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17437U - 防窃启锁扣 - Google Patents

防窃启锁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17437U
CN210217437U CN201821885823.7U CN201821885823U CN210217437U CN 210217437 U CN210217437 U CN 210217437U CN 201821885823 U CN201821885823 U CN 201821885823U CN 210217437 U CN210217437 U CN 2102174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tamper
positioning
plate
evid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88582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Inventor Has Waived The Right To Be Mentioned The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ongyan Returnable Transit Packag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ongyan Returnable Transit Packag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ongyan Returnable Transit Packag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ongyan Returnable Transit Packaging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88582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174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174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174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防窃启锁扣。防窃启锁扣设有手柄部、限位部和定位部,手柄部设有插入结构,限位部设有限位孔、撕裂结构和限位体,以及定位部设有通孔和定位体,其中防窃启锁扣布置成在锁定状态下,定位部相对于限位部折叠,定位体插入限位孔以限制限位体动作,以及手柄部相对于限位部折叠并使得定位部位于限位部与手柄部之间,其中插入结构经由通孔插入撕裂结构。本申请的防窃启锁扣被破坏后不可恢复,且可便于目测发现。

Description

防窃启锁扣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锁扣,具体涉及一种防窃启锁扣。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一次性锁扣种类繁杂,大致的用途都是通过锁扣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部件(产品)进行连接,达到固定、锁紧等效果。
这些锁扣中,部分也起到防窃效果,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99237860是用作一种箱盒盖类的锁扣,锁扣卡入盒内,通过锁扣把盒与盖连接在一起,操作时需要破坏锁扣才能打开盖,所以起到防窃效果。但其锁扣被破坏后,撕裂物便掉落在盒内,不环保也不易回收,应用范围有局限性。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0910042099公开了另一种锁扣,其结构是通过锁梁的卡扣卡入锁体,达到防窃启效果。但此结构的零件太多,结构复杂,模具成本高,并且在开启时需要借助于专用的工具破坏一次性锁扣,操作不方便。
本申请人先前一种创新的一次性防窃启锁扣,专利号为:ZL201510056638,该方案采用锁扣与限位部的配合实现解锁与锁定。在其限位部上设置有撕裂装置,开启时,拉动手柄使得撕裂装置被撕裂,限位部脱离锁扣从而完成解锁。同时,跟手柄连接的防窃启指示装置被撕裂,防窃启指示装置发生形变,从而实现防窃启功能。但是,当同时拉动手柄跟防窃启指示装置时依然能使限位部脱离锁扣实现解锁。且解锁后可以再次装配回去,这就使得目测很难发现此防盗扣是否解锁过。
是故,需要有一款新颖的一次性防窃启锁扣,不仅能满足固定、锁紧等功能,而且开启箱体(盒装物)时其必然会受到不可恢复性的破坏,并且其外表面(结构形态)有明显变化,且不能利用装配后的摩擦力(其它阻力)使其复原。目测能够快速识别。从而实现防窃启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新型的防窃启锁扣来满足上述需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窃启锁扣,该防窃启锁扣设有手柄部、限位部和定位部,所述手柄部设有插入结构,所述限位部设有限位孔、撕裂结构和限位体,以及所述定位部设有通孔和定位体,其中所述防窃启锁扣布置成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定位部相对于所述限位部折叠,所述定位体插入所述限位孔以限制所述限位体动作,以及所述手柄部相对于所述限位部折叠并使得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手柄部之间,其中所述插入结构经由所述通孔插入所述撕裂结构。一实施例中,在锁定状态下,所述插入结构与所述撕裂结构卡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入结构和所述撕裂结构布置成在所述插入结构插入所述撕裂结构后,再将所述插入结构拔出时,所述撕裂结构断裂。
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柄部具有板状本体,所述插入结构为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板状本体的插入柱;所述限位部具有板状本体,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上端设有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下方设有所述撕裂结构,以及所述限位体从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垂直延伸出;以及所述定位部具有板状本体,所述定位体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本体垂直延伸出,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本体上,其中所述限位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定位体的延伸方向相反。
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入柱的末端设有卡扣结构,所述撕裂结构具有撕裂环,其中所述撕裂环通过若干个撕裂点与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连接,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卡扣结构与所述撕裂环卡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入柱的末端相对于其本体周向向外突出。
一实施例中,所述撕裂环的底面设有卡环,所述卡环与所述卡扣结构配合。
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孔为长形孔,所述限位体为垂直于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延伸出的板状体,在该板状体的末端设有卡扣结构,以及所述定位体为从垂直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本体沿与所述限位体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出的板状体。
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体位于所述限位孔下方,并设置成使得所述定位体插入所述限位孔后,所述定位体紧靠所述限位体。
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上在所述定位体下方设有缺口。
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的背面具有凹槽,所述手柄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凹槽的宽度,在锁定状态下,所述手柄部置于所述凹槽中。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窃启锁扣为一体件并依次设有所述手柄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定位部,其中所述手柄部的一端和所述限位部的一端通过一折叠部连接,所述限位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之间通过另一折叠部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插入柱位于所述手柄部的板状主体的正面,所述限位体位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主体的背面,以及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定位体上方。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窃启锁扣为一体件并依次设有所述限位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手柄部,其中所述限位部的一端和所述定位部的一端通过一折叠部连接,所述定位部的另一端和所述手柄部的一端之间通过另一折叠部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体位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主体的背面,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定位体上方,以及所述插入柱位于所述手柄部的板状主体的背面。
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叠部为柔性薄壁结构。
一实施例中,所述防窃启锁扣由塑料一体制成。
本申请的防窃启锁扣为一次性锁扣。
本申请的防窃启锁扣,开启时无需借用专用工具,开启后撕裂物不散落,且开启后其外表面(结构形态)有明显变化,目测能够快速识别。受力时不会产生弹性变形,操作方便,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正视图以及撕裂环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侧视图。
图5和图6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部分地向上翻折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部分地向上翻折的侧视图。
图8和图9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向上翻折至与限位部叠置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向上翻折至与限位部叠置的侧视图。
图11和图12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部分地向下翻折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部分地向下翻折的侧视图。
图14和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向下翻折至于限位部和定位部叠置的正视及后视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向下翻折至与限位部和定位部叠置的侧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安装于箱盖处的侧视图。
图18和19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正视图以及撕裂环的放大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侧视图。
图22和图23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部分地向上翻折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2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部分地向上翻折的侧视图。
图25和图26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向上翻折至与限位部叠置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2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定位部向上翻折至与限位部叠置的侧视图。
图2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安装于箱盖处的侧视图。
图29和30分别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部分地向下翻折的正视及后视立体图。
图3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部分地向下翻折的侧视图。
图32和3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向下翻折至于限位部和定位部叠置的正视及后视图。
图3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防窃启锁扣的手柄部向下翻折至与限位部和定位部叠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更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点和优点。应理解的是,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而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精神。
在下文的描述中,出于说明各种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阐述了某些具体细节以提供对各种公开实施例的透彻理解。但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在无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细节的情况来实践实施例。在其它情形下,与本申请相关联的熟知的装置、结构和技术可能并未详细地示出或描述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混淆实施例的描述。
除非语境有其它需要,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词语“包括”和其变型,诸如“包含”和“具有”应被理解为开放的、包含的含义,即应解释为“包括,但不限于”。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的提及表示结合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包括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的出现无需全都指相同实施例。另外,特定特点、结构或特征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方式组合。
如该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用的单数形式“一”和“所述”包括复数指代物,除非文中清楚地另外规定。应当指出的是术语“或”通常以其包括“和/或”的含义使用,除非文中清楚地另外规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清楚展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工作方式,将借助诸多方向性词语进行描述,但是应当将“前”、“后”、“左”、“右”、“外”、“内”、“向外”、“向内”、“上”、“下”等词语理解为方便用语,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定性词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次性防窃启扣100。如图1-4所示,该一次性防窃启锁扣100为一体件并包括:手柄部101、定位部102、和限位部103,其中手柄部101与限位部103的上端通过第一折叠部108相连接,而定位部102与限位部103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折叠部107连接。其中手柄部101、定位部102、和限位部103为板状相对刚性结构,而第一折叠部108和第二折叠部107为柔性部。
如图1-2所示,限位部103上靠近手柄部101的位置设有限位结构104,限位结构104设有卡扣1042和限位孔1041,其中卡扣1042和限位孔1041上下相邻设置,且限位孔1041为通孔,较佳地为长形孔。卡扣1042能够插入被锁物的锁孔(见图17)中。应理解的是,卡扣1042可以采用能够实现限位功能的其他限位体来替代。此外,如图3所示,限位部103还设有撕裂孔1032,该撕裂孔1032为通孔。在该撕裂孔1032内设有撕裂环1031。具体地,撕裂环1031在外周通过可撕裂连接与撕裂孔1032的内壁连接。可撕裂连接可以是如图所示的若干个撕裂点1031b,撕裂环1031通过各撕裂点1031b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连接,当撕裂环1031被外力拉扯时,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连接处的撕裂点1031b产生断裂,从而无法被还原。此外,可撕裂连接也可以是撕裂环1031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交界处或附近的圆周弱化线,当撕裂环1031被外力拉扯时,弱化线断裂且撕裂环1031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分离,从而无法被还原。撕裂环1031上设有卡环1031a。卡环1031a设置在撕裂环1031的底面。这里撕裂环的底面指的是撕裂环的与卡扣1042所在面相同的一面。
回到图1和图2,定位部102上设有定位体1021,定位体1021能够插入限位结构104的限位孔1041从而于控制卡扣1042处于锁定状态或可解锁状态。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定位体1021为从定位部102突出的突片,其突出方向与卡扣1042从限位部102突出的方向相反。该突片的截面形状与限位孔1041的形状相对应,从而能够插入其中并紧靠卡扣1042。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5-10所示,卡扣1042为从限位部103突出的突片,且该突片的末端设有面向下的卡钩,如图4所示。此时,限位孔1041与卡扣1042紧邻并设置在卡扣1042上方。但应理解,也可设置成卡扣1042为末端设有面向上卡钩的突片,此时限位孔1041与卡扣1042紧邻并设置在卡扣1042下方。因此,当定位体1021插入限位孔1041时,能够抵接卡扣1042,从而将卡扣1042锁定在锁孔中。
此外,如图1-2和5-6所示,定位部102上还设有通道1022,这里通道1022为通孔。定位部102的下端还设有缺口1024。缺口1024设置成在锁定状态下供第一折叠部108穿过。缺口1024的两端形成扣手位1023。定位部102的背面具有凹槽1025。手柄部101的宽度小于凹槽1025的宽度,在锁定状态下,手柄部置于凹槽中。
第二折叠部107为柔性薄壁结构,利用塑胶材料自身的柔韧特性,允许定位部102绕其相对于限位部103从前侧向上进行旋转。撕裂孔1032和通道1022,限位孔1041和定位体1021以第二折叠部107为轴线相互对应地排布,从而,锁定时,定位部102绕第二折叠部107从前侧向上旋转180度而将定位体1021插入限位孔1041,从而对卡扣1042进行限位,使其不能脱离被锁物的锁孔,如图8-10所示。此时,通道1022与撕裂孔1032彼此对准,而扣手位1023则相对于限位部103的上端向上伸出,从而在解除锁定时便于触及。在解锁时,定位体1021脱离限位孔1041,卡扣1042的限位被解除,从而可实现解锁。
手柄部101为板状体,其上端在与定位体1021相同的一侧设有防滑结构1011;可选地,在相反侧上设有编码区域1012。手柄部101的下端连接于限位部103。手柄部101上还设有从与防滑结构1011相同的一侧突出的T形柱105,T形柱105的末端设有周向卡勾1051。应理解的是,T形柱可由其他形状的插入柱来替代,只要该插入柱的末端相对于其本体向外突出即可。
第一折叠部108为柔性薄壁结构,利用塑胶材料自身的柔韧特性,允许手柄部101绕其相对于限位部103进行旋转。T形柱105和撕裂环1031以第一折叠部108为轴线相互对应地排布。当定位部102绕第二折叠部107旋转完成锁定后,手柄部101绕第一折叠部108旋转180度,使得T形柱105穿过通道1022到达撕裂环1031,最终实现卡勾1051跟卡环1031a的互相扣合,从而完成一次性防窃启扣100的启用操作,如图11-15所示。启用的防窃启扣100的三个部分手柄部101、定位部102、限位部103基本平行的叠合在一起,撕裂环1031和T形柱105的配合将手柄部101进行限制约束,从而无法直接打开操作定位部102使得防窃启扣100解锁。此外,较佳地,此时防滑结构1011延伸超出限位部103的下端,从而便于在解锁时触及以扯动手柄部101。
从图17可知,一次性防窃启扣100启用后,限位结构104位于最内部(紧贴被锁物的表面),定位部102位于手柄部101跟限位结构104之间,手柄部101位于最外面,且手柄部101穿过定位部102跟限位部103连接。这样设计的效果是:在开启一次性防窃启扣100时,扯动手柄部101使得T形柱105带动撕裂环1031被撕裂,导致手柄部101失去束缚力,从而在第一折叠部108的韧性作用下发生明显的翘曲并不再能和定位部102平齐,使得目测能够快速判定,从而实现防窃启功能。
解锁防窃启扣100时,首先将手柄部101扯动并打开,然后扣住扣手位1023将定位部102打开,然后轻轻晃动防窃启扣100再向外拉动即可将其从安装槽里取出。
图18-3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一次性防窃启扣100'。如图18-21所示,该一次性防窃启锁扣100'为一体件并包括:手柄部101'、定位部102'、和限位部103',其中手柄部101'的上端与定位部102'通过第一折叠部108'相连接,而定位部102'与限位部103'的下端之间通过第二折叠部107'连接。其中手柄部101'、定位部102'和限位部103'为板状相对刚性结构,而第一折叠部108'和第二折叠部107'为柔性部。
如图18-19所示,限位部103'的上端设有限位结构104',限位结构104'设有卡扣1042'和限位孔1041',其中卡扣1042'和限位孔1041'上下相邻设置,且限位孔1041'为通孔,较佳地为长形孔。卡扣1042'能够插入被锁物的锁孔(见图28)中。应理解的是,卡扣1042'可以采用能够实现限位功能的其他限位体来替代。此外,如图20所示,限位部103'还设有撕裂孔1032',该撕裂孔1032'为通孔。在该撕裂孔1032'内设有撕裂环1031'。具体地,撕裂环1031'在外周通过可撕裂连接与撕裂孔1032'的内壁连接。可撕裂连接可以是如图所示的若干个撕裂点1031b',撕裂环1031'通过各撕裂点1031b'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连接,当撕裂环1031'被外力拉扯时,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连接处的撕裂点1031b'产生断裂,从而无法被还原。此外,可撕裂连接也可以是撕裂环1031'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交界处或附近的圆周弱化线,当撕裂环1031'被外力拉扯时,弱化线断裂且撕裂环1031'从撕裂孔1032'的内周壁分离,从而无法被还原。撕裂环1031'上设有卡环1031a'。卡环1031a'设置在撕裂环1031'的底面。这里撕裂环的底面指的是撕裂环的与卡扣1042'所在面相同的一面。
回到图18-19,定位部102'上设有定位体1021',定位体1021'能够插入限位结构104'的限位孔1041'从而于控制卡扣1042'处于锁定状态或可解锁状态。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定位体1021'为从定位部102'突出的突片,其突出方向与卡扣1042'从限位部102'突出的方向相反。该突片的截面形状与限位孔1041'的形状相对应,从而能够插入其中并紧靠卡扣1042'。在所示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卡扣1042'为从限位部103'突出的突片,且该突片的末端设有面向下的卡钩。此时,限位孔1041'与卡扣1042'紧邻并设置在卡扣1042'上方。但应理解,也可设置成卡扣1042'为末端设有面向上卡钩的突片,此时限位孔1041'与卡扣1042'紧邻并设置在卡扣1042'下方。因此,当定位体1021'插入限位孔1041'时,能够抵接卡扣1042',从而将卡扣1042'锁定在锁孔中。
此外,定位部102'上还设有通道1022',这里通道1022'为通孔。定位部102'的下端还设有缺口1024'。缺口1024'设置成在锁定状态下供第一折叠部108'穿过。缺口1024'的两端形成扣手位1023'。定位部102'的背面具有凹槽1025'。手柄部101'的宽度小于凹槽1025'的宽度,在锁定状态下,手柄部置于凹槽中。
第二折叠部107'为柔性薄壁结构,利用塑胶材料自身的柔韧特性,允许定位部102'绕其相对于限位部103'进行旋转。撕裂孔1032'和通道1022',限位孔1041'和定位体1021'以第二折叠部107'为轴线相互对应地排布,从而,锁定时,定位部102'绕第二折叠部107'从前侧向上旋转180度而将定位体1021'插入限位孔1041',从而对卡扣1042'进行限位,使其不能脱离被锁物的锁孔,如图22-27所示。此时,通道1022'与撕裂孔1032'彼此对准,而扣手位1023'则相对于限位部103'的上端向上伸出,从而在解除锁定时便于触及。在解锁时,定位体1021'脱离限位孔1041',卡扣1042'的限位被解除,从而可实现解锁。
如图18-19所示,手柄部101'为板状体,其上端在与定位体1021'相反的一侧设有防滑结构1011';可选地,与定位体1021'相同的一侧上设有编码区域1012'。手柄部101'的上端连接于定位部102'。手柄部101'上还设有从防滑结构1011'相同的一侧突出的T形柱105',T形柱105'的末端设有周向卡勾1051'。应理解的是,T形柱可由其他形状的插入柱来替代,只要该插入柱的末端相对于其本体向外突出即可。
第一折叠部108'为柔性薄壁结构,利用塑胶材料自身的柔韧特性,允许手柄部101'绕其相对于定位部102'进行旋转。T形柱105'和通道1022'以第一折叠部108'为轴线相互对应的排布。当定位部102'绕第二折叠部107'旋转完成锁定后,手柄部101'绕第一折叠部108'沿相反方向相对于定位部102'从前侧向下旋转180度,使得T形柱105'穿过通道1022'到达撕裂环1031',最终实现卡勾1051'跟卡环1031a'的互相扣合,从而完成一次性防窃启扣100'的启用操作,如图29-34所示。启用的防窃启扣100'的三个部分手柄部101'、定位部102'、限位部103'基本平行的叠合在一起,撕裂环1031'和T形柱105'的配合将手柄部101'进行限制约束,从而无法直接打开操作定位部102'使得防窃启扣100'解锁。此外,较佳地,此时防滑结构1011'延伸超出定位部102'和限位部103'的下端,从而便于在解锁时触及以扯动手柄部101'。
从图28可知,一次性防窃启扣100'启用后,限位结构104'位于最内部(紧贴被锁物的表面),定位部102'位于手柄部101'跟限位结构104'之间,手柄部101'位于最外面,且手柄部101'穿过定位部102'跟限位部103'连接。这样设计的效果是:在开启一次性防窃启扣100'时,扯动手柄部101'使得T形柱105'带动撕裂环1031'被撕裂,导致手柄部101'失去束缚力,从而在第一折叠部108'的韧性作用下发生明显的翘曲并不再能和定位部102'平齐,使得目测能够快速判定,从而实现防窃启功能。
解锁防窃启扣100'时,首先将手柄部101'扯动并打开,然后扣住扣手位1023'将定位部102'打开,然后轻轻晃动防窃启扣100'再向外拉动即可将其从安装槽里取出。
本实用新型的一次性防窃启扣,在撕裂部上的撕裂环被撕开后,撕裂环仍然与撕裂柱连接在一起,不掉落残余在现场,因此方便回收,安全卫生。
手柄部和限位部之间的连接部覆盖定位部,使得难以将整个防窃启锁扣拔下来。
以上已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应理解到,若需要,能修改实施例的方面来采用各种专利、申请和出版物的方面、特征和构思来提供另外的实施例。
考虑到上文的详细描述,能对实施例做出这些和其它变化。一般而言,在权利要求中,所用的术语不应被认为限制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是应被理解为包括所有可能的实施例连同这些权利要求所享有的全部等同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窃启锁扣设有手柄部、限位部和定位部,所述手柄部设有插入结构,所述限位部设有限位孔、撕裂结构和限位体,以及所述定位部设有通孔和定位体,其中所述防窃启锁扣布置成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定位部相对于所述限位部折叠,所述定位体插入所述限位孔以限制所述限位体动作,以及所述手柄部相对于所述限位部折叠并使得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手柄部之间,其中所述插入结构经由所述通孔插入所述撕裂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在锁定状态下,所述插入结构与所述撕裂结构卡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结构和所述撕裂结构布置成在所述插入结构插入所述撕裂结构后,再将所述插入结构拔出时,所述撕裂结构断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部具有板状本体,所述插入结构为设置于所述手柄部的板状本体的插入柱;所述限位部具有板状本体,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上端设有所述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下方设有所述撕裂结构,以及所述限位体从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垂直延伸出;以及所述定位部具有板状本体,所述定位体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本体垂直延伸出,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本体上,其中所述限位体的延伸方向和所述定位体的延伸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柱的末端设有卡扣结构,所述撕裂结构具有撕裂环,其中所述撕裂环通过若干个撕裂点与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连接,在锁定状态下,所述卡扣结构与所述撕裂环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柱的末端相对于其本体周向向外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环的底面设有卡环,所述卡环与所述卡扣结构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为长形孔,所述限位体为垂直于所述限位部的板状本体延伸出的板状体,在该板状体的末端设有卡扣结构,以及所述定位体为从垂直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本体沿与所述限位体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出的板状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体位于所述限位孔下方,并设置成使得所述定位体插入所述限位孔后,所述定位体紧靠所述限位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上在所述定位体下方设有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的背面具有凹槽,所述手柄部的宽度小于所述凹槽的宽度,在锁定状态下,所述手柄部置于所述凹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窃启锁扣为一体件并依次设有所述手柄部、所述限位部和所述定位部,其中所述手柄部的一端和所述限位部的一端通过一折叠部连接,所述限位部的另一端和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之间通过另一折叠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柱位于所述手柄部的板状主体的正面,所述限位体位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主体的背面,以及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定位体上方。
14.根据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窃启锁扣为一体件并依次设有所述限位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手柄部,其中所述限位部的一端和所述定位部的一端通过一折叠部连接,所述定位部的另一端和所述手柄部的一端之间通过另一折叠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体位于所述定位部的板状主体的背面,所述通孔位于所述定位体上方,以及所述插入柱位于所述手柄部的板状主体的背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为柔性薄壁结构。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窃启锁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窃启锁扣由塑料一体制成。
CN201821885823.7U 2018-11-15 2018-11-15 防窃启锁扣 Active CN2102174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85823.7U CN210217437U (zh) 2018-11-15 2018-11-15 防窃启锁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85823.7U CN210217437U (zh) 2018-11-15 2018-11-15 防窃启锁扣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17437U true CN210217437U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14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885823.7U Active CN210217437U (zh) 2018-11-15 2018-11-15 防窃启锁扣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174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3765A (zh) * 2018-11-15 2019-03-01 上海鸿研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防窃启锁扣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3765A (zh) * 2018-11-15 2019-03-01 上海鸿研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防窃启锁扣
CN109403765B (zh) * 2018-11-15 2024-04-02 上海鸿研物流技术有限公司 防窃启锁扣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57313A (en) Theft preventing device, particularly for bottles
US7073236B2 (en) 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tag compatible with mechanical and magnetic unlocking detachers
JP2793368B2 (ja) 熱可塑性の安全保護シール
EP1505551B1 (en) A hard security tag and detaching device
EP1971739B1 (en) Bottle security device
DE60311037T2 (de) Sicherheitsvorrichtung
DE69813452T2 (de) Diebstahlsicherungsband für Flaschen
US9194158B2 (en) Anti-zipper puller sliding device
WO2015062510A1 (zh) 一次性防窃启锁扣
EP2642053B1 (en) Security tag assembly
US5567098A (en) Releasable fastener assembly
CN210217437U (zh) 防窃启锁扣
JP2003517617A (ja) 安全タグ装置
CN109403765B (zh) 防窃启锁扣
US7021826B2 (en) Lockable container having tamper evident lock unit
US20100155265A1 (en) Locking Device for Securing Articles for Display
CN203113966U (zh) 安全标签
CN213444070U (zh) 一种防拆盒
CN104727662B (zh) 一次性防窃启锁扣
US8590348B1 (en) Security tag assembly
CN107259717A (zh) 搭扣
EP2063733B1 (en) Tamper evident device
US6109673A (en) Tamper-evident seal with reusable catches and tear-off id-tag
CN107914958B (zh) 一种带防开启保护装置的塑料翻盖结构
JP3567079B2 (ja) 封緘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