率。油箱(30)具备:用于将润滑油贮存于内部的贮存容器(51)、用于使供给至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贮存容器(51)内的油入口(54)、用于将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导入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入口(56)、用于释放贮存容器(51)内的制冷剂蒸气的制冷剂出口(58)、以及防止从油入口(54)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从混合流体入口(56)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碰撞的构造体(60)。

Description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特别是涉及贮存向压缩机的轴承、齿轮等滑动部供给的润滑油的油箱。另外,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了上述的油箱的离心式制冷机。
背景技术
在离心式制冷机中,为了对压缩机的轴承、齿轮等的滑动部进行润滑,而使用润滑油。润滑油被油泵从油箱向滑动部输送。供给至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油箱。另一方面,压缩机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制冷剂流路内泄漏,而混入至制冷剂蒸气。润滑油与制冷剂蒸气一起从压缩机排出并进入冷凝器。此外,通过制冷剂循环,润滑油积存于蒸发器。因此为了使离心式制冷机的稳定的运转继续进行,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的混合流体从蒸发器回收至油箱。
油箱通过均压管连接于蒸发器,从而油箱的内压与蒸发器成为大致相同的压力。因此在以压缩机排出制冷剂蒸气、冷凝器制冷剂蒸气为驱动力的引射器回收的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的混合流体流入油箱时,制冷剂液体的一部分瞬间蒸发(闪蒸)而成为制冷剂蒸气。包含润滑油的制冷剂蒸气的流速大幅度地增大,在油箱内形成混合流体的喷流。特别是在蒸发器内流动的被冷却流体的温度较低,在蒸发器的内压较低时,油箱内的制冷剂闪蒸导致的流速的上升较大。另一方面,从压缩机的滑动部返回油箱的润滑油由于制冷剂含量较少,因而制冷剂蒸发导致的流速增加较小。
流入到油箱内的制冷剂蒸发,通过连接于油箱的制冷剂出口的制冷剂蒸气配管(均压管)向蒸发器(或者压缩机吸入管)输送。从制冷剂分离的润滑油积存于油箱内。油箱内的润滑油借助油泵通过油供给管而供给至压缩机的滑动部。这样,润滑油被回收至油箱,再次用于压缩机的滑动部的润滑。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0627号公报
然而,在油箱内形成的混合流体的喷流与来自压缩机的润滑油碰撞,而使该润滑油形成雾状。该雾状的润滑油被制冷剂蒸气搬运而从油箱排出,从而无法维持油箱内的油量。为了避免该情况,需要增大油箱的尺寸。另外,制冷剂蒸气的喷流与油箱内的油面碰撞,从而润滑油飞散。飞散的润滑油被制冷剂蒸气搬运而从油箱排出。进而油面变得不稳定,因此在油泵产生气穴,从而对润滑油的供给也带来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的喷流与来自压缩机的润滑油碰撞,从而增加润滑油的回收率的油箱。
在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油箱,用于贮存对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压缩机的滑动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具备:贮存容器,其用于将润滑油贮存于内部;油入口,其用于使供给至所述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所述贮存容器内;混合流体入口,其用于将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导入所述贮存容器内;制冷剂出口,其用于释放所述贮存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气;以及构造体,其防止从所述油入口流入到所述贮存容器内的所述润滑油与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流入到所述贮存容器内的所述混合流体的碰撞。
根据本实用新型,防止贮存容器内的润滑油与混合流体的碰撞。因此能够避免碰撞导致的润滑油的雾化,能够防止雾化的润滑油与制冷剂蒸气一起从油箱流出。作为结果,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此外,能够避免润滑油的雾化,因此能够减小油箱的尺寸。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构造体是配置于所述贮存容器内的挡板,所述挡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油入口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挡板避免贮存容器内的润滑油与混合流体的碰撞。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挡板具备:大致水平地配置的第一壁、和从所述第一壁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壁,所述混合流体入口配置为使所述混合流体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上表面流入,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之间。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油入口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下表面配置。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挡板还具备从所述第一壁向上方延伸的第三壁,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三壁之间,所述第三壁位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与所述油入口之间,所述油入口朝向所述第三壁的外表面配置。
在混合流体流入贮存容器内时,混合流体所含的制冷剂液体瞬间蒸发 (闪蒸)而形成高速的混合流体。根据本实用新型,流速较高的混合流体与第一壁碰撞,而不与贮存容器内的油面碰撞。因此抑制润滑油的飞散,能够使油面稳定,将润滑油稳定地向压缩机的滑动部供给。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混合流体与第一壁碰撞时,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第一壁,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另外,在混合流体与第一壁碰撞时,其行进方向改变而与贮存容器的内表面碰撞。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贮存容器的内表面,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这样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以两个阶段从制冷剂分离,因此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混合流体入口配置于所述贮存容器的一个侧壁,所述油入口配置于所述贮存容器的相反侧的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混合流体入口与油入口分离,因此润滑油被导入制冷剂蒸气的流速较低的区域。因此,润滑油难以被制冷剂蒸气搅拌,从而防止润滑油的雾化。作为结果,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以及所述油入口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位于所述油入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贮存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气的流动方向上,混合流体入口位于下游侧,油入口位于上游侧。在这样的配置中,润滑油被导入制冷剂蒸气的流速较低的区域。因此润滑油难以被制冷剂蒸气搅拌,从而防止润滑油的雾化。作为结果,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挡板具备:大致水平地配置的第一壁、和从所述第一壁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壁,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一壁的上方,并且配置为使所述混合流体朝向所述第二壁流入,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之间。
在混合流体流入贮存容器内时,混合流体所含的制冷剂液体瞬间蒸发 (闪蒸)而形成高速的混合流体。根据本实用新型,流速较高的混合流体与第二壁碰撞,第一壁防止混合流体与贮存容器内的油面碰撞。因此抑制润滑油的飞散,能够使油面稳定,将润滑油稳定地向压缩机的滑动部供给。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混合流体与第二壁碰撞时,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第二壁,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另外,在混合流体与第二壁碰撞时,其行进方向改变,而与贮存容器的内表面碰撞。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贮存容器的内表面,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这样,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以两个阶段从制冷剂分离,因此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在一个方式中,所述油入口配置于所述第一壁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壁防止润滑油与流速较高的混合流体的碰撞。
在一个方式中,上述油箱还具备除雾器,其配置于构成所述制冷剂出口的配管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除雾器捕捉制冷剂蒸气所含的雾状的润滑油,能够使润滑油从制冷剂蒸气分离。作为结果,能够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在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离心式制冷机,具备:蒸发器,其使制冷剂液体蒸发而生成制冷剂蒸气;压缩机,其对所述制冷剂蒸气进行压缩;冷凝器,其使所述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冷凝而生成所述制冷剂液体;以及上述油箱,其用于贮存对所述压缩机的滑动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
所述油箱的混合流体入口连接于从所述蒸发器延伸的混合流体回收管线。
所述油箱的混合流体入口连接于从所述压缩机的储油部延伸的油回收管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防止贮存容器内的润滑油与混合流体的碰撞。因此避免碰撞导致的润滑油的雾化,能够防止雾化的润滑油与制冷剂蒸气一起从油箱流出。作为结果,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另外,能够避免润滑油的雾化,因此能够减小油箱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离心式制冷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油箱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A-A线剖视图。
图4是挡板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油箱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油箱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油箱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B-B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油箱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油箱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油箱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离心式制冷机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蒸发器;3…冷凝器;4A、4B、4C、 4D、4E…制冷剂配管;9…经济器;11…第一级叶轮;12…第二级叶轮; 13…电动机;16…导流叶片;17…中间吸入口;18…齿轮;19…轴承;20…齿轮箱;21、22…膨胀阀;23…轴承;30…油箱;32…油泵;35…油供给路管线;36…油返回管线;38…混合流体回收管线;40、73…引射器;43、 75…工作流体管线;47…制冷剂返回管线;51…贮存容器;54…油入口; 56…混合流体入口;58…制冷剂出口;60…挡板;60a…第一壁;60b…第二壁;60c…第三壁;65…除雾器;70…油回收管线;72…储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离心式制冷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离心式制冷机具备:蒸发器2,其使制冷剂液体蒸发而生成制冷剂蒸气;压缩机1,其对制冷剂蒸气进行压缩;和冷凝器3,其使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冷凝而生成制冷剂液体。压缩机1的吸入口通过制冷剂配管4A连结于蒸发器2。压缩机1的排出口通过制冷剂配管4B连结于冷凝器3。
离心式制冷机还具备配置于冷凝器3与蒸发器2之间的经济器9。冷凝器3通过制冷剂配管4C连结于经济器9,经济器9通过制冷剂配管4D 连结于蒸发器2。另外,经济器9通过制冷剂配管4E连结于压缩机1。经济器9是配置于冷凝器3与蒸发器2之间的中间冷却器。在从冷凝器3向经济器9延伸的制冷剂配管4C安装有膨胀阀21,在从经济器9向蒸发器 2延伸的制冷剂配管4D安装有膨胀阀22。膨胀阀21、22构成为其开度能够调整,例如由开度可变的电动阀构成。
蒸发器2从被冷却流体(例如冷水)夺取热,使制冷剂液体蒸发,发挥制冷效果。压缩机1对在蒸发器2蒸发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压缩,而生成高压的制冷剂蒸气,冷凝器3利用冷却流体(例如冷却水)对高压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冷却而使其冷凝,由此生成制冷剂液体。制冷剂液体通过膨胀阀21,由此被减压。存在于被减压的制冷剂液体中的制冷剂蒸气由经济器9分离,并向设置于压缩机1的第一级叶轮11与第二级叶轮12之间的中间吸入口17输送。通过经济器9后的制冷剂液体通过膨胀阀22由此被减压,进而通过制冷剂配管4D向蒸发器2输送。这样,离心式制冷机构成为封入了制冷剂的封闭系统。也存在省略经济器9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由多级离心式压缩机1构成。更具体而言,压缩机1由二级离心式压缩机1构成,具备第一级叶轮11、第二级叶轮 12、以及使上述叶轮11、12旋转的电动机13。压缩机1还具备将叶轮11、 12连结于电动机13的齿轮18、将固定有叶轮11、12的旋转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承19、支承电动机13的轴的轴承23、以及收容至少包括齿轮 18以及轴承19的滑动部的齿轮箱20。
在压缩机1的吸入口配置有调整制冷剂蒸气向叶轮11、12的吸入流量的导流叶片16。导流叶片16位于第一级叶轮11的吸入侧的位置。导流叶片16以放射状配置,各导流叶片16以自身的轴心为中心相互同步地旋转规定的角度,由此变更导流叶片16的开度。从蒸发器2送出的制冷剂蒸气通过导流叶片16,之后借助旋转的叶轮11、12而依次升压。升压后的制冷剂蒸气通过制冷剂配管4B输送至冷凝器3。
离心式制冷机具备:贮存用于对压缩机1的滑动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的油箱30、和用于将润滑油从油箱30向压缩机1输送的油泵32。油泵 32连接于油箱30。油箱30通过油供给路管线35以及油返回管线36连结于压缩机1。更具体而言,油供给路管线35的一端连接于齿轮箱20,油供给路管线35的另一端连接于油泵32。油返回管线36的一端连接于齿轮箱20的下部,油返回管线36的另一端连接于油箱30。
若油泵32工作,则润滑油从油箱30通过油供给路管线35向齿轮箱 20内供给。润滑油向齿轮箱20内的齿轮18以及轴承19、23等的滑动部供给,对这些滑动部进行润滑。对滑动部进行润滑后的润滑油因自重而从滑动部落下,并积存于齿轮箱20内。齿轮箱20内的润滑油通过油返回管线36向油箱30内流动。油箱30内的润滑油被油泵32通过油供给路管线 35向齿轮箱20输送,并再次供滑动部润滑。这样,润滑油通过油供给路管线35以及油返回管线36在油箱30与齿轮箱20之间循环。
压缩机1内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向制冷剂流路内泄漏并混入制冷剂蒸气。润滑油与制冷剂蒸气一起从压缩机1排出并进入冷凝器3。进而,通过制冷剂循环,润滑油积存于蒸发器2。蒸发器2内的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混合而成为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的混合流体。为了使离心式制冷机的稳定的运转继续进行,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的混合流体从蒸发器2通过混合流体回收管线38而回收至油箱30。混合流体回收管线38的一端连接于蒸发器2,混合流体回收管线38的另一端连接于油箱30。
从蒸发器2内的润滑油存在比较多的场所,回收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的混合流体。在回收混合流体的驱动源使用将制冷剂蒸气用于工作流体的引射器40。混合流体回收管线38经由引射器40延伸至油箱30。工作流体管线43从制冷剂配管4B分支并连接于引射器40。从压缩机1向冷凝器3流动的制冷剂蒸气的一部分,从制冷剂配管4B通过工作流体管线43而注入引射器40,并作为引射器40的工作流体发挥作用。引射器40从蒸发器2吸入润滑油与制冷剂液体的混合流体,将该混合流体向油箱30 移送。
混合流体所含的制冷剂在油箱30内以制冷剂蒸气的状态从润滑油分离。润滑油积存于油箱30内,另一方面,制冷剂蒸气通过制冷剂返回管线47返回蒸发器2。制冷剂返回管线47的一端连接于油箱30,制冷剂返回管线47的另一端连接于蒸发器2。
图2是表示油箱30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A-A 线剖视图。油箱30具备:用于将润滑油贮存于内部的贮存容器51、用于使供给至压缩机1的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贮存容器51内的油入口54、用于将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导入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入口 56、和用于释放贮存容器51内的制冷剂蒸气的制冷剂出口58。油入口54连接于图1所示的油返回管线36。混合流体入口56连接于图1所示的混合流体回收管线38。制冷剂出口58连接于图1所示的制冷剂返回管线47。
油箱30具备:作为防止从油入口54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从混合流体入口56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的混合流体的碰撞的构造体的挡板60。挡板60配置于贮存容器51内。挡板6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油入口54与混合流体入口56之间。挡板60连接于贮存容器51的上壁51a,油入口54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侧壁51b。混合流体入口56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上壁51a并且配置于挡板60的上方。油泵32固定于侧壁51b。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油泵32也可以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相反侧的侧壁亦即侧壁51c。
图4是挡板60的立体图。挡板60具备大致水平地配置的第一壁60a、和从第一壁60a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壁60b以及第三壁60c。第二壁60b以及第三壁60c相互平行地配置。混合流体入口56位于第一壁60a上方的位置,配置为使混合流体朝向第一壁60a的上表面流入。混合流体入口56 位于第二壁60b与第三壁60c之间,第三壁60c位于混合流体入口56与油入口54之间,油入口54朝向第三壁60c的外表面配置。
如图2所示,第二壁60b以及第三壁60c的上端连接于贮存容器51 的上壁51a,第二壁60b以及第三壁60c的下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壁60a的两侧的缘部。第二壁60b位于制冷剂出口58与混合流体入口56之间。在第三壁60c与贮存容器51的侧壁51b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1所示,油箱30通过制冷剂返回管线(均压管)47连接于蒸发器2,因此油箱30的内压成为与蒸发器2大致相同的压力。从压缩机1 的齿轮箱20返回的润滑油从油入口54流入贮存容器51内。该润滑油几乎不包含制冷剂,因此在润滑油流入到贮存容器51内时仅少量的制冷剂液体蒸发,实际上不形成喷流。
另一方面,在混合流体从混合流体入口56流入贮存容器51内时,混合流体所含的制冷剂液体瞬间蒸发(闪蒸)而形成高速的混合流体。根据本实施方式,挡板60的第三壁60c配置于油入口54与混合流体入口56 之间。因此,通过挡板60避免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混合流体的碰撞。因此,能够避免碰撞导致的润滑油的雾化,从而能够防止雾化的润滑油与制冷剂蒸气一起从油箱30流出。作为结果,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能够避免润滑油的雾化,因此能够减小油箱30的尺寸。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混合流体入口56朝向第一壁60a配置,因此流速较高的混合流体与第一壁60a碰撞,而不与贮存容器51内的油面碰撞。因此,抑制润滑油的飞散,油面稳定,能够将润滑油向压缩机1的滑动部稳定地供给。
另外,如图3所示,在混合流体与第一壁60a碰撞时,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第一壁60a,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润滑油在第一壁60a 上流动,并向贮存容器51内落下。在混合流体与第一壁60a碰撞时,其行进方向改变,并与贮存容器51的内表面碰撞。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贮存容器51的内表面,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这样,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以两个阶段从制冷剂分离,因此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如图2所示,在构成制冷剂出口58的配管58a内配置有除雾器65。除雾器65捕捉制冷剂蒸气所含的雾状的润滑油,能够使润滑油从制冷剂蒸气分离。作为结果,能够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图5是表示油箱30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未特别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与参照图2至图4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入口54配置于第一壁60a的下方,并且朝向第一壁60a的下表面配置。挡板60的第一壁60a配置于油入口54与混合流体入口56之间。因此,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混合流体的碰撞因挡板60的第一壁60a而避免。
图6是表示油箱30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未特别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与参照图2至图4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油入口54配置于第一壁60a的下方并且与第一壁60a平行地延伸。挡板60的第一壁60a配置于油入口54与混合流体入口56之间。因此,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混合流体的碰撞因挡板60的第一壁60a而避免。
图7是表示油箱30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B-B线剖视图。未特别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与参照图2至图4 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混合流体入口56固定于第三壁60c,并且配置为使混合流体朝向第二壁60b的内表面流入。混合流体入口56贯通贮存容器51的侧壁51b而延伸。混合流体入口56的前端位于第一壁60a的上方并且连接于第三壁60c。混合流体入口56朝向第二壁60b的内表面。
根据本实施方式,流速较高的混合流体与第二壁60b的内表面碰撞,第一壁60a防止混合流体与贮存容器51内的油面碰撞。因此,抑制润滑油的飞散,油面稳定,能够将润滑油向压缩机1的滑动部稳定地供给。另外,如图8所示,在混合流体与第二壁60b碰撞时,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第二壁60b,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润滑油在第二壁60b上向下方流动,进而在第一壁60a上流动,并向贮存容器51内落下。在混合流体与第二壁60b碰撞时,其行进方向改变,并与贮存容器51的内表面碰撞。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附着于贮存容器51的内表面,润滑油从制冷剂分离。这样,混合流体所含的润滑油以两个阶段从制冷剂分离,因此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在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混合流体入口56以及油入口54双方朝向制冷剂出口58,混合流体入口56位于油入口54与制冷剂出口58之间。在贮存容器51内的制冷剂蒸气的流动方向上,混合流体入口56位于下游侧,油入口54位于上游侧。在这样的配置中,润滑油被导入制冷剂蒸气的流速较低的区域。因此,润滑油难以被制冷剂蒸气搅拌,能够防止润滑油的雾化。作为结果,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图9是表示油箱30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未特别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与参照图7以及图8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挡板60具有第一壁60a以及第二壁60b,但不具有第三壁60c。第一壁60a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侧壁51b。第二壁 60b从贮存容器51的上壁51a分离,但也可以固定于上壁51a。
混合流体入口56以及油入口54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侧壁51b。
混合流体入口56朝向第二壁60b的内表面。油入口54配置于第一壁 60a的下方并且与第一壁60a平行地延伸。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以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将油入口54配置为朝向第一壁60a的下表面。
根据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参照图7以及图8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挡板60的第一壁60a配置于油入口54与混合流体入口56之间。因此,贮存容器51内的润滑油与混合流体的碰撞因挡板 60的第一壁60a而避免。
图10是表示油箱30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剖视图。未特别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与参照图9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混合流体入口56配置于贮存容器51的一方的侧壁51b,油入口54配置于贮存容器51的相反侧的侧壁51c。即,混合流体入口56以及油入口54配置于贮存容器51的两侧。
挡板60的第一壁60a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侧壁51b,挡板60的第二壁60b离开贮存容器51的上壁51a。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壁60b也可以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上壁51a。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挡板60的第一壁60a也可以离开贮存容器51的侧壁51b,挡板60 的第二壁60b固定于贮存容器51的上壁51a。
根据本实施方式,混合流体入口56与油入口54分离,因此润滑油被导入制冷剂蒸气的流速较低的区域。因此,润滑油难以被制冷剂蒸气搅拌,从而能够防止润滑油的雾化。作为结果,提高润滑油的回收率。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油箱30为配置于压缩机1的外部的外置型的油箱,但上述的结构和功能也能够全部应用于配置于压缩机1的内部的内置型的油箱,能够发挥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油箱30也能够应用于图12所示的离心式制冷机的其他实施方式。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混合流体回收管线38的基础上,还设置有油回收管线70。油回收管线70从压缩机1经由引射器73延伸至油箱30。更具体而言,油回收管线70的一端连接于压缩机1的储油部72,油回收管线70的另一端连接于油箱30的混合流体入口56(参照图2等)。储油部72位于压缩机1的吸入口与压缩机1的第一级叶轮11之间。在从蒸发器2向压缩机1移送的制冷剂蒸气中虽为少量但混入有润滑油。流入压缩机1内的润滑油积存于储油部 72,并通过油回收管线70输送至油箱30。工作流体管线75从制冷剂配管4B分支并连接于引射器73。从压缩机1流向冷凝器3的制冷剂蒸气的一部分从制冷剂配管4B经过工作流体管线75而注入引射器73,并作为引射器73的工作流体发挥作用。引射器73吸入滞留于储油部72的润滑油,并将该润滑油向油箱30移送。
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具有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通常的知识的人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为目的进行记载。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只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当然能够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也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应当解释为依据由权利要求书定义的技术思想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油箱,用于贮存对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压缩机的滑动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其特征在于,具备:
贮存容器,其用于将润滑油贮存于内部;
油入口,其用于使供给至所述滑动部的润滑油返回所述贮存容器内;
混合流体入口,其用于将制冷剂液体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导入所述贮存容器内;
制冷剂出口,其用于释放所述贮存容器内的制冷剂蒸气;以及
构造体,其防止从所述油入口流入到所述贮存容器内的所述润滑油与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流入到所述贮存容器内的所述混合流体的碰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造体是配置于所述贮存容器内的挡板,
所述挡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油入口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具备:大致水平地配置的第一壁、和从所述第一壁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壁,
所述混合流体入口配置为使所述混合流体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上表面流入,
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入口朝向所述第一壁的下表面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还具备从所述第一壁向上方延伸的第三壁,
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二壁与所述第三壁之间,
所述第三壁位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与所述油入口之间,
所述油入口朝向所述第三壁的外表面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流体入口配置于所述贮存容器的一个侧壁,所述油入口配置于所述贮存容器的相反侧的侧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以及所述油入口朝向所述制冷剂出口,
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位于所述油入口与所述制冷剂出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板具备:大致水平地配置的第一壁、和从所述第一壁向上方延伸的第二壁,
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位于所述第一壁的上方,并且配置为使所述混合流体朝向所述第二壁流入,
所述第二壁位于所述制冷剂出口与所述混合流体入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入口配置于所述第一壁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箱,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除雾器,其配置于构成所述制冷剂出口的配管内。
11.一种离心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蒸发器,其使制冷剂液体蒸发而生成制冷剂蒸气;
压缩机,其对所述制冷剂蒸气进行压缩;
冷凝器,其使所述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冷凝而生成所述制冷剂液体;以及
油箱,其用于贮存对所述压缩机的滑动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
所述油箱为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油箱。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心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箱的混合流体入口连接于从所述蒸发器延伸的混合流体回收管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心式制冷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箱的混合流体入口连接于从所述压缩机的储油部延伸的油回收管线。
CN201920590406.8U 2019-04-26 2019-04-26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Active CN210292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0406.8U CN210292434U (zh) 2019-04-26 2019-04-26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0406.8U CN210292434U (zh) 2019-04-26 2019-04-26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92434U true CN210292434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068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90406.8U Active CN210292434U (zh) 2019-04-26 2019-04-26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92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84498A (en) Turborefrigerator
JP4393711B2 (ja) モータの冷却及び潤滑が改善された液体チラー
JP6259473B2 (ja) 潤滑および冷却システム
US6233967B1 (en) Refrigeration chiller oil recovery employing high pressure oil as eductor motive fluid
US9664200B2 (en) Turbo compressor and turbo refrigerator
US9822789B2 (en) Turbo compressor and turbo refrigerator
CN108469128B (zh) 流体机械和制冷循环装置
CN108779946B (zh) 制冷机
CN210292434U (zh)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US20180252233A1 (en) Turbo compressor and turbo chill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turbo compressor
US6098422A (en) Oil and refrigerant pump for centrifugal chiller
US5396784A (en) Oil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rew compressor utilized in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11854231A (zh) 离心式制冷机所使用的油箱以及离心式制冷机
KR102163917B1 (ko) 터보 냉동기
CN104508435A (zh) 液面显示装置、涡轮压缩机以及涡轮冷冻机
JP2009063234A (ja) 圧縮機潤滑システム
CN111373213B (zh) 两级油动力喷射器系统
US10234175B2 (en) Turbo refrigerator
JP2002322999A (ja) 遠心圧縮機および冷凍機
KR100819015B1 (ko) 압축기 내장형 오일 분리기
JPH07127951A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JP2018004220A (ja) 冷凍装置
CN103649547B (zh) 涡轮压缩机
KR100592851B1 (ko) 냉동기의 오일회수장치
US20230384008A1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