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61758U -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61758U
CN210261758U CN201921238998.3U CN201921238998U CN210261758U CN 210261758 U CN210261758 U CN 210261758U CN 201921238998 U CN201921238998 U CN 201921238998U CN 210261758 U CN210261758 U CN 2102617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lture
sub
controller
base
culture di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389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丹
邰飞
安丽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2389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617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617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617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包括底座和活动安装在底座上的培养皿,所述培养皿通过与培养皿底面一体成型的分隔板分成多个子培养区,所述子培养区内设置有搅拌装置和温度传感器,培养皿上方活动设置有透明密封盖,所述底座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的下方分别设置有加热区,底座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的位置均设置有闪烁计时器,多个闪烁计时器、加热区内的加热装置、温度传感器均通过控制器与电源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新颖,功能多样,能在不同的子培养区内分别培养微生物,精确控制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实用性强,避免相邻子培养区之间的相互渗透。

Description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培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背景技术
微生物领域每天要面对和处理大量的微生物样本。其中占微生物样本20%~25%的血液微生物样本处理早已实现仪器自动化和标准化,然而,占微生物样本70%以上的非血液微生物样本如尿液、粪便、痰液、体液、拭子(分泌物),以及水质、食品、排泄物等类型的微生物样本,却仍然沿用百多年延续的传统手工作业。
在现实的操作中,某些操作只需要培养少量微生物即可,而某些操作需要对应不同的菌落形态,但平板的尺寸有限,每个菌种使用一个平板,不仅造成培养基的浪费,而且占用恒温培养箱的面积大,工作效率低。多数液体或者固液混合的培养基在加入培养皿后需要操作人员人工摇晃均匀后方可接种,而且某些需要厌氧培养的微生物,传统的培养皿难以满足需求。传统培养皿用途单一,大量依靠人工经验和人工操作,微生物培养效率和成功率有待提高。
如公开号为CN108048314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中设计了多个分隔培养区,但是对培养区的加热无法分隔操控,就意味着只能同时培养同样温度要求的微生物,而且其中也没有涉及培养基的搅拌,实用性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该微生物培养板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可同时分区培养多组微生物,使用效果好,可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活动扣装在底座上的圆形培养皿,所述培养皿通过与培养皿底面一体成型的十字分隔板分成四个子培养区,所述分隔板上涂装有隔热层,避免各个子培养区通过分隔板传热,子培养区的底面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子培养区内的温度变化,培养皿上方活动设置有透明密封盖能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子培养区内的情况,所述底座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的下方均设置有加热区,底座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的位置均设置有闪烁计时器,闪烁计时器具有定时和闪烁提醒功能,四个闪烁计时器、四组加热区内的加热装置均通过控制器与电源连接,控制器与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子培养的底面设置有用于搅拌液态培养基的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由下往上依次包括吸附固定在子培养区底面的吸盘、柱状吸盘支柱、搅拌叶片、电动马达和纽扣电池,电动马达尾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放置纽扣电池的电池槽,所述吸盘支柱一体成型在吸盘的尾端,电动马达尾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放置纽扣电池的电池槽,电动马达的输出端通过套管与吸盘支柱转动连接,所述套管的一端与电动马达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吸盘支柱贴合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叶片固定在所述套管的侧面,所述电动马达上设置有控制电动马达启闭的按键开关,该种方式的设计在不需要搅拌培养基时可将搅拌装置取下,在需要增加微生物吸附培养面积时将电动马达活动和套管拆卸下来,让吸盘支柱和吸盘留在子培养区内即可。
优选地,所述底座上开设有与培养皿底面形状相配合的圆形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加热区内安装有电加热片。
优选地,所述子培养区的内壁具有适合微生物粘附生长的表面粗糙度,使子培养区更适合微生物粘附。
优选地,所述透明密封盖上开设有用于调整培养皿内氧气含量的进气口和出气口,当培养皿需要提供厌氧微生物生存环境时,在进气口上连接外部氮气源,通入一定时间的氮气后先封堵出气口再封堵进气口,即可制造厌氧环境。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为PLC单片机控制器,控制器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电源为外接电源,所述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和外接电源,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电加热片,所述闪烁计时器与控制器双向连接,PLC单片机控制器上加装无线收发器与温度传感器无线连接,PLC单片机控制器获取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数据,从而控制电加热片和闪烁计时器工作,达到每个子培养区精准控温的目的。
优选地,在四个子培养区内可根据实际需要加装底端包裹密封垫的活动隔板将子培养区再次进行分隔,以适应更加多样的培养需要。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操作方便,可同时分区培养多组微生物,在分隔板上涂装隔热层来阻挡各子培养区之间的热交换,实现对各子培养区的分别加热控温,使用效果好,可推广使用。
2、本实用新型设计有通过吸盘固定的搅拌装置来对需要搅拌操作的培养基进行搅拌,搅拌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安全稳定性好,避免了传统人工摇晃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在不需要搅拌时可灵活收回搅拌装置,还可只卸下电动马达和套管,留下吸盘和吸盘支柱来增加微生物吸附面积和吸附效果,使用方式灵活多变。
3、本实用新型在培养皿内通过一体成型的分隔板分隔出四个子培养区,因为分隔板与培养皿一体成型无间隙,所以能有效防止相邻子培养区之间的相互渗透,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加装活动隔板增加子培养区的数量,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4、本实用新型通过PLC单片机控制器收集各个子培养区内的温度传感器传输的数据来分别控制多个电加热片和闪烁计时器,能精准控制各个子培养区内的温度和培养时间,大大提高微生物培养效率和成功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附图
标记说明:
1—底座; 2—培养皿; 3—分隔板;
4—子培养区; 5—透明密封盖; 6—搅拌装置;
7—闪烁计时器; 8—控制器; 9—温度传感器;
10—进气口; 11—出气口; 12—吸盘;
13—搅拌叶片; 14—吸盘支柱; 15—电动马达;
16—纽扣电池; 17—按键开关; 18—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底座1和活动安装在底座1上的圆形培养皿2,所述培养皿2通过与培养皿2底面一体成型的十字分隔板3分成四个子培养区4,所述分隔板3上两面均涂装隔热层用于防止各子培养区4之间进行热交换,子培养区4的底面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用于检测子培养区4内的温度变化,培养皿2上方活动设置有透明密封盖10能方便工作人员观察子培养区4内的情况,所述底座1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4的下方均设置有电加热片,底座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4的位置均设置有闪烁计时器7,闪烁计时器7具有定时和闪烁提醒功能,四个闪烁计时器7和四组电加热片通过控制器8与电源连接,控制器8与温度传感器9连接;所述子培养区4的底面设置有用于搅拌液态培养基的搅拌装置6,所述搅拌装置6由下往上依次包括吸附固定在子培养区4底面的吸盘12、柱状吸盘支柱14、搅拌叶片13、微型直流电动马达15和纽扣电池16,电动马达15尾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放置纽扣电池16的电池槽,电动马达15的输出端通过套管18与吸盘支柱14转动连接,所述套管18的一端与电动马达1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吸盘支柱14贴合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叶片13固定在所述套管18的侧面,所述电动马达15上设置有控制电动马达15启闭的按键开关17,该种方式的设计在不需要搅拌培养基时可将搅拌装置6取下,在需要增加微生物吸附培养面积时将电动马达15和套管18活动拆卸,吸盘支柱和吸盘留在子培养区4内增大微生物的吸附培养面积。
本实施例中,可使用戴兴隆品牌生产直径为30mm的PVC吸盘,该种吸盘垂直受力可达15-20KG,完全可以无压力承受搅拌叶片13和电动马达15的正常运转。
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与培养皿2底面形状相匹配的圆形固定槽。
本实施例中,所述子培养区4的内壁具有适合微生物粘附生长的表面粗糙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密封盖10上开设有用于调整培养皿2内氧气含量的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当培养皿2需要提供厌氧微生物生存环境时,在进气口11上连接外部氮气源,通入一定时间的氮气后先封堵出气口12再封堵进气口,即可制造厌氧环境。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8为加装无线收发器的PLC单片机控制器,控制器8安装在底座1上,所述电源为外接电源,所述控制器8的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9和外接电源,控制器8与温度传感器9无线连接,所述控制8的输出端连接电加热片,所述闪烁计时器7与控制器8双向连接,所述闪烁计时器7选用FOTEK品牌的TM48-FK-M3型号的闪烁计时器,PLC单片机控制器8获取温度传感,9的温度数据,从而控制电加热片和闪烁计时器工作,达到每个子培养区精准控温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对培养皿2和透明密封盖10进行灭菌处理,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在各个子培养区4内放入相同的或者不同的培养基,需要对培养基进行搅拌时,放入搅拌装置6搅拌,搅拌完成后若需要增加微生物吸附面积则将电动马达和套管取下,然后接种微生物在培养基内,根据需要控制各个子培养区4内的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需要厌氧培养时,通过透明密封盖10上的进气口11和出气口12向培养皿内充入氮气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和活动扣装在底座(1)上的培养皿(2),所述培养皿(2)通过与培养皿(2)底面一体成型的分隔板(3)分成多个子培养区(4),所述分隔板(3)上涂装隔热层,子培养区(4)的底面安装有温度传感器(9),培养皿(2)上方活动设置有透明密封盖(5),所述底座(1)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4)的下方分别独立设置有加热区,底座(1)上对应每个子培养区(4)的位置均设置有闪烁计时器(7),多个闪烁计时器(7)、多个加热区内的加热装置均通过控制器(8)与电源连接,所述控制器(8)还连接温度传感器(9);所述子培养区(4)的底面设置有用于搅拌液态培养基的搅拌装置(6),所述搅拌装置(6)由下往上依次包括吸附固定在子培养区(4)底面的吸盘(12)、柱状吸盘支柱(14)、搅拌叶片(13)、电动马达(15)和纽扣电池(16),所述吸盘支柱(14)一体成型在吸盘(12)的尾端,电动马达(15)的尾端固定安装有用于放置纽扣电池(16)的电池槽,电动马达(15)的输出端通过套管(18)与吸盘支柱(14)转动连接,所述套管(18)的一端与电动马达(1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且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吸盘支柱(14)贴合转动连接,所述搅拌叶片(13)固定在所述套管(18)的侧面,所述电动马达(15)上设置有控制电动马达(15)启闭的按键开关(1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2)通过十字分隔板(3)分成四个子培养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与培养皿(2)底面形状相配合的固定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区内安装有电加热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培养区(4)的内壁具有适合微生物粘附生长的表面粗糙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8)为PLC单片机控制器,控制器(8)安装在底座上,所述电源为外接电源,所述控制器(8)的输入端连接温度传感器(9)和外接电源,所述控制器(8)的输出端连接电加热片,所述闪烁计时器(7)与控制器(8)双向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密封盖(5)上开设有用于调整培养皿(2)内氧气含量的进气口(10)和出气口(11),所述进气口(10)和出气口(11)上安装活动堵头。
CN201921238998.3U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Active CN2102617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8998.3U CN210261758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8998.3U CN210261758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61758U true CN210261758U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15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38998.3U Active CN210261758U (zh) 2019-08-02 2019-08-02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617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68388U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发酵装置
CN103789194B (zh) 一种微生物培养罐
CN101237063A (zh) 单室微滤膜自介体耦合型微生物燃料电池
CN208055362U (zh) 一种便于调节培养液浓度的细胞培养装置
CN210261758U (zh) 一种微生物分隔培养板
CN109851064B (zh) 基于软性填料的序批式全程硝化菌富集装置及其方法
CN204022836U (zh) 微生物培养装置
CN201952431U (zh) 可控水浴培养箱
CN207775209U (zh) 一种废水处理微生物自动培养装置
CN203807476U (zh) 一种发酵罐
CN104862222A (zh) 微生物发酵装置
CN202297585U (zh) 液体微生物培养罐
CN211814474U (zh) 一种自加料式微生物培养装置
CN204079985U (zh) 一种微生物固体发酵系统
CN211170693U (zh) 一种微生物恒温培养一体化设备
CN202297600U (zh) 一种水质生物毒性连续培养及连续运行装置
CN107254403A (zh) 一种检验科防污染式细菌培养装置
CN208454939U (zh) 一种食用菌发酵装置
CN209206034U (zh) 一种土壤微生物降解装置
CN203820794U (zh) 植物细胞发酵罐
CN202089965U (zh) 新型固态发酵罐
CN207981846U (zh) 一种土壤微生物降解装置
CN207944103U (zh) 河道水质净化微生物菌种的投放装置
CN205188302U (zh) 一种生物培养器
CN106281989A (zh) 实验室组合式浅盘固态发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