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12319U -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 Google Patents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12319U
CN210212319U CN201921085409.2U CN201921085409U CN210212319U CN 210212319 U CN210212319 U CN 210212319U CN 201921085409 U CN201921085409 U CN 201921085409U CN 210212319 U CN210212319 U CN 210212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e
gas
insulating member
bag
sea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8540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inbo Dong
董鑫博
Ming Yuan
袁明
Xun Xu
徐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hangsh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hangsh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hangshu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feng Automotive Safety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8540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12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12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123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隔热构件,其用于车辆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构件包括:导气结构,所述导气结构具有导气本体和翼部,所述翼部从所述导气本体侧向延伸以与所述导气本体一起形成导气腔室;以及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从所述导气结构的导气本体向下延伸,所述安装结构上设置有安装孔,其中在所述导气腔室的上端部处形成导气端口,所述导气端口处形成有翻折部。本公开还涉及包括气袋组件和如上所述的隔热构件的座椅侧气囊装置。

Description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安全气囊领域,具体地,本公开涉及用于车辆的座椅侧气囊装置的隔热构件以及包括该隔热构件的座椅侧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及国内人均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将汽车的安全性能作为一项重要的诉求。座椅侧气囊模块为汽车被动安全系统中的一部分,其主要由气体发生器、气袋、隔热构件及导气袋构成;当碰撞发生时,气体发生器接收到整车碰撞信号后迅速点爆并产生气体,气体经由导气袋导流之后充满气袋,充满后的气袋填满乘员与车门之间的间隙,从而为乘员提供缓冲与保护。
在座椅侧气囊开发过程中,由于侧面碰撞工况下车身缓冲空间小且缓冲时间短,因此气袋的快速展开与充满是座椅侧气囊设计的一个关键点;烟火式气体发生器具有点爆过程短,产气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产出气体充满气袋,并保证较高的气袋内压,从而完成对乘员的保护。因此烟火式气体发生器是一种应用于座椅侧气囊的理想的气体发生器;但由于烟火式气体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为引燃产气药进行产气,所以其产生的气体具有极高的温度和压力,且座椅侧气囊模块安装在汽车座椅内部,其安装面与座椅骨架贴合,间隙极小,未经导流的高温高压气体会直接对气袋造成冲击,可能导致气袋被气体冲破或烫破及气袋缝线崩断,引起气袋失效,失去缓冲保护功能。因此针对烟火式发生器气体温度较高的特点,在座椅侧气囊开发时会加入隔热构件的设计,以对其产生的高温气体进行导流,同时吸收热量,将气袋面料与高温气体进行隔绝。
现有技术采用了冲压成型的金属隔热构件的设计,能够对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起到导流的作用,同时于高温高压气体产生的同时吸收热量与冲击,将气袋面料与高温高压气体进行隔离。该设计外形较平整,具有易加工的特点。由于现有技术外形较为平整,因此其金属导气结构在受到高温气体的冲击时,有形变风险;当金属导气结构形变过大时,会导致结构失效,气体逸散,从而失去对气袋的保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上述缺陷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加强隔热构件的导气结构在高温高压气体冲击下的强度,降低因金属导气结构受冲击变形导致产品失效的风险。
本公开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其具有轻量化设计,在加强隔热构件的导气结构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减少产品的重量。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隔热构件,其用于车辆的座椅侧气囊装置,所述隔热构件包括:
导气结构,所述导气结构具有导气本体和翼部,所述翼部从所述导气本体侧向延伸以与所述导气本体一起形成导气腔室;以及
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从所述导气结构的导气本体向下延伸,所述安装结构上设置有安装孔,
其中在所述导气腔室的上端部处形成导气端口,所述导气端口处形成有翻折部。
在隔热构件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折部从所述导气本体的端部和所述翼部的端部向内翻折,以形成圆顶形形状的一部分。
在隔热构件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翼部上设置有加强肋。
在隔热构件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翼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气本体的相对两侧上的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在所述第一翼部上设置有第一加强肋,在所述第二翼部上设置有第二加强肋。
在隔热构件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强肋沿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延伸。
在隔热构件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翼部上设置有多个加强肋,这些加强肋彼此交叉地延伸。
在隔热构件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翼部上设置有彼此交叉地延伸的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二翼部上设置有彼此交叉地延伸的多个第二加强肋。
根据本公开的隔热构件可有效隔绝高温气体的热量,避免导气袋及气袋被烫伤。加强设计可避免导气结构因高温高压气体冲击产生形变,导致导气结构功能失效。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座椅侧气囊装置,其包括:
如上所述的隔热构件;以及
气袋组件,所述气袋组件包括:
气袋;和
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到所述隔热构件上,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处于所述隔热构件的导气结构的导气腔室内,
其中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上,使得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释放的气体经由所述导气腔室和所述导气端口注入到所述气袋中。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袋组件还包括导气袋,所述导气袋固定到所述气袋上并与所述气袋流体连通。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和所述导气袋上,使得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释放的气体经由所述导气腔室和所述导气端口注入到所述导气袋中,继而流动到所述气袋中。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座椅侧气囊装置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隔热构件上的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到所述隔热构件并将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气袋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紧固件联接的安装部。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袋的安装部为用于与所述紧固件直接联接的螺栓安装口。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构件的安装结构上的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座椅侧气囊装置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将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到所述隔热构件并将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和所述导气袋。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袋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气袋;并且所述导气袋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导气袋。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直接联接的螺栓安装口。
在座椅侧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气袋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导气袋;并且所述气袋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气袋。其中,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直接联接的螺栓安装口。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当气体发生器接收到整车碰撞信号时进行点爆,产生大量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分别冲击导气结构的翼部及导气本体,导气结构对高温高压气体进行阻挡,吸收热量与压力,气体经过导气结构的翼部和翻折部的导流,向乘员朝向的方向喷出,充满气袋。通过上述新型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钢片设计,能够有效隔绝尤其是烟火式气体发生器点爆初期喷出的高温高压气体所携带的热量,保护气袋不被烫伤冲破,同时对气体进行导流,确保气体按照导气结构的导向喷出,充满气袋,满足系统对安全气囊模块保护性能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在金属导气结构上添加了加强筋及翻边等加强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抗形变抗冲击能力以抵抗高温高压气体的冲击,避免因金属导气结构受冲击形变而引起的导流功能失效。此外,本实用新型在添加加强设计的情况下,对产品重量进行了优化,有益于座椅侧气囊模块产品轻量化。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后,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多个方面,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座椅侧气囊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座椅侧气囊装置的隔热构件的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座椅侧气囊装置的隔热构件与气体发生器固定在一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公开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公开。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X和Y之间”和“在大约X和Y之间”应当解释为包括X和Y。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在大约X和Y之间”的意思是“在大约X和大约Y之间”,并且本说明书使用的用辞“从大约X至Y”的意思是“从大约X至大约Y”。
在说明书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说明书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说明书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辞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辞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座椅侧气囊装置1及其隔热构件的实施例。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座椅侧气囊装置1的示意图。根据本公开的座椅侧气囊装置1包括气袋组件10和隔热构件30,隔热构件30固定到气袋组件10上。
气袋组件10包括气袋110和气体发生器120,气体发生器120用于产生高温高压气体,该高温高压气体将被引导到气袋110中,使气袋110充气,充满气体的气袋110填满乘员和车门之间的间隙,从而为乘员提供缓冲和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有利地将高温高压气体引导到气袋110中,气袋组件10还可以设置有导气袋130,导气袋130可以固定到气袋110上并且与气袋110流体连通。
气体发生器120可以为烟火式气体发生器或本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其它类型的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120大致为圆筒形形状,其一端具有出气口121,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120接收到碰撞信号之后将迅速点爆并产生高温高压气体,高温高压气体经由出气口121喷出。气体发生器120固定到隔热构件30上,然后气体发生器120和隔热构件30一起固定到气袋110和导气袋130上。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120接收到车辆碰撞信号后进行点爆,高温高压气体从气体发生器120的出气口121喷出并朝向隔热构件30喷射,此时隔热构件30将高温高压气体与气袋110及导气袋130隔绝并吸收高温高压气体带来的热量与冲击,同时对高温高压气体进行导流,使气体往乘员朝向方向流动,然后经由导气袋130进行二次导流后充满气袋110,为乘员提供保护。
以下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座椅侧气囊装置1的隔热构件30。如图2所示,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座椅侧气囊装置1的隔热构件30的示意性透视图。
隔热构件30为冲压成型的结构,通常由金属构成,例如由钢或任何其它合适的金属制成。隔热构件30包括安装结构310和导气结构330,其中导气结构330包括导气本体331和翼部,安装结构310从导气结构330向下延伸,具体地是从导气结构330的导气本体331向下延伸。
安装结构310可以为长形片状结构,在安装结构310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将隔热构件30安装到气袋110和导气袋130上。在图示实施例中,在安装结构310的上下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11和第二安装孔312。然而,安装孔的位置和数量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可以合适地设计安装孔的位置和数量。
导气结构330通过冲压形成有导气本体331和从导气本体331侧向延伸的翼部,导气本体331和翼部可以形成为大致圆柱形或大致圆柱形的一部分。在图示实施例中,翼部包括第一翼部332和第二翼部333,分别从导气本体331的左右两侧延伸。
翼部从导气本体331延伸,以便与导气本体331一起形成导气腔室334。如图2所示,第一翼部332、第二翼部333和导气本体331共同形成导气腔室334,导气腔室334用来引导从气体发生器120的出气口121喷出的高温高压气体。
在导气腔室334的上端部处形成有导气端口335,在图示实施例中,该导气端口335由第一翼部332、第二翼部333和导气本体331三者的上端部共同形成。从气体发生器120的出气口121释放的高温高压气体在经由导气腔室334导流之后从翼部及导气端口335流出,进入导气袋130。
根据本公开的隔热构件30在导气端口335处形成有翻折部336,翻折部336可以在隔热构件30冲压成型时冲压形成。该翻折部336用于吸收高温高压气体在导流过程中对导气结构330的冲击,避免导气结构330过度张开。
在图示实施例中,翻折部336从导气端口335向内翻折,即朝向导气腔室334内部翻折。具体地,翻折部336从第一翼部332、第二翼部333和导气本体331三者的上端部向内翻折,在导气本体331和翼部形成为大致圆柱形或大致圆柱形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翻折部336可以形成为圆顶形形状的一部分,例如翻折部336的形状可以是圆顶形的基部部分的形状。通过翻折部336这种翻折的结构,极大地加强了导气结构330抵抗高温高压气体冲击的能力,使得在高温高压气体的冲击下,翼部不易于从导气本体331向两侧展开。
根据本公开的隔热构件30还可以在翼部上进一步设置有加强肋,加强肋可以在隔热构件30冲压成型时在翼部上冲压形成。加强肋用于吸收在气体发生器120点爆初期产生的大量气体的冲击,避免导气结构330变形,确保正确的气体导流方向。
在图示实施例中,在第一翼部332上形成有第一加强肋337,在第二翼部333上形成有第二加强肋338,第一加强肋337和第二加强肋338大致相对地形成,使得导气结构330形成为对称的结构。
第一加强肋337和第二加强肋338可以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即在图示取向中沿上下方向延伸,这样有利于抵抗高温高压气体对翼部的冲击,减小或防止第一翼部332和第二翼部333沿竖直方向的变形。当然,第一加强肋337和第二加强肋338的取向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可以采取其它任何合适的取向,例如第一加强肋337和第二加强肋338可以水平地延伸,或者倾斜地延伸,或者可以采用多条加强肋,这些加强肋彼此交叉地延伸。例如,多条第一加强肋337可以在第一翼部332上彼此交叉地延伸,多条第二加强肋338可以在第二翼部333上彼此交叉地延伸。
根据本公开的隔热构件30由于采用了诸如翻折部336和加强肋的设计,极大地加强了导气结构330抵抗高温高压气体冲击的强度,因此与现有技术的隔热构件相比,可以采用例如更薄的金属冲压成型,降低了产品的重量,节省了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够保持并加强其结构强度。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气体发生器120接收到车辆碰撞信号后进行点爆,高温高压气体从气体发生器120的出气口121喷出,导气结构330的翼部配合第一加强肋337和第二加强肋338,吸收高温高压气体带来的热量与冲击,将高温高压气体与气袋110及导气袋130进行隔绝,同时对气体进行导流,使气体往乘员朝向方向及导气结构330的导气端口335处的翻折部336流动;导气结构330上的翻折部336对高温高压气体进行导流并吸收冲击,保护导气结构330不发生形变导致过度张开,气体经翻折部336导流后向乘员朝向方向喷出,经由导气袋130进行二次导流后充满气袋110,为乘员提供保护。
以下参考图1和图3描述隔热构件30与气袋组件10的组装,气体发生器120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到隔热构件30上,隔热构件30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到气袋110和导气袋130上。在一个实施例中,紧固件可以是紧固螺栓。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隔热构件30与气袋组件10的固定并不限于此,可以采用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合适的固定方式。
将气体发生器120固定到隔热构件30上的紧固件与将隔热构件30固定到气袋110和导气袋130上的紧固件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优选采用相同的紧固件,该紧固件穿过隔热构件30上的安装孔而将气体发生器120固定到隔热构件30并将隔热构件30固定到气袋110和导气袋130上。
如上所述,在安装结构310的上下两端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11和第二安装孔312。如图3所示,根据本公开的隔热构件30还可以设置有第一紧固件411和第二紧固件412,其中在座椅侧气囊装置1组装时,第一紧固件411穿过第一安装孔311,第二紧固件412穿过第二安装孔312。
如图3所示,其示出了气体发生器120固定到隔热构件30上。气体发生器120上具有相应的安装部(图中未示出),借助于第一紧固件411和第二紧固件412通过气体发生器120上的安装部将气体发生器120固定到隔热构件30上。在将气体发生器120固定到隔热构件30上之后,气体发生器120的出气口121处于隔热构件30的导气结构330的导气腔室334内,使得从气体发生器120的出气口121释放的气体经由导气腔室334和导气端口336注入到导气袋130中,继而流动到气袋110中。
如图1所示,其还示出了气体发生器120和隔热构件30固定到导气袋130和气袋110上。在导气袋130和气袋110上可以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部421和第二安装部422,通过第一安装部421和第二安装部422与第一紧固件411和第二紧固件412联接而将气体发生器120和隔热构件30固定到导气袋130和气袋110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421设置在气袋110上,通过第一安装部421与第一紧固件411的联接,将气体发生器120和隔热构件30固定到气袋110上。第二安装部422设置在导气袋130上,通过第二安装部422与第二紧固件412的联接,将气体发生器120和隔热构件30固定到导气袋130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421设置在导气袋130上,通过第一安装部421与第一紧固件411的联接,将气体发生器120和隔热构件30固定到导气袋130上。第二安装部422设置在气袋110上,通过第二安装部422与第二紧固件412的联接,将气体发生器120和隔热构件30固定到气袋110上。
如上所述,第一紧固件411和第二紧固件412可以是紧固螺栓。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421和第二安装部422可以是螺栓安装口,为紧固螺栓的第一紧固件411和第二紧固件412可以分别直接联接到相应的螺栓安装口。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质上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公开的示范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内。本公开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

Claims (18)

1.一种隔热构件,其用于车辆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构件包括:
导气结构,所述导气结构具有导气本体和翼部,所述翼部从所述导气本体侧向延伸以与所述导气本体一起形成导气腔室;以及
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从所述导气结构的导气本体向下延伸,所述安装结构上设置有安装孔,
其中在所述导气腔室的上端部处形成导气端口,所述导气端口处形成有翻折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翻折部从所述导气本体的端部和所述翼部的端部向内翻折,以形成圆顶形形状的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上设置有加强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气本体的相对两侧上的第一翼部和第二翼部,在所述第一翼部上设置有第一加强肋,在所述第二翼部上设置有第二加强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沿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上设置有多个加强肋,这些加强肋彼此交叉地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翼部上设置有彼此交叉地延伸的多个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二翼部上设置有彼此交叉地延伸的多个第二加强肋。
8.一种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气囊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隔热构件;以及
气袋组件,所述气袋组件包括:
气袋;和
气体发生器,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到所述隔热构件上,使得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处于所述隔热构件的导气结构的导气腔室内,
其中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上,使得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释放的气体经由所述导气腔室和所述导气端口注入到所述气袋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组件还包括导气袋,所述导气袋固定到所述气袋上并与所述气袋流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和所述导气袋上,使得从所述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释放的气体经由所述导气腔室和所述导气端口注入到所述导气袋中,继而流动到所述气袋中。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气囊装置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隔热构件上的所述安装孔,以将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到所述隔热构件并将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所述气袋分别形成有与所述紧固件联接的安装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的安装部为用于与所述紧固件直接联接的螺栓安装口。
14.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构件的安装结构上的所述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座椅侧气囊装置包括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所述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以将所述气体发生器固定到所述隔热构件并将所述隔热构件固定到所述气袋和所述导气袋。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袋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气袋;并且所述导气袋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导气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直接联接的螺栓安装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袋上形成有第一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一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导气袋;并且所述气袋上形成有第二安装部,所述隔热构件通过所述第二紧固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联接而固定到所述气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座椅侧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为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直接联接的螺栓安装口。
CN201921085409.2U 2019-07-12 2019-07-12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Active CN210212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5409.2U CN210212319U (zh) 2019-07-12 2019-07-12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85409.2U CN210212319U (zh) 2019-07-12 2019-07-12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12319U true CN210212319U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37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85409.2U Active CN210212319U (zh) 2019-07-12 2019-07-12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123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3441B2 (ja) 2021-04-15 2023-08-24 オートリブ エー・エス・ピー・インク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及び組み立て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3441B2 (ja) 2021-04-15 2023-08-24 オートリブ エー・エス・ピー・インク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アセンブリ及び組み立て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6278B2 (en) Inflatable airbag harness assemblies
EP3134297B1 (en) Multi-chamber airbag with unidirectional vent
US6916039B2 (en) Leg protection device
KR100941262B1 (ko) 에어백 쿠션
EP2163439B1 (en) Side airbag for vehicle
KR100796094B1 (ko) 에어백
EP3996957B1 (en) Surrounding airbag assembly
WO2007069064A2 (en) Airbag apparatus with t-shaped air bag
US8888128B1 (en) Airbag for vehicle
US8720941B1 (en) Airbag module with bending cushion
US20090230659A1 (en) Airbag device
EP3590774B1 (en) A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device
US6341813B1 (en) Energy-absorbing members in a vehicle
JP2018127014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0212319U (zh)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隔热构件
CN210653007U (zh) 气囊和气囊装置
CN113710547A (zh) 侧面安全气囊组件
JP5419261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11814004B2 (en) Side air bag for vehicle
KR101250413B1 (ko) 통합형 에어백 모듈
CN108891378B (zh) 一种设有导流装置的安全气囊
KR101094880B1 (ko) 3 챔버를 구비한 전면 에어백
US20100171295A1 (en) Driver's air bag
CN210941681U (zh) 座椅侧气囊装置及其导气袋和气袋组件
KR101356202B1 (ko) 크래쉬패드의 에어백쿠션 및 에어백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