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35173U -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35173U
CN210235173U CN201922031316.8U CN201922031316U CN210235173U CN 210235173 U CN210235173 U CN 210235173U CN 201922031316 U CN201922031316 U CN 201922031316U CN 210235173 U CN210235173 U CN 2102351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ket
lighting device
routing
wall portion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203131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Yixin Xu
徐一新
Siyuan Zhang
章思远
Yanmin Tao
陶燕敏
Jun Li
李俊
Xiaojun Chen
陈晓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h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obi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obik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obik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203131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351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351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351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筐装置以及车辆。该车筐装置包括:车筐本体;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照明装置本体,所述照明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上;以及走线结构,所述走线结构的内部至少局部形成走线腔,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引出的线缆的至少一段从所述走线腔内走线。照明装置本体被设置在车筐本体上。相对于设置在车辆的其他位置,车筐本体的位置更靠前,这使得照明装置本体的位置能更靠前。因此,照明装置本体的光路不易被阻挡,照明效果更加优良。

Description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车辆,例如自行车、电动车等,通常设置有前照灯。前照灯通常安装在车把或者把立上。在这种安装方式中,前照灯的照明效果不好。
此外,前照灯及其电源线等通常是外露的,这样,容易被损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筐装置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筐装置。该车筐装置包括:车筐本体;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照明装置本体,所述照明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上;以及走线结构,所述走线结构的内部至少局部形成走线腔,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引出的线缆的至少一段从所述走线腔内走线。
可选地,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罩体,所述罩体具有腔体,所述照明装置本体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线缆的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相连的一端从所述腔体内走线,所述罩体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上。
可选地,在所述车筐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罩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照明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一螺栓穿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安装在所述车筐本体上。
可选地,所述罩体具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走线孔,所述走线结构具有与所述走线腔连通的第二走线孔,所述第一走线孔与所述第二走线孔相对设置,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一走线孔和所述第二走线孔;所述第一走线孔与所述走线结构相抵,第一走线孔与所述走线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平行于所述车筐本体的与所述罩体连接的壁部。
可选地,在所述罩体内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具有与所述导向槽的结构相匹配的导向凸起;或者在所述罩体内设置有导向凸起,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具有与所述导向凸起的结构相匹配的导向槽。
可选地,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凸起中的任意一个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凹部。
可选地,所述走线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车筐本体上的凹陷结构以及盖设在所述凹陷结构上的盖板,所述凹陷结构和所述盖板一起围成所述走线腔的至少一部分。
可选地,所述凹陷结构为由所述车筐本体的承载区的内侧面向外凹陷形成,所述盖板为太阳能板。
可选地,所述车筐本体包括第一壁部和与所述第一壁部连接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被配置为用于与车辆连接,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走线结构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二壁部设置有走线槽,所述线缆由所述第一壁部延伸至所述走线槽内。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连接的部位设置有走线盒,所述线缆从所述走线盒内穿过。
可选地,所述走线结构包括与所述走线腔连通的出线口,所述线缆由所述出线口引出,所述走线盒的一端伸入所述出线口内,所述走线盒具有与所述出线口的至少局部相抵的限位凸起,所述走线盒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走线槽。
可选地,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走线结构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的底部。
可选地,在所述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照明装置的至少局部被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可选地,所述罩体的垂直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的轴向的两端具有耳部,在两个耳部上分别设置有贯通孔,两个第二螺栓分别穿过两个所述贯通孔,并与所述车筐本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栓和两个所述第二螺栓呈三角形排布。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筐装置。
可选地,所述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筐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或者
所述车辆包括可转向的前轮,所述车筐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前轮同步转动的部件上。
可选地,所述车辆包括由管材形成的车架,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电源装置,所述线缆穿过车架的内管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照明装置被设置在车筐本体上。相对于设置在车辆的其他位置,车筐本体的位置更靠前,这使得照明装置的位置能更靠前。因此,照明装置的光路不易被阻挡,照明效果更加优良。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筐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图1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筐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筐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筐装置的仰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前照灯;111:连接凸部;112:安装孔;113:螺母;114:导向凸起;115:定位凸起;12:罩体;121:耳部;122:导向槽;123:第一螺栓;124:定位凹部;125:第二通孔;126:第一通孔;127:第一走线孔;128:第二螺栓13:走线结构;131:凹陷结构;132:第二走线孔;14:走线盒;141:限位凸起;15:车筐本体;151:底部;152:反光板;153:太阳能板;154:竖板;155:后壁部;155a:走线槽;155b:凸台;156:凹槽;157:散热孔;158:横梁;159:前壁部;16:线缆;160:左侧壁部;161:右侧壁部;17:车架;171:安装部;18:支撑结构;19:锁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筐装置。车筐装置用于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
如图1-4所示,该车筐装置包括车筐本体15、照明装置和走线结构13。车筐本体15用于承载物体。例如,车筐本体15为框架结构、板结构或者由框架和板组成的复合结构。车筐本体15具有底部151、前壁部159、左侧壁部160、右侧壁部161和后壁部155。底部151、前壁部159、左侧壁部160、右侧壁部161和后壁部155围成上端开口的结构。例如,后壁部155用于与车辆连接。
其中,“前”、“后”、“左”、“右”是相对于在车辆常规使用时的驾驶员或者骑行人员而言的。在通常情况下,驾驶员或者骑行在使用车辆时朝向前方。
例如,在前壁部159还设置有反光板152。反光板152用于夜间行驶时的警示。
如图3-4所示,照明装置包括照明装置本体。所述照明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15上。例如,照明装置本体可以是但不限于前照灯11、近光灯、远光灯、示廓灯等。下面以前照灯11为例进行说明。前照灯11为LED等、白炽灯、氙气灯等。
前照灯11被设置在底部151、前壁部159、左侧壁部160、右侧壁部161或者后壁部155中的任意一个上;也可以是,前照灯11被设置在上述任意两个部件的连接位置。
如图2所示,所述走线结构13的内部至少局部形成走线腔。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引出的线缆的至少一段从所述走线腔内走线。线缆可以是但不限于电源线、信号线等。走线腔设置在走线结构13的内部,这使得线缆不会外露。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照明装置被设置在车筐本体15上。相对于设置在车辆的其他位置,车筐本体15的位置更靠前,这使得照明装置本体的位置能更靠前。因此,照明装置本体的光路不易被阻挡,照明效果更加优良。
此外,走线结构13的内部具有走线腔。线缆沿走线腔走线,从而不会外露。走线结构13能有效地保护线缆,防止被外部物体损坏,并且使得车筐装置的防拆效果优良。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3-4所示,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走线结构13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15的底部151。例如,二者位于底部151的外侧。在该位置,照明装置能被车筐本体15有效地保护。
此外,车筐本体15的底部151能起到防雨、雪的作用,避免照明装置进水。
此外,车筐本体15的底部151相比于其他部位的结构强度更高,这使得照明装置连接更牢固。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4所示,在所述底部151设置有凹槽156。所述照明装置的至少局部被安装在所述凹槽156内。例如,凹槽156被设置在前壁部159和底部151连接处的横梁158上。横梁158位于车筐本体15的最前方。在该位置,前照灯11不会受到其他物体的阻挡。凹槽156的结构与前照灯11的至少局部轮廓相匹配。前照灯11可以直接被安装在凹槽156内;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部件(例如下述的罩体12)间接地安装在凹槽156内。通过这种方式,照明装置的定位更准确,安装精度更高。
此外,凹槽156能防止前照灯11发生晃动。
例如,凹槽156位于横梁158的中部。这使得前照灯11位于底部151的中部。这种布置方式相对于偏离中部的布置方式,前照灯11的照明效果更好。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4所示,照明装置还包括罩体12。所述罩体12具有腔体。所述照明装置本体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线缆的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相连的一端从所述腔体内走线。所述罩体12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15上。
例如,罩体12的整体呈筒状结构。前照灯11的整体呈柱状。线缆从出线端引出。例如,出线端位于前照灯11的尾部。前照灯11被安装在罩体12内。例如,通过螺栓连接、卡接、铆接等方式将前照灯11与罩体12进行连接。所述罩体12的垂直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的轴向的两端具有耳部121。在两个耳部121上分别设置有贯通孔121a。两个第二螺栓128分别穿过两个所述贯通孔121a。并与所述车筐本体15螺纹连接,耳部121被固定在车筐本体15上,例如通过螺栓连接、卡接、铆接、焊接等方式进行固定。
罩体12对照明装置本体起到保护的作用,并且罩体12能避免线缆的局部外露,起到保护线缆的作用。
在他示例中,前照灯11直接被安装在车筐本体15上。前照灯11具有连接凸部111。在连接凸部111设置有孔。通过螺栓连接将连接凸部111固定在车筐本体15上。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2、4所示,在所述罩体12内设置有导向槽122。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具有与所述导向槽122的结构相匹配的导向凸起114。例如,导向凸起114沿前照灯11的轴向设置。在前照灯11被插入所述罩体12内时,导向凸起114沿导向槽122滑动,从而使前照灯11的插入更顺畅。
在其他示例中,在所述罩体内设置有导向凸起,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具有与所述导向凸起的结构相匹配的导向槽。这种设置方式同样能使前照灯11的插入更顺畅。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4所示,在导向槽122和导向凸起114中的任意一个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15,另一个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15相配合的定位凹部124。
例如,在导向凸起114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15。在导向槽122内设置有定位凹部124。在照明装置本体组装到位后,定位凸起115被定位在定位凹部124内。通过这种方式,照明装置本体的安装精度更高。
当然,定位凸起115也可以被设置在导向槽122内。定位凹部124也可以被设置在导向凸起114上。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3所示,在所述车筐本体15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26。在所述罩体1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125。在所述照明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安装孔112。第一螺栓123穿入所述第一通孔126、所述第二通孔125和所述安装孔112,以将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安装在所述车筐本体15上。
在该例子中,通过螺栓连接,照明装置本体直接被安装在车筐本体15上,而不是连接在罩体12上。相对于罩体12,车筐的结构强度更高,这使得照明装置本体的位置更稳固。
此外,罩体12的局部被夹紧在照明装置本体和车筐本体15之间。照明装置本体直接地与车筐本体15连接。这样,即使将罩体12与车筐本体15的连接解除,也无法将照明装置本体拆下来。照明装置本体防拆效果良好。
此外,通过穿过第一通孔126、第二通孔125的、安装孔112的第一螺栓123进行连接,罩体12和照明装置本体的相对位置能够更稳固。
例如,第一通孔126被设置在车筐本体15的底部151上。安装孔112为通孔。在前照灯11上设置有螺母113。第一螺栓123穿过安装孔112后通过螺母113形成螺纹连接。
此外,第一螺栓123与两个第二螺栓128呈三角形排布,这使得罩体12、前照灯11与车筐本体15的连接更牢固。
在其他示例中,安装孔112为螺纹孔。第一螺栓123直接旋紧在螺纹孔内。
当然,也可以是,照明装置本体与罩体12固定连接,罩体12与车筐本体15固定连接。照明装置本体间接地与车筐本体15形成连接。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2所示,所述罩体12具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走线孔127。所述走线结构13具有与所述走线腔连通的第二走线孔132。所述第一走线孔127与所述第二走线孔132相对设置。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一走线孔127和所述二走线孔132。所述第一走线孔127与所述走线结构13相抵。第一走线孔127与所述走线结构13之间的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如图3中A所示)平行于所述车筐本体15的与所述罩体12连接的壁部。壁部为与罩体12连接的底部151、前壁部159、左侧壁部160、右侧壁部161或者后壁部155。在该例子中,壁部为底部151。
在该例子中,第一走线孔127和第二走线孔132紧密配合,以防止线缆外露。
此外,界面平行于罩体12所在的壁部,相比于界面垂直于罩体12所在的壁部的设置方式,截面平行设置的方式使得在拆卸罩体12时的操作空间更小,罩体12更不易被拆下,从而使得罩体12的防拆效果更加良好。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3所示,所述走线结构13包括形成在所述车筐本体15上的凹陷结构131以及盖设在所述凹陷结构131上的盖板。所述凹陷结构131和所述盖板一起围成所述走线腔的至少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走线结构13的加工变得容易,并且减少了走线结构13与车筐本体15连接的步骤。走线结构13与车筐本体15的连接强度高。
在该例子中,走线结构13与车筐本体15的至少局部是一体成型的。例如,采用冲压成型、铸造成型等的方式在车筐本体15的底部151形成凹陷结构131。凹陷结构131可以是由车筐本体15的承载区向外凹陷或者由车筐本体15的外侧向承载区内凹陷。承载区即车筐本体15的用于承载物体的区域。例如,由底部151、前壁部159、左侧壁部160、右侧壁部161和后壁部155围成的区域。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3所示,所述凹陷结构131为由所述车筐本体15的承载区的内侧面向外凹陷形成,所述盖板为太阳能板153。太阳能板153用于为电源装置充电。通过这种方式,承载区的空间更大,并且无需再单独设置其他件来作为盖板使用,零部件更少。
此外,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板153能够实现电源装置的自动充电。
例如,凹陷结构131形成在底部151。太阳能板153通过螺栓连接、铆接、卡接等方式固定在底部151。在底部151还设置有散热孔157。散热孔157用于太阳能板153及其附属装置的散热。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所示,所述车筐本体15包括第一壁部和与所述第一壁部连接的第二壁部。例如,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为底部151、前壁部159、左侧壁部160、右侧壁部161和后壁部155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壁部被配置为用于与车辆连接。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走线结构13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
例如,如图5所示,第一壁部为底部151。第二壁部为后壁部155。在后壁部155还设置有竖板154。在所述第二壁部设置有走线槽155a。所述线缆由所述第一壁部延伸至所述走线槽155a内。
例如,通过冲压成型、铸造成型等方式在后壁部155一体形成走线槽155a。例如,在后壁部155具有用于配合安装到车辆上的凸台155b。在凸台155b上一体形成走线槽155a。
或者,走线槽155a为单独成型。在成型后,将所述走线槽155a安装在后壁部155。
通过这种方式,走线槽155a能够避免线缆外露,防止线缆被损坏,并且提高了照明装置的防拆效果。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3、5所示,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连接的部位设置有走线盒14。所述线缆从所述走线盒14内穿过。
例如,走线盒14的整体呈L形,其结构与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的夹角相匹配,以局部覆盖两个壁部连接的部位。通过螺栓连接、铆接、卡接等方式将走线盒14进行安装。线缆在拐角处容易受到外部物体的损坏。走线盒14能够有效地保护线缆,提高照明装置的耐用性。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3、5所示,所述走线结构13包括与所述走线腔连通的出线口。所述线缆由所述出线口引出。所述走线盒14的一端伸入所述出线口内。所述走线盒14具有与所述出线口的至少局部相抵的限位凸起141。所述走线盒14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走线槽155a。
例如,在冲压形成走线结构13的过程中形成出线口。出线口的形状在此不作限定。走线盒14的一端伸入出线口内。走线结构13能有效地保护走线盒14,并且走线盒14与走线结构13的连接能够更加牢固。例如,通过螺栓连接将走线盒14固定在走线结构13上。限位凸起141能限定走线盒14与走线结构13的相对位置,这使得走线盒14的安装精度更高。
此外,限位凸起141和第一螺栓123形成两个支撑点,能防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走线盒14发生松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可以是但不局限于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摩托车等。如图6所示,该车辆包括上述的车筐装置。例如,车筐装置被安装在车辆的前轮的上方。
该车辆具有照明效果良好的特点。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6所示,所述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筐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车架上。例如,车筐本体15的后壁部155通过螺栓连接、卡接、铆接、焊接等方式被固定在车架17上。车架17本身的强度高,车筐装置的重量由车架17承担。这种安装方式使得车筐本体15的连接更牢固。
此外,相比于将车筐装置安装在车把或者把立上,这种安装方式使得车把或者把立不会承担过大的载荷,不会对车辆的转向造成不利影响。
当然,也可以是,所述车辆包括可转向的前轮。所述车筐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前轮同步转动的部件上,例如车把、把立或者前叉上。在该例子中,照明装置能随车轮同步转向,从而使得照明装置本体的光线能随骑行方向发生变化,照明效果良好。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6所示,所述车辆包括由管材形成的车架17。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电源装置。所述线缆16穿过车架的内管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在该例子中,线缆16不会外露,从而使得线缆的防拆卸效果更加优良。
此外,线缆16的耐用性更好,照明装置的使用寿命长。
此外,车辆的整体外观更加良好。
如图6所示,线缆17由前照灯11引出后,经由走线结构13、走线盒14、走线槽155a和车架到达电源装置。管材可以是但不限于金属管、碳纤维管等。电源装置位于锁固装置19内。锁固装置19用于锁定车辆,例如,车辆的后轮。锁固装置19通过支撑结构18被安装在车架上。线缆16从支撑结构18的内部穿过,最终到达电源装置。
当然,电源装置也可以被设置在车辆的其他部位,本公开对此不做限定。此外,电源装置可以为车辆的主控盒,也可以为电池组件等。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6所示,所述车筐装置设置在车辆的车架17的前部。所述车架17的前部设置有前凸的安装部171。车筐本体15与安装部171相连。例如,通过螺栓连接、焊接、铆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线缆16由所述安装部171引入至所述车架17内。
在该例子中,安装部171采用前凸的方式设置在车架17的前部。这样,在安装车筐装置时,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间,这使得车筐装置的安装更容易,定位更精确。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8)

1.一种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筐本体;
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照明装置本体,所述照明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上;以及
走线结构,所述走线结构的内部至少局部形成走线腔,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引出的线缆的至少一段从所述走线腔内走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还包括:
罩体,所述罩体具有腔体,所述照明装置本体设置在所述腔体内,所述线缆的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相连的一端从所述腔体内走线,所述罩体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筐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在所述罩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在所述照明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一螺栓穿入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安装在所述车筐本体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具有与所述腔体连通的第一走线孔,所述走线结构具有与所述走线腔连通的第二走线孔,所述第一走线孔与所述第二走线孔相对设置,所述线缆穿过所述第一走线孔和所述第二走线孔;所述第一走线孔与所述走线结构相抵,第一走线孔与所述走线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的至少一部分平行于所述车筐本体的与所述罩体连接的壁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罩体内设置有导向槽,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具有与所述导向槽的结构相匹配的导向凸起;或者
在所述罩体内设置有导向凸起,所述照明装置本体具有与所述导向凸起的结构相匹配的导向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向槽和所述导向凸起中的任意一个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相配合的定位凹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车筐本体上的凹陷结构以及盖设在所述凹陷结构上的盖板,所述凹陷结构和所述盖板一起围成所述走线腔的至少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结构为由所述车筐本体的承载区的内侧面向外凹陷形成,所述盖板为太阳能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筐本体包括第一壁部和与所述第一壁部连接的第二壁部,所述第二壁部被配置为用于与车辆连接,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走线结构被设置在所述第一壁部,在所述第二壁部设置有走线槽,所述线缆由所述第一壁部延伸至所述走线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壁部和所述第二壁部连接的部位设置有走线盒,所述线缆从所述走线盒内穿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结构包括与所述走线腔连通的出线口,所述线缆由所述出线口引出,所述走线盒的一端伸入所述出线口内,所述走线盒具有与所述出线口的至少局部相抵的限位凸起,所述走线盒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走线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和所述走线结构被设置在所述车筐本体的底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部设置有凹槽,所述照明装置的至少局部被安装在所述凹槽内。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的垂直于所述照明装置本体的轴向的两端具有耳部,在两个耳部上分别设置有贯通孔,两个第二螺栓分别穿过两个所述贯通孔,并与所述车筐本体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栓和两个所述第二螺栓呈三角形排布。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筐装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车架,所述车筐装置被设置在所述车架上;或者
所述车辆包括可转向的前轮,所述车筐装置被设置在与所述前轮同步转动的部件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由管材形成的车架,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电源装置,所述线缆穿过车架的内腔与所述电源装置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筐装置设置在车辆的车架的前部,所述车架的前部设置有前凸的安装部,车筐本体与安装部相连,所述线缆由所述安装部引入至所述车架内。
CN201922031316.8U 2019-11-20 2019-11-20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Active CN2102351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1316.8U CN210235173U (zh) 2019-11-20 2019-11-20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2031316.8U CN210235173U (zh) 2019-11-20 2019-11-20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35173U true CN210235173U (zh) 2020-04-03

Family

ID=69965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2031316.8U Active CN210235173U (zh) 2019-11-20 2019-11-20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351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63064B2 (en) Headlight device for motorcycle
US7798509B2 (en) Vehicle motorcycle light unit having lens
US7367701B2 (en) Headlight assembly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TWI538842B (zh) 方向燈裝置
US8051938B2 (en) Seat mounting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8939620B2 (en)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EP1794047B1 (en) Handle cover apparatus for a motorcycle
EP3378745B1 (en) Headlight for a saddled vehicle
KR101068342B1 (ko) 차량의 후부 등화 장치
US8272753B2 (en) Indicator-integrated rearview mirror for vehicle
US9849929B2 (en) Saddled vehicle
EP1361145B1 (en) Rear illumination apparatus for motorcycles
US10871267B2 (en) Lamp body structure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18523613A (ja) 自転車用ハンドルバー取付け型ライトパイプ装置
CN210235173U (zh) 车筐装置以及车辆
EP2077221B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EP2949554B1 (en) Mirror device including turn indicator lamp and motor vehicle including mirror device
EP2599695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CN220577410U (zh) 摩托车
JP6482588B2 (ja) ウィンカ
CN101376353A (zh) 两轮车用照明器
JP2023019172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メータブラケット
JP2021194987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7

Address after: Room 168, building 6, 741 Hangzhou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Patentee after: HANH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Bnan 1231, 2 bungalows, No. 5 Road, Colleg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9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MOBIKE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